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常见的病症,其病因病机复 杂多样。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痛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
03
胃痛的中医治疗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 病证。中医治疗胃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主要包 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其他疗法。
04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 症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胃痛是一个重要的病症。为了 预防和治疗胃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和调护措施。本 文将详细介绍胃痛的预防和调护方法,并加强患者对胃痛的 认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THANK YOU
疼痛性质
胃痛的性质可为胀痛、刺痛、 隐痛、剧痛等,常因情志刺激 、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
伴随症状
胃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嗳气、吞酸、嘈杂等症状。严重 者可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 症状。
舌脉表现
胃痛患者的舌苔多薄白或黄腻,脉 象多弦滑或细数。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胃痛是脾胃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发 病率较高,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居 多。
《中医内科学》胃 痛
2023-11-12
目录
• 胃痛概述 • 胃痛的病因病机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01
胃痛概述
胃痛的定义
• 胃痛,中医称为胃脘痛,是指自觉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 的疾病。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剑突下,中脘穴附近,常伴有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胃痛课件
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 温痛减,遇寒加重。
饮食伤胃证
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 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 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 。
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 烦恼则痛作或痛甚。
胃痛的辨证分型
01
02
03
04
湿热中阻证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脘 闷灼热,口干口苦。
中医内科学----胃痛
汇报人: 20XX-X-XX
目录
• 引言 • 胃痛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胃痛的诊断与辨证分型 • 胃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胃痛与相关脏腑关系探讨 • 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胃痛是一种中医病证名,主要表现为胃部疼痛或 不适感。
胃痛通常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肝气犯胃证
以胃脘胀痛、痛连两胁为主要表现,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各类胃痛的证候特点
湿热中阻证
以胃脘灼痛、脘闷灼热为主要表现, 伴有口干口苦等湿热症状。
瘀血停胃证
以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为主要表 现,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胃阴亏耗证
以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为主 要表现,伴有口燥咽干等阴虚症状。
脾胃虚寒证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强调了胃痛患者应注意饮食、情志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 及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的重要性。
学术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
胃痛的现代研究
介绍了现代医学对胃痛的研究进展,包括胃痛的发病机制、新的 治疗方法和药物等。
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
探讨了中医胃痛诊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 推拿等非药物治疗等。
以胃痛隐隐、绵绵不休为主要表现, 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中医内科学胃痛
内镜下治疗
通过内镜下激光、高频电切、注射疗法等手段治疗胃痛。
营养治疗
饮食调整
01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和咖啡、浓
茶等。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2
如维生素B1、B6、C、E和铁、锌等矿物质,有助于修复胃黏
膜和促进康复。
肠内营养
03
对于胃痛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采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补充营养。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
• 寒邪内阻:散寒止痛法,用良附丸、姜枣丸等方剂加减。 • 湿热中阻:清热化湿法,用三黄泻心汤加减。 • 瘀血内停:活血化瘀法,用失笑散加减。 • 食积不化:消食导滞法,用保和丸加减。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用理中丸加减。 • 胃阴不足:滋阴养胃法,用益胃汤加减。 • 脾胃气虚:益气健脾法,用四君子汤加减。
03
胃痛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抑酸药
抗酸药
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可抑 制胃酸分泌,缓解胃痛症状。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 解胃痛症状。
胃黏膜保护药
促胃肠动力药
如铋剂、硫糖铝等,可保护胃黏膜,缓解胃 痛症状。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 ,缓解胃痛症状。
手术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
临床表现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后 痛减,大便不爽或便秘,苔厚腻, 脉滑。
治则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
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半夏 、陈皮、茯苓等。
病例三:肝气犯胃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 等。
诱因
常见的诱因包括饮食不节、饥饱无常、冷热不适、劳倦过度 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胃痛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
诊断
诊断胃痛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常见的 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肝胆胰脾彩超等。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主要用于严重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手术方式
包括胃大部切除术、腹腔镜手术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饮食调整与生活习惯改善
饮食调整
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等,多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
VS
生活习惯改善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缓解胃痛症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胃痛的中医调理
中药调理
胃阴亏虚
养阴益胃、和中止痛,可选用一贯煎、益 胃汤等。
寒邪犯胃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可选良附丸、厚朴 温中汤等。
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等。
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等。
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可选保和丸、枳实 导滞丸等。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达 到舒经活络、调和气血、 缓急止痛的目的。
耳针疗法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 缓解胃痛症状。
拔罐疗法
中医内科学---胃痛
内客于胃 胃 气 不
损伤脾胃
失 和
机 阻
通 则
肝
【病因病机】
久病脾 胃虚损
素体脾 胃虚弱
胃
胃阴不足 脾阳不足
失 濡 养 、 温
不 荣 则 痛
煦
胃 日久入络 血 痛 加重 瘀
病机要点
1、病位在胃, 与肝、脾关系密切
2、病理因素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5、《医学正传》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 “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6、 《景岳全书》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 并主张治 以“理气为主”。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初病在经,久病 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指出胃病不仅与 气滞有密切关系,而且“久痛入络”必然引起 血行不畅,在治疗上施以理气活血之法。
3)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爽,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病机要点: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加减:
7、脾胃虚寒
主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 按,空腹或受凉疼痛加剧,得饮食或温熨 后减轻,劳累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 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 薄,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要点: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加减:
吐酸
概念 :胃酸过多,随胃气上逆, 从口吐出,或口中发酸。 病位:胃、肝。 总病机:肝木曲直作酸。 治疗要点:治肝为根本。
中医内科学--胃痛
• 一、病因 • 1.外邪犯胃 • 2.饮食伤胃 • 3.情志不畅 • 4.脾胃素虚
[病因病机]
•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 查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胃痛
[概 述]
•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 1、自觉症状:疼痛 •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食疗方剂
根据个人体质,选用合适 的食疗方剂,如姜枣汤、 山楂荷叶茶等,以缓解胃 痛。
运动保健
适量运动
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 极拳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 胃痛。
腹部按摩
调整呼吸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调整呼吸的 方式,可以放松身心,缓解胃痛。
经常进行腹部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 液循环,缓解胃痛。
患者曾自行服用胃药, 但症状未明显改善。
患者自述疼痛多在空 腹时发作,进食后可 缓解。
病例分析
病因分析
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食物,导致胃黏膜受损。
鉴别诊断
排除心绞痛、胰腺炎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方案探讨
药物治疗
选用中药制剂,如香砂养胃丸、 气滞胃痛颗粒等,以温中和胃、
疏肝理气。
非药物治疗
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避免刺 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随访计划
定期回诊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胃痛定义与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定义
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分类
根据病因和症状,胃痛可分为寒 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 瘀血停滞等证型。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
寒邪侵入胃腑,导致气 血凝滞,引起胃痛。
饮食伤胃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 辛辣、油腻食物,导致
胃腑受损。
肝气犯胃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 引言 •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 胃痛的中医治疗 • 胃痛的预防与调护 • 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01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苔腻 、脉滑。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0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 香苏陈皮炙甘草,胃气壅滞此方好。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1
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
兼次症:嗳气频繁,大便不畅, 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喜太息。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6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
化肝煎用青陈皮,芍药栀子与丹皮, 再加泽泻与贝母,肝胃郁热此方宜。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7
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刀 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食后加 剧,入夜尤甚。
兼次症:病程长久,胃痛反复 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
4、李东垣《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创益气、 温
中、理气、 和胃之法。 5、《医学正传》认为孙思邈所指的九种心痛“皆在胃 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6、 《景岳全书》着重强调了“气滞”这一病机并主张 治 以“理气为主”。 7、202李1/4/1中4 梓《医宗必读》整、理课孙件pp一t 奎《赤水玉珠》对“4 胃
苔薄白,脉弦。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2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枳芍草,香附川芎二味妙,
疏肝理气兼止痛,肝胃气滞此方好。
2021/4/14
整理课件ppt
23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痛,得凉则减, 遇热则增。
兼次症:口干口苦,喜冷饮, 或口臭、口舌生疮,小便黄, 大便秘结。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胃痛
胃痛【定义】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胃脘痛”。
根据胃痛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犯胃为多,寒性收引,易使气机郁滞,致胃气不和而胃痛暴作。
若中阳素虚者,则更易因受寒而发病。
2.饮食不节这是胃痛最常见的病因。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如长期过食或暴食生冷,耗伤中焦阳气;或饮酒无节,损伤胃体;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或嗜食肥腻,积滞难消,酿生湿热;或饥饱无常,特别是空腹过劳或饱餐后用力过度而损伤胃气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发生胃痛。
3.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思则气结,怒则气逆,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脾胃素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与运化水谷,互为表里,共主升降。
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焦虚寒,失其温养;或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则均可导致胃痛。
素体脾胃虚弱,遇有饮食失调、外感邪气、情志刺激,更易引起胃痛发作或加重。
5.药物损害过服寒凉、温燥中西药物,伤胃体,耗胃气,损胃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二、病机基本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病理因素以气滞为主,并见食积、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等。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胃痛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异,归纳起来,主要是虚实、寒热、气血之间的演变和转化。
胃痛的病理性质可分为虚实两类。
胃痛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属实证;若久痛不愈,或反复发作,脾胃受损,可由实转虚。
如因寒而痛者,寒伤阳气,可形成虚寒胃痛;因热而痛者,热邪伤阴,可形成阴虚胃痛。
虚证胃痛,因脾胃功能虚弱,失于运化,又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如脾胃虚寒者,易兼寒邪、食滞或湿浊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
实验研究
药效学研究
通过药理学、生理学等实验方法,研 究中药对胃痛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 点,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毒理学研究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过程,为药物剂量的选择和给 药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研究,评估其安全 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保障。
案例分析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了 解胃痛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和 疾病负担,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
供依据。
临床诊断标准研究
针对胃痛的中医诊断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明确其诊断依据和标准,提 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通过对照实验、随机对照试验等方 法,对中医治疗胃痛的方法进行疗 效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外邪犯胃
饮食不节
外感寒、热、湿等邪气, 导致胃气阻滞,引起胃
痛。
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脾
胃受损,引发胃痛。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 抑郁等情绪问题,影响 肝脾功能,进而引发胃
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 力,导致气血瘀滞,引
发胃痛。
病机
01
02
03
04
气滞
胃气阻滞,导致胃痛。
胃痛概述
胃痛的病因
中医认为胃痛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 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这 些因素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郁滞 ,胃失和降,引发胃痛。
胃痛的分类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胃痛可分为寒邪 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 弱等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和治 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02
中医对胃痛的认识
病因
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胃部疾病。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胃 痛
第十一单元胃痛、第十二单元呕吐第十一单元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胃痛的常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2.胃痛与肝、脾的关系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
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
3.胃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诊断和类证鉴别1.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2.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辨证论治1.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喜冷恶热,为热证。
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在气者,有气滞、气虚之分。
在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2.胃痛的基本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如散寒、消食、疏肝、泄热、化瘀、养阴、温阳等,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这样才能把握住“胃以通为补”的真谛,灵活应用“通”法。
胃痛中医内科学
3.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结语]
• 1.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 2.胃痛病因有外感邪气、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
邪盛以祛邪 正虚以扶正 虚实夹杂则 扶正祛邪
邪实 正虚
胃寒者——散寒 食停者——消食 气滞者——理气 热郁者——泄热 血瘀者——化瘀
阴虚者——益胃养阴
阳虚者——温运脾阳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证型 症状
寒邪客胃
胃痛暴作,或卒感 寒邪,或饮食生冷 ,恶寒喜暖,得温 痛减,遇寒加重, 口淡不渴,或喜热 饮。舌淡苔薄白,
中医内科学 胃痛
[概说]
一、概念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概说]
二、沿革
• 1.《内经》首提胃痛之名。 • 2.《伤寒杂病论》设立诸多治疗胃痛的名方。 • 3.《千金要方》所载有九种心痛,大部分属于
胃脘痛。 • 4.《兰室秘藏》首次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
机以及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 • 5.《医学正传》总结了胃痛的治疗大法。
胃素虚。病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病理性 质初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属于实证;病 久伤正,则见脾胃虚弱之候。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 夹与转化。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食积、热 郁、湿阻、血瘀。
[结语]
• 3.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法。寒凝、气滞、 食积、热郁、湿阻、血瘀多属实,当予散寒、理气 、消食、清热、祛湿、活血,和胃止痛;脾胃虚寒 ,胃阴不足多属虚,治以温中补虚、养阴益胃。虚 实夹杂者,当予兼顾。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第一节胃痛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
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
《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
”《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
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
《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
中医内科学胃痛(详细)
2021/1/11
中医内科学胃痛(详细)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 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 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 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 说:“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 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 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2021/1/11
中医内科学胃痛(详细)
4.素体脾虚 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 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 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 而发生疼痛。
2021/1/11
中医内科学胃痛(详细)
二、病机
2021/1/11
中医内科学胃痛(详细)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 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郁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 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 “不通则痛”。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 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 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 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 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 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 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 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 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 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 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 瘀,可致血瘀胃痛。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 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 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胃痛
展开全文
打开想看资讯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一、概念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之胃痛,又称胃脘痛。
胃脘部一般系指上、中、下三脘部位,或指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以上至鸠尾的梯形部位。
二、病因病机
1.外邪犯胃
2.饮食不节
3.情志不畅
4.脾胃虚弱
三、诊断要点
1.病史: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2.诱因: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症状: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4.理化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四、鉴别诊断
1.与胃痞的鉴别
2.与真心痛鉴别
注意:1.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2.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五、辨证要点
1.辨寒热
2.辨虚实
3.辨气血
4.辨在胃、在肝、在脾
六、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止痛,审症求因,审因论治。
具体治法:散寒、消食、理气、泄热、化瘀、除湿、养阴、温阳。
七、分证论治
l.胃气壅滞
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或可兼见纳呆少馨,嗳腐,或有伤食病史,或有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表证。
舌脉:伤食:苔白厚腻,脉滑;
伤于风热: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伤于风寒:苔薄白,脉浮数;
伤于暑湿:苔白腻,脉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香苏散化裁。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
香附——行气和血;
陈皮——理气和胃降逆;
甘草——和中。
2.肝胃气滞
主症:胃脘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连及两胁,攻撑走窜,可兼见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壳、甘草)——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
川芎——调血中之气;
香附——理气中之血;
3.胃中蕴热
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得热则重,或兼见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甚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
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泻心汤(黄芩、黄连、大黄)——清胃泻热;
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理气和血止痛。
4.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见泛酸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渴喜凉饮。
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化肝煎加减。
贝母——散结中求疏郁;
白芍——养阴柔肝;
青皮、陈皮——理气;
丹皮、山栀——清肝泄热。
5.瘀血阻滞
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可兼见面色晦暗无华,唇黯;女子月经衍期,色黯。
舌暗有瘀斑,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活血祛瘀,通利血脉止痛;
丹参饮:丹参——活血化瘀;
檀香、砂仁——行气止痛。
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痛,或有隐隐灼痛,可兼见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思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或腑行不畅。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玉竹——补益气阴;
麦冬、生地——滋养阴津;
冰糖——生津益胃;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7.脾胃虚寒
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
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脉象沉细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补中益气;
小建中汤——温中健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