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问题在今天的世界中,文化和宗教冲突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时候,人们的信仰和文化会与其他群体产生冲突,尤其是当它们与主流文化和宗教不一致时。

文化和宗教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的深处。

它们有时候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例如当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发生冲突时。

有时候,它们也可能是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这使得信徒们无法容忍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义。

一个例子是在中东和部分非洲国家,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分歧。

基督教教义和穆斯林文化意识具有独特的传统和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沟通困难和冲突。

另一个例子是在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文化和宗教冲突。

在一些国家,一些基督教徒和无神论者认为伊斯兰教与他们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认为伊斯兰教导致了女性受到不平等待遇、对其他宗教进行了强硬统治和不容忍异见者等问题。

针对文化和宗教冲突,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种更开放和包容性的社会,这样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之间的隔膜就能被打破。

这样可以鼓励人们互相学习和关注其他文化和宗教信仰。

这种方法需要政府、宗教组织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对话和平民共处的方式。

这种方式要求各方人士坐下来,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和文化传统,找到共同的基础和利益。

这种方式需要耐心、理解和尊重,但是在缓解文化和宗教冲突方面非常有效。

最后,我们还可以支持一系列文化和宗教交流项目,这些项目可以通过实地交流和文化艺术活动等方式促进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这需要各种组织和个人的合作,而且还需要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支持。

总之,文化和宗教冲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缓解。

要实现一个更开放和包容性的社会,需要大家的协作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隔膜不断缩小,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和平衡。

宗教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文化传承则是宗教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宗教如何影响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宗教。

一、宗教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具有许多文化元素。

首先,宗教信仰所蕴含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对于塑造社会公德心、家庭伦理和个人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佛教强调慈悲与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影响。

其次,宗教仪式和节日是宗教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例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了国际社会中广泛传承的文化活动。

宗教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众所周知,宗教在世界各地都通过文学来传承信仰和价值观。

例如,我国的《道德经》、《楞严经》等都是宗教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许多艺术形式,如建筑、绘画、音乐等,也是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的重要领域。

宗教艺术不仅反映了宗教信仰的内涵,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传承对宗教的影响宗教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依托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文化传承对于维系宗教的持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传承为宗教提供了适应社会和时代变迁的土壤。

因为文化传承伴随着社会的演变而不断更新,宗教适应文化传承的变化,才能在社会中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其次,文化传承也通过宗教对信仰群体进行凝聚和教化。

继承和弘扬宗教信仰成为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文化传承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信徒们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宗教活动中。

文化传承对宗教的影响还可以在宗教组织和仪式中得以体现。

由于宗教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依托社会和文化背景,因此宗教组织的结构、礼仪和传统都受到文化传承的影响。

例如,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道教道观的布局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的独特特点。

同时,宗教仪式因为受到不同文化传承的影响,也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的思考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加深,宗教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拥有着五千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多元的宗教信仰。

然而,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

如何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成为了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思考。

首先,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宗教关系。

中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也规定:禁止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的活动。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推进宗教中国话的道路上,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宗教社会关系,平衡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维护社会的稳定。

其次,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需要发挥宗教文化的正能量。

宗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和人文价值观。

在推进宗教中国话的过程中,需要挖掘和弘扬宗教文化中积极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让人们了解和接受宗教信仰中的美好和正能量,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宗教文化氛围。

最后,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需要加强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推进宗教中国话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宗教信仰的基本原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

同时,宗教教育也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宗教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和发展。

总之,推进我国宗教中国话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理性思考。

只有在和谐的宗教社会关系、弘扬宗教文化正能量和加强宗教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推动我国宗教中国话的进
程,并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宗教文化环境。

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与多元共融

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与多元共融

宗教信仰与文化交流与多元共融一、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宗教信仰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融,也丰富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底蕴。

二、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与文化交流世界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

每种宗教信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中,人们可以学习到不同文化的精髓,拓展自己的视野,增进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三、宗教信仰与文化共融的重要性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

宗教信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生命、道德、价值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宗教信仰的传承,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同时,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为文化的多元共融提供了契机。

四、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全球化进程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

宗教信仰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共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宗教信仰的传承与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因此,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结语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推动文化多元共融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宗教信仰的传承与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尊重。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共同推动文化的多元共融,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力量。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心得》篇一宗教,在当今社会就像一个神秘的多面体,每个人看它都有不同的角度。

有时候我觉得宗教就像一团迷雾,里面藏着很多东西,让人既好奇又有点敬畏。

我身边就有一些信教的朋友,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庭传统而信教的。

就像我的同学小李,他家里世世代代都信佛教。

他跟我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去寺庙里拜佛,那种香烟缭绕、诵经声回荡的场景,就像一幅古老而神秘的画卷深深地刻在他的记忆里。

他说每次走进寺庙,心里就会有一种宁静感,仿佛外界的喧嚣都与自己无关了。

但是,我也在想,宗教对于现代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宗教是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人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

工作上的竞争、生活中的琐事,就像一群小怪兽在后面追着我们跑。

这时候,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能让疲惫的心灵得到片刻的休息。

比如说,有些人在遇到挫折,像失业或者失恋的时候,可能就会在宗教里寻找力量,告诉自己这是上帝或者佛祖对自己的考验,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转机。

然而,我也有一些疑惑。

现在有些宗教场所似乎变得有些商业化了。

我曾经去过一个寺庙,那里面卖各种昂贵的香烛和所谓的“开光”纪念品。

我当时就想,这还是那个纯粹的宗教场所吗?这是不是有点变味了呢?而且,宗教信仰有时候也可能被极端分子利用。

那些极端宗教分子,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做着伤害他人、破坏社会稳定的事情,这简直就是对宗教的亵渎啊。

在思考宗教信仰问题的时候,我也在审视自己。

我自己没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我尊重那些有信仰的人。

我觉得信仰就像一双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

可是,我们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呢?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宗教也不能脱离法律的约束。

如果宗教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那社会可能就会陷入混乱。

宗教信仰这个话题,真的很复杂。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我们可能只看到了其中的几块,还有很多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关联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关联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关联文化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在任何文化中,宗教都是一种文化表达,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信仰、价值和习俗。

宗教信仰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表现。

宗教不仅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播。

宗教是一种信仰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信仰在许多文化中被视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认同是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认知。

文化认同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考。

每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文化认同都会有所不同。

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背景中。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宗教信仰在许多文化中是承载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形式。

每个人都会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对文化背景产生影响。

文化认同和宗教信仰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进一步形成了文化和宗教的共性和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的天主教信仰和伊斯兰教信仰,都是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的。

天主教信仰将西方文化的价值与道德标准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而伊斯兰教信仰,则是以强烈的文化认同和复杂的文化传统为基础。

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共同点,是都是强调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生活方式。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宗教信仰还可以影响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宗教信仰往往是文化演变的先导,宗教活动也成为了文化传承和认知的一种形式。

宗教信仰的影响往往是长远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同样也不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变革而减弱。

总之,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宗教信仰是文化认同的表现,在文化环境中影响了个体的行为和思考。

文化认同也会影响宗教信仰,进一步塑造了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理解和认识宗教信仰和文化认同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化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

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在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教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对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与冲突也是常见的现象,这既有彼此相互促进的一面,也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首先,古代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是不可分割的。

古代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共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宗教则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在古代社会,大部分文化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古代希腊文化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为了向宙斯神表达崇拜之情,并通过运动的形式来弘扬宗教信仰。

同时,希腊文化也为宗教提供了表达方式,使得崇拜宙斯神成为一种合乎规范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与宗教的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需求,也推动了古代希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文化与宗教的融合也会引发冲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所持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引发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矛盾。

例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佛教的传入和传播曾经对中国传统的宗教、道家文化产生了冲击。

由于佛教强调超脱世俗,修身养性,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礼教和儒家文化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相对而言较小,因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有融合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另一方面,文化与宗教的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的衰落和宗教的衰败。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统治导致了对于世俗文化的压制和迫害。

由于教会对于知识的控制,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于教会的统治产生怀疑,科学文化思潮开始兴起,这种冲突才逐渐化解。

另外,文化与宗教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当文化与宗教共同传承、相互融合时,可以达到一种平衡和共同进步的状态。

例如,在印度,佛教与印度教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文化。

印度古典舞蹈、雕塑艺术等都融合了佛教和印度教的元素,表达了对宗教的敬仰与崇拜。

世界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世界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

世界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的共存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地方,它充满了各种宗教和文化。

这些宗教和文化的存在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事物。

然而,由于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时候也会引发一些冲突和争议。

因此,如何实现世界宗教与文化的和谐共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宗教和文化的本质。

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它是人们对于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中的共同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

宗教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准则。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宗教和文化共存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存。

这种共存的关键在于相互尊重和包容。

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这些差异。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宗教和文化的和谐共存。

另外,教育也是实现宗教和文化多样性共存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人们传递宗教和文化的知识,让他们了解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宽容和包容心态,让他们能够接受和尊重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存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引入宗教和文化的课程,让学生们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不同宗教和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宽容心态的新一代。

此外,国际交流和合作也是实现宗教和文化多样性共存的重要手段。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宗教和文化的了解,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例如,世界各国可以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节等活动,让人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和体验不同宗教和文化的魅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和合作项目,共同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宗教和文化遗产。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促进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实现和谐共存。

最后,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也是实现宗教和文化多样性共存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护和促进不同宗教和文化的发展。

宗教学中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

宗教学中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

宗教学中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宗教学是一门研究宗教现象的学科,涵盖了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历史等多个方面。

在宗教学中,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互动关系,从而加深我们对宗教学的理解。

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宗教信仰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是基于对神、神话、神灵、仙人等存在程度和力量的主观感受和深信不疑的信念。

宗教文化则是人们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宗教教义、仪式、价值观念、艺术作品、建筑风格等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产物。

二、宗教信仰对宗教文化的塑造与影响宗教信仰对宗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信仰是宗教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和塑造了宗教文化中的各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决定了宗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念。

例如,基督教强调主宰和仁爱,佛教重视慈悲与禅定,伊斯兰教强调顺从和虔诚。

这些教义和价值观念在宗教文化中得以表达和传承。

其次,宗教信仰决定了宗教的仪式和礼俗。

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通过仪式的进行,人们体验着宗教信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基督教的弥撒、佛教的念经、伊斯兰教的先知节等,都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宗教信仰的特点和内涵。

最后,宗教信仰决定了宗教的艺术与建筑风格。

宗教艺术和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传达着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追求。

例如,基督教的教堂和壁画、佛教的佛像和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阿拉伯式建筑等,都是宗教信仰的视觉符号和象征。

三、宗教文化对宗教信仰的诠释与传承宗教文化是对宗教信仰的诠释与传承,在宗教信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宗教文化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将宗教信仰中的教义和故事传达给人们,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宗教的内涵。

例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等经典作品,通过文字的描述和诗意的表达,向人们传递神圣与智慧。

其次,宗教文化通过民间信仰和传统习俗的传承,维系着宗教信仰的连续性。

宗教是文化问题

宗教是文化问题

朱晓明: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2012年01月29日09:32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提交分享近年来,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宗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执政党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对这些涉及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些初步梳理和思考。

一、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的几种观点(一)前辈的观点:赵朴老上个世纪80年代多次提出“宗教是文化”,一是打破了之前一段时期把宗教仅仅看做是消极因素的看法;二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提出了如何看待宗教的问题。

赵朴老反复阐明宗教是文化,常举三个事例:(引自1988年12月16日《赵朴初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第一个事例:毛主席在延安参观寺庙时对警卫员李银桥说:“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个事例:钱学森致赵朴老的一封信中,针对一些地方干部违反宗教政策的现象写道:“我想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认识宗教。

记得我以前向您说过,宗教是文化。

这个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开篇,罗竹风、黄心川的《宗教》一文中也说过:‘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肯定。

”钱学森在信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应当包括宗教。

”第三个事例: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文革”初期他告诉周建人先生说:“我正在补课,读佛书。

佛教传到中国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关系密切,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史。

”(二)当前中国学界的观点:对“宗教是文化”,当前国内学者中有不同观点:1.认为“宗教是文化”不少学者认为,宗教具有文化功能,应该把宗教看作文化,其主要观点如下:(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一百年的回顾与展望》)(1)分析了“宗教是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

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在中国社会中,宗教信仰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异彩纷呈。

尽管这些信仰的源头各异,但他们互相融合而成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份珍宝。

在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这个话题上,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众多的宗教信仰体系,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儒家、道家、佛教三家,这些信仰在中国记录了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国人,往往会把神明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神明能够控制自然界的运转。

这个观念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之后儒道佛三家相继产生,在不同的时期对中国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文化传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信仰,早已与传统文化渐渐交融,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中国通行的各种节日与传统习俗中,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的痕迹。

比如,中国人明信片、年画、剪纸、窗花等,都融入了佛教、道教、神话故事等元素,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即便在现代,农历新年、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依旧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些节日,而它们所承载的,便是中国古老以来对宗教信仰的热忱。

三、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的未来建设意义重大。

首要的表现在于它对于文化传承的作用。

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等传统宗教,它们都通过教育、道德、礼仪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宗教信仰也激励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探索、成长、成熟。

相信宗教信仰的人们,通常都有着一颗感恩、虔诚善良的心,他们将这些品格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

在社会上,这些品质显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价值,它能够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

总结而言,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的文化融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它,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启发人们,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人文价值,从而促进自己成长和进步。

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

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宗教信仰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信仰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无论是东方的道教、佛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它们都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宗教信仰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体现在伦理道德和家庭礼仪方面。

比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期,强调顺应因果,尊重生命,强调慈悲和智慧,这些思想不仅深入人心,也影响了中国社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再比如,基督教的七宗罪、十诫和爱的教义,对于欧美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还体现在艺术文化方面。

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宗教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宗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比如,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不仅展现了唐代佛教信仰的鼎盛,也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惯。

再次,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宗教节日或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

比如,春节是中国除夕和新年的重要节日,它具有浓郁的宗教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人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之一。

在西方,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也有着类似的文化价值。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更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载体。

最后,通过宗教信仰传承文化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各国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体系和文化传承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饕餮盛宴,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西方基督教教堂和东方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不同,表现出各自文化特点和传统。

综上所述,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基础。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文化传承,同时也要尊重和了解其他国家和信仰的文化传承方式。

这样才能实现文化交流和共享,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思考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思考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思考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是指在基层组织中积极推动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宗教活动的中国化。

有几个方面的思考可以帮助坚持这一方向的基层实践。

首先,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在其中承担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角色。

因此,在推动宗教中国化的基层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尊重并体现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其次,要加强对宗教活动的规范管理。

在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中,我们必须确保宗教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遵守宗教组织自身的规章制度。

通过对宗教活动的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一些宗教乱象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宗教自由的平衡。

再次,要倡导宗教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结合。

宗教往往被视为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独立的领域,但事实上,宗教教义中所倡导的仁爱、宽容和慈悲等价值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追求是一致的。

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宗教组织与社会公益事业结合,通过开展慈善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等方式,践行宗教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最后,要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进步性、人民性和中国精神的价值观念。

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

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激发宗教组织及信众的爱国主义、进步性和道德责任感,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

综上所述,坚持中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层实践需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加强对宗教活动的规范管理,倡导宗教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结合,以及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接。

这些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基层实践中更好地推动宗教中国化,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

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

宗教科学文化反思录
在当今的宗教科学文化领域,我们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深思熟虑,以不断促进我们的思想、信仰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以下是我
的一些反思和意见:
首先,宗教。

宗教是人类信仰和精神的核心,它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宗教也带
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宗教偏执性、宗教歧视、宗教极端主义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强调宗教的平等性、保持宗教与科学文化
的和谐共处。

其次,科学。

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实践中也
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科学技术的滥用、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等等。

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保护自然、保护
人类本源。

最后,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基础,它是认同和
传承的重要方式和媒介。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文化也有一些局
限性和固执性,使人们很难接受其他文化。

因此,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学习其他文化,并尝试去融合、包容。

总之,宗教、科学、文化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我们需要不断反思,在宗教、科学文化的发展中秉持平等、和谐、
进步的价值观,以此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1。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和文化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是人们信仰的核心,而文化是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宗教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吧!一、宗教和文化的本质宗教是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

而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各种艺术、科学、知识和思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宗教和文化虽然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两者经常交融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

二、宗教的文化影响宗教对于文化的影响可以从宗教体系、宗教礼仪和宗教思想三个方面来探究:1. 宗教体系宗教体系是宗教信仰的核心,它包括了宗教的信条、教义、教规等。

这些信仰的核心内容会在宗教信徒之间不断传承、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

例如,天主教中的七宗罪、命令、救赎等信仰体系,一直贯穿于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艺术、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宗教礼仪宗教礼仪是宗教仪式中最直接的体现,它是宗教信徒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具有很强的仪式意义和象征性意义。

宗教礼仪在影响文化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例如,印度教的卡马祭、基督教的圣诞节、伊斯兰教的米勒节等宗教节日,不仅对于信徒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宗教信徒在宗教体验和实践中产生的、包含哲学、人生观、道德和伦理思想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信徒的行为和世界观产生了影响,也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佛教中所强调的八正道、涅槃、缘起等思想,一直以来都影响了亚洲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和行为方向中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对宗教的影响文化可以影响宗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结构和宗教追求等方面:1. 宗教的信仰方式宗教信念的表达方式受到当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很大。

一些宗教组织会根据当地文化进行改良和融合,使得宗教信仰更加顺应当地的文化风俗。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而且也是一种普通而持久的文化现象。

它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其思想体系与社会各种思想相互交织, 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文化模式,宗教不仅在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一定历史时期、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会注入特定的内容。

人类宗教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间的作用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宗教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标志。

据考古学发现, 最初人类的宗教是与人类的文化同时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和古代神权制社会中, 整个社会的政治机构和文化形式是与宗教融为一体的。

那时, 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人们几乎可以把宗教与文化等同看待。

在原始社会,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被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所主宰, 因此, 当时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宗教文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文化”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式, 从而导致了宗教与文化的表面分离, 形成“宗教”与“世俗”两大领域。

但宗教与文化最原始的联系至今仍然直接或间接地保留下来。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表面看, 宗教观念往往是通过文化形式来表达的, 如宗教本身有其独特的哲学观点、道德规范、律例守则文艺形式等, 与社会的其他文化领域形成某种区别。

但从整体看, 宗教从本质上讲却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宗教只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 体现了迥异的文化传统。

宗教在本质上讲是不同民族精神文化象征性、神话性和寓意性的表达, 它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内容。

可见, 文化是本质性的, 宗教只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宗教依赖于文化, 有其具体的文化前提。

初探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传播

初探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传播

初探宗教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传播宗教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而文化则承载了这些信仰和教义。

本文旨在初探宗教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的传播方式。

宗教作为人类信仰体系的核心,能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一个群体或社会的文化。

首先,宗教的信仰系统往往具有较为明确的价值观和准则,这些价值观和准则会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

例如,基督教主张爱与友善,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权利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

同样,伊斯兰教倡导清真、正义和伊斯兰法维持社会秩序,对于穆斯林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宗教的仪式和节日也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宗教仪式和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中集会、祈祷以及传承教义的一种形式。

这些宗教仪式和节日不仅展示了宗教的信仰和教义,同时也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其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宗教意味,既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宗教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并不仅限于宗教对文化的塑造,文化也能够影响宗教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背景对于宗教教义的理解和解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于宗教信仰和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例如,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特色。

而在印度,佛教则与印度教以及其他传统宗教有着不同的教义和信仰。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传播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口耳相传是最早的宗教传播方式之一。

通过传教士、僧侣或其他信徒的宣教活动,宗教的信仰与教义可以传达给更多的人群。

其次,书籍与经典的出版与传输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通过书籍、经典的翻译和印刷,宗教的教义和观念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被人们理解。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传播形式也在逐渐改变。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宗教观点和传统可以以更便捷、快速的方式传播。

宗教与文化传承研究

宗教与文化传承研究

宗教与文化传承研究宗教与文化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信仰与文化的传承经常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精髓表达。

因此,研究宗教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与文化的融合是非常明显的。

尤其是儒教、道教、佛教三教的传播和融合,贯穿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整个历程。

例如,儒教的思想理念一直被视作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而佛教的传入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此外,道教在思想上也和儒佛两教有着很多相通的地方,它不仅使得中国文化的思想理念更为完整,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基础。

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单向,即宗教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例如,宗教的文化属性不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宗教的演变和传承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这一点在比较不同文化地区中的宗教传承上尤为明显。

例如,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承风格与欧美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一大因素。

又如在藏地,藏传佛教成为了藏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藏传佛教不仅有很强的宗教信仰色彩,还涉及到藏族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

因此,无论是从宗教的思想内容,还是从宗教的传承手段来看,都有着强烈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

正如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复杂和多元的,宗教的影响和作用也有很多方面。

首先,宗教可以为人类提供道德准则,指引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

宗教的伦理规范不仅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了指导作用,也对社会的道德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宗教还可以提供精神寄托,帮助人们减轻生活和心理压力。

对于面临困境的人们来说,能够得到宗教的安慰与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最后,宗教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保驾护航。

许多传统文化在宗教的支持下得以保存和发扬,使得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

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

社会文化与宗教信仰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宗教信仰作为人们信仰的基石,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更是一种文化体系,承载着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德的追寻。

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紧密,相互影响,这种关系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宗教信仰对社会的文化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寄托,通过各种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例如,在一些宗教文化中,“尊重老人”、“孝顺父母”等观念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宗教信仰还促进了艺术、建筑、音乐等形式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表达形式。

其次,社会的文化背景也对宗教信仰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和态度。

比如,东方文化对于自然的敬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是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得以繁荣发展的土壤。

而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理性,使得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宗教信仰的选择往往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引导。

然而,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也对社会文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宗教信仰通常伴随着各种仪式、节日和共同的价值观,成为社群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不同宗教信仰的共存,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使得社会更加包容和和谐。

例如,在一个地区的多个宗教团体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产生冲突和争议。

不同的宗教信仰往往伴随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可能会与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在当代社会中,宗教信仰与社会的世俗化、个人主义、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导致了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摩擦。

因此,如何平衡宗教信仰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朱晓明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近年来,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宗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执政党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对这些涉及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些初步梳理和思考。

一、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的几种观点(一)前辈的观点:赵朴老上个世纪80年代多次提出“宗教是文化”,一是打破了之前一段时期把宗教仅仅看做是消极因素的看法;二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提出了如何看待宗教的问题。

赵朴老反复阐明宗教是文化,常举三个事例:(引自1988年12月16日《赵朴初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第一个事例:毛主席在延安参观寺庙时对警卫员李银桥说:“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个事例:钱学森致赵朴老的一封信中,针对一些地方干部违反宗教政策的现象写道:“我想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认识宗教。

记得我以前向您说过,宗教是文化。

这个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开篇,罗竹风、黄心川的《宗教》一文中也说过:‘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肯定。

”钱学森在信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应当包括宗教。

”第三个事例: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文革”初期他告诉周建人先生说:“我正在补课,读佛书。

佛教传到中国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关系密切,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史。

”(二)当前中国学界的观点:对“宗教是文化”,当前国内学者中有不同观点:1.认为“宗教是文化”不少学者认为,宗教具有文化功能,应该把宗教看作文化,其主要观点如下:(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一百年的回顾与展望》)(1)分析了“宗教是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认为“促进宗教学者思想解放,推动宗教学术繁荣的另一思想源泉是关于‘宗教是文化’、‘一个民族的宗教是构成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的认识。

”(2)认为提出“宗教是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最需要的东西常常不是别的,而是观念的革新,把宗教学术当成政治,这是一种观念,它造成了宗教学术研究的严重停滞,把宗教视为一种文化,又是一种观念,可它带来了宗教学者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学术研究的繁荣。

”“回顾百年以来中国宗教学术研究走过的道路,大概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理论或观念,把宗教学术当成政治,那样束缚宗教学者的思想;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观念,像‘宗教是文化’那样对宗教学者起了那么大的解放作用。

”2.不应该泛谈宗教是文化这部分学者认为宗教当然是文化,但不倾向于泛谈宗教是文化。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根源和现实基础出发解释宗教的。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特点是什么?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出发,必须用历史说明宗教,不能用宗教说明历史,由此指明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挖了有神论的根柢,同时与片面夸大宗教的作用,将宗教泛文化化——即用‘文化’说明宗教和用宗教说明‘文化’的文化主义划清了界限。

”(杜继文:《科学无神论和它的社会责任》,《科学与无神论》杂志,2010年第5期)3.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界定为宗教的一个方面有学者认为:①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②宗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③宗教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宗教问题概论》第三版,龚学增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社会的精神生活领域广泛地同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总之,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应界定为宗教的一个方面。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

4.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体甚至不是主导部分有学者认为: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体甚至不是主导部分。

各宗教都服从于国家政权,在统一的国家里,没有“国教”和“异端”之分,各宗教长期共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凝聚。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任杰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在当前的宗教工作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党和国家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都还没有来得及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

二、宗教是什么样的文化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宗教是文化”?宗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宗教文化有什么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点呢?1.宗教文化的特点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人类创造的其他文化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

有学者分析,宗教文化的特点:(1)异化性。

宗教本来是人创造的,但却异化为一个高于人并控制人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对象。

(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一百年的回顾与展望》)(2)独尊性,或称排他性。

(3)组织化。

“(宗教)把广大信众纳入于一个神圣的组织和体制之中,规范了他们的信仰和行为,影响以至决定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同上)(4)扩张性。

任何宗教都有传教的冲动,不断扩张其影响。

(5)包罗万象。

马克思说:“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既颠倒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

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马克思这段话涉及宗教所发挥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式的社会文化作用。

宗教文化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和无所不包的普遍性。

2.宗教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文化的关系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宗教的器物文化包括寺观教堂、圣像圣书圣地祭品等一切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的物品和场所。

宗教的制度文化包括宗教的组织结构、教阶制度、宗教礼仪、宗教法规、修持方式等构建宗教活动的一切形式和方法。

宗教的精神文化包括宗教经典、宗教教义、神学思想、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艺术等一切宗教意识活动。

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宗教精神文化是宗教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又与宗教器物文化和宗教制度文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没有前者,后两者与一般社会物品和社会制度没有两样;而没有后两者,宗教精神文化也与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没有什么区别了。

宗教精神特别是宗教意识具有核心意义,它体现着宗教信徒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任杰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在精神文化层面,宗教神学、宗教哲学与自然科学、启蒙哲学,在中外思想史上不断论战和斗争,又不断互相渗透和彼此激发,既推动了宗教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又启迪了人类理论思维和各种文化思想的发展。

(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一百年的回顾与展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主席说:“如果不批判神学,就写不好世界史、文学史、哲学史。

”在大众文化层面,“宗教感情的宣泄展现为各种形式的艺术。

”(同上)宗教由此而具有对信徒的感染力、吸引力。

关于宗教文化的发展历程。

有学者勾画了这样一条历史轨迹:原始世俗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存,而以宗教文化为主导——世俗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宗教文化退居次要地位,趋于世俗化并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任杰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3.宗教文化在社会作用上的“两重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宗教发生了重要的进步和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将长期存在。

第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宗教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三,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第四,宗教的社会作用中积极的一面得到支持和鼓励,消极的一面得到约束和抑制。

第五,宗教在历史过程中走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正确方向。

由于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进步和变化,宗教的社会功能、社会作用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可以发挥心理调适、精神安慰、道德约束、社会整合、文化认同、文化载体和社会交往等比较积极的作用。

同时,当代中国宗教状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宗教作为超自然、超现实信仰本质的改变。

宗教作为对现实的虚幻的反映,比较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还会受到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和国际上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又有其消极因素、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1)信徒心态趋于保守,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神的恩典和对来世的幻想上,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2)狭隘的唯心主义神学世界观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信徒正确认识世界,妨碍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信教群众的钱财,大量地耗费在宗教寺庙的建设和奉献上,直接影响小康生活的实现。

(3)信徒一旦陷入信仰主义,就容易偏执、狂热,排斥异己,束缚自己。

一些传统的宗教观念,宗教与封建迷信思想结合起来,出现宗教狂热,产生宗派分化。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危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任继愈先生指出:“宗教的思想基础是盲目信仰,而不是理性、思辨。

”“宗教继续存在这个事实,可以找到科学的说明,但决不能由此证明它有科学性。

”“我们在政治上尊重教徒的宗教信仰,但在思想上我们也要看到,宗教的信仰主义对于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是不利的,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有妨碍的,对于青少年接受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健康成长具有消极作用。

”(任继愈:《宗教论集》,“关于宗教与无神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94—195页)社会主义社会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宗教社会作用中积极的一面得到支持和鼓励,消极的一面得到约束和抑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等正面引导的提法,不能理解为宗教只有积极作用,没有消极作用,而是说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消极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是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认识和处理“宗教是文化”这一问题呢?1.尊重、理解、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关于“宗教是文化”的阐释和研究。

宗教界从自身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提出“宗教是文化”,有助于宗教界阐释和研究宗教在文化内涵和社会功用上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融相通的共同点,拓宽“相适应”的共同基础,寻找“相适应”的切入点,有利于发掘、发现和发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生因素和内在动力。

2.“宗教是文化”、“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宗教的属性之一,不是宗教属性的全部,也不是宗教的本质属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