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
在上《艺术概论》课程时,老师给我们观看《暗恋桃花源》之后我深有体会,这则故事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场剧。
《暗恋》讲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不,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讲的是渔人老陶的夫人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儿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夫人及夫人奸夫长得一样。
生活尽管欢乐,然而总依旧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觉奸夫淫妇过着并不欢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寻不到来时路
抛开形式,该剧内容上的要紧部分事实上都不算新颖,甚至是老生常谈得能够,讲白了就是一部青春偶像感伤剧加上一部家庭伦理轻喜剧。
《暗恋》里的江滨柳给我的感受像极了《雷雨》里因得不到梅侍萍而郁郁寡欢周朴园,需要以一个女的为借口来摆脱堕落于现实的可悲。
典型的精神出轨型知识分子,与那位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先生恰有几分相似,前者只是把桃花源换成了一个叫云之凡的白茶花一样的女的。
相比之下,《桃花源》这出喜剧倒是俗得多了几分真实感,让人忍俊不禁。
软弱的老陶因为对生活的无能为力反而误入太虚幻境一般的桃花源,与理想生活来了个无厘头邂逅,过了几年神仙一般的生活。
细看这两出剧,情节内容虽则完全不同,却处处存有建构-解构关系。
如《暗恋》里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满怀着爱情出场,到了《桃花源》的第一幕里则成了老陶和春花的吵架与叫骂。
又如两出剧一同排练的时候,尽管两方面的台词几乎是一致的,但指向却完全不同。
《桃花源》里的老陶执意想念现实中的妻子,而《暗恋》里的江滨柳却在幻想经历里的恋人。
能够讲《桃花源》的整个情节设计就是理想对现实的打岔;《暗恋》则正好相反,江滨柳是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却要在现实中苦熬。
这种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内容安排让人措手不及,最后只能怀疑一切:到底是现实更好依旧理想更好?每一条路都被堵死了,解答变得徒劳,思想陷入深渊,仿佛进到一间逼仄的小房子里,退无可退。
应该讲关于现实-理想这一主题的反复拷咨询是我最喜爱《暗恋•桃花源》的地点,陶渊明式的理想主义显然过于虚弱,美其名曰向往着一个美好的理想,实则这一理想却是以全然丢弃现实为前提的,是乌托邦式的。
江滨柳作为现代陶渊明式的知识分子,把爱情作为理想的唯一寄予物,40年来日思夜想,实际上却一边娶妻生子什么都不误,可见其亦有软弱妥协的一面。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之外,他无疑把云之凡当成了精神补品,用相思如此隐性的自我折磨来虚弱地对抗现实,在显然更像是一种逃遁,而非追求。
老陶和江滨柳的不同即在于老陶是个专门现实的人,即使他误入桃花源,也仍然记挂现实中的一切,想要回来。
他的愿望是把桃花源里的三人一辈子活方式移植到现实中,为此他甚至咽下戴绿帽子的屈辱,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
当然,那个地点的江滨柳和老陶无疑差不多上符号化的人物,他们给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理想这一咨询题时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反应,但不管他们的经历有何不同,最后都依旧要回到现实中来。
江滨柳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他看到了40年后的云之凡,但云之凡并没有给他他要的爱情。
老陶回到了武陵,春花和袁老总的生活鸡飞狗跳,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老陶的愿望落空,却无法重回桃花源。
在那个地点,赖声川关于现实的尊重程度几乎到了冷酷的地步,
陶渊明式的逃遁差不多完全站不住足,理想的重量让人唏嘘,现实则充满讽刺和伤感意味,使人啼笑皆非。
关于《暗恋》及《桃花源》而言,事实上质即是对现实的一再确认,而非对理想的重构。
但从《桃花源》这段里,赖声川依旧放了一些对理想的办法在里面。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春花和袁老总是一对暗地偷情的狗男女,但到了桃花源里则成了惊为天人的恩爱夫妻,可见赖并不是专门看重道德化社会之下的伦理观,他把这种伦理观念放到理想的园地里给完全颠覆了。
接着他又尽力美化桃花源里的三人一辈子活,不管从布景依旧在台词等等方面都有意识地把观众拉离地面,给人仿若上天作神仙的感受。
这事实上是他关于神性的一种膜拜,刻意排除人性在桃花源里的种种体现,从而突出神性的普遍存在。
也许在赖声川看来,因此理想,即是神性的,而非人性的。
在人性的世界里,没有理想可言,也自然没有人可逃遁之处。
在整部剧中,《暗恋》和《桃花源》的内容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大部分演员的表现重心都落在这上面,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双重虚构的内容。
讲它双重虚构,是因为它不仅对观众而言是虚构,关于整部剧而言,也是虚构。
赖声川在《暗恋》与《桃花源》之外,构建了另一重真实,以此来虚化这两出戏的剧情,并在那一处真实中设计了一个喊着刘子骥名字的疯女的。
不得不讲那个疯女的的设计专门巧妙,她不停叫喊寻找的刘子骥便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终生寻找桃花源未果的南阳刘子骥。
且不论赖是否认可桃花源式的理想,但他关于刘子骥那个人物本身却是有着一定立场的,至少他并非认为这是无意义的。
因此他把关于刘子骥的内容设计到一个疯女的身上,并通过那个女的的嘴巴确定了刘子骥和剧中现实部分的关联。
女的讲,刘子骥曾与她在南阳街上吃过一碗酸拉面,她记得,因此要不停地寻他。
女的以与刘子骥极其相似的执著姿态寻找着什么,或许就是《暗恋•桃花源》里的理想圣地?
正如导演赖声川所讲:《暗恋桃花源》的成功,在于它满足了台湾人民潜意识的某种愿望:台湾实在太乱了,这出戏便是在混乱与干扰当中,钻出一个秩序来。
当时刻被叙事填满的时候,我们会临时不记得它的空洞和残酷。
戏剧大概就是如此的手段之一。
人们需要如此的安慰来反观自身的处境,来寻找到久已被变幻无常的生活打碎的梦。
现场的哭泣和笑声表明,当叙事元素在舞台上跳跃,人们的心灵在叙事所提供的新的时空范围内,碰触到了某种被无意中忘却已久的情愫。
我们需要戏剧来告诉我们一些情况,需要以一种和气的和美学的方式来承认一些真相,并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我们命该遭遇的一切。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2)
在这学期第一次上课时观看了这部赖声川导演执导的影片,看时觉得电影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同时剧情十分幽默时不时就引得教室里一片笑声。
但观看过后,再次回想时,专门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是以两个剧组暗恋和桃花源交替排练时发生的事为主线展开的暗恋那个剧组要紧是讲男主角滨柳和女主角云之凡恩爱,却因为战乱的缘故最终没在一起,而男主角一直
思念女主角的故事。
而桃花源那个剧组就是以我们熟悉的《桃花源记》为背景,讲了老陶,妻子春花及袁老总三人的爱情故事。
正是这两个剧组的故事具有互文性,互为影射,通过刻画主体和欲望客体之间空间距离和时刻距离的关系,传达出很多了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
首先,距离是永久不可完全被跨越的,即欲望对象不可被主体占有达到。
就像是暗恋剧组的故事所讲,因为滨柳和云之凡没有在一起,因此他们的爱情存在了想象之中,正是由于如此,他们的爱情存活了下了。
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爱自己的妻子,滨柳一直对云之凡念念不忘,到了晚年仍有寻找云之凡。
相反,爱情一旦被跨越,爱情必死。
就像老陶和春花一样,爱情早已死于日常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
也正因为如此,春花选择了和袁老总私通。
剧中的袁老总之前一直提到一个远大的理想,春花也对之十分向往。
但老陶走后,当这两个人真正在一起时,由于生活的单调,爱情也慢慢消逝不见了。
春花之前向往的理想生活也完全破灭了。
而剧中老陶所到的桃花源里两夫妇和睦相处,十分恩爱。
这处剧情乍看是导演在像我们传达一个在一起却照旧弯弯曲曲美好的爱情,实则不然。
因为这剧中的桃花源只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是观念中的非现实的,是人们无法达到的。
其次,剧中刘子骥那个人物一直没有出现,但剧中却又一个疯女的一直在寻找他。
这就影射了主体关于模糊的欲望对象的不可截止的欲求这种现象。
也正是由于这种欲求使人饱受折磨,饱受求之不得之苦。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向往乌托邦而又求之不得,如何破除乌托邦的束缚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识清楚欲望对象的不可达到性,然后不去欲望,这有破除对其的欲望,方能使我们解脱,重新获得欢乐。
然而在那个世界上能够做到去我执的人依旧少数。
大多数人仍然喜爱去追求的得不到的,看似十分美好的那些东西,因此大多数人照旧弯弯曲曲活在痛苦之中。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结构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专门是当暗恋和桃花源这两个剧组出现在同一舞台同一空间时,情节的互为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恍然大悟,原来当两个恩爱的人在一起之后,山茶花就会变成春花,原本美好的爱情也会消逝不见。
观看《暗恋桃花源》这部影片之后对我的启发非常大。
使我认识到了很多之前没有认识到的咨询题,和一些之前完全没有过的一些办法。
有的时候,我们苦苦追求的看似美好的事物,真正到了我们的周围时,却反而没了那种我们的认同感,感受没有我们之前追求的那么美好,感受被骗了。
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每个一般人都应经历过这种事物。
而关于我们永久达不到的东西我们因为不得而痛苦。
即使明白得到之后也不一定美好。
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去我执,要么在苦苦追求饱受折磨。
我想,尽管大多数人都应该想要去我执,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但我觉得能做到去我执的人依旧少数。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寻求让我们不再痛苦反而觉得欢乐的方式来追求我们的理想。
把奋斗的过程当做一种欢乐,淡化结果。
而且要适当落低对自己的要求,对我们所追求事物的追求,尽量使自己在追求的过程中享受到追求拼搏奋斗的欢乐。
关于爱情,尽管确实是爱情在一起必会死于生活的单调,不聊和摩擦中。
但我觉得,这些能够尽量的幸免,能够通过努力来维持爱情的美好性。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3)
看完那个电影版话剧,我们跟随着镜头,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暗恋桃花源》。
矛盾的冲突和协调,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从矛盾的冲突和协调方面来讲。
不论是作品本身的音乐与布景依旧人物的性格。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暗恋与桃花源两个不同的剧组,一个悲剧,一个喜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舞台效果,然而作品本身将其音乐处理的非常好,在两个剧组换场的衔接处,音乐的轻重缓急处理的专门好,既可不能让人感受突兀也可不能太平淡而显得乏味。
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暗恋剧组的音乐节奏缓慢,桃花源剧组节奏则明显欢快,转而到后半场则恰恰相反,变成暗恋剧组节奏激进,而桃花源节奏趋缓。
这也在剧情上给人一种带动。
接着,在人物性格上,也有体现出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作品的前半段,老陶是一个处于焦躁中的人物形象,而春花和袁老总则是爱意浓浓,人物表现力比较平缓。
然而,老陶在经历了桃花源之后,像是受到了某种熏陶,或是被桃花源的气氛所感染,人物性格便变得舒缓,给人心平气和的感受。
而相比较下,春花和袁老总生活在一起,经历了相处的磨合,不仅没有过上想象中的生活,反而是变得落魄潦倒,从而人物的性格爆发,十分具有表现力。
这也是体现了矛盾的冲突与协调。
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方面来看《暗恋桃花源》。
暗恋剧组,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
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总的最初梦想,甚至是那个一直在寻找刘子骥的疯女的。
首先,从暗恋剧组来讲,开头,江滨柳将一切都打算好了,那些信,那些爱意。
在他的理想中,他和云之凡在一起只是时刻的咨询题。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云之凡没有回来,而他也没有联系上云之凡,过往的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
在他重病之时,终于,他见到了云之凡,但是,不仅是他,我们也都同样意识到了,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有了妻子,而云之凡也嫁人了,他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小孩甚至子孙。
我们都不是当事人,不明白江滨柳的心理,然而,设想一下自己在当时的情境中,那些感情或许我们也能体会一二。
云之凡在江滨柳的心目中,可能不单纯只是年少时的爱恋那般简单,那是他的青春,是他的冲动,是他年少时的梦想与向往,那是一些比简单的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江滨柳关于他现在的妻子也不见得是没有感情的,或许那是比爱情更让那个人割舍不断的,比如亲情,比如责任。
接着,再看桃花源剧组,春花和袁老总之前对以后有着多么美好的向往,有小孩,有欢笑,只是现实让他们变得穷困,堕落,所有的所有都不是当初设想的那个模样。
而老陶去了桃花源,他才是最后真正的胜者,他经历了比现实美好的桃花源,被现实逼迫的看清了现实,这才是我们的社会想要让我们学会的。
而疯女的,她一直在寻找刘子骥,但是刘子骥却从没有出现过,刘子骥看起来就是那理想一般,让人不断的寻找,而往往就是以寻不到那个结局收场。
导演在此处想要告诉我们的大概就是如此一种心境吧。
最后,我想要讲,作品和现实依旧不一样的,现实往往比作品表达的更复杂,更残酷,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更高于生活。
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关于《暗恋桃花源》的一些理解和办法,谨代表个人观点。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4)
在我看来,《暗恋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两种时刻与空间的巧合,该剧故事非常简单: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
双方争吵不下,谁也
不肯相让。
舞台上,两个剧团都着急要排戏,互相抢舞台。
后来,舞台上的两个剧组终于决定共用舞台,一团一边,各自把自己的戏排完,两出戏因而开始微妙地交错在一起„„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
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亦因战乱离散;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恋40年后才得一见,时已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濒临病终。
桃花源是一出古装喜剧。
武陵人渔夫老陶,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总私通,老陶离家出走,缘溪行,发觉桃花源;入桃花源后,遇见的人依旧春花和袁老总,但又似是而非,三人度过愉悦的时间;老陶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总成家生子,但家境破败。
《暗恋桃花源》就成了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先讲讲《暗恋》这部分,粗略看来,戏的内容并不尽同于它的标题,这哪里是暗恋,这分明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苦恋,或者讲,是绝恋。
情窦初开的男女青年江滨柳和云之凡在黄浦江边甜蜜约会,没有大伙儿耳熟能详的直白得不能再直白的甜言蜜语,也没有观众习以为常的男女玩了命的相互撕咬,有的只是秋千,围巾,几盏昏黄的街灯,和灯下两个安静的人。
这时的两个人,正如他们自己讲的那样,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整个世界就只剩他们两个人。
那时,在他们眼里世界非常小,自己非常大„„
谁也想不到,两人的下一次见面,竟是在四十年后的台北。
病入膏肓的江滨柳在报纸上登出寻人启事,才寻到他四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云之凡。
非常安静,就像四十年那样,只有只言片语„„
不一样的是四十年前的安静,大概是出于两人的青涩,有那么多的话要讲却又羞于启齿,气氛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可两人却都非常享受;可现在的安静,多少是出于无法抑制的伤感和无奈,同样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讲,但是实在是不明白,从何讲起。
气氛也有点尴尬,可这尴尬让两人更加难受。
就在云之凡要离开的时候,江滨柳颤抖的声音响起: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埋藏了四十多年的眼泪在这一刻终于在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眼中决堤,时隔半个世纪,这两只手终于又紧紧地握在一起。
半个世纪后,江滨柳对年轻人讲:在那个大时代下,人都变得好小,好小„„时代,造就了这段跨越时代的凄美的暗恋。
再讲讲桃花源这一部分,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总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总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儿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因此他不计
前嫌回去邀请春花和袁老总一起前往桃花源。
可武陵已物事全非,袁老总与春花也成了夫妻,还有了小孩,每天仍为柴米油盐的事纠结,过着并不欢乐的生活。
他们不愿相信老陶讲的关于桃花源的事更不愿与其一同前往。
最终老陶一人独自回桃花源,怎知他却寻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前头看似闹剧的这出《桃花源》进行到如今,却悄悄的与《暗恋》连结了,变得使人无奈又感伤。
我认为《暗恋桃花源》这部剧包含多种现实寓意,下面就此分析(仅个人观点)
1.两岸关系
暗恋表达的是海峡两岸的骨肉分离,桃花源则表现的是在那一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迷茫的精神状态。
正是因为这一与政治和时代有关的命题,《暗恋桃花源》在20年前曾让很多台湾观众在笑过之后失声痛哭。
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不,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
而与之相对应的两岸的关系也不正是如此吗?海峡两岸关系从几十年前的完全禁严到逐渐放宽政策,其中少不了两岸民众专门是台湾民众的争取。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
就我查资料了解,1949年,台湾公布戒严令,从此进入长达38年的白色恐惧时期。
在这期间,台湾执政者为维护稳定,制造了大量的政治冤狱。
据前立委谢聪敏统计,自1950年起至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涉案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30004000人遭到处决。
而《暗恋桃花源》此剧创作成功,台湾刚刚解除戒严,省内政治文化一片荒凉,百废俱兴,剧作的推出,无疑给台湾文化市场注入首股新奇血液。
据史料统计,1945年-1953年共有约120余万外省人来台,其中撤台军队约60余万人。
从1950年起,原本随国民党来台的60万士兵,在台湾实施义务兵役制后,逐步被年轻的本省新兵取代。
在台湾经济进步的足步中,他们仍然是被牺牲的一群,大部分晚景凄凉,少有人关注。
几十年来他们的肉体尽管在台湾,但心灵仍然寄予在那遥远的视力故乡。
尽管过了几年开放大陆探亲,但很多人差不多等不到那时候,连魂都归不了故土了。
当年来台湾的那些老兵现在还健在的差不多非常少了!他们的根在大陆,他们一生都想着回大陆看看他们的亲人,有的老兵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有的老兵到老都未能如愿假如他们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最希望让两岸能够统一的人!
因此真切的希望台湾能够和平统一,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这一代人重蹈老一辈骨肉分离的悲惨局面!
落叶归根,谁不想回到生养他的那片沃土?当时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
而《暗恋桃花源》正是在一个整体混乱无序的环境中展开,也正符合了台湾人民的心声。
后来在无序的大环境下又出现了整体的统一秩序(即两个剧组的同台演出),能够讲是剧本中的一个高潮,这也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切合实际,是《暗恋桃花源》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一辈子与爱情
江滨柳与云之凡在大上海相恋,却在小小的台北咫尺天涯。
一心寻找桃花源的老陶,却
在目的地看到一对仙人与自己的爱人和情敌长得一模一样„„还有一位一直穿梭在舞台上的白衣女子,逢人就寻刘子骥,是为戏外戏。
不管是暗恋、桃花源依旧戏外戏,每个故事的核心差不多上寻找遗失的爱情。
事实上每个人的心底都会藏有两样东西:其一,是一份永久实现不了的爱情,叫暗恋;其二,是一个永久到不了的地点,叫桃花源。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遗憾爱情令人唏嘘不已,而春花、老陶和袁老总之间的感情也让人纠结。
江滨柳与云之凡相恋于上海,失散四十年,而等到四十年后的相逢女方已人老珠黄,男方已病入膏肓了„„每一个剧中人,都有一种宿命。
老陶与春花的爱情被袁老总破坏,春花与袁老总看似爱情甜蜜,却也胜只是柴米油盐琐屑家常的烦恼。
突然想起了钞票钟书的《围城》,想起了孙鸿渐与唐晓芙,想起了《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与金燕西,城外的人想冲到里面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暗恋中或许江滨柳与云之凡的爱情是美好的,然而假如他们真正步入婚姻的殿堂后就会是更一种人一辈子了吧!与之形成对比的荒诞剧桃花源,老陶一家的琐琐屑屑,在那个崇尚金钞票和名利的社会,略微更显真实一点吧!春花亦是悲伤的,她并没有理解真正的爱情,她只明白谁对她好,谁有钞票,谁能给她幸福,她就选择谁。
《北爱》中杨紫曦为了钞票而和吴狄分分和和,小猛为了名利放弃沈冰,然而幸福转瞬即逝,当他们幡然悔悟时,吴狄和沈冰差不多不再在原地等着他们了。
剧情中没有写老陶回去后,春花后悔的一幕,却写了老陶发觉现实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样美好想再回桃花源时却寻不到路的场景,人一辈子就像一部悲喜交加的戏,没有爱的地点,始终是异乡。
我猜大多数人在错失真心爱自己或真心对自己好的人后都会咽下后悔的苦水吧!
在我看来,暗恋看似是一出悲剧,实则为一出喜剧;桃花源看似是一出喜剧,实则为一出悲剧。
暗恋的最后,分不四十年的一对情人最终见面,了无遗憾;桃花源中春花虽背叛老陶与袁老总私通生子,却没有珍惜眼前的幸福,完全陷入柴米油盐的混乱人一辈子中„„
一喜一悲高潮迭起,前后时空互相交迭、互相融合,非常有喜剧色彩也发人深省。
想想自己就像那舞台上两部戏的重迭,人一辈子到目前为止有多少错过巧遇等待,在蓦然回首时,往往全成空。
每个人或许都会在这两部戏中跳来跳去,间或会跳出戏外戏,做会观众,审视自己,嘲笑自己,然后过自己的生活„„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5)
一个舞台,两个剧组。
讲是一场闹剧,或是一次深深的感动。
身穿白色旗袍的云之凡坐在秋千上,缓缓讲着全剧第一句台词:好安静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安静的上海。
声音在响起的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舞台好空旷,仿佛就如此走入了那个年代,那个有关上海的泛黄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