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丁尼生诗歌Break,Break,Break

浅析丁尼生诗歌Break,Break,Break

浅析丁尼生诗歌 Break,Break,Break作者:张莉吴素静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4期【摘要】Break,Break,Break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丁尼生于1834年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创作的。

该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快、爆破多,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典范。

本文主要分析了该诗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以及意象之美,通过对诗歌韵律和意象的阐述将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描写地酣畅淋漓,并通过对诗歌韵律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了如何欣赏英文诗歌并从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音乐韵律意象引言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代表诗人。

早在孩提时代,英国作家丁尼生就对诗歌和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诗歌艺术形式的完美,并强调作品的音乐效果。

他的诗歌融合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诗像水明沙净的小溪而不像野性不驯瀑布,像暴风拂过带露的草地而不像西风横扫森林和海空。

随笔作家哈勒姆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于1833年因脑溢血突然逝世。

这首诗Break,Break,Break是丁尼生在哈勒姆死后创造的,寄托了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是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生情诗。

丁尼生的诗作题材广泛,想象力丰富,形式完美,辞藻华丽,音调铿锵。

他的诗歌大都音韵和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所以丁尼生被称为“文字音乐家”本章将以丁尼生的Break,Break,Break为例分析丁尼生的诗歌,从中发现诗歌中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一诗歌Break,Break,Break之音乐美诗歌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音韵和节律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也要通过诗歌来欣赏其语音、格律上的美。

第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 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k/ 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的声音,将读者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长元音 /ei/ 的运用,则让读者领会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听到了其内心的不断哀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
丁尼生的诗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题材:丁尼生的诗歌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宗教信仰、人生哲学、自然风光等。

他的作品既反映了人类对宗教信仰的怀疑和困惑,又表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2.音乐性的表达:丁尼生的诗歌极富于音乐性,富于迷人的合声,他因此而获得了“音乐感最敏锐的诗人”的美称。

3.感伤和华丽的风格:他的作品有时流于感伤和华丽,但这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特色。

4.对社会风尚的失望:丁尼生晚年对英国社会风尚的败坏日益感到失望和不满,作品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的心情。

总的来说,丁尼生的诗歌特点丰富多样,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有独特的艺术表现。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胡原 上海外国语大学摘 要:丁尼生挚友哈勒姆姆1833年突然因病逝世,这对丁尼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其后漫长的诗歌生涯中,对好友的悼念构成了丁尼生创作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溅吧,溅吧,溅吧》便是其中一首感人哀歌。

本文从音乐性、意象及死亡主题三个角度对此诗进行分析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丁尼生诗歌死亡主题的持久魅力。

关键词:《溅吧,溅吧,溅吧》;音乐性;意象;死亡主题作者简介:胡原,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106-02一、《溅吧,溅吧,溅吧》之音乐性赏析《溅吧,溅吧,溅吧》一诗虽短,却集中体现了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歌语言的音乐之美。

长元音的运用是这首哀歌的高明之处。

此诗以三音步为主,夹之以四音步(第三节第三行和第四节第三行)。

通常情况下,三音步诗节奏快,多用于表达积极向上、欢快昂扬的情感,然而这首诗却有所不同。

丁尼生在诗中穿插了大量的长元音,如/au /、/u:/ /i:/、/eɪ/,这就放缓了诗的节奏,营造了庄严、肃穆、低沉的气氛,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

《溅吧,溅吧,溅吧》一诗虽短,却感人至深,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当归功于此。

《溅吧,溅吧,溅吧》音乐美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呼语的运用。

诗人在诗中五次使用呼语,分别是“O, Sea”(哦,大海),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哦,渔家小孩),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哦,少年水手),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哦,再也触摸不到那双消失的手), “O Sea”(哦,大海)。

这些呼语彼此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泣如诉,不仅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法向他人诉说的悲伤与痛苦,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

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

论丁尼生的《鹰》的写作风格艾尔弗雷德·丁尼生与同期的布朗宁和阿诺德被称为维多利亚文学“三大诗人”,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

丁尼生十分重视诗歌艺术的完美,他的诗大都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义深刻。

丁尼生1851年发表的抒情诗《鹰》是悼念亡友亚瑟哈勒姆而作,他将对友人的哀挽和惋惜都倾注其中,诗歌节奏流畅,The Eagle中的第三人称视角兼顾乐感之后的深邃意境和象征意义,又寄托了作者对“化身为鹰”的友人品性的肯定和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

诗人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一副在蔚蓝的大海和寂静的大地背景之下的雄鹰盘踞岩,在傲然挺立的地方靠近太阳,蓄势待发的鲜明画面。

题目The Eagle 中的两个长元音/i:/为读者们营造出声音慢慢消逝的感觉.给人以一种悲切的情感基调。

而诗歌的最后一行,诗人用雷鸣电闪的形象来展现雄鹰降落的神速,展现了鹰在自然中傲物的英姿。

整首诗以意象丰富、韵律和谐,修辞得体著为人所称道。

美国诗人艾德加·爱伦曾说过:“诗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丁尼生素有“文学音乐家”之称。

他的诗歌大都韵律整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共两个诗节,共6行,非常整齐。

每行有8个音节,4个音步,非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交替出现,先强后弱,构成抑扬格,充分体现了鹰的勃勃生机和阳刚之气。

作者以不变的a-a-a押韵格式,而且刚硬的爆破音多次出现,目的就是为了体现鹰的力量和速度,渲染诗中那种庄严哀婉的基调。

在诗中:claps—crag—crooked;lonely—lands;with—world;and—a;产生了押头韵的音乐效果,体现出丁尼生对赋予诗歌音乐美的独具匠心,使得诗句读来琅琅上口。

诗歌的第二节为典范,第一行中长元音为主导,/i:/出现两次,此处显现了大海的广阔无边以及海水慢慢蠕动的生动形象;而当每句诗或每行诗的末尾总是再现同样的元音,使字音跌宕回环,同声相应,就能给人一种和谐悦耳的回环美。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

浅析丁尼生短诗《溅吧,溅吧,溅吧》作者:胡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丁尼生挚友哈勒姆姆1833年突然因病逝世,这对丁尼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其后漫长的诗歌生涯中,对好友的悼念构成了丁尼生创作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溅吧,溅吧,溅吧》便是其中一首感人哀歌。

本文从音乐性、意象及死亡主题三个角度对此诗进行分析解读,并进一步探讨丁尼生诗歌死亡主题的持久魅力。

关键词:《溅吧,溅吧,溅吧》;音乐性;意象;死亡主题作者简介:胡原,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一、《溅吧,溅吧,溅吧》之音乐性赏析《溅吧,溅吧,溅吧》一诗虽短,却集中体现了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歌语言的音乐之美。

长元音的运用是这首哀歌的高明之处。

此诗以三音步为主,夹之以四音步(第三节第三行和第四节第三行)。

通常情况下,三音步诗节奏快,多用于表达积极向上、欢快昂扬的情感,然而这首诗却有所不同。

丁尼生在诗中穿插了大量的长元音,如/au /、/u:/ /i:/、/eɪ/,这就放缓了诗的节奏,营造了庄严、肃穆、低沉的气氛,使得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

《溅吧,溅吧,溅吧》一诗虽短,却感人至深,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当归功于此。

《溅吧,溅吧,溅吧》音乐美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呼语的运用。

诗人在诗中五次使用呼语,分别是“O,Sea”(哦,大海),“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哦,渔家小孩),“O,well for the sailor lad”(哦,少年水手),“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哦,再也触摸不到那双消失的手),“O Sea”(哦,大海)。

这些呼语彼此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泣如诉,不仅表达了诗人心中无法向他人诉说的悲伤与痛苦,同时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此时此刻,读者与诗人仿佛合二为一,共同追思亡友。

英诗汉译中音美效果的传达

英诗汉译中音美效果的传达

英诗汉译中音美效果的传达作者:胡月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05期摘; 要:以阿爾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Break,Break,Break与黄杲炘、孙梁的汉译文本为研究对象,从音韵美角度来解读原诗的特征,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两首译诗中对原诗意义、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翻译处理,探讨译诗如何实现对原诗的音美再现、译诗如何借助音乐性来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英诗汉译;音美效果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

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

丁尼生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解读,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新思想的疑虑、彷徨和憧憬”(文春梅,2008)。

他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其诗大都音韵和谐,节奏明快。

丁尼生的组诗《悼念》共131首,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哀歌之一,“Break,Break,Break”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它是诗人触景生情,为纪念早逝的好友哈勒姆所作。

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诗人的悲痛和心碎清晰可闻;充满活力的渔家孩子和唱歌荡舟的年轻水手、消失的手与沉寂了的嗓音,这两组意象形成了强烈对比,无不触碰着诗人失去挚友的哀伤。

那些传世经典,不仅为本族语的读者所欣赏,翻译家们也纷纷推出各种译本,把它输出给异域读者。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大区别在于,诗歌在音韵、节奏、格式等方面均有着严格的要求。

其中,音乐性是诗歌的基本元素之一,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音乐性不仅带来音韵上的美感,而且有助于思想内涵的表达。

翻译家飞白先生曾把诗歌的音韵和意境比作鸟的两个翅膀,由此可以看出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要性。

1979年,许渊冲(2017:103)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理论,他将“音美”列为诗歌翻译的重要标准,认为“即使一个词能传达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另一个能传达九分意美和五分音美的词汇强”。

他还指出,“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许渊冲,2017:98)。

丁尼生诗作风格探析

丁尼生诗作风格探析

丁尼生诗作风格探析作者:韩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0期摘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与斯宾塞,弥尔顿和济慈齐名,并无可争辩的获得“人民诗人”的称号。

本文主要从韵律及神话因素两方面探讨丁尼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关键词:丁尼生;韵律;神话因素[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1丁尼生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抒情诗,叙事诗及历史诗剧。

其诗歌风格主要体现在神话故事丰富,音律整齐,这也使得他成为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一)借用旧神话,赋予新意义纵观丁尼生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神话故事及远古传奇的隐性存在,其中代表作《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诗人借鉴古希腊神话奥德修斯的故事撰写而成,而《尤利西斯》却摆脱了原故事的剧情,诗人赋予其新的故事架构,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德修斯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之王。

罗马神话传说中称之为尤利西斯。

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10年期间,奥德修斯献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

最终历尽艰辛回到故土伊塔卡,同儿子特勒马科斯一起,杀死纠缠他妻子的、挥霍他的家财的求婚者,合家团圆。

而《尤利西斯》更像是一场英雄的自我独白,诗中以第一人称尤利西斯的口吻描述了战争之后的生活单调而苦闷,不禁回想起那些与部下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虽是险象环生但激情饱满。

尤利西斯决定将国家交给儿子,自己带领旧部重新出发,去挑战生命的极限。

而诗中最精彩的部分则在于后半部分尤利西斯激情饱满的精彩演说,“礁石上的灯标开始闪光了:/长昼将尽,月亮缓缓攀登,/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

诗中尤利西斯不愿固守陈规,他将生命的意义寄托于对未知的不断探索,即使人到暮年但仍保持年轻的心态。

在丁尼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信念坚定,充满斗志的英勇老者,而摆脱了我们对于人到暮年垂垂老矣的固化形象。

丁尼生诗歌《燕子啊燕子》原文及赏析

丁尼生诗歌《燕子啊燕子》原文及赏析

丁尼生诗歌《燕子啊燕子》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丁尼生诗歌《燕子啊燕子》原文及赏析【导语】:〔英国〕丁尼生燕子啊燕子,啊! 燕子,燕子,飞啊,飞向南方,飞到她那里,落在她金色的屋檐上,对她讲,把我跟你说的对她讲! 啊,燕子,无所不知的燕子,对她讲:北方幽暗,但柔〔英国〕丁尼生燕子啊燕子,啊! 燕子,燕子,飞啊,飞向南方,飞到她那里,落在她金色的屋檐上,对她讲,把我跟你说的对她讲!啊,燕子,无所不知的燕子,对她讲:北方幽暗,但柔和,忠实可靠,南方明亮,但凶猛,变化无常。

高屋建瓴之成就——谈丁尼生对西方古典诗歌韵律的运用

高屋建瓴之成就——谈丁尼生对西方古典诗歌韵律的运用
文 海 艺 苑
LI E RA RY T
GAL E L RY
 ̄1 国 文 -

高屋建瓴 之 成就
谈 丁尼生对西方古典诗 歌韵 律 的运用
侯 芳 燕
( 上海师 范大学 人 文与传播 学院 , 海 20 3 ) 上 0 2 4
摘 要: 作为一名“ 桂冠诗人” 丁尼 生的诗歌 因其 完美的音律和诗歌 的音 乐性备受推 崇, , 诗人在诗歌韵律 方面的造
示长短格 :
丁尼 生的第 一首体 现此 种格式 的诗 歌是 “ enn l— L oie Ee
ga s ic ”:
L w— o n r e e r o mi g t e b o d r l i o f wi g b e z s a e r a n h r a a y d mme l l d i h l a n : n t e g o mi g T o o g te lc se h r u h h b a k t mme p n s n y t e a f e d i e o l h fr i r v
c lm ,n te p na ee : ln n m l y b c ” 在 六 o n/ h e t tr we a ig i e d a k ( u i m fl o

De p y t e wo d d v o s h i y t e o lt h lo ; e l h o - o e c o ; rl h w e a o s s l l W i d c e pc w f l c i yi h r f s se p e r n s r e ; e s al hl : l l n e i t l e a t r h
C e p n t r u h b o s my r s e a d b w r o r e ig h o g ls o u h s n o es f

英诗赏析TheEagle《鹰》

英诗赏析TheEagle《鹰》

英诗赏析TheEagle《鹰》[导读]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语诗歌中,以鸟和⾃然为主题的诗歌有很多,如济慈的《夜莺颂》,夜莺的形象象征着⾃由和美好。

在今天要分享的丁尼⽣的这⾸诗歌《鹰》中,鹰代表着威严和⼒量。

对于⼤⾃然和⽣命的歌颂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主题之⼀。

阿尔弗雷德·丁尼⽣(Alfred Tennyson,1809-1892),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诗⼈。

随着拜伦、雪莱、济慈、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诗⼈的离世,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时代进⼊⼈。

衰落时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说和散⽂开始崛起,出现了⼀系列以狄更斯、萨克雷为代表的⼩说家和⽂学评论家,⽽这个时期的诗歌最著名的代表诗⼈是丁尼⽣和布朗宁夫妇。

The Eagle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那铁钩般的鹰⽖紧扣着峭壁寂然的领地直接璧⽇蓝天的环抱下它屹⽴如是脚下如皱的海浪缓缓流逝它于⼭墙上注视恍若雷霆下之[诗⼈简介]丁尼⽣出⽣于牧师家庭,受家庭阅读和对诗歌热爱的熏陶,年少时出版诗集,以诗⼈拜伦、济慈为学习的偶像,后进⼊剑桥⼤学三⼀学院学习,在那⾥结识了对他影响最⼤⼀直⿎励他出版诗集的挚友哈莱姆(Hallam),后来丁尼⽣⼤学期间⽗亲去世,他也放弃了剑桥的学业,后来Hallam22岁英年早逝,亲⼈和挚友的离去使丁尼⽣感到⾮常悲痛。

丁尼⽣的代表作品In Memoriam(《悼念》)就是为了悼念Hallam⽽写的。

1850年,丁尼⽣继浪漫主义诗⼈华兹华斯,获得英国桂冠诗⼈(Poet of Laureate)的称号。

浅析丁尼生诗歌《鹰》的音乐性及象征性

浅析丁尼生诗歌《鹰》的音乐性及象征性

以及 } I 的象征意 义 斤乐性及象 征性 铸就 了这前经 I II
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


诗歌 《 》 鹰 的音乐性 卜 摘 r《 的英 义片断 : 1 鹰》
TheEa l h’g e g f a m n 1 1 A l ( Tel y ol 8 9—1 92 I 1 ln s l1 0 fe f 1 8
( _ ) ad a第 i ; a h sw l ( 五行 ) 第 二行 ;n — ( 彳)w t e— a s第 c l ,诗人 头韵 来 串词成行 ,增强 了诗 歌的吸 引 力和形象 效 果 ca s(a 、r kd 词联// l 、rgco e p : o K 的头韵 均为爆 破音 , 的反 它 复使用刺激 人的听觉 ,使 读者 阅渎的时候仿佛 听到 了
关键 词 : 尼生 ; 丁 鹰 ; 乐性 ; 音 象征 性
中 图 分 类 号 :2 1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4 ( 0 1 0 — 0 2 0 l7 — 6 6 2 1 )4 0 5 — 2

己己

尔 弗 德 ・ 丁尼 中 ( leT n yo ,8 9 l9 ) Af ( en sn l0 一 8 2 是 rI 英 【维 多利 q I 最 箐 的诗人之 ・ 刊 T, .} t ,他与如 朗 和阿 德被 称为维 多利 亚 文学 小 的“l 诗人 ”其 巾丁尼 乍 二 大 , 蚨 受 眯 . 做誉 “ 民 诗人” 人 、他 f 注重诗 歌 的思 想 ‘ 分

口富有音 乐荚感 。其 肯乐性 主要 表现在 韵 和 节奏 两个
方而
1诗 口 鹰》 . 欹《 的音韵 《 的每 亍 有八个 占节 , 『 鹰》 都 几 以划分为 四个韵脚 ,

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作者:胡丽娟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摘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素有“文字音乐家之称”。

他的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而备受关注。

但有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称他为非音乐性诗人。

本文将深入探讨丁尼生诗歌中的音乐性。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歌的音乐性[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5-02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从历史上来讲,诗歌起源于音乐,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诗歌之美及诗歌的丰富意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诗歌的音乐性由声音效果和节奏两部分组成。

换句话说,音乐性在诗歌中有两个表现层次:第一,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反映在物理音响的音乐化,具体表现为押韵、有节奏、在语音处理上有固定的长度单位等;第二,以物理空间为基础,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情绪格调等诗歌空间相互呼应,互为表里。

音乐性的目的之一就是激起读者心中的情感共鸣。

由于音乐性是诗歌语言表达的系统之一,从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讲, 有人说,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以音乐为中心,而现代诗歌则以意象为中心。

在浪漫主义之前(包括以豪斯曼、哈代、王尔德、丁尼生、阿诺德和朗费罗等后期浪漫主义者),西方诗歌中的音乐性确实要重于意象性。

从庞德标立意象主义之后,西方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向着意象性倾斜。

但无论怎样,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体现了音乐性的特点。

弥尔顿曾说过,押韵的英雄诗体“并不给人真正的快感”,因为音乐型诗歌总会“给人以从一行诗中抽取点不同东西,塞入另一行的感觉”,他正是按技术含义运用“音乐性”这个词的。

《异教徒的悲剧》是一首音乐型的诗歌;《泰俄西斯》则不是。

有人称丁尼生为非音乐型诗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尤其是拿丁尼生与勃朗宁进行比较的时候。

而丁尼生确有“文字音乐家”之称,因为丁尼生的诗歌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细腻描写意象口头的旋律而著称。

从文体角度分析丁尼生《鹰》的意象

从文体角度分析丁尼生《鹰》的意象

从文体角度分析丁尼生《鹰》的意象作者:刘晓东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51期摘 ;要: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写诗技艺高超,文字优美,把一首首诗歌像一幅幅画一样生动鲜活地传递给后人,是那个时代最受人爱戴的诗人。

《鹰》这首诗就是他的名作,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了丁尼生诗歌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本文将从《鹰》这首诗的文本出发来探讨解析这首诗的意象。

关键词:鹰;音乐性;意象1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诗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桂冠诗人,并且保留了这个头衔达42年之久,是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享誉西方。

代表诗作有《尤利西斯》、《伊诺克·阿登》、《悼念集》等。

丁尼生的诗歌想象力非常丰富,题材从生活到神话非常广泛,形式完美,具有强烈的音乐感,用词讲究。

而且丁尼生的诗是充满感情的,就像他写于他的好友哈勒姆去世之后的很多著名的诗篇。

而且丁尼生的诗也探讨了人类的一些具有永恒性的哲学话题,是集感情和哲理于一身的优秀的诗人。

丁尼生擅长利用浪漫主义诗人惯用的具有反差感的各种形象,同时又对韵律有着高超精准的把握。

除了在形式上的造诣之外,丁尼生的诗歌也对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很多的关注,有些诗歌也体现了人在科学大发展下的所处的位置与困惑,这更增添了他的诗歌的深度和感染力。

虽然他的声誉随着维多利亚时代的逝去而有所衰退,但是作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他用他华丽多彩的诗篇继續震撼激励着后人。

2《鹰》这首诗很短小,但是却回味无穷,就像海上的冰山一样,可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是在海下。

诗歌的画面感特别强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让人感到身临其境。

它又像一幅画在你面前展开,给你以视觉的震撼。

这首诗的前三行是静态的,后三行是动态的。

通过静态的画面老鹰的气势,大自然的雄伟都被展现出来。

后三行把老鹰速度和力量通过动态的描述出来,把这幅动人心魄的画面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让人难以忘怀。

越过海滩——丁尼生诗歌的生态学解读

越过海滩——丁尼生诗歌的生态学解读

・3 ・ O
唐 山学 院 学 报
第2 5卷
中用 寥 寥 几 字 就 形 象 生 动 地 勾 勒 出 了一 幅优 美 的 画卷 :
扭 曲 的鹰 爪 扣 紧 山岩 ,
头接 孤 峰 上 的 太 阳 ,
情, 大海 冲击 着 岩 石 , 同 人 心 潮 起 伏 , 法 平 静 。岩 石 也 变 如 无
味 诗 人 对 于 人 与 自然 界 、 与人 之 间 关 系 的观 点 和 主 张 。 人 “ 态 批 评 ” E or i s , 称 “ 学 与 环 境 研 究 ” 是 生 ( ccic m) 也 ti 文 , 西方最新 出现的一种批评 潮流 , 2 于 O世 纪 7 —8 0 O年 代 在 英 美 兴 起 ,O年 代 后 迅 速 发 展 。它 主 要 探 讨 的 是 文 学 与 自然 9
能在 大 自然 中隐遁 自己, 追求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统 一 , 而且体 现 在诗 人积 极寻 求人 类 内部 和 睦相处 的
生 态平 衡上 。
关键 词 : 尼 生; 态批评 ; 丁 生 自然 ; 歌 ; 态观 诗 生
中 图分 类 号 :1 6 2 文 献标 识码 : I0 . A 文章 编号 :6 2 4 X( O 2 O —0 2 —0 1 7 —3 高 峰 时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已 经 衰 落 , 诗 人 对 自然 界 但 的 崇 尚 和 赞 美 依 然 没 有 停 止 。诗 人 在 短 诗 《 》Th a l) 鹰 ( eE ge
收 稿 日期 : 0 1—1 3 21 1— 0
作者筒介 : 吕黛 (9 2 , , 教 授 , 士 , 要 从 事 英 国诗 歌 的 研 究 。 1 7 一) 女 副 博 主
第2 5卷 第 2期 21 年 0 02 3月

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

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

论译诗神似——管窥丁尼生《鹰》的两篇译文
金春笙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3)006
【摘要】通过英国诗人丁尼生<鹰>的两种译文的比较分析,从诗形、诗味、诗魂诸层面探讨诗歌翻译,比较"神似"译法和在形式与内容上强调忠实于原文的"三兼顾"译诗法,旨在深刻领会诗歌意义和挖掘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金春笙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福建,宁德,3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丁尼生《鹰》诗的音乐性剖析 [J], 万利华
2.对丁尼生《鹰》的文体分析及译文分析 [J], 尚静雅
3.译可译,非常译——谈中诗英译“发挥译文优势” [J], 李丽
4.再读江枫"译诗应当形似而后神似"之诗歌翻译理论 [J], 丁力
5.论丁尼生的诗《鹰》中的意象创造 [J], 孙华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语言学角度赏析丁尼生的诗歌《夏夜》

从语言学角度赏析丁尼生的诗歌《夏夜》

2021年38期总第582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基于语言学层面,本文从语音象征、节奏与音韵、句法层、语义层、意象、修辞手法等角度赏析丁尼生诗歌《夏夜》, 感受丁尼生抒情诗的美。

【关键词】丁尼生;夏夜;语言学角度【作者简介】何法(1984-),女,湖南郴州人,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一、 丁尼生生平简介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代表作品为组诗《悼念》,并因此荣获“桂冠诗人”称号。

《夏夜》是其长篇叙事诗《公主》中的一篇抒情诗。

二、 从语言学角度鉴赏的方式怎样从语言学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呢?基于语言学层面,从语言学角度鉴赏文学作品,我们首先要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征从不同描写目的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因为语言作为一种编码是多层次性的。

一般来说,从语言学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可以由音韵学、句法学、语义学和书写形式四个层次入手。

每一个语言分析层面可以细分成更小的类别。

笔者将基于语言学和文学层面,从语音象征、节奏与音韵、句法层、语义层、意象和修辞手法等角度对丁尼生诗歌Summer Night进行赏析。

三、 从语言学角度赏析丁尼生的诗歌《夏夜》丁尼生从小酷爱诗歌,他的诗歌音韵优美,堪称英国诗歌中的一绝。

丁尼生在音乐方面造诣也十分深厚,在语言的运用方面得心应手,音乐和语言在这首诗中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从语音象征、节奏与音韵、句法层、语义层、意象和修辞手法等方面对丁尼生诗歌Summer Night进行赏析,感知这首诗的真情实感、言简义丰,感受它的音韵音调与节奏的行云流水,内容与形式、音与意的和谐统一,全面深刻感悟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去领会这首诗的美和魅力。

1.从语音象征角度。

英语中有不少词,其音与义之间似乎存在某种联系,即其声音形象或语音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能够引起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联想。

简析丁尼生诗歌《鹰》中的意象创造及音乐美

简析丁尼生诗歌《鹰》中的意象创造及音乐美

简析丁尼生诗歌《鹰》中的意象创造及音乐美
徐媛媛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诗人。

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继华兹华斯之后荣获桂冠诗人的称号。

创作于1851年的《鹰》是一首怀念亡友哈拉姆的抒情诗。

此诗因其动静结合的音韵美、贴切的诗歌表现手法、丰富的意象成为经典之作。

本文以诗歌独特的意象创造、和谐的音乐美作为切入点,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意义。

【总页数】2页(P86-86,87)
【作者】徐媛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河南郑州 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厚情千古鸟语中——简析古典诗歌中的“鸟”意象 [J], 邓雄超
2.从文体特征解读丁尼生与休斯诗歌中“鹰”的意象 [J], 吴琳华
3.简析诗歌中的意象美 [J], 余德华
4.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简析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美人意象 [J], 杨戈琪
5.论丁尼生的诗《鹰》中的意象创造 [J], 孙华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尼生摇篮曲赏析

丁尼生摇篮曲赏析

丁尼生摇篮曲赏析夜深人静,轻柔、舒缓的音乐,像一缕清风吹进我温暖的小屋。

一段美妙的旋律把我带入了梦乡……从未听过这样优雅动听的旋律。

那么熟悉又那么遥远……忽然,耳边传来了父亲母亲熟悉的声音:“宝贝,快睡吧!明天还要上学呢?”是呀,孩子睡着后才有时间写作业。

想到这儿,我不禁思绪万千,泪水溢满眼眶。

丁尼生的歌曲特别柔和而抒情,尤其是他演唱的摇篮曲《摇篮》,更使人心醉神迷,如痴如醉。

那么悠扬婉转,那么平静安详,给人以无限遐想,仿佛回归童年的美好岁月,陶冶自己浮躁的心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许多人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与失败时,都会把压力施加于弱小者身上,往往得到的却是嘲讽或是怨恨;可也有些人,却能宽容地对待他们,用爱去抚慰受伤的心灵。

比起前者,显然后者伟大而高尚。

当一位残疾儿童坐在轮椅上,孤独无助时,她选择了坚强,同样也收获了友谊。

朋友与爱之间相互传递的感动和真诚让我为之震撼。

作家陈燕的诗歌《最后的树》中说道:“总有一种情怀让你无法释怀,总有一个瞬间会将你打动,但总有一种美丽值得期盼——”每当想起这首诗,就会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忘怀。

一阵微风拂面而过,窗外的栀子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仿佛把我引入了书海之中,文字就是一条船,载着我驶向梦想彼岸。

正在我尽情遨游时,爸爸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宝贝,该醒了。

”我立即睁开双眼,一切又恢复了原样。

窗外仍是灰蒙蒙的一片,路灯亮着。

没有阳光普照,但依旧是晴空万里。

放下手中的书本,我长长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不由得赞叹道:“早晨的空气就是甜蜜啊!”妈妈推门走了进来,只见爸爸端着洗脸盆向厨房走去。

我也跟了过去,看着他利落干净的样子,我十分羡慕。

很久没有听到丁尼生的音乐了,突然间觉得,它不仅能催眠,而且还具有神奇的治愈功效。

顿时觉得,心中升腾起丝丝凉意,因为妈妈告诉我,丁尼生的歌曲就象征着母爱的伟大。

我爱我的母亲,她曾经这样问我:“怎样才算爱?”是啊,何谓爱?无非就是理解和尊重罢了。

象似性对丁尼生诗歌《溅吧,溅吧,溅吧》的多维构建

象似性对丁尼生诗歌《溅吧,溅吧,溅吧》的多维构建

象似性对丁尼生诗歌《溅吧,溅吧,溅吧》的多维构建林文韵【摘要】象似性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象似性的运用可以凸显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运用象似性理论分析和解读诗歌,是将符号学和文学结合的有效尝试。

本文拟借助象似性理论,从语音、对称、数量和喻象象似等角度,在形式和内容上分析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悼念诗《溅吧,溅吧,溅吧》,探讨象似性理论在构建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等方面起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文本的深层意义和美学价值。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11【总页数】3页(P10-11,13)【关键词】象似性;诗歌;多维构建【作者】林文韵【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象似性是诗歌语言的普遍特征。

Fontanier指出,诗歌关心象似性胜于真理。

它致力于创造辞格,使语言富有色彩,将其转化为意境和场景,转化为一种活生生的、会说话的图画。

[1]Hiraga也指出,象似性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且对于诗歌语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规则,并被强调为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

[2]18在诗歌创作中,丁尼生讲究声韵之美,注重营造听觉效果;他的作品多将对称的概念和对称的语言形式相对应,以形式映照内容。

本文拟借助象似性理论来探讨丁尼生的悼亡诗《溅吧,溅吧,溅吧》(“Break,Break,Break”)。

(一)象似性概念界定目前对“象似性”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1998年许国璋先生将iconicity翻译为“象似性”,但未对其下任何定义。

之后,沈家煊认为,通俗点讲,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概念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

[3]王铭玉提出:映照在语言符号系统单位和关系之间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被人感知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相似性特征。

[4]405分析对比上述学者观点,本文认为象似性反映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问题,所指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征能指,二者之间具有理据性及可论证的象似关系。

高一英语诗人名称单选题40题

高一英语诗人名称单选题40题

高一英语诗人名称单选题40题1.Which of the following poets is known for his romantic poetry?A.William WordsworthB.T.S. EliotC.Ezra PoundD.Sylvia Plath答案:A。

本题考查著名诗人的诗歌风格。

威廉·华兹华斯以浪漫主义诗歌著称,B 选项T.S. 艾略特是现代主义诗人,C 选项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诗人,D 选项西尔维娅·普拉斯是自白派诗人。

2.Who is the poet of 'The Waste Land'?A.William BlakeB.George Gordon ByronC.T.S. EliotD.John Keats答案:C。

本题考查诗作与诗人的对应。

《荒原》是T.S. 艾略特的作品,A 选项威廉·布莱克,B 选项乔治·戈登·拜伦,D 选项约翰·济慈都不是该作品的作者。

3.Which poe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magist movement?A.Walt WhitmanB.Robert FrostC.Ezra PoundD.Edgar Allan Poe答案:C。

本题考查诗歌流派与诗人的关联。

埃兹拉·庞德与意象派运动有关,A 选项沃尔特·惠特曼,B 选项罗伯特·弗罗斯特,D 选项埃德加·爱伦·坡均与此流派无关。

4.Whose poetry often explores themes of nature and simplicity?A.Robert FrostB.William Carlos WilliamsC.Walt WhitmanD.Emily Dickinson答案:A。

本题考查诗人作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尼生诗歌之音乐性研究
作者:胡丽娟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1期
[摘要]阿尔弗雷德•丁尼生(1809-1892)素有“文字音乐家之称”。

他的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而备受关注。

但有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称他为非音乐性诗人。

本文将深入探讨丁尼生诗歌中的音乐性。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丁尼生诗歌的音乐性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55-02
诗歌因其与众不同的意象、音律及语言之美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广泛的关注。

从历史上来讲,诗歌起源于音乐,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基本特征,对于诗歌之美及诗歌的丰富意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诗歌的音乐性由声音效果和节奏两部分组成。

换句话说,音乐性在诗歌中有两个表现层次:第一,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反映在物理音响的音乐化,具体表现为押韵、有节奏、在语音处理上有固定的长度单位等;第二,以物理空间为基础,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情绪格调等诗歌空间相互呼应,互为表里。

音乐性的目的之一就是激起读者心中的情感共鸣。

由于音乐性是诗歌语言表达的系统之一,从西方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来讲, 有人说,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以音乐为中心,而现代诗歌则以意象为中心。

在浪漫主义之前(包括以豪斯曼、哈代、王尔德、丁尼生、阿诺德和朗费罗等后期浪漫主义者),西方诗歌中的音乐性确实要重于意象性。

从庞德标立意象主义之后,西方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向着意象性倾斜。

但无论怎样,诗歌与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体现了音乐性的特点。

弥尔顿曾说过,押韵的英雄诗体“并不给人真正的快感”,因为音乐型诗歌总会“给人以从一行诗中抽取点不同东西,塞入另一行的感觉”,他正是按技术含义运用“音乐性”这个词的。

《异教徒的悲剧》是一首音乐型的诗歌;《泰俄西斯》则不是。

有人称丁尼生为非音乐型诗人,说他不通晓音乐知识,尤其是拿丁尼生与勃朗宁进行比较的时候。

而丁尼生确有“文字音乐家”之称,因为丁尼生的诗歌主要是以其独特的、富有韵律的节奏,细腻描写意象口头的旋律而著称。

无论他对音乐知识掌握与否,有着维多利亚时期的桂冠诗人之称的丁尼生所处历史时代确实是一个全盛时期,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所以即使他不懂音乐知识,那也受到了音乐对他的熏陶。

因而丁尼生的诗歌毫无疑问渲染了音乐的气息。

众所周知,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丁尼生能成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巨匠,那么他所创造的诗歌作品必然会与音乐有所牵连,之前也有人对丁尼生的诗歌《鹰》进行过音乐性方面的初步探索。

但不仅仅是这首诗,丁尼生的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音乐性的细胞。

从利德盖特时代以来,与当代英语诗歌同步出现的,是音乐中一种几乎十分划一的重音格式,重音标志着节奏单位(小节),每小节中允许有不同数量的音符。

当诗歌中出现一种占主导地位的重音,而两个重音之间的音节数可多可少(通常为每行四个重音,相当于音乐中的“普通拍子”)时,这就成为音乐性诗歌,也就是说,这种诗歌在结构
上与同一时期的音乐相似。

那让我们以丁尼生的诗歌《溅吧,溅吧,溅吧》为例来看他的诗歌中是如何渗透着音乐性的细胞的:
BREAK, BREAK, BREAK
BREAK,break,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break,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冷冷的灰岩上,哦大海!
但愿我的言辞能表达出
我心中涌起的思绪情怀。

哦,那渔家的孩子有多好,
他同他妹妹正边玩边嚷!
哦,那年轻的水手有多好,
他唱着歌荡舟在海湾上!
巍巍的巨舶一一地驶去
驶进他们山坡边的港口;
可是那相握的手已殒灭,
那说话的声音已沉寂哦!
溅吧,溅吧,溅吧,溅碎在
你脚边的巉岩上,哦大海!
但已逝往日的深情厚意,
对我呀,已永远不会再来。

(译文摘自方平,李文俊编,《英美桂冠诗人诗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该诗作于1834年,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的哀思。

虽然诗节不是很长,但在韵律上极具特色。

以第一诗节为例,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即模仿了海浪拍击岩石时的状态,表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

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读起来缓慢深沉,给人一种肃穆感,尤其是在末尾,诗人通过充满感情的“O Sea!”两词发出了一声悲痛的长叹。

整个诗节用词简介,表达细腻,极富感染力。

在每一行中都有四个重音,因此该诗具有音乐性。

之前就有人说丁尼生不通晓音乐知识,而“音乐性”一词在技术上的用法与只要诗歌听起来悦耳,便称之为具有音乐性的,仅按感情的时兴叫法,是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说丁尼生的诗歌中的音乐性是仅按感情的术语而不是技术上的术语,但这也足以证明丁尼生的诗歌具有音乐性。

让我们再从丁尼生的《伊诺尼》引用这样一节诗:
O mother Ida, many-fountain’d Ida,
Dear mother Ida, harken ere I die.
I waited underneath the dawning hills,
Aloft the mountain lawn was dewy-dark,
And dewy dark aloft the mountain pine:
Beautiful Paris, evil-hearted Paris,
Leading a jet-black goat white-horn’d, white-hooved,
Came up from reedy Simois all alone.
喔,多泉水的艾达山,我的母亲,
亲爱的母亲,听我死前的苦诉。

我等候在黎明时分的山坡下,
山中的草地还嘿嘿的沾满露水,
沾满露水的漆黑下有棵孤松;
英俊的帕里斯,狠心的帕里斯,
牵着一只乌黑发亮﹑白角白蹄的山羊,
独自从芦苇从生的西莫伊走来。

丁尼生在该诗节中尽量降低这种运动感,在读该诗节时,我们应十分缓慢,并在元音上多加停留。

该诗节显然在重复一些声音,但是该重复旨在使思想的进度缓慢下来,促使同一节奏本身的反复,并刻意烘托出根本上叫做声音定式的东西。

丁尼生是一个感情特丰富的人,他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磨难,很看重亲情和友情,在感情上也曾受过挫折。

因此读他的诗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带给我们的浓浓的情感,所以在看他诗歌音乐性的时候我们有时便能感受到那种感情所带给我们的承重感和肃穆感。

艺术是相通的,诗歌与音乐之间也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状态,通过对丁尼生的诗歌进行音乐性的研究,我们会发觉日常生活中被我们所支配的语言而在诗歌中仍处在一种客体的被动状态,是人在被语言使用。

也就是说,在诗中,语言作为言说的主体,获得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是静止的无生命的符号,而是运动着的有生命的物,诗歌语言处在有生命的运动状态之中,就是它的节奏性。

诗从诞生以来,由于它的神奇美妙,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不仅可以作为符号工具,还可以成为一种艺术,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主要是音乐美。

所在作为鉴赏者在品读一首诗歌作品时,可以从音乐的角度去加以分析,这会让你快乐无穷。

【参考文献】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江西: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01.
[2]克林斯•布鲁克斯.理解诗歌.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四版),2004,12.
[3]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丁尼生诗集.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08
[4]胡壮麟.语音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马斯一诗的语音模[J].外语教学与研
究,1985年,第2期,第14-18页.
[5]胡壮麟.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第2-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