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

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机器人技术基础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与交互能力,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机器人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机器人本体:采用了一款具有多关节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模型。

2、控制器:配备了高性能的运动控制卡和处理器,用于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

3、传感器套件: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等,以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4、编程软件:使用了专业的机器人编程工具,具备图形化编程和代码编辑功能。

三、实验原理1、运动学原理机器人的运动学研究了机器人各个关节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2、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分析了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力矩,以及这些力和力矩对机器人运动的影响。

这对于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和驱动系统至关重要。

3、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多种传感器的数据,如视觉、力和距离等信息,可以使机器人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从而做出更智能的决策和动作。

四、实验步骤1、机器人系统初始化首先,对机器人进行了机械和电气连接的检查,确保各部件安装牢固且线路连接正常。

然后,通过控制器对机器人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关节零位校准、运动范围设定等。

2、运动控制编程使用编程软件,编写了简单的运动控制程序,实现了机器人的直线运动、圆弧运动和关节空间的运动轨迹规划。

在编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运动速度、加速度和精度的要求。

3、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启动传感器套件,采集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

通过编写相应的程序,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滤波、融合和分析,提取有用的特征和信息。

4、机器人交互实验设计了人机交互场景,通过示教器或上位机软件向机器人发送指令,观察机器人的响应和动作。

同时,机器人也能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如避障、抓取物体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运动控制精度通过对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实际测量和与理论轨迹的对比分析,发现机器人在直线运动和圆弧运动中的位置精度能够达到预期要求,但在高速运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中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核心概念和相关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操作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工具包括 Visual Studio 2019 等。

三、实验内容(一)进程管理实验1、创建多个进程,并观察它们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通过编写简单的C++程序,使用Windows API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

在程序中,设置不同的进程优先级和执行时间,观察操作系统如何调度这些进程,以及它们对 CPU 使用率和内存的影响。

2、进程间通信实现了进程间的管道通信和消息传递。

通过创建管道,让两个进程能够相互交换数据。

同时,还使用了 Windows 的消息机制,使进程之间能够发送和接收特定的消息。

(二)内存管理实验1、内存分配与释放使用 C++的动态内存分配函数(如`malloc` 和`free`),在程序运行时动态申请和释放内存。

观察内存使用情况,了解内存碎片的产生和处理。

2、虚拟内存管理研究了 Windows 操作系统的虚拟内存机制,通过查看系统的性能监视器,观察虚拟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页面文件的大小和读写次数。

(三)文件系统实验1、文件操作进行了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通过编写程序,对不同类型的文件(如文本文件、二进制文件)进行处理,了解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2、目录操作实现了目录的创建、删除、遍历等功能。

了解了目录结构在文件系统中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四、实验步骤(一)进程管理实验步骤1、打开 Visual Studio 2019,创建一个新的 C++控制台项目。

2、在项目中编写代码,使用`CreateProcess` 函数创建多个进程,并设置它们的优先级和执行时间。

3、编译并运行程序,通过任务管理器观察进程的运行状态和资源占用情况。

(实验六)汇编语言课内实验报告

(实验六)汇编语言课内实验报告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上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用masm for Windows编辑、编译、连接汇编语言源程序的基本方法。

3、掌握DEBUG调试程序的U、D、R、T、G、Q常用命令的用法。

二、实验步骤:
1、用ASM masm for Windows将源程序输入,其扩展名为.ASM。

2、用MASM对源文件进行汇编,产生.OBJ文件和.LST文件。

若汇编时提示有错,则修改源程序后重新汇编,直至通过。

3、用LINK将.OBJ文件连接成可执行的.EXE文件。

4、用DEBUG调试程序并分析结果。

三、实验内容:
1. 在数据段中从变量DA1开始有N个带符号数。

把其中的正数、负数(设没有0)依次存入DA2、DA3开始的单元中并分别统计正、负数的个数存入DA4、DA5字节单元之中。

试编写程序。

将本例中的DEC指令修改为LOOP指令来实现循环程序的设计。

在修改过程中还应修改哪能些指令,请自己分析,为什么?
四、综合练习:
1.编写求100个正整数的和的程序。

如果和不超过16位字的范围(即65535),则将其和保存到WORDSUM单元中,若超过则显示OVERFLOW。

2.设有N个数,连续存放在以BUF为首址的字存储区中,试编写程序,统计其中最高的6位全1的数个数并将统计结果送入寄存器DX中。

五、实验报告(注意:将报告正反两面打印后用手写)附件如下:
实验四循环程序设计实验报告学号姓名成绩。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

最新实验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结果的记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试样:待测物质样品2. 试剂:所需的化学反应试剂3. 仪器:天平、烧杯、量筒、滴定管、温度计、pH计、光谱仪等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根据实验要求,准确称取适量的试样和试剂,准备好所有实验仪器。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化学反应操作,记录下每个步骤的具体条件,如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

3. 数据收集:对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颜色变化、沉淀形成、气泡产生等。

4. 结果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5. 结论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结论,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特点。

实验结果:1. 反应速率: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在特定条件下,反应速率与预期相符,具体数据见附录。

2. 产物分析:实验中产生的主要产物为X和Y,通过光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

3. 副反应:在实验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副反应现象。

4. 影响因素:实验中发现温度和pH值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反应的速率和产物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的原因包括实验操作的不精确、环境条件的波动等。

未来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控制实验条件来减少误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研究了特定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了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

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

实验报告6功率因数及相序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使用电能表测量谐波内容;2.学习使用电容器改善功率因数。

二、实验器材1.电能表2.电阻箱3.电感4.电容5.交流电源6.相序表三、实验原理1.功率因数功率因数是指交流电的实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代表了电能的有效利用情况。

功率因数越高,电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功率因数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因数=实功功率/视在功率2.相序在三相交流电系统中,相序是指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先后顺序。

正常情况下,A相、B相和C相的电流或电压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变化。

如果相序发生了颠倒,会引起系统异常,因此需要进行相序检测。

四、实验步骤1.将电阻箱和电感依次串联到交流电源上,并将末端接入电能表的电压端和电流端;2.依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测量不同负载下的视在功率、实功功率和功率因数;3.使用相序表分别测量正序和反序情况下的相序。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功率因数的测量结果:负载阻值(Ω)视在功率(VA)实功功率(W)功率因数1010008000.82010007000.73010006000.64010005000.52.相序的测量结果:正序:A相→B相→C相反序:A相→C相→B相根据测量结果可知,当负载阻值增加时,视在功率不变,实功功率减小,功率因数也随之减小。

这是因为负载阻值增加导致了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差增大,从而减小了有用功的输出。

在电能利用的角度,功率因数越接近于1,电能利用效率越高。

六、实验结论1.功率因数是实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代表了电能的有效利用情况。

功率因数越高,电能利用效率越高;2.对于给定的负载,当负载阻值增加时,功率因数减小;3.相序检测可以判断三相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先后顺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七、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功率因数和相序的概念,并掌握了测量功率因数和相序的方法。

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加深了对功率因数和相序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电能表的使用和测量误差的处理。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2.掌握酸碱溶液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酸的化学性质:酸可以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金属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式盐反应生成普通盐和水。

2.碱的化学性质:碱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式盐反应生成普通盐和水。

三、实验设备和试剂1.实验设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滴管等。

2.实验试剂: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化钠、硝酸银溶液。

四、实验步骤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滴盐酸,观察产生的现象和气体。

2.碳酸氢铵和稀硫酸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碳酸氢铵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滴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通过试管口,倾斜试管观察产生的现象。

3.酸式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b.在试管中加入数粒酸式盐,观察产生的现象。

4.酸和金属的反应a.取一根盛满盐酸的试管;b.将一块锌片放入试管中,观察产生的气体。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实验现象: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产生大量气泡,并有气泡从试管口直接飘出。

b.化学方程式:HCl+NaOH→NaCl+H2Oc.结果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氯化钠)和水。

2.碳酸氢铵和稀硫酸的反应a.实验现象:碳酸氢铵与稀硫酸混合后,试管内产生了大量白色气体,并发出刺激性气味。

倾斜试管时,气体滴入湿润的白纸上,使白纸颜色发生变化。

b.化学方程式:NH4HCO3+H2SO4→(NH4)2SO4+CO2+H2Oc.结果分析:碳酸氢铵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盐(硫酸铵)、二氧化碳和水。

3.酸式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a.实验现象:酸式盐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变得中性,即颜色变淡。

b.化学方程式:NaOH+HClO_4→NaClO4+H2Oc.结果分析:酸式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氯酸钠)和水。

实验报告6-实验6全站仪放样

实验报告6-实验6全站仪放样

实验报告6 -实验6 全站仪放样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测量,掌握放样技术和操作方法。

熟悉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

实践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放样测量。

实验仪器和材料:全站仪:用于测量和记录测量数据。

放样标杆:用于指示放样点的位置。

测量桩:用于固定放样标杆的位置。

实验步骤:准备工作:a. 确定测量区域和放样范围。

b. 设置全站仪的参数和坐标系,包括工程坐标系和仪器的校准。

c.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放样标杆和测量桩。

标定测站:a. 找到合适的位置设置测站,确保其视线能够覆盖整个放样区域。

b. 使用全站仪进行标定测站,记录测站的坐标和仪器的方位角。

放样测量:a. 将放样标杆安装在预定的位置,并使用测量桩固定。

b. 利用全站仪测量放样标杆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并记录。

c. 依次放样其他需要的点,并记录其坐标和高程信息。

数据处理:a. 将测量得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并使用适当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b. 根据需要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在操作全站仪时,注意遵循正确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人身安全和仪器的正常使用。

确保测量区域没有遮挡物或障碍物,以保证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在放样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测量姿势和准确的目标指向,以获取准确的测量数据。

注意记录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放样点的坐标、高程和标记等信息。

实验结果:根据实际测量和数据处理,生成放样图纸和相关报告。

报告应包括测量数据、图表、放样图纸和分析结果等。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全站仪的放样测量技术和操作方法。

了解了全站仪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流程,并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到放样测量中。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测量准确性和技能。

以上是实验6的全站仪放样的基本实验报告要点,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和格式可能会根据实验要求和学校的要求有所不同。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报告6
实验内容:
一.玻璃器皿的准备
1.玻璃器皿的洗涤
2.玻璃器皿的包装
1移液管的包装;
2培养皿的包装;
3棉塞的制作。
二.培养基的配制
1.按照配方要求配制溶液;
2.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需求调节PH;
3.过滤杂质;
4.将锥形瓶和试管进行分装加棉塞,包装后灭菌;
5.斜面的制作。
三.稀释水的配备
1.锥形瓶稀释水的配备
2.试管稀释水的配备
四.灭菌
1.干热灭菌法
2.加压蒸汽灭菌法
注意事项:
1.在使用高压蒸气灭菌锅灭菌时,灭菌锅内冷空气要尽可能排除完;
2.易燃易爆物品(如:硝化甘油、硝化纤维、黄磷、红磷、乙醚、汽油及可燃性气体等)不能用高压灭菌法灭菌;
3.当含盐类的液体和含盐的琼脂中大量的盐类泼洒在工作腔体,要立即换水,冲洗腔体,仔细擦干锅盖垫圈上的水滴。否则它们会带来腐蚀和变质。要检查压力表பைடு நூலகம்的指数为“0Mpa”后才能打开锅盖。
4.外来物质(金属、液体)不能堵塞通风孔,否则会引起装置故障、起火、短路。
思考题:
1.培养基是根据什么原理配成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不同成分哥起什么作用?
答: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有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钠、镁、铁、等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调整适合的ph,经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其中的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琼脂凝固后可以成型,产生一定机械强度,为培养基里其他的营养物质提供支撑介质。
实验六、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实验目的: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及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普鲁卡因家兔实验报告6

普鲁卡因家兔实验报告6

普鲁卡因家兔实验报告61. 研究背景普鲁卡因(Procaine)是一种局部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和疼痛管理。

在家兔实验中,普鲁卡因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实验旨在探究普鲁卡因对家兔的麻醉效果以及潜在的副作用。

2. 实验设计2.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取10只健康成年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所有家兔在实验前进行了基础检查,包括体重、体温和心率等指标,以确保其健康状态。

2.2 实验分组将1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 实验组:给予家兔静脉注射普鲁卡因- 对照组:给予家兔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3 实验过程- 实验预备:将家兔固定在实验台上,并放置静脉通道用于注射药物。

- 实验记录:记录每只家兔的体温、心率、呼吸率和行为变化。

- 药物注射:对实验组,在静脉通道中缓慢注射普鲁卡因(剂量为X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 观察时间:记录药物注射后的60分钟内家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

- 数据收集:记录并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的实验结果。

2.4 实验参数统计收集实验结果,包括以下指标:- 体温- 心率- 呼吸率- 麻醉时间3. 实验结果3.1 体温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的体温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分钟)实验组体温()对照组体温():-: :: ::0 38.3 38.215 38.0 38.130 37.8 38.045 37.6 37.960 37.5 37.83.2 心率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的心率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分钟)实验组心率(次/分钟)对照组心率(次/分钟):-: :: ::0 180 18215 178 18130 175 18045 172 18060 170 1793.3 呼吸率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兔的呼吸率变化如下表所示:时间(分钟)实验组呼吸率(次/分钟)对照组呼吸率(次/分钟):-: :: ::0 45 4615 44 4630 43 4645 43 4560 42 453.4 麻醉时间实验组家兔的麻醉时间平均为X分钟。

实验6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6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六控制系统综合实验实验报告班级:化工卓越1201姓名:***学号:********实验内容1、执行器气开气关选择和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要求液体不溢出,并写下选择结果。

执行器:气开控制器:反作用2、装置运行1)出水阀开在50%;2)控制器手动操作,调节MV信号,手动将液位调在40%;3)在手动操作下将液位再次调在60%,思考如何操作才能完成?并观察液位稳定时进水量和出水量之间的关系。

答:不断调节MV,直到选取的MV值能使液位稳定在60%。

液位稳定时进水量和出水量基本相等。

4)PID参数调整在Kc=2,Ti=5s,Td=0s,切换到自动。

5)在自动操作下改变给定值,观察一会,再切换到手动操作,观察手自动切换是否无扰动?手自动切换过程中给定值发生什么变化?答:手自动切换无干扰。

手自动切换时给定值基本无变化6)转换控制器正反作用,观察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错误会出现什么情况?答:液面将很快溢出液罐3、纯比例控制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测试1)出水阀开在50%,先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

2)调整PID参数:Kc=1,Ti>5000s,Td=0s。

3)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4)再切换到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调整Kc=3,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5)再切换到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调整Kc=5,切换到自动,将Sv由50%变化到60%,观察过渡过程,将图存下。

回答:1)纯比例作用是否存在余差?答:存在余差。

2)随着Kc增加,控制器输出发生什么变化?过渡过程会出现什么变化?余差如何变化?答:随Kc增加,控制器输出增大。

过渡过程变化:液位波动增大,波动频率变快,达到稳定所需时间变长,且稳定后显示偏离给定值程度较大。

余差增大。

4、PI作用下的过渡过程测试1)出水阀开在50%,先手动操作,将液位稳定在50%左右。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实验报告6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实验报告6

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实验报告6一、实验目的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甲醛作为室内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其含量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特定的方法和仪器,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进行测定,以评估室内空气质量,并为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采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含量。

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嗪在酸性溶液中被高铁离子氧化形成蓝绿色化合物。

根据颜色的深浅,在特定波长下进行分光光度测定,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计算出甲醛的浓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 0 1 L/min,流量稳定。

具塞比色管:10 mL。

分光光度计:能在 63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移液管:1 mL、2 mL、5 mL、10 mL。

2、试剂酚试剂:称取 010 g 酚试剂C₆H₄SN(CH₃)C:NNH₂·HCl,简称MBTH,加水溶解,倾于 100 mL 容量瓶中,定容。

放冰箱中保存,可稳定三天。

硫酸铁铵溶液:称取 10 g 硫酸铁铵NH₄Fe(SO₄)₂·12H₂O用 01 mol/L 盐酸溶解,并稀释至 100 mL。

甲醛标准贮备溶液:取 28 mL 含量为 36% 38%甲醛溶液,放入 1 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 1 mL 约相当于 1 mg 甲醛。

其准确浓度用下述碘量法标定。

甲醛标准溶液:临用时,将甲醛标准贮备溶液用水稀释成 100 mL 含10 μg 甲醛的标准溶液。

四、实验步骤1、采样用一个内装 5 mL 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 05 L/min 的流量,采气 10 L。

并记录采样时的温度和大气压力。

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 7 支 10 mL 具塞比色管,按表 1 配制标准系列。

|管号| 0 | 1 | 2 | 3 | 4 | 5 | 6 |||||||||||标准溶液(mL)| 0 | 010 | 020 | 040 | 060 | 080 |100 ||吸收液(mL)| 10 | 09 | 08 | 06 | 04 | 02 | 0 ||甲醛含量(μg)| 0 | 1 | 2 | 4 | 6 | 8 | 10 |各管加入 04 mL 1%硫酸铁铵溶液,摇匀。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实验6_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实验6:酸碱的化学性质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和比较酸碱溶液的颜色、气味、导电性和腐蚀性等性质,来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溶液具有酸味、导电性强、腐蚀性大等特点;碱性溶液具有苦味、导电性强、腐蚀性大等特点;中性溶液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本实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酸碱的性质和应用。

关键词:酸碱、化学性质、颜色、气味、导电性、腐蚀性引言:酸碱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化学性质,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比较酸碱溶液的性质,来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部分:仪器与试剂:酸碱溶液(包括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铝)、酸碱指示剂(苏丹红、甲基橙)、导电仪、腐蚀试验片。

实验步骤:1.将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分别倒入4个试管中。

2.分别加入少量的苏丹红和甲基橙指示剂。

3.使用导电仪测试各个溶液的导电性。

4.使用腐蚀试验片观察各个溶液的腐蚀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颜色:盐酸和硫酸溶液呈现无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现无色或淡粉红色,氢氧化铝溶液呈现淡黄色。

2.气味:盐酸和硫酸溶液具有酸味,氢氧化钠溶液具有碱味,氢氧化铝溶液略带苦味。

3.导电性: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导电,而氢氧化铝溶液不能导电。

4.腐蚀性:盐酸和硫酸溶液能够腐蚀金属,例如铁片;氢氧化钠溶液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而氢氧化铝溶液则没有明显的腐蚀性。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酸性溶液具有酸味、无色或无明显颜色、导电性强、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2.碱性溶液具有苦味、无色或淡粉红色、导电性强、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3.中性溶液既无酸味也无碱味,无明显颜色,导电性较弱,腐蚀性较小。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比较,我们深入了解了酸碱的化学性质。

酸性溶液具有酸味、导电性强、腐蚀性大等特点;碱性溶液具有苦味、导电性强、腐蚀性大等特点;中性溶液则不具备上述特点。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6--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6--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1 / 8数值分析实验六: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2016113 张威震1 病态线性方程组的求解1.1 问题描述理论的分析表明,求解病态的线性方程组是困难的。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实验内容:考虑方程组Hx=b 的求解,其中系数矩阵H 为Hilbert 矩阵,,,1(),,,1,2,,1i j n n i j H h h i j n i j ⨯===+-这是一个著名的病态问题。

通过首先给定解(例如取为各个分量均为1)再计算出右端b 的办法给出确定的问题。

实验要求:(1)选择问题的维数为6,分别用Gauss 消去法、列主元Gauss 消去法、J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迭代法求解方程组,其各自的结果如何?将计算结果与问题的解比较,结论如何?(2)逐步增大问题的维数(至少到100),仍然用上述的方法来解它们,计算的结果如何?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3)讨论病态问题求解的算法1.2 算法设计首先编写各种求解方法的函数,Gauss 消去法和列主元高斯消去法使用实验5中编写的函数myGauss.m 即可,Jacobi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Jacobi.m ,GS 迭代法函数文件为myGS.m ,SOR 方法的函数文件为mySOR.m 。

1.3 实验结果1.3.1 不同迭代法球求解方程组的结果比较选择H 为6*6方阵,方程组的精确解为x* = (1, 1, 1, 1, 1, 1)T ,然后用矩阵乘法计算得到b ,再使用Gauss 顺序消去法、Gauss 列主元消去法、Jacobi 迭代法、G-S 迭代法和SOR 方法分别计算得到数值解x1、x2、x3、x4,并计算出各数值解与精确解之间的无穷范数。

Matlab 脚本文件为Experiment6_1.m 。

迭代法的初始解x 0 = (0, 0, 0, 0, 0, 0)T ,收敛准则为||x(k+1)-x(k)||∞<eps=1e-6,SOR方法的松弛因子选择为w=1.3,计算结果如表1。

实验报告6篇

实验报告6篇

实验报告6篇实验报告1(1)点燃等可燃性气体时,未检验其纯度或检验有误,造成混入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2)用时,混入可燃性固体杂质造成加热时剧烈燃烧发生爆炸。

(3)拿着酒精灯到另一个燃着的酒精灯上点火,或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及熄灭酒精灯时不用灯帽而用嘴吹,引起灯体内酒精燃烧发生爆炸。

(4)加热固体物质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造成试管中出现的水蒸气在管口凝聚成水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其炸裂。

(5)加热试管等仪器时,外壁沾有水珠未擦试干净、没有预热或仪器底部同灯芯相接触造成炸裂。

(6)加热,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未先移去导管后撤灯,造成水槽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中,使其炸裂。

(7)用量筒作容器进行加热或稀释浓硫酸等实验,造成量筒炸裂。

(8)做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致使集气瓶炸裂。

2. 操作不当造成药品污染(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没有塞上一团棉花,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和水槽使水染色。

(2)用玻璃棒或胶头滴管分别取用不同药品时,在使用中间没有将其擦试或洗涤干净,造成试剂的污染。

(3)药品用量过多,使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如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

(4)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

如将稀硫酸的滴管放到盛氧化钠的滴瓶口上,造成药品污染。

(5)倾倒液体时,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对着掌心,造成液体里混入杂质,标签被腐蚀。

(6)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用浓盐酸使得生成的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等杂质,影响实验的现象。

(7)一些易与空气中的等反应的药品,保存不够严密,致使变质。

3. 操作不当引起实验失败或出现偏差(1)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没有正确读数,造成量取的液体体积同实验要求有偏差,致使实验不够成功。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时,天平的使用有误,如将物品与砝码放反,致使最终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误。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将集所瓶倒置于水中,集气瓶内没有灌满水,造成气体不纯。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

C语言实验六实验报告—指针实验六:指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指针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指针与数组、函数的关系;3.熟悉指针的运算和指针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指针是一个变量,其值为另一个变量的地址。

可以使用指针来访问和修改内存中的数据。

指针的定义格式为:数据类型*指针名;可以使用&运算符来获取变量的地址,并将其赋值给指针。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数组是一组相同类型的数据的集合,而指针可以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通过指针可以访问数组中的元素。

数组名本身就是一个指针常量,存储了数组的首地址。

定义指针指向数组时,可以使用数组名作为初始化值。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函数可以接受指针作为参数,通过指针可以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函数也可以返回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指向局部变量的指针时要小心,因为函数执行完毕后,局部变量会被释放,指针将指向无效的内存地址。

四、实验步骤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使用指针p指向a的地址。

使用*p来访问a 的值,使用&运算符获取a的地址并给指针p赋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使用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

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使用*(p+i)也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3.指针与函数的关系定义一个函数,接受一个指针作为参数,并使用指针修改传递给函数的变量的值。

定义一个函数,返回一个指针,指向在函数内部创建的局部变量。

在主函数中调用这两个函数,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五、实验结果1.指针的定义和初始化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并初始化为10。

指针p指向a的地址,使用*p 来访问a的值。

2.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定义一个整型数组arr,并初始化为{1, 2, 3, 4, 5}。

指针p指向数组的首地址,使用p[i]来访问数组的元素。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6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大学计算机实验 6 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的某些关键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提高我们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计算机配置为_____,操作系统为_____,安装了所需的实验软件,包括_____等。

三、实验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1、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熟练掌握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创建、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属性设置,如只读、隐藏等,以及如何查找和筛选特定的文件和文件夹。

2、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学会了使用任务管理器查看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CPU 和内存的使用情况。

能够通过任务管理器结束无响应的进程,优化系统资源的分配。

(二)办公软件的应用1、 Word 文档的编辑使用 Word 进行了文档的排版,包括字体、字号、颜色、段落格式的设置。

学会了插入图片、表格、页眉页脚等元素,以及如何进行文档的页面设置和打印预览。

2、 Excel 数据处理在 Excel 中,掌握了数据的输入、编辑和格式化。

学会了使用函数和公式进行数据的计算和统计,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还掌握了数据的排序、筛选和图表的创建,能够将数据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应用1、浏览器的使用熟悉了常用浏览器的操作,如网页的浏览、书签的添加和管理、历史记录的查看等。

学会了设置浏览器的主页、隐私和安全选项。

2、电子邮件的收发通过实验,掌握了电子邮箱的注册和设置,能够熟练地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包括添加附件、设置邮件格式和优先级等。

(四)多媒体软件的使用1、图片处理软件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了裁剪、调整大小、色彩调整、添加文字和特效等操作,提高了图片的质量和美观度。

2、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学会了使用音频和视频播放软件播放各种格式的文件,掌握了播放控制、音量调节、画面调整等基本操作。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

实验六SDS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探究SDS在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并了解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实验器材与试剂- 器材:电子天平、试剂瓶、磁力搅拌器、扩散管、毛细管- 试剂:SDS、高纯水、乙醇3. 实验原理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体表面的表面张力。

在水溶液中,SDS分子会聚合形成胶束,当胶束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4. 实验步骤4.1 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MC)4.1.1 预处理检测毛细管- 用高纯水冲洗毛细管,确保其内外无气泡。

- 用乙醇洗净毛细管,提高其润湿性能。

4.1.2 制备一系列浓度的SDS溶液-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SDS,溶解于一定体积的高纯水中,得到不同浓度的SDS溶液。

4.1.3 填充扩散管- 将预处理好的毛细管插入扩散管中,通过磁力搅拌器搅拌,保持溶液的均匀性。

- 用一定质量的SDS溶液填充扩散管。

4.1.4 扩散实验- 在一个固定温度下,记录SDS溶液从毛细管开始扩散到溶液终点的时间。

-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1.5 绘制扩散时间与SDS浓度的曲线- 将浓度作为横坐标,扩散时间作为纵坐标。

- 根据曲线的拐点,确定临界胶束浓度。

4.2 测定表面张力4.2.1 准备SDS溶液- 用高纯水配制一定浓度的SDS溶液。

4.2.2 表面张力计测定- 将表面张力计的叶片浸入SDS溶液中。

- 阅读并记录表面张力计上的数值。

5. 实验结果与分析5.1 CMC的确定-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SDS浓度与扩散时间的曲线。

- 通过拐点的位置确定CMC的值。

5.2 表面张力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值,分析SDS溶液的表面活性。

6. 结论- 经过实验测定,确定了SDS的临界胶束浓度。

- 测定了SDS溶液的表面张力,了解了SDS在溶液中的表面活性行为。

7.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6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6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6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6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特定的概念、技术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直观认识,提高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若干台计算机,安装了最新的操作系统和网络模拟软件。

每台计算机通过交换机连接,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环境。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首先,我们使用网络模拟软件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星型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中心节点是一台交换机,周边节点是若干台计算机。

通过配置交换机和计算机的网络参数,如IP 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等,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

(二)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接下来,我们使用网络分析工具捕获了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数据包的结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等关键信息。

这让我们对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网络服务的配置与测试然后,我们配置了一些常见的网络服务,如 DHCP 服务和 DNS 服务。

在配置 DHCP 服务时,设置了 IP 地址池、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服务器等参数,使得计算机能够自动获取 IP 地址等网络配置信息。

在配置 DNS 服务时,创建了域名和 IP 地址的映射关系,以便实现通过域名访问网络资源。

配置完成后,进行了测试,确保这些服务能够正常工作。

(四)网络故障的模拟与排除为了提高我们解决网络故障的能力,我们模拟了一些常见的网络故障,如网络线缆断开、IP 地址冲突等。

然后,通过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和排查方法,逐步定位和解决了这些故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构建结果成功构建了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之间能够相互通信,ping 测试结果显示网络连接正常,数据包传输延迟在合理范围内。

(二)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捕获到的数据包,我们发现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遵循了特定的协议规则,如 TCP、UDP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LEGROUP UGroup1 (NAME=G1File1, FILENAME='C:\Teaching\G1File1Data.ndf', SIZE=2MB, MAXSIZE=50MB,
1
FILEGROWTH=1MB), (NAME=G1File2, FILENAME='C:\Teaching\G1File2Data.ndf', SIZE=2MB, MAXSIZE=50MB, FILEGROWTH=1MB),
NOT NULL
)
GO
IDENTITY(1,1) PRIMARY
--课程表 Courses
USE TeachingDB
GO
CREATE TABLE Courses
(courseIDint
IDENTITY
courseName nvarchar(50) NOT NULL,
credit tinyint NOT NULL
GO
--创建表 Studying 与 Students 之间的关系 ALTER TABLE Studying
ADD CONSTRAINT Studying_StdID_fk FOREIGN KEY(stdID) REFERENCES Students(stdID)
GO
--创建表 Studying 与 Courses 之间的关系 ALTER TABLE Studying
--向表 Classes 中导入数据 USE TeachingDB GO INSERT INTO Classes VALUES('I071','07 信息管理技术 1 班', 'INDE') GO INSERT INTO Classes VALUES('I081','08 信息管理技术 1 班', 'INDE') GO INSERT INTO Classes VALUES('S081','08 软件技术 1 班', 'INDE') GO INSERT INTO Classes VALUES('A081','08 应用电子 1 班', 'ELDE') GO
--向表 Courses 中导入数据 USE TeachingDB GO INSERT INTO Courses VALUES('数据库原理与应用',3) GO INSERT INTO Courses VALUES('可视化编程设计',4) GO INSERT INTO Courses VALUES('管理信息系统开发',2) GO INSERT INTO Courses VALUES('Java 语言程序设计',3) GO INSERT INTO Courses VALUES('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3) GO
--表 Departments,用于存放图书的类别信息。
USE TeachingDB GO CREATE TABLE Departments (dptCode nchar(4) dptNamenvarchar(50) NOT NULL ) GO
--表 Classes,用于存放班级信息。源自USE TeachingDB
--向表 Students 中导入数据 USE TeachingDB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林琳', '1989-10-15', '女', 'I07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王志峰', '1990-1-9', '男', 'I07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李利', '1990-12-27', '女', 'I08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魏薇', '1990-11-3', '女', 'I08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韩鹏', '1991-3-5', '男', 'I08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焦小强', '1991-5-20', '男', 'S08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王小悦', '1990-9-29', '女', 'S081', 'IN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张志民', '1990-11-11', '男', 'A081', 'EL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李想', '1991-3-19', '男', 'A081', 'ELDE') GO INSERT INTO Students VALUES('刘艳', '1990-12-12', '女',NULL, 'INDE') GO
)
GO
PRIMARY KEY,
--定义表 Studying
USE TeachingDB
GO
CREATE TABLE Studying
(stdID
int
NOT NULL,
courseID int
NOT NULL,
tchID
int
NOT NULL,
semester nchar(12) NOT NULL,
--向表 Teachers 中导入数据 USE TeachingDB GO INSERT INTO Teachers VALUES('刘翔', '讲师', 'INDE ') GO INSERT INTO Teachers VALUES('王晓燕', '副教授', 'INDE')
5
GO INSERT INTO Teachers VALUES('高威', '副教授', 'ELDE') GO INSERT INTO Teachers VALUES('李海朋', '讲师', 'MADE') GO
GO
--向表 Departments 中导入数据 USE TeachingDB GO INSERT INTO Departments VALUES('INDE','信息工程系') GO
4
INSERT INTO Departments VALUES('ELDE','电气工程系') GO INSERT INTO Departments VALUES('MADE','机械工程系') GO
ADD CONSTRAINT Students_dptCode_fk FOREIGN KEY(dptCode) REFERENCES Departments(dptCode)
GO
--创建表 Teachers 与 Departments 之间的关系 ALTER TABLE Teachers
ADD CONSTRAINT Teachers_dptCode_fk FOREIGN KEY(dptCode) REFERENCES Departments(dptCode)
dptCode nchar(4)
)
GO
--表 Teachers,用于存放教师信息。
USE TeachingDB
GO
CREATE TABLE Teachers
(tchID
int
KEY,
tchName NameChar NOT NULL,
proTitle nvarchar(20),
dptCode nchar(4)
GO
--创建表 Students 与 Classes 之间的关系 ALTER TABLE Students
ADD CONSTRAINT Sutdents_classCode_fk FOREIGN KEY(classCode) REFERENCES Classes(classCode)
GO
--创建表 Students 与 Departments 之间的关系 ALTER TABLE Students
--创建数据库 TeachingDB USE master GO IF EXISTS(SELECT * FROM sys.databases WHERE name='TeachingDB')
DROP DATABASE TeachingDB GO CREATE DATABASE TeachingDB ON PRIMARY (NAME=PFile1, FILENAME='C:\Teaching\PFile1Data.mdf', SIZE=4MB, MAXSIZE=50MB, FILEGROWTH=1M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