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马迁的农业经济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课程名称: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 2012级王冰洁

研究生学号 2012050769 所在学院(系、部)人文学院

专业学科中国史

任课教师姓名杨乙丹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浅谈司马迁的农业经济思想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历来为众多史学爱好者所青睐,尤其是史学界的专家抑或是学者,都将之奉为经典。因此《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丝毫不为过。而《史记》中也包含了司马迁的诸多经济思想,近年来成为《史记》的研究热点。其主要体现在《史记·货殖列传》一卷中。由于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所以古人的经济思想离不开“农”字,本文就着重探讨一下司马迁的农业经济思想。

【关键词】司马迁农业经济思想货殖列传

【正文】

一、重农思想

重农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战国时期,我国已形成以“重本抑末”为核心的重农思想体系。西汉中期,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工商业逐步繁荣,伟大史学家司马迁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现实,提出农商并重的经济观点,与正统的农本商末思想形成鲜明对照。司马迁认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本”是指农业,以农业致富,称之曰“本富”。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社会,农业是决定性的社会生产部门,产生以农为本的思想是很自然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称“本富为上”也合情合理。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将西汉王朝管辖的中心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介绍各地区的经济和风尚,而且总是将好的风尚与重农相联系。关中地区“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稿,殖五谷,地重,重为邪”:梁宋之地“昔尧作(游)〔于〕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毫。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稿,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流露出崇尚农业的情感。司马迁所说的“末”是相对“本”而言,主要指手工业和商业。他虽将工商业称为“末”,但不将“末”视为“奸”,故有“末富”和“奸富”之分。这与将工商业者称为“五蠢”之一,或说其“行淫侈”,主张对“末业”大加贬抑的韩非、贾谊等人有很大区别。司马迁区分“末富”与“奸富”,也就将贬抑之意从末业中取消了。他在《货殖列传》中所列的贤人多是秦汉之际的盐铁商、粮食商和畜牧商。太史公还说农工商各业各有其用,缺一不可,所谓“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且观察到当时工商业的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司马迁认为农业与工商业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与当时流行的重农抑商观点相比,司马迁的重农而不抑商的思想独树一

帜,富有创见,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今天看来也不乏正确性。只可惜这种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被重农抑商的封建正统思想压制着,难以发扬光大。封建地主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是建立在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关系上的制度。西汉中叶,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日益强化,商品经济也有较大发展。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人资本的膨胀必然大量吞并自耕农,危及封建统治,所以,重农抑商的呼声很高。司马迁农商并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但它和日益强化的封建专制主义格格不入,所以,直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增长和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权对社会经济的干预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才逐渐受到一些进步思想家的重视。

二、农业区划思想

《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将秦汉时的国土划分为山西、山东、江南及龙门、竭石以北等四个大区,每个大区中又有若干小区,描述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之异同,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1、山西农区

这里的山西是指晴山以西。太史公认为,在这一地区,关中沃野千里,大禹作贡时己定为上等田地,其人有周先王遗风,好稼稿,殖五谷,农业经济发达;巴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饶,号称“天府之国”,其富庶可比关中;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经济方面却颇具特色,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其东毗邻农区,属农牧过渡地带。山西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司马迁依据自然条件,参考政治、经济诸因素,将关中、巴蜀及天水、陇西等西北诸郡相提并论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地位作出大致估测,是农业区划方面的创举,意义深远。

2、山东农区

峭山以东的三河地区(今河南、山西一带),三代时期农业经济发达,曾是都国诸侯聚会之地。经数千年开发,秦汉时已地狭人众,农业生产有所衰落。齐地膏壤千里,适宜种植桑麻、五谷,多鱼盐之利,人民富足,邹、鲁等地的蚕桑业也颇为兴盛。山东是西汉重要农业区当时曾从山东潜粮至京师,每年达百余万石,最高时可达四百万石。但秦汉强干弱枝,致力于关中农业发展对山东农区支持不力使其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黄河水患加剧,加之土地多斥卤,总体农业生产水平已逐渐不及关中。司马迁对此认识深刻,论述精当。

3、江淮农区

江淮以南是当时尚未充分开发的稻作区“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耨”。司马迁注意到,江南气候湿热,河流湖泊众多,植被丰茂,人口稀少,采猎捕鱼亦可谋生,无饥谨之虞,故当地人不重积蓄,农业生产也比较粗

放。

4、龙门、褐石以北农区

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间,碣石旧说在今河北昌黎,今说在辽宁绥中。司马迁认为龙门——碣石为战国秦汉时农区与牧区之间的分界线。汉武帝北拒匈奴,开通西域,西北渐次得到开发,成为秦汉时新拓展的重要农牧区。这里草原辽阔,宜于畜牧,加之秦汉鼓励民众畜牧边县,许多大畜牧主先后于此起家,有的养畜数量很多,“畜至用谷量马牛”。汉代马政亦集中设置于河西六郡。畜牧经济发达、牛羊千百成群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色。

总而言之,司马迁农业区划的思想,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以自然条件、经济特征的差异性或相似性划出四大农区,又以大同小异划出若干小区,保持一个地区内社会习俗的一致性及一定政治区域的完整性,是太史公“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之一,对今天的农业区划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农业经营思想

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均从经国济民的宏观角度谈论经济问题,且对商品生产一般都缺乏详细论述,唯司马迁着重微观经济的考察,总结了经营农工商各业、增殖财货的经验,指出经济问题的实质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史记》的行文叙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对农业经营管理有独到见解。

1、从事商品性农业以逐利求富

小农生产规模狭小、自给自足,谈不上以本业致富。财货增殖是与商品性生产相联系的,司马迁所言“本富”的含义,实际上指以燕利为目的而从事商品性农业生产。《货殖列传》中列举了以田畜致富的事例,指出:如果具备一定财力,经营得法,从事农业亦能富比封君。司马迁说,宣曲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而致富:桥桃畜牧边塞“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卜式牧羊十余载,“羊致千头,买田宅”。其共同特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与市场相联系。秦汉时期农业商品生产有很大发展,果蔬、林木、畜牧、染料生产的商品化倾向最为明显,许多经营者由此发财致富。司马迁注意到了这些经济现象,提倡农商并重,合理经营,以本致富。

2、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货殖列传》集中表现了司马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经营的息想。“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系根据地势高下和资源察赋安排生产;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荻,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列举出各个地区在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所形成的大面积果品、桑麻及林木生产;“及各国万家之城,带郭千亩亩钟之田,若千亩危茜,千畦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