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2018 - 简洁版
心房颤动2018简洁版 ppt课件
2020/12/12
10
房颤与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兹海默病、血 管性痴呆的风险。
➢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认 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
➢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忆 力、执行力、注意力几个方面。
首诊房颤: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是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时间、有无 并发症。
非瓣膜病房颤: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关闭不全、腱索断裂等原 因)
瓣膜性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术后等。
孤立性房颤(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如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的年轻房颤患者,但该定义过于 宽泛,目前已不建议使用)、无症状性房颤等。
当房颤的心室率持续超过120-130次/分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 病,其发生与心肌的能量耗竭、重构、缺血等因素有关。
AF与栓塞:AF持续48小时即可形成心房附壁血栓,左心耳是最常见 的血栓附着部位,脑栓塞最常见。
AF与心衰
Hale Waihona Puke 2020/12/127
房颤与栓塞
卒中占80%,体循环动脉栓塞占20% 脑卒中:
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2020/12/1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心房颤动【范本模板】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据统计,我国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
77%,并随年龄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0.9%:0.7%)。
【病因】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
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
房颤常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房颤发生在无心脏病变的中青年,称为孤立性房颤。
老年房颤患者中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期表现。
【临床表现】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
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
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
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收缩力所致。
据统计,非瓣膜性心脏病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
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对于孤立性房颤是否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尚无一致见解.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度变化不定,心律极不规则。
当心室率快时可发生脉短绌,原因是许多心室搏动过弱以致未能开启主动脉瓣,或因动脉血压波太小,未能传导至外周动脉。
颈静脉搏动a波消失。
一旦房颤患者的心室律变得规则,应考虑以下的可能性:①恢复窦性心律;②转变为房性心动过速;③转变为房扑(固定的房室传导比率);④发生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
如心室律变为慢而规则(30~60次/分),提示可能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检查有助于确立诊断.房颤患者并发房室交界区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原因为洋地黄中毒。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房颤2018指南
4.2 病理生理学机制
多种因素参与AF的发生、发展,AF的发作需要触发因 素,其维持需要相应的基质;
4.2.1 心房重构 4.2.2 自主神经系统 4.2.3 遗传学基础 4.2.4 其他
4.2.1 心房重构
房颤的自然病程是一种畸形秀疾病,常由阵发性房颤 向持续性房颤进展。
定情况下,可自发产生快速电活动导致房颤的发生。
肺静脉异常电活动触发/驱动房颤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房颤重 要发生机制,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此奠 定了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治疗房颤的理论基础。
4.1.2 维持机制
AF的维持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多个理论假说:
1. 多发子波折返:房颤时心房内存在多个折返形成的子波,这些子波 并不固定,而是相互间不停的碰撞、湮灭、融合,新的子波不断形 成;
1.前言
本指南由CSPE(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 CSA(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国 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 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1 房颤的流行病学
尚健慧
源“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2018”
1.前言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3.房颤的分类 4.房颤的发生机制 5.房颤的临床评估 6.房颤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的管理 7.房颤的卒中预防 8.心室率控制 9.节律控制 10.房颤的外科和杂交手术治疗 11.特殊人群的房颤消融治疗 12.急性房颤的治疗 13.起搏治疗与房颤 14.尚待研究明确的重要临床问题
永久性房颤
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维持窦律的一种类型,反应了 患者和医生对于房颤的治疗态度,而不是房颤自身的病理生理 特性,如重新考虑节律控制,则按照长程持续性房颤处理
心房颤动2018-12-12
可根据症状、治疗效果、医师和患者的意愿来定义是否为永久性房颤。
临床表现
• 1.心排血量可减少25%以上。 • 2.少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初发房颤中21%
无症状。 • 3. 头晕、心绞痛、心衰。
• 4.动脉栓塞,体循环以脑栓塞最常见。 风心病房颤患者中60%、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中90%以上心 源性血栓来自左心耳。
1.13 1.02 1.88 3.74 8.70 ≥12.50
21 July 2015
卒中和出血风险预测的推荐
推荐
等级 水平
CHA2DS2-VASc评分被推荐用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预测
I
A
对于接受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应考虑进行出血风险评分以明确可改变的大
IIa
B
出血风险因素
高灵敏度肌钙蛋白和利钠肽等生物标志物,可考虑用于进一步确定房颤患者的卒
危险因素
积分
总分
H 高血压*
1
A 肾功能及肝功能异常(各 1 分)
1 或2
0
S 卒中
1
1
B 出血 L INR 值不稳定 E 高龄(年龄 >65岁 )
1
2
1
1
3
D 药物或饮酒(各 1 分)
心房颤动ppt课件
体积大者,心房大,房颤发生率高。
14
三、发病机制
房颤时的血流动力学: ——失去房室顺序 ——不规则的心室率:CO下降9% ——不适当的快速心室率: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血栓栓塞并发症: ——48小时即可形成 ——危险因素:高血压,血栓栓塞史,老年(> 75岁),心衰,瓣膜病,左房扩大(食道超声有 左房血栓)
攀登终点:窦性心律
选择的对象:
持续性(非自行终止)阵发性房颤。 经选择的慢性房颤。
27
五—1、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
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Ⅰc类、胺碘酮、索他洛尔
总有效率:60%左右。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房颤持续的时间, 心房的大小, 心房内血栓的形成, 其他。
中房颤均为占首位的心律失常
4
房颤的分类
持续时间: 1. 阵发性(paroxysmal)(<48h) 2. 持续性(persistent)(>48h) 3. 永久性(permanent) (>6个月) 发生原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以外的疾病、特发 性(孤立性) 心室率快慢:快速性房颤(心室率>110次/分)
8
三、发病机制-诱因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快速冲动
9
三、发病机制
发放冲动的心房局部病灶: 肺静脉内(90%以上) 其他部位 上腔静脉, 界嵴, 冠状静脉窦, 右心房后游离壁, Marshall韧带静脉。
10
三、发病机制
发生房颤的条件: 心房(如同蓝子)扩大, 能同时容纳3个以上的折返环。 折返环(如同苹果)小, 正常的心房能容纳3个以上的小折返环。
心房颤动PPT课件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心电图
按时服药的重要 性
定期检查心电图 的意义
健康宣教在心房 颤动患者中的应 用
提高患者的治疗 依从性和生活质 量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的护理查房
提供紧急情况下的自救 方法,如突然发作心房 颤动时该如何处理等。
保持冷静,避免紧张情 绪
休息,减少活动,避免 剧烈运动
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 疗
焦虑、恐惧
定义:患者因疾 病而产生的焦虑 和恐惧感
原因:疾病本身 带来的心理压力 和不确定性
表现:失眠、噩 梦、易怒、烦躁 等
对策:提供心理 支持和安慰,解 释疾病和治疗方 案
睡眠障碍
定义:心房颤动(AF)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导致患者失眠、白天疲劳等不适症状。
原因:AF患者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导致血液淤积在心房内,从而引起心房内压力升高,使患 者睡眠质量下降。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 化
感谢观看
汇报人:刀客特万
05
健康宣教
心房颤动(心房纤颤)的护理查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告知患者心房颤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危害:脑卒中、心衰、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和血压
添加标题
表现:活动耐量下降,稍微活动就会感到心慌、气 短、胸闷等症状
添加标题
原因: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淤 积在心房内,同时心室跳得快而没有充盈时间,从 而影响心室的射血量,导致心输出量减少
添加标题
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 并在运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运 动强度和时间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新版中医单病种—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定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地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变差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血栓形成是房颤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本病多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围。
【诊断标准】心房颤动的诊断必须依据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房颤波可粗可细,有时细至必须用右房或食管内电极方能记录到。
心室律大多绝对不规则。
当心电图显示室上性型QRS,律不规则,又无P波时,应怀疑房颤可能。
房室传导正常且未经治疗的患者心室率大多为100~160次/分;预激综合征患者并发房颤时,心室率有时可超过300次/分,可致室颤。
房颤时,众多心房颤动在房室结内隐匿传导或阻滞,心室律因而完全不规则。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律学会(HRS)联合发布的2014年AHA/ACC/HRS房颤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1.首发性房颤首次证实,伴或不伴症状。
2.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可反复发作。
3.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但≤1年。
4.长程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持续性房颤。
5.永久性房颤指房颤用药物或电转复后不能恢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为窦性心律后个能用药物维持,在转复后易复发者,或医生和患者放弃复律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以改善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辨证分型】房颤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湿瘀阻为标。
房颤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同样,其他脏腑病变亦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他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房颤动简介及治疗
心房颤动简介及治疗房颤介绍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病人往往以严重的心悸不适感而就诊。
据专家統计房颤导致血栓栓塞率为3%~8%,其中以脑卒中危害最为严重,而我国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患病率为17·5%,高龄人群脑卒中发生率是其他年龄组房颤患者的4.5倍。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房颤。
心房颤动的危险分级和抗栓治疗目前房颤的危险分级是根据对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否有脑卒中病史等因素而评估,可将房颤患者分为高、中、低危三级。
危险级别不同,其防治措施也有所区别。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病史、风湿性二尖瓣狹窄和瓣膜置换术后;中危因素包括年龄>75岁、高血压、心力衰竭、糖尿病;未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74岁、女性、冠心病和甲状腺疾病。
有任何一种高危因素或≥2种中危因素房颤患者应选择华法林抗凝;有1种中危因素或≥1种未证实危险因素者可选择阿司匹林或华法林治疗;对于没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推荐应用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
目前对高龄患者应用华法林尚有争议,因其出血率高于年轻患者,应警惕出血风险。
[详情]目前房颤的对策偶发房颤或阵发房颤且症状轻微者,可常规应用ß—受体阻滞剂控制其症状。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不论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应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将较快心室率减慢至100次/分以下,最好维持在70~90次/ 分之间。
对ß—阻滞剂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者,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临床常用药物是心律平;如果患者存在心功能不全或冠心病,临床常用胺碘酮。
[详情]房颤射频消融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患者症状严重则应选择导管消融治疗,尤其是对于无严重器质性心脏病者。
但目前房颤射频消融领域,存在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消融策略纷杂,以及对持续房颤的治疗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但房颤射频消融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是目前解决房颤的途径之一。
[详情]房颤的复律问题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如果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或虽达到目标心率,但患者症状仍然明显,也可以考虑复律治疗。
心房颤动
• ③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 QRS波增宽变形。
房颤治疗
【治疗原则】 • 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预防血栓栓塞、
转复和维持窦性节律、控制心室率是房颤治疗的基本原则。 抗凝治疗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导管消融 控制心室率
一、抗凝治疗
对于非瓣膜病患者,需要CHA2DS2-VASc 评分系统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CHA2DS2-VASc评分≥2分者,需抗凝治疗;评分1分者,根据获益与风险权衡,优选抗 凝治疗;评分为0分者,无需抗凝治疗。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前需进行抗凝出血的风险评估,目前临床上采用HAS-BLED评分系统 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
鹿泉妇幼医院内科
房颤定义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很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 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 动紊乱。
• 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心室律(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 血栓形成。
房颤分类
名称 首诊房颤 阵发性房颤 持续性房颤 长期持续性房颤 永久性房颤
内科学(第9版)
2、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均 可能转复房颤,成功率60%左右。
ⅠC类药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在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中,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特
这些药物的禁忌证。 伴预激综合征的房颤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立即直流电复律;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
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可加速心室率、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施行房室结阻断消融术,并同时安置心室按需或双
房颤规范管理路径-2018版
心房颤动规范管理路径目录一、心房颤动患者得筛查二、心房颤动分诊、诊断及鉴别诊断三、心房颤动风险评估四、心房颤动得抗凝治疗五、心房颤动得心率控制六、心房颤动得节律控制七、心房颤动得介入治疗八、心房颤动得外科治疗九、心房颤动栓塞、出血并发症得会诊及管理十、心房颤动患者得随访十一、心房颤动数据库得填报附录:参考文献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临床路径左心耳封堵术临床路径一、心房颤动患者得筛查心房颤动(AF)得筛查工作对于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
筛查开展得地点可以在医院门诊、社区医院、公园及广场等人流量集中得地方。
筛查通常就是免费进行,普通人群自愿参与,此属于机会性筛查。
据统计分析,心血管病专科医院AF筛查阳性率在8%- 10%目前筛查方法及工具多种多样:1、症状询问、脉搏触诊、自动血压测量等,此类方法虽简便易行,敏感性为87%-97%但特异性仅70%-81% 2、单导联心电图,为目前进行AF 筛查得首选工具,具有方便快捷、识别准确、图形可以保存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等优点,其敏感性为94%- 98%,特异性76%-95% [1, 2] ;3、多导联心电图,如医院常用得 3 导Holter 、12 导Holter 等,结果准确可靠,但存在费用相对较高、耗时太长、无法进行广泛筛查等问题;4、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相结合得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由筛查对象自行购置,用于长期监测,其敏感性98、5%,特异性91、4% [3~6];5、植入设备,如植入式Holter 、永久性起搏器、ICD、CRT 等,此类设备可以提示心房高频事件,部分设备可以提供心腔内电图以助诊断,结果可靠,可以有长达数年得监测时间,但费用昂贵、为有创性诊疗、无法大面积筛查[7-9]。
二、AF 患者得分诊、诊断及鉴别诊断 1 AF 患者得分诊流程AF 患者到达医院后,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血流动力学就是否稳定进行分 诊,既要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又要保证医疗资源不被浪费图1 AF 患者得筛查流程图 [10, 11]图2 AF患者得分诊流程图2症状性AF得诊断及鉴别诊断AF 得主要症状有心悸、胸闷等,在缺乏直接证据得情况下,需要鉴别有相同症状得其她疾患,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早搏、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要点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的建议》要点1 前言自2015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SA) 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协会(EHRA)、亚太心律学会(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 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2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2.1 房颤的流行病学2.1.1 房颤的患病率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
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及发病率不同。
2.1.2 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房颤导致女性全因死亡率增加2倍、男性增加 1.5倍。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2.2 房颤的危害2.2.1 脑卒中及血栓栓塞房颤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及体循环动脉栓塞的风险,其年发生率分别为1.92%和0.24%。
心房颤动的诊断与治疗(PPT)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房颤患者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 竭等。
危害
房颤可导致心房内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附壁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引起脑栓塞等严 重并发症。此外,房颤还可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房颤还可 引起心房扩大、心肌纤维化等结构性改变,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恢复窦性心律
通过药物或电复律方法, 尽可能将房颤心律转复为 正常的窦性心律。
控制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 房颤患者,应控制心室率, 以减轻症状和改善心功能。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血栓栓塞、心力 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策略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凝药物
主要用于维持窦性心律和预防房颤复 发,常用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 等。
并发症管理日益重视
对于心房颤动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医生们 越来越重视预防和管理工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早期诊断和干预
未来可能会更加注重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02
个体化治疗
随着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实现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Biblioteka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询问患者是否有心悸、 胸闷、气短等症状
检查患者是否有心脏 杂音、颈静脉怒张等 体征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 压、冠心病等病史
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
01
记录心房颤动的典型波形
动态心电图
02
长时间监测,捕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完整版)一、前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以来,有关心房颤动(房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EHRA/ECAS/APHRS/ 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和CSA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二、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危害1.房颤的流行病学(1)房颤的患病率:(2)房颤的致残率、致死率及医疗负担:2.房颤的危害(1)脑卒中及血栓栓塞:(2)心衰:(3)心肌梗死:(4)认知功能下降、痴呆:(5)肾功能损伤:三、心房颤动的分类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按照房颤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已成为共识[17,18],该分类方法有助于指导房颤的临床管理,一般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4类,其定义见表1。
心房颤动 当前最新认识及治疗的建议
心房颤动: 当前最新认识及治疗的建议前言自2015 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 发表《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以来,有关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问世,尤其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欧洲心律学会( European Cardiac Arrhythmia Society,ECAS) 等组织撰写的《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EACTS》及由美国心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欧洲心律协会(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EHRA)、亚太心律学会(Asia 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APHRS) 等组织撰写的《2017 HRS /EHRA/ECAS /APHRS / SOLAECE expert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fibrillation》的发表,集中展示了在房颤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
在此基础上,由CSPE 和CSA 共同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在吸收美国和欧洲指南精神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及专家认识,形成了《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现予发表,旨在提供新的学术信息和规范对房颤的全程管理。
2.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2.1 房颤的流行病学2.1.1 房颤的患病率截至2010 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 万例。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
房颤的临床评估
3、实验室检查
重点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全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甲亢是房颤的重要 原因之一。
4、影像学检查
1)经胸超声心动图:房颤患者均应行TTE检查以指导治疗。
2)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TEE是监测左心房血栓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的检查,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
3)胸片:有助于发现可能与房颤相关的器质性心、肺疾病。
4)CT或 MRI:多排CT心房成像可观察整体心脏结构的相关性,明确心房、 心耳的大小、形态,与肺静脉的解剖关系等,对指导房颤的消融治疗有重要意义。 脑部CT 或MRI检查,以检出卒中、指导急诊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决策。
房颤的卒中预防
血管疾病是指心肌梗死、复合型主动脉斑块以及外周动脉疾病
CHA2DS2-VASc积分≥2 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房颤 患者血栓事件的年发生率较高, 抗凝治疗带来的临床净获益明 显。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提 示,积分≥1分的男性或≥2 分的女性房颤患者服抗凝药物 亦有较明显的临床净获益。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
流行病学
截至2010年,全球房颤患者估测约3350万例.年龄校 正后患病率为男性0.60%、女性0.37%。40岁以上者 房颤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男性26%和女性23%。房颤 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且各年龄段 男性均高于女性. 我国在>80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7.5 %。
5)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CMRI可详细评估左心房的形态和功能,评估左 心房壁消融损伤程度.延迟增强MRI可用于评估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预 测房颤消融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RS波群形态正常,若因室内差异性传导或旁路前传时而变宽。
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洋地黄减慢心室率,儿茶 酚胺类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室率 加速。
实验室检查
血清电解质 肝功能 肾功能 血常规 甲状腺功能 BNP(无论哪一种房颤均可能使BNP升高,但不是预测房颤的独立标
危险因素
评分
充血性心衰/左室功能
1
不全(C)
各年龄段男性均高于女性)。 房颤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及脑卒中。
心房颤动的分类
阵发性房颤: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房颤超过12个月的房颤。
永久性房颤:特指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或者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反应医生和 患者对于房颤的一种治疗态度,而不是房颤自身的病理生理特征,如重新考虑节律控制,则按照长 程持续性房颤处理。)。
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是连续和不断变化的。
抗凝治疗被放在首位,这是因为脑卒中是房颤病死率的重要因素,而 有效降低房颤病死率的重要措施就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这使抗凝治 疗跃居为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对心率或心律的控制下降为第二位, 同时对伴发疾病的上游治疗也首次被正式确认。
卒中风险评估
CHADS2评分
起搏治疗。
体格检查
心律绝对不齐 心音绝对不等: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脉搏短绌;颈静脉搏动不规则 注意:心室律突然规整应该考虑 1):恢复窦性心律 2):演变为房速或者房扑呈2:1或4:1下传 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者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如使用洋地黄, 考虑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特征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振幅变化不定的f波;频率约 350~600次/分。
系统性疾病 :甲亢、电解质紊乱等 有器质性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等,老
年人部分是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的心动过速 期表现。 无器质性心脏病:情绪激动、手术等。
房颤的治疗原则
抗栓治疗 控制心室率 转复并维持窦律
一.抗栓治疗
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Framingham研究发现: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发生栓塞时间的机 率是对照组的5.6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AF发生栓塞的机率是对 照组的17.6倍。
AF与栓塞:AF持续48小时即可形成心房附壁血栓,左心耳是最常见 的血栓附着部位,脑栓塞最常见。
AF与心衰
房颤与栓塞
卒中占80%,体循环动脉栓塞占20% 脑卒中:
50-59岁为1.5%, 80-89岁为23.5% 非瓣膜病房颤发生脑栓塞风险
普通人群的6倍 瓣膜病房颤发生脑栓塞风险
普通人群的17倍
首诊房颤:首次检测到的房颤,不论是否首次发作、有无症状、是何种类型、持续多长时间、有无 并发症。
非瓣膜病房颤: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关闭不全、腱索断裂等原 因)
瓣膜性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置换、二尖瓣修复术后等。
孤立性房颤(原指无器质性心脏病如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的年轻房颤患者,但该定义过于 宽泛,目前已不建议使用)、无症状性房颤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 疗建议—2018
心房颤动(AF)
定义:房颤是一种快速、无序的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
不规则(房室传导存在时)。 临床特点:心悸、心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一。 年龄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步增加,且发病率
房颤与心肌梗死
➢ 房颤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倍,但与年龄 相关性较小,其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0.4~2.5%
房颤与认知功能下降、痴呆
➢ 房颤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痴呆、阿尔兹海默病、 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 即使对于没有脑卒中的患者,房颤同样可以导致 认知功能下降和海马部萎缩。
➢ 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记 忆力、执行力、注意力几个方面。
房颤与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不全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同时房颤患者中肾功能不全的风险也增加。
疾病症状
(1)心悸、心慌: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初发、阵发性房颤者多见 (2)乏力 (3)胸部不适:闷、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运动耐量下降:持续性房颤者多见
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心室率>150次/分的器质性心脏病发生房颤可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衰、急性肺水肿。 心衰并存房颤是引起心脏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房颤引起心室停搏可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黑矇、晕厥(达3秒或以上),如出现至少5秒的长间歇,应
志物)
影像学检查
心脏B超 TEE (经食道心脏超声):常用于指导房颤复律和射频消融治疗 X线胸片 多排CT 心脏MRI
其他检查
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阵房颤及无症状性房颤。 心电事件记录仪 心脏电生理检查 睡眠呼吸检测仪:明确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是房颤的一个高危因
素)
房颤病因
房颤的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老年 高血压 糖尿病 心肌梗死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 肥胖 呼吸睡眠暂停
心胸外科手术 吸烟 运动 饮酒 甲状腺功能异常 脉压增大 家族史
基因变异
房颤的后果
AF发作时,心房的泵血功能基本丧失,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15%或以 上。
当房颤的心室率持续超过120-130次/分时,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 病,其发生与心肌的能量耗竭、重构、缺血等因素有关。
体循环栓塞常见部位依次为:下肢、肠系膜及内脏、上肢
房颤与心衰
➢ 心衰与房颤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常同时存在并形成恶性 循环,互为因果。
➢ 房颤使心衰的患病率增加3倍 ➢ 随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心功能1级者房颤发生
率<10%,心功能4级者房颤发生率为55%,住院的房颤 患者中1/3存在心力衰竭 ➢ 心衰合并房颤者,可以联合使用地高辛和受体阻滞剂 (对于LVEF正常的心衰可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控 制静息或活动时心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