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图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一:(一)鼓励兴起宋辽之间的政治思想1、德宗《新五代史续补遗书》:明确提出执政的“六项原则”,即以民为本、尊敬父母、严谨士大夫、德允异己、慎戒爵位、勤治业务;2、宋史的《易类》: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太学之义”,以“叩问”、“相问”、“竖立”三条为主,探讨宋史时期学术思想;3、诗经:《离骚》中提出“大圣当时宁可失民信”,批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状况,反映出上层统治者不识民心,提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微妙关系;(二)辽、金之间的防御政策1、辽宋战略联盟:在辽宋领土之间建立战略联目,在战略上增加共同防御。
并建立一个监督制度,以增强士兵的政治意识;2、建立金国军队:建立军队,加强实力,增强防御能力;3、实施海洋防御:在海上保持通讯畅通,发展船舶防御,加强海上守卫,与蒙古、金等国家建立海洋联盟。
高中历史必修二:(一)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活动1、西夏政治的完善:西夏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实行一体化统治,建立中央机构及各行政机构,强化官员的义务制度;2、实行西夏财政的改革:主要实行土地税制,对土地享受清穆费、屯田费等,财政制度使西夏财政收入显著增加;3、制定西夏政策:主要实行统一平稳政策,建立宗教、文化、司法机构,整顿社会秩序;(二)西夏文化艺术的发展活动1、法律文书:西夏一系列法律文书和史料记载,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等层面的历史事实作了详尽的记载;2、布施建筑:大量的宗教建筑和文人梦境的建筑群出现,彰显了西夏文化的影响;3、新兴文学:许多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如《宋元文学大系》《云门禅府》《西夏记》,反映了西夏文学的发展;(一)明清社会问题分析1、社会经济分化:改革和民族扩张使明清时期社会中出现经济差距,社会精英巨富集团形成;2、学术思潮变革:从明末开始,新思潮日新月异,社会风气改变,开放的思想正在慢慢流行;3、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孟子》《史记》,形象巧妙,意象艺术相得益彰,明清宫廷乐曲和民族灯谜也得到发展,宫廷作品如紫禁城、太平洋画创造了中国历史文化新的高峰。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
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二思维导图第一至第四单元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入手,从而把握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单元要重点讲新航路的背景和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三单元主要是把握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了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要求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历了什么,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都需要了解和掌握。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到第八单元大纲链接传送门:第五至第八单元主要包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五单元主要从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化三个部分展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六单元要求了解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及影响,把握到罗斯福新政产生的背景及相关内容,认识其特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七单元讲述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掌握苏联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八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并了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锵锵锵~。
高中历史必修2全套知识结构图(最新整理)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失误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 三年困难时期
文革十年,左倾思想恶性膨胀,经济损失严重
中
内容:三大决策
国
社 会
以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起点
主
义
建设为
建 中心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
经济体制改革
发 展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道
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雇佣关系
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发展缓慢
商品经济发
闭关锁国
展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雏资本形场市) 主的 义形 世成 界
新 航 路 : ( 1) 新 航 路 的 开 辟 四 条 航 线
见 P27
殖民扩张 (1)西、葡殖民扩张
曲 折
曲折发展
表现:
发
1937-1945:残酷打击,沦陷区日本
,在国统区
展
1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国民政府
美国
第四单元单元知识结构:
基本内容:过度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造”的实施
成果:“ ”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成果:“一五”计划提前完成,56 年底,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中国社 会主义 经济建 设的曲 折发展
经济建设探 索中的成就
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作出正确分 析,明确了党的任务,经济建设蓬勃 发展 1960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到好转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主要考察了历史知识,包括: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1、关于晚清史:晚清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晚清思想形成的过程及主要思想家,袁世凯的改革措施,太平天国的盛行及其终结;2、民国军阀混战:军阀混战以及其背景;蒋介石政权建立以及其所采取的政策;3、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历程:新中国建立时面临的挑战,三大改革步骤;改革开放政策;二、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1、唐朝丝绸之路:丝绸贸易带来了哪些改变;大唐四种征税制度;2、丝路经济文化交流:丝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影响东、西方的文化成果。
三、科技技术史1、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典型代表及其贡献;2、西方科技之变:西方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西方科技的传播和拓展;西方科技的发展历程及其真正意义。
高一历史必修二主要考察了知识点:一、早期社会繁荣发展:1、古典时期:(1)古代法律体系及其发展历程;(2)古代信仰、伦理、文化:2、近代时期:(1)欧洲革命及其影响;(2)近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二、自由与人权的理想1、宪政运动及其影响:(1)法国宪法的出现及其意义;(2)宪政运动的主要特征及其结果;2、宪法与民主:(1)宪法作用及其规定;(2)不同主义之间的立法游戏及其对比;(3)不同国家人民追求民主的表现;三、国际关系发展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均衡:(1)帝国主义的崛起与现实意义;(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危机时期的环境:(1)英法联盟的形成与影响;(2)二战及其影响;(3)冷战的繁衍及其成果;(4)联合国的作用及其意义;(5)和平运动及其表现;(6)当代世界秩序的发展趋势。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专制统治,暴政造成人民处境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3主要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4评价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新经济政策(1921—1924)1背景(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2内容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斯大林模式”1表现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2特点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3评价(1)成就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重点结果失败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农业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相同点: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②手段: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现象:“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二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含义: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
2024年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本第一章古代东方民族的形成与发展1.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 民族的定义和特点- 民族的分类和主要民族-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2. 中华民族的形成- 華夏族、夷狄二元论- 中原古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和文化3. 阿拉伯民族的形成- 阿拉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伊斯兰教的传播与阿拉伯民族的集结-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发展4. 印度民族的形成- 印度的民族构成与文化传统- 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印度民族形成- 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分裂与统一第二章古代东方的政治格局1.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建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构成2. 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更替与理论依据- 春秋时期到秦汉时期的政权更迭3.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 阿拉伯帝国的基本制度- 回教与帝国的政治合法性- 阿拉伯帝国政权的建立与分裂4. 印度的诸邦制国家- 印度的政治格局变迁与形成- 印度诸邦制国家的政治特点- 印度统一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第三章古代东方的经济与文化1. 古代东方经济的类型-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 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特点和成就2.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 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 农业经济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3.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手工业工艺的技术特点和发展- 手工业经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作用4.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与贸易- 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 基督教世界与阿拉伯帝国的贸易- 阿拉伯帝国经济对欧洲的影响5.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 古代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涵- 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与成就6.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阿拉伯帝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和传承-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艺术成就- 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第四章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1. 古代东方交往的特点- 以贸易为主的古代东方交往- 交往中的文化传播和技术交流- 古代东方交往对世界的影响2. 中国与邻国的交往- 中国与东亚邻国的交往- 中国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交往-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3. 阿拉伯民族与其他东方民族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非洲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中亚的交往- 阿拉伯民族与欧洲的交往4. 印度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交往- 印度与中亚的交往- 印度与西亚的交往- 印度对马六甲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这份知识点总结包含了古代东方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东方的政治格局、古代东方的经济与文化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往等内容,涵盖了中国、阿拉伯和印度等地区的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图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 __力
( __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 __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
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
系是相对的。
)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 __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 __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
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
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 __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削弱了宰相权力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