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规律进餐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胃痛概述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西医诊断 • 中医治则与用药 • 胃痛的针灸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
分类
急性胃痛和慢性胃痛,实证和虚证,寒证和热证。
发病机制
现代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现代中医认为胃痛是脾胃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所致。
现代中医强调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方面综合调理胃痛。
中医治疗胃痛的优势
1
中医治疗胃痛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 个体化治疗。
2
中医治疗胃痛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易复发 。
3
中医治疗胃痛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状态,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03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外邪犯胃、素体脾胃虚弱等。
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
病理生理学特征
病理特点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病理变化
胃痛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可发展为胃络瘀阻、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等。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古代中医对胃痛的描述
古代中医认为胃痛是脾胃受损、气机不利所致。 古代医家如张仲景提出胃痛可由寒邪、饮食、气滞等多种因素引起。
无效
胃痛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炎 症无变化或加重。
05
胃痛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毫针刺法
艾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气血循环,缓解 胃痛症状。
利用艾条或艾炷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温和灸 ,温煦胃阳,散寒止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感谢观看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展开全文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一、概念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1.外邪犯胃2.饮食不节3.情志不畅4.脾胃虚弱三、诊断要点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1.与胃痞的鉴别2.与真心痛鉴别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1.辨寒热2.辨虚实3.辨气血4.辨在胃、在肝、在脾六、治疗原则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l.胃气壅滞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香附——行气和血;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川芎——调血中之气;香附——理气中之血;3.胃中蕴热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01
症状: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加重
02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03
方药:良附丸、理中汤等
04
饮食停滞
病因:暴饮暴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症状:胃脘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大便不畅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常用方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肝气犯胃
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01
症状:胃脘胀痛,嗳气,吞酸,呃逆,胸闷,善太息
建议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02
谢谢
02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03
方药: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04
3
胃痛的预防与调养
饮食调养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03
食物选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粥、面条等
02
饮食温度:食物温度适中,避免过冷或过热
04
饮水:适量饮水,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05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06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01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02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03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分享心情,寻求支持和帮助
04
适当运动
04
03
01
适度运动有助于消化,减轻胃痛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胃痛
中医内科学之胃痛
演讲人
目录
01.
胃痛的病因
02.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 温痛减,遇寒加重。
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 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 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
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 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04
湿热中阻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脘 闷灼热,口干口苦。
中医内科学----胃痛
汇报人: 20XX-X-XX
目录
• 引言 • 胃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痛的诊断与辨证分型 • 胃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胃痛与相关脏腑关系探讨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胃痛是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或 不适感。
胃痛通常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肝气犯胃证
以胃脘胀痛、痛连两胁为主要表现,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各类胃痛的证候特点
湿热中阻证
以胃脘灼痛、脘闷灼热为主要表现, 伴有口干口苦等湿热症状。
瘀血停胃证
以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为主要表 现,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胃阴亏耗证
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为主 要表现,伴有口燥咽干等阴虚症状。
脾胃虚寒证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强调了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 及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学术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胃痛的现代研究
介绍了现代医学对胃痛的研究进展,包括胃痛的发病机制、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等。
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
探讨了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 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
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为主要表现, 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

优选
3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脾胃素虚
优选
4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优选
1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优选
2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优选
16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优阴选 胃失濡养
5
三、 病机小结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胃痛【44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胃痛【44页】
(2)证机概要:寒凝经脉,暴遏阳气,气 机郁滞。
(3)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4)方药:
良附丸加味
高良姜、吴茱萸 温胃散寒
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理气止痛
(5)加减:
1)寒重者可加吴茱萸、干姜、小茴香、蜀椒温中散 寒。 3)2若)气见滞寒重热者身可痛加等佛表手寒、证香者橼,、加元苏胡叶索、理生气姜止、痛藿。香、 佩兰, 或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4)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呕吐等寒挟食滞 者,可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消食导滞, 和胃降逆。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麦冬、生地 川楝子、芍药、甘草、 枸杞子、当归
养阴益胃
和中止痛
(5)临床应用:
若痛甚者可加厚朴花、玫瑰花、香橼、佛手、 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
若见脘腹灼痛,嘈杂泛酸,可加珍珠粉、牡蛎 、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
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毋、黄连、石斛 、玉竹、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
重在宣痹通阳 重在调畅肠 重在调达少阳,
道气机
治从肝胆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4.辨脏腑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消食化积
理气和胃
(5)加减: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实习生学习内容

中医内科学胃痛实习生学习内容

中医内科学胃痛实习生学习内容1、胃痛的常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4、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5、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6、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7、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8、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的鉴别诊断

•胃痛概述•胃痛的诊断•胃痛的鉴别诊断•胃痛的治疗与预防目•胃痛病例分享•总结与展望录0102胃痛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胃脘部疼痛,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等。

疼痛可因进食刺激、受凉等因素加重,或因情绪波动、劳累等因素诱发。

除了疼痛外,还可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触诊实验室检查01020304明确的疼痛部位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病史和触诊如果初步检查怀疑是胃痛,医生会要求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初步的触诊和检查。

胃痛与心痛胁痛常表现为胁肋部位的疼痛,可伴有胸闷、胀满等症状,与胃痛在疼痛部位和性质上有明显不同。

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腹痛胃痛与胃胀胃痛与食欲不振胃痛与恶心呕吐030201胃痛与消化性溃疡中药治疗西药治疗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理非药物治疗规律饮食戒烟限酒情绪管理适度运动预防措施症状舌苔脉象治则治法病例一: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舌苔脉象舌苔多薄白或黄,脉象多弦或缓。

症状疼痛多与饮食有关,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等症状。

治则治法以疏肝和胃、止痛为治则,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病例二: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痛舌苔脉象治则治法症状病例三:胃癌引起的胃痛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胃痛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标准包括疼痛性质、疼痛部位、伴随症状以及舌脉象等。

鉴别诊断胃痛需要与胸痹心痛、胁痛、腹痛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胃痛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1 2 3研究方向临床应用传承与发展。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
21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日久入络


加重

-
12
病机要点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 胃 ,但与 肝、脾 的关 系极为密切。
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 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
13
病机转化:
▪ 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便血、 呕血、呕吐、反胃、噎膈。
-
1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论论治
-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
20
4.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 基本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祛寒勿过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 补脾注意运脾, 化瘀宜兼理气- 。
散寒 、除湿、 泄热 、消食、 化瘀 养阴益胃、 温阳益气
2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 实证
▪ 1.寒邪客胃证 (重点讲述) ▪ 2.饮食停滞证(重点讲述) ▪ 3.肝气犯胃证 ▪ 4.肝胃郁热证 ▪ 5.瘀血停胃证 ▪ 6.湿热中阻证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病例的中医内科学思路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进行 辨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变化 等,调整治疗方案。
胃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是治疗胃痛的主 要方法。
内镜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可采用内 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当胃痛严重威胁生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方面,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浊气内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 系密切。
胃痛的中医内科学定位
胃痛定位
胃痛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主要涉及脾胃系 统,但也与肝、胆、胰等脏腑密切相关。
2
胃痛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可以明确胃痛的病因,如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3
胃痛程度诊断:根据疼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疼痛,并可根据疼痛性质和伴随 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胃痛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胸痛鉴别
要点二
与腹痛鉴别
胃痛与胸痛有时难以鉴别,需注意胸 痛可能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 关,需要紧急处理。
02
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病因与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或其他疾病影响。
病机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不通则痛。实证为寒凝、热郁、痰阻、食积、瘀血致胃 气阻滞;虚证为脾胃虚弱,胃失濡养。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有痞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嗳气、便秘或 腹泻等症状。
鉴别诊断
与真心痛、胁痛、腹痛等进行鉴别。
分推腹阴阳
用手掌自中脘穴开始,沿肋弓边缘分 推至两侧肋弓下缘,操作时力度要均 匀,逐渐加快速度。
按揉足三里穴
用拇指指腹按揉足三里穴,力度要适 中,揉至局部发热为宜。
捏脊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捏住脊柱两侧的皮 肤,自下而上捏提,捏至背部发热为 宜。
03
胃痛的预防与护理
饮食调理
规律饮食
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现代研究进展
病因学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 包括胃炎、胃溃疡、胃食管反流 病等疾病,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等。
病理学研究
病理学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胃 溃疡、胃癌等疾病均可引起胃痛 ,不同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各不相
同。
治疗学研究
现代医学治疗胃痛的方法主要包 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 疗等,如使用抗酸药、胃黏膜保
感谢您的观看
虚证案例
虚证案例1
患者,男,60岁,有胃痛病史,因脾胃虚弱导致胃痛反复发作。症见胃脘隐痛,腹胀纳呆,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诊断为脾胃虚弱证,采用健脾益气、和胃止痛的方法治疗,选用六君子汤加减,药如党 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虚证案例2
患者,女,48岁,有胃痛病史,因脾胃阳虚导致胃痛发作。症见胃脘冷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四 肢不温。诊断为脾胃阳虚证,采用温阳健脾、和中止痛的方法治疗,选用理中丸加减,药如人参、白 术、干姜、炙甘草等,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明显。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第一节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痛【定义】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根据胃痛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

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与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二、病机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胃痛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异,归纳起来,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的演变和转化。

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胃痛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

如因寒而痛者,寒伤阳气,可形成虚寒胃痛;因热而痛者,热邪伤阴,可形成阴虚胃痛。

虚证胃痛,因脾胃功能虚弱,失于运化,又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如脾胃虚寒者,易兼寒邪、食滞或湿浊等。

从寒热来看,寒痛日久,过用辛热,可以郁而化热;热痛日久,过用苦寒或饮食生冷过度,亦可寒化形成寒证,都可致寒热错杂、寒热互结等复杂病机。

从气滞与血病来看,气滞日久,气病与血,必见血瘀;瘀血阻滞,常使气滞加重。

如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可致出血。

总之,胃痛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为基础,日久易出现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气滞、血瘀的复杂病理变化,甚至导致危重病证的发生。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可表现为胀痛、刺痛、灼痛、隐痛、剧痛、闷痛等。

2.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食纳减少等胃失和降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常有明显的诱因,如与饮食失调、情志刺激、劳倦过度与受寒等因素有关。

二、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严重证候,《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一般为胸部闷痛、刺痛或绞痛,疼痛剧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绀等症状,病情危急。

其病史、病机要点、病变脏腑、临床特征与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2.胃痛与胁痛胃痛与胁痛主要从病位、主症与兼症方面进行鉴别。

胁痛病位在肝胆,与脾胃有关,以胁肋部疼痛为主,多伴有胸闷太息、口苦,或发热恶寒等症。

胃痛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以胃脘部疼痛为主,常伴有脘腹痞闷胀满、吞酸嘈杂等症。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两者疼痛部位不同。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胃痛与腹痛在病变脏腑、临床特点等方面亦有区别。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与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

此外,肝、胆、脾、胰病变所引起的上腹部疼痛还应结合辨病予以排除。

【辨证论治】一、治疗原则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旨在疏通气机,通而痛止,即所谓的“通则不痛”。

然在使用理气和胃之法时,还必须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如实证者,应区别寒凝、气滞、胃热、血瘀,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清泄肝胃、通络化瘀治法;虚证者当辨虚寒与阴虚,分别治予温胃健中或滋阴养胃。

二、证治分类1.寒邪客胃证症状: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加味。

临证加减:若病情较轻,可服生姜汤,结合局部热熨即可缓解。

若寒邪较著,加荜茇、川椒、肉桂、厚朴等,以助散寒理气止痛;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桂枝、防风等以疏散风寒;若因过食生冷而夹有宿食停滞,兼见胸脘痞闷,嗳气或呕吐者,可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半夏等,或加服保和丸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与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临证加减:若脘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食积化热,嗳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以清热;若胃脘胀痛而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证症状: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临证加减: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泛吐酸水者,加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与粉等以凉血止血。

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4.湿热中阻证症状: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临证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兼有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5.血停胃证症状: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疼痛延久屡发,食后加剧,入夜尤甚,甚或出现黑便或呕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雍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临证加减: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木香、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若见呕血与黑便等出血现象者,当以止血为先,宜去檀香、砂仁,加大黄、茜草根、三七粉等化瘀止血。

6.脾胃虚寒证症状: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临证加减: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7.胃阴不足证症状: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润降失司。

治法:养阴益胃。

代表方:益胃汤加味。

临证加减:若胃中嘈杂,或有吞酸者,可加左金丸以制酸和胃;胃酸明显减少者,当酌加重乌梅、诃子肉、鸡内金等,以增强酸甘化阴之力;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者,宜加厚朴花、金铃子散等行气止痛;若便秘,可酌加麻仁、瓜蒌仁以润服通便;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属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白术以益气养阴。

【临证备要】1.治肝可以安胃。

肝胃失调所致胃痛十分常见,治肝诸法在应用时应相互配合,疏敛有度,补泻适宜,方合肝睥疏运之性。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必须怡情适怀,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2.注意“忌刚用柔”。

理气和胃止痛为治疗胃痛的大法,但久用辛香理气之剂易耗阴伤气,尤其肝胃郁热、胃阴不足患者,治疗时辛香热燥、苦寒清热的药物不宜多用,以免损伤胃气,耗伤胃阴,宜“忌刚用柔”。

如治疗胃阴不足证,应在养阴清热基础上疏肝调气,如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山药等甘凉濡润之品以养阴清热;用乌梅、木瓜、白芍、山楂、甘草等酸甘之品以养阴柔肝;用玫瑰花、佛手、绿萼梅、香橼等辛平之品以疏肝调气。

3.合理运用活血祛瘀药。

慢性胃痛多兼有血瘀,即“久病入络”、“胃病久发,必有聚瘀”,治疗应重视活血祛瘀药的运用,常用药如郁金、延胡索、田七、莪术、红花、赤芍等。

4.久痛防变。

中年以上患者,胃痛经久不愈,痛无定时,消瘦无力,贫血,当防恶性病变,应注意与时检查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