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二轮复习——明清史
(一)、阶段性特征
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
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
一、内阁
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
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二、商业发展
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
三、手工业发展
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四:理学VS进步思想
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3:传统观念在商品经济发展下不断被冲击。

(三)、不同角度切入
政治史部分
1:从君主集权(总体)的角度切入考察
(原创)起居注是君主日常起居言行的记录。

起居注官每天随侍皇帝左右,记录他的言行。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废除了起居注官制度。

其旨在( D )
A.防止起居注官泄露秘密
B.为废除丞相制度做准备
C.减少官员对皇帝的窥探
D.进一步强化君主的权力
2:从内阁、司礼监权力变化角度切入考察君主集权
(2020.1·浙江高考·7)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

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

如办公的地方不
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

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3:对内阁权力变化的角度切入考察
(2020·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
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
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原创)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入侵大安口,大学时孙承宪带军与其作战,指挥有方,首府了许多失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大学时杨嗣昌率领明军主力镇压四川张献忠部队。

这一现象表明明朝末年( A )
A.内阁职权范围渐趋扩大
B.中央决策程序发生转变
C.军事指挥人才极度匮乏
D.内阁逐渐参与军事决策
4:从明清中央集权的角度切入考察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5:从盛世与危机并存角度切入考察
参看小论文题目论述
经济史部分
1: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切入察
(2014·全国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
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
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2:从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角度切入考察
(2019·天津高考·2)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3:从工商皆本的角度切入考察
(2020·山东高考·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从私营手工业地位变化角度切入考察
(2020年新课标2卷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

明中叶后,
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5:从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发展角度切入考察
(原创)明初,山东成为全国棉花的重要产区,而到了清代,植花生、烟草等种植成为重
要的农作物。

这一变化反映了( C )
A.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经济作物是民众主要收入来源
C.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D.植棉泛滥导致市场萧条
6:从长途贸易角度切入考察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思想史:
1:从“经世致用”角度切入考察
(2019.4·浙江高考·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2:从理学世俗化角度切入考察
(2021年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
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3:从文化平民化角度切入考察
(原创)宋代笔墨纸砚消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消费主体也颇为广泛,“垂髫之儿,皆知翰墨”。

士大夫更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

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士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民众消费能力迅速提升
C.社会崇尚文化氛围浓厚
D.笔墨纸砚生产供不应求
(原创)在清朝初期,“苏州派”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总结他的传奇戏曲创作经验时明确指出:“与文章的‘不怪其深’相反,戏曲语言‘贵浅不贵深’。

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李渔认为(B)
A词贵显浅是传奇戏曲最重要的艺术生命B雅俗并陈的艺术方式更加利于戏曲传播
C化俗为雅是戏曲创作必须坚持的原则D世俗化的戏曲才更能深入和打动民众
4:从冲破理学束缚角度考察
(2016·江苏高考·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
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四)经典真题
1.(2021·全国甲卷高考·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

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2.(2020·全国Ⅰ卷高考·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3.(2019·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
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4.(2019·全国Ⅱ卷高考·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2019·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6.(2018·全国Ⅱ卷高考·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7.(2017·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8.(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9.(2016·全国Ⅰ卷高考·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2016·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11.(2015·全国Ⅰ卷高考·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 16 2 1
江苏7 8 17 49 A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2.(2014·全国Ⅰ卷高考·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13.(2013·全国Ⅱ卷高考·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