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doc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高中地理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探索的学科。

但在学习中,会遇到不少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一、地理坐标和经纬度的区别地理坐标和经纬度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坐标是指地球上某一个点的位置,而经纬度则是地球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由经度和纬度来标示,纬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经度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东西方向。

二、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自然资源指的是地球上的物质、能量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它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例如森林、水、矿产等。

而自然环境则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例如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

三、三纵六横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的区别三纵六横是指中国铁路干线的划分,三纵是指京广线、沿海线、沪宁、沪昆、宁夏、内蒙古等三条南北纵向干线,六横是指沈阳、鸭绿江、秦皇岛、武汉、广州、乌鲁木齐等六条东西横向干线。

而中国近现代交通干线则是指东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地图上的主要交通干线。

四、城市和都市圈的区别城市和都市圈也是常常被混淆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定居、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地方,它是特定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而都市圈则是指在城市周边形成的一个大范围的城市群体,包括城市及其周边的居民点、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等。

五、地区和地域的区别地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意象、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相对于别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和特点的区域。

而地域则是指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定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自然地域和经济地域等。

六、气候和天气的区别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历年来的天气状况,长期性强;而天气则是指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状况,变化性强,通常指的是当天或近几天内的气象情况。

七、外来物种和珍稀物种的区别外来物种是指人工引进或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其出现在一个新的地方的生物种,例如外来入侵植物、动物等。

而珍稀物种则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有限的物种,通常指具有较高种质植物、野生动物、淡水鱼类、海洋生物等。

易混淆概念解析高考地理

易混淆概念解析高考地理

全球气候变暖为何会使中纬度更加干旱, 高纬度变得湿润?
• 答: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蒸发更为旺盛, 山体冰川逐渐退缩终将无冰可融,干旱地 区的河流逐渐消失,河流下游的绿洲也会 逐渐消失,会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全球气 候变暖可能会导致高纬地区的冰雪融化速 度加快,水汽上升易凝结成云致雨,降水 反而增多,变得适宜耕作
太行山西坡的自然带为何要高于东坡呢?
• 答:自然带延伸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热量, 太行山东坡、西坡的降水量都超过了400毫 米,但是东坡降水略多于西坡,则造成了 东坡的光照热量不如西坡,故而西坡的自 然带延伸得较高。
为什么春秋两季的寒潮对我国农作物的 影响最大?
• 答:因为秋天有的农作物还没有完成收获, 春天气温本来已经开始回升,农作物已经 开始生长,遭遇寒潮农作物很难适应。就 如同人在春秋两季也很难适应多变的气温 而容易感冒。
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异?
• 答: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回答的关键点位“两期 (结冰期、汛期)、两量(含沙量、流量)、两 水(水位、水量)” 河流的水系特征则需要回答:河流长度、流向、 流域面积、水系的形状、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 分布。 【常见的水系形状:向心状、放射状、平行状、 网状、扇状水系】
地形和地貌的区别是什么?
• 答:①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 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五大地形为:高原、平原、 山地、丘陵、盆地。 ②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条 件造就的,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根据形态 分类则可以划分出五大地形;根据成因分类则有 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风蚀地貌、雅丹地貌等。 所以说,地貌的概念其实比地形要大。
三峡工程如何蓄清排浑?
• 答:首先三峡水库保证一定的水位有利于发电、 通航、供水。由于长江上游冬季降水较少,河流 的含沙量也小,进入10月后开始蓄水,在11月水位 便提升至175米。而夏季由于河流的含沙量大, 为避免三峡水库的淤积和河口三角洲的退化,三 峡库区的水位在4月以前又退回到了145米以利于 汛期排浑。当然在长江流域洪水来临的时候,为 保住长江中下游平原,即使河水的含沙量再大, 也只有滞留在三峡水库之中。 【注:黄河小浪底的调水调沙也是在夏季进行, 一般为6—7月】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

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定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

为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学生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中存在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记忆上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下面将对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解释。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坐标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经度是指连接地球上两个极点的大圆弧线,为垂直于地球轴的线,可以用来划分地球表面上的东西方向;纬度是指连接地球两极的小圆弧线,为平行于地球赤道的线,用以划分地球表面的南北方向。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容易混淆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其作用和区别。

解释:经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180°E或W),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而纬度是指地球上一个点与赤道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来表示(0°-90°N或S),用来划分地球的南北方向。

二、物理和人文地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两个核心领域,物理地理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和地域差异,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难以区分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解释:物理地理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水文循环、气候变化等;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化、农业生产等。

三、岛屿和半岛岛屿是指被海洋或湖泊包围的陆地,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礁或是一个大陆的一部分;半岛是指突出到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在陆地上只有一小部分与大陆连接。

易混淆点:很多学生不清楚岛屿和半岛的区别和分类。

解释:岛屿是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没有与其他陆地相连的部分;半岛则是不完全被水包围的陆地,有一部分与大陆相连。

四、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出,比如人/平方公里或人/平方千米;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的集中和分散程度。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和地理学:地理是一门学科,而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的学问。

2. 大陆和板块:大陆是指陆地上的大片地域,而板块是地壳上的一个大片块状构成单元。

3.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的一些力量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等。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灾害,如环境污染、核事故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一天为一个自转周期。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年为一个公转周期。

5. 经度和纬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东西向位置。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与赤道圈之间的连线所围成的角度,用来表示地球上南北向位置。

6. 同心环和同心火山:同心环是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不同组成和颜色的层层环状结构。

同心火山是由喷发出的多次岩浆形成的多个火山锥体叠加而成的类似同心圆的火山体。

7. 人口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口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人口出生率减去死亡率的差值。

8. 环渤海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是指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为核心,以渤海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

9. 染料工业和合成纤维工业:染料工业是生产染料的工业部门,用来给纺织品等物品上色。

合成纤维工业是生产合成纤维的工业部门,合成纤维是人工合成的纤维材料,如涤纶、腈纶等。

10. 取水量和用水量:取水量是指从水源地取水的数量,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用水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期间内使用的水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了解清楚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内容。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辩析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辩析
花岗岩是酸性岩类的代表,它包含有白岗岩、斑状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等。而花岗岩类不仅包括上述几种,还包括花岗岩闪长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黑曜岩和浮岩等,它们的成分虽与花岗岩相类似,但产状和构造与花岗岩大不相同,花岗岩类几乎构成大陆地壳上层,故地壳上层的硅铝层主要由花岗岩类构成。
14.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15.矿物、矿床、矿产
洋流按成因可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是指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补偿流是指一个地方的海水流走了,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就产生了补偿流。密度流是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叫密度流。洋流按性质可分为寒、暖流,暖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暖流一般是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是指比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洋流,寒流一般是从高纬流向低纬的。
12.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13.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固体成岩作用是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这种作用叫做固结成岩作用。它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及变质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的作用,它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word文档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word文档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地理的部分的概念是比较容易弄混的,下面查字典地理网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地理的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

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高考易错题解密——地理篇:掌握常见地理概念易混淆点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常常让考生感到头疼。

在地理考试中,经常有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容易让考生产生困惑。

本文将针对常见的地理概念易混淆点进行解析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地理题。

一、自然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海洋与海湾:海洋是指连接各大洲的广阔的咸水面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而海湾是指海洋向陆地方向伸入的岸线曲折的海水面积,如波斯湾、卡拉卡湾等。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海湾也属于海洋的一部分,但区别在于海湾与陆地有明确的接触面,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形态和生态环境。

2. 海峡与海湾:海峡是指两片陆地之间相对狭窄的水域,如鸭绿江海峡、马六甲海峡等;而海湾已在前述中有所解释,是海洋向陆地伸入形成的曲折岸线的地理形态。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上海峡与海湾常常相邻,但二者的形成机制与特征存在差异。

3. 地壳与地核: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围的岩石壳层,密度相对较低;地核是地球内部最内层的区域,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密度相对较高。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地壳与地核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但在位置、结构和物质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别。

二、人文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开发与利用:开发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开拓和利用的过程,包括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等;利用是指人们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合理地使用和配置资源。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开发和利用紧密相连,但两者重点不同:开发强调资源的发掘和开拓,而利用强调资源的有效使用。

2. 都市与城市:都市是指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城市,具有完善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则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集聚集中的人居聚集区。

易混淆的原因在于,都市是城市的一种特殊形态,但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称为都市。

三、区域地理概念易混淆点1. 区域与地区:区域是指在某种属性或条件下的一定范围,可以是特定的自然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等;地区是指区域的一部分,常常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如国内的省、市、自治区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

高中地理易混淆概念整理高中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的学科,涉及到很多的概念,有些概念可能会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好好理解这些概念,将会对我们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中地理常见的易混淆概念进行整理,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板块运动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地震是高中地理中经常会讨论的两个话题。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外层岩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而地震则是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很容易被混淆。

板块运动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其速度非常缓慢,需要几千年或几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明显的结果。

而地震则是突然而剧烈的震动,它是因为板块间的断裂导致能量的释放而发生的。

进一步来说,板块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大气圈环流、热对流等因素引起的,这些都是缓慢的过程。

而地震则是由于板块间的磨擦和断裂所引起的,它们可以在海底或陆地上表现为地震波或海啸,其破坏性是非常大的。

二、自然气候与人工气候在高中地理中,自然气候和人工气候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自然气候是指没有人为干扰的大自然所形成的天气和气候条件,如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

而人工气候则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气候条件,如城市热岛现象、大气污染等。

虽然这两个概念很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联系。

例如,人类活动会对自然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出的尾气会致使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大气污染程度。

此外,人类在土地利用上也会对自然气候产生影响,如在森林被砍伐之后,原本丰富的土壤和植被不复存在,这将导致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三、许多和大洋洲相关的概念大洋洲是由许多岛屿组成的一个地区,它与其他大陆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学习大洋洲的时候,容易混淆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1.海洋洲和大洋洲海洋洲是指环绕着一座或几座海岛的浅海区,常常由珊瑚、海草等构成。

而大洋洲则是指由许多的岛屿所组成的一个地区,其中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等。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学科,虽然内容丰富,但其中有些知识点非常容易混淆,特别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和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球的基本坐标系,用于精确定位地理位置。

学生容易混淆两个概念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经度是地球上垂直于赤道的线,也被称为子午线。

经度和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叫做经线弧度,通常用度数表示。

经度的取值范围是从180°W到180°E,其中0°经线过本初子午线,计为东经或西经。

经度对应的天文时刻线称为经线时区线。

纬度是垂直于地球轴线的线,也被称为纬线。

纬度的度数表示地点距离赤道的距离,取值范围从0°到90°N或S。

赤道是纬度为0°的线,北半球为正纬度,南半球为负纬度。

东西方向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称为等纬线。

学习技巧:1、练习经纬度的计算和转换,熟练使用经纬度来标识地理位置。

2、通过查看地球仪或谷歌地图进行实际的地理位置定位和实践。

二、陆地和海洋陆地和海洋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物理特征,也是地球上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背景。

但是学生容易忽略其中一些细节和特点,导致混淆概念。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大片土地,通常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由岩石组成的板块,岛屿是能被单独区分出来的较小的陆地。

全球陆地面积大约为14.8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29.1%。

海洋是被大量的水覆盖的地球表面区域。

海洋通常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北冰洋和南极洲,并且被海岸和大陆架分隔成各自的区域。

全球海洋面积大约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70.9%。

学习技巧:1、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陆地和海洋特点和分布情况。

2、多观察地球表面的物理特征,如地形、湖泊、河流、冰川等。

三、自然和人文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是地理中重要的两大分支,它们涉及到了地球上的物质和人类活动两个领域。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高中地理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学科,它主要介绍了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概念是很相似的,容易混淆。

因此,一个良好的理解关于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1.地球旋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高中地理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这两个概念。

地球的旋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每天旋转一圈,而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绕行一周。

因此,地球旋转和公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纬度和经度纬度和经度是高中地理中另外一个最常见的易混概念。

在地球上,纬度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的标准单位。

它是指地球表面到赤道的距离,通常以度数表示。

而经度则是指地球表面上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通常以经线的度数表示,它们共同构成了地球坐标系。

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区别非常重要。

3.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和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经常会混淆的概念。

环境包括了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或人类的影响,而生态系统则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相互作用和依存的生态因素和群落的组合体。

环境是单纯的自然条件,而生态系统则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的人和动植物的生活状态。

4.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混淆。

自然灾害通常是指那些由自然条件引起的灾难,如地震、飓风、火山爆发等。

然而,人类灾害则指那些由人类的行为导致的灾难,如核能泄漏、工业污染、战争等。

因此,在辨认时,需要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灾难。

5.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也是一个常见的易混概念。

天气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大气状况,如温度、云层、降雨等。

而气候是长期的平均大气条件,通常在一个区域内经过数年来测定。

因此,了解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非常重要。

总之,高中地理最常见的易混概念包括地球旋转和公转,纬度和经度,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灾害和人类灾害,气候和天气等。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25条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概念辨析

1.寒流和寒潮:生活中冷空气来了说寒流来了,实际上应该是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干旱与旱灾:往往有人认为气候干旱就是旱灾,其实气候干旱的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例如西北地区比华北地区干旱,但是华北地区旱灾严重。

3.光照与热量:光照强不一定就热量高,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是热量却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而水能资源是指流动的水,一定要有落差,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必须有两个:一是有落差,二是水量要大。

5.地形和地形区:基本地形有5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而地形区要写具体名称。

例如,在答题时,问青藏高原的地形应该答高原,而问地形区应该答青藏高原。

6.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地形类型是指人们对地表形态划分的基本类型,一般分为五种,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地形特征则是指在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大小等方面基本特点。

例如,华北平原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地形特征是海拔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

土地利用类型分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7.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

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

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8.地形与地质构造:地形指地表的形态,而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在地壳中留下的足迹,是地表之下的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

9.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

地理中易混淆的概念在高考地理复习中,发现学生对许多内涵和外延较接近的概念没有明确理解,没能区别开来,致使答题时常出现混淆、互为代用的现象,为帮助其在复习时能确切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学生易混概念比较如下:1. 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是指存在于整个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行星际物质则是指在太阳系中,广大的行星际空间分布着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物质。

故星际物质应包含行星际物质。

2. 地球公转轨道、黄道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路线叫做地球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黄道是指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3. 偏心率与偏率偏心率在解析几何中称为离心率,它是决定曲线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

如果,其曲线是圆;如,为抛物线;e<1为双曲线;0<e<1则为椭圆。

偏率是衡量一个圆球体是否为正球体的一个公式。

它是长半径减去短半径与长半径之比。

如偏率等于零,则为正球体,而地球的偏率为1/298。

故地球在宇宙空间看,基本上是一个正球体。

4. 昼夜半球、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半球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且阳光照在其上而导致的自然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一个太阳日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的除赤道外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的周年变化现象。

5. 节气、节气日、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度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前一个节气与下一个节气间隔为15天左右。

节气日就是指某一天。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一个季节约三个月左右。

6.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是一个物理概念。

太阳辐射强度则是一个物理变量,是指一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在一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太阳高度角、纬度和时间而定,其中太阳高度角是主要因素。

2019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之三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之三精品教育.doc

高中地理常见易混概念比较之三21.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因此。

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

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

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4.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

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尸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二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5.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

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2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及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7.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8.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

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随着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深入,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就会对后续的学习产生阻碍。

本文将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进行详细解析和梳理,以期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避免混淆。

1. 经度和纬度经度和纬度是地理学中最基本的坐标系统,这两个概念都是用来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的。

经度和纬度的单位都是度数,但是它们描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经度是用来描述距离本初子午线(即经度0度)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180度E(东经)和0~180度W(西经)。

纬度是用来描述距离赤道的角度,它的范围是0~90度N(北纬)和0~90度S(南纬)。

2. 大陆和洲际板块大陆和洲际板块通常容易被混淆,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它们也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大陆是指较为庞大的陆地区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个大洲。

洲际板块是指地球表面由大量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而这些岩石板块构成了地球的外壳。

洲际板块是影响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板块运动对大陆的形成和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

3. 干旱与半干旱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别是相对比较明显的,但是有时候还是会被混淆。

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非常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

半干旱则是介于干旱和湿润气候之间的气候类型。

虽然半干旱的降水量可能比较少,但是该地区的草地和灌木林比较发达,尚能支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4. 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蔓延式城市和跳跃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两种主要形式,但是其不同点还是容易被忽略。

蔓延式城市是指一种由原有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的城市形态。

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常常会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带,使得城市范围逐渐扩大,而城市周边的农村和自然资源等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跳跃式城市则是指在城市周边新兴城市的建设,距离原有城市较远,而且往往是在空旷的地区建立。

跳跃式城市的发展模式有助于缓解原有城市的压力,同时能够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和农村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分析高中地理易混淆的知识点的概念1.天体与天体系统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2.流星体、流星现象与陨星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

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3.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

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4.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

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5.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

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6.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

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

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 时的太阳辐射强度。

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7.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侯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8.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

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

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

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

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

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9.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0.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11.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

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2.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

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3.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图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

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14.矿物、矿产与矿床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

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

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5.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

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7. 印度详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

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正确使用方位词-表示地理实物空间分布的相邻关系如:南面东侧。

我国南面有越南、老挝等邻国。

180 经线东侧为西12时区,西侧为东12时区。

-表示地理事务空间位置的从属关系如北部。

宁绍平原在浙江省的北部。

如用北方等词取代,就使宁绍平原与浙江省脱离关系了。

又如陇东、陕北等均指本省内部不同方位的地区。

-表示地理事物相隔离的不同地域空间如北方,西方。

日本的北方四岛仍在俄罗斯手中;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缓。

-表示地理事物不同方位的空间范围如内外、南北,以南。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秦岭-淮河以南。

-表示确切的地理位置如北陲、东端。

西藏和新疆分别是我国西南和西北的边陲省区;我国的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表示地理事物的动向及其变化如东流、北风、向右偏、左偏等。

长江东流入海;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运动方向右偏。

其中名词前面的方位词指来向,动词前面指去向。

-由地理事物的动向定向如左岸、右岸。

顺河水流向,珠海在珠江口的右岸,深圳在珠江口的左岸。

又如: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低压在左前。

-三维空间的方位表示如中天、天顶、地平高度。

某天体处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叫中天,分上中天和下中天。

由此计量出恒星日即某恒星连续两次上中天或下中天的时间间隔。

我们立正时,头顶正对着的天球位置叫天顶。

中纬度35 N附近,仰望九月苍穹,在天顶附近有天琴、天鹰等星座。

结合地平方向,地平高度和近距,我们可以表达出空间任何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

仰极高度等于地理纬度,在北京(40 N)仰望北极星的地平高度约40 。

高中地理的复习找出问题的方法1、学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较差地理所含的地和理两部分,前者较为容易理解和记忆。

基础好的同学甚至可以轻松地说出各国的首都名称和主要城市;但后者,也就是关于为什么的部分,对所有学习的人来说都是难点,尤其是关于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和地理意义、大气运动和常见的天气系统、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以及海水运动等知识点,以其抽象性导致格外难于理解和记忆。

因此,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掌握的知识非常有限,更谈不上前后联系、自成系统。

此外,经过时间的淡化,当初就没有太深入脑海的知识尤其是初中所学已经所剩无几,因而到复习时基本上要重新学习一遍。

在复习初一世界地理部分时,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先讲一遍教材,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复习串讲。

2、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状况差别较大,同一层次班级的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由于初中就读于不同的学校,学生们的基础本身存在着源自初中阶段的差异:对地理科目,有的学校相对重视,初中阶段和其它课程一样科学、正规地开设,就读于这类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有的学校则不然,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的学习基本局限于考试之前背一下,甚至就单凭运气应对考试。

目前任教的涵盖A、B、C三个层次的5个班级中,A层次班级的同学多数基础较好,复习中追求全面、透彻和系统;C层次班级的同学则绝大多数近乎一无所知,学生主要靠记忆两字进行复习,教学中主要强调记忆重要知识点;B层次各班的同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3、学生中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普遍存在由于对之前的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在心理上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总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或者记不住,再或者不够全面,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理解了某个知识点。

当这种怀疑在某一次考试或练习中得到了负面印证,接下来则将理所当然地进入更深一步的循环认定我真的不懂。

如此周而复始,畏难情绪逐渐加深。

4、在学习方法上,多数同学或多或少存在靠背生存的现象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对地图的陌生。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

关于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复习过程中发现多数学生知之甚少;明确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后,让他们自己结合地图看图做题,又是一大难题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根据图形形状、经纬度提示、海陆分布或地物(如山脉、河湖、地形、国家轮廓、城市名称等)基本读懂地图,大多数同学茫然不知所措。

对于地理中相对简单的地这部分,他们最为熟悉的学习方法也只有一个字:背。

除此之外,对于地理中的理这部分,如经纬线的分布、时间的判断和计算、三圈环流、洋流方向等相对抽象的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难度太大,因此,他们仍然选择一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