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主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主要地位【摘要】随着中小河道污染和过渡开发利用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利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问题在国内、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根据中小河道治理的生态措施现状,提出要以生态措施理念来进行中小河道治理,并且提出生态措施治理中小河道的的方法,从而明确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主要地位,希望对相关领域的饿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字】生态措施,中小河治理,主要地位
一.前言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分的参与和推动下实现的。
然而,当前由于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对水资源的竞争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格局。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中小河道整治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了生态发展等目标,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也正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需及时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也更加说明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河流治理目前仍以防洪、疏浚为主,在进行工程型治河的同时会导致河流环境退化、动植物生境破坏等负面影响,这种缺乏统筹考虑意识,先治理再修复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不仅仅是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并且会造成安全隐患,对河流生态系统
产生威胁。
1.过于强调防洪,洪灾发生更加频繁
自然蜿蜒的河道形态能减低洪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
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防护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
而裁弯取直后既改变了洪水流向,增大了河槽比降、流速和水动能,加剧了对河岸的冲刷和河槽的下切,使原有堤防和河岸垮塌更为严重。
而下垫面硬化,促使洪峰流量加大,雨水汇集时间缩短;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防洪压力增大。
2.河道硬化,渠化,水景观、水环境破坏严重
所谓“河道渠化”是指: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t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断面。
河流的渠化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问的格局消失。
河道工程中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砌筑河床,导致河流被完全人工化、渠道化。
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受到重要污染,导致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水环境严重恶化,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3.改变河道形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裁弯取直后,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河漫滩的消失,岸带生态功能退化,导致了河流生境的异质性降低,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
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4.单纯的工程性治理,导致水污染加剧
天然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而混凝土衬砌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系与土地及其生物环境相分离,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
5.超量取水,导致河流的生态需水缺乏
为了灌溉、种植等需求,人们不断地从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日益减少。
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无法保证,将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当前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
人类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经历种种挫折失败之后,正在逐步学会与洪水共处,与自然相协调。
中小河道在大自然的演变中慢慢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人类随后选择在此休养生息,在经历漫长的适应自然环境之后,人类实现了膨胀发展,不断按自己的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再改造。
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
中小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
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
水、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兼有自然和社会的属性。
人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止境,但不少地方已经收到来自自然的警报一一水源水质恶化、咸潮上溯加剧、赤潮频现……等等,保护措施不当和措手不及就会出现“看着水没水吃”的尴尬局面。
四.中小河流的生态治理措施分析
1.小型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小型河道一般地处山区。
河床纵剖面起伏较大.河道比降大于0.8%,平面流态紊乱,河道岸线极不规则,在推行河道生态工程过程中,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阻止泥沙下泄,实施。
缓、滞、拦、蓄”四项水土保持措施。
首先是缓,在地表坡度250以上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高林草覆盖率,达到缓解汇流冲刷的目的;其次是滞,在坡度80一250的坡地实施工程措施,如鱼鳞坑、竹节壕、谷坊、塘坝等,分别起到“拦”、“蓄”的作用,既可以充分利用雨洪灌溉林地,又可以有效遏制推物质下泄。
2.中型河流生态治理措施
中型河流河床相对较宽,河道比降一般在0.8%~0.3%,流域面积超过200 平方千米,碾盘河、寇河均属此类河道,河流两岸多是
县城、乡镇居民区及耕地,也是河道主管部门重点规划治理的河段。
在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探索中,坚持以“固定主槽、缓坡低堤、因害设防、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一)固定主槽
采取工程措施使河道的主槽相对稳定,还原河道输送水沙的基本功能。
由于上游坡面侵蚀,暴雨汇流使沟槽下切,人为的作用又加剧了这一破坏过程,使大量的砾石、泥沙在上、中游分级堆积,如果不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使主河槽基本固定,则必定使泥沙淤塞河槽而加剧河床摆动。
因此,必须有计划地、经常地疏浚河道,这也是确保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缓坡低堤
低堤是对防护对象主要是农田,而山间谷地宽度在1 km左右者采用的防洪标准,从洪峰分析的角度去确定,重现期为5~10年一遇。
缓坡即考虑到超过常遇标准的洪水漫堤后不能对堤防产生重大破坏,而且不集聚很大的水头对临近农田造成强烈冲刷的坡比。
不同的筑堤土质,不同的河流这一坡比系数不尽相同,铁岭地方的经验系数为1:5~1:3。
(三)因害设防
根据不同的防护对象对防洪标准的要求所采取的不同方案及标准。
防洪标准的确定要切合实际,考虑当地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状况。
结合中小河流汇流历时短、洪峰消减快的特点,参照相关设
计规范确定合适的防洪标准,在河道凹岸、河水集中冲刷的位置增加石笼丁坝或平顺护岸等工程措施。
近年来,铁岭市凡河新区防洪工程、昌图县城关河防洪工程都融入了生态治河理念,河道护岸由传统的钢筋混凝土转变为生态防护网格结构。
(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这是中小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
铁岭市山区中小河流分布分散,总长可达千余公里,如果单纯采取工程措施来达到防洪安全的目的,那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从生态治河角度考虑也是不科学的。
植物措施就是利用有些植物固滩效果显著的特性来达到防洪目的,同时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这种治河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的现状,以及对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原则和具体方法的探讨,更加明确了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已经不断的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保护中小河流,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中小河流的治理中,我们应该不断的应用生态措施,保持河流的天然性和生态性。
参考文献:
[1]陆孝平孙春生刘杰统筹兼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 (被引用1 次) [期刊论文] 《中国水利》 pku -2005年2期
[2]高青峰对《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的几点建议 [期刊论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2年4期
[3]侯瑜京袁小勇王士军我国河库治理现状及技术需求 [期刊论文] 《水利水电技术》 istic pku -2010年12期
[4]陆兵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期刊论文] 《水利天地》-2012年6期
[5]陆兵认清形势履行职责全力以赴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在全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期刊论文] 《水利天地》 -201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