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课程记录
福田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课时《过生日》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福田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课时《过生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并体会过生日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发现并体会过生日的规律。
2. 教学难点:找出生活中过生日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的人物都在过生日,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注意到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学生观察后发现,图片中的人物都是按照月份过生日的,且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有所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规律吗?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规律如下:1月:3人2月:2人3月:3人4月:2人5月:3人6月:2人7月:3人8月:2人9月:3人10月:2人11月:3人12月:2人3. 抽象概括,揭示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的规律,并提问:你们发现了吗?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总结出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呈现出“3、2、3、2……”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规律,即每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交替出现3人和2人。
4.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们班上有12个同学,他们的生日分别是1月到12月,那么你们班上每个月过生日的同学有多少人呢?学生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计算出每个月过生日的同学人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规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学生举例说明,如商场在特定月份推出生日优惠活动,学校在特定月份举办生日聚会等。
5. 总结评价,全课结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你们觉得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学会了找出生活中过生日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认识和记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行加减法计算时的记忆和运用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投影仪、数字卡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通过展示数字图片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让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加法和减法。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复习。
二、呈现新知识(15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
2.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展示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
三、操练和巩固(20分钟)1.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然后互相核对答案。
2.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3.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指出错误帮助他们改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加减法题,并和同学一起交换做。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提醒学生要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准备好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及时纠正和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第10课教案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39中林森〖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的繁荣,空前的自由和活跃。
思想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那段时期的历史,学习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出现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他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办私学,使私人办学兴盛,为诸子百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他就是孔子。
一、孔子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观看录象).观看完录象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眼中的孔子是怎样一个人?如何评价孔子的?三、1.伟大的思想家四、设疑:通过课前预习和查阅有关资料,你能说出孔子的主要思想吗? “仁”“礼”五、阅读:关于“仁”“礼”思想的具体含义。
六、设疑:根据“仁”“礼”的思想,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来治理国家?“仁”“礼”“为政以德”七、小结:孔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如“孝敬父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宽容、守信等等。
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
)八、2.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育教育家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①兴办私学设疑:在孔子兴办私学以前什么样的人可以读书?孔子兴办私学有什么作用?②教育思想启发:孔子的教育思想有的是告诉老师怎样教学的,如“因材施教”,有的是告诉学生怎样学习的,你能说说孔子在学习上都主张些什么吗? 师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枉,思而不学则殆提问: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孔子的教育思想,你知道它们都收录在哪里吗?这本书是孔子所著吗?导语: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
七年级思品第十课宽容与理解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第十课宽容与理解课堂实录店子中学毕雷课前调动学生积极性,放松心情。
上课,行礼。
一、导入新课师:刚刚在课间发生了一件事,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思考对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生表演:同学因为不小心的碰撞发生的矛盾。
师:看到刚才发生的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生:同学之间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应该要宽容待人。
生: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相互宽容。
师:是的,同学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相互宽容。
面对同学之间的矛盾,都要宽容与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宽容与理解。
(教师板书)二、学会宽容(一)宽容的重要性师:我们生活在学校里,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看宿舍里,发生了什么事?课件展示,学生阅读。
师:如果你是崔毅,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认为崔毅应该以牙还牙,以暴制暴,谁让任鑫不给他收衣服,他太自私了。
师:太自私了,得治治他。
其他同学,你怎么看?生:我认为应该都收进来。
因为任鑫可能是忘记了,同学之间应该要宽容他人。
生:应该要收进来,生活中要宽以待人。
师:这位同学说到了点子上,生活中要宽以待人。
我们想一想,如果崔毅不给任鑫收衣服,会有什么后果。
生:任鑫和崔毅就会闹翻。
师:对了,不收衣服,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所以,宽容是一种美德。
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师:在人与人之间需要宽容,在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宽容。
我们生活中,许多人是通过握手表达自己的问候,在外国,却是通过拥抱,在饮食文化方面,我们中国人使用筷子,而外国人呢,更多的使用刀叉。
我们与外国之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所以我们不能仅要自己的文化,排斥他国的文化,所以国与国之间也需要宽容。
教师补充世界宽容日的知识,学生阅读。
补充古代的宽容实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说明宽容是一种美德。
师:谁来总结一下,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需要宽容?学生总结:教师媒体展示,总结知识。
(二)宽容的内容师: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办?小组交流一下学生阅读,小组交流。
初一语文第十课听课记录

初一语文第十课听课记录初一语文第十课听课记录一、听课时间:**-4-2二、授课教师:王**三、授课学校:**附属学校四、授课年级:七年级第十课五、授课题目:《戏曲》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带着音乐欣常戏曲(二)、提问:戏曲的含义,内涵。
(三)、脸谱鉴赏用多谋体来展示脸谱,透过脸谱认识人物的性格,历史事件,个性(蓝勇红忠黄智勇白奸黑有正义感绿鲁猛)(四)、戏曲中的脸谱有什么作用。
(五)、观看京剧录像。
(六)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一次知识竟赛。
知识竟赛共十道题,分为必答题、抢答题、指定题。
必答题:① 请说四类戏曲的名称。
② 请说出戏曲的四大角色,按什么分类。
③ 我国国粹的戏曲是什么,又称为什么。
④ 我们的故乡的戏曲是哪一类戏曲。
⑤ 2001年联合国指定哪种戏曲为国际戏曲。
抢答题:⑥ 该戏曲是哪一部。
⑦ 生觉可分哪几类。
⑧ 旦觉可分为哪几类。
指定题:⑨飞虎队派一名队员扮演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⑩咚咚将队也派一名队员上来扮演戏曲动作,下面同学猜出是哪个角色。
附加题:① 四大角色中的生是根据什么划分年龄的。
(胡须的角色)② 四大行当中的大姐是谁,二妹是谁?(七)、总结:戏曲是通过表演来表现的一门综合艺术。
(八)、欣赏戏曲片断。
戏曲发生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九)、继续欣赏片断,注意人的特技表演。
听到这音乐,想到是什么场面,舞台上有多少人,运用戏曲知识,来剖析动作的意义。
(十)、欣赏片断唱觉是谁?(曹操)票友的意思(业余的戏剧角色)(十一)、请几位同学扮为票友①《附马戏》②《帝女花》(十二)、提问:戏曲包涵了很多内涵分组讨论:① 说说你学习这堂戏曲没有什么样的真实感受,对戏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②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想想爱它不容易,在戏曲与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你更喜欢哪一个?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戏曲这样的文化艺术?③ 戏曲与语文有什么关系?了解戏曲对语文有什么帮助?(十三)、齐唱华夏民族的`家乡戏曲,唱词非常优美。
七年级历史上册听课记录: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新2024秋季七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十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主要领导人及起义过程,掌握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等关键事件。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原因与结果的能力,以及从历史事件中提炼经验教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尊重历史、理解劳动人民反抗精神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社会稳定与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幅描绘秦朝末年社会矛盾的图片,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意象图,简述秦朝统一后的严酷统治,如沉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严酷的法律等。
•提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你是当时的普通百姓,你会怎么做?历史上的人们又是如何选择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教师讲述,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生会提出逃避、反抗等可能的反应。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图片和设问,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思考,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1.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1.1)教师行为:•讲解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史料分析这些因素如何成为起义的导火索。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官逼民反”的必然性。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点,分组讨论并总结起义的背景原因,每组派代表分享。
过程点评:•通过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起义的背景,还锻炼了信息提取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2. 主要起义及领导人(1.2)教师行为:•分别介绍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刘邦起义的经过,强调其各自的领导特色、起义口号及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起义场景,加深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起义的关键信息。
•分组准备,选择角色进行排练,并在班级内展示,其他同学作为观众给予反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升国旗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升国旗》课堂教学实录部编本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升国旗》课堂教学实录10 升国旗名师教学设计片段◆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诵读(教学重点)读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师:(展示国旗)这就是五星红旗。
它是什么样子的?生1:它是长方形的,颜色是红的,上面有五颗金色的星星。
生2:它是长方形的,红红的旗面上有五颗金星,一颗大,四颗小。
师:说得对!你觉得这旗怎么样?生1:我觉得它很美丽!生2:我觉得它很好看,很神气。
师:你在哪里见过五星红旗呢?生1: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见到过五星红旗。
生2:我家就住在镇政府对面,我看见那儿也升五星红旗。
生3: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见解放军叔叔升五星红旗。
生4: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获得了金牌,也会升五星红旗。
生5:国庆节那天,我看见妈妈工厂的门口插着五星红旗。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会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里出现。
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它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所以说,五星红旗是——生(齐):我们的国旗!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后升起国旗的情景吧!(播放录像)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升起五星红旗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1:他们非常高兴,笑得非常开心!生2:他们可激动了,有的都哭了。
生3:有的运动员手放在胸前,眼睛看着国旗升起,还唱着国歌。
师:运动员是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当他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时,观众席上的中国人表现怎么样?生:他们也非常激动!一面欢呼,一面挥动国旗向运动员祝贺。
师:那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生:我也很激动。
那天,我看到孙杨得了冠军,激动得跳了起来,就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高兴!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自豪啊!国旗代表着国家,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
生:(充满着自豪,有力地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赏析: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到一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认知特点,大量创设情境。
第10课《论语》十则课堂实录1(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0课《论语》十则课堂实录1(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师:我想向同学们请教成语〝不耻下咨询〞是什么意思,谁能关心我?王林:那个词的意思是〝向不人请教咨询题是一件光荣的情况〞。
朱姝:应该是〝不把向不人请教咨询题当作一种耻辱〞。
鲍迪:〝不耻下咨询〞的意思是〝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一件可耻的情况〞。
师:感谢大伙儿告诉我那个词的意思,我觉得鲍迪的讲明看起来更准确一些。
你们讲我刚才的做法算不耻下咨询吗?生〔齐答〕:算!师:那你们明白〝不耻下咨询〞那个成语最先是谁讲出来的吗?多数学生:孔子!师:你们如何明白是孔子呢?是明白我今天要讲«十那么»推测的,依旧往常就明白?多数学生:往常就明白!师:同学们真不错。
看来今天这节课专门容易上好了,因为你们对孔子并不生疏。
你到底明白孔子多少呢?谁有这方面的知识,请告诉我和同学们。
黄哲:孔子是春秋时的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师:讲的不错,但你讲话看起来没有逗号哟,讲话要有停顿,对不对?皮亚捷:孔子生于前551年,死于前479年。
师:哦,也确实是讲那个老头儿假如活到现在的话应该有二千五百多岁了!鲁阳: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
师:鲁阳刚才这种讲法正确吗?〔学生没有反应过来〕他讲孔子有一本书叫«论语»,也确实是孔子写了这本书,这种讲法对吗?林姗姗:不对。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并不是孔子写的。
师:那«论语»是谁写的呢?林姗姗: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师:讲的不错,更准确的讲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整理编辑的。
你们还明白有关«论语»的哪些知识吗?李思:«论语»共有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师:同学们对孔子和«论语»确实了解许多。
现在老师还给大伙儿补充一点,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从中你能够看出他是干什么的?少数学生:是老师。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将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置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中,理解其兴起、发展及相互关系的时空背景。
2.历史解释:通过分析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交流,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变化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3.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等史料,分析辽夏金元统治时期的特点与成就的能力。
4.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包含辽、夏、金、元四朝疆域变化的地图,简述这四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时期会出现如此多的政权?它们各自有哪些独特的统治方式和成就?”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图,聆听教师介绍,对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产生初步兴趣,并尝试根据已有知识或教师提示,提出自己对这四个政权的好奇点和疑问。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地图展示和教师的简要介绍,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政治制度:分别介绍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特点,如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金的猛安谋克制及元的行省制度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制度对各自政权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经济文化:概述这四个政权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如辽的畜牧业与手工业、西夏的佛教文化、金的农业与文学、元的商业与科技发展等,强调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分析辽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以及它们与周边国家(如宋、西亚、中亚等)的交往情况,探讨这些交流对当时社会及后世的影响。
2.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辽夏金元时期,哪些政治制度或经济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什么?”“你认为这四个政权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补充。
第10课教案

备课人冯艳芳课型新授时间9.26 课题第10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
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能力目标:本课的学习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结合演示文稿,利用视觉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板书设计一、文艺复兴背景、开始国家、时间、指导思想、实质、代表人物、历史意义二、新航路的开辟背景四位航海家意义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二次备课A:复习提问上节内容1.“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2.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3.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是?激情导入:学生阅读课前导言:名画《蒙娜丽莎》,了解相关的背景。
B:出示自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一.文艺复兴1.背景2.时间3.开始国家4.指导思想5.实质6.代表人物7.意义二.新航路的开辟1.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2.是谁发现了美洲大陆?3.印第安人名称的由来与哪位航海家有关?为什么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4. 新航路开辟有何意义?C.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
D. 师生共同解疑。
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地中海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东西贸易繁荣的地区,阿拉伯商人将东方的货物由此转卖给欧洲的商人,而对方则将欧洲的特产输往东方。
14、15世纪,就在地中海沿岸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方式,从而在工场主和富商中间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
第十课的笔记

第十课的笔记
今天是我们大学的第十节课,这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我们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以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了更好地准备这节课,我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我研究了大量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并从中选择了一些最实用的几种方法。
我深刻理解,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获取更多的成就。
在课堂上,我主要讲授了两个重要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时间的管理。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分配我们的时间,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我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避免浪费时间。
例如,我们可以节约时间,不再浏览那些无意义的网站,而是把时间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个概念是资源的管理。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合理地分配我们的资源,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我建议大家可以定期整理自己的
笔记本电脑、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并把它们充分利用。
我们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组织和活动,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把它们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节课中,我还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管理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日历来管理我们的时间和任务,并使用待办事项列表来跟踪我们完成任务的进度。
我们也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模板,来帮助我们管理邮件、财务和胶原蛋白等资源。
我认为,这节课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技能。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以实现我们的个人和职业目标。
这些技能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为我们开启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
四年级奥数(教案)第10讲:图形的拼割

(四年级)备课教员:×××第十讲图形的拼割一、教学目标: 1. 四年级奥数(教案)第10讲:图形的拼割2.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发现并感知图形之间的变化及联系三、教学难点:掌握基本图形的构成方式,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PPT;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里面装五种“俄罗斯方块”图形各4张、四个相同正方形,六个相同的长方形,六角星1个,每个小组发一副七巧板);一把小剪刀。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师:出示阿尔法的小车(这个车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组成的。
)师:引导学生观察:看了阿尔法的小车,你有什么发现?生:发现很多不同形状的图形。
师:揭示课题:聪明的阿尔法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就拼组出了那么漂亮的小车子,今天这节课咱们也来学习——《图形的拼割》。
(板书课题:图形的拼割)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3分)你玩过“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吗?如果让你用游戏中几个相同的图形去拼成一个正方形,你会怎样拼呢?(俄罗斯方块)师:你们有玩过手机游戏吗?生:有。
师:那都有玩过什么样的游戏呢?生:(自己解答)师:俄罗斯方块,不知道大家玩过没?里面都会出现哪种的图形?生:(自由回答)师:我们常见的是不是有这些?(出示俄罗斯方块)T字型闪电型 L型田字型一字型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玩一下俄罗斯方块。
生:可以。
师:我们都知道玩俄罗斯方块的时候当凑成一排以后,会自动消失掉,现在我们改一下规则,我们用一个正方形来代替这个玩法。
师:如果要你用几个相同的图形组成一个正方形,你最少要用几个?生:因为正方形的四个边都相等,而这些图形都是由四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所以我们最少要用到四个这样的图形才能组成一个正方形。
第10课(升国旗)(教学实录)

能够准确回答问题。
小王
02
我认为小华在学习国旗背后的意义方面还需要加强,可以多看
一些相关的书籍或者资料。
教师
03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升国旗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
在国旗背后的意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深化。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与展望
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多引入一些真 实的案例或者历史背景,帮助学 生更好地了解国旗背后的意义。
建议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 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
况。
展望未来,希望教师能够继续探 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 学效果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
优质的教育服务。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 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 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 识。
知识储备
学生对国旗和升旗礼仪有 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 理解不全面、不准确的问 题。
兴趣特点
学生对国旗和升旗礼仪比 较感兴趣,但可能缺乏深 入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内容选择与准备
教学内容
国旗的含义、升旗礼仪、国旗法 。
详细描述
教师讲解升旗仪式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示范标准动作,引导学生分组模拟升 旗仪式,进行实践操作。
课堂互动与讨论
总结词
互动、分享、评价
详细描述
学生分组展示升旗仪式,分享感受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03
CATALOGUE
学生活动设计
升旗仪式模拟
总结词:通过模拟升旗仪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升旗仪 式的流程和规范,增强对国旗的尊重和敬意。
4. 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国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 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10课《论语》十则课堂实录2(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

第10课《论语》十则课堂实录2(人教新课标初一上)doc初中语文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
你们的身份是什么?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专门好回答的咨询题。
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进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
同时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适应、学做人。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伙儿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伙儿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
期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行?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爱好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不知产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如此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伙儿明白那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阻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刻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奉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伙儿有爱好来了解这本书吗?生齐答:有爱好。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那么。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差不多的方法。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聪慧。
在读中领会文意、在读中积存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青年路小学一册上听课记录第十课

6、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大显身手
1、创作自己喜欢的卡片。
2、指导学生学习相框工具的使用
(四)聪明驿站
图层,解释
(五)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吗
相框
讲解,演示,动手操作有机结合,适合小学生上微机课的特点
总评: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要求恰当具体。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培养自学能力。
时间
学校
青年路小学
授课教师
于晓燕
班级
四年级二班
科目
信息技术
课题
制作卡片
课型
新授
教学过程
环节点评
(一)导入:欣赏卡片
通过欣赏几幅课前制作好的卡片,引导学生欣赏,导入新课。
(二)新知园:
演示方法
打开“档案管理”对话框。
1、单击“纸样”按钮。
2、选中要放纸样的画档。
3、单击选用的纸样。
4、单击“加纸样”按钮,就可以为作品加上纸样。
10第十讲 第1课时

10第十讲第1课时A.用抗锈蚀性能优异的合金制造航母零部件B.刷防锈漆C.船体表面镀一层黄金D.给某些部位涂油6.(2019·雅安中考)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铜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制作导线B.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C.铁制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D.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7.(2019·淄博临淄一模)在张献忠沉银考古现场,人们可以看到整齐堆放着的金册、银册、金币、银币、铜币和银锭,还有铁刀、铁矛等兵器。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上述钱币用金、银、铜而不用铁,从化学角度看主要原因是铁的冶炼困难C.自然界有天然的铜、银、金,却没有天然的金属铁D.常温下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时,至少需一种金属单质8.(2019·改编题)金属腐蚀的快慢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
下列条件下,铁钉不会锈蚀的是( )9.(2019·淄博张店二模)某同学用如图装置进行CO与Fe2O3的反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B.加热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C.NaOH溶液改为Ca(OH)2溶液可以检验产生的CO2气体D.反应后的固体是Fe和Fe2O3的混合物,可以采用加入盐酸并过滤的方法得到Fe10.(2019·淄博桓台一模)钢铁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在铁制品表面涂覆保护层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有效减缓铁制品的锈蚀。
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重大:有利于金属资源的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和资源,也有利于____________。
11.(2019·邵阳中考)人们常说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
第十讲A大调、音阶、琶音、和弦练习

以歌曲《两只小象》P44、《小松树》P158为例,进行教学分析讲解:
1、教师对歌曲进行作品分析讲解;
2、打拍子,正确演唱歌曲旋律;
3、在钢琴上熟练弹奏歌曲旋律;
4、为歌曲编配和弦,并用铅笔做好标记;
5、为歌曲编配合适的伴奏音型,并熟练弹奏;
6、边弹边唱,并建议学生进行教学构思。
教材第14-18页,弹唱配合练习1-8。
2、左手音阶,右手音型弹唱练习:C→G→D→A
教材第19-20页,弹唱配合练习1-4。
3、双手音型弹唱练习:
教材第21-23页,弹唱配合练习1-4。
演奏提示:
1、练习时,可以按照先单手、再双手合手、再加上歌唱的顺序进行。
2、弹奏中注意控制弹奏速度,尽可能保持旋律的完整性。
第1页
一、教学回顾与抽查:
(一)D大调、b小调音阶、琶音练习
(二)D大调、b小调和弦练习
(三)弹唱配合练习
抽查记录:
教学过程(代号A─4)
第2页
二、课程导入:
结合教学回顾及抽查情况做出点评与指导,指出练习注意事项。
三、课程讲解:
(一)A大调、#f小调音阶、琶音练习:
(二)弹唱配合练习:
1、右手音阶,左手音型弹唱练习:C→G→D→A4、幼儿歌曲边弹边唱。难
点
1、歌曲伴奏编配
2、幼儿歌曲边弹边唱。
教
学
回
顾
1、音阶、琶音、和弦复习与抽查;
2、伴奏音型弹奏复习与抽查;
3、幼儿歌曲弹唱复习与抽查。
说
明
1、课程导入3分钟
2、课程讲解20分钟
3、课堂练习50分钟
4、教学互动15分钟
教案 第10课

生读导读提示,理清阅读本课要完成的任务。
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学生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第一段。
完成课堂作业。
带着这三个问题读懂第二段。
根据问题在第三段寻找答案。
学生找出科学家的管理方案,并归纳。
总结全文,谈体会。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1.板书课题。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华清园实验小学教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四(下)
任课教师
施立娜
课题
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10第十课 爱读书的小熊 详案

【魔豆词语】
师:还记得我们文章中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吗?谁来读一下他们,它们分别都做了什么呀?再来一起帮助老师回顾一下吧。
【魔法加油站】
师:这时飞来了谁呀?
生:几只蜜蜂
师:那这是一什么小熊?
生:一头小熊
师:那这个“只”和“头”就叫做量词,[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魔法嗨翻天】
悄悄话
师:朗读完了文章,我们来玩一个游戏,魔法词语悄悄话。所有学生分成两队PK,每队只有第一个同学可以看到词语,词语一闪而过,同学看到后悄悄告诉后面的同学,一直传到最后一个同学,最后这个同学大声告诉老师听到的词语,最快且正确的队伍获胜。
同学一一进行口头描述,发小视频到班级群。
【奇妙世界】
【自我评价】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到一个自我评价的环节,1.你喜欢读这个故事吗?喜欢就画三颗星,然后依次少一颗。2.咱们的练习题都有哪些?这里要回顾总结知识点,练习题完成的快吗?如果老师所讲到的都可以跟上,做完了,就是三颗星,然后依次减少。3.奇妙世界里说爸爸妈妈,说和写是否很顺畅,如果很顺畅,就是三颗星,然后依次减少一颗星,我们来评价一下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使用量词。
2、用不知不觉、东倒西歪造句。
3、通过读小熊爱读书的故事,学习小熊爱读书和专心致志做事的品格,从而培养孩子认真的习惯。
教学流程及授课提纲
一、课前准备
1、PPT、音频。
2、小熊、小猴、小蜻蜓、小象、小猫、小狗的装饰品。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到了魔法城堡的读书角,读书有非常多的好处,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好处吧
【亲子时间】
师:我们回家以后要干什么呀?对了给身边的家人读一读这个故事吧,可以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任何家人都可以,然后在亲子时间写上读给谁听了,并且选一下,如果你读的很正确,就把第一个笑脸涂上,不但正确还很流利就涂第二个笑脸,不但流利还很有感情,那就涂第三个笑脸,有感情的读完后然后还做了复述,那就图上最后一个笑脸。让家人签上自己的名字。下次上课让老师看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拖鞋哥《传播学基础精讲》课程记录
【课程记录使用说明】
课程:传播学基础第10讲
主讲人:尔佳学姐
时间:6月11日19:00—21:00
记录人:芋圆
00:05课前答疑
关于效果研究的划分:郭庆光老师的划分与课件上是一样的。
课件:魔弹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强大效果
郭庆光老师的书本:把后面两个部分合在一起。
以上是主流划分逻辑,建议按照主流传播学的划分标准。
议程设置的归属:最早的时候学界认为其属于适度效果,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其作为强大效果论的开端。
00:10
问题:为什么郭庆光老师那本书把使用与满足划在有限效果论里面呢?
回答:因为使用与满足是把受众的因素考虑在内的转折点,区别于之前的魔弹论。
也就是说它认为受众的因素对传播效果是有影响的。
00:15
问题:什么是理论的内卷化?
回答:理论的内卷化指的是讨论理论的时候在其中加变量,不断地验证其是否成立,没有范式的转变,理论的发展走向封闭。
纯粹的证实与证伪没有多大意义,不能很好地服务现实,没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00:22小小琪总结(框架效果)
受众框架约等于认知基模,框架分为媒介框架和个体框架,媒介框架中主要是新闻框架,约等于属性议程设置;个体框架约等于认知基模。
00:30小小琪总结(框架理论)
媒介框架:比如电影中英雄主义叙述框架、人民日报推送的抚慰框架、激励框架和建议框架等等
00:39小小琪总结(新闻框架)
新闻的呈现最终落脚于受众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00:40
问题:这个和刻板印象什么关系?
回答: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不仅包括记者的处理框架还有受众的本身的认知基模(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认知基模的现实表征。
00:44
问题:新闻框架PPT,最后一句“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效果”中是发挥什么效果?
回答:发挥传播效果,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确使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产生了影响。
00:45
问题:可不可以说潜网主要是对新闻中的操作进行规范,而框架是对新闻中的内容进行规范?
回答:潜网指的是媒体对新闻操作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的是“隐形的、潜在的”,框架包含的更加广泛,既有显性的影响,也有存在个体内隐性的影响。
00:48
问题:3(归类打包)和4(引申泛化)有什么区别啊?
回答:3指的是针对这一事件的分类,4是事件发生之后进行的意义阐释,这个意义阐释和旧有的经验有关。
00:51小小琪总结(框架理论的三种研究路径)
生产框架研究:与把关人研究息息相关,“为什么会有这种媒介框架?”“这种框架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新闻文本的框架建构研究:对框架本身的研究。
比如用了什么话语、图片、表达方式,框架本身怎样进行意义的呈现。
框架的效果研究:受众的类型、不同事件等产生不同框架效果。
01:03小小琪补充
移情效果:与他人的感情链接。
这种情感投入可以让受众更好地沉浸在事件中,但由此产生的感官僭越会使公众陷入非理性危机。
01:05小芋圆调皮
文本分析性:理解“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定性);
内容分析:文章中出现了多少次枣树(定量)
00:09小小琪总结(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区别)
文本分析法不需要穷尽所有内容,只需要挑选出典型的话语文本进行分析,定性。
内容分析法:第一步需要进行抽样,使得样本可以代表总体的情况。
第二步是对内容进行编码(即分类),接着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定量。
01:14
问题:象征性现实可以理解成类似拟态环境吧?
回答:是的.
01:17
问:我怎么记得议程设置也是长期的,跟培养理论怎么区别呢?
回答:对,有的书本说议程设置是长期的,有的书说议程设置是中长期的。
都是比其他的效果理论要长期一些,不需要区别呀!这是传播效果研究的进步,之前的理论由于资金、研究方法等限制只能研究微观的、短期的效果。
01:20小小琪总结(新媒体时代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否具有单向性)
单向性:媒介会影响人,单向传播。
整体性:如同整合营销传播,采用多种方式对受众宣传同一诉求。
解构单向性:公众也会影响媒介(双向性),从单向度的人到传播的互动性。
解构整体性:受众接触到多样化的媒介内容,从一致整体的效果到个别分众的效果。
01:26
问题:多向度涵化是什么意思呀?
回答:多向度涵化:指的是有多种内容作用于受众。
00:26
问题:结构性和破坏性并存怎么理解?
回答:结构性----媒介内容对我们的影响(洗脑);破坏性----受众对媒介内容的能动性解读,比如表情包、鬼畜等亚文化。
结构性力量对我们的规制:我们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破坏性力量:我们的反抗。
01:28
问题:那受众解构媒体的涵化效果能说产生涵化效果吗?
回答:传统的涵化效果的主体是媒介。
现在说的受众对媒介的涵化作用是新的论文提出来的,我们先不要当做权威观点。
01:32
问题:技术元素是什么?
回答:是凯文凯利写的书中提到的,我们就理解为技术。
之所以说凯文凯利,是为了提升逼格。
01:37
问题:准统计感官?
回答:感官定势和准感官统计不太一样。
“准统计感官”: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以强化或弱化。
感官定势是一种因果对应的思维定势。
01:44小小琪补充
第三人的判断有两种情况:
1、心理定势,没有宣传目的。
广电总局自我膨胀,认为内容对青少年有影响。
比如3
2、传播策略,有宣传需要。
不存在心理膨胀。
比如1、2。
01:52小小琪总结
信源可信度越低,“第三人效果”越强。
低可信度信源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如果是某个小道平台说没有盐了,你们会觉得这个信息会对邻居产生很大影响,你不会受到鼓动。
这就是第三人效果。
01:54小小琪总结
社会距离近的不容易产生第三人效果:因为你和你妈很亲近,因此你觉得你妈是和你一样有理性的,不会产生第三人效果。
02:00
问题:“权威信息的下达率低”是什么意思?
回答: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指的是权威媒体发出的信息能否到达受众,并发生影响。
02:03
问题: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元传播是框架理论的理论来源?
回答:因为元传播指的是传播的传播,包括符号、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意义阐述的规则。
其中规则就有框架的意思。
课后提问:
1、反馈滞后的大众媒介呈现负面信息怎么理解?
回答:这里的“反馈滞后”是相对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播相比与网络媒介等反馈的速度慢。
“反馈滞后的大众媒介”(谁)+呈现负面信息(机制)+盲目乐观的个体(受众)=新媒体环境下第三人效果的大前提。
2、新媒体语境下第三人效果前面那两个前提什么的不太理解?
回答:这两个前提是从概念中生发出来的,和其他理论的前提一样(比如之前的议程设置、创新与扩散等),如果不能理解,就记住。
其实也不难理解,大前提是“传者+机制+受众”,小前提是所有理论一样的,即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遭遇合法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