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资源

“怎么这么简单的作业都不会做?”

“书上写得这么明白都不会,老师讲课你在做什么?”

“你怎么这样做?书上这样写了吗?老师这样讲了吗?”

……

我们经常可以听见一些老师这样抱怨学生。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出错而愤怒,在批改作业时为错误率高而大发雷霆,然后是束手无策。其实,教师在每一天,甚至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可能遇到学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学生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恨。这些错误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我们应该用敏锐的眼光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利用这一“财富”,变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正如心理学家盖耶所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那么,我们在面对学生错误时究竟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想就教学中的某些教学实例,谈谈我在把学生错误作为一种资源方面的一些想法:

第一,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学生知识获得的一种途径。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动”即动手、动脑、动口更是课堂的灵魂。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预先设计的文本教案必然受到这一“互动”过程的强劲挑战,我们应该在课前对这一挑战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当然,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学习实践结果总会有对错之分,但是得到错误结果的实践过程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思维开放、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带着无数的疑问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出现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对于错误的结果,教师应该让学生追寻错误出现的原因,在学生的再实践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曾经在新课标第六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中求组合图形面积时作了一个调查统计。本班共36人,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错误后再实践寻求正确结果:

表一

注:全班36人中有3人没有得出正确结果。

以上调查统计显示:1、在学习实践中,首次没有得出正确结果的学生有81%可以通过自己的再实践活动得到正确结果(表一);2、有了错误的教训,通过再实践得出正确结果的

学生在后来的测试中正确百分率比首次得到正确结果的学生高8个百分点(表二、表三的对比)。

因此,辩证地看,学生犯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寻求正确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误”也是“成功”,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途径。

(二)、教师要善于从“错误”中去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错误的标准如何去衡量?很多教师往往把学生不符合预设教案的思考和回答当作错误,我认为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片段:某老师在教学新课标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学生讨论后,绝大部分认为:是因为人们乱丢垃圾,使小路变得很脏。但有一位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他自信地回答:“是因为鸭先生不爱劳动,没有坚持每天打扫,所以小路上留下了很多树叶。”教师一愣:“坐下,再仔细读读课文。书上写了吗?必须想清楚再举手!”学生好象还要说什么,教师上前瞪了他一眼,学生不情愿地坐下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某教师在满意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因为人们乱丢垃圾,使小路变得很脏”时,突然被一个学生是“因为鸭先生没有坚持每天打扫,所以小路上留下了很多树叶”的回答杀了个措手不及。简单粗暴地作出裁决:书上没有写的就是错误的。其实我倒没有发现那位学生的回答有什么错误,“美丽的小路”不再美丽当然会有两个可能:一是路过的人乱扔垃圾,二是作为主人的鸭先生没有及时的打扫清理树上的落叶。某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那个学生的回答,机智地在原来教学目标中加入热爱劳动的教育,但心慌意乱的某教师却让这一教育契机在镇压“犯错误学生”的行为中溜走了。我们应该发现学生回答思维的创新,教师对这样的“错误”更应该鼓励和珍惜。想一想,回答出一个与全班绝大部分学生不同的答案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们要为他那自信的与众不同而鼓掌,难道不应该为他创新的回答喝彩吗?象这样思维创新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闪现。对于这种“错误”我们怎能不倍加珍惜呢?

第二,巧妙利用学生错误,提高学生素质。

(一)、培养学生从错误中去探索的发现意识。

作为教师,不是把学生讲会,而是让学生学会,进而让学生会学。给学生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使学生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获得一种亲身体验与感悟。哪怕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有出错现象,切勿对学生的错误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只有在“犯”错和改错的不断循环过程中,教学才会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灵活,学习素养才能得到提高。我想我们最应该在学生出错时,对他们说:“错了是吗?不要紧!能找出错在哪里吗?”

前不久,我在教学新课标数学第六册《口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算下面一题:2000 ÷5。结果有的学生得出一个错误答案,他们认为2000 ÷5应该得4000。我把这个答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很多学生当然知道是错误的,但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大家为了寻找阐述的理由开始了积极主动地探索,很快找到了以下几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把2000平均分成5份,其中每份比2000本身还大。

(2)、因为20 ÷5=4,被除数扩大100倍,商也只能扩大100倍,应该等于400。(3) 用2000÷5=4000的口算商4000去乘以除数5应该得20000而不是2000,所以2000÷5=4000是错误的。

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许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但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学生思维方法各不相同的缘故,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把学生暴露的错误作为一种重要教学资源让它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反思,自

己发现问题,自己诊断,从而使学生真实体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提高。

(二)、从错误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教师应该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这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

上学期,我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个实例: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五册第114页的例3。我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完新课,就让学生完成我设计的一道练习:“6.1”儿童节那天,小红、小明、小兵还有小芳相互赠送节日贺卡。请问一共要赠送多少张贺卡?这道与例3相似的练习题在孩子们眼中非常简单,因此很快就有很多同学都认为应该赠送6张贺卡。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同学还在小声地讨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应该是12张。”这个答案顿时在教室里引起了一片争论声。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我,我知道孩子们希望我给他们作出最后的裁决。我现在公布正确答案吗?不!既然有不同意见,何不将学生的这一争论转化成一种教学的资源,由学生主动去探究呢?在探究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一次礼貌教育。我故作神秘地对大家说:“刚才这道题的正确答案究竟是多少呢?老师正要同学们教老师呢!你们自己再次结合实际讨论一下。得出答案之后说明自己的理由。好吗?”“好!”同学们信心十足地说。同学们相互讨论着、交流着。“真的要赠送12张!”。大家的意见越来越一致。我见时机成熟,就问第一个说12张的同学:“在同学们认为是6张的时候你为什么坚定认为是12张呢?”。“老师,按照例3的方法来看应该是6张。但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团结而且有礼貌,别人向你赠送了贺卡,你应该还要回赠才对啊!”说完,他还要求请四名同学配合演示一次,果然同学们相互赠送了12张“贺卡”。我赞许地点点头,我知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除了明白了解题的方法外,还使学生知道了学习不能机械照搬而要结合实际灵活思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让大家懂得了待人接物的情感态度。课堂中教师不要太“聪明”,我为自己没有直接“一锤定音”而庆幸,更为孩子们能从自己的动手动脑中有所发现而满意。因为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在争论中去交流探索,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巧妙地运用,使错误为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发展服务。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意识。有意识的教师,能够随时发现学生错误背后暗藏的教育契机。这样的教育契机十分难得,往往又会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去及时发现;有迅急的“手”去把握;有随时准备进行教育的“脑”去发现错误背后的教育意义;更要有善于表达的“嘴”,能够将学生引导到你所希望引导到的道路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