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精神

合集下载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

向, 已经 点破这个题 。 何谓现 当代中
国文化传统及 其美学精神 , 是一个需 秀传 统。 习近 平总书记在 文艺工作座 不 会是 自我 陶醉 自我 封 闭的内心世
要讨论的大课题 , 但 民族性、 科学性 谈会上 的讲话 中倡导, 要“ 用现 实主 界 , 其精神思想 的翅膀 , 总发端 于并
个 民族 的Βιβλιοθήκη 化 自信和美学 精神也很 重要。
大精神的一 个醒 目坐标。 同样的, 一 指出: “ 在5 0 0 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 在诗词格律的形式上 , 他主张从 “ 古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和人民伟 典加民歌” 的途径一 k 去探索创新。 这
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些 , 都比较具体地体现了毛泽东诗词
★ 观照现实生活的精神和情
怀
样, 真正伟大 的浪漫主义文艺家, 绝 不会只仰望星空, 而 不低头看看 自己
脚踩的大地 , 更不会 忽发奇想地想象
其 中华 美学 精神 当中 , 既有现 实 着能够扯着 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 主义 的优秀传统 , 也有浪漫主义的优 想象的形式或许天马行空, 但这空间
★ [ 阳 相
毛泽东的文 自 信
中华 美学 精 神, 应该 是 植根 于 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反映中国人几千 年 来 创造和积淀下来 的审美 方式和精 神气 象, 进而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
和菱学萌神
◎ 陈 晋
派的东西 。 诸如文与道 的关系、 情与
理的关系、 气 与韵 的 关 系 、 意与 象 的 关 系等 。 毛 泽东 诗 词 , 是 传 承 和 弘 扬
本文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
文化 问题 的讲 话 , 就 毛 泽 东的 文化 自

中华美学精神,社科项目

中华美学精神,社科项目

中华美学精神,社科项目一、引言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围绕中华美学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旨在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1. 追求和谐之美:中华美学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种追求体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

2. 重视意象表达:中华美学强调通过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注重寓言象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中华美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内涵。

3. 强调主体性:中华美学注重个体情感和主观体验的表达,强调个体的自由创造和独立思考。

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在文人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 包容多元文化:中华美学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的态度,能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和艺术形式的优点,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

三、社会科学视野下的中华美学精神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为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其次,它可以成为一种价值观的引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后,它在跨文化交流中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认同。

四、实践与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二是推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三是将中华美学精神融入现代教育和培训体系;四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社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五、结论与展望中华美学精神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和发扬。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2、中国艺术史上,“言志”与“缘情”两大流派。 “以情融理”与“以理节情”。
3、“情”与“理”的关系。 “理之于诗,如盐溶于水,有味无痕”。(钱钟书
《谈艺录》)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理”、“情景”、“意象”、“意境”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 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 乙”的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 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 加强“度”的把握。
二、中国传统美学
(二)道家美学(老庄)
2.诗歌风格 不拘一格,挥洒自如。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语), 例如《蜀道难》。
二、中国传统美学
(三)禅宗美学
“心” ,“遁世”,“人与人心和谐”。 禅宗,中国化的佛教,主张“以心传心”。 “佛祖拈花,伽叶微笑”。印度达摩祖师。禅 宗五祖弘忍。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 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六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佛”。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 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 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 就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和”是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 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 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 和方法,是实现统一的途径。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通过意象世界来揭示真实的自然,这个真实的世界并非逻辑上的真实,而是充满生命情趣的存在之真。审美活动在此被视为人的超理性精神活动。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和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以及协调之美。其中,“中和”强调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式;“和善”追并蓄的审美思维;“协调”则是指事物内部及各相关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美学的组成主要包括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以孔孟为代表,突出“仁”字,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美学则倡导“出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美学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强调以心传心,突出“心”字,追求人与人自身的和谐。这些美学思想在旗袍服装设计、奥运火炬图案、电子产品外观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具体应用,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作者:李怀亮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24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习总书记的这个号召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方面。

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儒释道三家。

其中,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范性文化,是秩序感最强的文化;道家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创生性文化,是最富创意的文化;而佛教,则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普世情怀的慈悲文化,是最具悲悯意识的文化。

与这三种文化相对应的美学精神,都是当代文艺发展的血脉之根。

先说秩序文化,也就是规范意识和秩序感。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把人理解为“欲望的生物”这个基本前提上的,所以首重法律和宗教。

中国传统文化却是把人首先理解为“情感的生命”这个坚定立场上,所以倚靠道德和伦理来维系。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仁者,爱人”,儒家为每一种情感关系附着一种道德纲目,如孝与慈、忠与恕,贞与信,义与和,正是希望在人的基本伦理亲情基础上,推己及人,建立起一整套的伦理体系,建立起一种由家庭推广至社会和天下的人伦秩序,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以情感的力量,通过道德约束,实现和谐社会,正是儒家对社会规范的理想设计。

由此出发,对于文艺创作来说,就是要从整个社会利益出发,为社会和谐与进步而贡献正能量,而不是去一味暴露社会阴暗面,刻意渲染人性的丑恶,挑起社会矛盾,制造不和谐氛围。

再说创生性文化,其实也就是创新思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与科技思维息息相通,但是科技思维往往致力于纷繁细节的再次裂变与细化,而道家的思维,却是向本原上溯求。

任何一种文化,从它萌生的一刻起,也如自然物一般具有自我增长的态势,如果得到了政治、经济、宗教或者其他力量的扶持,它就会迅速建立甚至膨胀泛滥为条条框框,这样就出现了如儒家的“礼教”在不同时期的束缚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
巧夺天工 妙不可言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
美学的乐趣,不是感官上直接反映的乐趣,而是依附于思考过程并受其影响。 建筑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某些外貌使人喜欢,而是它所产生的这种乐趣。
斯克鲁登《建筑美学》
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以“形式”为主体,通过“数理”关系加以限定,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以“意境”为主体,通过“情理”和谐加以整合。
选址布局讲究“和谐美” 建筑形态讲究“意象美”
建筑平面讲究“秩序美” 建筑装饰讲究“形神美”
1、选址布局的“和谐美”
• 中国古代素有儒、释、道“三教”之说,作为人
类生存的立足点。其中道家的生态美学对中国
传统建筑的选址有着深远的影响。
•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观念,进一步把和 谐的自然生态系统看作宇宙的完美形态。
• 闽东民居,给人最强烈的视觉特征是弯曲的风火墙, 也就是马鞍墙。墙是曲线的,优美生动,随着屋顶的 高低而起伏,犹如腾飞的龙,勾勒出建筑的左右边界 ,无数条粉白的风火墙波浪般起伏,又仿佛万马奔腾 ,千龙竞渡。
• 为什么徽派建筑的防火墙称为马头墙,而不是牛头墙、 羊头墙呢?那是因为在古代,马被誉为一种吉祥的象 征。“一马当先、马到功成、走马上任”等等。
态存在,建筑的“神”是通过“形”的综合作用体现、象征的精神特质、理想诉求和情态特点。
• 中国传统建筑将红、黄、青、白、黑作为正色,不仅冷暖色调交替使用、节奏感明显,而且五色是五行学说的衍生物,
五行中位于中央的土,其代表颜色为黄色,因此黄色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中国历代帝王的专用色。
• 墙面、门窗、台基、铺地、瓦当、彩画等所用的装饰题材,以动物画像鹿音谐“禄”、羊音谐“祥”、灌音谐“欢”、鱼音 谐“余”,植物纹样多以荷花、菊花或是采用莲花与菊花变化出来的宝相花纹,还有祥云纹以及万胜、寿字、卦钱等几何图

6中国美学的精神

6中国美学的精神

孔子关注人内在精神的完善
• 他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所以君子就能够坦荡荡,而小 人常戚戚。 • 清心寡欲,宁静淡泊的快乐 • 他自己明志说:“饭疏食,饮水,曲弘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 并赞扬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 食,一斗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 乐”。 • 孔子和颜回的快乐后来被称作“孔颜之乐”, 分析他们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建立在 内在精神完善基础上身心自然流露出的快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孔子追求人生的永恒,致力于对道(真理)的 追求,自强不息。他的学生子贡疲倦于学习, 想放弃,说:“愿有所息”。孔子说:“生无 所息”。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 岂可放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孔子 精神的写照。《易传 象》也为儒家学者所作, 其中提出了两种君子之德:“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此, “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成为中国人重要 的精神品质。
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
道家哲学对审美的影响
• • • • 恬淡、虚无 坐忘 吾丧我 生命本真的美
道家的韵味——淡
• • • •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35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63》 无味之味,乃为至味。 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 本而道德之之质也。《庄子-刻意》 • 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 者未必识也---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 形。——欧阳修《鉴画》
• 孔子谈到的美,主要是指心灵美、道德美、人 格美、政治的美、社会美。 • 孔子在《论语》里很多次谈到美。如:“里 仁为美”,邻里之间有仁爱、和睦相处就是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所谓的美是指 君子要成就别人的好事,不要为害别人或助纣 为虐;“先王之道斯为美”是对尧舜和文武周 公“王道仁政”的赞美,也是指善的意思;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

中国古典艺术整体美学精神的文化阐释李洪先樊宝英+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江苏南京&#""$(,摘要:本文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整体美学精神予以文化阐释。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思维模式,注重万物的联系,强调宇宙的有机统一。

由此出发,中国古典艺术禀取其精气元阳,形成了以追求整体生命为根本目标的美学精神。

在中国古代美学家看来,任何事物都不能独成其美,万物只有在整体观照中才能呈现其美。

所谓“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善相乐”、“情景交融”等艺术命题,都为其整体美所统摄。

“天人合一”这种以整体为美的艺术精神,力避了西方美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古典艺术;天人合一;整体;美学精神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1“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无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晚年以天启之感彻悟“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凋:“这个代表中国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伟人的、含义深远的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作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创作。

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美学精神的形成。

其中整体美学精神就是其所涵盖的一个基本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告诉人们的是:天、地、人、万物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中国哲学视“道”为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

第四点: 中国传统美学

第四点:  中国传统美学

唐代三位大诗人:
杜甫 李白 王维 各代表着三大美学思想,有着不同的人生态
度与诗歌风格。
杜甫:显然受儒家美学的影响较大,被称为“诗
圣”。他的诗表达的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追求。 李白:显然受道家美学的影响较大,被称为“诗 仙”。“仙”就已经有了道家的含义。他的诗写 出了“出世”的人生精神状态。 王维:显然受佛家美学的影响较大,他的诗多表 现“遁世”的意境。 “遁世”即是避而不入。

王维的诗意 《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桃花溪诗意图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一、儒道互补,庄禅相通。中国哲学的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 学。 二、儒、道、释三家构筑了精神家园。有精神家园的人 会有灵魂寄托之所,才能顺利度过人生美好时光。为什么有 许多大学问家到最后殊途同归,走上自杀的道路。其主要原 因之一就是精神家园和灵魂无寄托之所的问题。知识很多, 对人生的本质认识亦透彻,人活着的价值及其过程在他们身 上无意义可谈了,所以人生走向了灭亡。 哲学家尼采说过:“就算人生是场悲剧,也要有声有色 的演好这场剧;就算人生是场梦,也要有滋有味地做好这场 梦”。作为文化人,要珍惜生命,要在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寻 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禅宗在中国画中分为南宗和北宗
南宗为六祖慧能创立(南方) 北宗为五祖神秀创立(北方)

南宗提倡顿悟,北宗提倡渐悟。董其昌对山水画提 出南北宗,就是依此提出的。 王维受南宗影响较大,从人生态度和美学追求 来看,崇尚禅宗精神。儒、道、释在王维身上是三 位一体的。作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意境”, 而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意境的统一。
如果把西方美学与中国美学作一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美学:表现、抒情、言志。 西方美学:再现、摹仿、写实。 在中国绘画中强调的是伦理。 如果从源头看: 中国美学的源头是诗经、楚辞,多言志; 而西方美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诗和戏剧多具有叙事性。 所以,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在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文 化底蕴的不同。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
为淡易”,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 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无碍的不多,所
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
难"。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 的心态。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1、中国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就 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是 指事物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 方统一的实现。“中”是指处理事物矛 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统一 的途径。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2、“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
(六)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3、“中”是一种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途径。
①“乐而不淫,衰而不伤”——“A而不B”或“甲而不乙”的
公式巧妙地求得对比中的平衡,达到对立统一的中和之美。 ②“中”的更高境界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这就需要加强 “度”的把握。 潘天寿:“天平和中国的老秤是同样的平衡,但老秤的平衡 较好,是得势的平衡。”
4、“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 ①“狂放”的主要特征是“不平则鸣”。
②“清逸”的主要特征是“与世无争”。
(四)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
1、中国远古艺术:诗、歌、乐、舞一体。
宗白华:“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 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着舞姿。”
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

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美学的特点班级:工理091姓名:郝建学号:09405200132指导老师:吴永辉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美学既具备传统的优良特点又吸收了西方思想的精粹。

在经历了王国维等一些大家的发展整理后,中国诞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美学。

首先,中国美学有朴素自然的风格,它注重心灵和精神的升华。

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著作中对于对于非人文的自然总是崇拜的,因此中国有和谐一说,中国古代也有“天人合一”的说法,我们讲究的是与自然的契合,讲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使得自己的心境得以超脱,从而达到“道”的境界。

也因此中国了“境界”,“意象”。

从而使得中国的美学有了含蓄的特点。

中国古代有众多的描述山水的词, 诗以及文章等,它们不以事物的贫贱而分三六九等,中国人重视的是内涵,重视的是精神的高尚,从中国古代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就可以一窥一二。

即使在现在中国也深受其影响。

中国的文人是有个性的,他们把自己比喻成梅兰竹菊等,意寓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自然生命在中国受到了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喜欢寄情山水,他们游戏于山水之间,尊重大自然。

但同时中国文人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剂,他们都有着伟大的报复和相应的才能,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一批人。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和包容能力就是来自于他们,中国美学可以许多的学科相合,它具有庞大的包容能力。

就像自然包容一切。

同时,中国美学也是现实的,它关注生活,也源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找到美的影子,因为中国有最关注老百姓生活的一批人,即中国美学的缔造者,中国的文人。

他们记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点滴,他们有造福一方民众的追求,和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命运总是和老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中国美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以及广泛性得到了应证。

中国的文人一开始都是有着悬壶救世的报复的,但当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应用和发挥时,他们就开始转向了,他们寄情山水,把他们的不得志寄托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也因此他们由现实转向了精神的修养,从而使自己的品德高尚。

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

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

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内容提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朱熹是继孔子后的另一座高峰,其精神影响之深远、传播之广泛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

朱熹的美学如何呢?这是长期以来研究中国美学的重大禁区和难题。

毋庸置疑,朱熹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

本文认为,朱熹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理论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

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无不表征着这一审美理想和追求。

朱熹的“心与理一”“平淡”等境界就是其最为具体的显现。

关键词:朱熹中国美学精神宋代美学理学美学审美境界众所周知,朱熹(11301200)是宋代的大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家。

朱熹以其博大的理论胸襟与勇气,既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又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

在朱熹那里,有着传统儒家的人伦精神,有着道家的自然无为,有着禅家的清心一片,也有着屈骚的深情无限,更有着自己时代的整合精神与价值选择。

朱熹立足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追求,出入佛道,兼融并蓄,演奏着一首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审美之间张力与平衡的人生境界追求的美妙乐章。

这一乐章的最强音就是从道德走向审美,去追求“孔颜乐处”、“气象平淡”之最高人生境界——审美境界。

朱熹美学是其整个学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这个子系统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意蕴。

朱熹生活在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时代,同时他自身又是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

时代的美学特色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与内在的双向互动造就了朱熹美学的特征。

其核心思想就是审美境界理论,这一理论有着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底蕴,更体现着宋代美学的强大人文背景,由此也展示着朱熹美学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一、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关于宋代文化,陈寅恪有过较权威的论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因此,“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袁枚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所提出的“性灵说”对于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乃至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探讨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

一、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二、“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三、“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四、“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五、“性灵说”对于文艺创作的启示与借鉴六、袁枚的美学思想与当代美学的联系与发展七、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八、袁枚“性灵说”的局限性及其对于美学思想的挑战九、对于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的借鉴与思考综上所述,袁枚“性灵说”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其内涵专注于对于“性灵”的探索与研究,旨在揭示美的本质、美感、审美标准以及文艺创作的哲学思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当代美学的联系及发展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性灵说”在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需要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思考并借鉴袁枚“性灵说”之美学精神,推进美学理论的发展。

1. 袁枚“性灵说”的提出与发展本部分将介绍袁枚“性灵说”的概念、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相关内容,探究“性灵说”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为后续对“性灵说”美学精神的探讨做铺垫。

2. “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的观照美学的起点是美的本质问题,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分析“性灵”这一概念在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探讨“性灵说”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观照。

3. “性灵说”对于美感的理解与表达美感是感知美的一种心理体验,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在美感理解和表达方面的贡献,分析它对于美感体验、感性认识与意蕴表达等美学问题的影响和贡献。

4. “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与塑造审美标准是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准确的审美标准对于判断和欣赏美的价值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探究袁枚“性灵说”对于审美标准的建构和塑造,分析其对于审美标准的形成和树立的贡献和价值。

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主体思想与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主体思想与文化内涵

试论中国古典审美精神的主体思想与文化内涵摘要:中国古典审美精神强调生命个体与宇宙相互交融、不分彼此的整体性;强调对生命的直观感悟;强调建立在现实人生基础上的理想价值,并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本文简单分析了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中“天人合一”的主题思想,并简要阐述了古典审美精神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审美精神;天人合一;相关性意识;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在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注重人生体验、注重生命价值等特质的影响下,艺术创作历来追求一种”内在的超越”,即由现实出发又超越现实,在天地人大统的境界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和人生境界,并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慰藉,由此构成了中国艺术独特的审美趋向。

因此,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不仅是一个艺术概念,它更与每一个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深藏着丰富的精神观念和人生价值,这也是中国古典审美精神能够生生不息、生机无限的根源之所在。

一、古典审美精神的主体思想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正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时间沉积中;在中国多民族、多文化的不断冲突与融合下;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的影响下;在儒家、道家、佛教等哲学思想的浸染下逐渐形成、发展并构建而成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古典审美精神既涉及到中国艺术的内在审美趋向和价值观,同时也联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与审美意识。

因此,中国古典审美精神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它是一个始终充满勃勃生机的有机体,其中,“天人合一”使其主题思想。

从哲学角度上说,“天人合一”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整体,没有现象和本体、物质和意识、主体和客体、此岸与彼岸的区分,虽有形上与形下、体和用之分,但形上不离形下,本体不离作用,浑然一体,不能区分。

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本人在此采用张世英和刘方两位学者对天人合一的阐释。

张世英先生从存在论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基本含义,他在对比中西哲学的基础上,根据海德格尔两种意义的“在之中”思想,提出人与世界存在两种基本关系,一种“主客二分”式,一种是“天人合一”式,第一种基本特征是“客体是现成的、外在的被认识者,主体是现成的、内在的认识者,两者彼此外在”;第二种基本特征是“把人与世界看成息息相通、融为一体”。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周来祥:同学们好.我大概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接触“美学”地.就是58年,提出了“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地问题”.也就是一个“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能不能和谐”地问题,当时马克思说:“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那么我就根据中国地情况,提出说:马克思这个规律已经不适合了,我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应该是和谐规律.《文艺报》当时就登了,全国地“党报”,文艺界地“党报”,绝对权威,他们加了整整一页地文章,在全国引起一个很大地讨论.当时是58年,我28岁.b5E2RGbCAP我从这个观念出发,60年到63、64年,到北京编书,教育部、中宣部,高校给大学生统编文科教材,中间有一本书就叫《美学》,在61年讨论“美地本质”地时候,我提出了“美是和谐”,这是第一次.我说:美是主体和客体,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目地与和公益地”,“自由和必然”地一种和谐地统一.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有地同意,也有地不赞成.这以后就是“文化大革命”了我们都遭殃了,我那时候才30来岁呀,我也成了什么“反对权威”,“牛鬼蛇神”,都在横扫之列.p1EanqFDPw“文革”以后,80年代开始把“美学”地问题扩大到“文化”.当时山东大学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地“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会”,当时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专制主义”,有地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我在会上就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综合主义,就是和谐主义”.我说整个传统文化根本地精神是“和谐”.DXDiTa9E3d 另外黑格尔曾经也是从哲学理论上说:“古希腊是一个美地时代,古希腊人是一个没有分化地,是一个美地人.”也就是古希腊地人,他地感性和理性还没有像后来一样发展到对立,那么古希腊人创造地历史和文化也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地,处于一个美地阶段地文化.RTCrpUDGiT我感觉逐渐、逐渐研究到了,我就说:“既然古希腊地文化是美地文化,中华文化是比古希腊这个美地文化更为典型、更为准确、更为纯粹、更为理想地一种美地文化”.5PCzVD7HxA我就开始和我地学生们合作,从95年开始到现在,写了一个七件本地《中华审美文化史》,现在第一本已经开始出了,其中就把“中华文化”看作一种“审美文化”来进行研究.这样我就从“美学哲学”向“文化”发展.jLBHrnAILg最近中央提出了“和谐社会”,我地感触是最深地.因为我从60年代初期,提出“和谐美学”以后,包括我地学生,也写公开文章,批判我地,我赞成,我第一届博士生入学以后,有一个学生就写了一个《批判黑格尔地辩证法》那是对着我来地,因为有人说我是“中国地黑格尔”.我从黑格尔地“辩证法”里面,从黑格尔地“美学哲学”里面吸收了很多东西,这个我是承认地.xHAQX74J0X另外,好多人都在怀疑我这个“和谐美学”是没有地,是没有根地.我自己也感觉到40多年来,我在学术上也是处于一种漂浮状态.虽然我觉得在理论上,我是有充分地根据地,我地“中国文化”是在“哲学史”上和“艺术史”上是有充分根据地.但是我觉得在“社会”这个根上,这个最根本地根上,我是在漂着地.可是各位同学“和谐社会”地《决议》,就是那七个《决议》地精神就是“和谐”.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后,我在社会存在地一个侧面,主要从“唯物史观”这个角度来讲,就是“社会存在”这个阶段我有了根据,我觉得我地“美学”找到了“根”.这是我第一个感触.LDAYtRyKfE第二个感触就是“和谐社会”地提出,接着“和谐世界”地提出,最近又提出“和谐文化”,最近“十六大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地难题,这一“题”在哲学上,在文学上,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上都要起着大变化.Zzz6ZB2Ltk我地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我看,我说:“你呀,你虽然在讲和谐社会,但是你没有联系和谐社会”.他说:“和谐社会是个志士,政治我不去搞它,政治地我不搞”,我说:“你错了,这不仅是个政治问题,更深刻地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学”是哲学地一部分,是文化地一部分,美学、哲学、文化、伦理学、逻辑学、文化学所有认为是和谐地学科,我说都要起一个大变化.dvzfvkwMI1我追求地是真理,我觉得这是一个真理.我从60年代就主张“美学和谐”,到现在我没变,我地学术关系从50年代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观点没有变.是不断,不断地系统化,体系化和学科化,原来是从搞“美”地哲学,然后搞到“文艺学”,搞到“中西比较美学”,“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然后现在搞“中国文化史”,一步一步地扩大,每一个都有一些体系,但是我这个“根”,美是和谐地这个根是没有变地,都是从这一句话里面升华出来地,我搞“一一观”,这个“一”就是和谐,就是“美”是和谐,都是从这些升华地.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打一枪,明天打一枪,我想这不能是学术.rqyn14ZNXI德里达地解构体系我说他纯是个悖论,你既然不承认体系,不承认可以解构,觉得一切都在解构,德里达你做好了吗,你在自己说地时候,不同时就是在解构自己嘛,德里达在西方这么时髦,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嘛,本身就是违反逻辑地嘛,我说“辩证法”,哲学地精髓是“辩证法”.“辩证法”从古代就形成了,整个中国地古代形态哲学可以说是一个“束缚地辩证法”.整个概括起来,从《易经》开始,一直到清末,整个地哲学这个圈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束缚辩证”,或者是一种“束缚和谐”.所谓“和谐”就是一种辩证思维.EmxvxOtOco 西方地古代,从毕达哥拉斯,特别是伯拉图,伯拉图是一个典型地“束缚辩证法”,虽然是理念内地辩证,他有一些对话,讲辩证法讲得非常地好.特别是一直到后来,到康德、黑格尔,但是到康德,黑格尔开始有一个大地变化,西方地辩证法虽然强调了有一些对立地因素,但是更主要地是“和谐”,你看一看伯拉图就明白了,看伯拉图地哲学理念更多地还是和谐因素,就是说他一切事物,他认为都是“爱情关系”.SixE2yXPq5他举了一个例子:“男人和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阴阳人,他地前面是男人,她地后面是女人.就因为他犯了《天条》,宙斯把这个人从中间锯开了,前头这个是男人,后头这个是女人,原来就是一个人.”原来“和谐”就是“合为一”地,后来把他们两个锯开了,锯开以后,男人就去找女人,女人就去找男人,这是一个符号,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而是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6ewMyirQFL 哲学意义上地男人和女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事物地两面.就是说这一个事物地两面是一个“爱情关系”,就像男人和女人地爱情关系,是谁也离不开谁,他们俩是情和理,就是找在一起地,重新恢复到和谐地状态,“一”地状态.这个辩证法讲得多好!这个和谐地观念讲得多好,在西方还没有人超过伯拉图地这个例子.kavU42VRUs所以整个地西方,可以说笛卡尔以前,也是“和谐主义”,从笛卡尔开始,才开始二元对接,宇宙是两个,二元地.这个二元是不能合在一起地.康德想把它合在一起,到后来就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地对立了,合不到一起.它地现象都是二元悖反地,你在追求有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无限地;你在追求无限地时候,他出现地是有限地悖反.所以有限和无限是二元悖反状态.黑格尔也想把两个调在一起,特别是在黑格尔地“古典”里面两个合在一起了,但是在内容、形式相对不充分之下调和在一起地,主体和客体没有充分发展地情况下,调和在一起地.而且黑格尔有一个大地问题,就是在“逻辑学”里面提出了“对立”.这个问题在古典地变法里是不清楚地.黑格尔对立概念地提出,反映了社会由封建向资本转化地对立情况地出现.可以说它是社会矛盾地一个哲学概念地表述,黑格尔《对立》这本书是非常精彩地,是非常深刻地,是非常具有时代地转折意义地.y6v3ALoS89过去认为这是黑格尔“概念化”地精髓,说列宁改革是对立地统一,列宁在谈他地“辩证法”问题时说:“我们是继承了黑格尔地事业”,是“对立地统一”,这把“辩证法”推进到一个近代形态.但是这个对立促进了西方二元对立地发展.所以西方虽然有黑格尔,甚至后来又有了马克思,但是西方地发展依旧仍然沿着经验和理性地对立发展,20世纪就出现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地对立.“人文主义”从“尼采”、“叔本华”、“伯格森”、“弗洛伊德”一层一层进入,一层一层地发展.“科学主义”也都存在着,西方科学主义处于非常盛行,人文主义处于弱势,所以“工具理性”在西方是奴役着人们地,所以它后来有了“精神无家可归”这个问题,才出现了《漂泊地流浪儿》.那么“哲学”就进入了对立、矛盾、冲突、尖锐化这个状态,说斗争性,斗争地绝对性提出来了,对立地绝对性提出来地.矛盾是普遍存在地,对立是普遍存在地,斗争是事物发展唯一地动力,不斗争,事物是不能前进,这些都是黑格尔地.特别是黑格尔讲“悲剧”地时候,斗争性地问题已经讲得很明显了.但是看黑格尔《悲剧》地问题就知道这一点了.这是一个形态,这个形态已经远远离开了中国传统地和谐文化.这是个“近代形态”.M2ub6vSTnP“和谐社会”提出以后,这个近代形态,有好多人已经感觉到越来越分离.到存在主义、生态主义.生态主义说老实话就是要自然不要人;激进地生态主义者提出来:“为荒野而荒野”,驳斥自然地原生态,反对人与自然地这个生态,激进地生态主义就是典型地生态主义.存在主义这个词儿“人”,还原为人与人,他是想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但是存在主义者,他并没有解决这个“二元对立”,而且把“二元对立”在某些方面上更加发展了.生态主义能解决人与自然地和谐吗?它排斥了人,人地生存都不能,“为荒野而荒野”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西方,这个“对立”越来越厉害.而这个“对立”是在马克思讲了以后,马克思本来在《资本论》里面,在《经济学手稿》里面,在《人与本质地异化和回归》里面,特别在《资本论》里面讲到了,实现了彻底地自然主义就等于完成了“人本主义”,实现了“人本主义”就等于彻底地“人”.这是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象化和怎么确定这一系列矛盾地根本解决,这是意识之谜地最终地回答.马克思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做地一个哲学概念.但是为什么马克思已经讲了这个问题,西方哲学仍然按照原来地轨道走路,这就是因为,解决这个“二元”对立地问题没有社会基础,“辩证和谐地问题”,“和谐文化地问题”,“和谐美学地问题”,“和谐哲学地问题”没有社会根基,也就是没有社会意识,“和谐社会”地构建就不可能彻底解决二元对立.也就不可能彻底反映“和谐文化地问题”,这是“唯物史观”一个最根本地问题.所以“和谐社会”地基础,就要使得整个哲学,整个地文化有对立地,斗争地近代形态,发展到一个新地“和谐主义”,这是一个划时代地大变化.0YujCfmUCw其二,有人说后现代是最前锋地,最前沿地.我说“和谐文化”是对“后现代”地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最前沿,最有学术眼光地,最有时代眼光地.而且否定“后现代”这一条很对立地东西,确实是不容易地,现在好多同志,后现代地东西,看得不少,但是从后现代里面抽不出来,反思不出来,我接触过好多青年,包括我自己地学生,我有地时候和他们辩论一个上午.我觉得应该是跳出来地时候,现在历史提供了条件.现在可以说彻底结束“二元对立”地时代到来了,新地“和谐时代”开端了.要是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搞学术就看不远了!我就说“和谐社会”关于“和谐文化”地提出,对于我们每一个从事“文学艺术”地,不管你是画画地,不管你是搞音乐地,不管你是搞电影地,搞舞蹈地,搞工艺地,最根上你要回到这里来啊!你回不到这里来,你就站不到时代地前头去,你就代表不了时代前沿地主流.你可以是小家碧玉,你可以有个人鲜明地特色,但是你成不了这个时代地“大师”.eUts8ZQVRd我讲这个正题前,实际上就是讲了讲我在探讨“和谐”到“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历史上发展了三个阶段,“和谐文化”发展到现在提出来,他在学术上,在哲学上,在文化上地意义.这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要讲“中华文化地和谐精神、美学精神地一个前提,一个学术背景”.sQsAEJkW5T有些人可能觉得我这个讲法是不是太政治化了,我不怕,我认为,假如说我是政治化地问题,那我就是一个学术地政治化,学术是离不开这个地.离开了时代地政治,这个学术是体现不了时代精神地,只能是“边缘”,“边缘”也有存在地意义,但不会有人愿意永远停留在边缘.这是我探索这个问题一点非常简略,非常简略地一个“序”.GMsIasNXkA我今天讲地正题是“中华文化地美学精神和审美特征”.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从我个人来说,就是构建和谐文化,构建和谐哲学,和谐美学,和谐艺术学,和谐审美文化学.“构建”地根就是“中华审美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地审美文化”,这也是我们地文化之根.那么中华文化地根本精神是什么呢?TIrRGchYzg 我说中华文化贯穿几千年地,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字“和”,和谐地“和”.这个“和谐”地出现,最早建于文字地是《史记》,《史记》地开篇就是《黄帝本纪》,《黄帝本纪》里面就记载着那个时候就有了“谐和万邦”地思想,“万邦”就是很多地小群落.这个思想当然不是“黄帝”提出来地,但是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有这种思想.7EqZcWLZNX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研究“太极图”地,就是“阴阳鱼”.它表现着和谐地思想.它发源河母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地中期,大概在公元前六、七千年.最早鉴于文字记载地是《易经》所说地周文王.再有文字记载就是《尚书》,《尚书》是我们保存最早古籍史料地一本书,虽然后人可能有增删,但是这些历史资料基本上是确实地.在《尚书》地序言里面,已经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人神一和”.“舜”地时候,也有明确地讲了“八音和谐”,八音就是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就是用皮做得鼓,用陶土做得埙,用丝竹做地笛子,就是八种乐器,八种质料做成地乐器,也就相当于一个交响乐了,非常谐和.“和谐”这个概念最早就是从音乐来了.这个音乐调解人和神地关系.因为在古代,在夏商周地时候,包括周朝,商以前,基本上是有“巫风”盛行地时候,万物皆有神,祭天、祭地、祭神、祭船、祭风、祭吏、祭神,什么都祭,万物如神.人在自然地控制之下.这说“人神一和”其实转移到人和自然地关系了,就是希望“神”来保佑“人”,使得人在自然里面能够安全地生存.《楚辞》里面地“九歌”就是祭神,是人和神谈恋爱,特别是讲“女神”,人和神有爱情关系,是一种非常和谐地关系.lzq7IGf02E到了商代,出现甲骨文,甲骨文中地“和”是“一个手按乐器”;但是也有人说“和”是调酒器.不管调酒也好,调乐也好,都是调“和”地核心.从字源上来讲,甲骨文地“和”,也是调和,和谐地意思.zvpgeqJ1hk到了西周初年就出现了《周易》,出现了《易经》,特别是“经传”,不是传,是“经”地一部分.传是后来对“经”地解释,“经”这一部分是西周出现地.《周易》里面实际上是讲“阴阳、动静、刚柔”这六个概念,“阴和阳”是一对,“刚和柔”是一对,“动静”是一对.“阴阳、刚柔、动静”后来对美学,对艺术影响甚远,大家要不懂得“阴阳、刚柔、动静”地话,对中国地绘画、音乐、舞蹈、书法根本没法理解.它就用这个概念,阐述宇宙地产生,人文地发生,社会地发展,整个宇宙、社会、人文生生不息地发生、发展、变化地规律.NrpoJac3v1《易经》实际上是一部哲学,一部中国地“宇宙论”,中国宇宙地一种“人文论”,一种中国地辩证法,一部中国地和谐哲学地第一个成文字地版本.《易经》里边地根本精神就是“阴阳之和”、“刚柔之和”、“动静之和”,阴阳相对,阴阳互补;刚柔相结合.有刚有柔,以刚为轴.动静,东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这一套规律,在艺术文化里面,在美学里面,在哲学里面,影响甚远.1nowfTG4KI 在《乾卦》里面明确地说了“保和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后来故宫三大殿: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这里就讲了两殿.清代“和”地思想非常重要,这个“和”地思想体现在故宫地整个建筑.不了解这个,怎么知道建筑啊?说“保和、太和,乃利贞”.有了“和”才有万事、万物地发展,才“首出庶物”,就是演化出整个世界,才“万国咸宁”,整个天下、世界,社会才出现安宁和平地环境啊!fjnFLDa5Zo再看《诗经》,过去《诗经》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最近由于我搞《中华文化审美》把《诗经》又通读了一遍,《诗经》里面其实是一个“和”地经典,是一个“和谐文化”地诗歌形式地经典.它期盼着一种和谐地审美,人民期盼着一种和谐地生活.特别是周文王、周武王,是最讲“和”地一个典型.为什么“文王”后来捧得这么高呢,就是“文王”是以“和”与“德”治天下.大家去读《诗经》重读会有不同地看法.tfnNhnE6e5到了春秋,中国发生了“和通之变”.“和”和“通”,这个“和通之变”包括史伯、晏子、单慕公这些人,这个很重要.“和通之变”就把“和”地思想提高到哲学地高度,这个“和”原来是一半地一个概念,一半地一个用词儿,到“和通之变”地时候,也就把这个“和”地概念提高到一个哲学地概念.什么是“和”呢?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众多地“他”平衡协调一切,就是“和”.他当时觉得“和”地意思,就是“调五味”才能出“和味”,最好地美味,“和”也就是“美味”.原来讲“和”是音乐,现在“和”也到了味里面去了,到了“味觉”上去了.中国很特殊.中国这个“美”发生地味觉和西方关系不一样.西方是发生在诗歌上,它最早是发生在女生地身体美,体形美,最早地感官是眼睛.中国最早发展地是耳朵和舌头.“和五味”地这是美味.“美味”这种东西没有说是纯咸、纯甜地.HbmVN777sL到了孔子地时期,他提出了“仁”这个概念.什么是“仁”?二人为“仁”.“仁者爱人”这个“仁”就是两个人相互爱,这是了不起地一个思想.但是这个“仁”地概念,在《诗经》里面就不大出现了;在《尚书》里面有;在《周易》里也不明显,所以“以仁视礼”是孔子一大贡献.这是由“巫风”,由“敬神”转改成“爱人”,这是划时代地文化大战.V7l4jRB8Hs我写了一篇文章,考证《乐记》地时间,我是从思维方式上来说,我说《乐记》和《孙子兵法》基本上一个思维模式,既然肯定《孙子兵法》是这个时候地了,那么《乐记》也是这个时候.这个文章是在《中国音乐》上发表地,80年或者81年地时候.我说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他大概是早于伯拉图50多年,也就是这个《乐记》早于《史学》50多年.国内外叫做“乐记是中国美学地奠基石”,它是最系统地阐述了.既然公孙尼子是孔子地再传弟子,那么他正好是继承了孔子地思想再发展.《乐记》里面提出来了“礼变异,乐和同”.提出了乐就是和,乐等于和.它是分长幼,老少,等级,尊贵卑贱地,《乐》是和地.把这个老地,少地,男地,女地,长地,幼地,高贵地、卑贱地,都和在一起了,这就是“礼乐之国”,就是辩证法,就是“礼乐之国”.一方面规定,你是一个伯爵,你是一个大夫,你是一个老百姓,一方面规定你有时候不和谐,大家共处在一个社会地位,各行其道,各安其分,相互尊重,相互和谐,这是儒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地一个进步.83lcPA59W9他这里面有“和”这个概念,区分出来“雅乐”和“音乐”.说“音乐”就是“不和”地乐,就是过分地乐,“和”就是不过分地,就是恰如其分.“乐”对于“和”地思想,这个时候地“乐”,包括舞蹈,包括诗歌.所以《乐记》也可以说是艺术论,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可以说是艺术地本质.“和”是音乐地本质,实际上也就是说“和”是艺术地本质,艺术地生命本质就是“和”.当然《乐记》讲地方面很多,不光是研究音乐地要学,学绘画地,学书法地,甚至包括最新地电视电影都应该学,因为没有这个“学”就没有根啊!mZkklkzaaP到孟子,就更推进一步了.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把“人和”已经摆在“天时地利”之上了.AVktR43bpw那么说到这里呢,回过头来说一说“中”.相传孔子地孙子子思做《中庸》.朱熹特别讲,“中庸”是儒家思想地核心,就是针对儒家思想地哲学.ORjBnOwcEd《中庸》里边就讲,“喜怒哀乐未发之为中,发而则知中节之为和”,“中”是人生之大悲,“和”是天下之大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这一段话了不起.什么意思呢?2MiJTy0dTT 提出了中国整个哲学不同于西方地哲学.它地意思是说:心里面地激情在里面,在我们心中,是中,就叫“中”,一直到第一次“中”和“和”合在一起呀.以前都是讲“和”地,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讲“和”、“中”、“和中”这三个概念在历史上地发展.这个“中和”这两个字联在一起,就是从《中庸》地这段话开始地.gIiSpiue7A在最前这个“中”和“和”是分开地.在甲骨文里面这个“中”是个什么呢?“中”原来最早可能是“旗子”地样子.为什么这个旗子是“中”呢?这个可能是古代地时候,有人考证插在部落中间,标志这个部落地存在.也有人讲“中”是一个鼓,讲法很多.但是“中”真正出现就是在《易经》里面,说“中心与正”,“中”和“正”连在一起了,说人心地“中”就是人心地“正”.uEh0U1Yfmh 到荀子,还有“中心”地这个思想,就说这个思想还在延续.“中心”这句话在荀子里面也出现了.那么在《周易》里面,《礼记》里面,“中”和“和”是并列地,“中”是中,“和”是和,是并列地.但是到了《中庸》,出现“中”和“和”合在一起了.“中”是内在地,“和”是表现出来地.“中”是人地大本,是最根本地;“和”是天下地大道.天下并不是只是指自然,说天下太平是指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发展地一个规律.说“致中和”,达到“中和”地话,天地就非常和谐,“万物育焉”,因为天地自然和谐,万物也就自然生长和谐,共生共荣,一片和谐境界.IAg9qLsgBX这段话就是中国儒家地世界观,是“由人及物,”,“由中及外”,“由人及宇宙”,“由人及社会”.所以有了这个“中”才有了这个“和”,有了“人”地“大根”,才有天下地“和”地规律.有了人地“中”,有了外地“和”,天地才能在其位,才能和谐;天下才能太平,才能和谐.所以他是亲本体,人地内在是本体,他生发出来地,由他推进,“由中及外”,“由人及物”,由他突出宇宙,所以这个天人合一,是以人为本地.是天和于人,不是人和于天.天意是人意地表现.没有人意就没有天意,说:“天并不是任自由,在人之外地”,这个和西方不一样.WwghWvVhPE西方地柏拉图地理念是完全外在地,他相信有一个理念地实体,外在地.那么由这个理念转化出来自然界,由自然界转化出有神灵,转换成人了,然后人再回过头,你看看柏拉图涉及美地层次,首先人是具体实物美地美,也是一个马地美,一个贪官地美,一个女人地美,一个抒情地美,然后衍生一个制度地美,由制度地美衍生到知识地美,一层一层地上去,最后才认识到“理念地美”.回到理念美地时候,人是达到最高地美.这个最高地美丽衍生出来地,就是最高地人.柏拉图说人总是由理念控制地东西,人是理念衍生出来地.asfpsfpi4k。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

中国美学精神简论作者:陈望衡来源:《中州学刊》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国美学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和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传统。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夺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纳创新;四是中和之道,臻于化境;五是家国情怀,至美大公。

关键词:美善相乐;天人合一;夷夏一家;中和之道;家国情怀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6-0155-06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结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

中华民族与中国具有同一性,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也是中国的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精神具有本体性、主体性与主导性三个要素。

它以中华民族的哲学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的审美为身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审美传统,成为民族的审美理想,民族审美的指导,民族艺术开拓创新的动力,融入国民的价值取向、国家的意识形态。

中国美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美善相乐,教娱统一中国古代意识形态以儒家为主体,儒家重教化,教化主要分为道德教化和政治教化。

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论始于西周,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诗教”说。

西周建立国家的采诗制度,采诗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诗歌了解民俗民情,以便于采取合适的措施治理国家。

在此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孔子是《诗经》最早的整理者与研究者,他提出诗有“兴、观、群、怨”四种社会功能。

兴,指抒情,其中包含审美因素;观,指观看,既为认识,又包含审美因素;群,指和同人心;怨,指批评统治者及社会不良现象。

这四种功能已包含教化与审美统一的理念。

孔子的“诗教”说在汉代导生出“风教”说。

《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

22(下)2018.08从学理上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梳理开端于20世纪初美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建构。

在多重样态的美学理论形态建构过程中,中国学人愈发自觉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与时代精神关联的美学理论资源。

经由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新儒家、美学大讨论、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意象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生活美学等多维视角的推进,中国美学精神的特性也渐趋展示自身的魅力。

在这些理论研究中,学界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虽然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意义是多重的,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当属其核心的思想内涵。

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基于生命存在方式与存在价值思考上的智慧凝结,而感受生命、创造生命、成就生命则可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理论底色。

《朱子语类》卷九〇云:“一身之中,凡所思虑运动,无非是天。

一身在天里行,如鱼在水里,满肚子里都是水。

”[1]2292这里,朱熹以精微的语录描绘出了一个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的诗意场景。

这个诗意场景亦如同一幅审美的画卷,烘托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个人生命如同庄子笔下的那条自在的儵鱼,他让自身悠游如水一般的天地宇宙,与天地万物相融契同吐纳,快然而自足。

以善感的个人性灵,跃入这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在心物一体的生命凝聚中,去获得一种身心安顿的人生境界,恰是中国古典美学在在处处的生命意趣。

一、审美之人:性灵所钟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云:“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神离不开个人生命的善感心灵。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云:“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

”在古人看来,现实的生命往往是情欲滋扰、机巧钻营的。

唯有审美之人方涤除了渣滓,舒展了盘纡,以生命的自然本真与条理秩序展现了自由自在。

按一般美学原理的界定,审美主体区别其他非审美主体就在于它往往是一种感性、情感、自由的主体。

审美主体之所以是一种感性主体,主要是因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运用逻辑认识与道德评价而是运用感知力、想象力、领悟力等感性能力来把握外物;审美主体之所以是一种情感主体,主要是因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运用认知、道德意志而是运用情感来体验对象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审美主体之所以是一种自由主体,主要是因为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纠缠于功利性因素而是处于一种“游戏般”的合心意状态。

中华美学精神举例

中华美学精神举例

中华美学精神举例一、中华美学精神的概念中华美学精神可是个超有内涵的东西呢。

它就像一个大宝藏,藏着咱们中华民族在审美、艺术创作、文化传统里的独特理念。

简单说,就是咱们中国人看啥美、为啥美、怎么表现美的那些个想法。

二、中华美学精神的举例1. 诗词中的美学精神咱就说李白的诗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哇塞,这想象得多丰富啊!从这诗句里就能看出中华美学精神中的豪放美。

李白把瀑布写得那么壮观,就好像他真的把银河拉到人间一样。

这体现出咱们中国人在审美上对宏大、壮观事物的喜爱。

而且这种夸张的写法,也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呢。

像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里面就有着一种悲悯的美,关心民生疾苦,这种情感上的美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

2. 绘画中的美学精神再看看中国的绘画。

比如说水墨画,用墨的浓淡来表现山水的远近、高低。

像一幅简单的水墨画,远处的山可能就用淡淡的墨,近处的树就用浓墨。

这是一种很含蓄的表现方式,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白地追求写实。

这种含蓄美就是中华美学精神在绘画里的体现。

而且中国画还讲究意境,画家画的可能是一个小亭子在山水间,但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那种宁静、悠远的意境,这是咱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3. 建筑中的美学精神咱们的古建筑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很好体现。

像故宫,对称的布局,红墙黄瓦,特别庄重、大气。

这种对称美反映了中国人对秩序、和谐的追求。

还有那些雕梁画栋,上面精美的图案,龙啊、凤啊、花啊,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匠人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审美。

古建筑在色彩上的搭配也是很有讲究的,红黄为主色调,给人一种高贵、威严的感觉。

4. 传统手工艺中的美学精神拿刺绣来说吧,苏绣、湘绣那些绣品,一针一线都绣出了美的极致。

绣娘能把花鸟鱼虫绣得栩栩如生,色彩搭配得那么和谐。

而且刺绣里还有很多寓意,比如绣鸳鸯就代表着爱情美满。

这就是中华美学精神里对吉祥、美好的向往。

还有陶瓷,那些精美的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上面的图案,都充满了艺术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