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合集下载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

4、联合用药:针对复杂病情或慢性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个方 剂,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同时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5、长期调理:许多疾病需要长期调理,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守法守方,切勿 随意更改变方换药。同时强调患者的自我管理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参考内容
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其 中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在疾病 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对这 些传统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感谢观看
首先,由于该理论较为抽象,难以准确把握,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 主观性。其次,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个案报道和回顾性分析上,缺乏大样本、前 瞻性的循证医学证据。最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作 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尚未完全阐明,这也限制了该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结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实践意义。 虽然目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探 讨。未来的研究应注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客观 化和标准化,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推广价值。 应加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研究,以期为该理论的深入应用 和现代中医内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引言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八纲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该 理论根据病因、病理及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证候,将人体分为卫、气、 营、血四个层次,用以阐述疾病的深浅、病情的轻重和传变规律,指导临床辨证 施治。在中医内科临床中,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次演示将 对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在中医内科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绛无 苔,脉细数(热+热伤心营心烦+热迫血行 轻证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29
Diagnostics of TCM
卫气营血辨证
(四)血分证
其他辨证
概 念:是指温热病邪深入阴血,导致耗血、动血、动风、耗阴所 表现的一 类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临床表现:
热盛耗血动血:见身热夜甚,躁扰不宁,或昏狂,斑疹显露, 色紫黑,吐血、 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4
Diagnostics of TCM
六经辨证
其他辨证
二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 三阳病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表现为热、实 三阴病证(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表现为寒、虚
病初,外感寒邪在肌表经络,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 热证;或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直入三阴经,表现为阳虚里寒 证。
辨证要点: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表热证)
27
Diagnostics of TCM
卫气营血辨证
(二)气分证
其他辨证
概 念: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 表现的里实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心烦 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邪热壅肺:则兼见咳嗽,胸痛,咯痰黄稠; 热扰胸膈:则兼见心烦懊侬,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则兼见日晡潮热,腹部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 狂乱大便秘结或下利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郁胆经:则兼见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热+ 津伤)
28
Diagnostics of TCM
卫气营血辨证
(三)营分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屮K戳耐重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外感热病的概念、广义伤寒与狭义伤赛的区别。

2.宁解温热輛的概念及其特点。

3.理解4.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及其传变规律。

5.掌握六经病证的主要脉证。

6.掌握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主要脉证。

□辦证方肉概说•八纲辨证: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辨证的基础气血津液病因辨证:审证辨求因或审因论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U外感热病辨证外感热病的概念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受六淫邪气或疫病之气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总称。

概说'伤寒(狭义):伤于风寒邪气而致; 外感热病Y'温病(温热病):感受四时温热邪气;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 伤寒丿狭义:专指伤于风寒邪气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饬寒枪》柞者楂机,粤件狗生才公无切~谿耳,南阳那俚阳人。

声时雄同那想命租曇底,虧曇多思,伶至韦出扌置,德*透討崑*娜,鸟年佬界隸扌世。

©乂对临证底曇的卓越漬献,而械后世奉£医鱼。

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三阳病(^)三明病(里丿•卩日!-阳=>明=少=>阳病太>阴=少A 「厥=>阴病病病(表)俚)(半表半里)俚)俚)俚)(实热证)(、寒攻邪为主扶正为主六经辨证2 •六经病的传麦传变类矍仃丿循经传-—病证按夫经次序相传⑵越经传-…病证不按六经次第,隔经而传⑶表里传…•病证按阴阳互为表里的两经之呵相传(越经传之一种)六经辨证⑷直中•…病邪初起不经阳经,直入三阴者2 •六经病的传变⑴合病:两经或三经病证同肘出现,无先后次序之分。

(2)并病:一经之病未罢,另一经证候又见,有先后次序之分。

六经辨证3 •夫经病的治疔廉则•病盛三阳,邪肉正感,攻邪为主:太阳病宜解表发汗;阳明病宜请泄里热;少阳病宜和解彙里。

•病農三阴, 邪盛正衰, 扶正为主:鑫少阴病壹扶阳育阴;厥阴病热者宜请、六经辨证的概念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对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课件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卫气营血辩证和六经辨证是中医 辩证论治中的重要理论,对于临
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卫气营血辩证主要针对温热病, 强调病情的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
而六经辨证则针对伤寒病,强调 病位和病邪的性质。
两种辩证方法各有特点,但在临 床应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为中医 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指导。
CATALOGUE
六经辨证
太阳经证候
太阳经证候:指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所致的证候。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外邪侵 袭,太阳经首当其冲,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
太阳经证候是六经辨证中的表证,以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为主要表现。
太阳经证候多由外感风寒所致,邪气侵袭人体,正邪相争于太阳经,导致一系列症状的出现。 恶寒、发热是太阳经证候的典型表现,头项强痛、脉浮也是常见的症状。治疗太阳经证候应 以解表散寒为原则,通过发汗的方法驱散外邪,使疾病得以康复。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 六经辨证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ATALOGUE
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候
卫分证候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浅表层次,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为 主要表现。
卫分证候是温病过程中的第一阶段,病邪侵犯人体的浅表层次,主要侵犯肺卫, 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白 或薄黄、脉浮数等。治疗原则以辛凉解表为主,常用药物有银翘散、桑菊饮等。
气分证候
营分证候
血分证候
血分证候是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最深 层次,以出血、发斑等症状为主要表 现。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 点。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 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 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 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 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 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腑证:



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 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 或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 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故身热日晡尢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 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上灼心 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 急,亦可见滑数。 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 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 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 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

六经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的阳郁厥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

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卫气营血病证和三焦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继承基础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对久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意义更为重大。

六经辨证下,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

六经辨证下,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

要正确认识在已有伤寒学六经辨证学说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出现的原因,我们首先要理解他们的概念。

伤寒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所创立的,源于《内经》,以六经为纲,系统地阐释了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及其传变的基本规律,并阐明了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具体方法。

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明六经来归纳疾病变化的六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分析正气之强弱,病邪之进退,以明确疾病的寒热性质,虚实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理、法、方、药。

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由叶天士创立,以伤寒论为基础进行补充与发展。

以卫、气、营、血来代表温热病的四个阶段和层次,以此来辨别疾病所在的部位以确定治法。

由此我们可知,伤寒学说认为,寒邪是外感热病的致病主因,大多数热病都是因感受寒邪引起的。

而温病学认为,温病的病因,是六淫之中性质温热的一类病邪—即温邪所致。

(补充:现代温邪是指六淫中性质温热的一类病邪,分风热病邪、温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这是导致不同温病的主要病因。

这种病因学说既容易解释温病的病机,又与以寒凉清解为主体的温病治法方药相吻合。

)六经传变规律:循经传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后世亦有医家认为循经传,越经传最常见表里经传变,如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直中,是指外邪不经三阳,直入三阴。

除此之外,还有合病以及并病,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并病是指一经证侯来罢,又出现另一经证侯。

温病传变规律:从横看,是卫~气~营~血,从纵看是上焦~中焦~下焦。

同时有特殊传变,如“逆传心包”,是卫不传气而直人营,还有卫气同病、卫营合邪、气血两潘等等,亦有类似伤寒直中而直接表现气营血分病变。

形成的原因:1.江南地势低下潮湿,尤多雾露,最易产生外湿。

湿热交阻,久留不去,内着筋脉,致气血运行不畅,易发生筋脉拘挛、肢体麻木或痹痛。

正是由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炎热,生活于此地的人们易于感受湿浊温热之邪,故湿热、温热之疾多发。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22
2、少阴热化证
病机:肾水亏虚,心火上亢。 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少津,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
整理课件
23
(六)厥阴病证
•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谓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阴:太阴、少阴。交:传;尽:最后。
• 厥阴为三阴的最后一经。为阴之尽头,寓有阴尽阳生之义,
故俗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阴又称尽阴,一阴,为阴尽阳
(1)病机:营热伤阴,心神被扰。---心和心包
(2)主证: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1.热伤营阴---深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思饮,心烦不寐,或见斑疹隐隐, 神昏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热入心包---卫分邪热直接内陷心包
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滑
的统称。 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2.传变快;3.初起即见热象偏
重,易于化燥伤阴。
整理课件
1
一、概 述
(二)意义 1.代表看温热之邪入侵人体由浅入深的四个病理阶段。 卫分证:犯表,病在肺卫皮毛。 气分证:入里,极期高热阶段,累及内在脏腑。 营分证:入营,病位在心和心包络。 血分证:入血,病位及心、肝、肾。(耗血动血) 2.代表着温热病邪耗伤津血的程度 卫分证:邪热尚浅,伤津未甚,燥热轻微。 气分证:伤津严重,实热征象明显。 营分证:由伤津及至伤血,一是伤血之轻症阶段。 血分证:由伤血及至动风扰神,是伤血之重症阶段。 一般卫分、气分以伤津气为主,营分、血分以伤血为主。
吐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 2、肝热动风证——血热灼伤肝经,肝风内动。
发热、心烦、口渴,头痛眩晕,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舌 红绛,脉弦数。 3.血热伤阴证——血分热盛,耗伤阴液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过程-曹东义巜中医群英战SARS》之三十八讲SARS传变规律从巜内经》热病、到张仲景《伤寒论》、再到吴又可的《温疫论》,清代温病四大家,他们讨论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疾病,都是讨论所有外感病共同的诊治规律。

虽然他们关于病因病机认识有同有异,众说纷纭,但是求同存异,辨证理论体系也是逐渐丰富起来了。

那么,如何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合理成分传承下来,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是注重把握整体,还是看重阶段的描述,如何兼顾众长?分析不同辨证理论体系,讨论它们论述的传变规律,正确认识循经传、越经传、隔经传。

王秀民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面对非典新瘟疫,应该如何探索其辨证规律的问题。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流行性,符合古人对于瘟疫病的描述。

在中国古代瘟疫病曾经多次流行,瘟神肆虐神州赤县,上演过多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活剧。

仅西汉后期的90年之中,就发生了十几次瘟疫流行。

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了外感热病的“蒸蒸而热”,因为“发热”既可以是病人的主观症状,也可以很容易地被医生和家人客观地察知,所以“热病”应当较早地被古人了解,而对于引起发热的病因的了解,应当晚得多。

《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

在《伤寒论》六经病篇中,仲景处理经络与证候的关系较为灵活,因为伤寒六经病虽有较多的证候与其所属之经络关系密切,但也有一些证候则难以用经络关系予以解释。

《诸病源候论》按一日、二日、三日等推演热病、温病、伤寒、时行等各种外感病的证候。

《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皆按伤寒一日、二日、三日等分类罗列处方,也反映了“日传一经”的深刻影响。

甚至清代的何秀山在注解《通俗伤寒论》的序言中,还坚信外感热病会在第七日、十四日、二十一日痊愈。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其他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病案举例]1.浦某,女,10岁。

1978年7月8日入院。

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

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

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2.姜某,女,45岁。

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

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

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二、卫气营血辨证[病案举例]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厥阴病
1 2
症状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 蛔、下之利不止等。
治法
清上温下,代表方剂为乌梅丸。
3
病机
阴阳气不相顺接,厥逆乱于中,上热下寒,寒热 错杂。
03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 系与区别
联系
两者都是中医辩证的 方法,用于分析疾病 的原因、性质和病位。
两者都强调个体差异 和病情变化,注重整 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常用于辨识外感风寒所致的疾病。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特点,将其归属于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或厥阴经,有助于 确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从而选择适当的治法方药。
案例分析
• 案例一:卫气营血辩证应用:某患者因高热、咳嗽就诊,医生通过卫气营血辩 证,判断其疾病初期属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随病情发展至气分证,表现为 高热持续、口渴等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后至营分证,出现神昏谵语等严重症 状,治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最终至血分证,表现为出血等症状,治以凉血 散瘀。通过辨识不同阶段的证候,医生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
治法
清泻阳明,代表方剂为白虎汤。
病机
邪热内盛,胃肠燥热,津伤液耗。
太阴病
症状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缓等。
治法
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病机
脾胃虚寒,运化失司,寒湿内生。
少阴病
症状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舌淡苔白等。
治法
温补肾阳,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病机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气血运行无力。
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辨证
目 录
• 卫气营血辩证 • 六经辨证 • 卫气营血与六经辨证的联系与区别 • 辩证的实际应用与案例分析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谈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是分别运用于《伤寒论》和温病学说中的两种辨证体系,都是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学说。

学习《伤寒论》与温病学,明确两种辨证体系的相互关系,逐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更有效地指导于临床。

这对于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促进中西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要理解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对六经、卫气营血分别在《伤寒论》,温病学中的含义,这是首先要明确的。

六经卫气营血最早见于《内经》。

而《内经》中的含义与《伤寒论》,温病学的含义是有区别的。

六经的含义在《素问·热论篇》原旨为六类经络的名称(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以及反映与此相关的一些病变证候而言。

六经在《伤寒论》中的含义如何,这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问题。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家的认识也就有着显著的差异。

有的认为是经络,有的认为指气化;还有的认为是证候,或指八纲,这是前人的看法。

对六经的认识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伤寒论》中的“六经”概括了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代表一定情况下疾病所表现的各种现象的归纳和概括,从而作为辨证的纲领,论治的准则。

卫气营血在《内经》中,所论多指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

《素问·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所谓“卫”者,水谷之悍气;“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译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营”者,水谷之精气、“血”者,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四者都是从营养饮食中来,它们是补充机体所需的一种物质力量。

卫是附于气的,营是附于血的,卫气是卫护和调节机体功能和抗邪的作用,营血是营养和补充机体物质的要素。

而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则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迸一步引申其义。

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作为区分证候类型,标志病情浅深轻重,概括病机的传变过程,确定治疗方法的依据。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缺陷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缺陷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缺陷已有3289 次阅读2011-4-22 08:59|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外感病,传染病,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杂谈|传染病, 杂谈, 外感病,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上述可见,祖国医学的外感病传变学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只有“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才作为有效的外感病辨证模型应用于临床。

今天,当我们深入临床发现,它们也不能适应当代传染病的临床实践,从教科书和一些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著来看,它们已经不得不让位于“分型辨证”,其内在原因是什么?2.2.1 把握临床特征的欠缺对于外感病临床特征的把握,古代医家有其内在的必然的缺陷,这是因为:①医师从业的方式,由于当时的专业分化不全和病种分类模糊而难以对某一疾病进行集中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②资料的搜集方法,由于没有数理统计和临床流行病学的介入,个案分析往往导致结论偏倚;③理论移植的实用主义,由于受到笼统的自然哲学支配,可供选择的理论模型非常有限,如六经辨证的分期依据基本上来源于《素问·热论》的“一日巨阳……”,最后不得不忙碌于临床“变数”的应对。

2.2.2 分类病种的不确切性由于病原学、病理学、发病学研究的欠缺,无法对外感病进行科学的疾病分类:①《伤寒论》虽然将外感病按六经分证,但基本上是对整个外感病笼统而言,而缺少病种的概念;②“温病学”虽然对四时温病进行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等分类,但其模型的精细程度、可操作性与临床实际还有较大差距,难以高效指导当代传染病诊疗。

2.2.3 应对变数的处理方式及其不足(1)在“六经辨证”中,除关于“六经”概念的繁杂纷争,莫衷一是(什么都包括了的理论或概念,可能就什么也说不清)难以构成确切的操作规程外,关于六经传变的观点也纷沓杂至[11,12]。

后世医家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称之为“循经传”,把不以此序的传经称之为“越经传”(“越经传”中的表里两经相传者为“表里传”),以此来解释临床上碰到的复杂多变的演变特点。

外感病辨证方法

外感病辨证方法

阳明病证
阳明病是外感热病过程中正邪剧争的极期阶段,
其特点是阳热炽盛,性质属里实热。 发病原因:多由太阳病失治、误治,伤津化燥, 邪热内传入里所致;亦有津液素亏而阳气偏盛之 人,感受外邪,化热入里而成。 主要脉症: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实际是指胃肠的实 证、热证,根据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的不同,可 分为经证和腑证两大类型。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 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腠理不固,风邪袭于肌表,营卫不和 所致。 2、以恶风、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 要表现。
太阳经证
太阳伤寒证 概念:
太阳伤寒证是指由于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 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脉浮紧。 辨证要点: 1、本证多由寒邪侵袭体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2、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身疼,骨节痛, 脉浮紧为主要表,或兼见气喘等症状。 3、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前者以汗出, 脉浮缓为主症,又称表虚证;后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症, 又称表实证。
阳明经证
概念: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 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烦渴引饮,面赤气粗,心烦,舌苔黄燥, 脉洪大。 辨证要点: 1、本证有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 屎内结的病机。 2、以身大热、大汗出,大渴、脉洪大为主要表现。 3、有实热的一般表现:如面赤气粗,心烦,舌红苔黄燥。
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外感病过程中的后期阶段,病情多属危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统一性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是温病学用于急性热病的辨证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急性热病的认识,局限于伤寒邪从皮毛而入,由表及里,须横看;温病邪从口鼻而入,由上及下,须竖看。

伤寒的病因为寒邪,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温病的病因为温邪,温为阳邪,最易伤阴。

伤寒用六经辨证,温病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伤寒始于足太阳,传足不传手;温病始于手太阴,传手不传足。

伤寒的治疗宜温宜热,温病的治疗宜寒宜凉。

伤寒下不嫌迟,温病下不嫌早等,两者完全不同,绝对不能混称。

这样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的。

对本来应当是统一的分成了两个,斤斤计较伤寒与温病之异名、异源、异治,形成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以致一些伤寒家不善于用温病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温病家也不善于用伤寒法之长以治急性热病,无论从教学上或是临床上都脱离了实际,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

实际上两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古代医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如宋伤寒学家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说:“论伤寒、中风、热病、中暑、温病、湿病、湿疟、风温、温疫、中湿、湿温、痉病、温毒之名,天下之事,名定而实辨,言顺则事成,又况伤寒之名,种种不同。

”指出伤寒包括了各种不同热病。

吴鞠通《温病条辨》也指出温病有九种:“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湿,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两者何其相似,因此伤寒与温病应当是一个同义语,从现代的各种急性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来说,是属于中医急性热病范围内的,亦即是属于伤寒温病范围内的,虽然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对急性热病的认识上,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探讨,但对辨证、治疗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并无原则上的分歧。

诚然,从伤寒发展到温病,在对各种急性热病发展、辨认、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确实比较深入而细致,但毕竟是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主要研究急性热病的共性规律,不管是风温、春温、暑温、伏暑、秋燥、湿温、冬温等也好,或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也好,都是共性的东西,要使中医急性热病的理论与实践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进一步整理提高,必须将宏观的共性认识与微观的个性认识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步,又首先必须将作为共性认识的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统一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分证:温热病邪深入阴分的深重 阶段,已影响到血的物质基础。热 入血分可造成各个部位出血;热邪 耗血伤阴,筋脉失养可导致抽搐、 神昏,舌紫绛,脉数。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卫气营血证候的病机层次反映了病 变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具体来说: 卫分证病位最浅,属表证,病情 最轻,持续时间也短,治疗容易;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厥阴病主要脉证:口渴饮水不止,气上 冲心,胸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呕吐或 吐蛔,厥逆下利。 • 治法:平调寒热,和胃驱蛔。方用乌梅 丸。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卫气营血辨证
概说
• 温热病的概念:是感受四时温热病邪 引起的多种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 的统称。 • 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2.传变快; 3.初起即见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传: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情 由轻浅向深重发展。 1.邪在卫分,不经气分阶段,直人营分、血 逆传: 分,即所谓“逆传心包”。 2.温热邪气不经卫分直入气分、营分、血分 或卫气同病、气营同病、气血两燔。
卫气营血的治疗原则
• 卫分:在卫汗之可也(辛凉清解法); • 气分:到气才可清气(清泄气热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六经病?简述六经病证的主要脉证? 2.如何鉴别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 3.阳明病的“四大”主证是什么? 4.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规律有何不同? 5.简述卫气营血辨证的治疗原则? 6.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主要脉 证是什么?
辨证方法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概说
经络辨证
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
概说
• 八纲辨证:辨证的总纲 脏腑辨证、经络辨证 :辨证的基础 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补充 病因辨证:审证求因或审因论治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热病辨证 三焦辨证
概说
外感热病的概念
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受六 淫邪气或疫疠之气后出现以发 热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或 感染性疾病的总称。
概说
伤寒(狭义):伤于风寒邪气而致; 外感热病
温病(温热病):感受四时温热邪气;
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 伤寒 狭义:专指伤于风寒邪气的外感病。
六经辨证
《伤寒论》作者张机, 字仲景,约生于公元150 ~219年, 南阳郡涅阳人。 少时随同郡张伯祖学医, 好学多思,终至青出于 蓝,医术远超其师,与 华佗并称于世。因其对 临证医学的卓越贡献, 而被后世奉为医圣。
卫气营血辨证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生于康熙乾隆 年间(约公元1666~1745年), 祖、父两代俱业医。十年内 先后从十七师,毕生忙于诊 务,因此著作甚少。卫气营 血辨证的内容见于《温热经 纬》一书中的温热论治篇。
卫气营血辨证
• 卫气营血的生理含义
• 卫:即卫气,敷布于体表,温养皮肤 肌肉、调节汗孔开合、抵御外邪入侵。 代表人体的卫外功能。 • 气:泛指人体内脏功能活动的表现及 其物质基础。
六经辨证
1.什么是六经病证 • 六经病证是指病邪侵 犯太阳、阳明、少阳 三阳经和太阴、少阴、 厥阴三阴经所表现的 证候。
六经辨证
三阳病(表)
太 阳 病
(表)
三阴病(里)
太 阴 病
(里)
阳 明 病
少 阳 病
少 阴 病
(里)
厥 阴 病
(里)
(里) (半表半里)
(表、实、热证) 攻邪为主
(里、虚、寒证) 扶正为主
• 营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法) • 血分: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 血法)。
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 卫气营血辨证是对温热病四类 不同阶段证候类型的概括,阐 明了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浅 深、病情轻重、各阶段的病理 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并为治疗 提供了依据。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卫分证 •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 红,脉浮数。 • 病机:温邪外袭,表卫郁阻。 • 治法:辛凉清解。
气分证病位进了一层,属里证,病情较 卫分证为重,此时正盛邪实,邪正剧争, 若治疗及时,每可驱邪外出,使疾病好 转痊愈; 营分证和血分证,病位最深,病情危 重,热邪步步深入,正气节节衰退,若 处理失当,正不胜邪,往往险证迭起, 危及生命。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卫分证 ─ 属表

气分证 气分证较浅
属里

营分证 血分证
六经辨证
2.六经病的传变 传变类型 ⑴循经传----病证按六经次序相传 ⑵越经传----病证不按六经次第,隔经而传 ⑶表里传----病证按阴阳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 相传(越经传之一种) ⑷直中----病邪初起不经阳经,直入三阴者
六经辨证
2.六经病的传变 (1)合病: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无 先后次序之分。 (2)并病:一经之病未罢,另一经证候又 见,有先后次序之分。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营分证 • 2.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 不语,手足厥冷,舌红绛,脉滑数。 • 治法:清心开窍。用清宫汤送服安宫 牛黄丸。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 证候:高热,躁扰昏狂,阵阵抽搐,斑疹 透露,或吐、衄、便、尿血,舌深绛,脉 数。 • 病机:血热炽盛,耗血动血,动风伤阴。 •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熄风。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 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少阴病主要脉证:畏寒蜷卧,精神萎 靡(但欲寐),嗜睡,手足厥冷,脉 微细。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少阴寒化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下利 清谷,心烦,但欲寐,舌淡,脉沉微。 • 治法: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 • 少阴热化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 红少苔,脉细数。 • 治法:滋阴降火。方用黄连阿胶汤。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太阳病主要脉证:恶寒(或恶风)、发 热、头项强痛、脉浮。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 浮缓。 • 治法:祛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 疼痛,或兼喘,脉浮紧。 • 治法:散寒发汗,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六经辨证
3.六经病的治疗原则 • 病在三阳,邪浅正盛,攻邪为主:太阳病宜解 表发汗;阳明病宜清泄里热;少阳病宜和解表 里。 • 病在三阴,邪盛正衰,扶正为主:太阴病宜温 中祛寒;少阴病宜扶阳育阴;厥阴病热者宜清、 寒者宜温。
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对外感热病在 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 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把伤寒病归纳为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个阶段或六类证候,用以说明其病位、 病性、病势趋向以及六经病证之间的传变 关系。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少阳病主要脉证:口苦,咽干,目 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 治法: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太阴病主要脉证:腹满,呕吐,食欲 不振,腹泻时痛,喜温喜按,口淡不 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 •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用理 中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1.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 出血证,血色深紫,斑疹透露,发热夜 重,舌深绛,脉数。 治法:凉血散血解毒,方如犀角地黄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血分证 2.热极生风:高热,口渴心烦,手足抽搐, 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厥冷,脉弦 数 。 治法:凉肝熄风,方如羚羊钩藤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气分证 1.邪热入胃:高热,但恶热,汗多,口渴思 冷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等, 即一般所说的“四大”见症。 治法:清泄气热。方如白虎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气分证 2.热结肠道:日晡潮热,大便燥结,腹 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脉沉实有 力。 治法:攻下泻热,方如增液承气汤。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卫分证 1.邪在皮毛:以发热重,微恶风寒,口 干,咽痛为主。治以辛凉解表,方如 银翘散。 2.邪在于肺:以咳嗽少痰,口干咽痒为 主。治以散热宣肺,方如桑菊饮。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气分证
• 证候:发热不恶寒,但恶热,口渴饮冷, 汗出,苔黄,脉洪大。或潮热便秘,腹满 硬痛,拒按,苔黄燥,脉沉实有力。 • 病机:正盛邪实,相争剧烈,里热炽盛。 • 治法:清泄气热。
• 气分证:温热病邪入里,影响人体 的功能活动,正邪相争于里,主要 表现为功能亢奋,出现高热、苔黄, 脉数有力。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 营分证:温热病邪深入阴分的轻浅 阶段,影响到血的功能,但尚未动 及血的物质基础。血的功能与“心 主神志”有关,主要表现为心神被 扰,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卫气营血的主要病理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董振华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外感热病的概念、广义伤寒与狭义伤 寒的区别。 2.了解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3.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及其治疗原则。 4.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及其传变规律。 5.掌握六经病证的主要脉证。 6.掌握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 主要脉证。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营分证 • 证候:发热夜甚,心烦不寐,口干,反不 甚渴,或见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烦躁神 昏。舌红绛无苔,脉细数等。 • 病机:热伤营阴,心神被扰。 • 治法:清营透热。
卫气营血的主要脉证
• 营分证 • 1.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思 饮,心烦不寐,或见斑疹隐隐,神昏 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 治法:清营透热。方用清营汤。
六经病的主要脉证
• 阳明病主要脉证:身热不恶寒,反恶 热,汗自出,口渴引饮,脉洪大(一 般称为四大证)。或潮热,便秘,腹 满胀痛,脉沉实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