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
血虚的调理方法
血虚的调理方法血虚是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血液素质的不足或功能失调。
血虚会导致身体疲乏、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及时调理血虚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调理血虚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饮食调理是调理血虚的重要方法之一。
补血食物包括红糖、黑芝麻、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富含铁、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有效补充血液所需的营养物质。
此外,多吃一些动物肝脏、鸡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血虚症状。
其次,中药调理也是调理血虚的常见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黄芪等,这些中药具有滋补血气、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血虚症状。
但是在使用中药调理血虚时,一定要遵医嘱,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调整作息也是调理血虚的重要方法之一。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增强体质。
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动也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内气血运行,有助于改善血虚症状。
最后,心理调理也是调理血虚的重要环节。
情绪不稳定、长期紧张焦虑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加重血虚症状。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可以有效改善血虚症状。
可以通过听音乐、做瑜伽、沐浴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有助于调理血虚。
综上所述,血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但通过科学的调理方法是可以得到有效改善的。
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调整作息、心理调理等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改善血虚症状,恢复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血虚问题,及时调理,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血的失常)
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的施泄失常两方面的病变。
(一)精虚精虚主要是指肾精(主要为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如生长发育不良、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滑遗过多、精神萎顿、耳鸣、健忘,以及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等。
水谷之精不足,可以出现面黄无华、肌肉瘦削、头昏目眩、疲倦乏力等虚弱状态。
(二)精的施泄失常1.失精:是指生殖之精和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病理变化。
2.精瘀: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的病理变化。
二、气的失常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虚及气的运动失常。
(一)气虚气虚,指一身之气不足而表现出相应功能低下的病理变化。
形成原因,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伤过度、久病耗伤、年老体弱所致。
临床表现以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眩晕、自汗、易感冒、脉细弱无力等症为特点。
临床上所谓气虚证,多是指脾气虚和肺气虚以及脾肺气虚。
(二)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的病理变化。
一般地说,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几种情况。
1.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气陷多因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脾气虚易导致气陷,故气陷常称“中气下陷”。
临床引起某些内脏的下垂,可伴见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2.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生命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形成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为大出血、大汗、大下等原因导致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从而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3.气滞:是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变化。
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以及外伤侵袭、用力努伤、跌仆闪挫等因素所致。
临床上可以出现闷、胀、疼痛。
常见的脏腑气滞有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等。
4.气逆:指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血虚、血瘀、气虚等中医名词的西医对照及自然对照
血虚、血瘀、气虚等中医名词的西医对照及自然对照血虚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容量的减少以及血液成分的减少。
血容量的减少会导致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少,这种情况常见的比如失血,这个失血可以是急性失血,也可以是慢性失血。
急性失血的比如外伤失血,后期营养不良或者消化系统功能欠佳,可以造成;慢性失血比如女性月经每次经期过长或者量过大;或者溃疡,比如消化道溃疡,泌尿系溃疡都可以,(就像河流上游截流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或者肿瘤都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系统的有效血量减少。
这个可以是中医上的血虚范畴,当然中医的血虚还包括西医上其他类型,比如造血系统的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像天气干旱导致降水量的减少,从而引起自然界上游水量减少导致下游断流)再比如脾功能亢进造成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等也都属于血虚范畴。
这些血虚可以引起人乏力,懒散,也可以四肢末梢血液减少导致肢体发冷。
血瘀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可以简单理解为血管内流动的血液缓慢,四肢末梢单位时间内的血流灌注量减少,对应的就是中医血瘀的范畴的范畴,比如动脉或者静脉的狭窄,甚至血栓形成,属于血瘀范畴,当然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都会导致血液粘稠,流速缓慢,也属于血瘀范畴,(就像河流含泥沙量多,导致平缓处河道淤积)。
气虚也是中医上常见的一个名词,常有无力困乏,懒言少语,四肢不温等症状,也可导致低血压,当低血压时,心脏每次搏动的力量不足,导致每搏出量减少,所以在四肢末梢的血量也会减少也会导致手脚冰凉,这个属于中医的气虚或阳虚的范畴(就像自然界河流水位差小形成湖泊,流不到远处一样)。
所以说中医上的名词要好好的理解,首先可以和自然界相似的物质结合起来理解,更容易学习。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结合西医上的疾病或者生理、病理理解,能够更好的结合,为同一种病的治疗提供更宽的或者更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本不矛盾,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不同高度来解决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探索,尝试结合,在病人不同的阶段给出最合适的方法。
血虚 病情说明指导书
血虚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血虚概述血虚,中医病机,是指人体血液不足,不能充分濡养脏腑、经络、形体,亦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
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所致。
血虚与心、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及维持人体精神活动的功能,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减弱,会出现头晕眼花、面色白或黄而无光泽、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或肢端麻木等症状;血不能维持人体精神活动时,会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等症状。
中医常见于头痛、眩晕、胸痹、心痛、虚劳、便秘、月经不调、癌病等疾病。
现代医学常见于贫血、心律失常、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高血压、排卵障碍、便秘、神经性头痛以及急、慢性出血性疾病等。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头晕眼花、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失眠、多梦、烦躁主要病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失血过多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重要提醒:应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临床分类:心血虚证、肝血虚证。
二、血虚的发病特点三、血虚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或失血过多所致。
基本病因:1、先天体质差天生体质差,肾精不足,不能化生出充足的气血,日久血虚。
2、久病慢性疾病不断损耗人体正常气血,日久引起血虚。
3、思虑过度思考过多,劳心费力,不断损耗心血,日久引气血虚。
4、脾胃虚弱脾胃吸收功能减弱,不能将食物中的水谷精微之气转化为人体自身的气血,气血得不到充足的补充,日久血虚。
5、失血过多吐血、便血等急、慢性出血导致血液丢失引起血虚。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血虚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多因先天体质差、久病、思虑过度、脾胃虚弱或失血过多所致。
典型症状:1、心血虚证心慌心烦,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容易受惊,健忘,面白苍白,唇舌色淡白,脉细弱或结代。
血的名词解释中医基础学
血的名词解释中医基础学医学作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守护者,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医学的世界里,有许多涉及血液的名词,这些名词不仅包含了深刻的医学知识,也反映了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本文将通过解释几个涉及血液的名词,来探讨中医基础学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血液”的概念。
血液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生命之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血液是由心脏通过经络系统进行输送的,它包含了营养物质和氧气,为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了养分和氧气。
血液的正常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它能够保持体温平衡、输送养分、排出废物等多种生理功能。
在中医基础学中,我们经常听到“血虚”和“血瘀”这两个词。
这两个词反映了中医对于血液状态的重视和研究。
血虚指的是血液中的养分不足,导致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无法得到充分的营养供应。
血虚的表现常常是面色苍白、头晕眼花、疲倦无力等。
中医通过调整脾胃、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血虚症状,促进血液的健康循环。
相反,血瘀指的是血液在体内的循环不畅,导致血液凝结、淤积,从而影响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血瘀的表现常常是疼痛、肿胀、皮肤暗黄等。
中医通过疏通经络、化瘀活血的方法,来治疗血瘀症状,保持血液的流畅。
除了血虚和血瘀,中医基础学还涉及到“血热”和“血寒”这两个名词。
血热指的是血液中的热量过高,导致体内阳气过盛,出现面红、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
中医通过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方法,来治疗血热症状,降低体内热量,恢复血液的平衡。
相反,血寒指的是血液中的热量不足,导致体内寒气过重,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等症状。
中医通过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血寒症状,调节体内热量,恢复血液的正常循环。
除了以上所述的几个名词,中医基础学中还包含许多与血液相关的名词,如“血气”、“血糖”、“血脂”等。
这些名词都反映了中医研究血液功能和调节的深入程度。
中医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节脾胃功能,保持充足的气血供应,来维持人体血液的正常状态。
气血两亏吃什么东西能补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
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1)脾胃虚弱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
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
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势必导致血虚。
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
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肾气亏虚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力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中医的血虚证有哪些临床表现?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在心肺之气共同作用之下,内至脏腑,外达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
但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
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1)脏腑失于濡养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补气口服液有哪几种呢
补气口服液有哪几种呢
女人最容易伤气血了,气血不足了让人看起来整个人没有生机活力,感觉浑身乏力,其实气血是中医方面的名词,但是现在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气血亏损问题,一旦长期这样就很容易弱不禁风,最容易得病了,很多人都在喝补血补气口服液,效果挺好,效果好的补血补气口服液有哪些呢?
“气血”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气血不足”、“气血亏损”、“气血二亏”等,祖国医学在临床上讲,而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
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那么,补气补血喝当归补血口服液好吗,有副作用吗?
中医治疗血虚的原则及方法主要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补肾生血、祛瘀生血、解毒生血。
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配以养血之药,如当归、白芍、阿胶、熟地等。
而当归补血口服液正是有黄芪与当归两样补药制成。
当归补
血口服液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两虚症(贫血)总有效果比率可达到91%,气血双补,促进造血功能,对营养性贫血总有效果比率92.6%、对失血性贫血总有效果比率91%、对溶血性贫血总有效果比率90.7%,开拓补血新概念。
当归补血口服液是一个常用作补养气血功效的中药,偏温和型,目前副作用还不明确,如服用当归补血口服液出现不适,请尽快咨询医师或药师。
关于补血补气口服液的种类也有很多,产品种类很多功能也是很多的,关于补血补气口服液服用的时候一定要多关注很多的事项,比如一定要在医嘱下服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补充元气,有的人得过病之后可以适量的喝这样的补血补气口服液。
【引用】血虚又称营血不足
【引用】血虚又称营血不足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失血过多,新血不及生成补充;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或化源不足而致血液化生障碍;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虚。
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的濡养,因而,在血虚时,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的虚弱的证候。
如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征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都是血虚的临床征象。
气血的生成,一是靠营养物质的摄入,二是靠脾胃的运化功能。
如果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此乃导致气血两虚的重要原因。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即为:“脾”具有对饮食中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当于西医学中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而营养物质能为机体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此是脾的生血影响。
因此,脾虚在血虚证的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医学“治病求其本”的原则,健脾则利于血虚的改善。
血虚之人宜吃下列食物。
牛肉不仅能补气,同时又能补血。
由于牛肉中含有丰富的铁质,故有较好的补血作用。
如能经常炖食牛肉,或配以补血的红枣、龙眼肉、杞子等,补血功效更显著,尤其适宜于年轻产妇或手术后或失血引起的血虚之人。
牛肝有养血、补肝作用,血虚萎黄者宜食。
《本草蒙筌》载:“牛肝助肝血,明目。
”《现代实用中药》亦说:“牛肝适宜于萎黄病,妇人产后贫血。
”动物的肝脏均有补血养血之功,凡血虚之人皆宜服食,除牛肝之外,猪肝、羊肝、兔肝、鸡肝、鸭肝、鹅肝等,食之皆宜。
羊肉性温,味甘,既能补气,又能补血,尤其是气血不足兼有阳虚怕冷时,食之更宜。
金元医学家李杲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
”若用羊肉配合当归和生姜同煨,就是著名古方“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怕冷者及妇人产后血虚最为有益。
鸡蛋性平,味甘。
《本草纲目》中记载:“形不足者,补之以味,故鸡蛋黄能补血。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鸡蛋“补血安胎”。
什么是血虚?中医教你辨证施治血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血虚?中医教你辨证施治血虚
导语: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感觉身体过度疲劳,偏偏自己又没做多少事情,这样的症状就意味着身体已经出了问题。
在中医上来说,这样的症状很可能是血虚
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感觉身体过度疲劳,偏偏自己又没做多少事情,这样的症状就意味着身体已经出了问题。
在中医上来说,这样的症状很可能是血虚的征兆。
那么,中医上的血虚到底是指什么呢?
什么是血虚?
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证候。
饮食疗法
1.仙人粥
制首乌30~60克、粳米100克、红枣3~5枚、红糖适量。
先煮首乌,去渣,取浓汁,同粳米、红枣煮粥,粥成加红糖,再煮l~2沸即可食之。
2.黄豆炖猪肝
黄豆100克、猪肝100克,先煮黄豆八成熟,再入猪肝并煮熟,日分2次服,连服3周。
3.兔肝煲
兔肝1具、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水煮服用。
4.猪肝泥
取猪肝制成泥状,煮熟,常食之。
辨证施治
1.心悸病中见血虚证
证候:心悸,头晕,失眠多梦,面白无华,倦怠乏力,舌质淡红,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医填空题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2、金元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守真)、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3、刘完素以【火热】立论,被称作【寒凉】派;李东垣被称作【补土】派,朱丹溪被称作【滋阴】派4、张从正擅长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故后世称其为【攻邪派】1、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物质。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3、《尚书》将五行的特性概括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4、阴阳的最初含义是【日光的向背】5、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6、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的转化】和【事物的无限可分性】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相互转化】8、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9、五味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火的是【苦】,属于木的是【酸】10、五志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金的是【悲】属于土的是【思】属于木的是【怒】藏象填空1、按照脏腑不同的功能特点,将其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2、心主神明主要之心具有主宰人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功能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4、肺主一身之气包括【气的生成】和【气的运行】两个方面5、肺助心行血的结构基础是【肺朝百脉】生理基础是【肺主气】6、肺气主升的运动特点表现为【升清】和【升举】7、脾统血的机制,主要是【脾气的固摄】8、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9、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10、【爪】为筋之余11、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12、【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13、【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14、五志归五脏,思为【脾】之志,恐为【肾】之志15、五脏主五夜,【汗】为心之液,【唾】为肾之液16、五脏和官窍有特定的对应关系,【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17、六肺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8、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热】水谷19、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泌别浊清】20、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21、心和肾的关系正常称为【心肾相交】,失常称为【心肾不交】填空1.宗气的主要生理机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人脉而行气血】,【资助先天元气】2.血液不能在脉外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3.一般来说,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4.血对气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能生气,血能载气】两方面5.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上气不足,中气下陷】两方面6.气对津液的关系,表现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7.气的【推动力,固摄力】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8.引起气虚的原因主要有气的【生化不足,消耗太多】两方面9.血液以【营气,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10.营气通过【十二经脉】而循行于全身11.气机升降出入的场所,是指【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12.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3.津液对气的作用主要是指【津能生气,津能载气】14.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15.精液代谢的维持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机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16.人体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来维持17.宗气集聚之处称为【上气海】18.卫气的主要生理机能包括【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调控腠理】19.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四种20.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是【营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十元气】又称为【原气】21.血和津液均属【液态物质】,其阴阳属性皆属于【阴】,同为【水谷精微】所化生,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经络填空1,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奇经】三大类组成2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3 十二经脉的走向,如《灵柩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气血是人体脏腑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又有依赖于脏腑生理机能的正常。
因此,脏腑发病必然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到脏腑。
气血病理变化总是通过脏腑生理机能的异常而反映出来。
因此,气与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气病必及血,血病亦及气,其中尤以气病及血为多见。
气血失调,不仅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疾病机理的基础。
---------------------------------------------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生化不足、耗损过多或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及气的运动失常,即,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状态。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状态。
二为血的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导致血瘀、血热,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一旦,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症状。
•添加评论•开心1008 | 2009-07-21 20:55:37•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中医学认为气的根本在肾而统于肺脾。
在表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使人有抗邪能力;在内则导行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
凡是七情和冷热等刺激,均能影响及气而发生病变,故不论外感内伤都有气的病理现象,因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
主要是:气充则强、气少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
为此,治疗上有补气、升气、行气、降气等多种法则。
气分不和可以影响血分,尤其是气机障碍能引起水湿痰浊等疾患,故治血病,水湿疾病,常有气分药结合使用。
气病举例一、气虚[症状] 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
精虚、血虚、津液不足、气虚、阴虚、阳虚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及其濡养功能减 退的病理状态。 常见面色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 神疲眩晕、心悸不宁、经少或经闭、脉 细等临床表现。
主症为面色萎黄无华及月经量少等。 血虚在脏腑主要有心血虚和肝血虚。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 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 状态。 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 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 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 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 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 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
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道理,阴虚日久, “无阴则阳无以化”,可出现“阴损及阳” 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阳虚日久,“无 阳则阴无以生”,可出现“阳损及阴”的以 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此时的阴阳两虚都兼有气虚的表现,只 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故都可在滋阴 或补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如生脉散或参附 汤之类。
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与气虚的 关系如何? 这在以往的教科书上一般不讲, 也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问题。下面我 们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决她们之 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解决阴虚、阳虚、阴 阳两虚中,到底是“什么”不足了? 是精虚了,血虚了,津液不足了,还 是气虚了? 若以精血津液不足为“阴虚”而气 不足是“阳虚”,自然与已有的精虚、 血虚、津液不足与气虚等中医学固有 概念相重复,因而失去了其存在的意 义。
阴气
气
分
阳气
人体之气以其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分 为阴气与阳气两部分: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沉降 等作用; 阳气具有温煦、兴奋、推动、升发 等作用。 阴气与阳气之间既对立制约,又互 根互用。
阴气虚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 偏亢,可出现阴虚内热、阴虚阳亢、 阴虚火旺等虚热性病证; 阳气虚不能制约阴气,阴气相对偏 胜,则出现阳虚内寒、阳虚阴盛等虚 寒性病证。 虚热性与虚寒性病证的出现是阴虚 与阳虚病机的初始阶段。
疏肝理气与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疏肝理气,即疏肝,疏散肝气郁结的治法。
按五行而论,肝属木而性喜条达,主疏泄,为藏血之脏。
设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条达,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横逆、郁结,呈现种种病变。
疏肝理气具有疏理肝脏气机,恢复肝脏功能的作用。
肝气郁结表现为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肠鸣腹痛;妇女可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痛经等。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元胡、陈皮等。
临床注意事项:使用疏肝理气应注意掌握郁结之主证。
疏散之品久用易伤气阴,故临床兼见血亏气虚者,须与养血益气药合用。
能够疏肝健脾理气的6种食物:肝是“将军之官”,它喜条达,主疏泄。
因此,如果肝脏失于条达,很多人就会出现两肋胀痛、胸闷不舒服、看见东西就恶心、吃油腻的东西就想吐、平时吃饭也不香,还经常感觉肚子里有阵痛等症状。
疏肝理气的方法有很多,而且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疏肝理气的食物。
1 、莲藕:藕能通气,能健脾胃顺气。
2、萝卜:可顺气健胃、祛寒消痰。
以青萝卜疗效最好,红皮萝卜次之,如胃寒的女性,可用排骨或牛肉炖萝卜汤吃3、山楂:善于顺气活血、化食消积。
但胃酸多的女性慎用。
如果是血瘀体质,可用山楂煮红糖水喝,可补血解郁。
4、玫瑰花:玫瑰花有疏肝理气、宁心安神的功能,可用玫瑰花泡茶饮。
5、金银花、菊花、炒决明子:将三者泡绿茶可降火,亦有轻微的疏肝理气之功。
6、乌梅:乌梅冰糖煮水可滋阴,夏日可常喝,效果很好月季花泡水可活血化淤,但效果一般,若是化淤日常用品鲜有效果。
季节中,肝对应春天,春天是养肝最好的季节。
一位台湾中医主张多吃绿芯的黑豆,说是补肝。
五色中,肝对应青色,所以多吃绿色蔬菜,对肝脏也是有好处的。
叹息法方法:全身放松,先深呼吸后,再尽量呼气,在呼气时发出“嘘”(xū)音,并尽力瞪目,重复10次。
作用:可调和脏腑,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气血两虚备考知识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气血两虚备考知识总结导语: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本型病症常见有小便淋漓不畅,或尿道口有秽浊之物流出,或带下异常,小腹胀痛,舌暗,苔白,脉弦细。
这是由于久病入络,或由于湿热之邪阻滞经脉,气血瘀阻所致。
治疗宜行气活血,化浊止痛。
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那么汗出、语声卑微等。
多由先天禀赋缺乏,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那么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缺乏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出现易汗出、周身倦怠乏力、精神萎顿、水肿等征象。
从发病原因、病症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
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缺乏,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缺乏、气虚相符。
在调治上,通过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那么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以使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常见的气虚证有如下5种类型。
(1)心气虚:易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失眠多梦,健忘,反响迟钝,面白无光,口唇无泽,双目无神。
(2)肝气虚:易怒,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惊恐不安,委屈爱哭,月经不调,乳房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3)脾气虚: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腹胀便溏,崩漏,消瘦或肥胖,水肿,神疲乏力,头目眩晕,内脏下垂,口周易生疮,唇白而粗糙,口臭,脸色发黄,晦暗,肌肤缺乏弹性。
(4)肺气虚:胸闷气短,语音卑微,畏寒,自汗,易患感冒,慢性鼻炎,皮肤病,便秘,皮肤粗糙,易过敏等。
(5)肾气虚:畏寒肢冷,耳鸣眩晕,骨质疏松,颈腰椎骨质增生,腰膝酸痛,精神委靡,阳痿早泄,发育不良,宫冷不孕,黑眼圈,易生鱼尾纹,生黑斑,发胖,脱发及白发。
血虚的调理方法
血虚的调理方法血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月经量少等症状。
血虚的调理方法可以通过中医养生、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多种方式来改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血虚的调理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补血养血是调理血虚的关键。
中医认为,血虚主要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引起的,因此补血养血是最基本的调理方法。
可以通过食疗、药膳等方式来补充营养,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猪肝等食物都具有补血的功效。
此外,一些中药材如当归、熟地黄、川芎等也可以作为药膳或药物来调理血虚。
其次,饮食调理也是调理血虚的重要方法。
血虚的人应该多食用一些补血养血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豆类、黑芝麻、核桃等。
此外,还应该多摄入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菠菜、紫菜、海带等绿叶蔬菜。
同时,要避免食用一些寒凉性食物,如生冷食物、生冷饮料等,以免伤害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另外,适当的运动锻炼也对调理血虚有益。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血虚症状。
适合血虚的运动方式有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调和气血,有助于改善血虚症状。
此外,调理血虚还可以通过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态调节来实现。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有助于恢复体力,改善血虚症状。
同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或消极,有助于调和气血,改善血虚症状。
综上所述,血虚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补血养血、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心态调节等多个方面。
在调理血虚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改善血虚症状,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中医血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血证的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
中医强调人体内气血的平衡,而血证则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对中医血证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
一、血证的定义在中医学中,血证是指由于人体血液运行异常而引起的疾病证候。
中医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部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它具有养生化病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液通过经脉在体内流通,供给全身各器官所需的营养物质。
然而,如果人体出现气血不足或血液运行不畅的问题,就会导致所谓的血证。
二、血证的分类在中医中,血证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血证有血瘀证、血虚证、血热证等。
血瘀证主要指由于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堆积在体内,形成血瘀,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症,如疼痛、淤血等。
血虚证则是指由于血液供给不足或血液质量不良,造成全身气血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疲惫等症状。
血热证则是指由于血液状况异常而引起的发热、口渴等症状。
三、血证的病因和病机血证的产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情绪失调、环境恶劣、不良饮食习惯等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血证的出现。
此外,一些长期患病或者外伤也可能导致血证的发生。
具体到病机上,血证的形成通常涉及到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亏损等方面的问题。
四、血证的诊断中医对于血证的诊断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
首先,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以判断气血是否失调。
其次,还需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和病史,全面分析病情。
最后,根据所得资料进行病因辨析和辨证论治,制定治疗方案。
五、血证的治疗中医治疗血证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治疗的目标是调整人体气血平衡,促进血液运行畅通。
中医会根据不同类型的血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血瘀证,常常会运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川芎、桃仁等;对于血虚证,通常会使用补血益气的药物,如黄芪、当归等;对于血热证,通常会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赤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所说的血虚指血量不足或血质失常或血液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
一般认为,引起血虚的病因有脾胃虚弱、饮食不足、失血过多、肾气亏虚、劳作过度等。
这些病因引起血虚的机理,分述如下:(1)脾胃虚弱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证治准绳》说:“脾胃者,气血之父也”。
脾胃功能强健,可将摄入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如饮食不节或肝胆之病横犯脾胃,致脾胃功能减弱,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血虚。
血虚则可进一步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常。
(2)饮食不足人体脏腑靠气血津液滋养,气血津液靠水谷精微来化生。
清代喻昌《医门法律》说:“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
如饮食数量不足,长期饥饿,气血生化无源,势必导致血虚。
另外,饮食量虽然充足,但嗜欲偏食,亦同样出现造血原料的缺乏,使生化之源不足,而出现血虚,并导致其他病证。
(3)失血过多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证皆可造成血虚证。
另外,由于出血,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4)肾气亏虚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
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及房劳过度等均可引起肾虚,而肾虚则精少,精亏则血虚。
(5)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吐利、出血损伤阳气阴液;强力劳作能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有哪些简便的养血中药方?①桑椹50g,枸杞子20g。
水煎服。
②黄芪50g,大枣10枚,当归9g,枸杞子9g。
水煎服。
③人参6g,大枣10枚,水煎服。
治失血性贫血,大出血后引起的虚脱和身体虚弱。
④熟地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 。
水煎服。
⑤生地30g,麦冬12g,枸杞子12g,先煎汤,再煮鸡、鸭血汤,放调料。
用于缺铁性贫血阴虚型患者。
⑥熟地12g,首乌12g,黄精12g,灵磁石30g,代赭石30g,麦饭石30g,大枣5枚,水煎服。
适用于缺铁性贫血。
⑦黄芪30g,当归12g,水煎服。
用于气血两亏型的贫血。
治疗贫血的中成药有哪些?①八珍丸: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具有气血双补的作用,对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失血性贫血引起的形体瘦弱、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动辄气促等气血不足的症状尤为适宜,久服无妨,并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人参养荣丸: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白芍、肉桂、陈皮、五味子、远志、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益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有失眠症者。
③归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甘草、当归、龙眼肉(桂圆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补脾养心,益气生血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兼食少心悸的患者。
④七宝美髯丹:由何首乌、茯苓、牛膝、枸杞子、当归、菟丝子、补骨脂组成,具有滋补肝肾,补血乌发的作用。
适用于贫血属肝肾阴虚者。
⑤龟鹿二仙胶:由龟板、鹿角、人参、枸杞子组成,具有补阴填精,益肾壮阳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肾虚精亏者。
⑥河车大造丸:由紫河车、熟地、杜仲、天冬、麦冬、龟板、黄柏、牛膝组成,具有补肾填精,滋阴泻火的作用,适用于贫血属阴虚内热者。
补肾食品有补肾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简便可行,经济实惠的是羊背骨汤。
将羊背骨洗净煮两小时,加葱姜佐料当汤料。
肾虚瘦弱、乏力、虚损、腰脊痛者可把羊脊骨剁碎,加中药肉苁蓉30克,丝子1-3克(用布包好)加水同煎,2-3小时后取汁加米煮成粥,加以调料食用。
羊肾对因肾虚引起的腰痛,足膝痿弱、遗精阳萎等亦有较多的治疗作用。
推荐几种补肾的食品山药:性平味甘,为中医“上品”之药,具有补肺、健脾作用,能益肾填精。
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男人搓腰眼益肾壮腰腰眼穴位于腰部第三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
中医认为,腰眼穴居“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之中,为肾脏所在部位。
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介绍几种按摩方法:1、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
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和尾闾,不仅可以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而且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中年人经常搓腰眼,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
现代营养学认为,鸡肉蛋白质的含量比例较高,种类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有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作用。
鸡肉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类,是中国人膳食结构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来源之一。
鸡肉对营养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劳、月经不调、贫血、虚弱等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补虚、益血气的功效,一般人均可食用。
老人、病人、体弱者更宜食用。
板栗配鸡肉,补肾虚、益脾胃,适合于肾虚人群食用,也是一般健康人强身健体的美味佳肴。
制作方法:1.取整只鸡,切块。
2.准备半斤生栗子,煮点热水,栗子放进去泡一会儿,皮很快就下来了。
3.姜切片,4个蒜瓣,5个小葱打结,还要几个八角。
做法:1.锅里先放平时炒菜2倍的油,6成热时把鸡块放进去炒一会儿,皮皱起来就盛出来。
2.锅里的油可以直接把姜、蒜,还有花椒炒香,然后放鸡肉,接着放一点料酒,再放酱油,炒一炒,放水刚好盖住鸡肉就可以了,这下放盐葱结、八角、花椒粉,大火煮开,关小火炖10分钟,再把栗子放进去,再炖15分钟左右,放点鸡精,ok出锅。
3.如果你想上桌好看,那出锅前最好把葱先弄出来。
我做的时候忘了放辣椒了,喜欢吃辣的朋友最好在炖鸡的时候放一些红辣椒,这样就更美味.呵护肾脏八大注意事项保暖:低温下血管收缩,肾脏血流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小便量减少,容易出现肾功能下降。
不乱吃药:许多止痛药、感冒药和中草药都有肾脏毒性,不要轻易乱吃。
不暴饮暴食:吃太多蛋白质和盐会加重肾脏负担。
扁桃腺炎:喉部或扁桃腺遭链球菌等感染时,容易引起肾脏疾病。
不憋尿:适量饮水,有利于清除体内毒素,尿液潴留在膀胱,容易繁殖细菌,经由输尿管感染肾脏。
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血压、血糖控制不好都会造成血管硬化,导致或加重肾脏病变。
泌尿道结石:输尿管结石容易造成肾积水,导致梗阻性肾病。
定期检查:最好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尿液和肾功能检查,尤其女性怀孕时肾脏负担加重,易引起肾脏病,应该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
饮誉中外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出自北宋太医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因其滋阴补肾的功效独特,历经千年而不衰,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怀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味药物组成。
常用于由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消渴(糖尿病)等症。
近年来,随着科研人员对该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还可用于下列六大类病症的治疗: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除饮食调节外,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不含糖型),可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状。
2、急、慢性肾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3、骨质疏松症或骨质增生,慢性腰腿痛,高血压病,中风后遗症。
4、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痴呆,更年期综合征。
5、复发性,萎缩性鼻炎。
6、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同时,服用六味地黄丸,还可减轻毒副作用,增强体力,促进康复。
六味地黄丸的妙用六味地黄丸是中医滋肾的代表方剂,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共六味药组成。
传统上应用于各种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出现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手足心热等症。
近年来,医务人员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六味地黄丸尚具有多方面的防病保健作用。
治疗眼病:早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可明显提高视力,改善视物昏蒙、瞳孔晶状体混浊等症状。
此外,六味地黄丸对治疗外伤性角膜溃疡,慢性葡萄膜炎、睫状体青光眼综合症也有一定辅助疗效。
治血液病:六味地黄丸可治疗因服用氨基比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服药一个月后,可明显提高白细胞数量,改善乏力、纳差等症状。
治更年期综合症:服用六味地黄丸三个月后,患者的潮红、潮热、出汗、心悸、焦虑、失眠等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治病理性室性早搏:治疗病理性室性早搏确有较好作用。
服用六味地黄丸两个月左右。
患者病情可明显改善。
治糖尿病:六味地黄丸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糖尿病人除调节饮食外,家用六味地黄丸能降低血糖、尿糖,改善症状。
辅助治疗肿瘤:各类癌症患者在放疗、化疗同时见有阴虚症状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可增强体力、减轻副反应。
此外,六味地黄丸对腰椎肥大、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子宫功能性出血、神经衰弱、高血压均有一定疗效。
八种地黄丸功能各不同:在养阴补肾的中成药中,人们经常使用的是六位地黄丸。
其实,在地黄丸的家族中,共有八个兄弟,六位地黄丸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弟弟,其与七个均含有六位地黄丸的成分,虽同名为地黄丸,药物组成相似,但由于所加药物的不同而使其功能不尽相同,临床应用时,应有所区别。
六位地黄丸:他在八兄弟中是最为常用的,可谓地黄丸中的佼佼者。
方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组成,其特点是甘淡性平、补不滞,能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至的眩晕、耳鸣、腰痛、消渴等。
杞菊地黄丸:是在六位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子和菊花而成,治疗肝肾阴虚所至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疼痛等,可收到补精、清肝、明目的目的。
归芍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养血柔肝的当归和白芍而成,有填精养血之功,对头晕、崩漏等疗效显著。
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知母、黄柏而成,其独特之处是对肝肾阴虚火旺所致的腰膝酸软、遗精、血淋等症,能滋其阴、降其火。
但方中知母、黄柏性寒、故脾虚便溏者慎用,以免伤脾胃之气。
归附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和附子而成,因有肉桂、附子的加入,使本方成了温补肾阳的专剂,使用于肾阳虚弱的四肢厥冷、脘腹冷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见阳痿、滑精,或女子宫冷不孕等。
济生肾气丸:是在归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车前子和牛膝而成,由于二者的加盟,使其利水除湿之功增强,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
七味都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而成,五味子有补益固涩之功,故七味都气丸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虚咳、气喘、遗精等。
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五味子而成,以增强六味地黄丸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之效,pp) 专治肺肾阴虚所致的肺痨、喘咳、遗精等。
六味地黄丸也可治疗的皮肤病……经临床验证,六味地黄丸在皮肤病科还有很多新用途,尤其对下述几种皮肤病疗效确切:六味地黄丸出自中医古典名着《小儿药证直诀》,系宋代名医钱乙由金匮肾气丸化裁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