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篇第一》:夫子温、良、恭、俭、让](https://img.taocdn.com/s3/m/befad33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2.png)
《论语·学⽽篇第⼀》:夫⼦温、良、恭、俭、让1.10⼦禽问于⼦贡⽈:“夫⼦⾄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贡⽈:“夫⼦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之求之与?"⼦禽问⼦贡说:“夫⼦每到⼀个国家,⼀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
那是求⼈家告诉他的呢,还是⼈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贡说:“夫⼦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
夫⼦的那种求得的⽅式,⼤概是不同于别⼈的吧?”【注释】⼦禽:姓陈,名亢,字⼦禽。
⼦贡.姓端⽊,名赐,字⼦贡,⽐孔⼦⼩三⼗⼀岁。
抑与之:抑,反语词,可作“还是……”解。
与之,(别⼈)⾃愿给他。
其诸.表⽰不太肯定的语助词,有“或者、⼤概''的意思。
【学习笔记】 ⼦禽,姓陈名亢,⼦贡,姓端⽊名赐,都是孔⼦的弟⼦。
⼦禽问⼦贡,夫⼦每到⼀国,必能得悉这⼀国的政事。
这是他⾃⼰探求得来呢?还是别⼈主动告诉他的呢? ⼦贡回答说,夫⼦靠温良恭俭让的风度⽓象得来。
我们夫⼦之求,总是该和别⼈家求法不⼀样吧! 这是儒家风范“温良恭俭让”的出处。
温,是温和,朱熹说是“和厚”,张居正说是“温和⽽厚,⽆⼀丝粗暴。
” 温和⼤家都懂,厚,就是不薄,⽐如⼀个深潭,⽯头丢下去,轻轻的扑通⼀声,就沉下去不见了。
若是⼀汪浅薄之⽔,别⼈的⽯头丢来,啪!⽔溅得到处都是。
所以我们切⼰体察,对别⼈的态度,就会发现⾃⼰不仅不温和,甚⾄是经常很粗暴,很粗鲁,⾄少也是粗糙。
良,是良善。
朱熹说:“易直也。
”张居正解释:“良⽽易直,⽆⼀些矫饰。
”易直,平易正直,所谓光明之⼼,易直之性。
恭,恭⽽庄敬,⽆⼀丝惰慢。
你对⼈恭敬,⼈家就愿意接纳你。
你若傲慢,谁想跟你打交道呢? 俭,这⾥的俭,不是节俭,是节制。
张居正说:“俭⽽节制,⽆⼀丝纵驰。
”⼀点也不放纵⾃⼰,不放松对⾃⼰的要求。
我们和⼈在⼀起,可能开始时还⽐较温良恭俭让,时间长了,就放松了⾃⼰,不太管别⼈了,这就是修为不够。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84745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3.png)
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
温良恭俭让:读音:[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所属类别:成语
出处:
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
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
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
理解:
“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
“俭”是节制。
“让”是谦让,理性的忍让。
整体理解: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中美德。
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在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温良恭俭让”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是从个人层面角度来说的。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37f0f5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a.png)
儒家道德体系内涵探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一)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1.仁“仁”是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第一是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在《论语》里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第二就是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找回了自己才能找到别人,认清自己才能认清别人,要教育好别人,首先得教育好自己,使自己充实,自立,坚强.)第三仁的表现形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ceb408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8.png)
简析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用于指导人们的德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思想中的德育原理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榜样的作用,提倡温良恭俭让,重视教育方式方法,推崇教育治国相结合,强调家庭教育等。
孔子的德育原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认为人的德行和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们应该先改造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然后才能做到合格的家庭成员和称职的国家公民。
孔子还认为,一个人要想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不断地修养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德育置于首要地位,这也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孔子的德育原理强调榜样的作用。
孔子认为,要想使人们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先由榜样做起。
孔子说:“上好火,下效颦圭”。
他主张要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人们,使人们真心实意地感受到榜样的伟大。
孔子很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并通过自己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来感化和教育他的学生和追随者。
孔子也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说明了孔子很重视榜样的作用,他提倡人们应该努力向伟大的榜样学习、向高尚的人生追求,以榜样来激励自己,激发自己的品德和道德。
孔子的德育原理提倡温良恭俭让。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具备好的品德和道德,必须首先具备温良恭俭让的品质。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平相处,不得与人为怨、不得用暴力来迫使别人服从自己。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说明了孔子强调人应该遵循道德准则,不贪图暴利,不以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1c8ff19551810a6f42486bf.png)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惟产生于特定的汗青气氛的春秋战国时代.具有深挚的文化基础.儒家思惟流过两千多年的汗青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必定程度上,儒家思惟仍在施展着感化,它对我们的社会成长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汗青优良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浮现出奇特的价值定位.授与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别消失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公则去其距离,互相感应和和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长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串于中华伦理的成长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焦点身分.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构成一个体系,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仁以爱工资焦点,义以尊贤为焦点,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划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参加“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父老)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变节)是也.”董仲舒又参加“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寰宇长久的经常轨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小我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协调,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克不及光想着本身,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斟酌,做事为工资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他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分辩长短,在人家须要时,实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哈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是以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曲折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器械也.把日常平凡生涯中的器械揣摩透了,就叫智.不雅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巧均靠上行下效.那时的人纯真朴实,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靠得住.他人用性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四周世界的熟悉,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量,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广泛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器械,当然不会哄人.温良恭俭让:原意为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立场平和而缺少奋斗性.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示例: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辉煌.---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成语故事春秋时代,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度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答复他白叟家平和.仁慈.恭顺.简朴.推让,他用如许的立场去看待他人.他人天然会把政事告知他,这是他与众不合的品格.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这“五常”贯串于中华伦理的成长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焦点身分.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温良恭俭让意思是平和.仁慈.恭顺.节省.谦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倡导待人接物的准则.是传统美德即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工资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虚.在大力成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创建协调社会的当代.重温——儒学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片灵光.我们应更深层次商量,若何熟悉儒学中华传统美德的汗青地位?若何付与儒学中华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内在?若何使儒学中华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扶植中,更好地施展“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在社会各个不合层面,或在某个特定的范畴产生奇特效应.值得我们深刻思虑和商量.。
孔子的五德
![孔子的五德](https://img.taocdn.com/s3/m/7dd133e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9.png)
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
“俭”是不浪费的。
“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
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
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引述:《论语别裁》《经解》篇接着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所谓诗的教育,就是养成人的温柔敦厚。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个“温”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说诗教的精神。
子贡所讲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是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他有了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
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
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这是下论曾经提到过赞扬孔子的话。
他说一个人有高度的修养,就是君子之人,有三种变相:看起来不可侵犯,实际上跟他一亲近,又非常温和,充满了感情,但听他讲话,尽管他说笑话,但他言语的内容,又非常庄严,不可侵犯的。
这是讲有高度修养的人。
上论中有这三句话的同义语用来形容孔子,他这里再重提一下,强调君子学养的典型。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https://img.taocdn.com/s3/m/d249c309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2.png)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孔孟之道虽博大精深,但其精髓均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贤达人才辈出,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也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代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代表人物的事迹。
孔子是如何“仁义礼智信”并以天下为己任的呢?一、温良恭俭让孔子的家族有五代五侯,在孔子时代,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
孔子一生在齐国、卫国、宋国等国任过官或任过职,还曾做过司空、宰。
孔子在这些地方都能尽职尽责、谦恭有礼;对待政敌则能宽容忍让,遇到困难时能迎难而上。
正是由于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使孔子能不断受到后人赞叹。
“温良”是孔子给自己最好的评价。
孔子认为应该“仁义礼智信”即在君子与小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相对自由地位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在其位、谋其政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
孔子非常看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论语·里仁》)中所谓君子,就是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有礼且能为别人所称道而不居功的人。
因为孔子这样宽厚而谦逊而又低调做人的品行和修养使得他深得儒家各阶层人们好评。
1、不争功。
孔子的父亲为他起名为子贡,孔子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做一些家务事,所以母亲给他取名为“孔丘”,意思是希望让子贡将来成为一个圣人。
“子之道”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君子之道,孔子认为君子是指能为民造福而不居功的人。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有的国家遭受内乱、有的国家因为领土和主权受到侵略而战败或被迫战死。
由于战争、灾害的频繁发生,需要军队去平息战争、重建国家。
在战争和灾害的冲击下,孔子的父亲想让子贡成为一个圣人就需要让出一部分功劳来为他争光。
2、恭俭。
在对人处世方面,孔子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温良恭俭让之人。
比如在《学而》中对“勤”有这样一段描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颜渊》),大意是:一天晚上洗衣服时不要随便用手去擦去衣服上的灰尘;上班时不要随便穿那些很华丽的衣服。
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https://img.taocdn.com/s3/m/7e8ab6d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1.png)
温良恭俭让儒家理论体系是以个人修养提升为中心,来达到整个社会和谐礼仪的理想目标。
温良恭俭让是后人总结的"三纲五常"中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道德规范的底线的具体细化,是一种个人美德,强调的是自省自爱,克己复礼之修为。
温良恭俭让成为了后世儒家子弟平常个人修养最高准则。
温:和厚也。
温和又浑厚,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这是起码的使别人亲近你的态度。
但如果一味地温和、客气似乎像是心不在焉地敷衍,至少别人看起来会有这感觉,孔子不是那样,他看上去虽温和却又很厚重----心里有数的样子。
良:易直也。
这个字许多人将它解释为善良,有两点不妥当,第一,温良恭俭让很明显都是形容孔子的容色辞气等直接给人以影响的外在表现的,善良则是一种内在的品德,第二,我们看前面的温和后面的恭与让,都是一种内敛的表现,如果良理解为善良,那不仅意思有些重复,而且显得孔子过于收敛和内向了。
试想一下,一个非常温和谦恭的人和一个既温和又直爽的人,哪个对人更有吸引力?别人更愿意和哪个倾心交谈?朱子在这里的理解很精妙:易直,平易而直爽。
恭,庄敬也。
这里可见朱子精深的学问功底,一般人看到恭字都会理解为谦恭,其实恭更有敬的意思,具体到这里,恭是很认真、郑重地和人谈话,表示对别人以及话题的重视,别人看你这样,自然也不会轻忽、敷衍了。
俭:节制也。
有礼有节,知道在哪里该停顿。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有谱。
这可以说是交往和谈话的艺术了,比如,如果你听了别人的话,不管有没兴趣,都没啥反应,或反应不到位,那别人也就没兴致和你再深入交谈了,在别人说话时适当地指出其妙处和重点,或者别人不知道怎么继续表达时提示一下,那肯定有很好的作用;另外,你自己说话也不能滔滔不绝地只管说,要注意别人的心理和脸色,做到这些,才可算是节制。
让:谦逊也。
语言既能悦人,也能伤人,要尽量柔和谦让,和人交谈,处处留有余地,得理也让人,别人当然愿意和你交往。
将温良恭俭让污名化是20世纪一大误区
![将温良恭俭让污名化是20世纪一大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9bf57b7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b.png)
将温良恭俭让污名化是20世纪一大误区在《论语·学而》中,有这么一段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良恭俭让,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通过这段话,子贡告诉我们,夫子到达一个邦国,之所以能够使这个邦国的民众对国事的看法告诉他,是因为他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待人,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读《论语》整本书,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待人接物,是坚持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对学生的教育,和风细雨。
对待权贵,奉行礼节,又不卑不亢。
对待有缺点的人,也有一颗宽恕之心。
对待处境不幸的人,有同情心。
对待家乡的长辈,毕恭毕敬。
对待有学问的人,虚心请教。
孔子之所以为后世所尊敬,除了其学问渊博、思想深邃之外,其人格的温良谦和,也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
汉武帝的尊奉儒家,有人把它解释为巩固自己权力。
现在我觉得,这种解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我看来,一是孔子以民为本、克己复礼的仁政思想,蕴含深刻的智慧,以及孔子及儒生的温文尔雅的人格,感动了汉武帝,是原因之一。
其二是汉武帝作为一代帝王,深深意识到,秦王那种暴政,是不能持久的,仁政才是治国的长久之道,既利于民众,又利于统治者。
在中国古代,许多周边国家,都与中国有友好关系。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国力强大,所以与中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自然也会多起来。
他们忘记一个常识,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一个国家虽然国家强大,但这个国家是不义的,这个国家不把本国民众的生命和尊严当回事,在国际社会也不讲信义,就不可能在国际上赢得众多朋友。
中国古代,之所以与周边国家,关系良好,中国国力的强大,固然是一个因素。
但还有一个因素,即中国一直是礼义之邦,中国的民众以温良恭俭让对待他人,中国统治者也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对待邻邦,所以才能获得邻邦发自内心的尊敬。
温良恭俭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
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感悟
![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dd1505c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e.png)
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感悟
夫子的温良恭俭让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品质。
在《论语》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
对待他人的温和态度,他对待每个人都充满尊重和关心。
这种仁爱之心和虚怀若谷的态度,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感悟。
首先,夫子的温良恭俭让教会了我如何待人处事。
他对待学生、朋友和各种人
物都表现出同样的和蔼可亲的态度。
不论对待贵族还是平民,夫子都对待他们一视同仁。
这启示我,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个人。
不傲慢自大,也不轻视他人,而是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
其次,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告诉我谦虚和谦让的重要性。
在《论语》中,孔子经
常说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温良恭俭让的表现。
夫子不但要求自己谦虚,也希望我们能够将这种品质融入生活中。
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不要总是坚持己见。
通过谦虚和谦让,我们能够建立起和睦的关系,增进互相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夫子的温良恭俭让也教给我珍惜和善待他人。
他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和福祉,并在言行中体现出来。
夫子认为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自身的成就,还在于对他人的影响。
他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给予他们激励和鼓励。
这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善待他人,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在成长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鼓舞。
总之,夫子的温良恭俭让是一种远见卓识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通过学习他的言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能够更加体贴、尊重和关怀他人。
这种感悟也在我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让我成为一个更加和善、谦逊和有爱心的人。
孔子:做人,要常积这“五德”
![孔子:做人,要常积这“五德”](https://img.taocdn.com/s3/m/06bd211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f.png)
孔子:做人,要常积这“五德”每一个成大事者,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成功,他们的身上都会有常人不具备的优点。
孔子身上有许多优点:温、良、恭、俭、让,乃是孔子具备处世的五德。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必然会知道那里的政事,他是求来的呢?还是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些优秀的品质而获得其所求,老师获得所求的手段是不同与常人的。
”1温和是人的品行温和能够产生亲切感,一个商情商的人,性情总是温和的。
温和并非一概地萎缩,而是具有原则的基础上,保持人的温和的状态,这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
孔子与南子的对话,一问一答,温和中充满了机智。
孔子自始至终语言精练,温文尔雅,把自己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几句话就把南子吸引住了。
南子对这样一位圣贤顿生好感,想约孔子留下来与她一块“读书”,可孔子还是婉拒了,温和的孔子,能够使南子倾情机诉,其温和的性情可见一斑。
2善良是人的品格善良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品格,好人善良,坏人同时也有善良的一面。
大德至善,大善至美,倘若要做到大善,就不容易了。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善良,这只不过是一种基本的善良,而我们对待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来说,更需要至善至美的大善了。
爱惜生命,至善至美,是人的一种最为高贵的品格。
“扫地勿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是一种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一种善;心怀天下,拯救民生,又是一种善。
这些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和爱护。
善跟恶有时候会结伴而生。
杀楚王,杀秦王,项羽坑杀赵国40万人,烧阿房宫,屠城,对他的敌人斩尽杀绝。
最终,还是失了人心,被刘邦所灭,岂不悲哉!3恭敬是人的修养恭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修养。
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相互恭敬,是人天生的一种本份;当政见不同时,相互恭敬,就是一种修养了。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可我尊重你说出你的观点的权利。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温、良、恭、俭、让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温、良、恭、俭、让](https://img.taocdn.com/s3/m/cb36f01208a1284ac95043b3.png)
孔子思想的基本概念---温、良、恭、俭、让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后,专心培养人才。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人物,先入师门。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
一天,子禽拉住子贡问道:“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回答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高度概括了孔子的风度、性格、修养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
态度温和,容貌也就显得端庄。
心地善良,就会使人感到亲近。
言行恭敬,就会令人肃然起敬。
生活简朴,心灵就会清静。
遇事礼让、谦退,自然就会引起他人的尊重和信赖。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者寡欲,让者身正,具备了这五种品质,于是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以诚相待而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了。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https://img.taocdn.com/s3/m/2667da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a.png)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
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
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
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
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
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
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
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
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
领导或者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
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
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
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
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
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
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c5ade6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8.png)
【国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解读仁:仁爱。
指人与人之间要仁慈,仁厚。
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忠义。
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礼:礼和。
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原指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后发展成为由风俗习惯形成或人为规定的礼仪,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智:睿智。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通俗说,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智就是要人们努力的学习知识,提高文化,做个有智慧的人。
信:诚信。
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指对人的态度温和。
在生活中对人的态度,常常是了解一个人品格的标志。
我们的语言中赞扬“温”这种品德的成语有很多,如“和颜悦色”、“和蔼可亲”、“温文尔雅”、“温和善良”等。
良,古代指善良、美好、高尚、仁义等。
今天所说的“良”应该演变为存在于内心的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志。
“良”指的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衡量它们的标准,因此“良”是核心,是本质的东西。
恭,古代指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
孔子主张对人要端庄诚恳,表里一致,那种以花言巧语,装出伪善面孔的虚伪态度是“可耻”的,正所谓“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勤劳纯朴的中国人民不仅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以勤俭持家誉满世界民族之林。
纵观历史,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724852ff705cc17542709c0.png)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a9267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5.png)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https://img.taocdn.com/s3/m/4ebf907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6.png)
孔子的六个境界对应的论语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教诲和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言论被记录下来,这些言论正是他对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的思考和见解。
其中,孔子提出了六个境界的概念,这六个境界分别是:天人合一、玩味人生、淡泊名利、宽厚待人、温和宽容、涵养善心。
本文将以《论语》中相关的语录为基础,对孔子的六个境界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天人合一是孔子的第一个境界。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天即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句话表明了天地之间的紧密联系,人应该与天地合一,才能承担大任。
第二个境界是玩味人生。
孔子认为,人生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我们应该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民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民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人们追求富贵是正常的,但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去追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
第三个境界是淡泊名利。
孔子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于道德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名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实现仁爱之道。
第四个境界是宽厚待人。
孔子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宽容和善良。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友谊和仁爱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君子应该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朋友的互助来实现仁爱之道。
第五个境界是温和宽容。
孔子强调了在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时的温和和宽容。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于教育和管理的理念,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对过去的经验保持回顾和反思,才能更好地处理新的问题。
对温良恭俭让的理解
![对温良恭俭让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4983c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5.png)
对温良恭俭让的理解
温良恭俭让的释义是:温和、善良、恭敬、节制、忍让。
《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后泛指态度谦和举止文雅。
在现实生活中,温良恭俭让代表着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这种态度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温良恭俭让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能够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温良恭俭让的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适当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个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味地温良恭俭让,可能会导致自己失去应有的权益和机会。
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该把握好分寸,既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修养,也要注重自己的利益和机会。
关于温良恭俭让的名言
![关于温良恭俭让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6060b17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74.png)
关于温良恭俭让的名言
温良恭俭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倡导的五种美德,它们分别代表了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忍让的品质。
以下是一些与温良恭俭让相关的名言:
孔子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温良恭俭让”,但体现了君子言行一致、严肃认真对待承诺的品质,这与“恭”、“信”的精神相契合。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这句话强调了礼的重要性,是“恭”与“礼”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不迁怒,不二过。
(《论语·雍也》)表现的是儒家的修养境界,即情绪控制上的“温”与自我反省修正的“让”。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这句话通过交友之道,提倡亲近那些正直、诚实、博学的朋友,而远离善于逢迎、表面和善实则阿谀奉承以及花言巧语的人,体现出人际交往中的“温良”。
直接关于温良恭俭让的表述可能并不常被单独拎出为某一句具体的名言,但它是一种综合的道德修为标准,在许多古代典籍和教诲中都有所体现,如:
•温:待人要温和有礼。
•良:内心善良,仁慈宽容。
•恭:对人恭敬,尊重他人。
•俭:生活节俭,不奢侈浪费。
•让:能够忍让谦逊,不争先,不居功自傲。
这些美德至今仍被视作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人格境界——温良恭俭让
子禽和子贡都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天,子禽问子贡:“咱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一定会参与政治。
是他求来的啊,还是人家邀请他的啊?”子贡回答说:“咱们的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得来的。
老师的这种方式,不是跟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吗?”在这里,“温、良、恭、俭、让”描述了孔子的处世风范,也体现了他的人格境界和处世智慧。
温:做一个温和的人茫茫宇宙,为何地球上存在高级生命?主要原因之一是温度的适宜。
离太阳过近,则钢铁也能融化;离太阳过远,则常年是严酷的寒冬,都不利于生命的存在。
只有温和,才是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据。
因此可以说:“温”本是上天之德。
温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
在地球上,热带与寒带都没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只有温带,才适合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比如说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高度文明的国度都处于地球的温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渴了要喝温水,冻僵的生命要把它温暖过来,朋友的心灵受伤了要温言抚慰。
过冷与过热都会适得其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佳状态就是“温”,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
过热与过冷都会出现问题。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意思是:接近领导太频繁,就该着受辱了;朋友之间交往太频繁,就该疏远了。
领导或者
朋友,都有自己的事情,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交往太频繁,无疑是挤压了他们生活空间,即使是出于好心、出于热情,时间长了,也会令人厌烦。
再者,过于讨好领导、讨好朋友,时间长了,他们也不会珍惜。
这都是交往过热的弊病。
交往过冷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一点不言自明。
亲密关系的维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频率的,而且需要多种形式。
比如说,跟自己的朋友共同做一件事情,空闲时候的聊天,不见面时保持电话、短信、微信等等的联系,假如说一周不联系,甚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那么,很难说能维持好你们的友谊。
让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温暖如春的状态,保持细水长流的滋润,那么,我们的友谊之树会在水分与温暖的滋养下,逐渐生长、壮大。
良:做事求好,不求最好在处事能力方面,要保持“良”的状态。
它既不是“优”,也不是“差”。
这时,人们或许会问,“差”当然不好,“优”不是很好吗?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不仅争取“优”的等级,甚至只把目光瞄准了“第一”。
从专业或者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优胜劣汰,人们追求“优”或“第一”无可厚非;但是,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看,保持“优”或“第一”则不是最好的发展状态。
有关研究表明,在学校数一数二的优等生,走向社会以后,往往没有出色的表现,而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往往会有更大的成就。
因为优等的学生在学校承载了太多的关注和希望,同时
也承载了巨大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智发展来说,毋宁是一种负担与阻碍。
在人的中学时代,我们要的不是“优”,也不是“第一”,而是发展的全面和自由。
试想,一个人在某次考试中得到90分,跟85分有什么区别呢?在以名次论英雄的班级排名中,或许会差几个名次;在全校排名中,差的名次会更多,但是,这能决定他们能力的排名,乃至以后社会成就的排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中国人的处世策略中,也忌讳英秀而特出。
三国时期魏人李康的《运命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在树林中,高大而突出的树木必被大风摧折;在河流中,突出河岸的土堆必被水流冲垮;在人群中,品行高于众人必遭他人非议。
在孔子的处世智慧中,不求“优”,只求“良”,预留了足够的上升空间和回旋余地,生命在保持良好状态的同时,就又多了一份自由和诗意。
恭: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但是,把礼貌保持在什么状态才是最好的呢?那就是“恭”。
“恭”是跟“敬”相对而言的。
在内心的情感状态是“敬”,表现在外部就是“恭”。
大致可以描述为严肃的、尊敬的、不卑不亢的一种状态。
因此,“恭”既不是奴颜婢膝、谄媚逢迎,也不是狂妄傲慢、目中无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但它决不是过分的强调“礼”,要求人们在森严的等级中唯唯诺诺,
而是保持一种自由的、朴素的、亲切随和的状态。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应该怎样做呢?太过质朴了,超出礼仪规范,容易走向粗野;太注重礼仪规范,而忽略了质朴,容易走向迂腐,就是俗话说的酸文假醋、华而不实。
只有二者的结合,既注重礼仪,又要求质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前,有些人对中西教育思想的差别存在误解,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太拘谨、太古板,太重礼法;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多强调个性解放。
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有些人变得无所顾忌、狂放不羁,以为这样就是跟上了时代的潮流。
殊不知,在为人处世的行为艺术中,中西方本来就没有很大的差别的,在欧美国家,绅士们同样是注重礼节的,同时也是幽默风趣的。
“注重礼节”就是“文”;“幽默风趣”就是“质”,他们同样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总之,“恭”的状态,就是“礼”的中庸状态,就是“文质彬彬”的状态。
俭:俭以养德,合礼就好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孔子的状态是“俭”。
“俭”就是节省、不浪费。
它既不奢靡铺张,也不吝啬小气,而是该用就用,够用就好,符合礼就好。
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过分隆重,奢侈浪费,是不好的,宁可节俭一些;在办丧事的时候,太节俭了也不好,重要的是要悲伤。
孔子还说,上古时期,人们举办丧礼用麻做的帽子,符合礼的规定;如今,人们都用黑色的丝绸做礼
帽,比较简化,根据节俭的原则,就随着大家吧,不必事事追求古礼。
可见,孔子在节俭的问题上,主要看是否符合礼的精神,在不违背礼的精神情况下,主张节俭。
在衣食住行的问题上,孔子主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物质条件要求不高,但是,为了保证身体健康,也不随便去吃。
食物放久了,不吃;鱼不新鲜了,肉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闻了,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该吃的时候,不吃;不按一定的方法宰割的肉,不吃;佐料放的不恰当,不吃;肉虽然多,不要超过面食;酒要适量的喝,不能喝醉;买来的酒和熟牛肉干,不吃;要注意吃姜;不要多吃。
看来,孔子生活虽然节俭,但是很讲究的。
为什么孔子的生活提倡节俭呢?因为节俭可以涵养道德。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克制自己的欲望,是涵养道德的根本途径。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节俭,就是对物欲的一种克制。
让:既不争强,也不退缩在治国或与人交往时,孔子强调“让”。
“让”既不是“争”,也不是“退缩”,而是彬彬有礼地推辞。
最大的让是“让天下”。
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可算是最高的道德了,三次让天下,人们都不知道怎样称颂他了。
其次是以礼让治国。
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能够以礼让原则治理国家,就是
治国的最高境界了,还有什么困难的呢?如果不能以礼让原则治理国家,怎么实行礼呢?人而无礼,跟禽兽有什么区别?在日常生活中,孔子也强调让,就连比赛射箭也是如此。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在比赛射箭之前,参赛者相互作揖,礼让对方先射。
比赛结束之后,共同举杯,相互致意。
这种争也带有谦谦君子之风。
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中国古代,多数帝王的更替在名义上还是实行禅让制,被任命的大臣还是要几次三番的推辞,一心钻营的人则往往被世人所不齿。
如今,“让”的精神几乎荡然无存,人们更多强调的是毛遂自荐、自我推销,有一点机会也要抓住、尝试。
孟子说,辞让之心,是礼的发端。
如果人们都失去了辞让之心,礼如何来建立?那么,让是否意味着失去了机会呢?不!让,以实力为前提。
没有实力,争也无益!让我们一起来呼唤辞让,践行辞让,做一个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