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部编版八上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全)

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 ) 方圆三里的小城,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 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 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 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 )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 使人民定 居下来 (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 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 ; 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战 就一定 能胜利。

三、重要句子节奏划分二、古今异义1.七里之 郭.2.池.非不深也3.委而去.之4.委.而去之5.亲.戚.畔之古义: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内外亲属,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兵.革非不坚利也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 :兵器 今义:士兵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1. 全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行翻译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行翻译法”

返回目录
【全文中心】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 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 “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 负最主要的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名句默写】
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护城河。
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放弃。 离开。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 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 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同“叛”,背叛。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 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 不能胜利。不能取胜。
句首发语词,不译。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返回目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义讲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义讲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义讲解1. 引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老掉牙的道理?但其实,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做人、做事,得人心就能得到帮助,反之则会孤立无援。

就像咱们生活中,如果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朋友自然多,有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如果你和周围的人闹翻了,哎,真是“一根独藤”,那可就麻烦了。

1.1 人心的重要性说到人心,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一出门就能聚集一群朋友,而有些人总是孤零零的?这就是得道多助的典型例子。

想想看,那些人总是乐于助人、和气待人,自然会赢得别人的支持。

就像买东西,谁愿意跟一个脾气暴躁、爱挑剔的人打交道呢?所以,温和待人、心存善念,才能在关键时刻得到帮助,真是“得道”了。

1.2 失道的后果反过来说,如果你失道,别说帮你的人少,连同情的目光都没有。

想象一下,你在街上摔倒了,如果身边的人觉得你这人太自私、不讲道理,可能连扶你一把的机会都没有。

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虽然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难,但因为他“得道”了,不仅有悟空这样的强大帮手,还能赢得很多人的尊重。

可如果是个失道的人,呜呼哀哉,那真是“一步登天”都不可能。

2. 如何“得道”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这就得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首先,要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别把自己关在小圈子里。

试想,你帮助别人,别人会心存感激,自然在需要的时候会回馈你。

其次,建立信任也很重要。

在这个信任缺失的时代,能做到诚实守信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信任一旦建立,帮助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1 日常生活中的“得道”举个简单的例子,职场中你如果总是帮同事解决问题,哪怕是小事,久而久之,同事们就会对你心存感激。

在你遇到麻烦时,他们自然会站出来帮你一把。

就像“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团队中,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达成目标。

生活中其实也一样,朋友多了,互相帮助就成了常态。

2.2 反思与改进当然,得道不是一蹴而就的,咱们也得不断反思。

比如,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无意中得罪人,或者疏忽了身边的朋友。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

古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赏析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孟子将三者之间进行了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谚语,意味着正道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而邪恶或违法行为则会受到孤立和抵制。

这句谚语可以从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生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句谚语的知识点的归纳。

1.道德准则: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道义支持和关注,而违背道德的人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道德行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尽力遵循并坚守道德准则。

2.社会道德: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会影响人们对待正义与邪恶的态度。

按照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行事的人,通常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很可能会被孤立和排斥。

3.人生经验: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在实践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了正道上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和正能量,进而愿意给予和支持道德行为的人。

相反,邪恶行为的人可能会惹来负面情绪和经验,从而失去他人的帮助。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朋友、家人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秉持着正直、真诚和正义的原则时,往往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道的行为会被认可和赞赏,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5.道德力量:这句谚语还在道德力量方面给予了一种肯定。

它告诉我们正道是强大的,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的。

因此,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力量和支持出现。

6.公平与正义: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是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正道多助的背后是人们认为应该给予被压迫或不公平对待的人以帮助和支持。

谚语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遇到不平等和不公正时要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推动公平和正义。

7.信任与可信度:得到他人的帮助往往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诚实和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道德行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失道行事会丧失信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
(实用版)
目录
1.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意义
3.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启示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代的名言,意思是站在正义的一方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而站在邪恶的一方只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

这句话反映了道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以及道义对于人们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无论是在国际关系中,还是在人际关系中,道义都是影响人们行为和决策的重要因素。

站在正义的一方,不仅能得到道义的支持,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

而如果站在邪恶的一方,不仅会失去道义,也会失去人们的支持。

例如,在全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展现了国际道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而那些在疫情中袖手旁观,甚至趁机捞取利益的国家,则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谴责。

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对待他人公正善良,尊重他人的权益,我们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如果我们欺压他人,侵犯他人的权益,我们就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总的来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道义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我们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指导。

第1页共1页。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不过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过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协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协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协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协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深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哲学对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名言进行全面评估,并试图揭示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意义。

## 1.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在《孟子》中,此句出自《滕文公上》一篇。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讲述了得道与失道的不同境遇。

得道者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而失道者则会自食其果,无人助其。

这句名言强调了道义和正义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助中的重要地位,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行为和相互支持。

我们从道义和正义的角度来理解这句名言。

道义和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它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个人行为都有重要的影响。

得道多助,意味着当一个人行为符合道义和正义时,他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而失道寡助,则暗示了那些背离道义和正义的人,将难以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道义观念的宣扬对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具有深远的意义。

##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代社会,道义、正义、互助等价值观念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我们可以从社会道德和公平正义的角度考量。

在当今社会,诚信、正义、公平等道德观念一直是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念提醒我们:只有秉持着正义和道义的行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个人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互助与合作成为社会共识。

得道多助的观念提醒着我们:只有用诚信、善良、助人为乐的心去面对他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而一旦背离了这些道义和正义,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难以维系,甚至会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谴责。

## 3. 个人观点和总结对于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名言,我的个人理解是:它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意义,其深刻的内涵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汲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孟子是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着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 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 环包围;⑺ 池护城河;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 委放弃;去离开;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⑿ 固巩固;⒀ 山溪地势;山河;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 至极点;⒄ 畔通“叛”,背叛;⒅ 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通假字畔,通:"叛",背叛;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简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的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的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 任务名称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中国谚语,意思是当一个人成功并走上正轨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当一个人失败或迷失方向时,却很难得到帮助和支持。

这句谚语强调了人们对成功者的关注和帮助,同时也暗示了失败者可能面临的孤立和困境。

2. 道的含义在这句谚语中,“道”一词是关键。

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通常被解释为“道德”、“原则”、“准则”或“正确的道路”。

它代表了一种正确、合理、公正和善良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与“道”相关: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以及道家思想中的“道”。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感,将仁爱、义务、尊重等价值观融入生活中;而道家则注重自然规律、追求自身完美与自由。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人应当遵循一种正确的道路或准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得道”意味着一个人在生活中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并努力追求真理、正义和善良。

3. 得道多助当一个人“得道”时,即意味着他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

这样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成功者,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取得成就,并且对自己和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影响。

成功者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其次,成功者通常具备一定的资源和影响力,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需要的人。

最后,社会对于成功者有一种崇拜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愿意给予额外的关注和支持。

这种得到更多帮助和支持的现象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

例如,在职场中,“得道”的员工可能会受到领导器重并获得更多机会,同时也会得到同事的尊重和合作。

在社交圈中,“得道”的人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赞赏,并获得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4. 失道寡助相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强调了失败者或迷失方向者可能面临的困境。

当一个人没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或准则时,他很容易陷入困惑、迷茫和孤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 城
守方
粮多





池深
攻方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 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 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 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 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 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 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
域: 原指界限,课文的意思是限制。 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以: 介词,凭,靠。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固国:巩固国防。
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威: 震慑。
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
道:指仁政。得道,指施行仁政。
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
寡: 少。
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
至: 极点。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庸 》、《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 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 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 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 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 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 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团结。
去: 离开。
原文
译文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 能依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有不战,战必胜矣。
各抒己见,谈感悟
你学完本文之后 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 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
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 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呀。
原文
译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城墙不是不高,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护城河不是不深,武
也,米粟非不多也, 器装备不是不精良,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粮食不是不多,但守
如人和也。
城者却弃城而逃,这
池:护城河。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革,甲衣。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米粟:泛指粮食。 委: 放弃。
读音
夫 fú 郭 guō 粟 sù 寡 guă 戚 qī 畔 pàn
朗读节奏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
2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 顺之。
3 .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4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 .准确、流畅地朗读课。 3 .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 4 .理清文章结构。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 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 中的决定性作.注意朗读的节奏。 2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 .初步理解课文。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寡 助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 (现在山东邹县人) 人,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后世常“孔 孟”并称。有《孟 子》一书传世。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 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 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 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 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 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 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 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 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 色的散文专集。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取胜。包围着攻打它,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
郭:古义指外城。
作战的天气时令,这
环:围。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 下面发议论。
样却不能取胜,这是 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
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
畔 同“叛”,背叛 。
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
顺: 归顺、服从
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直系亲属 作战就一定胜利。
理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结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

论证的?使用什么论证方法?
3 .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 么还要写第四段?
理清结构层次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一〔攻方失利〕论证了分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也。 战例二〔守方失例〕论证了分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最后,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从而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
不如
地利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胜矣 。
原文
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
地利不如人和 。 天气、时令,比不
上有利于作战的地
天时:有时利令于。作战的天气、
理形势,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比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
人和:作内战部中团的结人。心所向、 所向、内部团结。
原文
译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的小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