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复习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复习课件
《七律·长征》
知识梳理 • 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 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 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 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 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 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 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 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 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 主题归纳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 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 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重难点分析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艺术特色
《开国大典》一文侧重于场面描写,作 者选取了典礼前会场的情景、典礼的主要过 程、阅兵式的盛况、群众游行四个主要场面, 生动描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 民对新中国的诞生而产生的无比自豪、激动 的心情。
综合运用
3 5 1 2 6 4
《灯光》
知识梳理
• 走近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 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 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是《闪闪的红星》电影编剧之一。主要作品 有短篇小说《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 动者》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
• 字词积累
赞叹 微弱 注视 憧憬 阻击 璀璨 黑魆魆 聚精会神 千钧一发
来自百度文库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阻挡敌人火力,在掩体前面和战壕边沿用土堆砌的 矮墙。 憧憬:向往。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钧,古代重 量单位,一钧约等于三十斤。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的样子。
• 字词积累
擎 政府 典礼 委员 汇集 爆发 鼓舞 诞生 宣告 瞻仰 肃静 飘拂 选举 检阅 制服 距离 高潮 陆续 阅兵式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 课文结构
开 国 大 典
典礼前 典礼 阅兵式
宣布成立 升国旗 宣读公告
群众游行
• 主题归纳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 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 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 文体常识
1.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 或长律。
2.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
3.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 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也有规定。
• 字词积累
逶迤 泥丸 云崖 铁索
2.这仅仅是赞颂我们认识的这五位壮士吗?为什么? 赞颂的是许多像他们一样视死如归、具有英雄气概的人。
综合运用
3 1 4 5 2
《开国大典》
知识梳理
• 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 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 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 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 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 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诞生了。
•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引出了“我”对郝副营长 的回忆。
第二部分(3—11):写年轻的郝副营长战斗前对灯光充满了憧憬,为了 取得战斗的胜利,用火光引导部队找到了攻击的突破口,而自己却壮烈 牺牲。
第三部分(12):作者回到现实——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下。
• 主题归纳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 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综合运用






谢谢
• 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 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 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 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 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 心理感受。全诗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叙述,以最后一句话作总结。是总 分总的结构。
• 主题归纳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 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 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 雄气概。
重难点分析 1.你们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五位壮士呢? 不畏艰险、大义凛然、不怕牺牲……
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地 方能够看出“远征难”?
综合运用
《狼牙山五壮士》
知识梳理
• 走近作者
沈重(1915—1986),原名沈大经,浙江吴兴 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 同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晋察冀边区,先后担任晋 察冀通讯社科长,特派员,新华社冀晋支社副社长 等职,抗战中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 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 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解放战 争期间担任《新张家口报》社长,身体有残疾,一 目失明。曾用笔名沈重和蓝戈。
• 字词积累
抡 砸 日寇 仇恨 晋察冀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横七竖八 悬崖绝壁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居高临下 粉身碎骨 昂首挺胸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 课文结构
本文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后再次痛击敌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写五位壮士英勇跳崖。 全文记叙顺序可概括为: 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