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面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都可以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无论是走街串巷担着担子的“面人”艺人,还是逢年过节奶奶婶婶们手下精美绝伦的“面花”,都曾经带给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那么多的企盼、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感叹……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也正因为高速的现代化,当我们回过头来,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越来越感悟到许多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古老艺术的神秘的不可替代的美。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真正的艺术就该代代相传,这也正是教材中选用此课的意义所在。

面塑艺术,扎根华夏土地,充满泥土气息,无论是造型、构图还是色彩点染,都有一种和黄土地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和广袤美。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面塑艺术在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更新变化。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为两页版面,其中包括“面人”与“面花”的佳作欣赏、制作步骤图及学生作品。虽然同属面塑,但两幅佳作风格各不相同:“面人汤”的“老寿星”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可以看出在创作手法上吸收了绘画与雕塑的语言;民间“面花”造型古拙、设色艳丽,则与民间剪纸、刺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面塑艺术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创造的艺术杰作,作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面塑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手工制作形式,学生学习面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面塑的方法制作小动物,而是要通过面塑这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作品在继承我国民间优秀传统工艺手法的同时,在题材上大胆创新、联系生活,给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应会: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

(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五)学习材料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可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搽手油等。其中拨子是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扁、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羊肉串签)、白纸板、乳胶等等。

色面制作(课前教师完成):

成分:面粉、糯米粉、食盐、蜂蜜、甘油、防腐剂、广告色等。

制作方法:面粉500克+糯米粉150克+食盐50克+蜂蜜10克+甘油、防腐剂适量。搅拌均匀,开水和面,揉至软硬适度,上锅蒸熟,取出揉匀待用。此为本色塑面。彩色塑面则将颜色揉进面团中,使其均匀。常用的有白、红、黄、蓝、桃红、黑等几种颜色。需要其他颜色可用这几种颜色调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把所有的塑面都做成彩色面,要保留一些本色面,这样可随时补充彩色面。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设计一

课前准备:橡皮泥、蒸好的素面(若怕时间不够,揉好色的也可以)、广告色、拨子、牙签、竹签等。

设计二

课前教具准备:本色塑面、纸板、拨子、剪刀、搽手油、水粉色颜料以及其他可用的工具材料。

设计三

(二)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通过对课件或图片、实物的欣赏与评析,以及对不同造型手法的掌握,使学生感受不同种艺术造型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间面塑艺术的情感。

2.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和实践,使他们学习感受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神态的表现。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对面塑造型这一艺术处理手段比较生疏,实践不多,影响对作品的表现。

解决方法:

通过学生对橡皮泥技法的回忆,拉近与面塑艺术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面塑材质的特性,结合示范与小组探究,有利于突破学生创作中的这一难点。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法

采用小组互评或鉴赏收藏的方法,以激励创作的积极性。

(二)教学评价点

1.本课是否激发起学生对民间面塑艺术的浓厚兴趣。

2.学生能否认识到面塑艺术独特的色彩及造型的魅力。

3.学生是否感受到美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面塑以及许许多多民间艺术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表现形式。

4.学生能否初步了解面塑的制作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制作出一件面塑作品。

四、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民间面塑艺术种类繁多,大致有“面人”、“面花”、“面盏”等。面塑源于民间的面食艺术,也吸收了泥塑的技艺手法。现存最早的面塑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面塑俑。清代出现以做面塑为生计的手艺人,如山东菏泽的王清源、郭湘云。

“面人”题材多为嫦娥、孙悟空、关公等神话人物和戏曲人物,制作原料主要是特白小麦粉、糯米粉。一般先将面粉、糯米粉、蜂蜜、防腐剂等加水拌和蒸熟,后以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分别加入面中做成色面。工具主要是一把塑刀和竹针,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有的还用羊毛、羽毛、棉花等制作人物的胡须、装饰之类。我国近代出现了许多面塑艺师,如汤子博、曹仪策、郎绍安、赵阔明、雷光宗、徐如琪等。有经验的面塑老艺人能捏出上百种人物,在现实中寓入想象,现实与浪漫相结合。

“面花”也称“花馍”,我国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逢年过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制大馍、枣花、元宝人、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清明节做面燕;七巧做“巧饽饽”,形如石榴、桃、虎、狮、鱼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做“面鱼”,象征丰收;寒食节上坟做“蛇盘盘”以示灭毒消灾;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因不同岁时和用途而各有不同。

“豆面灯”,俗称“面盏”。我国黄河流域一代农村,在正月十五前,用玉米粉掺以豆粉、白面粉制成面灯,民间称“灯花”。这种制作与民间占卜丰收与否有关。有的制作按月进行,共捏十二盏,上盘小面龙,寓意风调雨顺、五谷满仓。还有种面灯根据家庭成员生肖捏制而成,既可观赏也作油灯使用,也有些地方过了正月十五将这些面灯蒸熟吃下,以示祈福免灾。

汤子博(1882—1971),捏塑艺术家,名有彝,字子博,北京通县人。少年时代曾学习山东曹州的面塑艺术,17岁时独自创造面人。在长期艺术实践活动中,广泛吸取各地石雕人物的艺术特色,从签举式面人发展到案头面人,并创造出“核桃面人”(把核桃壳修饰后,在其内陈设面人),代表作品有“钟馗”、“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