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回归本色
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
回归 原噬 “ 奄,
语文课 堂教学 ,在洗尽 了铅华 后 , 应该 回归本色 , 应该 回归原 生态。原生
态 , 出自于原生态 民歌 。原生态民 说法
诗 。大 家 这 才 茅 塞 顿 开 , 白 了 原 来 他 明 是为 了要导 出《 漠中的绿 洲 》 一课 沙 这
自己悟 出来的往往是刻 骨铭心 的。
曾 听 过 一 节 公 开 课 ,记 忆 犹 新 , 课
齐念:棒 , 你真棒 ! “ 棒! 我比你更棒 ! 教 ” 室里声 浪滚滚 , 不热 闹, 好 充分体 现 了 学生“ 一切行 动听指 挥” 。一节课上 , 掌 声响起 几十次。开始 响亮有力 , 着逐 接
渐衰弱, 最后 有气无力。受表扬的 学生
子们是 两手空空, 实际上却收获很 多。 生: 从课文 中也 能看 出苏格拉 底的
义?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 础
和 长 期 持 之 以 恒 的 语 文 实 践 积 淀 、 合 整
弟子们有 些迷信与权 威 ,不敢 怀疑 老 师, 目 盲 行动 , 最后 落得 两手 空空。
孙 仁 歌 先 生 在 《 单 : 文 教 学 的 简 语
而成 ,平时 的课 堂训练和 积 累至关 重
要 。 因 此 , 文 课 堂 设 计 应 以 扎 扎 实 实 课 促 发 展 为 目标 。
们 的教学重新 走上朴 实、 扎实 、 实事 求
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 。 简简单
单教语 文 , 扎实实促发 展 扎 的口号赋 予 了原 生态的语 文课堂 教学简单 而深 邃的诠释。 中师范大学杨再 隋教授也 华 提出要还原语文本色的观 念 , 即要回 归 语文 的原生态 。他提倡 平平淡淡 教语 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 , 扎扎实实教语文 ,
原生态,语文课堂的本色
1 . 对 文 本 的 解 读 过 少
从 本 色语 文 的角 度 来 看 , 文本是其根基 , 只有 在 对文本的解 读中去设计一节课 , 才是科学 的。 每节课 应确立什么样的 目标 和任务 , 采取哪些途径和方法 ,
我们 的语 文课堂 出现 了种 种问题 , 而这些 问题 无一不 在呼吁我们要重视语 文的本色 , 要让语文课 堂 回归 原 生 态 。 说 到语 文 的本 色 , 在我看来就是“ 原 汁原味 ” 和“ 简 简 单单 ” 。 所谓 “ 原汁原 味” , 就 是 教 学 要 从 语 文 的本 质 特 点 出发 , 去掉所有不必要的外在修饰 , 返璞 归真 。教 师要时刻保持一颗平 和的心 , 冷静地对待语文教学 , 切不 可被一些脱离语文本 色的浮夸的东西所迷 惑。 教师要用 真心与文本对话 , 用真情 与学生交流 , 在质 朴、 自然的状态下引领学生去感受本色语文的魅力 。 何谓“ 简简单单” 呢?前文提到语文课 就是学生 学 习说语 文 、 讲语 文 、 读语 文 、 写语文 、 用语文 的课 。 由此 可见 , 其实语 文课 所包含 的东西 还是 比较繁杂 的, 而作为教师 , 我们要做 的就是尽量用简单 的方式 教授语文 , 化繁为简 , 不要被一些不必要的枷锁束缚 住, 从文本 出发 , 抓住重点 , 用最简 洁的方式讲解语 文课 。 费 尽 心 思 的形 式 和 花 样 百 出 的课 件 , 我们 要 少 用或 者不用 , 要把 一节语文课原有 的状态呈献 给学 生, 留给学 生思考和体味的余 地 , 而不是让他们 的思 绪被那些脱离语 文本 色的东西所吸引 ,从 而使整节 课与语文 的本色渐行渐远 。 本 色 语文 的 这 两 个 特 征 不 是 孤 立 的 , 而 是 紧密 联系 的。 语文的“ 原汁原味” 要求语文教学要 “ 简简单 单” ; 而只有“ 简简单单 ” 地 教语 文 , 才 能体现语文 的 “ 原汁原味” 。 将 二者相结合, 语文课堂才能回归原生态。
生态式学习回归语文本真
生态式学习回归语文的本真语文教学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中多的还是约束,纪律的约束,规矩的约束,习惯的约束;缺少的是魅力,思想的魅力,文化的魅力,情感的魅力,艺术的魅力,个性的魅力。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有必要重新解读教育,重新发现生命价值,形成教师、学生各自发展与互动发展的生态场,进行生态式语文教学。
即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语文教学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
一、营造生态环境,激活学生语文体验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师生之间才能建构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才有可能激活学生的语文体验,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学习成长。
1、自由开放的心态师生心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师生自由开放的心态可以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机制得以形成,从而显示出课堂生机与活力。
教师应道德让自己有自由开放的心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发展性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进而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开放的心态,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带有强烈的兴趣和自我选择性,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悦纳自己并悦纳其他同学或教师。
2、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当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
在此前提下,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
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度得以提高。
生态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真---心得体会
生态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本真——参加2014年全国生态课堂教学暨小学语文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双清区石桥中心校----白马田学校曹珊珊四月,她凝于画家的笔端,她流泻于歌唱家的音符,她缠绵于诗人的指尖。
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承办的“2014年全国生态课堂教学暨小学语文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
两天的学习时间紧张而充实,名师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奇妙的教学设计,优美的教学语言,精当的思维点拨,令我神往;名师们对语文文本的深度解读,对课堂生成的巧妙应对,对学生学习的深切关注,对课堂情绪的适度调控,令我感叹;尤其是名师们课堂教学的“尚简、自然、朴实、巧妙”的教学风格更令我感慨!四堂精彩的课堂展示,四场富含教学哲理的专题讲座,让我深深感悟到:生态课堂寻求“返璞归真”,回归“原生态”。
教无定法,但唯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流。
这些课堂很好地为我们打造了“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让我对语文生态教学有了深入地认知,让我坚定了在课堂教学上努力构建语文生态教学模式的信念。
一、展示课异彩纷呈,展现高效原生态一根粉笔一堂课,是贾志敏老师“学新课标,教真语文”的“原生态”教学思想的流露;以作文教学为语文教学的突破点,折射出管建刚老师指向“写作”的阅读的教学改革的大胆与创新;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的张祖庆老师,他的课堂追求“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境界;千江有水千江月,是王崧舟老师诗意情怀的浪漫演绎,为小语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诗意语文”教学流派,这更是一种引领,一个方向……现代与经典的完美融合王崧舟老师给我们执教了《去年的树》和《望月》两篇课文。
他所执教的《望月》让我领悟了“诗意语文”的无限魅力。
课堂伊始,他就给学生创造了“清幽旷远”的意境,旨在让学生得文本之意;接着多重解读,让学生得文本之言。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那么返璞归真的“生态”课堂是质朴、原始、本色的,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源,而“真”、“ 实”、“ 简”是构建“生态”语文课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态本色随着新课程的变革,有的老师甚至完全摒弃了传统优点,追逐“时髦”,盲目“跟风”,致使课堂失真。
新课程的小语课堂终归是要返璞归真,即为“原生态”。
“教无定法”,但只有质朴、原始、本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才是新课程下小语课堂的生命溯源。
那么如何能打造“原生态”的本色语文课堂?一、“芳泽无加显本色,洗尽铅华呈素姿”,教学要显真新课程语文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体悟真、善、美。
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是新课程的起点,也是语文的最终追求目标。
(一)真自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掌握自身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领悟、反思等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如学完《牧场之国》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去学“导游”写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荷兰牧场的景点介绍给大家。
上课时,天真可爱的小导游展示的导游词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导游词还让学生了解了书本上没介绍的“荷兰牧场”的知识,活跃了课堂氛围。
此时,笔者趁机问:“你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有说是从有关书籍找来的,有说是从网上下载的,有的说是学电视上的……笔者总结:“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亲历求知历程,自主得求知方法,求知中体现了其“自主性”。
(二)真情感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生在学习中因受到文本的熏陶而有独特体验。
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将自我的体验、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自主对话,让源于儿童本色的真情在课堂中徜徉。
(三)真明理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这一提法重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培养,但尊重不等于盲从。
生态式学习:语文本质的回归
生态式学习:语文本质的回归摘要:本文以生态为基本理念,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四个案例,对生态式语文进行了反思与阐释,从中领悟到语文生态式学习内涵,就是指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语文学习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并以自然状态促进和谐发展,造就语文清纯可爱形象,使学生的人本追求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式语文本质所谓“生态”,《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那么生态式语文学习指什么呢?它是指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阔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语文学习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并以自然状态促进和谐发展,造就语文清纯可爱形象。
一、生态,是激活学生语文体验的基础语文是什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在我看来,语文就是语言的结合体,就是语言在文化氛围中的显现。
学生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吸纳语言营养,并转化为内在素养并外显的。
因此,生态,就是在遵循语文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中去获得语文体验。
案例一:现代小学语文第七册第9课《爬墙高手》学习片段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课文你明白了什么?……生:我明白了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为什么会爬墙。
师:你真会读课文。
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其他同学也读出来了吗?咱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这一段,读完以后在纸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然后小组用动作演示一下它是怎样爬的好吗?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各小组同学画的脚的形状、长的位置等不太一样,想不想同大家交流一下你那样画的理由?生:(把学生画错的脚拿出来用实物投影展示。
智慧,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智慧,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呈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新气象,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随着激情渐趋理性,热情变为反思,我们越来越呼唤语文本色的回归,呼唤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语文。
这种回归不是课改的倒退,而是繁华落尽后的真淳,是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阵痛过后的蜕变。
本色课堂的语文教学是平平谈谈,简简单单,真真切切的,是求真求实的课堂。
但平淡并不意味着乏味,简单并不意味着肤浅。
本色课堂呼唤的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课堂。
正如厨艺高超的厨师给我们吃的菜都是天然本味的,是张扬菜的精神的;而手艺差的厨师往往会在菜里放些不合时宜的调味品,以至于盖住和改变了菜的味道。
本色语文要洗尽铅华,剥掉包装,去除更多人为设定和玩味语文的庸俗,关注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向天然本味的家常课回归。
本色语文对教师的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的存在价值和生存状态,教学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素养,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与多元建构。
正如一句话所说“教师有思想,课堂必有境界;课堂有境界,语文教学必然自成高格。
”阅读的本质是从文章外部表现世界的“文字符号”上理解精彩核。
阅读是读者、作者与作品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所以阅读者必须披文入情,而教师作为阅读文本的“先驱者”,课堂价值的引领者,其对文本解读的视角和深度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深度。
所以教师更应潜心会文,以身体之,以情悟之,以心验之,达到与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同构。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眼、诗眼去咀嚼、揣摩,披文以入情,潜心会文本,“一字未宜忽,字字悟其神”。
要激活凝固的文字,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善于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章连着的意蕴,能从一个字读出几十个字、几百个字、甚至上千个字。
回归语文的原生态
回归语文的原生态——初中语文新课改的尝试与体会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
语文本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
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将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正如数理化一样,采取训练的方式教学。
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特别是偏离了语文的本真,为此,我认为语文应回归本真,回归生活,回归原生态。
一、以阅读为起点,回归语文学科的原生态。
当今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不愿阅读的越来越多,而阅读优秀书籍的越来越少。
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启迪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的也不能立竿见影。
但新课改的春风,迫使语文老师以阅读抵抗教育异化,用阅读改变教育生态。
在当今,有读书愿望的学生还比较多,但把一颗心放在超越个人的高度,以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基础不太好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并不容易。
为此,我结合实际,确定了“指定阅读与个人自选相结合,阅读、背诵、摘抄相结合,课外阅读与语文综合活动相结合”的原则,梳理出自主阅读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交流课、展示交流课四种阅读指导方式。
同时,班级设置了图书角。
语文课文仅仅是范例,扩大阅读面,设立阅读课,每周周记之前进行读,之后写作。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对语文评价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
将课堂每节前五分钟,列为阅读展示,既可谈阅读心得,也可谈阅读积累的名句赏析等;自我测验时,把朗读能力测试、背诵积累、书写能力、读书笔记与摘抄4个项目计入语文总分。
孩子们醉心阅读的氛围更加浓厚了。
通过阅读,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所有以阅读为起点为抓手的教改,都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彰显阅读的力量,吸引更多的人相信阅读,热爱阅读。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假如我们的学生读过几十本真正的好书,拥有这样的文化积淀,那么再让他审视周围的人和事的时候,他就会志存高远,与众不同。
打造生态课堂+追求本色语文
第二部分: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特点三:教法朴实。
生态课堂,其最终的目标达到教学的最高 境界——扎实、朴实。摈弃条条框框,让课堂 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千课万人,齐说生态,追求“真”、 “简”、“实”,如此课堂,才可以走向真正 意义上的“原生态”。
第三部分: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把握“十度”
1、以师生关系为起点,把握和谐的程度。 2、以学生开窍为基准,把握提问的角度。 3、以认知水平为前提,把握问题的难度。 4、以思维距离为台阶,把握问题的坡度。 5、以正确思路为引导,把握问题的密度。 6、以学习心理为标尺,把握练习的强度。 7、以课堂结构为抓手,把握提问的深度。 8、以语文课本为内容,把握学习的效度。 9、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把握知识的广度。 10、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课堂的高度。
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 生”,都应受到关爱。 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 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 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 理论依据。 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 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 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 显现。
“生态的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 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 探索性学习;“生态的课堂”从个人独立学习的方 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从全权 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 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 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 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不断地做 他们的思维体操,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们在新异的话 题里驰骋思辨。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论文之回归语文本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走在语文路上。
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了语文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但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如:把《小壁虎借尾巴》上成科学课,《秋天》上成艺术课,《钱学森》一课上成品德课。
语文到底姓什么?只有一个答案:语文课姓语。
课程标准提倡语文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各种方式、各门学科都有可以借鉴,但一定要达到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语文课姓“语”,文本不能缺席,应记住,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学生学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发展的课,这就是语文的本色,本色的语文,怎样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走在语文的路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课,突出本色语文,提高语言教学的有效性。
1、“读”占鳌头首先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
其次,惟有多读,才能充分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最后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
由此可见,语文课上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带说,以读带训,以读带练,以读带写,注意要以“读”为轴心,来统领覆盖课堂教学,要在不断的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精品文档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真正的本色语文课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返璞归真呢?那就是“去掉外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的课”,即读书声声声入耳、静心思考、勤于动笔的课,亦谓原生态的语文课。
语文课只有通过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才能激发情感和品味能力,感悟蕴含在文本中的原汁原味,才是恢复本色的语文课。
在笔者看来,本色语文就是“用心品读的课堂”、“静心思考的课堂”、“奋笔疾书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一、回归本色,培养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1.注重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
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
”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
教学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
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
体验情感,感受意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逐渐接受到文化、审美的熏陶,体会意境,感受美好。
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阅读时能“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显而易见,良好的语文素养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利用语文本色回归,优化课堂教育实效
利用语文本色回归,优化课堂教育实效作者:胡光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5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着眼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课堂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初中语文优质教育的现实考量,如何“利用语文本色回归,优化课堂教育实效”,引起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砥砺探索。
一、语文本色回归是优化课堂教育实效的新思考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因“设计纷繁、主体虚化、体悟弱化、应试禁锢”以致:课堂枯燥无味,不能恰如其分地激发学习兴趣;全员参与不足,氛围沉寂而缺乏生命活力;主体外激与内需缺失,“淡漠、厌烦、焦躁、申斥”心理明显;课堂“人、事、景、情”维度有所偏废,控维失和;课堂“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活动、表达、评价、翻转、教材、环境、情景、媒体、情怀、理趣、生成、效率”等元素不能有效组织、管理、调控,“学科核心、课堂重心、活动中心、学生指向”不明;故初中语文课堂“教”与“学”陷入了困境和危局之中,教学现状亟待改变。
语文本色回归是新课改背景下优化课堂教育实效的全新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最高境界应朴素、真实、彰显“语文味”,充分应用“极简艺术,简出语文味”“精心阅读,精出语文味”“情感体悟,悟出语文味”“舒展性灵,舒出语文味”等方式,让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回归本色。
二、语文本色回归是优化课堂教育实效的新诉求“改革的目标是让民众收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关注民生、贴近民意领唱新一轮改革主旋律”——习近平,这一理念对当代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颇具启示,敦促我们精准定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施策语文课堂教学,切实运用本色回归,优化教学实效,重構教学内涵。
语文本色回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根本内蕴是借力“教学状况、结构调适与深度融合”来开掘主体潜能,让主体在学习中获得真切感受,让主体在感受中开发情感体悟,让主体在体悟中赢得生命质感。
原生态,语文教学本色回归
原生态,语文教学本色回归作者:刘磊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4期摘要: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作《归来》即将开拍,引发了关于回归这个话题新的讨论,回归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个老话题,也是语文教学的慢性病,回顾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因素,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一个本应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
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原生态",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回归文本,回归语言引导学生踏踏实实读文本,字斟句酌品语言,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愉快、悦耳、赏心、怡神,并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本文试着从新时代的背景下谈谈浅薄的看法。
关键词:原生态 ; ;教学本色━、语文味,原生态课堂的追求1.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
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比如,语文课不是德育课、美育课、思维训练课,也不全是语文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种,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能把语文搞成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自然知识课的现象。
这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
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那么模式化则肯定与“语文味”对立。
2.要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滋化语文教学过程。
要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
要教(学)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个性美、幽默美与文化美。
要教(学)出语感。
当然,“语文味”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其一,语文教师要爱语文。
其二,语文教师要有书生卷气。
一个不读书或者读书很少的老师,肯定难以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浓郁。
其三,要注意“因材施教”。
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并不断突出、强化它,逐步教出、有独特“味道”的语文课。
回归生态,还原本色——小学语文生态课堂之我见
标 呢?
一
教师的 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 及丰富的文化底蕴 。“ 打铁还需 自身 硬 。” 教师 自身要装 备丰富的素养 。 中华文化是 中华 民族五千年人文智慧 的结 晶 ,是一代一代 的
、
洗 尽 铅 华 呈 素姿 — — 真 实
小学语文教 师是承担这个责任的初始者 , 是小学生开始接受中华文化 的引路者。以“ 回归生态 , 还原本色” 为题 , 从语 文生态课 堂的构建 提 出小学语文教 学的新思路 , 并 以具体事例论证观点。
关键词 : 固陈模式; 本色语文; 人文思想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知识 , 它更是 中华文化最直接 的载体 。 因 本色的真情在课堂 中徘徊 。 只有立足于孩子角度 , 充分发挥孩子的
设计简洁的语 文才是新课程 的真追求 , 将教学 内容精简化 , 营
明快 的课堂环境。孩子的思维不是成人 的思维 , 不是成 格 。教师在课 堂教学 中要展现语 文的魅力 , 感染学 生 , 激发他们学 造 出简洁 、 人想象 中的缜密细腻。 从学生理解 的层 面到 自我消化 , 教师只是做 习语文的兴趣 , 从而达到引领学生 自觉学习中华文化的习惯 , 成为 辅助性指导 。 如《 金色的脚 印》 中, 赖玲老师就是围绕 “ 两个人物 、 四 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 那么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达 到这个 目标呢? 个 句子 、 两条线 ” 展开 教学 , 辅之深入 、 探讨 、 品悟 朗读 , 想象 说话 笔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 中总结了一些 经验 , 谈谈 自己的见解 。 以往教学模式遵循着一种 固陈模 式 ,就是教师教学 ,学生 听
教学实践
新课 程
构建绿色课堂 回归语文本色论文
构建绿色课堂回归语文本色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
二、创设生活化的绿色场景。
三、搭建生成化的绿色通道。
关键词:绿色语文;绿色氛围;绿色场景;绿色通道中图分类法: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04-002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语言文字,轻思想文化;越来越重照本宣科,轻激发兴趣;越来越重机械训练,轻美感陶冶;越来越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从而导致我们的学生视野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淡然无存。
那么语文教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教师、学生、教材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此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语——“绿色语文”。
所谓“绿色语文”,本质上就是诗意语文。
在绿色课堂中,学生可以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构建绿色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一、营造生态化的绿色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和搞好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更能给教师带来“传道、授业、解惑”的欣慰,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是教师要关爱学生。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语文回归本色
生态课堂呈现的就是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这样的课堂氛围必定是学生所喜爱的,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学生所向往的。
因此,我们努力思考和探索为学生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意在让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生命的生长姿态。
一、生态课堂,还语文“真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课堂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凸显学生地位的地方。
学习是个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即是真情投入的,因此,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成为孩子真情洋溢的世界,他们说着孩子话,做着孩子事,流露出的是真情,我们理解儿童,亲近童心,尊重作为儿童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发展。
我们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实施教学,不拔苗助长,不急功近利,那么,课堂上的学生就会像一株株百草园中灿烂的花儿一样自然成长、自然开放,绽放出生命的光与彩。
二、生态课堂,还语文“朴实”
几年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曾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走了不少弯路。
课堂形式花哨,语文内容被淡化。
我们在听公开课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教者一会儿让学生欣赏动画,一会儿做游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一节课下来,学生懵懂茫然,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如《晚上的“太阳”》一文中,让学生理解爱迪生用镜子反射油灯灯光的用意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把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记录下来,课上让学生用
“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一说实验的过程与体验,调动学生的体验来理解爱迪生的用意,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不仅突破了难点,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进行了训练。
我们看到的课堂,没有人工的刻意雕琢,就像一汩汩活泼泼的流水,自然灵动,朴实无华。
三、生态课堂,还语文“扎实”
我们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有一个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如果课堂上老师每一环节都流于形式,那么何来“提高语文素养”之说,更不用谈“育人”了。
教学形式的新潮别致,教学手段的时尚花哨,学习氛围的纷繁热闹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而原汁原味、平平淡淡的本色语文,才是最值得我们追随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设计,这是一篇三年级下册的童话故事。
第一步,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沙漠的词语。
学生不难找出这些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风沙铺天盖地到来,松散的沙子”,找到这些词语以后,以文本的拓展为原点,引导学生从记忆中搜寻自己曾经读到的写沙漠的词语,孩子们很自然地提到了“寸步难行、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环境恶劣、不毛之地”这样一类词语。
第二步,有了词语的基础,教师用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你看见的沙漠?”引导学生将词语贯穿成句子。
可是仅仅是这样的句的复述,对于三年级学段的
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浅的,说清楚了沙漠,更要说清楚沙漠中的小骆驼各个器官的作用。
于是老师又设计了妈妈带着小骆驼到沙漠中走了一遍后,要学生介绍一下沙漠之旅的情况。
第三步,说清了三宝的作用,读懂了文本,就要内化文本的语言。
我们设计创设一个小红马和小骆驼再次在小河边相见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练习创编续编。
从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读懂了文本。
平平淡淡的课堂充满自然、真实、健康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学生在正确的学习动机驱使,扎实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学生在课上有所悟,有所得,为了自己的长进而实实在在地学。
莫让繁华失真淳,平平淡淡才是真,唯有本色才是语文课堂的芬芳所在。
让我们在这动态、开放而真实的课堂中,感受着真实的感受,体验着真实的体验,快乐着真实的快乐,收获着真实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清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