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近现代中国建筑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引进的洋式建筑,指的是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 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洋务运动、清末 “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如北京的陆军部、 海军部、总理衙门、大理院等。
(1)上海汇丰银行
1925年新建,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5层钢 框架结构。平面近正方形,立面采用严谨的古典主义手法,中部有 贯穿2-4层的仿古罗马科林斯双柱式,顶部为钢结构的穹顶。内部多 为大理石装饰,富丽堂皇,共耗资1000余万元。
重庆人民大会堂
(2)中国美术馆
由戴念慈在清华大学设计小组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并主持完成。 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 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美术馆
2、新的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后来有人进行了更 多种的探索,既有针对特定的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 念上的探索。
上海沙逊大厦
(2)上海国际饭店
建于1934年,匈牙利建筑师 乌达克设计。24层,全高82 米,钢框架结构,是当时国 内最高的建筑物。
外立面采用直线处理,底部 黑色磨光花岗石,上部棕褐 色面砖,前部14层以上每层 四层收缩一次,平面设计紧 凑,造型简洁挺拔 。
上海国际饭店
2.2近代建筑教育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也开设了建筑系。东 北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教授是清一色的留美学者,学制四年。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的创办起于院长杨仲子,基本上沿用法国 的建筑教学体系,学制四年。
1946年梁思成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他出国考察一年多,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 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课程分为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 及工程、表现技巧、设计课程、综合研究五部分,加设社会学、经 济学等选修课程。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 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在先,办 学在后。
我国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始于1905年。其中,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影响最大。留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了中国 近代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 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由柳士英发起,沿用日本的建筑 教学体系,学制三年。1927年与东南大学等校合并为国立 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这是中 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
知识要点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 思潮
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相关知识
建筑教育发展;主要 建筑设计思潮及代表 作品
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 思潮
【引言】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 过渡时期,既交织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历经了近现代的 历史搭接,与它们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 分近代建筑还遗留到现在,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 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矛盾, 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 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2近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建筑教育
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2.2近代建筑教育
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十分复杂,既有延续下 来的旧建筑体系,又有输入和引进的新建筑体系;既有 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又有为新建筑探索 “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近代折衷 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运动”和“现 代主义建筑”的初步展露;既有世界建筑潮流制约下的 外籍建筑师的思潮影响,也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 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识别近现代中国建筑特 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掌握这 一时期的主要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作品,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并 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了解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熟悉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与建筑教育
掌握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掌握现代建筑作品与建 筑思潮
3中国现代建筑特征
3.1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3.2现代建筑文化特征(作品与建筑
思潮)
10.3.1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时期的建筑,
大都是国计民生急需的。从风格特点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民族形式的, 二是强调功能,形式趋于现代的,三是鉴赏前苏联建筑形式的。 1958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全面反映了我国当时建筑的高水平 。 1960—1965年,因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基建项目大大压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建筑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的解放,需求的增加, 中国建筑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自1980年代,中国建筑逐步趋向开放、 兼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北京儿童医院
3、政治相关的建筑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建筑作品,没有几处能摆脱政治因素 的影响。这类建筑有二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立意上突出表 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具有明显的纪念性;二是在形 式上创造上借鉴传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代表作品:人民大会堂、革命及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 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钓 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国家影剧院等
1、洋式的折衷主义形式
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出现有两个途径:一是被动的输入, 二是主动的引进。
被动输入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主要 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等被动开放的特定 地段,如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商 店、火车站、教会建筑等。最初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 造,后来多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本讲内容
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2识别近代建筑文化特征(设计思潮
及建筑教育) 3识别中国现代建筑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几座皇陵的 修建,成了最后一批皇家工程。一些通商口岸、租界地形 成的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饭店、商 店、工厂、仓库和洋房住宅等,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教 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使中国建筑开始 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转型的初始步伐。
整座中山陵由墓道和陵墓组 成,结合山势,运用石碑、 陵门等陵墓要素,以大片绿 化和平缓台阶连缀建筑个体, 雄伟、庄严、肃穆。
主体建筑祭堂吸取中国古典 建筑手法,成为中国近代建 筑中现代技术与民族化相结 合的起点。
南京中山陵
(2)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杨廷宝设计,1935年2月动工,次年7月落成。党史馆坐北朝南,底 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和史料库房,二、三层为陈列室。陈列室采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库房采用特制防火钢门和空气调节设备。内部装 修采用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外观为重檐歇山宫殿式建 筑,庄重宏伟。
10.3.2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1、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产生了一大批从 历史主义传统中发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1)重庆人民大会堂
1952年-1954年建成,建筑总 面积2.5万平方米,张嘉德设计。 会堂中部为圆形,直径46米, 冠以三重檐宝顶。堂前为重檐 歇山楼,另有方形及八角形重 檐尖亭各两座,以长廊相连。 整座建筑体量庞大,雄伟壮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水泥、 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到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1927年--1937年间达到了近代建 筑活动的繁盛期。早期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在20年代初相继回国,开设 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 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1)北京和平饭店
1952年建成,杨廷宝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 筑面积8500平方米。整个 建筑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 法,功能分区合理,保留 古树,巧妙利用空间。被 誉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的里程碑”。
北京和平饭店
(2)北京儿童医院 1952年建成的第一期工程。华揽洪和傅义通主持设计。 功能布局合理,造型朴实,平屋顶角部略有起翘,栏杆 上简约点出中国传统纹样,略带传统建筑的神韵。山墙 错落开窗,烟囱水塔合二为一,显示了设计思想的进步。
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大体上 概括为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 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衷做法的“混合式”;第三 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1)南京中山陵
吕彦直设计,1926-1929年建 成,位于南京紫金山南坡, 主体建筑面积6684㎡。
张缚设计,1959年建成。平面布局呈山字形,东西宽185.78m,南北 长105m,建筑面积30770㎡。建筑主体为中央塔楼,地下2层,地上 13层,建筑东西两翼2-3层。白色面砖墙体饰面,绿色琉璃瓦屋顶, 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
(1)人民大会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总建筑师为张缚,方案设计为赵冬日、沈其。 1959年10月竣工,总建筑面积171800万平方米,南北336米,东西 宽174米,立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的构图,并纵分为五段,中 部稍高,主次分明。整体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
人民大会堂
(2)民族文化宫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中国陷入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 停滞,建筑活动很少。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 播和少数新回国建筑师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加深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但建筑业极为萧条,现代主义建筑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知识链接】 在20年代末还正式诞生了中国建筑史学科。学科的创立者梁思成、刘敦 桢等作了大量工作,把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盲目不齿的建筑事业纳入学 术领域,为中国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
梁思成(1901-1972),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梁思成长期从事建筑 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梁思成是中国最早用 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 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 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 法有所变化。
第二、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 型的建筑 。
第三、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
第四、社会体制的变革,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 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上海汇丰银行
(2)天津劝业场
法国建筑师慕乐和设计, 1928年建成,是当时天津 的标志性建筑。
主体5层,局部7层,转角 处有两层八角塔楼,上立 圆亭,再覆穹顶,形成建 筑构图中心。构图完美、 杂而不乱,是高水平的折 衷主义作品。
天津劝业场
2、中国传统复兴主义形式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在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 筑的“洋化”的同时,外来的新体系建筑也在“本土 化”, 形成了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3、西方现代主义形式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探求新建筑运动,力图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 走向现代化。这场运动渗透入近代中国。20世纪初在哈尔滨、青岛、 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建筑 。
(1)上海沙逊大厦
建于1928年,英商公和洋 行设计,10层(局部13 层),钢框架结构,平面 呈“A”字形,花岗石外帖 面,顶部冠以十多米高的 方尖锥式瓦楞紫铜皮屋顶, 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高层 建筑风格。
(1)上海汇丰银行
1925年新建,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 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 5层钢 框架结构。平面近正方形,立面采用严谨的古典主义手法,中部有 贯穿2-4层的仿古罗马科林斯双柱式,顶部为钢结构的穹顶。内部多 为大理石装饰,富丽堂皇,共耗资1000余万元。
重庆人民大会堂
(2)中国美术馆
由戴念慈在清华大学设计小组方案的基础上完善并主持完成。 主体大楼为仿古阁楼式,黄色琉璃瓦大屋顶,四周廊榭围绕, 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
中国美术馆
2、新的探索
复古主义创作中也有探索,但步伐小。后来有人进行了更 多种的探索,既有针对特定的环境的探索,也有从设计意 念上的探索。
上海沙逊大厦
(2)上海国际饭店
建于1934年,匈牙利建筑师 乌达克设计。24层,全高82 米,钢框架结构,是当时国 内最高的建筑物。
外立面采用直线处理,底部 黑色磨光花岗石,上部棕褐 色面砖,前部14层以上每层 四层收缩一次,平面设计紧 凑,造型简洁挺拔 。
上海国际饭店
2.2近代建筑教育
1928年,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也开设了建筑系。东 北大学建筑系由梁思成创办,教授是清一色的留美学者,学制四年。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的创办起于院长杨仲子,基本上沿用法国 的建筑教学体系,学制四年。
1946年梁思成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他出国考察一年多, 回国后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教学体系,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 下设建筑学和市镇规划两个专业,课程分为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 及工程、表现技巧、设计课程、综合研究五部分,加设社会学、经 济学等选修课程。
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由两个渠道组成:一是国内兴办建筑 科、建筑系;二是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留学在先,办 学在后。
我国到欧美和日本留学建筑始于1905年。其中,美国宾夕 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影响最大。留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了中国 近代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
1923年,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 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由柳士英发起,沿用日本的建筑 教学体系,学制三年。1927年与东南大学等校合并为国立 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这是中 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建筑系。
知识要点 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近代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 思潮
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相关知识
建筑教育发展;主要 建筑设计思潮及代表 作品
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 思潮
【引言】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 过渡时期,既交织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历经了近现代的 历史搭接,与它们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 分近代建筑还遗留到现在,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 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矛盾, 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 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2近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建筑教育
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2.2近代建筑教育
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十分复杂,既有延续下 来的旧建筑体系,又有输入和引进的新建筑体系;既有 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又有为新建筑探索 “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近代折衷 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运动”和“现 代主义建筑”的初步展露;既有世界建筑潮流制约下的 外籍建筑师的思潮影响,也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 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识别近现代中国建筑特 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掌握这 一时期的主要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作品,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并 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了解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熟悉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与建筑教育
掌握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掌握现代建筑作品与建 筑思潮
3中国现代建筑特征
3.1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3.2现代建筑文化特征(作品与建筑
思潮)
10.3.1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现代建筑泛指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建筑。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时期的建筑,
大都是国计民生急需的。从风格特点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民族形式的, 二是强调功能,形式趋于现代的,三是鉴赏前苏联建筑形式的。 1958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全面反映了我国当时建筑的高水平 。 1960—1965年,因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调整,基建项目大大压缩。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建筑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的解放,需求的增加, 中国建筑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自1980年代,中国建筑逐步趋向开放、 兼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北京儿童医院
3、政治相关的建筑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建筑作品,没有几处能摆脱政治因素 的影响。这类建筑有二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立意上突出表 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具有明显的纪念性;二是在形 式上创造上借鉴传统的设计方法,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代表作品:人民大会堂、革命及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 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钓 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国家影剧院等
1、洋式的折衷主义形式
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出现有两个途径:一是被动的输入, 二是主动的引进。
被动输入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主要 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等被动开放的特定 地段,如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商 店、火车站、教会建筑等。最初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 造,后来多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本讲内容
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2识别近代建筑文化特征(设计思潮
及建筑教育) 3识别中国现代建筑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建筑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几座皇陵的 修建,成了最后一批皇家工程。一些通商口岸、租界地形 成的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饭店、商 店、工厂、仓库和洋房住宅等,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教 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使中国建筑开始 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转型的初始步伐。
整座中山陵由墓道和陵墓组 成,结合山势,运用石碑、 陵门等陵墓要素,以大片绿 化和平缓台阶连缀建筑个体, 雄伟、庄严、肃穆。
主体建筑祭堂吸取中国古典 建筑手法,成为中国近代建 筑中现代技术与民族化相结 合的起点。
南京中山陵
(2)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杨廷宝设计,1935年2月动工,次年7月落成。党史馆坐北朝南,底 层为办公室、会议室和史料库房,二、三层为陈列室。陈列室采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库房采用特制防火钢门和空气调节设备。内部装 修采用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外观为重檐歇山宫殿式建 筑,庄重宏伟。
10.3.2现代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1、三种历史主义的延续与发展
50年代期,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相联系,产生了一大批从 历史主义传统中发掘建筑语言完成的建筑设计作品。
(1)重庆人民大会堂
1952年-1954年建成,建筑总 面积2.5万平方米,张嘉德设计。 会堂中部为圆形,直径46米, 冠以三重檐宝顶。堂前为重檐 歇山楼,另有方形及八角形重 檐尖亭各两座,以长廊相连。 整座建筑体量庞大,雄伟壮观。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水泥、 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到20世纪20 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1927年--1937年间达到了近代建 筑活动的繁盛期。早期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在20年代初相继回国,开设 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 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1)北京和平饭店
1952年建成,杨廷宝设计。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 筑面积8500平方米。整个 建筑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 法,功能分区合理,保留 古树,巧妙利用空间。被 誉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 的里程碑”。
北京和平饭店
(2)北京儿童医院 1952年建成的第一期工程。华揽洪和傅义通主持设计。 功能布局合理,造型朴实,平屋顶角部略有起翘,栏杆 上简约点出中国传统纹样,略带传统建筑的神韵。山墙 错落开窗,烟囱水塔合二为一,显示了设计思想的进步。
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大体上 概括为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 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衷做法的“混合式”;第三 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1)南京中山陵
吕彦直设计,1926-1929年建 成,位于南京紫金山南坡, 主体建筑面积6684㎡。
张缚设计,1959年建成。平面布局呈山字形,东西宽185.78m,南北 长105m,建筑面积30770㎡。建筑主体为中央塔楼,地下2层,地上 13层,建筑东西两翼2-3层。白色面砖墙体饰面,绿色琉璃瓦屋顶, 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
(1)人民大会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总建筑师为张缚,方案设计为赵冬日、沈其。 1959年10月竣工,总建筑面积171800万平方米,南北336米,东西 宽174米,立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的构图,并纵分为五段,中 部稍高,主次分明。整体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
人民大会堂
(2)民族文化宫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中国陷入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 停滞,建筑活动很少。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 播和少数新回国建筑师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加深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但建筑业极为萧条,现代主义建筑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知识链接】 在20年代末还正式诞生了中国建筑史学科。学科的创立者梁思成、刘敦 桢等作了大量工作,把几千年来一直为士大夫所盲目不齿的建筑事业纳入学 术领域,为中国建筑历史和建筑理论研究初步奠定了基础。
【知识链接】
梁思成(1901-1972),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梁思成长期从事建筑 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梁思成是中国最早用 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 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是中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 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 法有所变化。
第二、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 型的建筑 。
第三、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
第四、社会体制的变革,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 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上海汇丰银行
(2)天津劝业场
法国建筑师慕乐和设计, 1928年建成,是当时天津 的标志性建筑。
主体5层,局部7层,转角 处有两层八角塔楼,上立 圆亭,再覆穹顶,形成建 筑构图中心。构图完美、 杂而不乱,是高水平的折 衷主义作品。
天津劝业场
2、中国传统复兴主义形式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在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 筑的“洋化”的同时,外来的新体系建筑也在“本土 化”, 形成了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3、西方现代主义形式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探求新建筑运动,力图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 走向现代化。这场运动渗透入近代中国。20世纪初在哈尔滨、青岛、 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建筑 。
(1)上海沙逊大厦
建于1928年,英商公和洋 行设计,10层(局部13 层),钢框架结构,平面 呈“A”字形,花岗石外帖 面,顶部冠以十多米高的 方尖锥式瓦楞紫铜皮屋顶, 具有美国芝加哥学派高层 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