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经济管理思想述略
司马迁 思想
略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不论在我国的史学遗产中还是文学遗产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史记》进行研究时,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就是对司马迁思想的评价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们从思想上研究《史记》的出发点。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史记一、经济思想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充满阶级矛盾的时代,也是西汉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的时代。
司马迁从事著作时,西汉的经济经过“文景之治”达到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的扩大是汉武帝初年经济繁荣的标志。
然而从经济繁荣中得到利益的只是那些占着统治地位的大土地所有者和富豪大贾们, 至于广大农民所得到的却是沉重的赋役、豪强的侵凌、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盘剥。
因此, 在“盛世”之下, 农民破产, 卖妻窝子的现象屡屡发生。
汉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对外用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出现了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的局面。
因此汉武帝末年广大劳动人民愈来愈陷于贫困,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暴动、起义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 他的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就从思想上给他打上了充满矛盾的时代烙印。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平准书》、河渠书》列入八书,并为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和大工商业者专辟《货殖列传》。
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①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司马迁认为, 在各种行业中, 经商是致富的捷径。
“夫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②这体现了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商观念。
他指出,商业的性质决定了经商容易致富。
其主要思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商业营运, 实际上是资本运动, 商品经济与资本永远是相辅而行的。
商品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都是一资本为依托,没有充足的资本作媒介,商品流通是不可能的。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史记》,这
本书不仅是当时帝国历史研究的里程碑,而且也是史学家研究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文重点探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期对对经济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的著作,司马迁重点写作货殖的生活,和他在汉朝的经济思想。
在《史记》中,司马迁提出了三种经济思想,即“利己、适宜、宽厚”。
首先,司马迁认为“利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他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正当的,但是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必须看重社会利益。
因此,他反对利己主义,认为利己主义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从而破坏社会稳定。
其次,司马迁崇尚“适宜”的经济思想,即适度支出,量力而行,以免产生过度支出。
他认为,如果花费过度,可能会导致民众拮据,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转。
而且他认为实行适宜的政策,可以保护小资本家,防止大资本家过度投资和抢占资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秩序。
最后,司马迁认同“宽厚”的政策,即运用宽容的政策使所有社会群体都能受益。
他认为,合理分配资源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宽厚的政策也有助于减少不公平的发生,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发展。
总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引导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进而发展具有社会情感的经济思维,以及实行宽容、适宜、宽厚的政策,以建设公平、和谐的社
会。
从《资治通鉴·唐纪》经济部分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资治通鉴·唐纪》看司马光的经济思想张洁张剑光内容提要:《资治通鉴·唐纪》中以记录军事、政治为重点,经济的内容相对较少。
在这些经济材料中,司马光着重记述了唐安史之乱后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从中反映出司马光劝谏帝王施行轻徭薄赋、恤民爱民的治国方略。
司马光格外重视人口,认为这是国家征收租赋、摊派徭役的重要依据。
他反对货币私铸,反对轻易对货币制度进行变革。
《通鉴》的取材与司马光的经济意识具有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赋税人口货币作者简介:张洁(1980-),女,河南洛阳人,历史学硕士,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教师。
张剑光(1964-),男,上海嘉定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因激烈反对王安石新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
政治上的失意,使司马光能以全副精力放在潜心修撰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上。
这部被后世史家誉为“史学绝作”的史书,是一部极有史学价值的经典著作,同时书中也体现出了司马光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他将自己当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看法融进了这部史学巨著中。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大部分笔墨都花在了军事、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着力描写朝廷政争、君主活动、国力和军力,而对于经济部分则惜墨如金,其《唐纪》部分也不例外。
这说明司马光认为统治一个国家的基础主要在军事、政治、礼仪、边疆等方面,其次才是经济。
就《通鉴》经济部分较少编入的原因来看,可能在司马光的眼里经济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应该要直接抓的,而是有关部门和大臣的事情,但这些并不说明司马光不重视经济。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不多的关于经济的记载中,主要涉及赋税、田制、徭役、人口、货币、漕运、仓储等方面内容,虽然不够完整系统,但也足以反映司马光对经济问题的看法。
他重点记述了唐安史之乱后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从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代政治家司马光劝谏帝王施行轻徭薄赋、恤民爱民的治国方略。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渊源讲解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渊源(1)一一兼论其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摘要:在经济政策的见解上,司马迁主张让社会经济生活自然发展,而反对过多的行政干预。
司马迁的这种经济思想与儒、道、法三家俱有渊源,他较多地吸取了管子、老予与荀子的学说,而把孟子与韩非予的思想当作了反面的参照系。
司马迁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主要与他的经济思想有关:本文试以他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例,剖析他对政治翠新家的评价中褒里有贬的原因。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渊源;政治革新家;态度与评价司马迁笔下的政治革新家,大多属于法家或有法家倾向的人物。
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诚如徐朔方先生在《史汉论稿》中所指出的:“《史记》在肯定商鞅、韩非、李斯、贾谊、晁错等政治革新家进步作用的同时,又不恰当地暴露和夸张他们的个人缺陷,如指摘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责备韩非‘惨少恩’;非难李斯‘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严威酷刑’;批评晁错‘峭直刻深’,‘擅权,多所变更’;甚至对商鞅、晁错的被害,也发出幸灾乐祸的讥刺。
”[1]虽然徐朔方先生用了“非难”等对司马迁表示不满的词语;但是,他所指出的却大致是一个事实。
遗憾的是徐先生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致使读者有语焉不详的感觉。
笔者不揣谫陋,企图对此稍做补苴,以就教于徐先生并海内学者。
笔者认为,司马迁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应该说部分导源于他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是他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而这个“一家之言”,就其思想脉络来说,也是很难用当时已有的哪一个现成的学派来加以规范的。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货殖列传》与《平准书》中,尤其是《货殖列传》。
他在《货殖列传》的开篇伊始就说:《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换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这段话是用发展的眼光来驳斥老子那种倒退的社会政治理想的。
第六章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
儒家的经济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 孔子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罕言利” 。孟子 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仁义而已矣,何必曰 利”。他把“义”、“利”关系绝对化的 做法,却无形中为后世“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学说教大开了方便之门。(宁要社会 主义草)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真正与司 马迁比较接近的是荀子。:“义与利者, 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 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 欲利也;。”
• •
5、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司马迁认为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晴 雨表。“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 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 贵。”韩非为代表, 管仲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的“自利论”, 他运用“自利论”来解释人的社会经济活 动。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 后治之”(《管子· 治国篇》) 管仲的这些经 济政策思想,是司马迁经济政策思想的主 要来源。但是,在经济政策的认识上,管 仲与司马迁却极不相同。司马迁主张放任 的“因之”政策,管仲却主张全面的行政 干预;管仲的“轻重”理论,就是一种国 家干预的理论。
• •
二、礼节道德离不开一定的物 质基础
在财富与道德的关系上,财富是道德的基础。 司马迁认为富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礼节相让, 贫穷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礼让。“礼生于有 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司马迁道出 了财富对仁义的决定作用这样一个历史 事实。经济财富决定社会政治、风气。(发展是 硬道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经济地位决 定人们的道德观念,物质财富的占有状况决定着人 的精神面貌,这也是司马迁的一个重要经济思想。
• 《平准书》说:汉兴七十佘年间,国家无 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 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 万,贯朽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 焉。 这便是实行“因之”政策的结果。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从《史记·货殖列传》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作者:李爱民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9期摘要:《史记》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为经济立传的先河。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阐明了他的经济观点,在承认人的趋利本性的基础上,主张国家应顺应经济规律,农、工、商、虞四业并重,市场自由贸易,这样才能民富国强,促进社会的发展。
他支持人民经商致富,认为仁义道德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并提出了著名的“善因论”。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思想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倾毕生精力写成了一部巨著——《史记》,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尽了史家之职责,了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理想。
《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通史,奠定了史学有独立地位的基础,同时还做出了许多创举。
其中,《史记•货殖列传》、《史记•平准书》开创了经济列传,证明司马迁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状况对社会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这在当时“重农抑商”的政治环境中,不能不说他不但具有史家实录的精神,而且还有大无畏的精神,言别人不敢言之言,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研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仍不失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基础——对人的趋利本性的认识和肯定司马迁主张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尽物之性,还要尽人之性。
他的自由经济思想,包含了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地利用或者顺应人和物本性的内容。
司马迁所谓的对人性的理解主要是以人们的趋利本性为基础的,他能为致富者立传就已经表明了他的基本立场。
他认为,人们对利益财富的追求是一种天性,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本性,是不用学而与生俱来的。
正所谓“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1]因此,他列举了多方面的事实证明人具有趋利的自然本性。
“贤人深谋于廊庙,……归于富厚也。
……壮士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
其在闾巷少年,……不避法禁,……其实皆为财用耳。
今夫赵女郑姬,……出不远千里,……奔富厚也。
司马迁的经济管理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对于经济管理也有自己的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讲究民生: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要以保障民生为根本,
因此应该重视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 反对浪费:司马迁认为,国家财富是有限的,不应该浪费,应该
有效地使用资源。
因此,应该加强经济管理,避免浪费。
3 重视稳定:司马迁认为,国家的稳定是保障繁荣富强的基础,因
此应该加强经济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4反对腐败:司马迁认为,腐败是国家的祸根,应该反对腐败。
司马迁思想
司马迁思想第一篇:司马迁思想略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不论在我国的史学遗产中还是文学遗产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对《史记》进行研究时, 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就是对司马迁思想的评价问题, 这个问题是我们从思想上研究《史记》的出发点。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史记一、经济思想司马迁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比较复杂的,是一个充满阶级矛盾的时代,也是西汉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的时代。
司马迁从事著作时,西汉的经济经过“文景之治”达到空前繁荣。
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经济市场的扩大是汉武帝初年经济繁荣的标志。
然而从经济繁荣中得到利益的只是那些占着统治地位的大土地所有者和富豪大贾们, 至于广大农民所得到的却是沉重的赋役、豪强的侵凌、地主和高利贷者的盘剥。
因此, 在“ 盛世” 之下, 农民破产, 卖妻窝子的现象屡屡发生。
汉武帝好大喜功, 连年对外用兵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出现了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的局面。
因此汉武帝末年广大劳动人民愈来愈陷于贫困,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农民暴动、起义事件时有发生。
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迁, 他的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这就从思想上给他打上了充满矛盾的时代烙印。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平准书》、河渠书》列入八书,并为古代的经济思想家和大工商业者专辟《货殖列传》。
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①为中国的史学创造了一条必须记载经济活动的范例。
司马迁认为, 在各种行业中, 经商是致富的捷径。
“夫用贫求富, 农不如工, 工不如商。
”②这体现了司马迁经济思想中的重商观念。
他指出,商业的性质决定了经商容易致富。
其主要思想表现在几个方面:一、商业营运, 实际上是资本运动, 商品经济与资本永远是相辅而行的。
司马迁经济思想评述
人性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
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 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 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日 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提出保持生产,流通,消费三者间 的利益均衡;是治理国家重要方法。 提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贵 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经商理 念。
司马迁经济思想 评述
--------电商6班 --------谭丽娟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 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 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 通史。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 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 传五大部分.其中《平淮书》
及《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当时对经济最深刻的认识。具体经济政 策,奠定了史书刊载经济状况的基本原则。
对高利贷谋取暴利不加谴责,反以立 传师颂之。司马迁把无盐氏等与工商 业者同列,称他们为“贤者”。 赞扬“巨万者与王者同乐”,直接反 对统治阶级贱视民间“豪富”,阻碍 私人财富无限积聚的思想和政策。
谢谢!
提出“无岩处奇士之行,而长贫贱, 好语仁义,亦足羞矣”的致富光荣的 观点
提出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人弃我 取,人取我弃”;“能薄饮食,忍嗜 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 乐”“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用人 所长”重视商业谋略。
他肯定人们为追求物质享受而“求富 益货”的合理性。他用儒家经典《诗》 《书》为证,反驳儒家“安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 的说教。他认为 从不可改变的人性出 发治理天下是根本所在,这也是先秦 两汉之间最深刻的见解。
肯定追求财富的正当性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
本文总结概括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体现的四个经济思想,即商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规律的阐述,地域经济思想和致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货殖列传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
钱钟书先生说:“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货殖列传》)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僻鸿朦矣”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
其中许多经济思想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
作《货殖列传》”。
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写作《货殖列传》的目的。
即像布衣匹夫这样的平平常常的人,不妨害政令,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值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以取得借鉴。
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并不算什么创新的经济思维,但是这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打破了传统与流行。
他赞扬了从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
并说“智者有采焉”,认为应当向他们学习。
本文仅就《货殖列传》浅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商业的重要地位司马迁认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求富求利,追求和满足更多的物质需要是人的本性。
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衿势能之荣”等欲望,就一直存在着,它是生来就有的。
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去追逐利益,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即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马迁认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展农业,就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技术水平。
他倡导农民多耕多收,坚持“种粮不种草”的原则,提倡“三耕”,即种田、养畜、种植林木。
二、司马迁认为,要发展工业,就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增加工人的收入。
他主张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工业生产条件,增加工业技术水平。
三、司马迁认为,要改善商业发展,就要改变商业经营方式,提高商业技术水平,增加商业技能水平。
他倡导商人多办买卖,提倡“三买”,即买粮、买草、买铁。
四、司马迁认为,要改善财政状况,就要增加税收,提高税收收入,改善财政管理。
他主张政府应该实行科学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管理,增加税收收入,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杨天荣;张永刚
【期刊名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4)004
【摘要】在那重农抑商、抑制利欲的时代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达到了划时代的最高水平.本文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
类的本性;主张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获得财富;认定发展工商业是富国富家之道;强调国家对工商业的政策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认识到经济发展状况与人们的道德观念、社会风俗、社会地位、国家盛衰有直接的联系.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杨天荣;张永刚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
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2
【相关文献】
1.从司马迁班固经济思想看东西汉经济人文地理思想差异 [J], 李骁衡
2.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新论——以《史记·平准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为参照 [J], 詹朝阳
3.司马迁与亚当·斯密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J], 屈晓娟
4.《货殖列传》:司马迁之国家经济思想研究 [J], 周亚
5.从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中看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 [J], 李华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研究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对汉代和当世都有着非常好的借鉴。
司马迁本末并重、本末互利的经济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对后世经济思想的生发、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如今,我们翻阅史籍,寻找历史中耀泽古今的先进思想,挖掘其跨越时代的进步意义,将其熔铸现实生活的实践里。
一、沿袭旧称,以寓新意的本、末观念本、末问题,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直备受讨论,是从封建社会统治者治国到历代史家治史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所谓“本”,即本事、本物、本作,泛指农业,有以农为本的意思;所谓“末”,即末事、末作、末业,是指以工商为末。
早在战国末年,韩非就提出了“农本工商末”的口号。
“重本抑末”是战国以来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历代统治者也将其视为重要的经济措施。
司马迁在撰史时也沿用了本末的概念,共有九处,其中《平准书》中有四处,《货殖列传》中有五处。
此外,司马迁不但沿用了本末概念,还赋予其新意。
一是大商大农。
本、末概念在司马迁之前还比较狭窄,在《汉书·文帝纪》中,汉文帝所下诏令显示,当时的“本”一般指农业,或农桑,很少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其他行业。
而“末”主要是指商业或工商业。
司马迁沿用了本、末概念,并将其含义的范畴扩大,将当时人们从事的一切行业都包括在内。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所写本业包括陆、泽、水、山、川、城郊等各方面的行业,有畜牧业、渔业、林业、农副业等。
《货值列传》中司马迁所指的末业更多,包含酿酒、屠宰、造船、贩卖人口、卖鱼、贩粮等近二十个行业。
司马迁指出,想要获得与千户侯相等的经济收入,社会上各行各业就要进行相当规模的生产和经营。
这无疑是在表明明司马迁的经济态度,即人们应该重视本末各业,从事各业以谋求财富。
二是本末并重。
司马迁所主张的四业,没有本末之分和尊卑高下之别,他将本、末放在同等的位置看待,认为本末并重,四业各有其能:“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
司马迁的政治经济思想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之中,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第一座丰碑,――充分体现了他对市场规律及内在运作形式的系统把握. 其灵魂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经济思想义利观资源配置市场经济理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其倡导的民族人文精神向来反对竞争。
“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人们追求和谐人际关系的真理性法则。
在这样一种封建时代主流声音下,直接影响了作为国家生存的最基础保障的经济制度。
一、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特色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一贯实行“抑商”经济政策,商人一般都被骂作奸民、投机取巧分子、势利小人。
正是在这样的国度,早在西汉时期的史学大师司马迁却能提出重视商业的思想观点,形成了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在当时及后世独树一帜,实属难能可贵。
各行各业的分工,物之贵贱,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经济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人欲的推动下自然形成的,是符合“道”、“自然”的规律而运动的。
用他的话说就是:“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本来,社会经济结构就应该是多层面的,在政策上,不应该有人为的偏重,应该顺应道、顺应自然,即司马迁说的“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能提出这一点该是多么可贵啊!司马迁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大胆提出对物欲的追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科学论断,发出了与时代非常离经叛道的异响,犹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引领人们探索经济发展的自然之道。
他的经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义利观。
肯定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一大特色二、朴素的市场经济理论是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学说做出了补充和发展,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要运用得当,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成效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而《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是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篇章。
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开辟了记载经济史之先河,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一反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一、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形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安危密切相关,这也自然成为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统治者的首要任务。
由于统治者往往极其片面地认为只有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最大程度的限制,才能更好地促使农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重农抑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一项基本国策。
但经济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即使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先秦时期仍然出现了诸如陶朱公、白圭、吕不韦这样富甲天下的大商人。
西汉初建时,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物资极度短缺。
在这种形势下,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将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作为国策,大力推行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的政策,得到了汉初几代君主的注重和贯彻执行,使汉初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很快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盛世。
这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稳定、政策的相对宽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交通及运输业的发达,西汉前期商业空前繁荣。
当时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甚至富比天子,并出现了一些诸如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也日趋频繁。
至汉武帝即位时,西汉的国力已经非常强盛。
司马迁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生活在汉武帝即位后。
在此期间,汉武帝几次出兵讨伐匈奴,付出了沉重人力与物力代价后,最终大获全胜,换取了边疆地区稳定。
汉武帝还先后灭卫氏朝鲜设立辽东四郡、定西南夷建武都五郡、平西羌设护羌校尉、平南越设南海九郡。
这些战争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版图,从政治上看都可以称为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但同时,从史学家和经济的角度,司马迁敏锐地发觉,由于汉武帝长期的穷兵黩武,西汉几代君主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几乎消耗殆尽;战争导致人口锐减,西汉在经济和社会稳定上开始出现危机。
司马迁据此希望汉武帝放弃过度征讨,继续推行汉初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的政策。
为了挽救财政危机、弥补国库空虚,汉武帝自公元前119年开始陆续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包括改革币制、严禁民间私铸;增设算缗和告缗;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等。
应该说,这些措施增加了国家收入,改善了当时的国家财政状况。
但一些措施明显增加了工商业者的负担,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一些措施则与民争财、夺民之利,对于民间私营工商业是严重的扼杀。
司马迁对此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并将自己的经济见解和思想撰写成书,希望能为执政者借鉴。
因此在《史记》八书之一的《平准书》中,司马迁对西汉建国至汉武帝期间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状况演变进行了详细描述。
在对汉初七十年经济政策持肯定态度的同时,也对汉武帝内修外攘和好大喜功进行了全面否定。
同时,司马迁还对汉武帝的财政政策作了严厉的批评。
他认为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国家的经济危机,但对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对社会经济秩序更是极大的破坏[1]111。
事实上,西汉的衰落,在汉武帝后期便已经初现端倪,以致汉武帝晚年时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轮台诏,深陈既往之悔,并表示以后国家重心应当以安定生产为主,政事应当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可见司马迁对于汉武帝经济政策的批判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的。
二、司马迁经济管理理论及方法除了《平准书》,司马迁的经济管理思想还主要体现在《货殖列传》中。
《货殖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六十九。
主要记述了春秋以来社会经济状况、各种经济措施以及著名商人的事迹。
《货殖列传》为商人立传,开史家之先河,同时也是司马迁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体现的重要篇章。
司马迁在这篇作品中,较为系统地论证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经济与政治、军事、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关于发展生产、富国富民的经济理论,并在一些重大的经济学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1.富利论。
司马迁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富利论。
他通过对于亘古以来大量史实的研究,认为追求财富和更高物质生活是人类的本性。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认为,无论是贤人、廉吏、赌徒、渔夫、高士、游侠或是妓女,他们奔波忙碌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想要的某种利益。
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源自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满足,围绕着追求更高的物质利益而展开的。
正是由于这种不满足,才会促使人们想方设法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条件,才会促使人们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造,最终才会促使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司马迁对于人类追逐财富和更高物质生活的天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善因论。
在富利论的基础上,司马迁提出了著名的善因论的经济管理思想,即“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他认为,对于经济管理最好的办法是因之,就是顺其自然。
国家不要对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应遵行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满足人们的求富欲望,放手由人民自由发展生产和市场经济,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的。
其次为利道之,就是因势利导,即通过经济调整政策,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度有效的引导和调控。
再次教诲之,就是用礼义、道德等思想来对经济发展进行约束。
又次整齐之,即对经济发展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强制规范。
传统的重农抑商,并对商业发展采取诸多的限制措施就属于整齐之的范围。
最次为与之争,即汉武帝时期实施的一系列与民争利的财政经济政策。
国家官办商业并以此获利的经济政策,在增加工商业者税收负担的同时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汉初七十年来形成的安定繁荣的商业局面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巨著,而《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是其中非常具有特色的篇章。
司马迁在这两篇文章中开辟了记载经济史之先河,在经济管理思想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司马迁《平准书》《货殖列传》经济思想司马迁经济管理思想述略□西安工业大学赵伟摘要关键词DANG'ANJIEDU50兰台世界2012·3月下旬………………………………………………………………………………………………………………………………………………………迅速倒退,私人工商业锐减。
司马迁认为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他主张经济管理应该由私人资本自由竞争、自由发展,“任其能、竭其力”,让民众自由地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去争取最大的利益,以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
3.本末论。
尽管司马迁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类的天性,主张自由放任,认为国家对于经济管理最好的政策是因之。
但是,司马迁并不盲目认为所有求富的行为都是正确的,他主张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致富。
因此,他将致富划分为“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
在这里,本富是指传统的农牧业类,末富是指商业和手工业,而最下即为用弄法犯奸的方法致富的奸富[2]234。
司马迁认为依仗权势弄法犯奸而致富的行为是应被严格禁止的,应当采取严厉的措施和手段来进行约束;在道德教化不能奏效时,可以采取刑罚的手段。
另外,在将致富类型划分为本富、末富和奸富之后,司马迁又进一步提出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的理财思想,认为可以依靠工商业发家致富,然后在此基础上依靠置田地、建宅院来守住自己的财产。
4.素封论。
虽然司马迁提出了本富最上、末富次之,但他并不如传统士大夫那样歧视工商业。
早在两千多年前,司马迁便明确意识到了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之间的紧密关系。
虽然长期重农抑商的国策使商人的社会地位极低,但商人凭借他们的富有,也能逐步改善他们的经济地位,凭借财富与王者同乐,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编户之民可以因财富而成为素封的候王。
司马迁将这种无官而封的情况概括为素封,并认为百姓不一定要去追求官禄。
他鼓励百姓通过经商而致富,这对于封建社会长期官贵民贱的官本位思想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
5.四业并重论。
司马迁认为商业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
因而反对片面的重本抑末,即反对重农抑商,将工业提高到与农业、商业、虞业四者并重的地位。
他主张普通老百姓若要积累财富,从事工商业是最好最快捷的途径,这与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国策是格格不入的。
司马迁还认为各行各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四业之间能起到互通有无、调剂互补的作用,并通过互惠互利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业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缺一不可的[3]22。
应该说,司马迁这种四业并重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1]陈新岗.试论西汉的经济转型[J ].贵州社会科学,2008(9).[2]潘振刚.从《史记》一书看司马迁的义利观[J ].大观周刊,2011(22).[3]吕庆华.司马迁商业经济思想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自创刊到终刊历时十五年的《点石斋画报》,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字的图画,画报生动地展现了晚清时期的各种社会实况和社会变迁。
画报描绘内容丰富,绘画技法娴熟,既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一个缩影,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画报和美术的发展,本文从《点石斋画报》绘画的艺术价值入手,探究其绘画的精髓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一、《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历史背景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其作为经济重镇也日渐繁华。
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为其新鲜事物的引入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由西方传教士、商人等创办的一些新式的报刊悄然兴起。
1884年正是中法战争期间,安纳斯托·美查以商人特有眼光注意到上海民众对中法战事的关注,以营利为目的于1884年5月8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的下属刊物《点石斋画报》。
《点石斋画报》的创办为社会提供一种比较特别的宣传形式,是当时国内开创的一份非常正规的画报,安纳斯托·美查也想借此扩大《申报》的影响并赚钱获利,他聘请目光敏锐且很有才能的画家吴友如为画报的绘画主笔,同时还聘请一批优秀的中国画师。
中法战争的爆发对《点石斋画报》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中法战争爆发后,面对法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疯狂屠杀,大大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这一切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上海市民们,他们借助《点石斋画报》这样的工具,揭露事实真相,宣泄不满情绪,同时也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社会西学东渐大潮的产物,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传入,使得清朝末年的文化既具有传统的中国色彩,也有西方文化的影子。
二、《点石斋画报》绘画的艺术价值1.《点石斋画报》绘画内容的现实性。
现实主义是个纯粹来源于西方文艺系统的概念。
在西方美术史上法国画家库尔贝第一次提出“现实主义”概念,在19世纪50年代,即1855年,学术界一般都将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宣言》作为现实主义产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