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复习说明语言

说明文复习说明语言
说明文复习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赏析

中考说明文考点复习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掌握赏析说明文语言的方法及答题模式,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一、忆.读、写说明文的口诀并明确说明文语言考点,导入

体会和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点。(能力层级:理解、运用)

二、学常考题型

(一)、经典回顾

题型一

例子1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013.安徽)(2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答:“仅”表限定(限定了范围)

限制说明了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的宽度范围,强调了石皮弄之窄。

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

例子2:这次台风造成经济损失至少2亿元。

答:“至少”表强调。

表示最少,可能超过2亿元。突出了造成的损失的严重。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二:

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016龙东)一般来说,手机与蓝牙耳机的距离和通话噪声成正比。(可否删除“一般来说”一词?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

“一般来说”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表示通常情况,说明通常情况手机和蓝牙耳机的距离和通话噪声成正比,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则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题型三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例1“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中的“绝大多数”能否换成“都”,为什么?

1)不可以

(2)“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是恒星,还有小部分不是恒星“都”是全部是恒星,换了后不符合实际。就不能表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三思方法归纳

方法归纳

题型一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

题型二句中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表态:不能删;

2解释: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

(这个词表限定、猜测估计、强调)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总结,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三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1判断:一般不能。

2解释: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

3比较: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4总结:结尾一定要说明“这样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与科学性

四练中考真题

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作为一种矿物,天然沥青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他最大的用途是铺在公路或建筑屋顶上,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之一(P27《神奇墨水湖》第3题)。

选文划线句子加点词“绝大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是极为有限,因为绝大部分家养动物都是圈养的,活动范围超不过围栏(P25《大型动物灭绝的后果》第1(2))

加点词“主要”能否替换成“唯一”?为什么?

在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是主要排水口。(P29《故宫为何不积水》第4题)

我也来出题

假如你是出卷的老师,对照说明文语言的考查的题型,请你选择下列语句设计出一道题,考考你的同学,并准备好参考答案。

1、这次海啸造成经济损失至少3亿元。

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

3、铅含有毒性。含铅的颜料一定不能用在玩具和炊具上。

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增长到150岁。5、这座桥建于公元200年左右。

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五总要点总结

找准词语明确角度

联系语义点名作用

条理清晰规范表达

六固课后巩固:

完成《面对面》中 P27《水杉》第3题 P30《精准预测天气有多难》第2(2)题

说明文:语句理解题

说明文:语句理解题 【重点解析,考点直击】 根据《中考考试大纲》要求:……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主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知识点精析】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㈠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 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㈡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 ①不能。 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 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⑴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㈢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1.答题方法讲解。 ①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 ②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 ⑴举例句; ⑵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注意:一定要选择有限制性词语或者有修辞的句子进行分析。 ㈣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 ①不可以; ②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说明文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抓住事物(即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写作的首要注意事项。阅读说明文自然也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事物的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于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说明文对事物特征的概括有几种情况:一是说明单个事物的特征,二是综合说明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三是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怎样找出事物的特征呢? (1)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文章的说明要点,而这个要点往往就是该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比如《苏州园林》,文中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正是的核心。它就是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有的文章还常常用下定义的方法来提醒事物的基本特征。这个定义就是事物的特征。如《巧妙的克隆》一文,作者以简洁准确、概括性极强的语言,给“克隆”下了一个定义,提醒出克隆这一事物有别于有性繁殖的本质属性,使“克隆”的基本特征明晰地展现了出来:“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文中假如没有明显交待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或提炼。为了弄清作者说明的事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进行介绍的,这就要求读者自己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阅读训练: 荷花之谜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外表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外表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净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葆鲜艳色彩。荷花能本身加热,即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本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安康荷株,沉睡了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子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能修理细胞自己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假使能从莲子中别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训练习题: ⑴本段文字说明了荷花的哪些特征? ⑵试分析文段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⑴不受污染,能本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⑵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八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八种说明方法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

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讲解

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判断并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知识导航: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例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对象 +特征 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3、找出中心句。 4、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注意:“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 ,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二、方法引领: (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 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三如何概括说明内容

说明文语言特色介绍

说明文语言特色介绍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讲解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提醒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从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来看,说明文主要是传播知识的。要使说明文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讲解事物,阐明事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要使传播知识的说明文让读者一读就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就必须简洁。在此前提下,一篇详细的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但有时也可以生动活泼。或概括,或详细;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幽默,可根据详细的文章而定。 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 ①要有综合观念。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 ②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本质特征,去理解文章中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 ③弄清什么是平实说明,什么是生动说明。 ④认真分析文章所用到的各种说明方法,各种说明方法在文章中

的科学运用,正是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正确体现。 ⑤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讲解,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品种、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 (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 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二、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 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

说明文阅读训练(一) ————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判断并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知识导航: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例如:《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对象+特征) 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3、找出中心句。 4、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注意:“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二、方法引领: (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说明的顺序及说明文的语言

一. 教学内容: 说明的顺序与说明文的语言 (一)知识梳理: 1、说明的顺序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逻辑顺序等。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宜用时间顺序;说明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宜用空间顺序;说明物品的制作过程,宜用程序顺序;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宜用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先说上下,再说四周,是空间顺序;先说四周,再说上下,也是空间顺序。先说原因,后说结果,是逻辑顺序;先说结果,后说原因,也是逻辑顺序。采用怎样的空间顺序、怎样的逻辑顺序,要根据观察和认识的过程,根据说明的目的和效果来决定。 ①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的。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以时间先后及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写事物以形成演变过程为序等。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的。说明形状和构造的事物

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 (2)如何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怎样具体理清它的说明顺序呢?这就要从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准确理解和概括段意入手,首先要搞清文章先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了什么,接着再说明了什么,把每一个部分简要概括出来,然后从概括出来的提纲中分析作者说明的思路,从中理清文章的顺序。 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我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把握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关键词语,以便区分。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阐述前因后果,为此,我们须从总体上把握说明内容,以便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3)如何辨识说明顺序 辨识说明顺序,一般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①说明对象本身的条理特点。②写建筑物(群)一般会表现为空间顺序。③写事物的成因,常常从本质到现象或者反之,有时还会依由主到次或由因到果的次序,也可反之。要辨识这些顺序均应细细品味原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八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八种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八种说明方法 什么叫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的说明的。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说明文通过说明客观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那么,怎样写好说明文呢?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

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如何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①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启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②这体现的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 ..绝迹,村里六畜兴旺。 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是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⑵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 ..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鹭鸟越来越少了。 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 ...可以算得上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不能。②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 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展示。(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⑴旅人桥可能 ..的石拱桥了。 ..是有记载以来最早 答:①不能。②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⑵每道拱圈都能独立 ..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①不能。②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两种事物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一种事物比做另一种事物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可列确数或约数)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1、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 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说明文阅读(二):说明对象概括法 一、直击考点 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把握说明类别,然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大纲》规定,初中生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是: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分析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二、说明对象概括法 (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 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2.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大纲》规定的基本篇目中属于事物说明文的有《松鼠》、《中国石拱桥》等七篇,属于事理说明文的有《死海不死》、《天气陛下》等六篇。 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等。所以,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例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注: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说明文之说明对象方法教案 新人教版

说明文之说明对象、方法、说明文的分类 表述感受,能力迁移

2. 把握说明的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看标题②看首尾段③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②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③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4.说明文内容的概括方法: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例题:下面文段中画线部分说明了信息高速公路具有哪些特点? (信息高速公路每秒钟可以传输30亿比特的信息——相当于在1秒钟内传输整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而且,在传递过程中,几乎不会出现信息的失真。) 5、方法总结 1、自主思考:针对此类题型,我们应该在答题和复习中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根据答题规律思考总结。 2、组内交流: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3、班上展示:各组成果交流,全班梳理归纳。 (二)说明方法及作用 掌握说明方法,辨析具体作用。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A.速度快; B. 容量大; C. 质量高。 方法导航 (一)找说明对象、说明特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看标题 2.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在各类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受命题老师的青睐。纵观全国各地中考,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试卷中考查了说明文阅读。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说明文阅读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掌握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技法,在中考中取得高分。 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卷,说明文阅读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要求学生指出文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②辨析说明方法并能指出该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③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④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层次,概括文章的文意、层意、段意。 ⑤体味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⑥捕捉文中重要信息。 ⑦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创新或提出建议。 一、明确对象,抓住特征,提取信息 (一)说明对象:所谓的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到底要向我们介绍什么,这个被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就是题目,也有些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极少数需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归纳提取。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文章根据文题就可以判断出说明的对象。也有根据文章内容判断的,这就要通过阅读全文,概括段意,归纳各部分内容,找出说明对象。《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条理清晰而又生动、富有文采的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对全文的理解我们明确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 (二)抓住事物的特征 1、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事物的特征不止一个,要仔细观察、研究、分析。 2、确定事物特征的方法: 介绍人物,主要抓住人物的“经历特征”尤其是成就、有价值的生活阶段来加以说明。 介绍动物,抓住动物的形状和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 介绍植物,着重说明它的习性和用途。 介绍某种器物,着重说明器物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等。 介绍建筑物,着重介绍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点。 介绍自然地理知识,着重介绍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地形地貌。 介绍历史名称及事件,着重介绍名称形成的原因,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性质。 (三)提取文本信息 提取文本信息,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①从分析标题或关键语句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有些句子直接说出了事物的特征。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须细心琢磨,从文中加以提炼。 二、例题解析: 【例一】 云计算 钟华 1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特点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篇二: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说明文之说明对象(知识+题目)

说明文之说明对象 一、知识结构 一、考点解读 “把握说明内容”即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联系语境,筛选提取说明信息。 二、考查形式 典式: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2.请给“……”下个定义。 变式: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介绍了事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3.文章某几段讲述的什么内容?请加个小标题。 4.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5.“……”的原因是什么? 6.选出下面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三、方法指导 1.判断说明对象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1)看题目。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全文所阐述的事理,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来思考并加以概括。 (2)抓第一段,概括提取。 (3)抓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1)看题目,抓说明对象修饰语。说明文的拟题往往较为明确,以说明对象直接作为题目的情况比较常见。在这种情况下,修饰语往往具有揭示或暗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2)审开头、结尾,抓全文中心句。说明文较为常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因此,开头、结尾两处往往会概括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全文中心句。

(3)划分段落层次,抓段落中心句。说明内容依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分层揭示,抓住段落中心句,加以组合,就能概括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 答题格式: 事物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提取说明信息。 一般步骤为:(1)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这样可以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2)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3)归纳整合,按要求对信息进行重组。 答题格式:有三种:(1)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1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 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2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