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范例(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020年高考语文复:古典诗歌鉴赏练题一、赏析意象作用练前提示:意象是古代诗歌表情达意的主要载体。

赏析意象的作用,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造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

②写人:衬托人物,铺垫蓄势。

③抒情:感发兴寄,表达情感。

④结构:或为线索,或为中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注XXX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XXX。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此诗写于XXX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761),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诗中“柳絮”“桃花”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絮、桃花为暮春典型意象,诗人借景抒情,表达春尽之时的伤心断肠之情。

通过反衬和拟人手法,柳絮随风、桃花逐水而去,以二者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多情。

同时,以物喻人,以颠狂柳絮和轻薄桃花比喻势利小人,讽刺他们随波逐流,表达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衫XXX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注:①本诗作于宝历元年(825),时XXX从忠州刺史徙杭州刺史再徙苏州刺史。

②绯衫:大红色官服。

唐代官员三品以上着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

③梅:梅雨季节。

诗人想借“故衫”抒发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首联用“绯衫”“老身”自嘲,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未获提拔重用的苦闷之情。

中间两联借绯衫依旧感慨职位依旧,为职位长期得不到升迁而苦恼。

尾联“欲弃空箱似少恩”借旧衣不可弃,暗喻旧臣不宜疏远,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皇上提拔重用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XXX其一楼压黄河山满坐,XXX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XXX城头过。

其二一别XXX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XXX酒人。

答案:这两首诗都以“楼”为主要意象。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2020-2021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辛弃疾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④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⑤,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①这首词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抚使任上,为原江西路转运判官张仲固奉调兴元知府设宴饯行,有感而作此词。

兴元,汉中。

②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

③追亡事:韩信投奔刘邦之初不得重用,趁机逃跑,萧何知道韩信是难得的人才,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遂得刘邦重用。

④一编书是帝王师:张良闲步游下邳,有一老者给他一卷书说,读了这卷书可以辅佐君王。

⑤车轮四角:车轮生出四角,意为使离人无法即刻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开篇两句,追忆了汉初三杰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历史往事,既写出了刘邦开创基业的雄豪意气,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光复故土,洗去金军侵略耻辱的一腔报国之志。

B. “一编书”,用张良佐汉的故事,写出张仲固可堪帝王之师;“小试”,有微讽之义,既讽刺宋朝不重用大才,又暗含词人勉励张仲固帅兴元只是牛刀小试,今后必能为国大用。

C. 本篇语言颇为精练,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一扫消极情绪,以之恰到好处地描写了热泪纵横的爱国情景。

D. 词的最后两句,以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词人对友人别后相思的满腹离愁,这种抒情方式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词的结构颇为紧凑,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上阕先追忆刘邦以汉中为据,重用贤才,多谋善战,剑指关中,开创汉朝基业的雄豪意气;接着笔锋一转,以“追亡事,今不见”一句加以过渡;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真题实战练习【名师精选全国真题,值得下载练习】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几度:几年。

②翻:反而。

③共传:一起举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

"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抒写伤别之情。

"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

"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2.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2.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 50首(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 50首(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50首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海南岛后,遇赦北还渡海时所作。

②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横斗转”,指时近深夜,点出渡海的时间,又照应诗歌题目。

B.遇赦北归,诗人回想自身遭际,发出了空有乘桴渡海之意的感慨。

C.诗人被贬海南蛮荒之地,九死不恨,表达了对朝廷的忠贞之情。

D.诗歌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蕴深远。

(2)诗的颔联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干戈王中①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

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

语出《诗•小雅•棠棣》。

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

泛指美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人间第一枝。

【注】① (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②端须:只该。

③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 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孤高的气势,隐含一丝落魄的哀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清高孤绝与月亮相匹配。

C. 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幽香。

正因为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纷把梅花装饰在头发上,一个“先”字强调了它与“众芳”的区别。

D. 整首词始终围绕梅花来写,赞誉梅花的品格。

词人一生仕途坎坷,以梅花自喻,寄托自己深沉的感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梅花清幽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1)B(2)①通过直接描写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清高幽独。

“姿”写梅花美丽的姿容,“冷艳”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清幽高洁的气质。

②通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环境,凸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美,加上“雪后”修饰,营造出一种幽冷的氛围,烘托出梅花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仙姿”。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清高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比,写梅花不能被其他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约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解析】【分析】(1)B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该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咏梅》曾写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愿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妒忌,把梅花写得极为美丽又清高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孤高的气势削减了,仿佛还有了一丝落魄的哀伤。

2020-2021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压轴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松树塘万松歌①(节选)洪亮吉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②。

【注释】①嘉庆初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成新疆伊犁。

此诗写于途经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南之松树塘之后。

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描写峰陡松直的画面,“无蒙茸”的景象衬托出翠峰青松的奇异。

B. 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山峰,写景生动形象。

C. 诗中青白赤墨的色彩对比令人应接不暇,为松树塘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D. 诗人所写的边塞风物是亲眼目睹,奇妙真实,与岑参边塞诗有相通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答案】(1)B(2)①景致吸引。

诗人初次见到奇伟瑰怪的西域美景,沉醉其间,忘却了被贬流放的痛苦。

②性格狂放。

诗人自称为“狂客”,豁达豪放,不惧坎坷磨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③品行刚直。

诗人虽处困境,却因青松的笔直向上,激发起奋发进取、坚守气节的决心。

【解析】【分析】(1)B项,“用白雪来比喻山峰”错误,“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意思是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是白云似雪。

故选B。

(2)本题,“大笑一呼忘九死”,意思是仰天大笑对松高呼忘记九死。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意思是,千座山峰万座山峰是同一峰,峰顶峭壁耸立草木再不蒙茏。

千棵松树万棵松树是同一松,树干全都矗立向上直插天空。

一座山峰云青一座山峰云白,青峰烟雾笼罩白云又似凝雪。

红松梢为橘红云杉梢为墨绿,树阴如黑云带雨扫除迎红日。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附答案详解)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附答案详解)★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③蕙,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4.A15.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解析】14.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诗歌的题目是《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考生要理解好其中的“奉和”与“见寄”的意思。

唐朝的时候,诗人通过寄送诗词酬唱的情况比较多,类似现在的笔友。

诗的题目给出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即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

由此可见,选项A“与外界不通音讯”是错误的。

15.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20诗歌鉴赏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及答案

20诗歌鉴赏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及答案

20诗歌鉴赏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韦应物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C解析:(1)C(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精选精练卷南阳期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世俗生活,信奉佛教,晚年便归隐于终南山,“南山陲”指他的别墅所在地。

B.作者经常独自一人游山赏景,自得其乐,“胜事”指的是山中美景。

C.颈联具体描写游玩的情景,作者沿着山溪走到水的尽头,便坐下来欣赏白云从山间升起,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D.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15、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14.D(“舍不得让老人回去”错,“热情”之说不当)15.(6分)两个字是“独”“空”。

(2分,每个1分)“独”,只身一人,诗人独自游山,随兴而为,自由自在,满眼美景不需与人共享,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己。

(2分)两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归隐生活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2分)(意合即可)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制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焰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B15.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2020-2021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

2020-2021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1)C(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

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 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3 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 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 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 ~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 注] 公元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 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3 分)扬州市3 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變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而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紧承《秋兴》(英一)结句"白帝城髙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而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火: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分析】(I)D项,“诗人而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 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版】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赠驭说高秀英①(元)王恽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

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

谁教若辈管兴亡。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②未易当③。

[注]①驭说,即说书。

高秀英,当时著名女说书艺人。

②拍板门锤,说书时使用的道具。

③未易当:没有改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连用叠词“短短”与“淡淡”,写出了说书女打扮素洁得体而脱俗的形象特点。

B.“拂”字准确传神地刻画说书女干净、利落的动作,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

C.上阕三四两句运用比喻(通感)手法形容艺人说书技高超,谈吐清雅、英爽,如含珠泻玉。

D.上阕写女艺人装束和高超的说书技艺,下阕写说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想评论,层次清晰。

(2)简要分析词的下阕末尾“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两句所表达的主旨。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结合诗中关键词语,关键意象,揣摩它们背后的含义。

【解答】(1)B.“表现了她嬉笑怒骂、愤世嫉俗的态度”错,“拂”字只表示一个干净利索的动作而已。

(2)“百年总是逢场戏”,语义双关:一是指百年兴亡,什么汉魏隋唐,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表达作者对人生兴亡的感慨;而是说说书作场,讲古论今,不过是逢场作戏,其间自有说书人一段辛酸在。

最后一句“拍板门锤未易”带有讥弹,百年兴亡不过是逢场作戏,说书人可顷刻间说破,然而仅靠说书人的褒贬,能在芸芸众生领悟其中的虚幻。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附解析)

2020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山东模拟)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2020-2021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注释】①晁衡,日本人。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监。

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

②若:如何。

(1)比较分析“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答案】(1)①虚实不同。

“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

“鳌”句光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动态意境。

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

《渭》诗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清新明朗特点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

但是不仅“柳”与“留”谐音,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

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情。

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万里之遥好像在天空一样。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含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

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2020-2021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详细答案

2020-2021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模拟和真题分类汇总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唐)李白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A. 两个B. 三个C. 四个D. 五个(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委婉B. 雄奇瑰丽C. 高亢豪放D. 明俊(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2)D(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

第三联借景抒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

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达性格。

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

A项,“含蓄委婉”不当,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这与尾联不合。

B项,“雄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

C项,“高亢豪放”,“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

D项,“明快俊逸”,明白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

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

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

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厚。

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附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综合经典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陆游樵风溪上弄扁舟,濯锦江边忆旧游。

豪竹哀丝①真昨梦,爽砧繁杵又惊秋。

坠枝橘熟初堪翦,浮瓮酪香恰受篘②。

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

【注】①豪竹哀丝:指管弦乐。

②篘:滤(酒)。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自己在樵风溪上和濯锦江边乘船游玩,忆起往日之事,为下面“兴”作铺垫。

B. 颔联写听觉,既有管弦乐声,又有杵击砧石声,“惊”字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C. 颈联选取熟橘和适合过滤的酒两种意象,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勾勒,生动形象。

D. “坠枝橘熟初堪翦”一句紧扣秋的特点,描摹秋的典型景象,语言清新典雅。

(2)请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1)B(2)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惊”字是指夜晚捣衣声惊扰了诗人的梦,让他回到现实之中,对以往生活再生留恋之情,故选项中“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表述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中,尾联“莫道身闲总无事,孤灯夜夜写清愁”的意思是: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

“清愁”二字直抒胸臆,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故答案为:⑴B;⑵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自己非常清闲,谁能看到自己每天晚上孤灯相伴独自抒写内心的愁闷呢,表达出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之情。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综合阅读范例(含答案解析)【2019高考真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C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许道宁,北宋画家。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

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14.D15.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4.B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特别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15.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四、【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10.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10.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9.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10.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