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各行业的作用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在各行业的作用程度
我们在设计调查指标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IT管理水平和IT在组织中的应用。IT管理水平包括3个指标——IT资源、IT战略规划、IT投资管理;在问卷中分别用12个问题来测度这3个指标,其中IT资源借鉴了Gartner的调查问卷;IT应用水平主要有4个指标——IT对战略决策的支持、IT对组织沟通的支持、IT对业务活动的支持和IT与业务的匹配度,问卷用21个问题测度了这4个指标。而IT与业务匹配度则参考并简化了Luftman教授在1996年对业务和信息技术战略匹配成熟度的研究成果。
图反映了这9个行业在IT投资管理和IT组织应用中的总体水平,也可以将这些数据视作信息化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作用水平。从数据看,消费品制造行业、金融行业、电子与通信制造行业的IT作用力较高,而医疗行业的IT作用力相对比较薄弱。
图中反映了9个行业在信息化管理和IT应用7个指标上的均值比较。数据显示,这9个行业在IT资源上的整体水平最高,但在IT支持业务活动指标上的水平相对最低。在我们的问卷中,IT支持业务活动有4个问题,分别是企业利用ERP管理主要业务数据和流程、企业实现在线销售、企业实现在线采购、企业为客户提供在线业务追踪,这些指标显示了企业进入了网络化阶段后的业务活动状况。各行业在这方面的均值较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与业务特性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个雷达图还反映出消费品制造行业在IT应用水平的各个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要高于总体平均水平,而医疗行业同总体平均水平相比,各项指标相对较低。
作为副产品,我们还可以发现外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和总体水平(4.16)均高于国有企业(3.65)和民营企业(3.64),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IT管理与应用水平非常接近,在IT战略决策、组织沟通、IT支持业务活动方面,国有企业均高于民营企业,但民营企业在IT投资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于国有企业。
在对9个行业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试图从两个维度来分析和归纳不同行业中的组织信息化的作用程度和阶段。在对最佳实践案例进行研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分析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基本模型。在图中,横轴代表组织信息化的业务层面——战术层和战略层,纵轴代表信息系统所集成资源的广度和范围。从这两个维度对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现有行业最佳实践案例中,不同的信息化阶段主要分为4个中心:以流程为核心、以平台为核心、以供应链为核心、以网络为核心。
以流程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密集性制造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的策略是效率导向的,强调了信息化对生产流程的支持。它重点关注的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控制和执行能力及资源组配的合理性。在资源整合程度上,这类企业主要关注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应用。
以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型行业为主,其信息化策略是管理导向的,特点是强调信息化对跨部门、跨组织和跨区域的办公管理、业务协作与沟通支持,以降低管理成本。以平台为核心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最大优势是各方成员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共享资源以实现集成化管理和协同工作,特别适用于多元化、复杂和规模不断扩大的组织结构,可以
说它是超大型企业和政府降低管理和协调成本的“轻身之道”。海航和中国海关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这种信息化平台特别适合离散分布式的组织结构,尤其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来说,集团总部如果没有统一的运作和信息交流平台,对下属分子公司、分区域的信息搜集和管理协调将会耗费巨大的管理成本,甚至面临资源流失、浪费和失控的风险。在资源整合层面,这类组织非常关注集团范围的资源整合和开发,并通过大型信息平台将内部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
以供应链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企业在供应商、生产商和客户之间有快速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响应能力。作为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在于快速将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扩散到市场销售的最前端和采购的最上游,通过开放性平台和让渡价值来实现对整条供应链信息流的控制、管理和分析。尽管信息流在供应链中的共享弱化了企业的边界,但当企业在行业内建立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并有能力将企业外部的稀缺资源(如客户信息)转化为企业内在资源(通过客户信息管理实现产品定制和需求管理),它一样能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以确保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领先地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借助信息网络将自身庞大复杂的组织结构连接起来,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和整合,进而实现对网络型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如金融企业、电信企业);第二种是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制造型或服务型企业面对大规模的客户,为了有效地掌握市场销售和需求情况,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销售渠道和销售终端网络的管理和信息采集,从而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如零售行业和制造行业)。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策略解决的是超大型的组织规模与前端数据采集与集中管控之间的矛盾,一旦网络建设并应用成功,这类企业就可以变成“快速行动的恐龙”。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是与其产业地位是吻合的
不同行业信息化的作用程度的差异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与行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关;二是与具体组织所看重的信息化价值有关。那些处于成长期的组织更关注内部管理体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为了练好“内功”,以实现在管理稳定性和变革动态性中的平衡。采用自下而上或从内向外路径的组织大多是先从打信息化基础做起。处于这一阶段的组织大部分资金有限,既有生存压力但又有成长空间,在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小步快跑”,流程建设和平台建设是这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处于转型期的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找到能够有效适应市场的新商业模式和成长空间,使其运营系统真正实现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开始有目的地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借助外力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并逐渐建立本企业在供应链中龙头地位。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巩固现有市场份额、提高快速应变能力并发现新的机遇,有效地防止“大企业病”。这个阶段,企业期望通过信息化提高整个供应链或价值链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对手的准入壁垒和赶超成本。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财务价值——从战略拓展和投资回报率的需求考虑,希望信息化投资能尽快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或提高收益率。处于转型期的企业强调的是信息化的业务价值,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加强控制的需求出发,希望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体系和业务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企业价值链的内部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更强调信息化的客户价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投资信息化建设时,建立了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体系,将其作为增强客户体验(如快速、便捷、友好)、集成客户服务渠道、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重要途径(如银行、电信企业)。这类企业(特别服务企业)并不把降低成本看作首要任务,而是把客户关系管理看成生存大计。
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