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易混淆概念辨析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
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一、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的区别地理坐标和经纬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坐标是指地球上某一个点的位置,而经纬度则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由经度和纬度来标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例如森林、水、矿产等。
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三、三纵六横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的区别三纵六横是指中国铁路干线的划分,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沪宁、沪昆、宁夏、内蒙古等三条南北纵向干线,六横是指沈阳、鸭绿江、秦皇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等六条东西横向干线。
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则是指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地图上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城市和都市圈的区别城市和都市圈也是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定居、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地方,它是特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而都市圈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一个大范围的城市群体,包括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等。
五、地区和地域的区别地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意象、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别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点的区域。
而地域则是指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定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域和经济地域等。
六、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历年来的天气状况,长期性强;而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变化性强,通常指的是当天或近几天内的气象情况。
七、外来物种和珍稀物种的区别外来物种是指人工引进或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其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的生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动物等。
而珍稀物种则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有限的物种,通常指具有较高种质植物、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海洋生物等。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
高考地理: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辨析引言:地理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其中常常涉及到许多地理名词。
有些地理名词非常相似,容易混淆。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进行辨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内河与外河内河指的是一条位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的河流,例如黄河、长江等。
而外河则是流经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河流,例如尼罗河。
区分内河与外河,有助于理解河流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二、岬和半岛岬是海河交接处向海外伸出的一段狭长陆地,例如山东的青岛岬。
而半岛则是一个以陆地连接的,周围三面被水环绕的地方,例如山东的胶东半岛。
区分岬和半岛,有助于理解地形特征和海陆关系。
三、土地和土壤土地是指地球表面被固定了的陆地,有其特定的地貌和植被。
而土壤是土壤固定化后形成的被腐植质和矿物质组成的表层部分,生物和植物的生长有赖于土壤。
区分土地和土壤有助于理解地表特征和植被分布。
四、火山和喷泉火山是地球地壳上喷发岩浆、火山灰等的裂缝或构造。
而喷泉是地下水或热水从地下渗出形成的水柱喷射,例如喷泉山。
区分火山和喷泉,有助于理解地质现象和水文特征。
五、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由南北两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经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经度。
而纬线是由东西两个极之间恒定间隔的虚线,又称为纬度线,用于划分地球的纬度。
区分经线和纬线,有助于理解地理坐标和时间概念。
结论:通过对这些常见易混地理名词的辨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在备考高考地理时,要注意加强对地理名词的辨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希望本文对考生有所帮助。
参考:1. 高中地理教科书2. 高考地理考试指南。
高考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
高考地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但是有些知识点往往容易出错或混淆。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易错易混的地理知识点入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高考。
一、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很多同学往往将地球的形状理解为一个完美的球体,实际上地球的形状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即地球的两个主要轴线不相等。
另外,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通常使用地理坐标系来表示,其中经度是从东向西,纬度是从南向北。
同学们需要注意区分地球的形状和参考系,以免在考试中出现混淆。
二、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分布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理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但同学们往往容易将板块构造与地震混淆。
事实上,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层通过外力的作用被分割为若干块,它解释了地球上地壳运动的原因。
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地震并不是所有板块边界都有发生。
同学们在学习板块构造理论时,要明确其与地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台风和龙卷风在学习气象学时,很多同学常常将台风和龙卷风混淆。
台风指的是热带气旋,是由海洋的热量提供能量而形成的大规模风暴系统。
而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内旋转的剧烈风暴,通常伴随着暴雨和强烈外旋风。
两者在形成原因、范围和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加以区分。
四、湖泊和海洋湖泊和海洋都是地球上的水域,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湖泊是相对较小的淡水水域,形成于地表低洼处,而海洋则是巨大的咸水水域,占据着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其次,湖泊通常是静止的或水流缓慢,而海洋涨潮、退潮、海浪等自然现象频繁。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要明确湖泊和海洋的定义、特征以及形成原因。
五、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地理学中两个重要且容易混淆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衡量。
而可持续发展则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追求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和人类福祉的持续改善。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有一些知识点往往容易引起学生混淆或错误理解。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口与城市1.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容易混淆的是人口净迁移与人口流动率的概念。
人口净迁移是指从一个地方流出的人口减去流入的人口,而人口流动率则是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 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易混淆的有城市人口与城市化率的含义。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数量,而城市化率则是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二、环境与资源1. 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易错的知识点有生态系统和生态红线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种系统,而生态红线则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统而设定的一条界限,禁止开发和破坏。
2. 能源资源在能源资源方面,易混淆的是传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区别。
传统能源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清洁能源则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再生能源。
三、地理分区1. 气候区划气候区划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易错的地方在于各个气候类型的特征。
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冬温、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是冬暖、夏热、降水集中于冬季。
2. 土壤分布土壤分布方面,易混淆的是各个土壤类型的特征。
例如,黄土是我国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呈干燥、稀疏、薄层分布。
四、地理实践1. 地图阅读地图阅读是地理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容易混淆的是方向与比例尺的使用。
方向是根据地图上的指北针或经纬度来确定的,而比例尺则是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2. 图表分析在图表分析中,易错的地方在于对图表中数据的解读和分析。
需要注意图表的单位、标度、趋势等因素,结合地理常识进行推测和分析。
综上所述,高考地理中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人口与城市、环境与资源、地理分区以及地理实践等方面。
高中地理考试易混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考试易混知识点整理在高中地理考试中,学生经常面临着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常常令他们感到困惑和挑战。
让我们以拟人的方式来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它们。
首先,让我们谈谈经常混淆的地理概念之一:纬度和经度。
纬度就像是地球的横向网格线,它们像是大地的腰带,环绕地球,帮助我们定位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位置。
与之相对的是经度,它们则像是地球的纵向格栅,从北极到南极穿过,帮助我们确定东西方向的位置。
记住,纬度横切,经度竖直,就像是地球的网格一样。
其次,海洋和大洋的区别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混淆的话题。
海洋像是地球的巨大水域,分布在陆地之间,与大陆架相连。
而大洋则是更深更广阔的水域,它们通常被称为大洋的一部分,比如太平洋或大西洋。
因此,海洋是更小的水体,而大洋则更大更广。
接下来是地球的层次结构问题,地壳、地幔和地核经常让学生感到困惑。
地壳就像是地球的表皮,它相对较薄而且比较脆弱,我们生活的大多数地方都在地壳上。
地幔则是地球的中间层,热量和压力使得地幔像是地球内部的熔炉,它对地壳的移动和构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内层是地核,它由铁和镍组成,是地球的最热部分,这些深处的温度和压力让它们在地球内部形成一个动态的热力学环境。
最后一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是地理学中的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模式,是地球不同地区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情况。
而天气则是短期内的大气条件变化,包括降水、温度、风等。
气候可以描述为一个地区长期的“气候性格”,而天气则更像是某一天或某几天的“气候表情”。
通过这些拟人化的解释,希望同学们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这些高中地理考试中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
记住,地理不仅是关于地球的位置和形状,它也是关于我们环境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希望大家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驾驭这些知识点,展现出自己的地理智慧。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然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地理往往是一个容易出错的学科,特别是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上。
下面是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总结。
1. 地球和地图的关系地球和地图是地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而地图是对地球表面的一种简化和缩小的表示。
地球是一个三维的球体,而地图是一个二维的平面。
要理解地球和地图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地图投影的概念。
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展开到一个平面上的方法。
不同的投影方法会导致地图上的变形和失真。
因此,在使用地图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地图上的距离、面积和形状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2.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中描述地点位置的两个重要概念。
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所处的东西方向的角度,以子午线为基准,从0°到180°东经或西经。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个点所处的南北方向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从0°到90°北纬或南纬。
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经度是阐述地点位置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阐述地点位置的南北方向。
要记住经度和纬度的区别,可以使用以下方法:经度是“东”西方向,和“经过”赤道,而纬度是“南”北方向,和“绕”赤道。
3. 旱地和湿地旱地和湿地是地理学中两个相对的概念,描述了地表水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和空间分布。
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缺水的地区,通常由干旱气候和少雨引起。
湿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湖泊、河流、泥炭地和沼泽等水域较多的地区。
然而,有些学生容易混淆旱地和湿地的概念。
要记住旱地和湿地的区别,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旱地通常缺少水分,土壤干燥,而湿地则有丰富的水源,并且土壤含水量较高。
4. 风蚀和水蚀风蚀和水蚀是地理中描述地表侵蚀过程的两个重要概念。
风蚀是指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地表侵蚀,如风沙、风暴沙和风成地貌等。
水蚀是指由水力作用引起的地表侵蚀,如河流、海岸、冲沟和冰蚀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有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的基本坐标系,用于精确定位地理位置。
学生容易混淆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度是地球上垂直于赤道的线,也被称为子午线。
经度和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叫做经线弧度,通常用度数表示。
经度的取值范围是从180°W到180°E,其中0°经线过本初子午线,计为东经或西经。
经度对应的天文时刻线称为经线时区线。
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轴线的线,也被称为纬线。
纬度的度数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取值范围从0°到90°N或S。
赤道是纬度为0°的线,北半球为正纬度,南半球为负纬度。
东西方向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称为等纬线。
学习技巧:1、练习经纬度的计算和转换,熟练使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理位置。
2、通过查看地球仪或谷歌地图进行实际的地理位置定位和实践。
二、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地球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导致混淆概念。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大片土地,通常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由岩石组成的板块,岛屿是能被单独区分出来的较小的陆地。
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29.1%。
海洋是被大量的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区域。
海洋通常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北冰洋和南极洲,并且被海岸和大陆架分隔成各自的区域。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70.9%。
学习技巧:1、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陆地和海洋特点和分布情况。
2、多观察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湖泊、河流、冰川等。
三、自然和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是地理中重要的两大分支,它们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物质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高中地理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是很相似的,容易混淆。
因此,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球旋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每天旋转一圈,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因此,地球旋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高中地理中另外一个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在地球上,纬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标准单位。
它是指地球表面到赤道的距离,通常以度数表示。
而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通常以经线的度数表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坐标系。
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非常重要。
3.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常会混淆的概念。
环境包括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或人类的影响,而生态系统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态因素和群落的组合体。
环境是单纯的自然条件,而生态系统则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
4.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混淆。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那些由自然条件引起的灾难,如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
然而,人类灾害则指那些由人类的行为导致的灾难,如核能泄漏、工业污染、战争等。
因此,在辨认时,需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灾难。
5.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也是一个常见的易混概念。
天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大气状况,如温度、云层、降雨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大气条件,通常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数年来测定。
因此,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总之,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包括地球旋转和公转,纬度和经度,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气候和天气等。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1.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干旱与旱灾:往往有人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
3.光照与热量:光照强不一定就热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而水能资源是指流动的水,一定要有落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必须有两个:一是有落差,二是水量要大。
5.地形和地形区:基本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具体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
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
9.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高考地理复习易混淆概念辨析
草地指被覆盖着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 源。
11.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6.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 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 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 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7.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14.东南丘陵与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是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大海, 西至云贵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的总称。
南岭以北,西起武陵山,东至武夷山, 湖南和江西两省以及安徽南部的丘陵称为江 南丘陵。南岭以南,广东、广西的丘陵称两 广丘陵。
浙闽边境的仙霞岭和闽赣边界的武夷山, 是长江与东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 这一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以东、浙江和福 建境内的丘陵,则称为浙闽丘陵。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一 些自己最易混淆的概念记在最 显眼处,以时刻提醒自己!
1.同质概念(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例1】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 【解】二者的外延,均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的作用(溶蚀为主)所形成的地貌。 【例2】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解】在外延上,两个概念所指的国家是一 致的。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 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 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 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 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 层两种形式。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发现学生对许多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理解,没能区别开来,致使答题时常出现混淆、互为代用的现象,为帮助其在复习时能确切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学生易混概念比较如下:1. 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行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广大的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物质。
故星际物质应包含行星际物质。
2. 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黄道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3. 偏心率与偏率偏心率在解析几何中称为离心率,它是决定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
如果,其曲线是圆;如,为抛物线;e<1为双曲线;0<e<1则为椭圆。
偏率是衡量一个圆球体是否为正球体的一个公式。
它是长半径减去短半径与长半径之比。
如偏率等于零,则为正球体,而地球的偏率为1/298。
故地球在宇宙空间看,基本上是一个正球体。
4. 昼夜半球、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半球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阳光照在其上而导致的自然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的除赤道外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的周年变化现象。
5. 节气、节气日、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前一个节气与下一个节气间隔为15天左右。
节气日就是指某一天。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季节约三个月左右。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是一个物理概念。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2023年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靠近旳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此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晰,致使答定期常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旳现象。
为协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某些常见旳学生轻易混淆旳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旳存在形式而言旳,多种星体和星际物质旳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旳运动关系而言旳,是指运动着旳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所构成旳相对独立和层决不一样旳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旳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剧烈碰撞而燃烧产:生旳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旳流星体旳“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旳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旳二分之一明亮而对应旳另二分之一黑暗旳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旳白昼与黑夜以一种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旳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旳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旳移动,使除命道外旳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旳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旳演变状况确定旳,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原则,一种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旳周年变化状况确定旳,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原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应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旳变更状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达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旳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达常温层如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旳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种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旳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种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旳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旳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种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旳太阳辐射强度。
高考地理20组易混概念辨析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
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易混概念二十二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易混概念二十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易混概念二十四台风与飓风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四十个概念总结
高考地理易混淆的四十个概念总结易混概念一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宇宙中各种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所构成不同等级,构成天体系统至少要有两个天体,如地月系、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独立的个体,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易混概念二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与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三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适合呼吸的大气。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条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条件,如日地距离适中、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易混概念三光照与热量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积温和无霜期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
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永久性积雪、季节性积雪
永久性积雪、冰川是指分布在高纬度的两 极地区或高山地区。一般只是在气温高的 季节有稍许融化,可补给江河。
季节性积雪则是一般分布在纬度较高、冬 季气温较低的温带和寒带地区,到次年春 暖以后积雪可全部融化成水,使该地河流 形成春汛,也可使土壤湿润,形成好的墒 情,利于春播。
6.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 射能量,是一个物理概念。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 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 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太阳常数则是一个物理定量,是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 上,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每平方米面积 上,每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值为8.16焦/平 方厘米· 分
种到成熟的时期,前者称气候生长期,纬 度高地区生长期短,后者称作物生长期, 同一农作物在高纬高山地区生长期长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
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
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 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 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季风气候区降水 变率大。
3.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 等多种形式,而降雨仅仅是降水中的一个主 要类型而已。
4.流量、径流
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体的体 积,如果测得断面平均流速,则流量等于平均 流速与过水断面面积的乘积。多年平均流量, 又称“正常径流量”,其大小基本上反映了过 水断面以上流域内水资源的丰沛程度。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 下运动的水流。
21.台风与飓风、气旋与反气旋、 锋面气旋、热带气旋
台风与飓风: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
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 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
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
25.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 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 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 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 风带位臵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 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 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 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 季风气候。
[水利枢纽工程是综合性工程]。
3.交叉关系的概念 两个概念的外延 部分重合。
如:东西方向、东经度、西经度、东西半球、 东西时区。
交叉关系的概念 东半球 东时区 20°W以东~160°E以西 7.5°E~180°经线 例如,东11时区157.5°E~172.5°E,有的在东半 球,有的在西半球。又如,东12时区在西半球。
23.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 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 动等。
24.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是根据各地气温和降水状况,将全 球气候划分的若干种类型。而气候特征则是 某种气候类型在气温和降水方面长期稳定的 基本特征。
19.锋面与气团 气团:大范围性质均一的空气。根据与流
经地区气温的对比,可以分为冷气团和暖 气团。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处。单一气
团控制天气明朗,气团交界处天气多变。
20.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 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 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 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 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亚,亚热带季风 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 利亚的东岸
当其中心附近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22.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 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 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 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 热直减率(即0.6-0.8℃/100米)下降,大部分水 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 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 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 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 农业气象灾害。
8.矿物、矿床、矿产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 等于矿产,只有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一些有 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 农业利用要求时,才成为矿产。矿产是一种 重要的自然资源,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产。 矿产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称为矿床。
9.土壤、土地、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陆地的表层部分。土地比土壤内 涵丰富,除土壤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 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 土地资源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 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即有自 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28.洪灾与涝灾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 时排除,农田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 中的空气相继排出,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作 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 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死亡, 农业减产的灾害。 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 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 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人员 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 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 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等。
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
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分布规律是: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7.节气与季节、夏至日与远日点、 冬至日与近日点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
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 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
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 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 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18.无霜期、积温、生长期、降水变率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
一段时间。一般在我。
生长期:作物可能生长的时期或作物从播
沧海工作室
•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 概括,区别概念时,应透过事物 外部现象,进而深刻地认识事物 本质属性。
• 非同类事物的概念——寒流寒潮 • 海水运动──冷水流,常年性的,影 响沿海岸地带,流经地区; • 气候空气运动──冷气流,季节性的, 影响面大。
以下归纳一些同学们在答题中 易混淆的概念、并对它们加以 区分,希望对同学们今年高考 地理冲刺阶段的复习有所帮助。
5.不相容并列关系的概念 如: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 豆、蚕豆、碗豆、绿豆、甘薯、马铃薯 经济作物:棉花、黄麻、油菜、花生、芝麻、 甘蔗、甜菜茶、咖啡、可可、人参、贝母等。
6.对立关系的概念:气旋 反气旋
1.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 体和尘埃; • 行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广大 的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 和极少量的尘埃物质。故星际物质应 包含行星际物质。
15地方时、区时、时区、国际标准 时间、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
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 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 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 时区。
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
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称为区时。
4.因果关系的概念(两概念内涵相近却 不相同。)
因果关系的概念 农作物 农产品
水稻、油菜、油棕、椰枣 树 在土地上种植的作物、林 木,由根、茎、叶、果实 组成
稻谷、油菜籽、棕油、椰 枣 人们收获的农作物和果树 等林木的果实,或果实的 制成品
【谨防出错】稍不留意,就将某地农作物答成油菜籽、 棕油,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或因粗心大意,或因缺 少生产生活常识,应引起注意。
12.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 然能源,无任何人工加工。 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 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如煤汽、焦炭、 核电、水电等,都是一次能源转换成的二次 能源形式。
13.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 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 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一 些自己最易混淆的概念记在最 显眼处,以时刻提醒自己!
1.同质概念(两个概念在外延上完全重合。) 【例1】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 【解】二者的外延,均指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的作用(溶蚀为主)所形成的地貌。 【例2】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解】在外延上,两个概念所指的国家是一 致的。
26.积温与气温
积温是指日平均气温≥10℃的植物持续生长 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它反映一地生长期内 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 气温是指一地大气温度的反映。
27.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 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 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 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位移。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 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 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 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 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