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芪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复方黄芪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2
2
2
92. 22
3
1
3
3
3
90. 00
4
2
1
2
3
96. 81
5
2
2
3
1
95. 31
6
2
3
1
2
86. 05
7
3
1
3
2
95. 03
8
3
2
1
3
85. 92
9
3
3
2
1
90. 60
k1
84. 49
87. 70
81. 07
84. 16
k2
92. 72
91. 15
93. 21
91. 10
k3
90. 52
88. 88
细向患者讲明药物流产的 优 缺 点 及 患 者 的 身 体 情 况,同 时 讲 明 药 物 流 产 后 的补救措施,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进行药物流产,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 服药前针对高危早孕患者 的 心 理 进 行 护 理,高 危 早 孕 患 者 由 于 人 流 条 件 较 差,主要担心的问题是药物 流 产 不 完 全,势 必 会 行 人 流 术 清 宫,哺 乳 期 早 孕 的患者担心的主要问题是药物对胎儿及泌乳的影响,因此心理压力较大,大 多数患者情绪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针对患 者的子宫条件及身体情况,将药物流产后清宫的安全性进行讲解,即使药物 流产失败,对清宫操作也有利,因药物作用,宫口不需扩张,具有较高的安全 性,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同时就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前告知,让患者有所 患者口服米非司酮后,我们对患者的各种反应 进行密切观察,对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及反应时间进行记录,如遇异常情况 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进行 及 时 处 理,根 据 患 者 孕 周 情 况 仔 细 观 察 宫 缩、出 血及孕囊排出的完整性,出血较多或孕囊排出不完全的均及时向医生报告。 3. 4 孕囊排出后的护理 孕囊完全排出后,观察患者情况良好即可出院, 进行出院指导,对未婚女青年进行健康宣教,指出多次流产的危害性。指导 患者人流后要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休息与营养,同时指导患者采取有效的避 孕措施,避免再次受孕。
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摘要:喷雾干燥技术自研发后,历经百年沉淀发展,不断的完善并且趋于成熟,应用范围越发广泛,其中,以中药领域的作用尤为突出。
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制成的中药粉是中药配方颗粒药的主要成分,对后期的成型以及药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配方药颗粒作为新型的药剂形式,受相关规范管理,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喷雾干燥技术制成的中药粉越发重要,研究力度不断加强。
基于此,本文将简介喷雾干燥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重要制药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重要制药;应用前言:喷雾干燥技术主要是将中药制作成浸膏或是将溶液制成喷雾原料,使用喷雾干燥技术能够快速将药液制成干燥的固体粉末或颗粒状态,能够直接使用在中药的制粒以及压片或微囊的制作期间,能够减少传统中药的用量。
与传统中药相较而言,喷雾干燥技术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了优化,并减少了生产成本,在封闭条件下的制作过程也降低了药品受污染的可能性。
相较于粉体质量而言,喷雾干燥技术制成的产品颜色浅、流动性高、含水量少、较为稳定,而且生产环节比较方面,储存管理也比较容易。
但是中药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成分,因此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经常发生粘壁现象,并且目前为止尚未有效解决。
1.喷雾干燥技术的原理喷雾干燥技术主要是通过专业处理设备对需要进行处理的中药浆液进行干燥处理,首先需要将其切分成极小的颗粒形式,通过结合空气中的热气流,达到去除颗粒水分的目的,使其中的颗粒成为干燥的、粒径不等的颗粒形态。
依照原理的不同,喷雾干燥技术有压力喷雾干燥法、离心喷雾干燥法以及气流式喷雾干燥法这三种[1]。
其工作原理如下:在压力泵的作用下,将中药浆液输至喷雾器设备中,使其直接分散成雾滴形态,在干燥室中与其中的热气流相结合,雾滴将会与干燥器的内壁相接触逐渐排出水分并迅速进入气化状态,最终形成微小的颗粒或粉末直接落入干燥器底部,通过风机将颗粒和粉末吸收至旋风分离器中进行回收,生产期间产生的废气将会通过风机排出设备。
芪丹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A s atObet e T se a h etg n l i om l i rcs o Qdn G aue. to s B e r ii rn lina d h— bt c: jci o acr i tebs r ua o fr uao poes f ia rn l Mehd yd t mnn g ua o n y r v tn a tn tn s e g a t
2 2 制 粒 工艺 条 件 考 察 .
2 2 1 不 同浓度 润湿 剂 考 察 ..
芪丹颗粒 由黄芪 、 丹参 、 淫羊藿 、 五味子 等 6味中药组方 , 处方 源 于临床经验方 , 具有益气养阴 、 活血化浊 、 解毒利湿 、 提高机体免 疫 力等功效 。 为方便患者 服用 , 拟制成颗粒剂 。 由于中药 提取物 的
粉 末 制 粒 难 度 大 且 稳 定 性 差 , 须 加 入 辅 料 才 能 改 善其 吸 湿 性 和 必 便 于制粒 。 试验对颗粒 剂吸湿性进行 了考察 , 本 筛选 了最 佳 辅 料 , 并对工艺进行了研究 , 报道如下。 现 1 仪器 与 试 药 A 一15型 电子 分 析 天 平 ( 士 梅 特 勒 )X G 3 瑞 ; MT一12 型远 红 5A 外 快 速 恒 温 干 燥 箱 ( 海 跃 进 医疗 器 械 厂 )L H一 5 A型 生 化 培 上 ;R 2 0
喷雾干燥法制备神经毒素壳聚糖鼻腔给药微球的研究

喷雾干燥法制备神经毒素壳聚糖鼻腔给药微球的研究蔡鑫君,夏爱晓,柴国宝,魏颖慧,冯健,李范珠*(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目的制备神经毒素壳聚糖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模式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神经毒素壳聚糖微球,以包封产率为指标,考察了处方与工艺因素对壳聚糖微球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
结果最优处方为壳聚糖浓度为0.75%,壳聚糖-TPP重量比为10∶1,进口温度105℃,空气流速550L/h。
优化处方制备的神经毒素壳聚糖微球表面圆整,载药量为(19.23±0.42)%,包封产率为(92.10±2.1)%,平均粒径为(6.86±0.76)μm。
体外释药数据用Higuchi模型拟合得方程Q=11.42t1/2-5.89(r=0.9920),表明该微球具有缓释作用。
结论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球,具有工艺稳定、可连续操作等优点,制备的神经毒素壳聚糖微球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关键词:喷雾干燥法;神经毒素;壳聚糖微球;体外释放Preparation of Chitosan Microspheres Loaded with Neurotoxin-Ⅰfor Nasal Delivery by SprayDrying TechniqueCAI Xin-jun, XIA Ai-xiao, CHAI Guo-bao,WEI Ying-hui, Fen Jian,LI Fan-zhu* (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ABSTRACT:OBJECTIVE To prepare the preparation of neurotoxin-Ⅰloaded chitosan microspher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rug release behavior in vitro. Methods Microspheres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spray drying method,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mulation and preparation factors,the formulation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design L9(3)4.Results The optimal formulation was as follows:chitosan concentration (0.75%),ratio of chitosan to TPP (10:1),inlet temperature (105℃),air flow rate (550L/h).The optimized microspheres had a spherical shape,the drug loading was (19.23±0.42)%,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was(92.10±2.1)%,average diameter was(6.86±0.76) μm.The drug release profile in vitro could be described by Higuchi equation Q=11.42t1/2-5.89(r=0.9920),the results showed the microspheres prepared obviously sustained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17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772793),第一作者简介:蔡鑫君(198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
喷雾干燥法制备面向粉雾剂的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及其表征

喷雾干燥法制备面向粉雾剂的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及其表征目的:制备供肺部吸入给药的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干粉粒子,探索一种能够使中药复方中多元组分同步到达吸收部位的干粉粒子制备方法。
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复合粒子,利用扫描电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CLSM)、X-射线衍射(XRD)、红外分析(IR)、干法激光粒度分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复合粒子进行表征,并利用新一代雾粒分布仪(NGI)对复合干粉粒子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进行评估。
结果:所制得的干粉粒子具有较窄的粒径分布范围,良好的空气动力学行为,能实现多组分药物同步给药。
结论:利用喷雾干燥的方法能够将理化性质差异大的中药组分结合在同一个粒子中,制成符合吸入给药要求的中药复合粒子。
标签:中药复合粒子;喷雾干燥;吸入粉雾剂中药肺部吸入给药在临床上早有应用,但多以溶液形式雾化给药,由于中药复方中的某些成分在溶液状态下常常不稳定,因此,药物以干粉形式吸入给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中药单一成分干粉吸入剂已有研究[1-2],但中药药效物质具有多元性与整体性,往往包括亲水性与亲脂性两大类成分,所以实现这两类成分同步到达作用部位是目前中药复方干粉吸入剂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问题。
复方丹参方在心绞痛、冠心病等治疗中有显著的疗效[3-4],三七总皂苷和丹参酮ⅡA是其中的2类主要成分,前者为无定型药物,引湿性大、亲水性强,但不易穿过粘膜,因而生物利用度低,后者为结晶性药物,疏水性强,因而生物利用度低。
三七总皂苷单独喷雾干燥后得到的粉体往往易吸湿团聚,且粒径跨度大。
本研究以复方丹参方中主要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组合物为模型药物,探索了一种能够使中药复方中多元组分同步到达吸收部位的干粉粒子制备方法。
1材料Buchi B-290小型喷雾干燥仪(瑞士步琪公司);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Leica,TCS-SP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德国);Helos/Rodos 干法激光粒度仪(德国新帕泰克有限公司);Bruker Axs D8 Advance X-射线粉末衍射仪(瑞士ARL公司);Agilent 1100型系列高效液相谱仪(包括G1312A 四元梯度色泵,G1313A自动进样器,美国Agilent公司);NGI型雾粒分布仪(英国Copley公司)。
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进展_胡洪

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进展_胡洪中药喷雾干燥技术是一种常用于中药制剂生产的干燥技术,可以将中药液体制剂迅速转变为粉末或小颗粒的形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方便携带和使用。
本文将分析和总结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原理、技术参数和应用领域等方面。
中药喷雾干燥技术是一种将中药液体制剂通过喷雾器雾化成小颗粒,然后通过加热和干燥使其蒸发并形成粉末或小颗粒的干燥技术。
其原理是将中药液体制剂喷射到高温高速气流中,使中药液体迅速蒸发,并在空气中形成小颗粒,然后通过干燥设备将颗粒收集并制成粉末。
该技术具有干燥速度快、能耗低、物料处于干燥状态的时间短等特点。
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喷雾温度、喷雾压力、进料速度和出料速度等。
喷雾温度是控制中药液体蒸发的关键参数,一般应根据中药的成分和特性来确定。
喷雾压力影响颗粒的大小和分布,一般增大喷雾压力可以得到较小的颗粒。
进料速度和出料速度直接影响到干燥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干燥效果,需要根据设备的处理能力来确定。
中药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它可以将液体制剂转变为粉末或小颗粒形式,方便携带和使用。
其次,喷雾干燥技术可以提高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延长药物的保存期限。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制备复杂的中药制剂,如固体分散体、纳米粉末和微球制剂等。
目前,中药喷雾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人员对喷雾干燥技术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干燥效率和药物质量。
其次,他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喷雾器对中药液体的雾化效果,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此外,一些研究还关注喷雾干燥过程中药物的热敏性和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药喷雾干燥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喷雾干燥技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生产技术,能够将中药液体制剂迅速转变为粉末或小颗粒的形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自乳化微丸

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自乳化微丸杨静;韩静;孙铭;张玥;张多婷;项文娟【摘要】目的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增溶剂的丹参酮ⅡA 自乳化微丸.方法以包封产率为指标,考察不同处方和工艺因素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提高丹参酮ⅡA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结果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 进风温度为115 ℃,空气流速为500 L·h-1,PVP水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01 g·mL-1,丹参酮ⅡA与PVP的比例为1:6. 结论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备简单,性质稳定,丹参酮ⅡA在介质中的溶出度较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自微乳微丸可行.【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0(029)007【总页数】3页(P920-922)【关键词】丹参酮ⅡA;喷雾干燥;自乳化微丸【作者】杨静;韩静;孙铭;张玥;张多婷;项文娟【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2;TQ460.6ABSTRACT ObjectiveTo prepare self-emulsifying micro-pills by using the spray drying method.M ethods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was consider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or mulation and preparation factors.The for mulation was optimized byL9(34)orthogonal design to improve sta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tanshinoneⅡA.ResultsThe optimum processing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inlet-air temperature at 115℃,air flow rate at 500 L·h-1,PV P(aq)concentration as 0.01 g·mL-1,ratioof PVP to tanshinoneⅡA as 1∶ 6.ConclusionThe preparation of the self-micro emulsified tanshinoneⅡA is easy,stable and with remarkable solubility. The method of spray drying is feasible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anshino neⅡA self-emulsifyingmicro-pill.KEY WORDSTanshinoneⅡA;Spray drying;Self-emulsifyingmicro-pill自乳化释药系统 (SEDDS)是由油相、潜溶剂及乳化剂形成的固体或液体系统。
芪丹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

芪丹颗粒剂成型工艺研究欧阳春华【摘要】目的确定芪丹颗粒剂的成型工艺条件.方法采用颗粒成型率、吸湿性为指标筛选颗粒的最佳辅料配比.结果以干浸膏粉与辅料(蔗糖:糊精=3.32:1.43)按7.25:4.75比例混匀,以90%乙醇为润湿剂,制得的颗粒成型率高、吸湿率小.结论该成型工艺条件可为芪丹颗粒制剂处方组成的确定提供依据.%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best granulation formulation process of Qidan Granules. Methods By determining granulation and hy-groscopicity as the indexes, the optimal excipient and its formula were screened. Results The best excipient and its formula were 7.25 powders and 4.75 excipients which consisted of sucrose and dextrin (3.32 : 1.43).The made granules had low hygroscopicity and high granulation.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ascertainment of formulation process and control of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f Qidan Granules.【期刊名称】《中国药业》【年(卷),期】2011(020)023【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芪丹颗粒;成型工艺;临界相对湿度【作者】欧阳春华【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药品检验所,湖南,株洲,412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1;R286芪丹颗粒由黄芪、丹参、淫羊藿、五味子等6味中药组方,处方源于临床经验方,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浊、解毒利湿、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芪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发表时间:2013-02-21T16:45:23.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范宋玲熊带水张小龙李丽娟麦炳明
[导读] 三芪丹颗粒为我院的院内制剂,方由黄芪、丹参、桑椹子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之功效。
范宋玲熊带水张小龙李丽娟麦炳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摘要】目的优化三芪丹颗粒的喷雾干燥工艺。
方法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进出风温度、浸膏相对密度对产品干粉得率、含水量等的影响。
结果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185℃、出风温度80-90℃、药液相对密度为1.07-1.09 (60℃热测)。
结论该喷雾干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三芪丹颗粒的生产。
【关键词】三芪丹颗粒喷雾干燥正交试验
三芪丹颗粒为我院的院内制剂,方由黄芪、丹参、桑椹子等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之功效。
主要用于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所致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多饮善饥、小便频数及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病患者。
本药采用喷雾干燥技术进行干燥,在生产中常出现浸膏粉软化、粘结成团、挂壁等现象,使干燥时间延长,能耗增加。
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实验对三芪丹颗粒喷雾干燥工艺进行研究,用正交试验法对进出风温度、药液相对密度等因素进行考察,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1 设备与材料
SODA-12型喷雾干燥机(上海大川原);J300型(美国双杰兄弟集团有限公司);DHG-9203A型(电热恒温干燥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三芪丹提取液(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浓缩液的制备:取处方比例的药材,按提取优化工艺进行提取,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将其平均分成3分,分别减压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
2.2 喷干粉水分测定法:取喷干粉适量,置已干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照干燥失重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X G)测定,计算水分含量。
2.3 喷雾干燥收率测定法:按喷雾干燥工艺进行试验,收集喷干粉,计算喷干粉收率。
2.4 正交试验:喷雾干燥能否得到理想的膏粉,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有料液相对密度、进出风温度和引风量等。
本试验根据影响喷雾干燥的3个主要因素:进风温度(B)、浸膏比重(A)、出风温度(C),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以下3个水平进行考察,以喷干粉收率、含水量和完成时间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进行正交实验。
因素水平(见表1)。
用综合加权评分法,以喷干粉收率(收率越高越好)的权重系数为0.6, 以水分为指标(水分越低越好),权重系数定为0.1,以完成时间为指标(完成时间越短越好),权重系数定为0.3,以喷干粉收率9次实验的最大值为最高分,水分、完成时间9次实验的最小值为最高分,将每次实验的各指标成分的评分值乘以相应的加权系数后求和,得综合评分值,以综合评分值计算正交实验结果,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3。
表3 方差分析表
2.5 结果分析:从直观分析可知,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A>C>B,即料液相对密度为最大影响因素,其他依次为出塔风温、入塔风温。
水平优劣分别为A2> A3> A1, B3> B1> B2, C2> C3> C1, 由此得出最佳工艺为A2B3C2。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因素A对实验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因素C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因素B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综合考虑节约能源,最后确立的喷雾干燥工艺为A2B1C2,即料液相对密度1.07-1.09,入塔风温180-185℃,出塔风温80-90℃。
2.6 验证试验:为进一步考察优选工艺的稳定性,按正交试验结果的最佳工艺方案重复试验3次。
喷雾干燥工艺浸膏粉的平均得率为29.6%,浸膏粉含水量为7.28%,完成时间适中,在45~56分钟之间,与正交实验优选结果吻合,说明正交试验选出的工艺条件合理,工
艺条件稳定可行。
3 讨论
1、喷雾干燥用于中药浸膏干燥,干燥速度快,大大简化了中药提取液到制剂半成品及成品的工艺,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从实验结果可得出,料液相对密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很大,料液相对密度低,喷雾的时间较长,能耗增大;料液相对密度大,则容易挂壁粘壁,造成膏粉收率减少;出风温度的大小对浸膏粉的性状影响较大,出风温度小浸膏粉水分高,温度高浸膏容易软化成团,综合考虑,选择料液相对密度1.07-1.09(60℃),入塔风温180-185℃,出塔风温80-90℃,进行喷雾,该工艺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康智勇.喷雾干燥器粘壁产生的原因[J].中国陶瓷,2007,43(1):58-59.
[2]周学永,高建保.喷雾干燥粘壁的原因与解决途径[J].应用化工,2007,36 (6):599-602.
[3]吴晓宁等.金耳多糖浸膏喷雾干燥工艺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17):37~38.
[4]吕翼,刘亚妮,陈华庭.骨炎宁颗粒喷雾干燥制备工艺研究[J].医药导报,2008,27(8):970-972.
[5]包汝泼,赵浩如,张志宇.清香片的喷雾于燥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6, 28(12): 1731-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