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精品教育文档
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思考
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思考目前,我校正在全面推行问题驱动教学法。
以这种方法进行的教学,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引起学生的兴趣。
经过这几天的培训,我又重新认识了何为“以问题驱动为导向打造精益课堂教学模式”。
这不是单纯的依靠问题,也不是把“问题串”直接抛给学生,而是依据课标及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等能力得到了培养。
如:“冬奥会”中主火炬使用了氢气做燃料,将这一情境引入教学中,问学生:为什么选择氢气,而不是其他物质?让学生去搜集材料寻找。
开始,学生会问“什么是氢气”、“为什么会燃烧”、“其他哪些物质也可以燃烧”、“其他能燃烧的物质可不可以代替氢气”、“生活中,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氢气”等等相关问题。
如此,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产生想要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学生的质疑,全体学生都解决不了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搭建“脚手架”,将问题细化,或者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学习,以推动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整个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问题驱动教学法,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现在的教学不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更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情,而是师生统一完美合作的结果。
因此,在我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更好的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2022年2月26日。
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1)
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希望我们今天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个共同的话题,既希望老师们能提问探讨,有不当之处,也希望老师们的拍砖。
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是——《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思维深处》。
我们常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仔细想想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问题”,不管是理解的深入、联系的建构,还是运用的拓展,都有“问题”在穿针引线。
那么老师们,关于“问题”你有问题吗?我有: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能让学生产生高阶思维的核心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提问后,如何让教学更有价值?提问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学生会从提问中学会学习吗?……我只是基于我自己的课堂,从这三个方面和大家聊聊关于“问题”的话题,“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老生常谈的“旧话题”、“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核心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走向思维深处、“怎么做”——教师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怎样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为什么为什么确定“核心问题”作为我今天讲座的主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一张评价表”、“一个调查问卷题”、“一个教学片断”。
我们一切的话题都离不开我们每天面对的小学数学课堂。
“课堂”是我们一切教学行为的根本所在,不管是“立德树人”还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还是要在我们的课堂中去实现的,离开了老师日常的课堂实践,再顶层、再完美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把南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俗称为“十二字十二条”,“十二字”——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十二条”——即十二条课堂评价标准。
在2019年的9月,南通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修改出台了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标准仍然是十二字十二条,十二字不变,十二条进行了修改,学生表现方面:“有效先学”改为“自觉先学”,“适当合作”改为“有效合作”,“主动交流”改为“踊跃展示”,“善于归纳”改为“自主建构”,“认真倾听”变为“应用技术”;教师素养方面:每一条变得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修改之后的十二字十二条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为根本,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最终目的是构建这样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先学,组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会思、会说、会做。
问题引领,让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
问题引领,让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学科,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似乎成了一种痛苦和枯燥的经历。
他们只是被要求死记硬背公式和定理,却不知道数学的本质和魅力。
如何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更深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让数学学习走向更深处,我们可以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来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态度。
问题引领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充分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数学学习中,问题引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学习更加深入和丰富。
问题引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给出公式和定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
而问题引领则打破了这种单向传授的模式,让学生从问题出发,主动探究和思考。
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和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启新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
问题引领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理性和逻辑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思维和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问题引领则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方法来解决,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问题引领让数学学习更加深入和丰富。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复杂。
在问题导向的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维
在问题导向的课堂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维问题是积累知识、开拓思想的基石,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在探究式科学课学习中,问题往往是探究的出发点,也是贯穿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
探究式学习即“问题导向式”学习,是让学生围绕一些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的、可操作性的学习。
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是科学课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
在“问题导向式”学习中,科学知识与动手实践是平等共生关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反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问题导向式”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创设情境中感知问题,在师生研讨中聚焦问题,在合作探究中研究问题,在交流研讨中解决问题,最后在巩固应用中感悟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关键性问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由浅入深的体验,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更加富有深度。
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黄金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具有引导思维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是在现实情境中由学生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而后者更有益于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各个途径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问题来自观察,学生观察得越多、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多。
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中其实蕴藏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关键看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敏感度。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养成有意识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并随时将自己的问题或困惑记录下来的好习惯,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是帮助学生引出问题的关键,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是整节课思维发生的良好开端。
让学生从平常处提出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发现已有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时,大胆质疑和提问。
以问题引领学生促进深度学习
以问题引领学生促进深度学习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存在这样一些现象:问题浮于表面,无法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问题较为零散,缺乏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与生长性;学生缺少提问主动性,课堂呈现单向传输的现状。
数学问题,就如同人体的各个关节,在我们行动之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倘若有了他们默契配合的搭配,在有条不紊地顺序下行动,我们便可以完成日常需要的基本动作,关键之处的引领甚至可以促使我们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
如果能够以“引领性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迁移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具有引领价值的问题呢?确定教学内容后,我们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这些问题呢?这些问题的提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更能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度学习呢?一、“引领性问题”的内涵与价值引领性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体会数学思维方法,最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引发深度学习。
[1]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当中对于规则的遵守非常重要。
数学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演变道理。
为什么会有那一系列的规定呢?一开始人们就想到这个办法来确定位置的吗?如果你来做合理规定,你会怎样呢?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课中,引入时我先是从一列队伍中的小君先观察起,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一个数来描述小君的位置,再出示小君在班级中的座位图,此时又怎么去描述小君现在的位置。
师:你能用一个数描述小君的座位吗?生1:小君在从左数第4 个位置。
生2:也可以说小君在从右向左数的第2 个。
师: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吗?是的,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描述位置的结果就会不同。
那我们平时更多时候习惯从哪个方位数起呢?那就做个约定如何?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数来确定小君的位置了。
师:这是小君班级的座位图,谁再来说一说小君现在的位置?师:咦,怎么不像刚刚那样直接说一个数呀?同一个位置,怎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师:那谁有什么好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位置的确定,其实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引领教学如何打造深度课堂,首先介绍了问题引领教学的重要性和本文的研究目的。
接着解释了问题引领教学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实施步骤和优势作用。
针对教师如何运用问题引领教学和学生如何参与提高学习深度,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问题引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局限性及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问题引领教学的教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交互性,对未来教学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问题引领教学、深度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深度、教师角色、学生参与、促进学习、发展方向、局限性、对策。
1. 引言1.1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的重要性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引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引领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引领教学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和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问题引领教学,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问题引领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问题引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问题引领教学方式打造深度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
本文旨在从问题引领教学的概念和内涵、实施步骤、优势和作用、教师运用问题引领教学的方法、学生参与问题引领教学的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全面探讨问题引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未来问题引领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的局限性及对策,旨在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以问题驱动 促深度学习 论文.docx
以问题驱动促深度学习掂要:问邈化学习是通过系列问巡来引发持雄性学习行为的活动。
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彪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持续的问职系统贯穿学习过程。
传统的课堂总是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和问题下开展课堂学习.而创新的课堂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来引领课堂教学的进杼。
教师的引领作用更多体现在:精选学生问题设计、把握学生问题研讨、鼓励学生问题生长、支持儿童课堂学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关健得:递进问题开放问速变式问题深度学习正文: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在《新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及:“数学教育的主要使命:我们应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一天比一天更加智皴,也即应当努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理性精神的养成。
”我们应始终牢记这一点:数学教育的目标是楮助学生学会思维,特别是让学生想得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并能由“理性思维”逐步走向“理性精神”.这就对数学教学提出r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做到深度学习,进而,适当的问题引领正是我们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很显然,好的问题能够促进深度学习。
而“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传统、及常用的教学手段,几乎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始终。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是否关注过这些问题:“怎样让学生觉得提问是自己的事情?怎样让学牛.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何用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经过思考和实践,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类问题,旨在避免学习浅层化,从而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一、递进问题问题系统化是问题化学习的核心,也是关键.问题产生后,教师需要做的是把这些问题进行系统优化并把它们嵌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之中。
所以在师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可将它们••列举,并要求讨论: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哪些问题是需要先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对问题完成筛选和排序。
这其实考验的是教师的智慈。
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未必是可以展开探究的核心何题,也未必是教师预设的问题。
为此,我们形成了以下几条策略:(1)梳理问题的解决次序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的设计常常是浅显的,零碎的,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回答,学生难以体会知识前后的联系,无法深入进行思考。
以“问”促“学”策略谈——问题引领促进深度学习策略的思考
以“问”促“学”策略谈 ——问题引领促进深度学习策略的思考发布时间:2021-06-03T06:02:16.78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缪晶[导读] 以问题引领,调动起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探究欲求和深度思考,是不断推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良方。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摘要: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寻求一种最有效、最能发展学生思维和学习力的教学方式,成了教师们不断探索的主题,深度学习的提出,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以问题引领,调动起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探究欲求和深度思考,是不断推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良方。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引领;策略随着教改的不断推进,寻求一种最有效、最能发展学生思维和学习力的教学方式,成了教师们不断探索的主题,深度学习的提出,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
走向深度学习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讲授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就是问题引领,把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找到知识之间的横纵联系,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学习,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间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问题引领,调动起学生对新授内容的探究欲求和深度思考,通过导向性问题的引领,使小学生经历全身心积极参与、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改变学生浮于表面的学习状况,提升学习力,有效的策略更是成功的基石:一、缔造问题氛围,激起思考兴趣兴趣是最优秀的教师,小学时期的孩子们活泼、好动、好奇,喜欢探究新鲜的未知的事物。
教师须把握这个鲜明特征,借助问题为导索,唤起他们探究的积极性,继而展开教学活动。
因此缔造问题式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全身心参与,激起学习的兴趣,是一切学习开始的法宝。
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这部分内容作为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然而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又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好的问题氛围,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最新文档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引领”,以典型问题为教学的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进而在师生互动中读懂学生,促进思维优化发展.“深度思考”是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推理,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认知的探究过程.深度思考要求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多年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优化设计的问题引领,能有效诱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案例1 【压力】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生:不是.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师:为什么?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点评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2 【电磁感应】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吗?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3 【液化】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同时提高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4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案例四【测量花生油的密度】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烧杯一个(无刻度)、弹簧测力计一个、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一个、细线、足量的水和花生油.请你写出测量花生油密度的实验步骤及ρ油表达式.师:题目中需要测量花生油的密度,需要用到什么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生:因为没有天平和量筒,故不能直接测量.而题目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故需要用到浮力知识.根据ρ油=F浮油/gV排油,需要知道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和物块排开花生油的体积V排油,也即物块的体积V物.(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思维分析过程板画出来)师:思路正确.那么如何求出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1,则F 浮油=G-F拉1.师:对.如何求出物体的体积V物?生:把物块再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V物转化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师:巧妙.那如何求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生:利用浮力知识,V排水=F浮水/ρ水g,ρ水已知,故只需要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师:真棒.那如何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2,则F浮水=G-F拉2.教师充分肯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分析的思维导图(图3),“悟”出测量的解题方法,进而按分析思路的反过程(逆向思维法),写出ρ油表达式.点评本题条件分散、隐蔽,若从已知直接求出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本案例解题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老师利用问题引领,从所求结果倒过来分析,一直推至已知,结果过程豁然开朗.解题时只要从后一直往前写出各步骤即可,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的思维达到深度优化.对于综合题,部分学生总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首先要仔细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做题时的分析思考习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学会分析解题方法,才能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同时有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深度思考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才会有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故教师在促进深度思考上要先作好表率,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的眼光、设计问题的程序、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引导、归纳问题的深刻、反思问题的习惯、捕捉问题的敏感、生成问题的智慧.推进深度思考,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平时教学,及时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探究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驱动力.深度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故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拒绝思维定势,追求创新成果.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论证的机会,捕捉一个发展的机会,创设一个感悟的机会.教学中只有优化的问题引领,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深度思考,故教师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要满足下面要求:(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平时教学观察,善于发现教学问题,问题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问题设计方向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能为下一部分作好准备,要有梯度,体现层次,由浅入深;(3)知识的内化需要宁静的思考,深度思考需要足够时间,故问题要预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要注意适时的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5)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好问题设计关,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性学习.“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探索中,经历深度思考,促成深度学习,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借助问题引领,促进深入思考
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31借助问题引领促进深入思考借助问题引领,促进深入思考Һ田益宇㊀(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江苏㊀盐城㊀224500)㊀㊀ʌ摘要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为学生思考指向,让他们沿着最佳的路径探索,去触摸问题的本质.本文主要从梳理主线问题㊁借助问题引领及提出有用问题等角度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问促思的有效策略.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数学思维数学问题能训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经验分享㊁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教师要以问引思㊁以问促学,让学生去探寻问题的本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要多提创造性㊁开放性问题,少提记忆性问题,不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式的解答,不能让他们只停留在问题解决的层面,要通过有效的追问引学生思维攀爬,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触摸问题的本质,从而让他们在有价值问题的滋养下焕发思维的活力.一㊁梳理主线问题,提供明确指向教师要树立 问题引领 的意识,以问题激发兴趣㊁以问题激活思维,但课堂中往往充斥着大量无效㊁缺乏层次感㊁没有整体性的问题,没有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借助 主线问题 引领学生思考㊁创新,把握知识的 源 头而问,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㊁数学方法的把握.教师的提问具有开放性,能为学生留有独思与共学的空间,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感悟,从而达到在探究中掌握新知的目的.如 分一分 主问题是 你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学生通过观察㊁分类能掌握分类的思想,提高动手的实践能力; 认识图形 中主问题可以设计为 你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分别叫什么 ?让学生辨析,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元㊁角㊁分 中主问题是 这些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你是如何知道的 ?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 的主问题是 如何用字母表示数 ?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推理归纳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主问题指引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可以借助主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从而实现由 扶 逐步走向 放 ,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如 等式与方程 一课的主问题为 什么是方程 .教师先创设情境出示天平,让学生说说天平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接着出示挂图,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内容,想到了50+50=100,教师顺势引出等式的概念.学生立足于生活实例,能更容易发现两个量的相等关系.教师出示四幅天平图,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学生通过观察㊁交流,发现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等式,教师接着追问: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生硬地将方程的概念交给学生,让他们去理解,他们难以体会其真正的内涵,教师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现象入手,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从而能促进学生理解主问题.教师要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积极地融入问题的探究之中,这样能促进他们动手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 圆柱的表面积(1) 内容后,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如何将圆柱的侧面转化为长方形的?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圆柱的哪些元素有关系?教师通过提问,能引导学生回顾圆柱体侧面积的推导过程.又如在 面积的变化 一课结课时,教师提出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按nʒ1放大,它的面积如何变化?三角形的底边(或高)按nʒ1放大,它的面积会怎样变化?圆的半径按nʒ1放大,它的面积会如何变化?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按nʒ1放大,它的面积会如何变化?教师要借助主问题,引导学生动眼观察㊁动手操作㊁动脑思考.二㊁借助问题引领,深化思维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借助于有价值问题的引领,促进师生㊁生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的观点得以分享㊁信息得以交流㊁思维获得碰撞,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31从而让思维变得清晰可见.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的敏锐性,让他们积极地面对问题的变化而进行迅速判断,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答一答,还要让学生去问一问㊁猜一猜,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例如,在教学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剪纸的情境图,让他们说一说,学生发现了诸多信息,如 小朋友在剪纸 剪成4幅正方形纸花 长方形长18厘米㊁宽12厘米 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 正好剪完,没有剩余 ,还能提出自己的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信息加以概括,让他们将长24厘米㊁宽18厘米的长方形剪成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请大家猜一猜.在学生猜后,教师让学生验证,学生拿出正方形纸片摆一摆,教师再借助于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用1厘米的正方形纸去摆一摆有没有剩余.教师让学生摆一摆,并记录摆的情况,看看有几种摆法.学生分组操作,分别在长方形上摆边长是2㊁3㊁4 厘米的正方形,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操作结果.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有的正方形能正好摆完,如1厘米㊁2厘米㊁3厘米㊁6厘米,而有的有剩余.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发现这些能摆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4的因子,也是18的因子.教师借助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讨论交流,从而将新的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促进他们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要拓展学生的广度与深度,就要提出具有抽象性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学生学完 3的倍数的特征 内容后,再去探索9的倍数的特征,教师让学生猜测什么样的数是9的倍数,学生有了前面知识经验的积累,能提出 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此数就是9的倍数 的猜测并加以验证.但教师不能满足于这个结论,要对所学内容加以拓展,对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前行一大步.教师将问题加以抽象,以十位数为m㊁个位数为n的两位数为例,可以用10m+n表示这个数,而我们判断时为何只看m+n是否是9的倍数?学生将10m+n拆分成9m+(m+n),9m肯定是9的倍数,如果m+n也是9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肯定是9的倍数.学生的分析头头是道,只要教师给他们探索㊁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有所思㊁有所悟,必定会有所获.同时学生能乘胜追击,分析出三位数㊁四位数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教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能有所感悟㊁有所探索,使自己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教师要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借助于应用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得以自然地生成.例如,在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 计算1/2+1/4+1/8+1/16. 学生能运用通分的方法加以计算,教师在肯定学生后,让学生观察式子的特征,学生发现分子都是1,而后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前一个分数分母的2倍,教师出示了正方形图,并逐步涂上1/2㊁1/4 学生会发现还空缺1/16这部分没有涂色,因而很快就能获得答案.教师继续追问:那1/2+1/4+1/8+1/16+1/32呢?学生能运用转化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㊁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深入㊁更灵活.教师要善于设计变式问题,让他们去思考㊁讨论,对所学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能越思越深.三㊁提出有用问题,促进能力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有用问题,带领学生去触摸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以记忆性问题为主,却极少见批判性㊁创造性的问题,这些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或为了营造气氛,或为了应景之作,让学生依样解答,导致学生的思维只停留于浅显的层次,难以获得真正的生长.有效的问题中往往有隐藏其中让学生能受益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能唤醒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丰富学生的数学想象,让他们产生诸多的独特见解.有效的问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问,推动着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问题能催生许多新生问题,教师要寻找一个有效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效的问题是开放的㊁有活力的,能相互融合,完成有意义的建构.教师可以将问题串联起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寻,从而使All Rights Reserved.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1 31问题演变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网,能让学生的智慧得以交流.例如,在学习 多边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那么,四边形㊁五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再去探讨多边形的内角和,能引发学生探索新内容的兴趣.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如何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学生通过交流,探讨出多样的方法,有学生用量一量㊁算一算的方法求和,有学生用撕一撕㊁拼一拼的方法将之拼成圆周角,有学生用分一分㊁算一算的方法,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求和.教师让学生对比一下,哪个方法更简便?这是怎样的一种方法?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去解决五边形㊁更多边形内角和的问题呢?教师要为学生留有独思的空间,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再通过小组共学,选择最为适当的方法,从而能感受最优化的思想.教师继续提问:你能运用所掌握的方法求出五边形㊁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多边形,并自己分一分,求出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其边数有何关系?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你能依此公式求出十八边形的内角和吗?二十边形呢?教师以问题串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并探寻规律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问题能催生乐学的 基因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积极参与小组共学,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四㊁运用多法解决,促进思维发散问题的解决能形成整合㊁转换的能力,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素养的提升.学生不能满足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要通过一题多解㊁一题多变等问题的探索,掌握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㊁构想问题㊁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野,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升他们梳理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教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梯度㊁多层次㊁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间的交流,让他们产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期待.教师在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时候,不仅有着算法的变化,还有问题情境的变化㊁数量关系的变化,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算法多样但思维重复的问题,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数量关系的变式,促进学生对数学方法的建构,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灌输方法的弊端,如果教师运用自导自演的方式罗列问题的众多解法,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启发㊁问题的加工㊁解决方法的改造,就会使多样化的教学走向 强化灌输 的轨道,让学生难以摆脱题海战术的制约,会使学生陷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会对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要改变这种一题多解的误区,要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在运用多样方法解决问题中获得创造能力的提升.问题的解决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与自我完善,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合理地解决问题的 质 与 量 的平衡,大搞 题海战术 ,对学生提出浅层次㊁大容量的问题,学生的思维难以获得深层次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借鉴他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对自己的结论进行检查与修正.这样能运用集体的智慧优化自己的算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释答案㊁比较算法,从而对多种解决方法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能促进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运用多样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一味求 多 巧 ,要关注方法的演变㊁技巧的训练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 放而不导 ,要通过启发㊁指引㊁交流,发散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形成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问题能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改变提问过频㊁缺乏思维含量的问题,要提出能促进学生探究㊁探寻规律本质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㊁深刻性㊁灵活性㊁创造性,为学生的智慧生成与素养提升提供 支点 .ʌ参考文献ɔ[1]戚洪祥.数学问题解决:演变㊁内涵及实践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20(11):88-92.[2]方美红.深度学习:基于 学 的视角重构小学数学课堂[J].教育科学论坛,2020(09):3-6.All Rights Reserved.。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打造深度课堂,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
本文将围绕问题引领教学,探讨如何打造深度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问题引领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问题中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引领教学的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问和引导为手段,通过学习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问题引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那么,在实施问题引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打造深度课堂呢?教师需要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引入课堂中,通过这些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
在教学《人与自然》的课程中,可以引入“如何保护环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讨,从而深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挖掘生活中的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思考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数学》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讨论和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教师需要倡导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倡导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以问题引领教学,开启学生思维5页word
以问题引领教学,开启学生思维胡适曾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要解答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对话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本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
就中学生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力差,目标不明确,目的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要的一个环节。
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以《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为例,简明论述了以问题为导线,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分析及概括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基于学生对叶绿体的结构在细胞结构中已深入学习过,而对于色素学生也有一些了解,所以在学习“捕获光能的色素”的内容时,先通过叶绿体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来构建新知识。
题1: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它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什么?题2:写出叶绿体的结构组成:(1)组成①_____,④____的基本骨架是___。
(2)叶绿体内含有很多②____,极大的增大了受光面积。
(3)光合作用的酶存在于_____和______;光合作用的色素存在于______上。
题3:观察“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左侧滤纸条上四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种类及颜色: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2)下图中线条的先后顺序和宽窄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题4:你注意到了吗?(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作用是什么?(2)画滤液细线时要注意什么问题?(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触及层析液?(4)滤纸上的色带宽窄和位置的高低说明什么问题?题5:学以致用:(1)农用塑料大棚使用的薄膜一般为()。
①无色②红色③黄色④绿色⑤蓝色⑥紫色⑦白色⑧黑色A ①②⑤B ②⑤C ①②⑦D ④⑦⑧(2)夏天的树叶为什么一般呈现绿色?与秋天树叶变黄,有何不同之处?通过以上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做到阅读、观察、讨论有的放矢,复习叶绿体结构之后自然过渡到色素的问题,对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采用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以上(1)-(4)的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对本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问题引领探究,激发学生深度思维
问题引领探究,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没有思维,也就没有数学学习。
而高阶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核心,主要由问题解决、思辨提升、拓展创新等能力构成。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阶思维;教学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本质,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通过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下面我结合《探索勾股定理》数学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探讨:1.问题引领,启发学生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有层次、灵活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有效的提问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显著的激化作用,并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
案例:《探索勾股定理》活动一:画图实践,大胆猜想师:在网格上画出任意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的直角边a,直角边b,斜边c的长度,完成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表格.问题1: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平方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生:认真动手画、测量,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的结果.(我在巡视的过程中一个小组的情况)生1:我测量的三边分别是3,4,5,因此我猜想a2+b2=c2生2:我测量的三边分别是2.3,4,4.6,2.32+42=21.25,4.62=21.16,因此我也觉得a2+b2=c2生3:我测量的三边是3,3,4,我怎么觉得是a2+b2>c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不同的猜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解决a2、b2与c2之间的关系做铺垫,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本身就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导语: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深度思考是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问题引领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一、问题引领教学的重要性问题引领教学是一种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教学方式。
在问题引领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者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问题引领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引领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引领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问题引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题引领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问题,不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引领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通过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1.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在问题引领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使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设计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不断地探索和发现。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问题引领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问题探究课题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 提供学习资源和引导在问题引领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
构建“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精选文档
构建“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一、具体操作1.设疑导学。
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自主探究。
学生依据学案,借助教材、资料等,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通过亲自感知,体验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体验中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
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学要投入,课堂要安静,体现生本互动。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必要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3.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
学生自学后,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来检查自主探究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组间竞争。
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寻求规律,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初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此环节中,合作小组最好是异质结合,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
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会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
4.归纳建构。
归纳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XIAOXUE SHIDAI ·2019年第20期(下转46页)45【摘要】总的来说,小学数学基本上分为认数与计算、几何学习、代数学习、统计学习和应用题解决这五个部分。
这五个模板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排列的,非常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本文中,笔者建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问题引领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引领;深度思考一、问题引领,帮助探究数学知识例如《认识负数》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负数时,要将负数和正数区分开来。
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好负数的概念,并且学会将负数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负数知识的探究过程,如此才能进行有关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可以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景,向学生展示一份天气预报,在这份天气预报中包含着上海、北京以及南京的温度,随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资料可以看出这一天三个城市的气温各自是多少吗?”“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有没有一些差异呢?将上海的气温和南京的气温进行比较,谁高谁低呢?如果将北京的气温和南京的气温比较,又是怎样一种结果呢?”“如果你发现了一些差异,那么这些差异集中在哪里呢?和我们原先学过的知识有没有一些联系呢?”这些问题不仅是在为负数的学习做铺垫,还是在帮助学生联想一些学过的知识。
资料告诉学生,上海的气温是零上5摄氏度,而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是最高的,北京的气温是最低的。
有些同学就惊奇地发现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它正好是一个分界线。
上海的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而北京的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
我们可以把上海的气温记录为“+5”,类似这样的数字就是我们原先学习过的正数。
北京的气温记录为“-5”,类似这样的数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负数。
综上,我们可以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零下温度中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引领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
问题引领教学,打造深度课堂【摘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指出了明确方向,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教师只有优化教学策略,科学设计数学问题,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方向,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问题引领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才能达到高效教学。
【关键词】: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如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问题引领式教学给出了答案。
什么叫问题引领式教学?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美国当代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以问题贯穿始终,而这个问题既是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也是课堂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聚焦点。
一、先学后教,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自学能力,不愿意给学生时间自主学习,这往往也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以及对新事物的求知探索精神。
而问题引领式教学强调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的内容不必多加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不断探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
例如逻辑推理性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式问题、反诘式问题、开放型问题等,将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活泼有趣,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一条好的“问题链”往往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豁然开朗,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学生自身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激发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例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一课,首先预习时给学生设置问题串,将书上给出的探索与操作过程层层分解,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并思考每一步操作的依据和目的;其次在方法指导上给出规范的符号语言,让学生有章可循,从而更有利于后面的问题探究;最后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自学检测,进而引导学生根据预习与自学检测的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
强化问题引领拓展思维深度
强化问题引领拓展思维深度摘要:数学是思维的舞蹈,数学课堂中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好的问题从何而来?意识基于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合理预设的问题,并通过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二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
要想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而又富有实效,教师要善于设计预设问题和有效把握生成问题。
关键词:问题引领思维深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问题能激发思维,引导思维。
课堂中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对于有效问题的思考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问题引领并非问号漫天飞,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创造问题情境,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无论是提出问题时机还是难度,都要恰到好处。
一、认真分析学情,合理预设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来积极探究。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回忆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是如何把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的?(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板书:转化)引发思考:那么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分组合作把圆柱切、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谈话时提出的“能不能把圆柱也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是渗透并启发学生运用数学学习上一种重要的“转化”思想。
数学新知的学习总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将新知转化为学习过的内容。
如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
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对策问题”教学为例
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对策问题”教学为例发布时间:2022-12-26T06:17:06.186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8月第16期作者:宁利[导读]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通过“问题”,引领并促进学生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理解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宁利湖南省醴陵市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412200【内容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有效地通过“问题”,引领并促进学生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理解数学内涵,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问题探究式学习思辨式学习内省式学习郑毓信教授在谈深度教学时指出:“数学教学必须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必须深入到思维层面,有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过渡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深度学习就是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应学会从适合学生探究知识形成的角度、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质态入手,通过问题引领,以问促思,以问促学,使学生从知识、结构、思想等方面深入把握知识的本质,理解数学内涵,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一、以问引思: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深度学习要从知识层面走向思维深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做中学,主动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同时,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发展情感与态度,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课伊始,教师用游戏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从扑克牌比点数大小的游戏开始。
生:兴趣盎然。
师:老师这有两组扑克牌,分别是大牌“9、7、5”和小牌“8、6、3”,对阵双方各选一组牌,每次各出一张牌对阵,三局两胜。
师:咱们师生先来对阵一盘吧。
你们选什么牌?生:我们选大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引领”,以典型问题为教学的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进而在师生互动中读懂学生,促进思维优化发展.“深度思考”是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推理,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认知的探究过程.深度思考要求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多年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优化设计的问题引领,能有效诱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案例1 【压力】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生:不是.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师:为什么?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点评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2 【电磁感应】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吗?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3 【液化】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同时提高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4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案例四【测量花生油的密度】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烧杯一个(无刻度)、弹簧测力计一个、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一个、细线、足量的水和花生油.请你写出测量花生油密度的实验步骤及ρ油表达式.师:题目中需要测量花生油的密度,需要用到什么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生:因为没有天平和量筒,故不能直接测量.而题目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故需要用到浮力知识.根据ρ油=F浮油/gV排油,需要知道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和物块排开花生油的体积V排油,也即物块的体积V物.(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思维分析过程板画出来)师:思路正确.那么如何求出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1,则F浮油=G-F拉1.师:对.如何求出物体的体积V物?生:把物块再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V物转化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师:巧妙.那如何求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生:利用浮力知识,V排水=F浮水/ρ水g,ρ水已知,故只需要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师:真棒.那如何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2,则F浮水=G-F拉2.教师充分肯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分析的思维导图(图3),“悟”出测量的解题方法,进而按分析思路的反过程(逆向思维法),写出ρ油表达式.点评本题条件分散、隐蔽,若从已知直接求出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本案例解题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老师利用问题引领,从所求结果倒过来分析,一直推至已知,结果过程豁然开朗.解题时只要从后一直往前写出各步骤即可,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的思维达到深度优化.对于综合题,部分学生总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首先要仔细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做题时的分析思考习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学会分析解题方法,才能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同时有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深度思考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才会有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故教师在促进深度思考上要先作好表率,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的眼光、设计问题的程序、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引导、归纳问题的深刻、反思问题的习惯、捕捉问题的敏感、生成问题的智慧.推进深度思考,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平时教学,及时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探究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驱动力.深度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故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拒绝思维定势,追求创新成果.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论证的机会,捕捉一个发展的机会,创设一个感悟的机会.教学中只有优化的问题引领,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深度思考,故教师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要满足下面要求:(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平时教学观察,善于发现教学问题,问题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问题设计方向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能为下一部分作好准备,要有梯度,体现层次,由浅入深;(3)知识的内化需要宁静的思考,深度思考需要足够时间,故问题要预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要注意适时的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5)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好问题设计关,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性学习.“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探索中,经历深度思考,促成深度学习,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