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赏析徐志摩《偶然》的语言运用特征
![赏析徐志摩《偶然》的语言运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a4d75307c1cfad6185fa769.png)
赏析徐志摩《偶然》的语言运用特征摘要:出生在浙江的徐志摩,把南方文人书生气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对感情与艺术的追求是他的象征符号,尤其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诗歌表现形式具体体现在文本、意象、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
拿《偶然》这首诗为例,仅仅是一首十行的精美抒情短诗,却能够动人心弦,引发哲理思考,产生强烈共鸣,已经超出了这首诗原有的意境,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更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
关键词:徐志摩音律优美内涵丰富哲理正文:1930年代的文学时代特征显著,文学创作的题材空前,规模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文学内容也发生变化文学形式随之变化,表现社会解放的现代文学的得到长足的发展,诞生的作家类型多样,对比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论争与文学创作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对文学的巨大影响,带有政治革命色彩的作家及作品逐渐成为主流,这与二三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脱不开关系,多种文学形式得到创新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中国文化专制的局面,使国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给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以徐志摩为代表。
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
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
从结构上来讲,徐志摩的诗具有音律性即音乐性,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格律一般是四言二顿、五言三顿、七言五顿,现代诗中徐志摩很好的继承并根据现代人以白话文说话的方式对现代的格律进行调整,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音韵起伏变化强,节奏紧凑,富有张力,结构整齐,分上下两节,格律对称,长短句夹杂,但是音律节奏和谐,纵观全诗多一字则是负累,少一句则缺少韵美,此为诗的张力所在,短句也处理得体:“不必讶异”和“无须欢喜”是对仗的,但第二段中的短句安排得更好。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4c587d1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4.png)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魅力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徐志摩诗歌的一些艺术特点:
1. 清新自然: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运用自然语言的表达方式,呈
现出清新自然的艺术效果。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情感真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感性,他善于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诗歌充满了情感真挚和感染力。
3. 格式灵活:徐志摩的诗歌格式灵活多样,他有时会在诗歌中
融入散文、民谣等元素,使诗歌更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4. 文学性强:徐志摩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他的诗歌语
言简练、精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诗歌语言的文学魅力。
综合以上特点,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读者喜爱,而且在现在仍然被广泛地传诵和欣赏。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403a56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6c.png)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浅析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徐志摩其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徐志摩诗歌的审美特征,欢迎大家阅读!徐志摩从1921年开始写诗到1931年离世,在整整十年间共出版了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共计诗作290余首。
有些人认为徐志摩的诗作内容空泛,用词过于矫揉造作。
虽不认同但也不能否认,徐志摩的诗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颇受人们的喜爱。
诗歌作为过程就是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人性本质中的感性爆发。
徐志摩的诗是激情与冷静的耕耘的收获。
一、徐志摩诗歌的意象之美1.复叠美。
这里所说的复叠指的是同一次与反复多次的出现。
如《康桥西野色》中的第四节:“晚霞在林间里,晚霞在原上的溪底,晚霞在风头风尾,晚霞在村姑的眉际,晚霞在艳喉鸦背,晚霞在鸡啼犬吠。
”这里共出现了6次“晚霞”。
这六次并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对晚霞的不同描述,极力表现晚霞之美,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立体化美的享受。
诗人巧妙地用了这种复沓变奏的手段来抒发情感,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个角度出发最终又回归原地,但每次的循环往复都能够给人以新鲜之感,让我们在感受到这意象的复叠美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深深情感。
2.动态美。
动态美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美,意象中最有吸引人的也是这种流动性的事物。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好似是一个个跃动的水滴组成了川流不息的河流,极具动态美。
比如《呻吟语》所描写的:“我亦愿赞美这神奇的宇宙,我亦愿意忘却了人间的忧愁,像一只没有挂累的梅花雀,清朝上歌唱,黄昏时跳跃。
假如她清风似的常在我左右,我亦想望我的诗句清水似的流,我亦想望我的心池鱼似的悠悠;但如今膏火是我的心,再休问我闲暇的诗情。
上帝!你一天不还她生命与自由!”在这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描摹的一副生机勃勃、声色俱佳的画面,让读者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中体会到自然和谐之美[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1dcced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c.png)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摘要】徐志摩是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展现出多种艺术美。
在音乐美方面,徐志摩运用多种韵律和节奏感,使其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性。
在意境美中,他描绘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怀,打动人心。
在语言美方面,徐志摩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
在形象美中,他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形象,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在情感美方面,徐志摩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引起读者共鸣。
徐志摩的诗歌通过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的展现,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深深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和心灵。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艺术美,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结论1. 引言1.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概述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染了无数读者。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
通过对他的诗歌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怀,体味到他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精湛技艺。
徐志摩的诗歌音乐美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常常带有悠扬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如音乐般的美妙。
他的诗歌意境美则常常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意境来营造一种虚幻、超脱的美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意境之中。
徐志摩的语言美充满文学气息和诗意,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歌形象美则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鲜明的画面感,塑造出令人难忘的形象,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徐志摩的诗歌情感美则是他诗歌的灵魂所在,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对爱情、对人生的无尽眷恋和深情厚意。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到他那种独特的诗人情怀和审美情感。
2. 正文2.1 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音韵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诗句听起来像是在歌唱。
徐志摩擅长运用押韵和平仄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使得诗歌更具有旋律感和节奏感。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e435c78e45c3b3567ec8b5a.png)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徐志摩的诗作,艺术性较高,由于他愈到后来愈在艺术形式上着力,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
他的诗大多构思精巧,造境新颖,感情纤细而柔媚,真挚而有灵性,诗句玲珑剔透、自然飘逸、富于音乐性,词藻优美精致、洗练清新,音韵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流畅,节奏琅琅上口,诗节匀称、整饬,旋律柔和轻盈。
善用比喻和联想,重视象征手法的应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余音不绝的审美境界,较好地体现了“新月诗派”诗人的创作风格。
他的诗有自然天性的飘逸轻灵,又有浪漫情调的恣意汪洋的呈现;既有闻一多所倡导的“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的底蕴与光彩,又有多种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
徐志摩的“优秀的诗章已经构成二十世纪中国诗库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朱自清说过:“中国现代诗人当首推徐志摩与郭沫若。
”矛盾则称赞他“是坦白的、天真的、热情的、肯放声大叫的诗人。
”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和特异色彩。
一.优美精致的词藻玲珑剔透的诗句先看诗人的抒情名作《沙扬娜拉》。
此诗作于一九二四年偕泰戈尔赴日讲学之时,徐志摩告别日本女郎,“赠日本女郎”的题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诗人与日常用语“再见”为题,巧妙地捕捉了生活中最常见的镜头,极为生动地写出那一瞬间的感受。
起句中“最是那”三字,写出了“温柔”的“一低头”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突出了日本女郎温柔低头的动人形象。
接下来诗人选择美好的事物,运用形象的比喻,热情地赞扬了她们:妙龄少女低头道别的羞怯姿态,比作一朵在凉风中摇曳多姿的水莲花。
以花喻人,并不鲜见,但在这里,水莲花洁白素雅的形象同美丽纯真的少女形象,相互映衬,给人以美感。
诗的第三句、第四句又起一波:“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这看似平淡的句子,诗人用匠心独具的重叠反复和移觉通感的手法,再现软语柔声,反复吟咏的情状,这叮咛,这嘱咐,蕴含着几多“忧愁”,几多“甜蜜”,几多眷恋。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
![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分析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ed84910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d.png)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摘要: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韵律清新、灵动优美、自然飘逸;选词注重色彩运用、感情变化,极具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歌形式精巧灵活,富有变化。
所以诗歌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将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样就使得诗歌语言的艺术性独具魅力。
关键词:诗歌语言、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相互融合正文: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与斗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三美理论”是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来的新诗标准。
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的诗歌,结构巧妙,情景新颖,感情犹如江南水乡的少女一般柔美、细腻,而又灵动自然。
他的诗歌语言自然飘逸,用词优美清新,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更使得诗歌情景交融,犹如一场绝美的盛宴,使人美不胜收。
茅盾先生更是称他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
同样作为现代诗坛的两大诗人,徐志摩的诗歌是对闻一多先生“三美理论”的具体实践和创新。
下面简单的以个别诗篇简单分析徐志摩诗歌语言中的“三美”具体体现。
一、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宣扬格律,认为“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闻一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
[2]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了诗的基本动力。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bfa67e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f.png)
徐志摩诗歌艺术特点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还表现出了当时中国文学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从语言艺术、主题思想、形式特点等方面探讨徐志摩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语言艺术徐志摩的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不仅善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意象,还注重从生活中挖掘出诗歌的素材和表现形式。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等多重艺术特点,如《再别康桥》中“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和《长恨歌》中“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等都是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的代表。
二、主题思想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他在诗歌中反映了个人情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探索,同时也关注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生活的现实。
徐志摩的诗歌主题和思想在当时中国文学中是比较前卫和开放的,如《再别康桥》中表达的爱国情怀、《长恨歌》中反映的女性境遇、《绝句》中体现的人生哲理等都是徐志摩诗歌主题和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形式特点徐志摩的诗歌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诗歌形式和风格,而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
徐志摩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传统形式,也有自由诗、散文诗等新兴形式。
他在诗歌中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
综上所述,徐志摩的诗歌艺术具有多重特点和鲜明的个性,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徐志摩的诗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欣赏。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https://img.taocdn.com/s3/m/636e20f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7.png)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徐志摩的诗歌运用语言特征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愫,不仅有独特的情怀,而且有自己特有的音乐美。
他的诗歌以韵脚写就,像把字组出音乐般地流淌在诗句间,古风现实、写意抒情以及内容范围极具象性,皆有音乐美的存在。
徐志摩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他选用的古典诗词韵脚;二是他特有的口吻;三是他运用双关,引出更多关联;四是他对自然环境进行比喻象征;五是他运用押韵抒情,向外拓展情怀。
比如《忆江南》,此诗歌以四言绝句、传统韵脚写就,表达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悲淡,使诗句声情并茂,宛如一曲抒情歌唱;此外,《归去来兮辞》中引用春天的特征,抒发对乡里人的思乡之情,也可以看到徐志摩的音乐美的运用。
徐志摩的诗歌以音乐般的美,表现了他的情怀和心情,为后人演绎出传奇般的诗歌音乐,使人受益无穷。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75a92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6.png)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独具特色,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题材选择、诗歌语言、意象运用等方面,略论他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
一、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背景
徐志摩出生于 1897 年,成长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时期。
他在留学美国期间,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回国后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既具有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又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徐志摩的诗歌题材选择
徐志摩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抒情诗,又有表达对爱情、人生、自然等主题的哲理诗。
他的诗歌作品常常选取独特的视角,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表达出自己对生命、自然、爱情等主题的独特感悟。
三、徐志摩的诗歌语言
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短小精悍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歌语言还常常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四、徐志摩的诗歌意象运用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起到了点缀诗歌的作用,更起到了传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作用。
他的诗歌
意象往往是独特、富有象征意义的,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独具特色。
他善于运用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表达对生命、自然、爱情等主题的独特感悟,同时他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得他的诗歌既有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https://img.taocdn.com/s3/m/845979aad1f34693daef3ebd.png)
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是新月派的主要成员之一。
他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到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遇难为止的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涉猎多种文学体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的成就最大。
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对白话新诗及其格律所进行的有益的探索,为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徐志摩的大部分诗作,收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这四个集子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代表他诗歌创作的全貌。
徐志摩诗歌艺术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腾挪自如;表现手法自由灵活,变幻无穷。
然而最能体现徐志摩风格之妙的,还在于他诗歌中浓浓的音乐意味,即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
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
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
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对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⑴诗歌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⑵语言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须借助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⑶只有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美表现出来。
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促进诗歌主题情感的表达,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不难看出,闻一多先生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作为我们解开徐志摩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一作为“中国布尔乔亚‘开山’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徐志摩可以象《雪花的快乐》那样,表现对爱情对理想热烈追求的狂热,也可以象《我不知道风——》那样,为理想幻灭和前程迷茫流露出郁郁哀愁;他可以在俄国公使馆的红旗下,为正义事业高歌颂赞,却又冷不防从“西窗口”扔出几片污言秽语。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9b1f4fe3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f.png)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艺术美,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以下是论述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的一些方面:
1.清新的语言:徐志摩的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特
点,他擅长用生动、清新的词汇表达复杂的情感和
思想。
这种语言的清新和纯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
美,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
2.抒情的情感: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表达深刻的抒情情
感,包括爱情、孤独、思乡等主题。
他用细腻的笔
触描绘情感,使诗歌充满了感染力,读者能够共情
并体验其中的情感世界。
3.音韵的魅力:徐志摩的诗歌中常常包含有音韵和节
奏的变化,这增强了诗歌的声音美和节奏感。
他运
用韵律和押韵,创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感,使诗歌
更具吸引力。
4.意境的构建:徐志摩的诗歌以意境构建为特点,他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读
者产生深刻的联想和感受。
这种意境的构建增加了
诗歌的深度和艺术性。
5.文化内涵:徐志摩的诗歌常常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如古典诗词、历史典故等,这为诗歌赋予了
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文学价值。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以其清新的语言、抒情的情感、音韵的魅力、意境的构建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丰富的艺术美。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4efb26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0.png)
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1000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艺术特色鲜明,值得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该诗艺术特色的详细分析。
一、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沉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情感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他没有直接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描绘康桥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意象的独特与鲜明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如“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也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突出。
三、节奏的和谐与优美徐志摩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烈。
在《再别康桥》中,他采用了押韵和反复的手法,使得诗歌的节奏更加和谐、优美。
这种节奏感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记忆,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四、主题的深刻与独特《再别康桥》的主题是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和追忆。
徐志摩通过描绘康桥的美景和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怀念。
这种主题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也使得该诗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文化底蕴的深厚与丰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
该诗的文化背景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英国文化和现代文学等多个领域,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该诗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强的艺术魅力。
同时,徐志摩在诗歌中引用了许多中外文化元素,如“轻轻的我走了”这句诗就源于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引经据典的手法也使得该诗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修辞手法的多样与创新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14f7585ff121dd36a22d82b1.png)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长于构思及旋律,完美体现出新月派诗歌创作的艺术追求,现试简述于下:
一、讲究音韵和节奏的音乐美
徐志摩强调诗的音乐性,善于把握每首诗的“诗感”去寻找相应的诗律,通过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如《再别康桥》开头四行反复使用“轻轻的”,极富节奏感。
于音韵上,徐志摩善于采用西洋押韵的方式,表现出多种押韵方式,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随韵(AABB),《去吧》中的交韵(ABAB)。
二、注重意象营构的构思技巧
徐志摩诗作融合东西诗的艺术精华,营造出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意象,以此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
如《沙扬娜拉》中以“不胜娇羞的水莲”比喻日本女郎的神态,既写出其楚楚动人,又写出其纯洁无暇。
总之,徐志摩善于在瞬间的灵感袭来中捕捉事物的特点,赋予其以丰富的内涵,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
三、整饬而华美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继承了新月派所主张的诗歌格律化创作,但其讲究诗的形式与章法却不受其拘囿,整饬之中富有变化。
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一三行稍短而二四行稍长,诗行大体整齐而又错落有致,首尾呼应,读之能感受诗人起伏的情感波动。
四、明丽优美的语言特色
其语言讲究华美明丽,善于在配合音节的同时传达出诗人的情绪感受,于极富韵味的语言中深含丰富内蕴。
如《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语言从容而淡雅,更于中显现出偶然的不可把握与迷离之感。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124526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5.png)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自由和个性。
徐志摩的诗歌作品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和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他倡导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受传统文化束缚,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第二,感性、浪漫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的诗歌充满了感性和浪漫的色彩,他善于运用音乐性的语言和意象,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美感。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心灵的交汇。
第三,注重意境和抒情。
徐志摩的诗歌注重意境和抒情,他借助自己的诗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构思,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动。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感性和浪漫的色彩。
他通过自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精细入微的描写和构思,成功地表达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9ead826a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2.png)
举例说明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摘要:1.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概述2.徐志摩诗歌中音乐美的表现3.徐志摩诗歌中绘画美的表现4.徐志摩诗歌中建筑美的表现5.徐志摩诗歌三美原则的具体体现正文: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他主张诗歌应该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三美原则。
以下是对徐志摩诗歌的三美原则的具体分析:首先,徐志摩诗歌中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音节和押韵上。
他的诗歌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给人一种韵律感。
例如,在他的名篇《再别康桥》中,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等,呈现出一种和谐优美的音乐感。
此外,徐志摩的诗歌还常常采用回环复沓的结构,如《再别康桥》的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形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也是音乐美的一种表现。
其次,徐志摩诗歌中的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上。
他的诗歌语言富有色彩感,通过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
例如,《再别康桥》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同时,徐志摩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流动的美感,给人以立体感。
再次,徐志摩诗歌中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节律和句式上。
他的诗歌节律整齐划一,句式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建筑美感。
例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这三美原则。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b13a8a1a14791711cc791731.png)
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摘要]:徐志摩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造了内容和形式高度和谐统一的具有独特美学风格的诗歌。
其诗歌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意境美、个性美、意象美、音乐美等方面。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艺术[正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这是朱自清先生对徐志摩的高度评价。
的确,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
在徐志摩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诗篇。
那些“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2],征服了无数读者。
几十年以来,尽管评论者对他的诗歌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人们不得不承认:徐志摩对中国新诗艺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徐志摩因艺术上的独特贡献而与闻一多共为新月派并峙的双峰。
他的诗,也因其艺术价值而在时间的烟云过后具有经久不衰的美学魅力。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意境美诗的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把读者引入富有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意)与客观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徐志摩特别注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并将境与意的虚实相映的描写与诗歌形式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中,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徐志摩曾说:“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像颜色化人水,又得用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
”[3]他的诗不论抒情还是写景都讲求和谐之美,比如《月下雷峰影片》,描写孤傲的塔影和着如银的月光,映射到西湖微波荡漾的碧水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仿佛熟睡之中。
在这里,诗人将团团的月彩、依依的塔影、纤纤的波鳞和自己缝蜷的情怀及诗歌舒缓的节奏高度和谐地统一起来,让读者在这虚实相映的描写中产生美好的遐想,去体会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的无穷韵味。
徐志摩创造美丽的意境,在《再别康桥》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诗人把美丽的景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和谐的一体。
近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
![近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a9e03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d.png)
近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点分析1. 引言1.1 概述徐志摩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播和赞誉。
作为一个独特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展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艺术特点和创新元素。
本文旨在对徐志摩的诗歌创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顺序展开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的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徐志摩的背景,包括他的生平简介、文学背景以及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将探讨徐志摩诗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他选取的题材与主题、抒情与随想之间的融合实践以及对形式感与音韵美追求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从更深层次剖析徐志摩诗歌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如真挚情感的表达与人生思考、独特意象与艺术内涵的展示以及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融合创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徐志摩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意义,并探讨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特点的深入分析,全面了解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通过揭示徐志摩诗歌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作品。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促使他们对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探索自己在写作中借鉴徐志摩等优秀诗人经验的可能性。
2. 徐志摩的背景介绍:徐志摩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他的诗歌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徐志摩生于1897年,逝世于1931年,他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2.1 生平简介: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杭州一个书香世家。
由于家境富裕,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领域。
他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菁英小学和圣约翰大学。
在校期间,他以才华横溢和对诗歌的热爱而闻名。
毕业后,他曾任教于太原理工学院英文系,并发表了一系列杰出的诗作。
2.2 文学背景:徐志摩是中国新月派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一位代表之一。
融成古韵赋新诗:试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融成古韵赋新诗:试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https://img.taocdn.com/s3/m/71b552d82cc58bd63186bdff.png)
5 9 蒋 复璁 、梁 实秋 : 《 徐 志摩全 集 》第 6辑 ,第 1 8 2页。 6 0 全文见蒋复璁、梁实秋 : 《 徐志摩全集》第 3 辑 ,第
3 l 1 —3 3 2 页。
6 1 全文见蒋复璁、梁实秋 : 《 徐志摩全集》第 6辑 ,第
3 2 1 —3 5 1 页。
文 中提 到 的诗 歌 的生 理心 理说 相 一 致 ,朱 光 潜也认为 “ 诗的命脉 是节 奏 ,节奏就 是情感 所伴 的生 理变 化 的痕 迹 。人体 中呼 吸循 环 种 种生 理 机 能都是起 伏循环 ,顺着 一种 自 然 节奏。以耳 目 诸感官接 触外物 时,如果所 需要 的心力,起伏 张 弛都 合乎生理的 自 然节奏 ,我们就 觉得愉快 。通 常艺 术家所说 的 ‘ 和谐 ’ 、‘ 匀称 ’诸美 点其实都 起于生理的 自然需要 ” 。 徐志摩 的 “ 心脏的跳动 ” 说与朱光 潜的 “ 呼吸循环 ” 说 在理论上如 出一辙 , 都点出了节奏 的起伏循环带 来的心理愉悦感 ,而 对于汉语诗歌 来说 ,构成诗歌节奏 的核心要素之 就 是平 仄 。清人李渔 ( 1 6 1 l 一1 6 8 0 )就 曾明确
融成古韵赋新诗 :试论徐志摩
诗歌的 “ 音乐性"
( 北京 师范大学文学院 )
内容提 要 : 徐志摩 在新诗 史上是 注重音律 与形式的新月派诗歌代 表作 家,他在诗歌 理论 上坚持 内在音节的匀 整 、坚持彻底 的 “ 音乐化” ,主张诗 歌形式 与神韵 的统一与和谐。这使得 他的诗作在不断发展 变化 中 呈 现 出律散 相 间、以韵达意的音韵特点月 刊2 0 1 7 年 第 1 期( 总 第 4 6 期 )
B i m o n t h l y N O . 1 ,2 01 7 S u m N O . 4 6
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
![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69096768e9951e79b8927e6.png)
第34卷 第6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Vol.34 No.6 JOURNA L OF HENAN N ORMA L UNIVERSIT Y Nov.2007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廖玉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存在。
尤其是他作品中的语言清新活泼、新颖别致、内蕴丰富、节奏鲜明,为读者带来了鲜活的审美感受。
作者在飞扬灵动、渴望自由、追求爱与美的思想内容指引下,也总在追求着与内容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并善于把韵律、复沓、双声、叠韵、声母、节奏、章法、音调等多种语言因素综合起来,以抒情艺术化为目标,使其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它们是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以回环美体现得最为突出重要。
关键词:徐志摩;诗歌;音乐性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359(2007)0620163203 在诗歌的外部表现形式上,徐志摩也总在追求着与内容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并善于把混响、节奏、音调等多种语言因素综合起来,以抒情艺术化为目标,使其诗歌文本产生奇异的魅力。
本文试从徐志摩诗歌中的语言形式入手,对其音乐性进行探讨。
一、灵动回环的混响美1926年3月,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在他们的基本阵地《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倡导新诗的格律化,这对现代新诗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闻一多指出:“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1](一)韵律的和谐为加强音乐感,徐志摩非常重视韵脚的安排,押韵十分自由,押韵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句尾用韵既有规律,又千姿百态。
比如每节均为五句,但前者每节采用的是AABBB的韵式,即前两句用一个韵,后三句换另一个韵,如《雪花的快乐》刚开始采用了“a”这个既开放又柔和的韵脚,与“雪花”“潇洒”的神韵相应,到第三行换与“翩翩”的神韵相应,更加响亮上扬的“iang”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现代白话诗歌在二十世纪初一步步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中,诗歌语言中的声音与形象也渐渐趋向结合,并以此来表达音乐性。
此时,新月诗派形成了自己的“三美”,也就是“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原则。
那么如何实现新诗的美学层次的统一?徐志摩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
本文将从节奏和韵律的作用以及意象与意境如何配合来浅析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新诗诞生在五四新文化文学革命运动的冲击之下,开创先河的胡适等人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限制,倡导“以我手写我口”的“散文化诗歌”。
随后的自由体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在语言的音和意上,给予“意”特别的关注,导致诗歌缺少对音乐性的重视。
这一现象被新月诗派所扭转。
闻一多曾经列出诗的“三美”原则,而徐诗(即徐志摩的诗歌,下同)则是这方面的较好诠释,在他的诗里,声音与意象调和地恰到好处,达到了音乐层面的和谐和统一。
一.徐诗的声音与音乐性
关于语言和音乐关系的探讨已经是老生常谈,中
国人自古以来把诗称为“诗歌”就体现了人们对两者联系的深刻认识。
新月派诗人朱湘曾说:“诗没有音乐性,简直是和花没香气,美人没眼珠相等”。
那么何为诗歌的音乐性,这个问题在当下研究中存在很多争议,在这一点上王泽龙对诗歌的音乐性做了几点说明,即“首先,‘音乐性’的物质基础就是诗歌的‘语音’,与一般意义上的音乐的声音不一样;其次,诗歌的‘音乐性’与诗歌所表达感情是紧密相连的;再次,即使对于依靠声音来填的词曲来说,相同的词,在节奏上也是有区别的。
”。
从诗歌的声音和音乐性的关系来看,节奏对乐感的形成、音乐性的塑造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诗歌具有明显可感知的音乐效果,节奏便成为必备因素。
徐志摩抓住了这一突破口,他的创作便是自觉地从节奏和韵律入手来追求具有音乐性诗歌的范例。
节奏方面,首先是音尺节奏。
闻一多的观点认为,凡是诗歌都可以划分音步,且认为这种整整齐齐的形式正是美的体现。
相比之下,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尺节奏可谓更成熟,他在音尺划分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并与反复的手法相配合使用,以实现预定的效果。
例如《月下雷峰塔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
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全诗分为两节,第一节诗人采用“一、二、二、四”+“二、三、五”的音尺划分并反复两次,构成一种轻柔飘逸的流动感,读起来令人仿佛听到了月光下粼粼波光的西湖和诗人遐想之余伴随的阵阵心跳。
这首诗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就在于表面灵活变动而实质又颇为整齐的节奏感,把音尺划分出来后,这种节奏感便清晰明地展示出来了。
其次就是口语化的自然节奏。
关于徐志摩的这一点,卞之琳在《人与诗:忆旧说新》中评价“(他的)口语化创作运用得干脆利落”。
廖玉萍也提到“他的抒情诗在很多方面采用当时的口语,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节奏。
”由于徐志摩在北京呆过很长一段时间,并对民间,尤其是下层社会有较多接触和了解,所以他的抒情诗中多处采用北京方言,构成了极具特色的语言节奏。
譬如《叫化活该》中的“爷”、“修好”,《残诗》中的“赶明儿”等元素,既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又使得诗歌节奏自然又贴切。
韵律是徐诗语言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徐志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美的力量,并使其日臻完美。
”,这里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靠韵律来实现。
在西方诗歌中,头韵一直作为创作英语诗歌的主要技巧[9]。
而徐志摩正巧深受19世纪英美诗风影响,他敏
锐注意到汉语的双声和头韵的相似性,并将此运用到诗歌的翻译和创作中。
例如徐志摩翻译安诺德(MatthewArnold)的《诔词》(Requiescat):“散上/玫瑰花,散上/玫瑰花,休搀杂/一小枝的/水松!/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啊!但愿/我亦永终。
”本节的音节中,声母为擦音和塞擦音占据三分之二,这使得本诗充满了连绵婉转的听觉感受。
再如押韵,《沙扬娜拉》,采用“隔行押韵”的押韵方法给人以含蓄,忧愁之感,并用“ou”韵加强了这一情感效果。
二.徐诗意象、意境与音乐性的表达
在诗歌中,意象也能体现音乐性,甚至可以说意象对其向更高精神层面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朱光潜提出:“但是诗歌所用的声音更可以说是语言的声音,而这就必然强调其伴有的意义。
”意象也是徐诗歌语言音乐性表达中难以替代的一部分。
例如其中频频出现的“水”这一意象。
徐志摩是一个情感丰沛的诗人,寄托世间一物来抒发其情的话,水便是最合适的了。
试看《再别康桥》,诗人在轻柔的康河里渐行渐远,诗人望着水和桥,望着河畔的金柳,水里的倒影让他想起了佳人,思绪萦绕着,一切回归寂静。
徐志摩精准地抓住“水”这一意象的特点,在诗中完美营造出柔和舒缓的乐感,奠定了诗的深层次的音乐性。
关于音乐性的组成,沈亚丹则将意象扩充到了更深层次的意境。
他提出了“诗歌的音乐性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即“声音、意象和寂静之音”,这里提到的对诗歌音乐性最重要也是最隐含的一层———寂静之音,沈亚丹解释说这“不仅指诗歌以文字的形式存在……更指诗歌本身的不可言说性。
”我想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意境,而意境又是由意象在读者心中发生作用进而凝练成的诗歌氛围,所以在此就形成了一个意象→意境→音乐性的递进的作用过程,只不过,音乐性只是借意境的力而表达和深化,本质上,和意境相联系的“寂静之音”才是诗歌所要表达的终极目标,也是音乐存在的本质,即声音背后的宁静与和谐。
这里我们是从意象入手以徐志摩的诗歌来探讨意境和音乐性表达的关系及对其的作用的,如《偶然》一诗通过意象选择,巧妙地描绘出难以言说的意境: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细细分析,便会发现本诗只是利用一些简单的意象,但却使“偶然”一词幻化成一种意境感觉,读来分明地体会到作者和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在人生路途中的美好交织。
这首诗简单,但却正是因为它的寥寥数笔的意象,从而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不可言说的意境和趣味。
三.结论
综上所述,徐志摩在他的诗歌中,实现了语言中声音与意象、意境的结合,并使这种结合恰到好处地传达了相应情感,表现出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更有深层的、内在的音乐性。
徐志摩就像一位跨越时空的音乐家,他用写下的诗作,波动了无数后代人心中的弦,不得不说,他的诗,是诗歌音乐美的完美实践和体现。
现如今的研究,相对于他本人及其诗歌所创造的,实在是沧海一粟,作为后辈的青年人,在以后的探索中,更应该时刻保持心灵之窗的敞开,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徐志摩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