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道规划及案例解析

合集下载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

城市绿道建设规划解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道建设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城市绿道的定义、功能、规划和建设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城市绿道建设。

一、城市绿道的定义与功能城市绿道是指在城市内部或城市周边规划建设的一条或多条绿地廊道,用于连接城市中的各个绿地节点,并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交通出行的场所。

城市绿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功能:城市绿道可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绿道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和热岛效应,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

2. 交通功能:城市绿道可以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人们步行、骑行和慢行的便利通道。

通过绿道的连接,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环境。

3. 休闲功能:城市绿道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绿道上散步、跑步、骑行,与家人和朋友共享自然的美景,享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4. 文化功能:城市绿道可以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化景观。

通过在绿道上设置公共艺术品、文化展示和活动场所,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二、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城市绿道的规划与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交通状况和社会需求等因素。

以下是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的一般步骤:1. 规划调研:首先,需要进行城市规划调研,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现状和人口分布等情况。

同时,还要了解居民对绿道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其他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要求。

2. 绿道网络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绿道的整体规划方案。

这包括确定绿道的起点和终点,规划绿道的走向和长度,以及确定绿道的主要功能和服务设施。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绿道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一、绿道建设的实践1. 实践案例一:上海外滩绿道上海外滩是上海市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也是外滩地区许多市民的休闲场所。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上海外滩绿道建设成为了市民和游客关注的焦点。

在实施绿道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市规划部门充分考虑了外滩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改善交通环境等方式,成功打造了一条贯穿外滩地区的绿道。

如今,上海外滩绿道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也成为了上海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2. 实践案例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绿道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馆所在地,也是北京市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地点。

为了满足市民对休闲空间的需求,北京市政府在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建设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绿道。

在实践中,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专业团队对绿道进行规划设计,并充分考虑了公园内部景观和周边交通情况,使绿道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现如今,奥林匹克公园绿道成为了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去处,也成功提升了周边的城市形象。

1. 绿道规划要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在进行绿道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

绿道不仅仅是一条休闲的步行道路,更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规划设计绿道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绿道的轴线、长度和连接性,使得绿道可以与城市的其它绿地、休闲设施等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体系。

2. 绿道建设要关注生态环境在进行绿道建设时,必须充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绿道通常沿着河流、湖泊、山脉等自然地形建设,因此在绿道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地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在绿道沿线也要适当设置绿化带和景观设施,提升绿道的生态环境品质,使市民能够在绿道上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3. 绿道利用要考虑现实需求绿道的利用不仅仅是提供市民休闲的场所,更要考虑到市民的现实需求。

在绿道沿线应该设置适宜的运动器材、休息亭、公共卫生间等设施,以提升绿道的使用舒适度。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

新加坡绿道系统例析1. 新加坡绿道(公园连接道)系统概述1991年新加坡正式提出修建公园连接道系统,公园连接道被定义为公园及开放空间的一种重要类型,联系人口密集区、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及其他自然开放空间,使公众可以通过无间断的绿色网络探索新加坡全岛。

由于新加坡岛国的特殊情况,其绿道主要基于高密度建成环境,需要兼顾公众密集的休闲使用和野生动物的栖息生存。

新加坡政府通过绿与蓝计划(Green & Blue Plan)、ABC水域计划(“活跃、美丽、干净”的水域计划)等,优化利用河流(排水道)缓冲带、道路缓冲带(车行道旁的空间)及其他类似的低效用地,使土地征用降至最低,逐步将绿地和水体串联成网络。

新加坡绿道的生态效益及休闲游憩功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提升了公众的自然亲近感,是新加坡迈向“花园里的城市”(City in the gardens)的重要举措。

2. 新加坡公园连接道系统规划思路2.1 土地来源:充分利用低效土地新加坡的公园连接道的选线充分利用了现有低效土地,将土地征用减至最低,保证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例如河流缓冲带主要是季节性的行洪清淤场地,平时利用率很低。

通过绿道改造,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同时,将低利用率的缓冲带转变为干净、安全、舒适的户外休息空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河流缓冲带都可以用来修建绿道,这些河道与周边公园的连接关系,以及河道两侧可以获得的土地量成为是否修建绿道的决定性因素。

2.2 规划结构:多层级的环线结构新加坡的公园道系统是建立在“环形城市”(Ring Concept)概念基础上的。

因为新加坡的中心是由3000余公顷热带次生雨林构成的,它們是这个国家的绿肺也是最主要的水源收集地,城市各分区围绕着森林呈环状分布。

新加坡的11条主要河流从森林发源,穿过城市各分区连接入海,这样的布局结构使得河流缓冲带具备成为联系中心绿地和各个城区的绿色纽带(廊道)的基本条件,构成新加坡绿道网络的骨架。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

4个国外景观绿道案例分析案例1: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项目背景波士顿公园是一个公共园地,算得上是美国最早的公园。

波士顿公园在波士顿初建时期已经划定,供居民放养奶牛、士兵操练以及游戏、散步等户外活动。

1910-1913年,奥姆斯特德全面改造了波士顿公园,自然式布局的大树、大草坪,任人自由漫步,一派田园风光。

项目概况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面积达50英亩。

这里从波士顿公地到富兰克林公园绵延约16公里, 由相互连接的9 个部分组成。

林荫道宽60米,中间有30米宽的街心绿带,两侧的住宅都面向大道,使街心绿带构成社区的活动中心。

① 波士顿公地(Boston Common)② 公共花园(Public Garden)③ 马省林荫道(Commonwealth Avenue)④ 滨河绿带(Esplanade), 又称查尔斯河滨公园⑤ 后湾沼泽地(Back Bay Fens)⑥ 河道景区和奥姆斯特德公园又称浑河改造工程(Muddy River Improvement)⑦ 牙买加公园(Jamaica Park)⑧ 阿诺德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⑨ 富兰克林公园(Franklin Park)绿道特点复合功能,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经验借鉴第一:他们已经将群体的需求与个体的需求良好地结合起来。

园林景观的服务主体经历着个人——群体——个人和群体兼顾的历程,波士顿不同类别的园林景观是在以公众为服务主体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个性化的关怀。

第二:将科技尖端化的手法与生态化自然化的目标结合起来。

这也正是世界园林景观的两大发展趋势,尤其在处理工业化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破坏时,一切表面的和谐常常有赖于高科技支持。

第三: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破坏性景观的坚决改造结合起来。

内涵表征特色,保留和再现历史不仅是捷径,也是对景观建筑师协调能力的挑战,须得有慧眼和缜密的考虑,保证了一种崭新的吸引力同时也减少旧风貌的流失。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

城市绿道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绿地和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绿道作为一种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道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绿道的定义和意义城市绿道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保留和利用城市绿地、河道、湖泊等自然资源,打造出一条连贯的、具有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绿色通道。

城市绿道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道的规划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城市绿道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城市绿道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理想选择。

其次,城市绿道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绿道还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升,吸引人才和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绿道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城市绿道规划方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注重生态保护。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要注重社会效益。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规划要紧密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道规划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与城市的交通、水利、绿化等设施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规划要注重绿道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绿道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确保绿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城市绿道规划应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

旅游小城镇慢行绿道系统规划策略——以浙江乌镇为例王辰琛,赵博,欧阳鹏摘要:旅游特色小城镇本身普遍具有发展慢行交通的先天优势。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机动化交通的冲击下,慢行交通体系破碎、不连贯、慢行空间品质低下,游客休闲游憩体验大打折扣。

慢行系统建设的落后成为城镇空间品质和吸引力下降、阻碍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乌镇为例,通过构建三大慢行绿道网络及无缝换乘接驳系统,营造彰显水乡休闲魅力的特色慢行空间,引导人们重新回归绿色出行,旨在为同类旅游小城镇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小城镇,慢行系统,绿道网络,绿道规划1引言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快速推进,短短十几年内机动化浪潮便席卷了各类城市。

城市机动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城市交通病还正在从大城市向小城镇快速蔓延[1],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小城镇。

伴随着本地机动车保有量的逐年增加,一方面旅游小城镇由于吸引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从而受到来自本地及外来机动车的双重冲击,使得原有道路系统更加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交通出行效率;另一方面,近年来过度重视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忽视慢行交通,导致慢行体系破碎、不连贯[2],游客休闲游憩体验大打折扣,城镇空间品质和吸引力下降,成为阻碍旅游小城镇进一步提升发展的主要因素。

慢行绿道系统作为一种安全、低碳、舒适,具有生活和休憩氛围的交通方式,同时也是重塑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将在城市系统中越来越重要,从而引发出行方式的变革[3]。

一方面,近年来住建部接连出台了步行、自行车交通相关的规划设计导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大城市甚至多个中小市镇也各自编制了不同形式的慢行专项规划;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模式的绿色出行方式——“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很好的解决了城镇内短途出行问题,短时间内便掀起一股绿色出行的时尚风潮。

可以看出不论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视角,亦或自下而上的现象视角,均体现出绿色慢行理念重新回归的趋势。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城市建设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咱先来说说成都的天府绿道。

这可真是一个超棒的休闲骑行道建设案例。

一、规划与布局。

1. 长度和范围。

天府绿道那是相当有气魄,它的规划总长度有1.69万千米。

这就像是给成都这座城市戴上了一条超级长的绿色项链。

它几乎串联起了成都的各个角落,不管你是在市中心还是在郊区,只要你想骑行,总能找到绿道的身影。

就像你在地图上看,它像一张绿色的大网,把公园、湖泊、社区等都网罗其中。

比如说,你可以从锦城湖附近出发,沿着绿道一直骑,途中会经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区域。

2. 与周边环境融合。

这绿道可不是那种孤零零的骑行道。

它巧妙地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比如说在有河流的地方,骑行道就沿着河岸蜿蜒前行。

你骑着车,一边是潺潺的流水,可能还能看到水里的小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另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叫着,就像在给你加油打气。

而且它还穿过很多公园。

像桂溪生态公园,你骑进去之后,就感觉自己像是进入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

公园里的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你可以随时停下来,在草坪上休息一下,看看风景,然后再继续骑行之旅。

二、设施建设。

1. 路面状况。

天府绿道的路面质量那叫一个好。

它的路面很平坦,没有那种坑坑洼洼的地方。

不管你骑的是公路车还是山地车,都能感觉到如丝般顺滑。

而且路面的宽度也比较合适,足够让两个骑行者并排骑行,这样你和朋友一起出去骑行的时候,还能边骑边聊天,分享路上的趣事呢。

为了适应不同的骑行需求,在一些路段还做了特殊的设计。

比如在有坡度的地方,会有缓坡和陡坡的区分,对于那些喜欢挑战的骑行爱好者来说,陡坡就是他们展示技术和体力的好地方;而对于休闲骑行的人来说,缓坡也能轻松应对。

2. 休息与服务设施。

沿途的休息设施那是相当齐全。

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那种造型别致的休息亭。

这些休息亭不仅能给你遮风挡雨,而且还设计得很人性化。

里面有长椅供你休息,你骑累了就可以坐下来,把自行车靠在一边,喝点水,吃点小零食。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

西安市绿道规划建设研究——以“三河一山”绿道为例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高品质城市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绿道作为一种线形开敞空间,不仅承担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生态功能,更是串联城市景观节点,链接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融合了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文章通过案例研究,明确绿道的分级分类和定义,通过解读西安“三河一山”绿道建设的特色,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绿道,三河一山,生态修复1绿道的发展进程1870年,游历欧洲归来的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厌恶了美国格子状复制的街区规划,认识到将绿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性,修建了伊斯顿公园路。

20世纪90年代当国外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绿道活动时,我国才慢慢尝试着引入绿道的概念。

2010年前后,我国绿道建设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随后在浙江、安徽等地推广发展,10年间,绿道已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规模。

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

2018年后至今,全国各地多措并举推动绿道建设。

2绿道案例研究2.1珠三角绿道珠三角绿道是我国城市群绿道规划的初次探索,由区域绿道串联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城市,由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提升城市内绿色开敞空间系统。

这些绿道通过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将珠三角具有较高自然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重要节点串联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融合环境、运动、休闲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生活游憩空间。

2.2成都天府绿道天府绿道不只是一条绿道那么简单,它“可进入,可参与”,天府绿道兼顾颜值和内涵,其功能包括生态保障、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文化博览、慢行交通、农业景观、海绵城市、应急避难,是城市发展多功能复合、多功能叠加的载体。

2.3浦阳江生态廊道项目通过水生态修复和文化遗产的再利用拯救了一条曾经被抛弃的母亲河,并唤起了浓浓的乡愁记忆。

城市绿化规划的案例分析

城市绿化规划的案例分析

城市绿化规划的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城市绿化规划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规划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城市绿化规划的案例分析,探讨城市绿化规划的实施效果和问题。

案例一:深圳市的绿道建设深圳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深圳市开始实施绿道建设计划。

绿道是指沿城市主要道路、河流、河道和河岸等线性景观的绿化带,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市的绿道建设从2009年开始,通过修建自行车道、步行道、景观带等,将城市的绿化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通道网络。

这不仅方便了市民的出行,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绿道上的植被丰富多样,既有花草树木,也有湖泊和人工湿地等水景,营造出了一个自然和谐的氛围。

然而,深圳市的绿道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绿道的规划和建设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不同绿道之间的连接性不强,影响了绿道的实际利用率。

其次,绿道的管理和维护不到位,导致一些绿道出现了乱停车、乱扔垃圾等问题,影响了市民的使用体验。

此外,由于城市绿地面积的限制,绿道的建设往往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这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挑战。

案例二:新加坡的垂直绿化新加坡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城市国家,但却以其独特的城市绿化规划而闻名于世。

在新加坡,垂直绿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绿化方式。

垂直绿化是指在建筑物的外墙或立面上种植植物,以增加城市绿化空间和改善城市环境。

新加坡的垂直绿化主要通过建筑物的立面绿化和屋顶绿化来实现。

立面绿化可以利用建筑物外墙的垂直空间,种植各种绿植,形成一个绿色的外墙。

屋顶绿化则是将建筑物的屋顶改造成花园或绿化带,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新加坡的垂直绿化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一些生态功能。

绿道设计导则

绿道设计导则

绿道设计导则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绿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手段。

绿道不仅可以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绿道设计的导则,以期为城市绿道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绿道是城市中一种绿色的、线性的、多功能的、连续的、开放的、公共的、自然的、景观的和文化的线性公园设施。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征,绿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交通绿道:主要用于步行、骑行和运动的绿道,通常连接城市的主要景点和公共设施。

2. 自然绿道:主要用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廊道。

3. 文化绿道:主要用于展示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城市中有意义的文化景点。

4. 休闲绿道:主要用于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锻炼的场所,是城市中重要的休闲设施。

二、绿道设计的原则1. 适应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绿道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绿道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和改善。

3. 体现场所特色和文化价值绿道应体现场所特色和文化价值,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景观和文化元素,打造有特色的绿道。

4. 强调多功能性绿道应具有多功能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的多功能性,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设施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利益。

5. 考虑社会安全绿道应考虑社会安全问题,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绿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合理规划和设计绿道的设施和服务,保障游客的安全和利益。

三、绿道设计的要素1. 绿道的路线和长度绿道的路线和长度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绿轴案例-20140806

城市绿轴案例-20140806
Aanalysis
英国绿道:伦敦环城绿带及都市开敞地,有效防止 城市蔓延
1929年,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 定了《伦敦开敞空间规划》,引入 了绿化隔离带概念。 1938年,英国颁布了《绿环法》, 伦敦著名的环城绿带由此诞生。
1943至1944年,伦敦开敞空间规 划丰富了绿化隔离带的思想并引入 “绿道”的设想,用绿色通道将伦 敦城内的开敞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 开敞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 色通道网络。
Greenway
伦 敦 环 城 绿 带
BREAD PPT DESIGN Aanalysis
伦敦东南绿链
保护环境 的基地
市民的休 憩场所
功能 目标
运动健身 的空间
追忆历史 的走廊
伦敦东南绿链始建于1977年,由伦敦的东 南部4个行政区和大伦敦委员会合作建设。 现今,在伦敦的周边已经建设了将近300个 绿色项链状的开放空间,面积相当于伦敦市 区的7倍。
规划建设绿道,串联生态控制线内生态要素,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
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显得尤其必要和紧迫。绿道成为世界各国解 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010年以来,我国部分城市地区陆续开始进行综合性的绿道规划和建设。
广东借鉴国外经验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首个绿道网。随后,全国城市掀起了各具特 色的“中国绿道运动”。除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外,成都、海口、嘉兴、温州、 无锡、南京、江阴、武汉、绵阳、泉州、赣州等10多个城市也已开展或拟开展专 门的绿道规划和建设。
所提供的野生动物栖息和迁徙廊道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三:城乡互动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绿道详细规划设计——以深圳市2号区域绿道特区段为例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绿道详细规划设计——以深圳市2号区域绿道特区段为例
逻道 在新 时期下 的新内 涵。保 留巡逻
: 酬 : ll I l m i

道见证 了深圳特区发展的历史足迹,
使 特 区段 绿 道 不 仅 是 个 简 单 的 绿
色开敞空间,更是一条生态之道 、休 闲之道 、人文之道和紧急情况下救灾
道。
现 生活 休 闲 体 化 和 增强 可 持 续 发 展能 力均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深 圳市 2号 区域 绿 道特 区段 的详 细 规 划设 计, 探 索 出绿 道 规 划 设 计一 建设 全 过 程 的 生态 化 建 设 方 法, 基 于低 碳 生 态理 念 , 因地 制宜 地 进 行 了 绿道 选 线 ,构 建 了 “ 点一 线 一 面 ” 结合 的生 态 布局 和 乡土 化 、特 色 化 并 存 的绿 廊 景 观, 以体 现 人 文关
整个 线 路景 观 生 动而 富 于 变化 ,
与公共交通 网的衔接 ,完善 换乘 系
采用 “ 大集中 、小分散”的方式设置,
制人流 、物流 、车流 、能流和信息
以慢行系统为纽带,有机串联起各类 统, 方便居 民和 游客进入 ,服 务设施
流,构建 自然和谐 、民生幸福的生
态 文 明型 区域 绿 道 网, 并 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过 绿 道
划建设 。
4. 1因地 制 宜 的绿 道详 细 选 线 在绿道的总体构成 中,线路是基
础,选线的好坏是绿道成功与否的关 键。特区段绿道建设在选线时采用资 料分析、现场调研 、问卷调查和座谈
走访等多种方式方法,根据 ( ( 珠三角
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的指引,综合 考虑本段绿道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 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城市 综合交通,特别是公共交通、城市旅

绿道规划及案例解析 ppt课件

绿道规划及案例解析  ppt课件
历史原貌
绿道局部俯瞰
紧邻商务办公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与周边建筑有较好的连接
以步行为主
聚会活动
服务社区居民
体验历史:将铁轨作为景观要素保留
休闲座椅
生态环境修复
3.2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旧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重要手段
德国鲁尔区原本是世界著名的重工业区,污染严重,环境较差。在转型 过程中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七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原 本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 区。在绿道建设中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行政区的利益关系。
一、 道者,自然之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道
人道 自然之道
地道
-《道德经》二十五章《象元》
人类最原始的自然观也是绿道规 划设计最基础的指导思想
天道
•人道:昼夜作息,农业劳作等 •地道:季节更替和气温变化、水文节律、动物生命周期、候鸟活动等 •天道:太阳、月亮、地球及其他星体的运行 •道道:自然而然,让万物自行其道
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修建中国第一条区域绿道势在必行、 理所当然。
新加坡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
3、成功的经验 ——各国的绿道建设
3.1 美国:通过复合功能的绿道建设, 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东海岸绿道
• 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 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
1.2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问题
生态绿地少而零散,城市居民 提升生活品质对休闲生态绿地的需 求却在不断增长中,
需要为居民提供集健身、游憩、 娱乐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广东城市滨水绿道案例

广东城市滨水绿道案例

广东城市滨水绿道案例
广东省内有一些城市已经实施了滨水绿道项目,旨在提升城市环境、改善居民休闲生活,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以下是其中一些广东城市的滨水绿道案例:
1.广州:珠江滨江绿道
•广州市通过在珠江沿岸建设滨江绿道,打造了一条沿江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和游玩的空间。

这个项目不仅美化了城市河岸线,还促进了城
市与水域的融合。

2.深圳:南山沿海绿道
•南山区是深圳市的一个区,该区沿海地带有一系列沿海滨水绿道,连接了南山的多个社区。

这些绿道提供了海滨休闲区域,市民可以在这里散步、骑行
或者进行户外活动。

3.珠海:香洲滨海休闲带
•珠海市的香洲区通过建设滨海休闲带,将滨海区域打造成了一个集休闲、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地方。

这个区域有独特的滨水景观,吸引了居民和游客前
来。

这些滨水绿道项目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

请注意,具体项目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建议查阅最新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文件以获取详细信息。

滨水步道绿道案例研究

滨水步道绿道案例研究

滨水步道绿道案例研究案例一:深圳滨江大道深圳滨江大道是滨水步道绿道的一个典型案例。

该滨江大道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总长约16公里,横跨多个重要的商务区和居民区。

滨江大道沿着深圳河岸修建而成,沿途风景优美,景观绿化丰富多样。

滨江大道上建有宽敞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

沿途还设置了多个休息亭、体育设施和游乐区,供市民停歇和娱乐。

滨江大道修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生态环境保护,采用了生态绿化技术,增加了植物覆盖面积,提高了河岸带的生态功能。

滨江大道的建成,为深圳市民提供了一个优美的休闲健身场所,同时也改善了深圳市的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案例二:上海外滩滨江步道上海外滩滨江步道也是一个成功的滨水步道绿道案例。

该步道位于上海外滩河岸,沿江而建,全长约2.6公里。

该滨江步道是以保护上海黄浦江风貌为目标,打造成一条集环保、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江步道。

滨江步道上建有宽敞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供市民步行、骑行。

步道沿途还设置了休息座椅、亭子、景点等,供市民休闲观光。

为保护生态环境,滨江步道在河岸设置了植物带,增加了植被覆盖,提高了生态环境的品质。

外滩滨江步道的建成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休闲活动,也成为了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

滨水步道绿道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增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同时,滨水步道绿道也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在滨水步道绿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水污染问题、河岸侵蚀问题等。

因此,在建设滨水步道绿道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管理,采取科学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综上所述,滨水步道绿道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城市能够建设滨水步道绿道,提供给市民一个健康、美丽的休闲场所。

城市绿轴案例

城市绿轴案例

认 知
文化景观体验
文化产业活动 文化意境感悟
• 结合绿道驿站、节点,打造文化主题,沿线增加主题景点
• 依托发展节点,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差别发展,深度发展 • 产业门类丰富,多层次立体式文化体验活动 • 主题统一、递进关系 • 形成整体主题区域和文化意境,形成整合的文化体验效果

文化体验型绿道与普通的绿道在建设上的区别:
BREAD PPT DESIGN Aanalysis
Greenway
新加坡绿道: 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的多层次绿道
新加坡的公园串联网络的建设由 1991年的概念规划提出,规划中提 出建设一个遍及全国的绿地和水体 的串联网络,将24%(约177㎞²) 的土地保留为绿地。 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系统由区域公园、 新镇公园、邻里公园、公园串联网 络四个层次组成,其中公园串联网 络相当于“绿道”,发挥着重要的 连通作用。 无缝连接的串联绿化网络将外围的 区域绿色开敞空间与城市开敞空间 连接起来,为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 提供了足够的场所和空间,并创造 出城市在花园之中的感觉。
1976年后的伦敦开敞空间规划继承并发 展了“绿道”理念,并将该理念加以延伸, 形成包含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的“绿链” (green chain)理念,同时重视开发旅游 休闲潜力。
BREAD PPT DESIGN Aanalysis
Greenway
德国绿道: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结合,推动旧城 更新,提升土地价值
水体、土壤等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 廊道构成。
人工系统:包括发展节点、慢行道、
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基础设施等。
BREAD PPT DESIGN Aanalysis
Greenway
绿道的分类
区域绿道

国内外绿道经典案例分析 ppt课件

国内外绿道经典案例分析  ppt课件

深圳
深圳绿道
从2010年起,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 全长约1690km的区域绿道,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 区,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 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场所,直接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能增 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
深圳绿道总体规划
5号绿道由光明森林公园进入深圳市域范围内,由北向南延伸至 银湖森林接入2号绿道,全长约62km,连接了光明森林公园、大水坑 水库、茜坑水库、横坑水库、石樟坑水库、银湖山郊野公园等多处景 观优质地区。5号线在光明森林公园处预留了与东莞的城际交接面。
深圳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
城市绿道分为滨海风情绿道、山海风光绿道、滨河休闲绿道、 都市活力绿道四种类型,共25条线路,总长度约500km。 其中以2条滨海风情绿道为线索,可以凸显城市滨海特质;以16 条山海风光绿道为纽带,可以沟通山海、强化山-海-城市特色体验; 以6条滨河休闲绿道脉络,可以提升城市生态与环境品质;1条都市 活力绿道为脉络,可以展现都市活力,倡导绿色生活理念。 社区绿道以城市组团为基本单位进行组织,总体布局遵循 整体性、可达性、多样性的规划原则,所谓整体性,即要求社区绿 道接入全市绿道网络(包括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并尽可能的串 联起区内主要河滨、林荫道路、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文物古迹、 标志性城市节点、商业步行街等公共空间,与都市生活建立紧密联 系。
深圳绿道空间布局结构
全市绿道层级划分 全市绿道网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 道和社区绿道3个层次。 区域绿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 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具 有重大意义的绿道。 城市绿道是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 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的绿道。 社区绿道则连接区级公园、小游园 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服 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分析--三亚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分析--三亚

雨树
大可叶榕编辑ppt
琼崖海棠
13
4 绿道规划
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差异,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 市型三种类型。
LOGO
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 城镇建成区内,绿道依 托河流沿线绿地、公园 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 绿地建设,提供慢跑、 散步等游憩场所。
郊野型绿道 主要为与城市建设区关系 较为紧密的自然地带,依 托建设区周边的开敞绿地、 水体、海岸和田野,通过 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 道等形式,为人们提供亲 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 绿色休闲空间。 可编辑ppt
“三带”—— 沿海生态景观 带与两道环状 山体绿带(北 部与中部)
“多廊”——水系廊道、山体廊道
水系廊道:藤桥河生态廊道、宁远河生态廊道和三亚河生态廊道。
山体廊道:四条纵向山体廊道:南山及北侧山体、鸟古岭及北侧山
体——两王岭、鹿回头岭——火岭——南边岭——狗岭——海螺
岭——南定岭、虎头岭——海棠湾西侧山体。
11
3 城区绿地
LOGO
防护绿地包含高速公路、铁路沿线防 护绿地、高压走廊安全隔离绿地,城 市卫生防护隔离绿地。滨海、滨河防
护带。是城市安全的天然防护带。
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 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地,同时 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
街旁绿地在老城区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见缝插绿,结合市 政建设、旧城改造,拆除危棚简屋和违章建筑等进行小型街旁绿 地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升老城区景观形象,改善城市老区居 民游憩生活环境。在城市新区中,重点在城市景观道路交叉口处、 景观生态河道重要节点地段和景观绿化步道入口处等能有效提高 城市形象的门户地段进行街旁绿地的规划建设,使街旁绿地的建 设与城市绿色网络的骨架有机融合,丰富和提升城市整体绿色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解决之道——从 “田园城市”到 “绿道建设”
2.1霍华德提出 “城市—乡村”结合的“田园城市”模式
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针对当时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的 田园城市》,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主要内容: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 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 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 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城市与乡村应有便捷的联系,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 。 -- “田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 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 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 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 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之一,修建中国第一条区域绿道势在必行、 理所当然。
新加坡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
3、成功的经验 ——各国的绿道建设
3.1 美国:通过复合功能的绿道建设, 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东海岸绿道
• 东海岸绿道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 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想“ 逃离城市”。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合,“死保”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普遍重视对于生态要素的保护,忽视其生活功能。 ——普遍重视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硬性指标的约束,忽视提升生活品质、增强 居民“幸福感”等软性要求。
2.2政府对城市开发与管理的关注重点有偏差:
—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型政府、以经济目标为根本内在驱动 力。
—地方政府往往更重视国土空间支撑经济增长的功能, 忽视其生活服务与生态之功能,生产空 间建设强度往往重 于生活、生态空间,其开发利用也长期优先于后者,导致 生态空间质量呈逐步下降趋势。
— 城市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得不到获得政治家的全力支持。
二、国外经验和绿道理念
城市化质量亟待提高
1.2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问题
生态绿地少而零散,城市居民 提升生活品质对休闲生态绿地的需 求却在不断增长中,
需要为居民提供集健身、游憩、 娱乐于一体的绿色开敞空间,营造 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 汪洋痛陈城市发展三大弊 病:建筑洋了,特色没了 ;城市大了,空间小了; 人口多了,交往少了。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 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 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 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 “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19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 德的思想。
--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 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新城 (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美各地纷纷效法;
1、相似的困境 ——十九世纪末的伦敦
• 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 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
恶劣 • 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
说: “非常严酷的事实是,几百万人 在这条壮丽的河边(泰晤士河)犹 如遭受灾难般地沮丧……,住房 非常拥挤,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 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 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 。

第三部分 实践篇 一、综述 二、区域绿道网规划
三、城市绿道网规划
四、社区绿道网规划
总结与展望
第一部分 理念篇
一、发展困境 二、国外经验与绿道理念 三、展困境
1、目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1.1粗放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城乡快速扩张、无序蔓延、经济粗放发展,城 市缺乏绿色空间、自然生态空间总量逐年减少 ,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空气、水等人类赖以生存的 要素已到了危机的边缘,自然灾害频发,各类疾 病丛生,“城市真的让生活更美好”吗?
2.2 1940年代,大伦敦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络, 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国外正在大规模建设的“绿道”。
绿道是社会经济文明到达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 主动平衡方式。
原始的人与自然平衡是一种被平衡,在 原始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时代,人类无法 改变自然。而当进入工业革命,社会意识相 对比较低下的时代,人类无法意识到保护自 然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当进入现代文明, 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 今天,人类才会主动意识到人与自然平衡的 重要性,是一种主动的平衡。而如今,当中 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在某些城市已经达到 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绿道这种人与自然主 动平衡方式则顺势而生。
绿道引领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前上 班开车,现在通过地铁转绿道的方 式。从前吃完饭打麻将,现在沿绿 道散步。从前周末呆在家里面看电 视,现在去郊外踏青……
第一部分 理念篇
一、发展困境 二、国外经验与绿道理念 三、广东应对 四、绿道规划理论与方法

第二部分 标准篇 一、综述
二、工作组织

三、规划建设

四、长效管理
• 该绿道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 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 化遗迹。
绿道规划——理念 标准 实践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〇一二年九月
绿 道 引 领 新 生 活
绿道引领新生活
绿道串联了广州10区2市著名的自 然人文景观,基本覆盖了广州市热 点的经济圈和文化圈,并实现了与 地铁公交的无缝对接,已成为与市 民吃、住、行、游、购、娱息息相 关的绿色通道。
绿道作为广州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 亮点,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低碳、环保、健康、绿色的生活方 式,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