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二、数与运算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10 以内数的含义,能数、认、读、写,强调手口一致 地点数10 以内的物体。 2. 通过动手操作,了解10 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6.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二、数与运算 (二)数的运算 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2. 认识“+”“-”“=”三种符号,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能口算和笔算10 以内的加法、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4. 能用10 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课标的理念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
又要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它不仅包括 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理解、思考。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 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5. 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
“学段目标”分三个学段来阐述课程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 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这种具体阐述,结合了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 也结合了每个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
在阐述知识技能和数学思考的目标时,又会兼顾到课程的“常见的量”“数 与运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五个领域。
4. 课程的总目标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 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持续以及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 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等行为动词表述。
3. 设计思路
(三)内容领域 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常见的量”“数与运
算”“图形与几何”“统计”“综合与实践”五个部分内容。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
能力和应用意识。
第二学段(4-6年级)
数学思考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3. 在他人的引导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学段(4-6年级)
问题解决 1.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2.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2009年由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颁布《上海市
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实用数学课程。
一、培智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培智数学课程的发展 3. 2007年颁布《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生活数学课程。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 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 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2. 课标的理念
评价观 三个目的(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
教学)。 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有效实施差异性评价,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
价体系。
2. 课标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观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教具学具作为学生学
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 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数学活动。
3. 设计思路
(一)学段划分 第一学段(1~3 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 年级)。
(二)课程目标 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
方面。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了解、理解、掌
4. 课程的总目标
总目标的特点: 1:明确提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与基本思想。 2:明确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 联系”的目标。 3:明确提出“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明确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 即“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 ” 。
第一学段(1-3年级)
数学思考 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量,感受常见的量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10 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初步形成数感;通过从物体 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 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一学段(1-3年级)
问题解决 1.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2. 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 课标的理念
教学观与学生观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应充
分采用多感官并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培智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培智数学课程的发展 3. 2007年颁布《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生活数学课程。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 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 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第一学段(1-3年级)
情感态度 1. 在他人的引导下,感受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 2. 在他人的引导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3.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1-20 各数的意义以及百以内数的 意义;能计算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进行百以内的加法、减 法计算。 3.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平面图形的基本特 征;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 4.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和记录。
4. 课程的总目标
总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 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日常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科学意识。
第二学段(4-6年级)
情感态度 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一些事物有好奇心,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他人的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 3. 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初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4. 初步形成基本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体会“乘”和“除” 的意义,能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进行千以内的加法、减法 计算;初步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4. 2009年由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颁布《上海市
辅读学校实用数学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实用数学课程。
1. 课标的性质
生活数学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 发展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
培智学校学生要回归社会,在社会中生活,数学的学习就成了他们参与社会生 活的基础。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解10 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加”和 “减”的意义,能计算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球)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 何体(球)和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形成识图能力。 4.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事物做初步的分类
一、培智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培智数学课程的发展 1. 1987年颁布《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 中的数学课程 数学课: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简单的四则运算、珠算加减法 和简单的分数、小数、计量单位、几何形体的知识和运算技能,培养学生 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 实际问题的能力 2. 1994年颁布《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中的实用语算。 实用语算:日常生活中的算术知识及应用,货币、常用计量单位、时间的 初步认识和应用等。
第三学段(7-9年级)
情感态度 1. 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在他人的鼓励下,感受成功的快乐。 3. 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4.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
6. 课程内容 ——第一学段
一、常见的量 1. 感知物体的有无、多少、同样多,会区分。 2. 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量的特点,会比较并排序。 3. 感知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宽窄等量的特点,会比较并排序。 4.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1 元、5 元、10 元),会进行换算。 5.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早晨、中午和晚上,认识上午、下午
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 要着眼于培智学校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促进他们身体整体的和谐发展。 学会实用的数学技能,以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 考虑培智学生的障碍程度。
2. 课标的理念
数学课程观 课程内容编排 教学观与学生观 评价观 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观。
2. 课标的理念
数学课程观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的设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的培养目标。 生活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 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得: 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学段(7-9年级)
数学思考 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体验常见的量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2. 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3. 初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分析数据的能力。 4. 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第三学段(7-9年级)
问题解决 1. 初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2. 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 决方法。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报告提纲
一、培智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二、课程标准中的内容
• 课标的性质 • 课标的理念 • 设计思路 •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 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 • 数学课程内容 • 实施建议
报告提纲
一、培智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二、课程标准中的内容
• 课标的性质 • 课标的理念 • 设计思路 •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 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 • 数学课程内容 • 实施建议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认识常见的量的过程,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 2.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体会“乘”和“除” 的意义,能计算表内乘法和除法;能借助计算器辅助进行千以内的加法、减法 计算;初步认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3.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感受 轴对称现象;掌握基本的测量、识图方法。 4.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掌握单的数据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