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到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合集下载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

高中课本(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归纳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文化概述古代文化是指人类历史上发展的早期文化形态,它包括了古代社会的思想、、艺术、制度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古代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古代文化。

二、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古代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代表作品,以下列举几个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著名作品:1.《诗经》《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它包含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2.《礼记》《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它记录了古代礼制的内容和规范。

通过研究《礼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礼仪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3.《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教导,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4.《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司马迁。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汉朝的历史,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非常重要。

5.《论衡》《论衡》是古代中国的一部辩论类著作,由著名思想家刘向所撰。

它集合了古代各家学派的论述,并通过辩论的方式探讨各种问题,对于培养批判思维和辩证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三、古代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古代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智慧与经验的积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保护和传承好古代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任。

以上是高中政治必修一至必修五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汇总(必修一至必修五)必修一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的谦称。

5、执事,办事的官吏,有时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6、竖子,对人的蔑称。

7、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8、中庶子:掌管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9、郎中,宫廷的侍卫。

10、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11、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12、伯仲叔季是兄弟辈长幼的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最小。

13、古人把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度三个月,每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

比如,春季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春,第二个月称为仲春,第三个月称为季春,以此类推。

14、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5、参乘:亦作:“骖乘”,古时候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3、《采薇》“曰归曰归,岁亦阳止”中,阳,指的是阴历十月。

4、《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5、《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中,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7、《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中,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345文学常识(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2345文学常识(全)

1、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戴望舒: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3、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4、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5、《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史事。

《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

《国语》和《左传》明显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6、《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知识集锦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知识集锦

人教版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知识集锦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3.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4.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5.贾人:商人。

6.出官:(京官)外调。

7.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8.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9.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文化常识专项·教材知识梳理】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梳理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必修一】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中国古代的君主分为皇帝和国王,从秦始皇开始,把原来每个人都能自称的“朕”用于皇帝的专称,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国王则不一样,古代中国的国王(主要是秦朝以前的国王和后来分封的诸侯国国王)不称“朕”,而是称“寡人”“孤”“不穀”等等。

太子:古代储君称谓。

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

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而诸侯王或藩王的正式继承人只能称“世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其地位仅次于皇帝,并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至于金元小说中的“四太子兀术”,是误用,历史上没有此称谓。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卿: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竖子:对人的蔑称,犹言小子。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臣:最初指男性奴隶,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

执事:办事的官吏,也指对对方的敬称。

中庶子:战国时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的官,汉以后为太子属官。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将军:春秋时代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一军之帅称将军。

到战国时代始为正式官名,而卿仍称将军。

自唐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

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

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

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朝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自刎:自割其颈,即自杀。

自刎是中国古代武将绝望时最常使用的自杀报国的手段。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到必修五语文文化常识一.官职1.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陈情表]2.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陈情表]3.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陈情表]4.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5.司马:州刺史的副官,实际上是闲职。

[琵琶行]6.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琵琶行]二.科举1.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陈情表]2.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陈情表]三.地理常识1.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鸿门宴]2.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鸿门宴]3.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游褒禅山记]4.河:黄河[鸿门宴]5.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滕王阁序]6.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滕王阁序]7.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滕王阁序]8.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阿房宫赋]9.四海:古代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后指全国各地。

[阿房宫赋]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

[孔雀东南飞]11。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孔雀东南飞]12.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孔雀东南飞]13.锦城:锦官城,即今四川成都。

[蜀道难]四.宗法礼俗.1.羽化登仙: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

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谓羽化成仙。

[赤壁赋]2.无尽藏:佛教语,意谓包罗万有。

[赤壁赋]3.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人教版本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汇编汇总

人教版本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汇编汇总

人教版必修1-5 文化知识《烛之武退秦师》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册。

2.春秋期间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做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医生:夏商周时,官分卿、医生、士三级,医生又分上、中、下三等。

此后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国语》是国别体史册。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凄凉;羽,腔调激怒。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慢待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传记、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域。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搭车,站在车右担当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建议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

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朝—秦朝,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对于汉字的形成,古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心、形声、转注、假借。

现代学者以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巧妙的春联》1.春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

形成于唐宋,流行于明清。

2.春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

张贴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诗》、《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泉。

它共收录了从西周祥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新课标人教语文必修一至五文化常识

新课标人教语文必修一至五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大全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化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必修1-5)必修1《沁园春·长沙》1.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2.⑴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 ,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不同的词牌,它的段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不同的规定。

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

⑵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烛之武,郑国大夫。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代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代地理、历法时令、古代代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代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全5册文化常识梳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人教版)全5册文化常识梳理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人教版】
(1—5)文化常识梳理
• 【必修一】
•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 子、男。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 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 齐桓公等。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 2.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 3.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 4.执事:办事的官员,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 5.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必修四】 • 11.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 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 皇天”。 • 12.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 区)。 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 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 施,对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 13.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 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 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 庠,在洛邑王城西郊。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 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 【必修三】
• 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 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 2.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 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 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 3.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 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 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的主张。 • 4.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 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 5.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1. 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2. 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3.《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4、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古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子在文中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书上的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

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化常识

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化常识

必修一至必修五课内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2、行李:古代指出使的人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2、中庶子:管理国军车马之类的官
3、币:古代指礼品
4、陛:台阶
5、郎中:古代指宫廷的侍卫
《鸿门宴》
1、《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3、鯫生;浅陋无知的小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沛公欲王关.中.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13.季父、亚父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姐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亚父:对对方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

14.毋内诸.侯.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15.项王、项伯东向坐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左卑右尊。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长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文中项王的座次最尊,张良的座次最卑。

1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

17.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总体低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古人也用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第三个月即最后一个月。

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修.禊.事也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郗游,以祈福消灾。

禊,一种祭礼。

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

4.七月既.望.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5.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

斗和牛都在其中。

斗宿,就是北斗七星,大熊星座的七颗最亮的星,勺子状。

牛宿,有星六颗,即摩羯座六星,因其星群组合如牛角而得名。

6.寄蜉.蝣.于天地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7.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我国许多地方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华阴”“河阳”等。

9.临川王某.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做“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8.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9.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成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

20.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2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22.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23.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24.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衣葛布,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25.氓隶:下层平民。

26.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8.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29.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0.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3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32.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3.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34.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35.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36.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37.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38.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39.四海:泛指天下,以中国死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但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40.六合:①上下和东南西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②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41.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2.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43.入朝: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

44.胡人:狭义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

45.蛮夷:泛指华夏中院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古代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46.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47.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也是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

48.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9.鞭笞:古刑罚。

50.风骚:①原指《诗》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借指诗文、文采。

②体态俊俏美好。

③也指人风流放荡。

必修四古代文化常识整理51.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52.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53.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54.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55.丈人:古时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56.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的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等),以表示虔诚。

57.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

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

“亲戚”连用,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

58.持节: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59.后土: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60.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0.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1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2.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3.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14.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15.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16.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17.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18.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物,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

19.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20.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科举制出现后,秀才指科举制功名中的一种。

21.东宫;太子住所,所以常用来指太子。

22.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23.伏惟: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24.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就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表、奏、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