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领导或者

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

良:做事求好,不求最好在处事能力方面,要保持“良”的状态。它既不是“优”,也不是“差”。这时,人们或许会问,“差”当然不好,“优”不是很好吗?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争取“优”的等级,甚至只把目光瞄准了“第一”。从专业或者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优胜劣汰,人们追求“优”或“第一”无可厚非;但是,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看,保持“优”或“第一”则不是最好的发展状态。有关研究表明,在学校数一数二的优等生,走向社会以后,往往没有出色的表现,而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成就。因为优等的学生在学校承载了太多的关注和希望,同时

也承载了巨大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来说,毋宁是一种负担与阻碍。在人的中学时代,我们要的不是“优”,也不是“第一”,而是发展的全面和自由。试想,一个人在某次考试中得到90分,跟85分有什么区别呢?在以名次论英雄的班级排名中,或许会差几个名次;在全校排名中,差的名次会更多,但是,这能决定他们能力的排名,乃至以后社会成就的排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中国人的处世策略中,也忌讳英秀而特出。三国时期魏人李康的《运命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在树林中,高大而突出的树木必被大风摧折;在河流中,突出河岸的土堆必被水流冲垮;在人群中,品行高于众人必遭他人非议。在孔子的处世智慧中,不求“优”,只求“良”,预留了足够的上升空间和回旋余地,生命在保持良好状态的同时,就又多了一份自由和诗意。

恭: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但是,把礼貌保持在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呢?那就是“恭”。“恭”是跟“敬”相对而言的。在内心的情感状态是“敬”,表现在外部就是“恭”。大致可以描述为严肃的、尊敬的、不卑不亢的一种状态。因此,“恭”既不是奴颜婢膝、谄媚逢迎,也不是狂妄傲慢、目中无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但它决不是过分的强调“礼”,要求人们在森严的等级中唯唯诺诺,

而是保持一种自由的、朴素的、亲切随和的状态。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应该怎样做呢?太过质朴了,超出礼仪规范,容易走向粗野;太注重礼仪规范,而忽略了质朴,容易走向迂腐,就是俗话说的酸文假醋、华而不实。只有二者的结合,既注重礼仪,又要求质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前,有些人对中西教育思想的差别存在误解,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太拘谨、太古板,太重礼法;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多强调个性解放。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有些人变得无所顾忌、狂放不羁,以为这样就是跟上了时代的潮流。殊不知,在为人处世的行为艺术中,中西方本来就没有很大的差别的,在欧美国家,绅士们同样是注重礼节的,同时也是幽默风趣的。“注重礼节”就是“文”;“幽默风趣”就是“质”,他们同样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总之,“恭”的状态,就是“礼”的中庸状态,就是“文质彬彬”的状态。

俭:俭以养德,合礼就好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孔子的状态是“俭”。“俭”就是节省、不浪费。它既不奢靡铺张,也不吝啬小气,而是该用就用,够用就好,符合礼就好。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过分隆重,奢侈浪费,是不好的,宁可节俭一些;在办丧事的时候,太节俭了也不好,重要的是要悲伤。孔子还说,上古时期,人们举办丧礼用麻做的帽子,符合礼的规定;如今,人们都用黑色的丝绸做礼

帽,比较简化,根据节俭的原则,就随着大家吧,不必事事追求古礼。可见,孔子在节俭的问题上,主要看是否符合礼的精神,在不违背礼的精神情况下,主张节俭。在衣食住行的问题上,孔子主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但是,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也不随便去吃。食物放久了,不吃;鱼不新鲜了,肉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的方法宰割的肉,不吃;佐料放的不恰当,不吃;肉虽然多,不要超过面食;酒要适量的喝,不能喝醉;买来的酒和熟牛肉干,不吃;要注意吃姜;不要多吃。看来,孔子生活虽然节俭,但是很讲究的。为什么孔子的生活提倡节俭呢?因为节俭可以涵养道德。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是涵养道德的根本途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节俭,就是对物欲的一种克制。

让:既不争强,也不退缩在治国或与人交往时,孔子强调“让”。“让”既不是“争”,也不是“退缩”,而是彬彬有礼地推辞。最大的让是“让天下”。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可算是最高的道德了,三次让天下,人们都不知道怎样称颂他了。其次是以礼让治国。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能够以礼让原则治理国家,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