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歌演唱的雅俗、大小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形式,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民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不论在哪个地区,民歌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从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民歌的艺术特征1. 天然的、朴实的旋律民歌的旋律一般都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工作中所创造的,旋律天然的、朴实的,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情怀。
在不同地区的民歌中,旋律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但都是以简单、朴实、易于传唱为特点。
2. 真挚的情感民歌是普通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的,因此它们往往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表达爱情、家国情怀,还是记录生活中的琐事,都是真挚的情感在其中流淌。
3. 简单的词藻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民歌的歌词通常是以朴实的语言形式,词藻简单、易懂,但又能深刻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经历。
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是民歌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4. 栩栩如生的民间风情民歌所描绘的题材丰富多样,有的是以歌谣形式传唱,有的是以灵歌、山歌等多种形式存在。
而这些歌曲往往都是展现出民间生活的风情,描绘了农村、牧区、山区等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5. 传承性民歌是代代传承的文化形式,它们是普通人创造、传唱并传承下来的,包含了丰富的乡土和民族文化内涵。
正是这种传承性,使得每首民歌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统。
二、民歌的演唱风格1. 真情演唱由于民歌的特点是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演唱时往往需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民歌演唱需要歌手以真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歌声传达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手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也会在演唱风格中有所体现。
山地民歌的演唱会更加贴近自然、淳朴,而北方民歌的演唱则更加豪放、豪迈,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3. 传统唱腔民歌的演唱通常采用传统的唱腔,比如川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中的唱腔,歌唱风格上更注重对唱腔的传承和继承。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民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并分析其对人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歌具有民族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调式、旋律、节奏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民族和地域差异。
比如中国的民歌有南北方的区别,南方的民歌清新婉约,北方的民歌激昂豪放;而印度的民歌则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和宗教色彩。
民歌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单明了,旋律流畅易唱,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要求。
这使得大部分人都能轻松地演唱民歌,让人感到亲切和自在。
民歌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
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感受,如爱情、亲情、友情、乡愁等,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民歌更具感染力,让人产生共鸣。
民歌具有传统性和流行性的结合。
民歌传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吸收现代音乐的元素,在保留民歌的特点的使其更具现代感,更易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民歌的演唱风格与艺术特征相互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民歌的演唱风格通常以真情实感为主。
演唱者通过真实的情感表达来传达歌曲的内涵和意境,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歌曲的情感。
民歌的演唱风格注重自然和流畅。
民歌的旋律和节奏往往比较简单,演唱时要求自然流畅的唱法,尽量避免过多的修饰和技巧,以保持歌曲的本真和朴素。
民歌的演唱风格强调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在保留民歌传统的基础上,演唱者可以加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和表现方式,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更易引起听众的共鸣。
民歌的演唱风格更加注重与听众的互动。
与一些专业音乐演出不同,民歌演唱往往是在平常生活中进行的,演唱者与听众之间能够产生更为直接和亲密的关系,从而更加贴近听众的情感和需求。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是一种源自民间的音乐形式,是一种直接表达人民生活和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歌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歌词内容、音乐结构、旋律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同时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演唱风格。
民歌的歌词内容往往与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密切相关,具有简洁、真实和生动的特点。
民歌的歌词往往选取与普通人生活相关的题材,如劳动、恋爱、家庭、乡愁等。
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表达,民歌能够直击人们的内心,使人们产生共鸣和情感的共鸣。
民歌的音乐结构常常简单明了,以口头传承为主,没有复杂的曲式和和声。
民歌通常以简短的旋律为基础,通过反复、变化或补充来表达情感、描述故事或传达思想。
这种独特的音乐结构使得民歌易于传唱和吸引听众。
民歌的旋律特点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旋律形式各异,但总体上都具有平易近人、亲和力强的特点。
旋律线条简单、易记,常常有明快的节奏和起承转合的变化。
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层次的开展,民歌能够更好地表达情感和寓意。
民歌的演唱风格也是民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演唱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
苏北地区的民歌演唱注重响亮、高亢的唱腔,西南地区的民歌演唱则注重柔和、细腻的情感表达。
不同的演唱风格展现了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不同。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生长在民间的歌曲,它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特点。
本文将从歌曲主题、表现手法、节奏韵律、人声表达等方面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
一、歌曲主题民歌主题广泛,常涉及到农民的生活、劳作、婚俗、祭祀等方面。
民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讴歌,如山歌、田园歌、渔歌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人情味。
同时,民歌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痕迹,如革命歌曲、抒情歌曲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经验。
二、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相对简单,重在自然真实和情感直抒。
一般来讲,民歌旋律上比较简单,歌词较短且有规律性,从而更容易传达唱者的真情实感和歌曲的主旨。
民歌通常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演唱,强调个人的感情体验和自由发挥。
此外,民歌常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如变调、加强音色、换气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三、节奏韵律民歌的节奏韵律是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常来说,民歌的节奏韵律多采用三拍子或四拍子,既能表现出动感和风格,又有着均衡和协调之美。
在民歌演唱中,往往会强调节奏的变化和转折,通过间奏和高潮的设置,增强歌曲的情感张力和感染力。
四、人声表达演唱风格是民歌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歌的演唱风格通常注重自然和真实,反对人工和矫饰。
演唱者要用真情实感来表达歌曲的内涵和主旨,要在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中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气息。
此外,演唱者还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个人的音色和表现力,以求更好地传达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内涵,使演唱更加动人、真实和感染人。
综上所述,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其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
在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好民歌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激发更多人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使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一、水族民歌的音调特点笔者据以分析的水族民歌乐谱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水族分卷》(共计30首)、《贵州水族仡佬族民间音乐》(水族民歌37首)。
其中有13首重复出现,所以共计54首水族民歌作为笔者定量分析的基础。
笔者借鉴蔡际洲提出的曲牌体音乐程式性与非程式性特征的研究方法②运用于水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分析之中。
以水族民歌曲调的终结音、调式音阶、音域、节奏型、旋律音程作为分析民歌音调特征的要素。
我们认为民歌旋律的调式一般都带有一定的游离性,分析中取终结音作为调式主音得出水族民歌的调式运用情况;节奏型是奠定歌曲性格特点、情绪特征的构成因素,主要节奏型的运用是构成民歌音调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旋律音程(跳进音程与总音程数量)的运用对于旋律的起伏以及旋律的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音域反映了民歌的地域性特征。
在上述定性分析模式的基础上,显示出水族民歌音调的一般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一,水族民歌旋律的终结音绝大多数为宫音,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其次为商调式;五首角调式民歌中有四首是儿歌,徵调式、羽调式歌曲各一首。
其中羽调式的歌曲为巫师所3唱,旋律与语言音调调值结合精密,终结音羽音出现时值短,羽音前面有个长时值的宫音,笔者认为羽调式终结音疑为语气习惯音调所致,这首歌曲的调式具有宫调式的特点。
第二,水族民歌的旋律音阶以级进为主,辅以re-sol、do-升fa、so(l 升fa)-do的音程跳进,且这类跳进音程的出现频率极低。
调式音阶do-re-mi-sol 类型的歌曲占57%。
由于缺少测音设备对水族民歌的音高进行测量,在笔者的听力认知内认为do-re-mi-升fa调式音阶类型的歌曲中,升fa音比十二平均律的升fa音要高。
笔者在实地调查中没有发现do-re-mi-fa类型音阶的歌曲,笔者将这类型的歌曲请水族歌手演唱,得到的音阶仍是do-re-mi-sol或do-re-mi-升fa,可能是由于个人听力的差异导致调式音阶的不一致,这涉及民歌的译谱问题。
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浅谈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文/邓超予摘要: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类语言艺术,民歌从诞生之初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大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层面不断拓宽,在社会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歌艺术特色美学|文化艺术|民歌,也就是民间歌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可以吟诵或歌唱,且以韵文为主,其起源于公元前六千多年,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劳动号子是其最早的表现形式,其特色为节奏简单、曲调短小,主要有吆喝、呐喊等演唱形式。
到原始社会后期,民歌的节奏随之复杂,如《九韶》等乐舞,而在封建社会,还创建了乐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歌的发展。
到了现代,民歌日益丰富完善,以“歌伴舞”为主。
但是,到了20世纪,中国传入了大量西方音乐,民歌受到了冷落,其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事实上,中国民歌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风格与审美趣味,应该得以传承,实现更好的发展。
本文从劳动号子、小调和山歌等民歌的类型出发,对中国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具体如下:一、劳动号子的艺术特色劳者歌其事,也就是说,哪里有劳动,哪里就会有民歌,而劳动可以分为很多行业,因此,民歌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放牧劳动有牧歌,打渔劳动有渔歌,从事林业劳动有林歌,而从事农业劳动有田歌,当民歌的形式为以声协力,那么,就是号子,即一边搬运劳作一边吼唱。
可以说,劳动号子产生于劳动,并应用在劳动当中,其能够协调、指挥劳动,具有实际作用。
在劳动时,有些劳动的集体协作性很强,那么,劳动者往往就会通过呼号或吆喝来调节呼吸,统一步伐,以将身体负重的压力释放出来,而呼号、吆喝声通过劳动人民的梅花,就逐渐发展成了民歌中的劳动号子。
起初,劳动号子相对简单,节奏性较强,随着发展,其有了歌词和完整的曲调,能够真实体现劳动情绪,生活气息浓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大无畏与乐观主义精神。
“一领众合”是劳动号子的基本歌唱方式,也就是一人领,众人合,也可以是众人领,众人合,其歌唱形式包括齐唱、对唱和独唱等,其中,最为经典、最为常见的歌唱方式还是“一领众合”。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

浅析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的风格特征河北民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河北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百姓们长期以来都通过歌唱的形式来宣传、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各种情感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河北民歌中的小调歌曲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音乐特征、歌词内容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河北民歌中的小调歌曲进行浅析,探讨其风格特征。
一、音乐特征1.曲调简单、旋律优美小调歌曲的旋律多为慢板柔和的曲调,音域较小,曲调简单易记,旋律优美动人。
这种风格的小调歌曲往往情感真挚,动人心弦,给人一种安静舒适的美感。
2.节奏轻快、和谐流畅小调歌曲的节奏一般都比较轻快,和谐流畅,富有韵律感。
这种节奏特点使得人们在歌唱时很容易跟着节奏摇摆起来,体现出一种舒适愉悦的氛围。
3.器乐伴奏简单、清晰明亮小调歌曲的器乐伴奏一般比较简单,清晰明亮,以民间各种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箫等,伴奏简洁而不失丰富。
这种器乐伴奏的特点使得小调歌曲更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二、歌词内容1.表现生活琐事、人情世故小调歌曲的歌词内容多表现生活琐事、人情世故,如田间劳作、爱情离别、人情冷暖等,情感真挚,情感细腻。
这种歌词的创作风格使得小调歌曲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
2.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小调歌曲的歌词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如《敕勒歌》、《平山金》等经典作品,都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情感的诉说,引人共鸣。
这种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小调歌曲最大的特色之一。
3.富有禅意、寓意深刻小调歌曲的歌词富有禅意,寓意深刻,如《小河淌水》、《走进新时代》等歌曲,都在传达着对生活、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歌词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三、表现形式1.重视情感的表达小调歌曲在表现形式上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歌手在演唱时往往会情感真挚、凄凉深沉地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2. 善于运用音乐性元素小调歌曲在表现形式上善于运用各种音乐性元素,如音调的变化、节奏的把握、轻重音的处理等,使得小调歌曲既有传统的民歌风味,又具有现代音乐的韵味。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摘要:雅和俗的界限自古就十分模糊,很多庙堂之音早期也是来自民间,民族民间音乐同样能登上大雅之堂。
笔者以丽江的纳西古乐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指出雅乐与俗乐是音乐文化的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要弘扬雅乐,保护俗乐。
民族民间音乐是人民的创造,是民族血脉延续的重要基因之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这种基因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雅乐;俗乐;转化;保护关于音乐的雅与俗,一直都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民族民间音乐几乎都被放到了雅乐的对立面,被归到了俗乐的范畴。
2002年初,丽江大研纳西古乐会应邀到北京、南京两地巡演。
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演出之后,《南京晨报》在显著的位置上刊登了题为"雅乐还京621";的大版文章,丽江的纳西古乐被称之为"雅乐";。
何为"雅乐";?严格说来这一名称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意义。
从狭义上来看,"雅,正也。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汉族宫廷音乐,指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
";古代的雅乐的确是经典,如编钟乐舞、古琴曲《广陵散》等。
从广义的角度看,所谓雅乐就是登得了大雅之堂的正统音乐,必须有大师或专业音乐人员的创作,有专业团队的演奏或歌唱,有一定规模的演出平台,在音乐圈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俗乐则是指世俗的音乐、民间的非正统音乐,与雅乐相对。
古时对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如民歌、通俗歌曲、民间器乐曲。
其实,自汉代开始,所谓俗乐也已经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很多印迹。
在汉代,来自民间的楚歌曾在上流社会广泛流行。
汉高祖的《大风歌》《鸿鹄歌》,汉武帝的《秋风辞》等都是俗乐。
在当代,我们虽然常常使用"雅俗共赏";一词,但在音乐界依然还有着弘雅抑俗的理念。
正统的、传统的、高雅的往往被视为正宗,世俗的、民间的、流行的,依然被音乐界视为另一个层次。
立足民歌之“俗”探寻民歌之“雅”—以湖南民歌《洗菜心》为例

立足民歌之“俗”探寻民歌之“雅”—以湖南民歌《洗菜心》为例摘要: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珍宝,民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对中国民歌的探索意义深远。
立足民歌之“俗”探寻民歌之“雅”,本文以湖南民歌《洗菜心》为例去论述何为民歌之“俗”,探寻民歌之“雅”,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去看待传统民歌之美。
最后做到“雅”“俗”共赏,提高对民歌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民歌《洗菜心》雅俗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作中口头创作的歌曲。
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地理环境与气候、方言纷呈等等的区别造就了不同地区和民族间音乐风格的异同。
本文所提及的“俗”、“雅”更多是指民歌中的地方音乐特点以及透过音乐表面去探索音乐的深层次的韵味。
一、民歌中的“俗”味儿有句话说:“民歌恰是穷乡好”。
民歌主要的特点是地方特色,民歌流传过程中越是在封闭的环境,越保留了民歌本身的特色和其独特的地域特征。
这是因为,所谓“地域特征”具有地域的局限性,为该地区所独有。
地域特征就是我们说的“俗味”。
那么民歌中有哪些因素塑造了民歌的“俗味”呢?以花鼓戏艺人杨福生改编的湖南长沙望城民歌《洗菜心》为例从以下几方面去论述。
1、语言特点语言特点是民歌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不同地区民歌有相应的语言特色。
《洗菜心》这首歌曲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 使用湖南方言(长沙话)来进行创作, 湘语系与普通话有很大不同, 湘语系最常见的是没有前后鼻音, 常常“N”与“L”不分, 也没有翘舌音。
歌曲中的还大量使用衬词和独特润腔技巧打花舌,甚至用这些语言特点去制造诙谐的戏剧效果。
歌词中的语言朴素直白,使人一听到该曲便置身于湖南乡野田间,这是语言在歌曲中体现出来的耐人寻味的“俗味儿”。
2、曲式特色《洗菜心》属于小调体裁,三段式结构的工整的变奏曲式。
以“la, do, mi, sol, la”为主干音的民族羽调式不断加花形成了花鼓式的典型小调曲牌。
浅谈民歌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

浅谈民歌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作者:王爽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歌代表作品《沂蒙山小调》进行解析,进而找到民歌的演唱技巧。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转变化的,声乐也是一样,想要学习好声乐,就必须掌握其中的要领,并且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否则,即使再好的声乐如果不符合时代要求,也必然会被社会多淘汰。
声乐应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得到大众的欢迎。
关键词民歌;演唱方法;演唱技巧一、民歌代表作品民歌作品《沂蒙山小调》分析:《沂蒙山小调》可算是民歌中的经典之作,一向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演唱,它是山东民歌的代表之作,在唱腔唱词中,在音乐艺术形式上都有着的浓郁的地域色彩,如何演唱这首作品首先要了解《沂蒙山小调》歌曲的背景:《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特色的民间歌曲,简单易学,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最初起源于山东临沂。
1940年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之后才演变成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评定为最优秀民歌之一。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古老悠远,走进沂蒙山区,人们之所以愿意去了解沂蒙山,是出于对沂蒙山小调的畅想[ ]。
这首歌在群众的心里扎了根,经久不息,在当地非常出名。
沂蒙山小调经人人相传,代代相传,已经飘荡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二、民歌的演唱技巧(1)在《沂蒙山小调》中,每句的旋律高低非常明显,在演唱过程中,通常把一声演唱成四声调的字,相当于第一句的歌词,里面一声的“山”唱的时候要唱成四声的“山”,一声的“光”演唱的时候要唱成四声的“guang”[ ]。
其次,歌词里面的“说”也要唱成四声调的“说”,在《沂蒙山小调》中的歌词出现这种的还有不少,还有出现很多衬字,在《沂蒙山小调》中,衬字之所以经常出现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语气词而已,比如“哎”字,这个“哎”的语气词唱出了山东人的性格,豪爽,大气质朴的性格特点,山东民歌的特点也表现出来了,旋律非常的美妙,会使歌曲更具有感染力。
凉山彝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借鉴

凉山彝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借鉴一、凉山彝族民歌是啥样的凉山彝族民歌可老有特色啦。
它就像是凉山彝族人民生活的小日记一样,每一首歌都充满了故事。
它的旋律呢,有的时候就像凉山的大山一样,雄浑又壮阔,让你一听就感觉心里特别敞亮;有的时候又像山间的小溪,轻轻柔柔的,超级灵动。
而且它的歌词特别有意思,都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里的事儿,什么劳作啊、爱情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类的。
二、演唱技巧有哪些独特之处1. 唱腔方面它有一种独特的高腔唱法。
这种唱法可难了,就像你要一下子冲到云彩里去唱歌一样。
歌手得把声音拉得特别高,而且还得保持那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是一只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鹰,声音又高又远,还特别清亮。
还有那种拖腔的运用。
唱歌的时候,会把某个字或者某个音拖得长长的,就像在拉一根有弹性的绳子一样。
这可不是随便拖的哦,每一个拖腔里都藏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呢。
比如说在表达思念的时候,拖腔就会有一种悠长的哀怨,能把你心里那种思念的感觉一下子勾出来。
2. 装饰音的运用滑音在凉山彝族民歌演唱里可重要啦。
歌手就像在声音的轨道上玩滑滑梯一样,从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让歌曲听起来更加婉转。
颤音也很有特色。
这种颤音不是那种特别机械的颤,而是像风吹过树叶一样,有一种自然的波动。
就好像是歌手的声音在和凉山的风对话一样,特别有感觉。
3. 节奏把握它的节奏很有特点,有时候是那种很欢快的节奏,就像彝族人民在节日里跳舞一样,你的脚都会不自觉地跟着打拍子。
这种欢快的节奏里,有很多切分音,让歌曲更有活力。
还有一些慢节奏的歌曲,歌手会把每个音都拉得很长,节奏就像老人缓缓的脚步一样,一步一步地,特别沉稳,在这种节奏里能感受到彝族人民的深沉情感。
三、我们能从中学到啥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唱腔特点来让自己的演唱更有特色。
比如说在唱高音的时候,像彝族民歌那样把声音拉得高远又空灵。
还有在唱一些抒情歌曲的时候,运用它那种拖腔的技巧,把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
在装饰音方面,我们也可以把滑音和颤音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让歌曲更生动。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乐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音乐艺术形式,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音乐风格。
这些民歌既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历史、风俗习惯,又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
本文将从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民歌的独特之处。
一、音乐风格1. 和谐的旋律中国传统民歌的音乐风格注重和谐、舒缓的旋律。
这种旋律曲调通常简单而明快,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
比如著名的《茉莉花》就是一首以悠扬旋律为主的传统民歌,让人耳熟能详,旋律柔美动听。
2. 独特的音域中国传统民歌中的音域丰富多样,包括高音、中音和低音三个范围,使得歌曲既能表达喜悦欢快的情感,也能透露出忧郁悲伤的情绪。
这种音域的使用给民歌增添了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交流的空间。
3. 多样的节奏中国传统民歌的节奏也非常多样化,有的节奏沉稳悠扬,有的则欢快活跃。
这种丰富的节奏变化使得民歌更加富于韵律感,也更能引发听众的共鸣。
二、文化内涵1. 反映社会生活中国传统民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既有关于农田劳动、饮食起居等生活琐事的歌曲,也有表达对家国情怀、亲情、友情等的歌曲。
这些歌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描绘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
2. 传承着历史智慧中国传统民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智慧。
其中一些歌曲通过歌颂英雄人物、叙述历史事件等方式,传递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3. 体现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民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包括坚韧不屈、乐观向上、淳朴善良等。
这些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总结:中国传统民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歌曲,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美妙的音乐,更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传统民歌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赋予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

从纳西族民间音乐看民族民间音乐的雅与俗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部分地区。
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音乐艺术。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纳西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雅与俗有着独特的魅力。
纳西族的民间音乐可以分为雅乐和俗乐两种类型。
雅乐主要是指纳西族传统宫廷音乐,而俗乐则是指纳西族传统的民间音乐。
雅与俗两种音乐形式在纳西族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也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代表了纳西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雅乐作为纳西族音乐的一种最高形式,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这种音乐形式多用于宫廷的庆典和祭祀仪式中,通常由一支乐队演奏。
纳西族的雅乐器乐种类丰富多样,如箫、笛、管、铙等等。
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使整个音乐更加庄重、优雅。
雅乐注重对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的培养,乐曲通常由乐谱记载,演奏时需要严格遵循乐谱的指示。
乐曲内容多为纳西族的历史、神话和传说等,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来传递纳西族人民的情感和思想。
雅乐的演奏技巧也十分复杂,需要乐手们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
乐手们在演奏时需要准确地掌握节奏与音调,展现出音乐的艺术魅力。
与雅乐相比,纳西族的俗乐则更加朴实和亲民。
这种音乐形式通常用于纳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节日庆典、婚礼、葬礼和农耕等,反映了纳西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俗乐的乐器种类也包括了很多传统民间乐器,如锣、鼓、古琴等。
俗乐的曲调通常较为简单和朗朗上口,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能够带给人们欢乐和舒适的感受。
纳西族的俗乐注重的是音乐的一种感性和即兴性,乐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即兴演奏和创作。
在俗乐的演奏过程中,乐手们可以根据场合和氛围的变化,随意演奏,带动人们的情绪和节奏感。
因此,俗乐在纳西族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雅与俗的结合使纳西族的民间音乐更加富有特色和魅力。
雅乐代表了纳西族文化的高雅和庄重,反映了纳西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追求。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1. 引言1.1 民歌的定义民歌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普通民众创作和传唱。
它反映了特定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生活和情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爱情、友情、家乡等主题的真实表达。
民歌的歌词通常简单直接,旋律易记易唱,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和普适性。
民歌可以是口头传唱的,也可以被记录下来进行传承。
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的情感。
民歌的形式多样,包括小调、山歌、田歌、敬神歌等。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歌风格各异,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通过民歌,人们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多样化的文化魅力。
民歌是人们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当代社会,民歌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作为文化传统的传承,还可以通过创新和发展,为现代人们带来新的审美享受和心灵抚慰。
1.2 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民歌起源于古代人类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歌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不断变化和发展。
最初的民歌主要传承口头传统,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随着文学的发展,民歌逐渐被记录下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内容的民歌集。
在现代社会,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
民歌的发展可以说是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民歌的艺术特征民歌的艺术特征是民歌独有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
民歌的曲调通常简单易记,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
在旋律方面,民歌通常采用简单的旋律结构,易于传唱和传承,使得民歌能够被广泛传播和传承下来。
民歌的歌词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劳动和情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
这种质朴的歌词内容让民歌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深受人们喜爱。
民歌的节奏感强烈,常常伴随着简单的打击乐器或口技表演,让人们在演唱时能够更加投入和充满激情。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论述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它是由广大民众自发创造和流传下来的,内容通常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历史传说等。
对民歌的音调特点及传承至今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民歌的美学特点与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意义。
首先,对于民歌音调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节奏、调式、旋律等方面来进行探究。
民歌通常采用的是自然节奏,强调情感生动而感染人心的特点。
民歌的调式运用十分丰富,有的旋律曲调宽广高亢,有的则节奏欢快轻松。
其旋律常被用来描述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和人世沧桑,描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情感体验。
民歌在旋律中往往采用“走了回来,又去了”的双旋回形式,十分富有变化,音乐细节上的装扮和发挥技巧都让人十分激动和感动。
其次,对于民歌的传承问题,我们可以从传统厚重的文化环境、民歌所反映的当地风土人情、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从民歌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表现来看,它是流传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民歌就是普通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家庭传承中广泛流传,而且在各种场合中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演唱。
因此,民歌的传承得以广泛传承下来,成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对于如何传承民歌进行探究,我们可以从开展民间音乐的调查研究,加强民歌教育和推广,以及倡导以民歌传承为主的音乐传统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对民间音乐和民歌的调研和研究。
通过对民歌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可以使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民歌教育和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和欣赏民歌的音乐艺术和文化内涵。
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民歌的音调特点及其传承的论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歌的研究和教育,推动民歌音乐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让民歌音乐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民歌以其朴实、质朴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民歌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民歌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表达真挚的情感。
民歌是农民大众音乐的一种形式,乐曲的创作和演唱源于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
不同地区的民歌创作会根据当地民众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表达来展示当地文化特色。
以《茉莉花》为例,这首民歌以清新悦耳的旋律,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激之情。
民歌具有简单朴素的旋律和节奏。
相比于其他音乐形式,民歌的曲调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是因为民歌的目标受众是普通人群,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一般较低。
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经常以简单的形式出现,易于人们跟随和传唱。
山歌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歌,其旋律朴实明快,节奏稳定有规律,让人们容易接受和喜爱。
民歌的演唱风格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民歌的演唱风格强调真实感和自然感。
演唱者通常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或华丽的唱法,而是以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发声方式来表达歌词的内涵。
民歌演唱者常常是普通的工农群众,他们并不追求声音的美感和技巧,更注重歌词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民歌的演唱风格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民歌常常与特定的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歌传统,每种民歌都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
民歌通过歌词、旋律和节奏等元素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这种的地域文化与民歌的结合,使得民歌更加具有辨识度和独特性。
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
民歌通过表达真挚的情感、简单朴实的旋律和节奏,以及自然真实的演唱风格,深受人民喜爱。
民歌还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相联系,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
希望中国民歌能够得到更多的推广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喜爱这一重要的音乐形式。
浅谈民歌的大与小

浅谈民歌的大与小作者:王艺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16期摘要:民歌分类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人文科学、民族伦理、民风民俗、道德观念等。
本文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民歌的普遍认知,通过苗族民歌、侗族民歌中“大歌”“小歌”各自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内容对比,从“民歌分类”“侗族大歌与苗族大歌之异同”“大歌小歌的内容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佐证贵州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民歌分类提出的“大歌唱吃酒,小歌唱情爱”概述的普遍适应性。
关键词:民歌分类侗族民歌苗族民歌大歌小歌内容差异。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6-0025-04民歌是各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传承下来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歌曲,是每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传统歌曲,它在我国已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已成为各个民族的特有文化遗产。
我国的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鲜明特点的民歌,这些作品均反映出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捕猎、婚嫁、祭祀等等,歌词和音乐简明质朴、通俗易懂、生动灵活。
它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些民歌很多都不知道创作的作者,歌曲均以口头传播,经过一代代当地人民相传而留存至今。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之一,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鲜明特点的民歌。
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和侗族居住相对最集中之地,属于贵州省苗侗文化的核心地区,属于体验苗族文化内涵和感悟侗家风情的窗口之一。
黔东南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评定的全球十八个“返璞归真、回歸自然”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名实相符的“非遗之冠、歌舞海洋、森林之州、银饰之都、百节之乡”。
黔东南苗族地区蕴含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历史文化,它根植在丰富多彩苗族文化沃土上,充分展示着苗族人民的民族精神、性格及气质等生活习惯和审美追求。
黔东南苗族民歌内容丰富、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属于黔东南苗族人民优秀艺术文化宝库中的独有艺术形式。
山西民歌的“小歌大唱”

山西民歌的“小歌大唱”在北京的舞台上独唱音乐会很多,而演唱山西風格的民族声乐专场独唱音乐会却不多见。
这是“乡音、乡情、乡韵——权高明音乐会”的最大看点。
演唱方法之“大”:土洋方法的融合民歌是农耕时代的民间俚曲,口耳相传,千百年来传承朴实的口语化真声歌唱方法。
尤其是男声,歌者凭借较好的嗓音条件歌唱,以情动人。
但这种歌唱音域有限,声带也很容易疲劳。
“民歌小唱”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入美声歌唱中真假声结合,多腔体共鸣的方法,拓展民歌演唱的音域,美化音色、保护嗓音。
权高明受过正规的声乐教育,有着扎实的美声发声的功底,气息深厚、贯通,各声区音色统一、音量宏大、咬字清晰。
关中带开的高音关闭技巧,高音演唱的亮、松、透,接连演唱十几首具有较高技巧难度的作品而没有声音疲劳的感觉,是难得的男高音。
作品之“大”:形式、题材的拓展音乐会对“小歌”之“大唱”的追求,体现在对民歌版本的选择和处理上。
《想亲亲》,在四四拍“咱二人想好”前补充了八小节的四二拍“咱二人想好”,歌词的强调,旋律、节奏的递进,将情绪推向高潮,使这首情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樱桃好吃树难栽》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迂回音调应用于大反复的间奏,这种处理如同歌剧中的过场音乐,烘托音乐情绪,增加音乐的戏剧性。
《黄河唢呐》彰显山西晋南蒲州梆子粗犷豪放、深沉凝重的特点。
作品跨12度,高音在小字二组的b迂回,对男高音是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吹呀吹呀吹呀吹呀”,歌词相同,但演唱不能简单重复,既要把握语气、力度、情感上的递进和变化,又要在高音区一气呵成。
《山西牧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大槐树》等也是声乐比赛中男高音常选用的作品。
音乐会突出了对这些大题材、大作品的选择,显示出民歌之“大”的另一个特征。
演唱风格之“大”——大俗中大雅权高明出生在山西晋南降州,从小受蒲剧、眉户的熏陶,在山西运城文工团、省歌舞剧院和武警军乐团多年的演唱实践,更锻炼和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
所以,他的“小歌大唱”还体现在对各类山西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

民歌有风雅,修辞赋比兴民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歌曲形式。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代的演变,民歌也一直在不断演进。
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民歌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推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它的风雅。
“风雅”是指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两种风格。
其中,“风”指美的风格,是指那些艺术作品美感、品位、风度;而“雅”则是指优美、深邃的艺术风格。
它们在民歌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形成了独特的歌曲风格。
从歌曲音调和旋律上来看,民歌的风雅表现在其柔美的音调和优美的旋律上。
民歌从不需要华丽的器乐或豪华的场景,它单纯的曲调已经足以动人心弦。
在这种清新的音调和悠扬的旋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亲近自然,享受人生的情感。
此外,在词语运用上,民歌也表现了它特有的风雅韵味。
民歌词汇丰富多样,有些词汇是当地固有的方言或方言新词,这些词句既传达了本土色彩,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
同时,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比兴手法,使歌曲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艺术魅力。
比如,在山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歌词中的“姑娘腰杆削的娉婷,声音清脆似黄莺”,就是一种拟人的表现手法,将姑娘与黄莺相比较,强调她那清脆婉转的声音。
而在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中,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茉莉花比作“小白脸”,表现出茉莉花的娇艳和优美。
修辞比兴的应用,丰富了歌曲中的意象表现和语言美感,它使歌曲更具魅力。
加之,在民歌的演唱中,常常配合手势舞蹈,展现出一种含蓄、婉转的民族风情,让人们在享受歌曲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宁静。
综上所述,民歌的风雅,不仅表现在其音乐旋律上,更包含在其意境和词句运用中。
它以其独有的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并且,它代表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人们感受生活、表达情感、展现文化的重要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歌演唱的雅俗、大小
关键词:民歌;演唱;雅俗
【中图分类号】g712
“雅”与”俗”是相对立的,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雅”“俗”之争,它们客观存在并互为竞争。
但两者又有相互融通、相互渗透,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又共同发展着,所以很难绝对将二者分得一清二楚。
就文艺美学来看,”雅”文艺最初都是由俗文艺而来的。
无论是”雅”文艺还是”俗”文艺,它们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总是相互影响的同时又相互相互转化的。
一些”雅”文艺作品最初都是地地道道的”俗”文艺,许多”俗”文艺精品,总是俗中见雅、大俗大雅、雅俗结合的。
一、民歌演唱中的俗与雅
一首民歌到底该怎么唱,谁也没有明文规定,但这个尺度在每一位演唱者的心里,他们知道该怎么演唱,”雅”与”俗”这个理性的天平得到了最终平衡。
1、大胆直率与准确把握作品的分寸
民歌用通俗直白的语言将人们心里所想的直接唱出来,有时直白的超出人们的预料,这就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审美观,演唱时需准确的把握民歌的”分寸”,如果拿捏不好民歌的分寸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结果。
聪明的歌唱者在演唱民歌时,总能巧妙地准确把握民歌演唱”雅”与”俗”的”度”,演唱的非常自然、恰到好处。
比如:
陕北民歌《妹子开门来》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生活歌曲,歌词写得很质朴、生活化,歌曲里面的叠词,比如”实实实实,在在在在”,还有叠音字,使整首歌曲的风格显得浪漫、有趣。
歌曲的歌词整体来看,是一些最具有生活化的语言。
“妹子开门来、妹子开门来,哥哥我提了一条羊腿腿来呀”,尤其”你说哥哥我不亲你,口含着冰糖我喂过个谁呀?”更直白,向人们透露出陕北民歌《妹子开门来》”俗”的一面。
歌唱家王宏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很好的把握歌曲风格的同时,加上对歌曲细腻演唱及处理,使本来很生活化的歌词艺术化了,经过他的二度创作以及富有新意、大胆直率的演唱,使得这首传统民歌很有艺术魅力,使这首很”俗”的民歌变得”雅”了,彰显了”小”民歌的”大”气。
新编《走西口》的歌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对于这一作品的把握,山西歌手权高明做了更多人性化的处理。
在演唱第一段”叫一声妹妹哟泪莫流,泪蛋蛋也是哥哥心上的油。
实心心的哥哥哎嗨不呀不呀想走,真魂魂还在妹妹你身左右”时,并没有完全表现苦不堪言、悲痛欲绝的情绪,而是通过悠长的气息烘托,流畅、亲切的旋律,语气柔和委婉,在丰富的和声织体的伴奏下,递进地渲染男女恋人离别时的复杂心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是第二段的结束句”我挣上它十斗八斗就呀么往回走。
”为强调情之深切,权高明特将”走”演唱的丰满、肯定,即行话的”寸劲儿”,将一大堆没有说出的潜台词留给了观众。
整首歌曲对于相聚与分离,爱
与苦的把握恰到好处,大俗中现大雅,张扬了中国式的乡村浪漫。
2、唱出民歌的”味”
民歌是生活,但歌唱毕竟是艺术,它是真实生活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创造。
歌者在歌唱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学习,来感悟歌曲的内涵和他的风格韵味。
把一首歌曲进行详细地解剖,洞见真意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唱出民歌的韵味。
《我的花儿》是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一首哈萨克民歌,是一首情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歌曲的情绪活泼欢快,旋律优美动听,歌唱家王宏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很好地把握了新疆语言风格及典型的语气语调。
尤其第一乐句中间的衬腔”哎”,唱得很有表现力,很有味道,在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及人物心理的同时,又彰显他本人的演唱个性。
王宏伟把这首民歌的演绎得非常有个性,又富有民族韵味,唱出了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
演唱传统民歌一定要注意它的地方性、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唱出传统民歌
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内涵、情感与民族文化内涵。
《小河淌水》是一首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歌,口语化的方言是它的一大亮点,歌唱家宋祖英以愉快的心情诠释了这首民歌,准确的把握了这首民歌的民族风格,活泼之中又不失细腻,唱的委婉动听,把牧童放牧时的俏皮和逗趣的特点,都给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
三、民歌演唱的”小”与”大”
1、原生态唱法之”小”
中国民族声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女声独唱《涂山氏妾歌》和狩猎的《弹歌》等。
明清时期,世俗音乐题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传统民歌唱法是伴随着民歌的产生、流传而形成的,传统民歌唱法是个性化的展示。
由于各族人民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唱法,有的豪迈粗犷、有的柔美委婉,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色彩。
传统民歌手没有经过专业的声音训练,基本上都是运用自然真声演唱,民间称”大嗓”,学院派称之为”土嗓”。
这种唱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纯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使人倍感亲切,很容易拉近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传唱度也比较高,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
但是音域较为宽广的民歌,这种唱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
在我国有个别地方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采用下真上假、真声与假声相衔接,歌唱音域比较宽广。
但这种传统民歌唱法气息不深,声音的位置比较靠前,因而歌唱中的共鸣很少,使得演唱者的声音不够甜美、圆润。
由于传统民歌唱法的限制,传统民歌手往往只能演唱本民族、本区域的民歌,在演唱其他地区、民族的歌曲时,他们的艺术才华就不能完全展示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