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导学案

合集下载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核舟记》。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核舟记》的朗读和背诵。

2.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 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阐述。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核舟记》的文本。

2. 与核舟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合作探讨的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形状和特点。

(2)学生分享对核舟的了解和印象。

(3)教师简介课文《核舟记》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

(2)学生圈点课文的重点词语,查阅词典理解含义。

(3)学生结合图片,了解核舟的艺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核舟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3)教师点评并补充讲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核舟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

5.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核舟记》。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工艺品。

(3)收集其他有关核舟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核舟的实物或图片,营造一个直观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核舟制作过程和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章所描述的核舟的精细构造和独特之处,感受古代工艺的精湛与巧妙。

要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学习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生动传神的描写技巧,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朝代)人。

2.文章描述了核舟上的三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核舟上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径寸之木(径:直径)B.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C.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D.珠可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启窗而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箬篷覆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绝类弥勒/群响毕绝三、简答题1.请简述核舟的主题是什么?2.文章是如何表现出雕刻的精湛技艺的?3.文中对佛印的神情描写有何作用?四、翻译题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全文翻译《核舟记》全文翻译如下: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

八年级《核舟记》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核舟记》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核舟记【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学习过程】一、导语二、前提测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搜集的作者情况。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四、整体感知文意,弄清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

2.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五、精读分析1. 研读第一段:(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 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六、讨论探究1. 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各有何不同的表现?2. 左右舟子各具怎样的情态?3. 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4.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5. 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6.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七、作业搜集民间精巧的雕刻、剪纸等艺术,说给大家听。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核舟记》的主要内容,掌握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核舟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寓意。

(2)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核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核舟的艺术价值。

(2)简介课文《核舟记》的作者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核舟的艺术价值及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核舟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核舟的制作过程及寓意。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核舟的图片和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核舟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核舟记》导学案第11 课核舟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5、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核舟记》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3、《核舟记》导学案一、学习内容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二、课前自学【知识链接】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黄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

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作题材的。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朗读示范: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约1596——1625),字子敬,(朝代)嘉善人。

选自《》,本书是由代编辑。

我们还学过出自这部文集的(作品)3、字音字形填空:罔()ruò篷()髻()衣zhě()戌()篆()八分有()奇()qū()右臂石青糁( )之舟楫( )4、对照注释并结合工具书解词译句,准备上课时交流,把不理解的词、句写在下面。

(可结合自测自评1-3题思考。

)三、研讨与交流1、课文各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写的?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顺序:(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

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

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

古文《核舟记》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巩固常用文言词语。

2、复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复习重难点】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如何说,各个局部的顺序如何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学习流程】复习点拨1、请大伙儿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并翻译这篇文章3、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复习导学1。

给下列字注音、罔( ) 髻( ) 戌( ) 糁( )髯( ) 贻( ) 黍( ) 糁( )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 衡:简: 有:3、请您整理本课中的一词多义4、翻译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⑥技亦灵怪矣哉:5。

依照课文内容回答、(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复习研讨1、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写舟的正面却不是依照“船头—中间-船尾”如此的顺序写,而是以“中间-船头—船尾"顺序,试具体分析如此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拓展学习东坡画扇 (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个地方是拖欠的意思。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

11《核舟记》导学案附答案

11《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yòu jī)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g) 贻.(yí) 八分有奇..二黍.许(shǔ) 箬.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rén xū) 舟楫.(jí) 篆.(zhuàn)诎.(qū) 壬戌..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③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正)④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连词,表承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⑤之 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3)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钩画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楚明白) ③若啸呼状./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3.作者链接。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

核舟记导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如“核舟”、“刻削”、“舟尾”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核舟的形状及制作过程。

(3)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核舟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核舟的形状及制作过程。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作者通过核舟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核舟的形状及制作过程。

(2)作者通过核舟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的理解。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核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核舟的形状及制作过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核舟表达思想感情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核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内容概述:本节课将继续学习《核舟记》,重点关注核舟的工艺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要求:(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如“雕刻家”、“技巧”、“象征”等。

(2)能够分析核舟的工艺特点,了解其在古代工艺美术中的地位。

(3)能够探讨核舟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核舟的工艺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关注核舟的工艺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言小说之一,作者不详。

小说以描写主人公核舟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融入了许多奇幻、神话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核舟记》的学习,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 历史背景在开始学习《核舟记》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历史背景。

《核舟记》成书于唐代,当时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人们在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审美创新的同时,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核舟记》正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

2. 故事梗概《核舟记》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一个名叫核舟的年轻人展开。

核舟是一个普通的渔民,生活贫苦,但他有一颗善良坚强的心。

一天,他在海边捡到了一只能够飞行的神秘鸟,从而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经历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历险之后,核舟最终战胜了恶势力,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

3. 主题思想《核舟记》虽然是一部虚构的神话小说,但其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却深刻而丰富。

小说通过描绘核舟的成长历程,让读者感受到了善良、勇敢、正义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命运、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引发人们对人性、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讨论。

4.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核舟记》,我们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探讨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5. 学习方法在学习《核舟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阅读原著文本,理解小说的情节和文化内涵;- 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提炼学习核心内容;- 联系实际生活,思考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核舟记》的深层内涵,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核舟记》作为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核舟记》导学案《核舟记》导学案【导语】本课是初中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课,本课主要讲述了五个被核辐射的貌似船员的“怨魂”的故事。

通过这五个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和谐,使同学们更加了解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在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可以先读课文大意,了解故事背景,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导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学目标】1.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主题。

2.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等提炼语文知识,学会用语文知识进行文学分析。

3.了解核污染的危害以及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导学过程】【导读】1.请阅读文章背景材料,了解《核舟记》的作者及背景;2.请观察课文开头的插图,猜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3.请读第一部分的标题“奇怪的船员”,了解故事的开头;4.请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回答问题:有谁站着?为什么站着?5.请回答1、2段写了些什么?通过写了些什么来表达什么情感?(1、2段主要写了作者看到的那个奇怪船员和作者感到的怪异的情感)6.请回答第二部分这样揭示出故事的主题?(这是一个以核船员众多而且奇怪的事件统一的地方)【展开导学】1.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整个第一部分的内容。

(此部分主要是描写作者所看到的船员之不同寻常:他们戴着氧气罩,身上穿着防护服;船员是在夜晚才出现的,天一亮就消失了)2.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核辐射对人体有着严重的危害,并且人们对核辐射的态度是愤怒的)3.请看第五部分,回答问题:船长、船员为什么不担心微微的辐射?(船长和船员认为核船员只不是虚幻的演出节目,所以不用担心核辐射)4.请回答这样揭示出了故事的主题?(这说明人们对核污染的认识还不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还不够)5.请分析一下第六个部分最后两段是作者有意留下来的吗?(是的,这表明着核辐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6.请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写这篇文章来唤起人们珍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7.请大声读第七部分的第五段,体会作者决定再重写一遍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1《核舟记》优秀导学案
组长组织检查,纠错,落实
3.对学
15分钟
诵读,读出层次。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诵读这篇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顺序写。
2.文言虚字的用法。
课堂
流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节
学习内容
学法指导

学习
目标
1.目标先明确
2分钟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主
学习
2独学
10分钟
1.《虞初新志》及课文作者魏学洢。
2.重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盖,表推测的句首语气词。云,句末助词无义,可不译。
轩敞:高起而开敞
启窗而观:启,打开。而,顺承关系
石青糁(sǎn)之:之,代词,代字迹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闭卷检测
当堂明确学习效果

小结反思
小结反思3分钟
学生自评学习效果,客观实际
明确作者的感情变化后,更能读出感情
结合作者写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
4.群学
10分钟
一、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用原文作答
⒈文中从哪几方面写“明人”的“奇巧”?
⒉作者用哪两句话写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⒊文中哪两句话表明小舟是停放着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1.《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聪明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微雕。

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

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合作探究1、第2段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6、你从第3、5段中的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7、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8、从全文看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9、在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的点数和说明?四、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熟读并背诵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使用说明】、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为:罔不|:楫:篆章:因势象形:盖:神态:尝:贻:可:峨冠:隐:诎:倚:3、通假字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古今异义6、词类活用7、积累文中倒装句(1)尝贻余核舟一(2)又用篆章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二、初读文,将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文、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

《核舟记》最新导学案课题:核舟记复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并能背诵2至4段。

2、积累文言词语3、掌握句子翻译4、把握文章内容复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朗读背诵1、指名学生读,注意读音及停顿。

2、学生集体诵读。

3、学生试背。

4、原文填空(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2)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3)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4)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王叔远(从第一段文字中找) 的构思巧妙、精湛技艺。

(5)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二、掌握文言词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2012年月日使用人班级姓名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导学案设计

第10课《核舟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1、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八分有.奇()轩.()箬.()糁.()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3、重要词语解释: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高可.二黍许.:峨冠:其两膝相比.者:绝类.:诎:若.听茶声然.:钩画了了..:盖简.桃核修狭:4、下面句中有没有通假字,说出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诎右臂支船(3)左手倚一衡木(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5、古今异义词:古义:古义:可许今义:今义:古义:古义:尝比今义:今义:6、一词多义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7、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课内阅读。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1《核舟记》导学案

11《核舟记》导学案

核舟记【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文由新生】1.作者简介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2.背景资料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

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一、疏通文意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3.小组展示,教师点拨二、文本作探究1、默读课文,结合内容思考雕刻者的高超技术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和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呢?3、作者围绕核舟依次写了哪些部分?4、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朗读课文,找出能体现语言特点的句子并分析。

三、基础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2、解释通假字(1)左手倚一衡木()(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3)诎右臂支船()(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一词多义(1)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2)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3)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轩敞者为舱()4、解释词语,翻译句子:(1)有奇巧人( ) (2)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 )()(6)神情与苏、黄不属.( )(7)中峨冠..而多髯者()(8)钩画了了( ) (9)其.两膝相比.者()()(10)珠可历历数也( )(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12)佛印绝类..弥勒()(1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学习目标】1.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难点)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1.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2、品味语言, 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 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一只“曾不盈寸”的桃核上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

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2.走近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 字子敬, 明末嘉善人。

魏学洢:字其父魏大中, 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 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 晨夕号泣, 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 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 著有《茅檐集》。

3.课文简介课文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篇幅虽短, 却说明顺序合理, 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 确实令人惊叹。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 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自主学习】教师示范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 力求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罔()膝()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朗读示范:明 \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中 \峨冠\ 而多髯者\ 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 借助工具书, 理解文句, 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 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2. 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 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导学案

核舟记 导学案
1、表现出积极的参与兴趣。
2、怀着对问题探究的热情走进文本。
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5


创设阅读与思考情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教师走入学生中间,从语速停顿情感等方面指导。)
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深刻预习合作交流
1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老师提供的《问题导读评价单》进行深度预习:1、教师下发《问题导读评价单》2、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掌握学生自学情况。3、教师参与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进行指导。
主 要 导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导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修改或
补充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创设语言情境,激情导入。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2


创设
总结
情境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学生认真倾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外
拓展
1分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家中的某一种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总说:介绍王叔远的高超技艺,点明“核舟”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核舟记》导学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优秀、勤劳、聪明灵巧,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令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核舟记》就向我们展示了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

1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句式。

2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究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 .文章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
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稀世珍宝明代桃核
舟“苏东坡夜游赤壁”惊现宁波,消息传出后,文物界、收藏界趋之若鹜。

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

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其芳
容,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开开眼界。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C )
器皿()罔不因势象形()贻
()八分有奇()
二黍许()箬篷()髯()石冃糁之()诎()壬戌()舟楫()篆()
2. 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
②左手倚一衡木()
(2)一词多义。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
②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 ) 中轩敞者为舱 ( ) ③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 ) 其人视端容寂 ( ) ④
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启窗而观 (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之 径寸之木 (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3) 同义词。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高可.二黍许 ( ) ②珠可历.历.数也/ 钩画了.了.( )

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 )
3.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 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

三、自学指导 (二)—— 合作与探究 1.自学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 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 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 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 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四、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探究古汉语中数词的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2•文言文数词的翻译规律并解释文中出现的数词。

【交流点拨】文言文中数量词翻译时:(1)省略的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 名词
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手卷 一()人 一()桌 一()椅 一()扇
一()抚尺
篆章一()
一()舟
为人五() 为窗八()
第二课时
一、 新课导入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成就。

篇幅
虽短,却内容丰富,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

这靠的是什么?一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二是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

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 •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

2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构思巧妙、雕刻技艺精湛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3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二)文本探究
4.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一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5.本文题目有“ 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的意思。


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活灵活现的人和物,使人领会到制作人神奇的雕刻技
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
文。

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性文字;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相关段落: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