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作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作为研究摘要:壮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作为是不可或缺的,壮锦深厚的文化内蕴和当下壮锦产业化发展形势都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作为是有限的作为,壮锦产业化过程中,政府作为还是要与市场有机结合,通过必要的行政干预和财政手段,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壮锦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壮锦;产业化发展;政府作为
广西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艺术瑰宝。
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之前,一直以来都享负盛名。
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一见证历史的民间艺术品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逐步退出市场这似乎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这样形势下,壮锦的保护和发展已经受到国人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但目前壮锦的发展仍然是举步维艰,这也就需要政府在此过程有把更多的作为。
本文仅就壮锦产业化发展过程的政府作为进行研究。
一、壮锦产业化发展政府作为的必要性
(一)壮锦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广西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soft power)是由1990年美国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
根据他的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
”[1]
对文化构建越来越重视的时代,不少学者开始着手于对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有学者将文化软实力定义为,“一个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所具有的由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特质及其发展态
[2]
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整体体现,其取决于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科技与教育的实力、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也包括知识、体制的创造力和决策、外交等方
面的智慧与实践等因素。
[3]
自汉代起,壮锦就作为壮民族的生活实用品和工艺品受到国人的称赞。
它以棉线为经,五色绒线为纬线而织成,素来以图案纹样独特,结实耐用而闻名。
历经千年的发展,壮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它真实地反映了广西各民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渗透着民族文化中乐观的因素,表达了真诚淳朴的情感。
故壮族织锦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它更是一种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是广西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全球性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地区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丢掉了自己的原本拥有的文化,被千篇一律的城市形态所同化,使得城市缺乏长足发展的文化氛围。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大型城市在取得一定发展后都花费大量的投入去构建城市文化软实力,以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
广西属于起点较低和发展相对迟缓的地区,然而正是这种情况也就给予了广西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的机会,在大力发展经济,推
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利于长效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壮锦作为广西千年来的美工精品理所当然也也就成为构建广西城市软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壮锦产业化发展,对弘扬广西民族特色文化,构建广西地域文化氛围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二)市场经济冲击下,壮锦的发展的举步维艰
广西壮锦的生产始于汉代,明清开始进入买卖市场。
光绪《归顺直隶周志》卷三有记载称,壮锦“五彩斑斓、葳蕤陆离,真杜诗之‘贵官波涛,天吴紫风’也。
”
近代以来,壮族人民珍爱壮锦,视其为日常的生活的必需品,壮锦一度得到很好的发展。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家庭作坊式壮锦生产开始在民间得到广泛推广,在忻城、靖西的广大城镇不少居民生产壮锦为生,织锦的收入足以维持织锦人的生计。
同时在地域间壮锦生产也得到推广,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宾阳艺人梁树英从师于忻城艺人,并把织锦技术带到了宾阳,自此宾阳成为壮锦的又一大传承基地。
五十年代末,忻城、靖西、宾阳等地陆续开始出现织锦合作社,至七十年代,这些合作社成为二轻局旗下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八十年代,广西壮锦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外市场。
生产渐步入规模化和产业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壮锦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
首先是市场经济催生的越来越多的替代品的出现,其
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都远远低于壮锦,且实用性和观赏性并不比壮锦差,于是取代壮锦的消费市场似乎成为一种不然。
其次,电脑设计和电脑印花等高端技术引入工艺品生产领域,使得传统手工艺技术显得力不从心。
最后,市场经济冲击下,集体制经济弊端不断显露,同时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得到更好的流通,越来越多的传统艺人开始从原来的低效益领域分流出来以谋求更好的收益。
这一系列原因造成壮锦发展举步维艰,然而在精神消费品尚未大范围为社会所接受的时期,壮锦这种将更多意义上作为美工艺术品的产品要想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更大意义上需要的是政府作为源动力进行引导,推动其发展。
二、目前壮锦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一)市场机制缺位,行政干预过度
前面的论述中,笔者也有提到,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集体所有制下的忻城、靖西、宾阳三地的壮锦生产企业在生产销售各个方面多受行政引导,缺乏市场意识。
各地民族壮锦厂生产也多是政府有关部门指定性生产,例如广西宾阳民族织锦厂为政府的各种大型活动提供指定里礼品。
1991年全国第四届民运会礼品即是以“吉祥物”、“会微”为图案的6000套壮锦背包。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节大会生产两万套壮锦背包作为本届大会指定的专用文件袋礼品。
政府的指定性生产,也就直接导致了织锦企业乐于坐享其成,不思进取。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2006年广西靖西的《壮族织锦
技艺》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后,“指导”壮锦的发展更是被提上政府行政议程。
壮锦的发展本就还未很好的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政府的这一“重视”,自然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对其的行政干预。
同时受整个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行政性强的影响,壮锦的生产以及参与各种博览会或技艺交流会等都无处不受政府干预。
(二)财政投入不够,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投资的理念
各地的壮锦生产企业名义上说是企业,实质上都还是多不过数十职工的作坊式的企业,生产工具老化,艺人年龄普遍偏高。
在宾阳、靖西、忻城等主要传承区比较具有规模的织锦厂原有六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壮锦开始走下坡路,企业缺乏适时的革新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效益不好,不少艺人该换行业。
各个乡镇办的停产,不少县办织锦厂也相继倒闭,如忻城壮锦厂,现今早年成立六所织锦厂中得以幸存的只有靖西民族织锦厂和宾阳民族织锦厂。
当下在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下,广西壮锦虽然频频出镜,但是仍无非是作为一种保护对象出现于一些宣传性活动之中,在生产发展上仍是依靠自身的微弱力量在艰难发展。
在他们的业务中,政府采购仍是主要业务。
鉴于这些,很显然地方民族织锦厂缺乏发展资金支持,政府所谓的支持多是停留在流于形式的政策性宣传上,难以在短期看到效益的民族织锦很难进入到政府追求绩效的视域之中。
(三)各传承区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机制
前文中,笔者有提到壮锦的传承区主要分布于忻城、靖西、宾阳一带,其中忻城和靖西织锦发展要早,宾阳织锦受传于忻城。
三个地区的织锦可以说属于同宗,然而起发展却是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机制。
这跟织锦厂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有着必然的联系,真是这种企业性质决定了其效益所得属于其所在地方的地方政府。
正是这种狭隘的保护主义,使得壮锦的发展迟缓,甚至织锦厂倒闭。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宾阳织锦选择了机器化,规模化的道路。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以价廉开拓市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品质大大降低。
而忻城坚持手工织锦,保证了传统织锦的质量,但是在宾阳机器织锦的冲击下,为打开销路不得不降低销售价格,如此一来,为保证利润空间只能通过压缩职工收入。
压榨职工收入无疑是会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如此又必然会影响生产的进行,故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最终忻城织锦厂倒闭。
与此同时,宾阳织锦在淡薄质量意识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
合作缺位,一味追究不计后果的竞争,最终都双双失利。
而这种合作的缺位,跟政府的有效引导缺位不无关系。
(四)以政府作为为源动的文化构建力度不够,缺乏产业化发展文化氛围
在市场经济时代,品牌已然成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工具,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
同理,品牌也是也是
一个地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品牌就是一种文化,一个没有自己品牌文化的地域谈何发展。
反过来,一个地域好的文化氛围也能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壮锦作为广西有着千年文化内蕴的传统美工艺品,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
壮锦销售卖的不能仅仅是产品,更要是一种文化。
很显然为追求低生产成本而不注重质量的产品不能作为体现特有的文化,然而只注重质量,生产成本过高而销售价格低,这无疑又使得难以生存。
在此矛盾之中寻求一种平衡,最佳方案不外乎于提高市场价值,这样也就需要让更多的人认同销售壮锦卖的是一种文化。
如何让更多的人接受壮锦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文化,这也就需要构建一种文化氛围。
当前广西壮锦的识别还是以地域作为标志,忻城壮锦、靖西壮锦、宾阳壮锦等,没有统一的注册商标。
地方文化中以壮锦作为标识的地方也很少,只能是在重要活动时或在博物馆能看到壮锦的踪迹。
当然广西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些作为,譬如南宁的壮锦大道、壮锦广场的命名事实上也属于对壮锦文化的一种构建,但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三、推进壮锦产业化发展中政府作为的对策分析
(一)引入市场机制,政策帮扶和市场引导同时就位
我国随着构建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对于地方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干预应该逐步退出,让市场来进行引导。
壮锦发展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在集体经济体制下的织锦厂最终难以取得大的发展。
引入市场机制,改造织锦
厂的体制问题,激发创造活力,构造良性竞争氛围,整合壮锦发展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质量为基点,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壮锦的产业化发展。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到壮锦工艺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领域,以壮锦产业化的经济价值为引力调动相关各方面的积极性,争取在工艺传承和创新以及传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取得有利于壮锦长远发展的成绩。
鉴于壮锦的民族性和发展的历史性,自身发展缺乏动力,故在引入市场机制同时政府帮扶也应当同时就位。
(二)加大财政投入,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确保资金链不出现断裂
从壮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看,不难发现壮锦的深度发展,其主要瓶颈在于资金问题。
壮锦各个传承区织锦厂都是集体所有制,全靠政府财政支持,资金来源单一,效益欠佳,财政吃力。
偶有民间资本建立的小型家庭作坊,资金短缺,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鉴于此种情况,为确保壮锦发展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和有效推进市场机制在壮锦发展中的运行,政府需要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实施必要的政策扶持,引入社会资本,并与财政投入进行有效的整合,以雄厚的资金支持,推进壮锦的文化的宣传和技术的研发,加快壮锦的深度发展。
实质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锦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资本,只不过这个转换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的引导。
(三)加强各个传承区间的政府合作,确立产业全局观,统一
协调,推进壮锦的产业化发展
壮锦的主要传承区有忻城、靖西、宾阳等,前文笔者已有提及各地壮锦的发展都是各有各个的做法,各自为政,缺乏合作,甚至是有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存在。
同时作为传承壮族文明的一种载体,各地壮锦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各自为战,实力单薄,难以推进壮锦的发展。
只有各地政府合作作为源动力,确立产业全局观,统一协调,在技术上相互交流借鉴,在管理上统一步伐,人才互为流通,才能有效的确保织锦技术得以更好更快的提高,织锦技艺代代相传,织锦文化更好地融合与弘扬,进而推进广西壮锦产业有效长远发展。
做到这些不仅仅是要求意识和思想层面上各方作出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在相关规制建设上有所作为,为壮锦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如制定保护壮锦健康传承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出台相关帮扶壮锦传承人培养的政策,整合各个传承区的资源,建立有效的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四)构建良好的有利于壮锦这类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随着历史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的图腾意识也随着发展与变化。
”[4]
代应该重新厘定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地位,这也就需要为这种厘定构建有利的文化氛围。
古代甚至近代的某一阶段,壮锦在广西人民生活中充当着生活的必需品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壮锦的这一
功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壮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精品却仍将也有必要流传下去。
如此一来,需要为壮锦的新生构建新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心里树立对它新的审美理解。
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就是一种很好的新的定位。
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壮锦发展的文化氛围,地方政府应该把壮锦的生产从制造工艺的产业分类中转移到文化产业领域来,首先就把它定位为文化的发展,对其进行身份包装。
其次,地方政府还应适时构建一些宣传的平台,举办系列壮锦文化艺术活动,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壮锦文化。
最后,在地方标识设计中有效融入壮锦文化,让壮锦从新的角度深入人们的生活。
四、结语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壮锦作为一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在传承过程中有一定的产业开发价值,但其相关资源分布零散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小,需要强大的外力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故壮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为,需要政府通过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和有效利用财政手段,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有力推进壮锦产业化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效益创收的双赢。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joseph s nye jr. propaganda isn’t the way: soft power
[j].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3(1).
[2]霍桂恒.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r].成都.四川大学
[3]贾海涛.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测评共式[j].学术研究,2011,(3):19-25
[4]丘振声.壮族图腾考[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