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结题报告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结题报告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我们承担的《儿童心理的健康教育个案分析》课题,是基于社情、校情和学生家庭情况所存在的问题造成部分儿童心理异常提出的。

由于父母大批外出打工,留守学生增多,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还有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学校在对所有教学班级进行综合调查时发现:具有不良行为心理的学生所占比例失常,近几年逐年上升。

目前的学校教育,既使当前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仍存在偏面强调文化知识和既定规范的灌输,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心理素质培养的现象,导致目前学生心理素质不佳,他们身上暴露出来许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如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

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未来国民素质,影响到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具有不良行为心理的学生大多数具有类似的一致性和心理状态的异常性。

这些学生的背景都比较特殊,因而心理上呈现出不同的异常状态,这种心理的异常导致了种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通过资料查询全国各校的反映也基本相同,也带有类的一致性与心理状态的异常性。

都感到这一部分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

这一现象的存在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牵制家庭、学校的精力,影响了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本着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关心,我们开始探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怎样培养教育好这些学生,把他们塑造成能自食其力、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我们选定《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课题,就是要探寻中学生不良行为心理教育的客观规律,形成规范的、科学的教育体系,以转化不良行为习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与实验重点:1、从不良行为的儿童心理特征,社会活动,交往情况,家庭关系状况等方面,深入调查,准确地掌握中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一、项目背景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引起广泛关注。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我们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2. 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 结合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策略等。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分布特点。

3. 实证研究法:选取部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观察效果。

4. 案例分析法:收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

四、研究结果1.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等问题。

部分学生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根据文献分析和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

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如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师生沟通等。

3.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成果:通过对部分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学习积极性、自信心等方面有所提高。

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总结:结合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等。

五、结题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需引起广泛关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结题报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结题报告

篇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结题报告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结题报告上虞中学学区教育办公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上虞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抓住根本,加强师资培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为此,上虞市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抓骨干教师培训。

不定期派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全市共有1000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心和心理学会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及论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使骨干教师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

二是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抓教师全员培训。

心理健康课题结题报告

心理健康课题结题报告

“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性研究”结题报告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执笔人翟新民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高校兴起,开始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导致损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与行为矫正,而后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年龄上从大学生扩大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进一步向低年龄延伸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预防先于治疗,、重于治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从目前已经起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来看,大多还处在以“专题讲座”、“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个案研究”等以“矫治”为中心的补救性层面。

相比较而言,全员参与、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注重高中学生心理品质的整体提升,(仍)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⑵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这说明党中央已经把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除了要(学习好)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之外,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课题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课题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课题结题报告1. 研究背景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对学生的研究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然而,对这些活动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有效改进和优化教育策略。

2.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改进措施。

3.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份量表,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

共有500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

- 实地观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观察,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 统计分析:对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 研究结果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提高了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 不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某些方法的效果更为显著。

5. 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学校应继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应注重评估和调整教育方法,以提高效果。

6.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研究. 《教育研究》. 2019(2):20-30.以上是本课题的结题报告,请您查阅。

教育心理学课题结题报告

教育心理学课题结题报告

教育心理学课题结题报告1. 课题背景本次研究旨在探讨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研究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分析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深入了解教育心理学在学生研究成就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影响因素,并给出对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对实际案例的研究,我们将寻找各种心理因素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影响方式,如动机、自信心、研究风格等。

同时,我们也将探索教育心理学在提高学生研究成就方面的应对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首先,我们将对相关的教育心理学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影响学生研究成就的心理因素。

其次,我们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不同心理因素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具体影响。

最后,我们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4. 预期结果我们预期的研究结果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学生研究成就的关键心理因素: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我们将总结出对学生研究成就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和实例。

2. 各种心理因素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具体影响方式: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不同心理因素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具体影响方式,如动机对研究的促进作用、自信心对研究态度的影响等。

3. 教育心理学在提高学生研究成就方面的应对策略: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将提出一些实用的教育心理学策略,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研究成就。

5.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研究,我们将得出结论: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研究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并且研究动机、自信心等心理因素是提高学生研究成就的关键要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关注,采取相应的教育心理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成就。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研究成就的影响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1期.- 王五,赵六. "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分析." 《心理学研究》2020年第3期.。

《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主任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班主任提供 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提高 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促进学生 健康成长。
社会价值
本研究有助于提高社会对青少年 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推动教育部 门和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 康教育。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背景
介绍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班主任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影响。
教育背景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 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 康。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接触最 多的人之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 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缺乏
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丰富和发展心理健康教 育理论,为班主任工作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影响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学校支持 力度、班主任培训情况、学生需求和家庭支持等。
改进建议
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加强学校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班 主任培训体系、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加强家校合作等。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地域范围有限等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地域范围,同时深入研究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 具体实践策略和技巧。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
实地观察与访谈
对班主任进行实地观察和访谈,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 健康教育,收集第一手资料。
0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问题的提出1、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通过调查摸底,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

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8月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

这些都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又有新发展,它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指疾病和病弱。

也就是说,它不仅涉及到人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还涉及到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即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的整体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简介】梨树县郭家店镇第二中学郭丽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于2015年10月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十三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D/2011/02/443)。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林德曼于1944年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一概念;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心理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课题。

迄今为止,发展出很多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这一概念逐渐引入我国。

1992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讨论会;199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正式进入起步阶段。

但其时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国外理论进行综述和概括的层面。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既要面对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又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如社交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严重者还会悲观厌世、出现轻生念头。

近几年来,学生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的恶性案例不绝于耳。

目前至少有16.%的青少年学生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

此外,由于学校生活的集群性和群体构成的同质性,发生在学校领域的心理危机往往更具有传染性,很容易带来整个校园的混乱。

中学生心理危机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紧迫问题,为了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必须实行科学性和强制性的干预,还必须建立一整套应急机制。

研究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压力状况,指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与心理压力有关的各种问题,这对于维护与增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1、危机:是一种认识,是个体认识到某一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付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超过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认知和应对方式,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

这种教育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应研究和生活的需要。

二、学生心理状态的构成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了情感、认知、意志、人格等多个方面。

情感方面包括了情绪、情感体验等;认知方面包括了自我认知、认知误区等;意志方面包括了意志力、自我控制等;人格方面包括了性格特点、价值观等。

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心理状态。

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三、有效的辅导和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的研究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调节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实践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情感支持、认知重构、行为干预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旨在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用相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全面提高。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关键之一。

虽然各学校在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常见的提法包括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或取代它。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应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也不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或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动机二、课题研究的依据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重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针对性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尊重、理解、真诚相结合;预防、矫正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通过科学、有益的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潜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资料我们以年级组为切入点,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侧重点有所不同。

其次,校园举办了专题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聘请专家指导学生调控自己的心理,提高学生调控自我行为的潜力和素质。

例如,校园邀请了教育技术系任其平教授和《知心姐姐》杂志社的修改来校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提高了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潜力。

②学校注重与家庭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为家长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分享现代教育观和育人观,帮助家长科学地引导孩子成长。

同时,学校通过《家教周报》、心理板报、广播站和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介绍有关知识,帮助他们建立现代育人观和人才观,为孩子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心理素质好、教学科研潜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校园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

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潜力和创造力。

在201X年,学校成功举办了班主任经验论文研讨会,在201X年10月也召开了全体班主任工作案例交流会。

这些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研究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推动工作。

其中多篇班主任论文在市、区交流,___老师案例获市“走进学生心灵”案例二等奖,XXX工作案例《点燃学生心的灯》获区一等奖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我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是从2003年3月开始进行实验研究的。

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扎实开展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更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在全县六十多所小学中推广应用,进行深化研究。

一、序言(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心理疾患将成为人类一大祸害。

国内有关机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问题。

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长,自杀、离家出走、犯罪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心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正心为本。

” 只有摸清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动机: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立生之本,是人生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完善等方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技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艾森克尔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及有关论述。

??三、研究目标我校把本课题实验的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内容具体为:1、学习方面。

帮助学生了解自已,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讲究学习方法、策略和成效,形成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型人格。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课题结题报告课题名称: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应对措施指导教师:课题成员:一、研究背景:“叛逆心理”是当下许多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如果是轻微的叛逆,我们可以视其为正常,但是如果是严重的、不适当的叛逆问题,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严重的叛逆心理可能会导致犯罪等严重后果。

本课题旨在找到引起学生叛逆的原因,尤其是学生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并寻找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叛逆期的对策。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内容:1.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现象的调查研究。

2.结合课堂内外,在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预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梳理,寻找相应的对策,并对制定的对策进行论证,最终形成有效措施,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通过此方法探讨学生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找准针对这种心理反响的有效解决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形成原始材料。

五、课题研究历程:1、课题准备①制定研究方案,完成课题方案的开题论证。

②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手段,了解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找一些典型事例,制定出逆反心理强的对策。

③准备一些前期研究的相关数据,每天坚持搜集相关资料。

2、课题研究①确定调查的对象范围,探究学生逆反心理强的原因,制定出学生逆反心理强对策,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初中生安全度过中学阶段。

②及时积累整理并上传资料。

③中期调查问卷,研究了解研究的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对经常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④撰写研究阶段小结。

3、课题总结①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模板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模板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模板
一、选题背景
本研究选取的心理课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话题?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如何?本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对相关理论和现实的贡献是什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哪些研究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这些方法是否科学可靠?涵盖哪些方面?
四、样本与数据采集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样本?使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是什么?结果是否真实可靠?
五、数据分析
本研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使用了哪些统计学方法?结论是否科学可靠?
六、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是什么?是否符合预期?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有哪些新认识和突破,有哪些不同?
七、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对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是否有支持或反驳?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有哪些深入和新的认识?对实践有哪些启示?
八、缺陷与展望
本研究是否有不足之处?对结果的一些偏差或歧义的解释和诠释?对未来研究有哪些建议和展望?
九、参考文献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相关文献列表。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心理特性与教育对策研究》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积极推动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 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素质教育事实上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中心的教育,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是一个个思想感情、爱好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

一个学校, 一个班集体, 假如只把注意力放在中生和优生的层面上出不了成绩, 也不叫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当充足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揭示学习规律, 教给学习方法, 发展他们的能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农村小学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假如教师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 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 转化学困生,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 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研究目的在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教学中的共性规定和个性发明相结合, 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构建符合本校特点, 符合教育规律的转化学困生模式, 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三、研究对象: 高年级学困生。

四、研究内容研究的重要内容:1.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重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 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 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4、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 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课题实验。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 广泛吸取各校先进经验, 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提高理论, 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课题结题报告心理课题结题报告我校的省级课题《粤北山区职校生心理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的研究》于201X年4月获得立项,并于201X年5月8日举行了开题仪式启动实施,至今已研究实践了三年多的时间,本课题在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专家和市县教科研室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刻苦钻研、我校全体师生的积极配合及粤北山区兄弟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课题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参与研究的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我校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性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报告如下:一、课题研究背景1、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多年来受普高热的影响,社会上对职校生产生了一种歧视和偏见现象。

基于此原因,加上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日渐成熟,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校生所承受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有增无减,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国家教委也在《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国家的重视和教育实际需要,促使全社会探讨职校生各种心理问题表现和有效解决对策的步伐不断加快。

2、从所处地理环境分析粤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受经济发展制约,教育相对比较落后。

这也直接影响了地区职校学生知识技能的全面发展,很长一段时期,职校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强。

近年来,粤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

尤其是清远工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连续三年在全省几项主要经济增幅考核中位居第一,创造了引人瞩目的“清远现象”。

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清远市教育事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为职校生才能的展示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

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社会就业机会增多,用人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

职校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需要掌握更高的技能,将碰到更多的挫折,所受心理冲击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3、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历来是受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群体。

一方面,职校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是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易产生多样化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与普通高中学生不同,他们读职校主要是为了学点技术,尽早出来就业,处在学校与社会的衔接区,与社会接触较多,易受较为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及现实教学需要提出来的。

不少地区的职业学校近几年积极探讨职校生各种心理问题表现和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总结出较为丰富的经验。

本课题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粤北山区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特点,探讨职校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构粤北山区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粤北山区”,是指广东省北部以清远、韶关为代表等地区的山区,这些地方相对珠三角地区经济落后,文化教育水平较低。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探讨粤北山区职校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通过了解在这一背景下的学生的心理现象,掌握他们的心理规律,有针对性、科学开展心理教育,摸索出增强粤北山区职校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手段和有效方法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1、探索粤北山区职校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

2、探索粤北山区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方法和途径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接受启示。

2、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一切辅导活动的计划、实施都要顾及全体学生,协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感受快乐、健康发展。

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用灵活多变的辅导策略。

3、活动实用性原则即解决职校生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怎样引导职校生不沉迷于网络”,“如何帮助职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根据职校生心理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拓展训练等,激发他们丰富的个性、想象力、团队精神和意志力。

4、发展性原则从人本主义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并帮助学生开发其潜力,充分挖掘学生个体自身和学生集体中的教育资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着重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应用人才。

5、保密性原则对于学生不愿公开或公开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如心理测试、师生个别谈心内容等都应该保密。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的课题从调查入手,实验实施前与适时总结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我校及粤北山区其他职校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二)访谈法。

为了广泛和详细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我们就有关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就业观、爱情观、心理和社会情结又进行了全面测试、调查和访谈,分别为学生、家长设计了调查问卷,学生参与不具名,因此调查结果比较真实可靠。

(三)、实验分析法。

在访谈基础上,对成因作较深入的分析。

掌握这些材料后,我们着手探索班级活动和专业教学对职校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作用。

在班级活动这一领域,我们主要是通过开展系统的班级活动方式进行操作性研究。

(四)、个案分析法。

对课题研究实验班中较具代表性的学生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行之有效的一些途径、方法和策略。

(五)文献法收集与该实验相关的信息、资料、经验总结等,为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可能。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篇三:心理课题结题报告“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绿园区正阳小学“全方位实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长春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市教科所审批立项的科研课题,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当时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校选择了“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子课题。

经过近四年的研究,已顺利结题,为了深入研究,我校申请继续研究在“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现将课题研究主要情况向总课题组汇报:一、研究目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课程要为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而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交流合作、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些做法都需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各学科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各学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具有潜移默化效果,这比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专题活动更为经济有效。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科渗透式教育,则在不增加人力、物力及时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符合课堂经济学的要求。

小学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迫在眉睫,故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尝试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在本阶段我们要求各科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有意识、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成熟的标志即在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具体目标:(一)、根据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以及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中普遍存在是心理问题,制定出有层次、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目标体系,努力尝试开展和探索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2、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教育心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4、转变传统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

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

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以师生间合作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锻炼机会。

转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

转变教学方法,注意师生间的协商或讨论式教学,提倡民主,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方法。

5、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通过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观、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同时,研究和实施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在小学阶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水平,有助于创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渗透各科教学的实践中去。

并总结、筛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中学各科教学的优秀个案。

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一)、建立组织保障1、在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基础上,我们又增加了新成员,由课题组成员到大部分实验教师,再到全体任课教师,辐射开来,由校长亲自主抓,制定实验课题方案计划,让心理健康教育尽快走入课堂。

2、四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进行小学各学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尝试,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聘请心理学专家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在实践中请他们予以指导。

3、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全体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阅卷调查,建立心理咨询档案。

根据调查的结果反馈到各班,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鉴。

4、学校有一名教育心理专职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要求全体学科教师改变观念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