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

合集下载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17《古诗三首》望洞庭
12/9/2021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这景色有什么特点?
看到了山水美景。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 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12/9/2021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思考: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君山在这 湖中就好像一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12/9/2021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2/9/2021
归纳总结
12/9/2021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 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 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 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12/9/2021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引入新课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 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 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12/9/2021
引入新课
12/9/2021
课堂小练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比喻 ) 诗题为《望洞庭》,是( C )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 B.中午 C.夜晚 诗中“翠”的意思是( C ) A.翠鸟,鸟名 B.绿色的硬玉,翡翠 C.绿
12/9/2021
课后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课导学案_2

《望洞庭》教学设计授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望洞庭》(唐刘禹锡)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教师:授课对象:一、教学目标:1.吟诵古诗,从经典中欣赏祖国河山;2.弄清洞庭,从地名中培养爱国情感;3.把握青螺,从诗眼中体悟古诗新韵。

二、教学重点1.吟诵古诗,把握诗意,学会生字:和、磨;2.抓住名词,体会诗韵,传承经典。

三、教学难点(谁)(在哪里)(怎么)望洞庭;望洞庭(什么)。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准备:1.毛泽东诗篇《七律·答友人》;2.《中国地图》、《河南省地图》、《湖南省地图》、《洞庭湖示意图》;3.关于描写洞庭、君山、岳阳楼及刘禹锡的著名诗篇及图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七律答友人一九六一年毛泽东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人领袖毛泽东笔下的洞庭——“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古诗《望洞庭》(板书)!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诵读古诗老师范读、老师领读、师生齐读、学生齐读、学生个别读(三)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刘禹锡(1)公元772年——842年,70岁(2)字梦得(3)祖籍河南洛阳人(借用《河南省地图》讲解)(4)唐朝诗人,被称为“诗豪”(5)与柳宗元并称“刘柳”(6)与白居易并称“刘白”(7)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其中《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都属于名篇。

2.写作背景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

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这一次,是在秋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2教案

望洞庭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内容4、古诗三首(必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 望洞庭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二)、反复诵读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指导。这首诗里有许多后鼻音,正音:光、风、镜 3.同桌互读。 4.划分诗的节奏,找出韵脚并读出诗的节奏。(二二三节奏,这首诗中押o韵,押韵的字 是磨,螺)
(1)齐读,读出诗的韵律。 (2)吟诵。(平长仄短入声促) (3)镂空背诵。
2.板书课题,读音指导,释题。
3.洞庭湖简介。(洞庭湖在我国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自 古就有“八百里洞庭”的称呼。洞庭湖风光秀美,湖中有美丽的君山,周边还有很多风 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阳楼,站在岳阳楼上便可俯瞰洞庭湖。)
【设计意图:明确这是一首风景诗,形成从题目入手学习古诗的习惯,加深对洞庭湖的了解, 同时为文本学习做铺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 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望洞庭》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望洞庭》描绘的景色。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望洞庭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_2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_2

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第17课【教材分析】《望洞庭》是部编版第五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但生活阅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水平。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件望洞庭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件望洞庭
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苍翠无比,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理解诗句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一句写水光月色的交融,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塑造出一种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一个“和”字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的融和的画境。
山水相称
湖光秋月景色美山清水翠出洞庭
诗文结构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从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宽广豁达的胸怀。
归纳总结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3、搜集刘禹锡的其他作品来读一读。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1】两相和【2】 ,潭面【3】无风镜未磨【4】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5】里一青螺【6】 。
望洞庭
初读感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的湖面没有风,看上去好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
理解诗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解析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诗句解析
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1、简单了解诗文写作背景,结合诗句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2、通过朗读感悟,了解古诗的意思;3、体会诗人感情,熟练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景物 诗意 画面 情感
我会自学古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诗意:在月光皎洁的秋夜里,洞庭湖上月光 和水色相互交融,显得那么宁静、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意:洞庭湖没有一点风,湖面犹如没有被 打磨过的镜子。
君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
洞庭湖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都是翠绿的。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意:洞庭湖如同白银盘,里面盛放着青螺一样的 君山。
君山 洞庭湖
青螺 白银盘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天门山 西湖
洞庭湖
王来是琼瑶,用手轻轻摇。 民谣方言唱,走之路遥遥。
望洞庭
tínɡ
wèi

pán
庭未磨盘
mó (打磨) 铁杵磨( )成针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李 白,于是他在磨坊( )里专心读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诗歌赏析教材解读一、《望天门山》赏析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注释: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南,有东西两山,东名东梁山(古称望博山),西名西梁山。

两山夹长江对峙耸立,犹如高大的天门,故名。

楚江:这一段长江古属楚地,故云。

赏析:壮丽的河山,使气度超凡的诗人兴味盎然;迷人的`风光,荡涤了才华横溢的谪仙在政治上的忧烦。

本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李白对祖国山川无限热爱的情感。

碧水、青山、红日、白帆,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让人赏心悦目,啧啧称羡。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饮湖上:在湖中饮酒。

湖,即西湖。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

方:正。

山色空濛:指在细雨中山色空灵迷蒙。

西子:指古代美女西施。

淡妆浓抹:淡雅的装扮或者浓艳的装扮。

相宜:合适。

【解读】这首诗也是诗人在杭州做官期间写的,也是写雨景,但是和前一首诗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一首诗是描写具体的一场阵雨,这首诗则是通过一次晴雨变化,对西湖做出了总体评价。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望洞庭)》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二、我会认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三、多音字抹mǒ(涂抹)mā(抹布)磨mó(磨难)mò(磨盘)四、古诗大意《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五、问题归纳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2.《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诵读积累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 楚江 ,
碧水

青山

孤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两相合,
潭面

遥望洞庭

一青螺。
古诗书写的格式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 法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中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独特神韵,并把自己 的感受读出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出节奏望洞庭 [唐] 刘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想象画面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读出感情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学法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望洞庭》
学习提示
1. 借助注释或插图,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受,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看图猜古诗 望庐山瀑布
登鹳雀楼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洞庭 》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

《望洞庭》教案《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2一、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峨眉山月歌》。

2、介绍作者:刘禹锡。

3、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1)自渎全诗,初步体会全诗意境;(2)图文对照,理解词义;(3)反复诵读,理解诗意:(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5)熟读成诵。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扎实,影响了他们对整个诗句的理解。为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生字词的讲解和巩固,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在实践活动环节,同学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唐诗,通过优美的诗句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这首诗是了解古代诗人如何观察自然、表达情感的一个典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了解诗人如何将洞庭湖的美景展现得栩栩如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洞庭》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描绘自然美景诗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自然美景诗句。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生字词,如“洞庭”、“湖光”、“秋月”等。
(3)分析诗的结构,掌握对仗和韵律。
(4)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具体举例:
-通过朗读、分组读、个人展示等形式,使学生熟练背诵《望洞庭》。
-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望天门山宏伟壮丽的天门山,是湖南省的一座著名名山。

自古以来,天门山就以奇险、秀美而著称,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人雅士前来游览。

以下是三位古代文人的三首诗作,以表达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独立悬崖绝壁间,高耸入云挺秀山。

云雾弥漫天门上,冷风凛凛动幽兰。

山中奇峰苍天外,翩翩白鹭舞晴空。

世间奇观真难见,惟有天门堪一逢。

这首《望天门山》诗作者表达了他对天门山的赞叹之情。

他描绘了天门山高耸入云的壮观景象,以及山上云雾缭绕、冷风凛凛的幽兰之美。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山中白鹭舞动的景象的惊叹,认为天门山是世间少见的奇观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秋月映波澜,一湾碧水藏秘兰。

初晴后雨芙蓉出,倩影婷婷镜中看。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湖上的美景。

诗人用湖光秋月映照波澜的表达方式,形容湖面镜湖般的平静。

他表达了在初晴后雨之时,湖面上的芙蓉绽放的美丽景象,借用倩影婷婷镜中看来描绘这美景的动人之处。

望洞庭碧波潋滟洞庭湖,皓月当空挂东湖。

湖光山色俱风雅,吟诗作画乐无边。

这首《望洞庭》诗人以洞庭湖的美丽景色为背景,描绘了湖面碧波荡漾的景象。

他表达了在月光下,洞庭湖的明净与辽阔。

湖光山色如画,风雅非凡,使人不禁想要吟诗作画。

诗人通过这首诗作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通过这三首古诗,《望天门山》描绘了天门山的雄伟壮丽之美,《饮湖上初晴后雨》表达了湖上美景的变幻之美,《望洞庭》则描绘了洞庭湖的广阔与辽阔之美。

这三首古诗通过诗人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天门山的高耸入云,还是湖上初晴后雨的美景,又或者是洞庭湖的广阔与辽阔,这些古代文人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将这些自然景观描绘得绘声绘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我们也应该向这些古人学习,去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丽与宁静。

无论是登高望远,还是船行湖上,亦或者是徜徉山水之间,都能让我们从繁忙的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和放松,汲取自然中的灵感和力量,去塑造我们更美好的人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 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 “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 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 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 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 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 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 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湖,留 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句诗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 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生动的比喻,使全诗读来更有 趣味。
解诗意
如何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字?
湖光与秋月两者融合在一起,月光如水,水映 月光,水月澄洁一色,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 之美!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 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磨(mó)磨炼 魔(mó)魔鬼 靡(mí)风靡
遥(yáo)遥远 瑶(yáo)瑶琴 摇(yáo)摇晃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银(yín)银色 垠(yín)无垠 眼(yǎn)眼睛
盘(pán)盘子 监(jiān)监考 盆(pén)面盆
学会写字
jìng
镜 镜子
结构:左右
音序:J 部首:钅 组词:铜镜 穿衣镜 书写指导:两边都要写窄,竟字三部分都要扁,中间是日不是口。
第 二《
望 洞
部庭 》

认新字
朗读诗歌
pán
望洞庭
yǔ xī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mó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wèi
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音辨析
读准多音字
mó 磨难

mò 磨坊
形近辨析
看准形近字
镜(jìng)镜子 境(jìng)境界 竟(jìng)竟然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

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秋 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 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 ,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 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 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 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 这次的生动记录。
显而易见。
LOGO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

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 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

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

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
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
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
LOGO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

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 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

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 “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
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
望洞庭
三年级上册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大家能看到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大家能看到什么呢?
我们看到了: 有月亮; 有清澈湖水; 有山; 有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到底是什么呢?
LOGO
我们先来了解一 下这首诗的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 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 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 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 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 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教学目标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指导学习《望洞庭》解题,了解诗人:⑴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⑵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⑴“湖光秋月两相和”: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⑵“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⑶“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

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

“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

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

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叶堡乡),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

天门山,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其他资料】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

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课后作业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1.(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1)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四、《望洞庭》改写秋高气爽,明月当空,诗人刘禹锡乘着马车去来到了洞庭湖边。

刘禹锡静静地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月光洒在洞庭湖湖面上,那皎洁的月光和洞庭湖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诗人远远望去,在皓月银辉下,湖中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刘禹锡被眼前这美景陶醉了,于是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