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论人才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品三国,论人才管理之道

从三国学驾驭人才

孙权可谓三国中第一位能授权的行家。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孙权的父亲孙坚,其兄孙策都有好勇斗狠,孤身犯险的气质。他们二人在沙场的名号一为“破虏”,一为“讨逆”,可谓名不虚传,其骁勇的名声在战场上天然就是一只响亮的号角。二人每有战事,必亲临前线指挥,以一国之任而犯重险,结果都年仅壮年便遭横死(孙坚过江夏时遭刘表部将乱箭射死;孙策在攻袭许昌之前,在孤身打猎时被仇家的刺客刺死)。孙权后来也想仿效乃父乃兄,至有合肥一役亲征。然而这一战张辽八百勇士破了十万吴军,孙权本人也差点让势若疯虎的张辽生擒。此役之后,孙权绝足于疆场,只在后方选贤任能。每当大战来临,他先是召集群臣廷议,然后毅然决断,选派大将,赐以假节(朝廷特授的权力,可对犯军法者先斩后奏);自己则退居二线,督运粮草,任由前线主将发挥,绝不遥控指挥。《三国演义》中周瑜阻止蒋干劝降的话是对孙权充分信任属下的良好注解,也是臣属对信任自己的君主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瑜执干手曰:‘大丈夫处世,遇知遇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有君主的充分信任,前方的帅才就能大展拳脚,屡立大功。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二: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东吴都是大赢家;而这两场战役都是东吴的两个小辈英雄:周瑜和陆逊一手导出。孙权安坐银鞍殿,前方高唱凯歌还,可见善于授权的用人者有福了。韩信对汉高祖的称谓也非常适合孙权:“臣善将兵,陛下善将将。”惜权如命的君主不会明白,君主的才能和权力不是体现在亲领大军,耀武扬威于疆场;君主的才能和权力体现在战前庙堂选将,战后论功行赏。此即为“垂拱而治”。

孙权用人之时固然善于授权,然而他却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人。每当用人之际,唯恐施恩不厚,荣宠已极;而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无外忧之时,他对于贤臣的劝谏则不大听得进去。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任大都督,对孙权的三分天下可谓有韩信、乐毅之功。陆逊不仅富有军事谋略,对政事也每有真知灼见。其时孙权既立孫和为太子,又宠爱鲁王孙霸,致使两宫并立,朝臣各有依附,彼此不和。陆逊以国家为重,上书孙权,力荐保安太子,黜降鲁王。而孙权反疑心陆逊离间骨肉,遂将陆逊的亲近左右放逐的放逐,下狱的下狱,致使陆逊这样一位大功臣“愤贲而卒”。后来,陆逊的兒子陆抗颇有政绩,孙权视其为可用之才,就又哭着对陆抗说,以前听信谗言误会了陆逊,要陆抗将他以前责问陆逊的诏旨全部烧掉。

在那个君择臣,臣也择君的乱世,诸葛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刘备呢?在此,笔者不敢苟同裴松之所说:诸葛亮选择刘备乃是“义不背本”,也不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一心一意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如果刘备不姓“刘”,不是汉室皇叔,诸葛亮就会另找一位姓刘的庸才辅佐不成?如果刘备真的不姓刘,只怕诸葛亮也要改弦易辙,闭口不提匡复汉室,而要义正词严地宣称“天下有德者居之”了。) 刘备赢得诸葛亮的真心辅佐,无疑是靠其人格的力量。对当时普天下的群雄诸侯,高卧隆中,心怀天下的诸葛亮必然都有过考察评价,其最后出山辅佐刘备,固然有感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最重要的还是由于诸葛亮志向高远,欲仿效伊吕、周公,但求造福黎民,不求闻达诸侯;因此必要辅佐一位仁君明主,以求能尽展所才。

刘备当时虽然屡战屡败,但其“信义著于四海”,草庐一席谈话,更觉君臣意气相投,脾性相合,“遂许先帝以驰驱”。归根结底在于刘备“宽仁有度”,能“尽”诸葛亮之才。

终刘备一生,不但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所有投奔他的臣下都优渥有加。因而刘备创建的蜀汉政权绝少有诛杀功臣,爆发内乱的事(刘备曾狱杀彭羕,在于彭羕确实有谋反的企图),比魏、吴两国要稳定地多。因而若说授权任人,在三国中刘备是施行得最为彻底的一位君主。(可能也是因为刘备除用人外,本身其他能力都比不上其臣下,不过他能做到不疑心,放心授权,就很不容易了。)

虽然说诸葛亮成就了刘备的三分天下,也只有刘备这样的“宽仁有度”的君主,才能成就诸葛亮这样的“王佐之才”。如果说蜀汉的诸葛亮与北魏的司马懿、东吴的陆逊在智谋才干上不相上下,互见伯仲的话,则其中以诸葛亮的君臣机遇最为难得。他从未受到来自君主的牵制,更不用说猜忌和迫害了。刘备宽仁有度,刘禅乃中人之主,从而使得诸葛亮真正达到了“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这样一种完全自主,不受製肘的局面,而超越司马懿、陆逊的境界,将自己的智慧才能完全地发挥出来,最终成为“千古贤相”。

诸葛亮对授权的必要性有过很深刻的论述。在其《将苑-假权篇》中,诸葛亮指出:如果“赏移在权臣,罚不由主将”,主将有尽忠之责而无赏罚之权的话,那就象把猿猴的手脚绑起来,而命令它跳跃,把神箭手的眼睛蒙起来而强迫他射箭一样,其结果是上下不一心,则命令不能贯彻,“人苟自利,谁怀斗心?”就是主将有伊吕那样的谋略,韩信那样的武功,也不能成事。这一番话,可以说是“授职就要授权”的金玉之言。

虽然诸葛亮作为人臣,刻骨铭心地认识到了上级授权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总揽蜀汉军政大权的丞相来说,他自己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分权(授权是指授职之后要授以赏罚之权,分权是指不该由上级承办的细致工作交给下级去办。分权是授权的基础,授权是分权的完成)。凡鞭打二十以上的刑罚,他都要亲自过问。有人以“陈平不知钱谷数”之事劝诸葛亮不必“事必躬亲”,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这也是当今主管不愿分权的顾虑之一:让下属放手去干,万一事情搞砸了怎么办?分权当然有风险存在,但是诸葛亮只有一个,用人者自身也分身乏术,如果“因噎废食”,花了太多的时间来管兵,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管将了;反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很多事,也许主管能比下级处理地更好,但也不应该动辄插手。西汉另一位丞相—丙吉,春天出行,见路上有斗殴致死的人,他并不过问,认为这种事情该由当地负责的官吏来处理,如果作为丞相,他看到什么事都要亲自处理,那么还要具体负责的官吏干什么?但是看见耕牛喘气,丙吉却很担忧,因为耕牛喘气反映天时,天时不正会影响年成,这是丞相真正要关心的事。如果诸葛亮也能做到将细小的政务交给适当的属下处理,自己专心统筹军国大事,应该不会只有五十四岁的寿命吧?难怪杜工部在咏怀诸葛亮时叹惜他“志决身歼军务劳”呢。而善于分权授权的孙权活到七十一岁呢,在古人中算是很长寿了。另外,诸葛亮不善于分权,在客观上也造成了蜀汉文武群臣对丞相的依赖心理,而阻碍了方面之才的脱颖而出。

从三国学激励人才

三国时代人才风景蔚为壮观,不但因为人才众多,各擅专长,还因为人才的聚合与流动,成为一个动荡时代特有的现象。在那个时候,群雄千方百计地在发掘人才,可说是搜罗将尽,被埋没的不多。同时在诸侯并吞的过程中,雄才大略者不仅注重于土地的得失,更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