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家园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家园解说词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附件2
2017年度巴州广播文艺、电视文艺奖参评节目推荐
表
此表用于填写:巴州电视文艺节目联系电话:
这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
天山脚下,这个被称为“华夏第一州”的地方,地域辽阔,文化灿
烂,民风淳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勤劳、善良、勇敢。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每个人都怀揣梦想。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心、用情、用力的生活着,他们与脚下这片土地不离不弃。
《家园》
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流域”,这里地大物博,山川壮美,曾经的丝绸之路和今天的“一带一路”在这里再次碰撞,激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巴州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古至今,这片辽阔大地就是中国西部各民族的美好家园。
一
草原,曾经是伟大文明的缔造者。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已经演化为一种生活态度,让他们敬畏自然。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这里雪峰环抱,水丰草美。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这里滋养着生命,同时也孕育着古老淳朴的草原文化。
在天山深处,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后裔,他们拥有无垠的草场,坚定的勇气以及独特的文化。
【同期】嘎来
“哪里有比巴音布鲁克更好的地方这里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嘎来和妻子查汗是传统的蒙古族牧民,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时至今日,他们选择远离现代城市文明,深居简出,享用自然赋予的一切。
【同期】查汗
“我们现在成家立业了,孩子们都长大了,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同期】嘎来
“有了巴音布鲁克草原,才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我们在这里成家立业,养儿育女。这里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时至今日,他们选择远离城市文明,深居简出,享用自然赋予的一切。
今天是儿子那英太放假归来的日子,父亲嘎来一早就赶着羊群上山了。由于这里极为偏远,信息闭塞,毡房的这个角落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地方。
电话得知儿子即将到来,母亲查汗骑着摩托车到20多公里外的巴音布鲁克镇接儿子回家。
那英太在三百公里之外的和静县第四中学读书。每逢假期,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往大山里的家。
弟弟曹克图今年11岁。
摔跤是蒙古人最喜爱的竞技运动。久别重逢,兄弟俩见面就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草原上没有便利的交通,因此马是他们最信赖的伙伴。
那英太是这里小有名气的赛手,十二岁那年就获得过自治州那达慕大会速度赛马第二名的好成绩。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那达幕大会,兄弟俩骑着自己的爱马,在外出放羊途中练习赛马。
嘎来也明白,孩子们迟早会离开这片草原,孩子们远去的方向就是
他们未来的家园。
蒙古族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此草原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有着豪放,热情的性格。
相比繁华城市,游牧生活辛苦而且单一,他们选择了继续留在草原,选择了这片曾经养育他们的土地。
【同期】嘎来
“今年接了500多只羊,接了400多只小羔羊,牲畜一年比一年多了,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现在牧民的生活好,哪里有比巴音布鲁克草原更好的地方”
“白天放牧,晚上把羊圈起来,我们喜欢这样的生活。”
“现在,孩子们也长大了,牛羊也肥壮了,这些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外面的世界再好,也比不上我们的牧场、牛羊。”
嘎来家一共有1000多只黑头羊,加上今年生产的500只羔羊,收入十分可观。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就是国人的精神归宿。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的感人故事一直在巴音郭楞大地流传。如今,巴音布鲁克的土尔扈特人延续着爱国爱家之情,感恩着宁静安定的生活。
家园,抚育我成长的地方。
三
且末,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昆仑山北麓,四面环沙,犹如
“沙漠孤岛”,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车尔臣河发源于昆仑山北坡的木孜塔格峰,且末县的存在与否,主要由车尔臣河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胜负较量而决定。如果没有车尔臣河的阻隔,如今的且末将会是第二个楼兰。
1998年3月,且末成立了全疆第一个防风治沙站,向沙漠宣战。
每天早上7点半,治沙站的职工们骑着摩托车前往治沙站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风雨无阻。
【同期】帕提古丽
“1998年且末县成立了全疆第一个防风治沙站,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5 6个工人。”
“80后”的帕提古丽·亚森是土生土长的且末姑娘,大学毕业后返回了家乡投入到防风治沙工作中。
对她来说,治沙是她的心愿,也是父亲的心愿。
【同期】帕提古丽
“我们这个最初成立的时候只有6 7名职工”
“2005年的时候,我父亲让我选择治沙站,他说的年轻需要锻炼,在我想象中的治沙工作是那样子的,背上那种大包小包的,有那种在沙漠中探险的那种想法。”
【同期】帕提古丽
“最初是,我想象的是可能是背上那种大包小包的,有那种在沙漠
中探险的那种想法,那我就去报治沙站。”
父亲是一名历史教师,他深刻地体会到治沙对家乡的紧迫性。帕提古丽在父亲的建议下,选择了治沙站的工作。
【同期】帕提古丽
“第一天我们就是拿上镰刀割芦苇,然后就从来没干过那种体力活,感觉挺好笑的,我说这也是工作然后就那样子干。”
夏天,沙漠里的温度有时高达60℃,帕提古丽?亚森和丈夫依然在沙漠里忙着整理毛管,给幼苗培土加固。
【同期】帕提古丽
“到半年的时候我就开始撑不住了,然后我就回去跟我爸爸抱怨,他就这样在思想上开导我,治沙工作很有前途。”
【同期】帕提古丽
“从05年到现在已经有12年了在这工作,在这12年里面我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没有想过调动工作,这是肯定是假的。”
曾经因为疾病和照顾孩子的问题,帕提古丽有过坚持不下去的念头,可当调整工作岗位的表格真的摆在她面前时,她又不忍离开了。
对她来讲,这片沙漠就是她的家,是她生命中为之奋斗并热爱的地方。
【同期】帕提古丽
“后面我又在想,父亲在的时候我承诺过他,我一直干下去,我觉得我这样子不守承诺不太好,所以我一直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