第一章 语文教育史
29782语文教学研究知识点概括
语文教育学新论知识点概括第一编语文教育发展论导言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第一章古代语文教育第一节古代语文教育概述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话,“文”就是文字,即记录言语的符号。
2、古文教育: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亦即“文言”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
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书”专指识字、写字的教育。
4、古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答:⑴语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教化”为根本目的⑵语文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多学科知识高度综合⑶语文教育方法:以记诵为基本的学习途径第二节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1、古代语文教育读本的类别和编写特点(B)答:蒙学读本、经学读本、文选读本(《昭明文选》,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语文阅读课本。
)2、三百千(识记)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3、四书五经(识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4、简述古代各历史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影响(B)第三节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1、《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出现最早,内容又最为完备的教学论著作。
2、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法与教法(A)答: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⑴记诵和积累;⑵多闻和阙疑;⑶熟读与精思3、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法:⑴导和喻;⑵序和贯;⑶适与问第四节对古代语文教育遗产的研究与认识1、张志公先生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弊端所作的概括和总结(A)答: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大经验”: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语文教学体系。
三大“问题”:语文教育的性质目的——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语文教育内容——识字加读古文、作古文;语文教育手段——记诵和摹仿。
四大弊端:语文教育脱离语言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第一章先秦语文教育(陈志芬修改版)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尝 试、验证、完善后,形成的相对规范、稳定的教 学程序,通常用于规范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稳 定性和整体性特点。随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 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具有多元性。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1.启发式教学模式
关键是教师的启发,要点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状 态和把握启发的时机。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对此 模式最好的描述。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倡导并实践启发式教学模式的 人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模式
2.实践发现式教学模式
墨家主要采用实践发现教学模式,主张“身观亲 知”。
(一)教学原则
先秦是中国古代教学原则的萌芽期。
教学原则指开展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或标准, 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经验既有联系也有区 别。它既没有教学规律那样抽象、思辨和根本, 也不像教学经验那样直观、具体和零碎。教学原 则是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 总结与概括。
墨家的探索对教学原则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先秦语文教育方法
(一)教学原则
3.法家的教学原则
重视学用一致、知行统一原则,强调动机与目的 统一、赏罚并重的原则。法家主张教育要以“功 用为的彀”,“听其言必责其行,观其行必求其 功”;法制教育必须“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 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3.自然无为式教学模式
创始人:道家老子。
他认为教育要顺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顺序和规律,主 张教育者“希言自然”。
语文教育史
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史,就像是一条长河,缓缓流淌在岁月的大地之上,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
咱们中国的语文教育啊,那可是源远流长。
从古代说起吧,那时候的教育可以说就是围绕着儒家经典展开的。
孩子们从小就摇头晃脑地背诵《论语》《孟子》这些经典著作。
这就好比是给小树苗浇上最纯正的文化养分,让它们在文化的沃土里扎根。
在私塾里,先生拿着戒尺,那可不是为了吓唬孩子,而是一种严格的督促,就像园丁拿着剪刀修剪枝叶,为的是让这棵知识的小树长得更挺拔。
那时候的语文教育,注重的是诵读和记忆,孩子们通过不断地诵读经典,把那些充满智慧的话语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这难道不是一种很扎实的教育方式吗?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先把根基打得稳稳的。
再往后,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开始涌入。
语文教育就像是一个原本封闭的花园突然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白话文运动兴起了,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变革。
以前都是文言文,现在要推广白话文,这就好比是从穿长袍马褂一下子变成了穿轻便的现代服装。
大家开始用更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思想。
学校里的语文教育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经典古籍,各种新的文学作品开始走进课堂。
小说、诗歌,这些充满新思想的文字像是一阵清新的风,吹进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
那时候的教育者们也在摸索,怎么让语文教育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呢?这就像厨师在做菜,要把传统的食材和新的调料搭配好,做出一道既美味又有营养的大餐。
新中国成立以后啊,语文教育更是有了全新的面貌。
教育开始面向大众,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教材的编写也更加系统全面。
从拼音的学习开始,就像是给孩子们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
然后是字词的积累,句子的构建,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语文知识的大厦搭建起来。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内心的角落。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就像导游带领游客参观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景点,让学生们领略到文字背后的美丽风景。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
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
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
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
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
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
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
语文教育史【优质PPT】
书写工具:纸、笔、墨、砚。(文房四宝)
纸:竹简、缣帛、木牍、蔡侯纸。 笔:旧传蒙恬造笔,其实殷商已有毛笔。 墨和砚:那时也都已经使用。
读经所用教材:《孝经》、《论语》、《五经》、《诸子》等;
读经的年龄:不等,有七岁就能记诵的学童;
读经的方法:训诂,即为了解决古典语言和汉代口语之间的差异, 必须逐字逐句用汉代的语言来解释先秦的语言。
后清儒认为宋代理学家“空衍义理,横发议 论”,与汉学很不同,故与“汉学”对称,直 称“宋学”。
又因二程(程颐、程颢)和朱熹在此方面的成 就,后人也称“程朱理学”。
宋代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官学、私学、书院。
官学方面曾有三次改革(范仲淹、王安石、蔡京), 强调教育的普及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但时间不长, 都失败了。
“言意之辩”、“言可尽意”、“言不尽意”、“得意忘 言”、 “得意忘象”、“寄言出意”、“不以辞害意”、 “言约 旨远”。
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辩论材料和语言准备; 辩论形式多样; 辩论要求具体(简要清通,应对敏捷,讲究修辞。)
文学开始从经学中分离。列。 梁《昭明文选》也没有选经、子、史的文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国学(大学)以“诗、书、礼、乐” 为主要学习内容,也称为“大艺”;
乡学以“书、数”为主要学习内容, 也称小艺。即“以乡三物教万民”
——《周礼·地官》
乡三物:指“六艺、六德(知、仁、 圣、义、忠、和)、六行(礼、友、 睦、姻、任、恤)”。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 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此时,贵族中的“士”和庶民中的“士”,形 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势力,即士阶层的崛起。
汉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1、把语文教学看成经学的附庸——后世只重古典书面语学习, 不考虑当代口语习得。 2、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后世有文字、音韵、训诂、书法的 专门学问。 3、重视教师的讲解——后世产生“正义”及讲经、说经的书。 4、重视记诵——后世产生了帖经、墨义等考试办法。
中国语文教育史
教学相长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教学时弊
一曰“呻其占毕”。 二曰“多其讯”。 三曰“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四曰“使人不由其诚”。
五曰“教人不尽其材”
小结: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世界上教育 史上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 验的总结, 可称为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雏形,是 中国教育史上极为辉煌的遗产,它所论述的教
前期语文教育活动及思想
后期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育观
叶圣陶前期语文教育活动:
开明书店(1926年) 《中学生杂志》(1930.1)
《文心》(1933.1-1934.6)
开明书店(1926年)
“自从开明书店登场,中国出版界才有
认真为学生着想的读物”——曹聚仁
《中学生杂志》(1930.1)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背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庠”(唐虞),分为上庠和下庠; “序”(夏 禹),分东序、西序;“学”(商)分左学、右 学。
二、言文教育期的基本内容
1 、原始社会言语教育与生活教育合二
为一 2、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三、言文教育期的基本经验
1 、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
课堂 2、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四、言文教育期的特点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子绝四——毋意(不凭空臆测),毋必
(不主观武断),毋固(不固执一端),毋 我(自以为是)”
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语文教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存在宗教记事、伦理道德教育和古代神话中。
(二)奴隶社会的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内容包含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本教育中。
(三)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主体是“四书”、“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
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1.先通过学习蒙学读物来集中识字,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叶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
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相传为北宋人所编。
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中国语文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多元与探索的时期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语文教育逐渐摆脱了传统的 束缚,开始注重个性、自由和创新。同时,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语文教育的语言统一 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
总结词
社会主义教育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详细描述
汉代的语文教育不仅重视文字、语言的学习,还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传授。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扬雄、王充等,他们 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 文化繁荣的时期,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 容更加广泛,教学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如讲解、问答、讨论、作文等。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在社会主义思想的 指导下,强调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注重思想教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同 时加强了语文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化。在改革 开放后,语文教育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 能力的培养。
03
当代语文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语文教育
传统与政治化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语文教育主要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和革命题 材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思想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主要是背诵和模仿,通过反复练习来掌握文字的书 写和意义。由于甲骨文、金文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因 此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语文教育也取得了 显著的进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 括文字、语言的学习,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 知识。
汉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语文教育史
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对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 的现代化进程。
近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重要人物
如蔡元培、胡适、叶圣陶等,他们在 语文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深远 的影响。
重要事件
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国语统一运 动等,这些事件对近现代语文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4
当代语文教育史
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课程设置改革
教学手段改革
当代语文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语文教育 的教学手段也更加现代化,如多媒体 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了教学效果 和效率。
教学方法改革
当代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重要事件
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事件包括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育政策调整等,这些事件 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文教育史研究方法与理论
05
框架究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 整理和分析,探究语文教 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历史研究法
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对语 文教育的历史事件、人物 和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内容
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发展历程,涉及 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演变。
语文教育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和探究。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现代化 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 效果。
比较研究法
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不 同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发 展状况,分析其异同点。
语文教育史
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编传统语文教育第一章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容和步骤一、集中识字《三字经》1248字、《百家姓》507姓、《千字文》250句三字经宋·王应麟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召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
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
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叶韵成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特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作世界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在集中识字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识字,既不要求会讲,更不要求会用,也不要求会写。
同时,也不急于让儿童读书。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扬,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隔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千字文南朝(梁)周兴嗣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宇,均拓取王羲之手书不同的字,原是供宫廷习字用的。
识字时,使用整齐的韵语。
“念起来顺口。
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
又容易记忆”。
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
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
或者同类相比。
或者义反相衬。
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
容易联想,容易识忆”。
还注意联系日常生活。
读《三字经》以见习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明】吕坤二、进一步的识字教育1.学过《三》、《百》、《千》后,再教一点韵语知识读物,如《太公家教》(中唐——北宋初流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之珠”。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新)
二、学制的制定 1902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学 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 它是我国的近代学制的肇始,但并未施行 。 1904年,张之洞等对学制重新厘定,奏准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实施的较为完整的近代 学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统 一实施的学制。
文学科(共九门)--中国文学门(七门课程) : 文学研究法:已含有后来所说的文学概论的因素 即提供文学的基本知识,并提示文学研究的方法原 则。 说文学、音韵学:则类似于今天包括文字、声韵 训诂在内的语言学课程。 历代文章流别:已类似于西式的“文学史”。 古人论文要言:这就类似于今天的文学批评或文 学批评史。 周秦至今文章名家(周秦传记杂史周秦诸子): 已类似与文学史配套的中国文学作品选课。
2.《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叶绍钧拟) 目的: ⑴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 ⑵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 ⑶使学生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 ⑷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
内容: 要旨在与小学国语课程衔接,由语体文渐进于 文体文,并为学习高级中学的国语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安排(学分制): ⑴读书:精读,占14学分;略读,占6学分。(20) ⑵作文:作文和笔记,占4学分;文法讨论,占3 学分;说辩论,占3学分。(10) ⑶写字:占2学分。(2) 特点: 从国语的角度去发展学生的心灵,强调能力培养 注重阅读和写作。
(二) 《壬子—癸丑学制》意义: 1.教学目的明确 《壬子—癸丑学制》中,语文教育开始有 了自己较为明确的任务,语文教学开始转向 语文本身,即: “通解普通语言文字,略解高深文字”, “作简易实用之文”,“能自由发表思 想”。
2.教学内容完善 (1)从重读写训练转变为听说读写训练并重 《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要求“初 等小学校首宜正其发音。”在初等小学一年级, 语文教学首先是发音的训练。在国文教授要旨里 要求,初等和高等小学都要注重练习语言,并且 要求创造良好的大环境随时、随地练习,“凡语 言文字,在教授他科目时亦宜注意练习。”
语文课程历史
语文教科书的研究课题有:
• 1.语文教科书的地位和价值; • 2.语文教科书的类型和体例; • 3.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 4.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及范围和程度; • 5.课文的选取标准; • 6.语文知识的安排和语文能力训练的设计方式; • 7.语文教科书的文化研究 • 8.语文教科书的插图、照片、图表等的研究; • 9.语文教科书的附录内容; • 10.语文教科书的印制、发行; • 1l.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发展研究 • 12.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 13.语文教科书使用策略研究。 • 14语文教科书的适切性研究
结
2019/12/27
作业
• 题目:
• ___________
•
令我困惑的一个语文教学问题
• 要求写出你所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 解决问题的方法。字数:2000字以上 。
2019/12/27
• 四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团体、刊物、专著如 雨后春笋,语文教研队伍空前壮大,语文 教育科研园地丰富多彩,教学论、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源源不断地构筑着 语文理论研究根基。
•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 语文基础知识和人文教育的关系 •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的调动 • 对语文教材“系统性”的再认识 • 课堂气氛的调控与语文教学的效率 •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作文教学中的模仿与创新 • 学生练笔的内容挖掘和习惯的培养 • “作文选”、“作文大全”的利弊 • 素质教育与语文课程评价体系 • 高中语文作业研究 •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度 •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法的探索 • 试论个性化阅读 • 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 语感与语文教学 • 对高中生自由写作的探讨与实践 •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
中国语文教育史
教育史进行研究。
四、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
分期的原则: a、遵循“自身规律”原则;
b、符合“社会关联”原则;
c、掌握“注重特征”原则; d、遵从“远粗近细”原则。
分期示意参考图:
语文独立设科
新中国诞生
古代语文教育期
近代语文教育期
现代语文教育期
言文 学校的 古文 教育期 出现 教育期
文学 “五四” 国语 语文 大跃 语文 1978 语文 设科期 运动 国文期 定名期 进 波折期 年 革新期
2、“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
A≠B,A>B
三、学习研究的方法
1、从本书的编排体例(每章均按“轨迹”、“内 容”、“经验”三部分表述)入手了解我国语文教
育发展的大致情况;
2、从不同角度如某一历史时期的语文教育,某一教
育家、教育专著,或教学的某一角度进行研究;
3、读原文和别人的相关论文、结合语言史、文学史、
育思想,特别是教学论部分,至今仍有积极意
义。它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宝贵文献。
四、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1、唐朝进士科对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2、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唐朝进士科对 当时语文教育的影响:
影响之一:促成了唐朝诗歌的极度繁荣。 影响之二:选拔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
学人才。
对今日语文教育的启示
4、简评《国文百八课》在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
地位。
第三编:现代语文教育期 (今语文教育期)
背
景 及 特 点
著名语文教育家
教学大纲的流变
作业
第五章:现代语文教育期 的背景及特点
《论
语· 子罕》
教师职责及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尚文先生(左二)
李海林教授(左)
王荣生博士(左)
作业课 复读课
四式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左)
钱梦龙老师在上课
㈢魏书生课堂教学六 步结构:
定向 自学 讨论 答疑 自测 自结
感知 理解 应用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
魏书生老师在上课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做报告
魏书生担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在检查工作
㈣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提示 自学 解疑 精讲 演练 小结
课堂结构改革实例
㈠上海育才中学课堂教学八字结构 ㈡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㈢魏书生课堂教学六步结构
㈣学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㈤黎世法六课型课堂教学结构
㈠上海育才中学课堂教 学八字结构:
读读-感知,提问 议议-讨论,理解
讲讲-点拨,深化 练练-巩固,应用
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
㈡钱梦龙语文导读法:
自读课 教读课
2、《蒙学课本》
(四)教学方法 “讲解”之风从此开始
第二节
现代语文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提倡白话文 二、国统区与解放区的语文教学
三、了解1923年课标要求及教育方法 p20-22
第三节
当代语文教育
(一)新生时期——“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 (1949——1957) 1、“语文”学科的命名 2、“红领巾”教学法 的讨论 3、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二)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 (1958——1976) (三)改革发展时期——“多纲多本”的语文教育 (1977——2000) (四) 21世纪语文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颁布(2001至今)
感知 理解 应用
㈤黎世法六课型课堂教 学结构:
自学课-感知 启发课-理解 复习课-巩固 作业课-应用 改错课-反馈 小结课-深化
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
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
朱绍禹先生(右)在全国报告会上
中央教科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 组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
特级教师李吉林
——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1997年始的语文大批判,语文教育波澜大兴
1、语文教育是吞噬学生灵性的大沙漠 2、教师是剿灭学生创造才能的糊涂虫 3、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4、语文教育流失了文学与人文 5、语文教材一层不变 6、作文教学程式化、概念化、塑造的是双重人格 7、标准化考试给语文教学造成灾难性恶果 ——王丽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演变
一九0四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 学制”,颁布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 六日,公历当为1904年1月13日)
小:中国文字
→国文→
国语
→语文
中:中国文学
(文言文)
国文
(白话文)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一、古代(上古——清末)
古代学校:序,庠,学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六艺
北大“怪才”的呐喊:《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主要言语: 1、语文,我为你流泪 2、语文教育:世纪末的尴尬 3、中学语文坑死人 4、语文,民族文化的根 5、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
20世纪末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21世纪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三 新课程来了——概念重构
1、识字教学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2)韵文化,便于朗读记诵。 (3)“文”与“道”统一 。
2、阅读教学
(1)熟读、精思、博览。 (2)评点法
3、写作教学
(1)作文从模仿入手 (2)先放后收 (3)多读多写多改
二、近代语文教育(晚清——五四运动)
(一)背景 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提出学习“西方” 和“西艺” (二)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单独设科 2、“国文”名称出现 (三)语文教育内容 1、国语统一
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少、慢、 差、费”现象,指的就是效率问题。 “少”指课堂内容单薄; “慢”指课堂进度慢;
“差”指课堂效果差;
“费”指费时费力不讨好。
(二)20世纪90年代语文大批判——误尽苍生
《北京文学》率先登出三篇文章:
王丽的《中学语文教 薛毅的《文学教育的悲哀》
第一篇 课程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现代语文教育的回顾和展望 语文课程性质与语文课程新理念 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原则
第一章
现代语文教育的回顾和展望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内 容和教育方法,中国现当代语文 教育的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 折发展、走向成熟的历史。
理念新了 教材变了 课堂活了 学生乐了 资源有了 评价多了 唉 ! 语 文 老 师 怎 么 办 ?
语文教学方法流派
1、情感派。代表:于漪、欧阳代娜、程翔 2、导读派。代表:钱梦龙、蔡澄清、黎见明 3、思维派。代表:宁鸿彬 4、语感派代表:洪镇涛 5、目标教学派。代表:武镇北 6、管理派。代表:魏书生、张富 7、快速写作派。代表:杨初春 8、快速阅读派。代表:程汉杰、宴茂心 9、大语文教学派。代表:张孝纯、姚竹青
语文教材: 1、蒙学读物——三、百、千、千《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儒家经典——“五经”、“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3、文选读本——如《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抄》
(二)古代语文教育方法
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语文大批判来了!
(一)20世纪70年代“少、慢、差、费”的批评
对语文教育批评的焦点集中在语文基础知识 与语文基本技能低下方面。
如1978年3月16日,吕淑湘先生在《人民日 报》著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 费”;“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 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从此语文教育中的“语文训练”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