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有利于扩大就业
从解决就业问题来看,大城市远比中小城市 特别是小城镇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 是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能够吸收较 大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 大城市更容易养活穷人。
4.3 大城市有利于控制污染
4.4 超大城市人口仍有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660个,人口1000 万以上的城市有3个,400-1000万城
论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合理布局
1. 大城市和小城镇: 两条道路之争
1.1 城市发展的两条思路
一是集中主义的发展思路,主张将大都会作为主要
的城市化手段;主要优点是:经济能量高度集中, 人口高度密集,有大规模的生产和商品集散中心, 也有完备的金融服务和交通枢纽;它不仅连接着国 内各地的市场,而且还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 的重要渠道;大都会更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二是分散主义的发展思路,认为大力发展小城镇更 加有效。大都会产生污染严重,住房紧张,乱占耕 地,交通拥挤等城市病。
功能”时被占用的,城市规模与该城市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一般是正相关的,考虑到这一差别,仅就纯粹消 费功能的用地而言,20万以下城市应该是最大的。
1.42 城市交通污染和能耗情况的比较
表3 1985/1986年英国人口密度和每周人均出行里程(公里)的关系
人口密度(人 /公顷) 1以下 所有的方 式 206.3 小汽 车 159.3 公共汽车 铁路 步行 其他方式
小汽车
公共汽车
铁路
步行
其他方式
资料来源:Fulford, C. (1996). The compact city and the market: the case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P. 125. (转引同上)
从表3可以看出,随着人口密度由低到高,
每周人均运用所有的方式所出行的距离之 和也不断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使用 小汽车次数下降引起的。与小汽车出行里 程的变化趋势相反,人们依靠公共汽车、 铁路和步行等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却随着人 口密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表4 1985/1986年英国城市规模和每周人均出行里程(公里)的关系
这一战略实质上是要形成一种“集中—均
衡”式的国土空间开发模式。 所谓集中,是指在较小区域范围内集中开 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 城市密集布局,以较少的国土空间承载大 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活动,提高 空间利用效率。 所谓均衡,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若干 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城市化地区,并在全国 国土空间上相对均衡分布,形成带动区域 发展的新增长极,逐步缩小区域差距。
Hale Waihona Puke 4.11 采取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到2020年,在预计人口14亿、城市化水平60% 的前提下,若实施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即 6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特大以上城市、大城市、 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口比重分别为 0.19、0.14、0.1、0.09、0.08,全国城镇建成 区占地总量:164780平方公里;
50及以上
所有的地区
129.2
159.6
79.9
113.8
1l.9
9.3
15.2
11.3
6.7
5.9
15.4
19.1
资料来源:Barret, G..(1996).the transport dimension, in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p.172 (转引自王放《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
4.1 优先发展大城市有利于 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从农村居民点(自然村)-建制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 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其人均占地面积(平方米), 依次递减为170 -154 - 143- 108 - -88-75。即使从 小城镇建设成效最高的苏锡常地区来看,建制镇的建成区面 积平均已达到1.53平方公里,但平均每个建制镇的常住人口 仅为6384人,建制镇的人口密度为4169人/平方公里,不到 国家标准的一半。小城镇用地存在着严重的不经济现象。据 测算,我国建制镇单位土地面积的建筑容纳量即容积率还不 到0.2。全国小城镇可盘活的用地在30%以上
所有的方式
城 市 地 区 内伦敦 外伦敦 大城市地区 人口25万以上的其他 城市地区 10万-25万 5万-10万 2.5万-5万 3000-2.5万 农村地区 所有的地区 110.5 166.6 112.7 141.2 160.5 154.5 151.0 175.7 211.0 159.6 45.3 113.3 70.6 93.6 114.8 110.4 110.8 133.4 163.8 113.8 12.0 8.9 16.9 11.2 8.6 7.2 5.7 7.2 5.7 9.3 34.1 23.3 4.7 8.3 11.3 13.0 12.5 8.0 10.9 11.3 2.5 2.6 3.4 4.2 3.2 3.7 3.7 3.0 1.7 3.2 16.6 18.5 17.1 23.9 22.6 20.2 18.2 24.1 28.9 22.0
1.5 城市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环 境 污 染 状 况 O 图1 城市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 城市规模
美国学者舒克拉和帕里诃所做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大气污 染和城市规模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他们通过 回归分析证明,人均GDP过了一定水平之后,人均GDP与 大气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和 处 理 量 污 染 物 产 生 量 处理曲线 产量曲线
实际上,表4与表3非常相似:人口规模越大
,使用公共汽车、铁路和步行等清洁交通方 式一般会上升,人口规模越小,使用小汽车 这种人均能耗和人均污染严重的交通工具就 会上升。 澳大利亚学者纽曼和肯沃斯在1989年的一项 研究中发现,许多变量与人均汽油使用量没 有显著的关系,独独人口密度不一样,随着 城市人口密度的下降,人均油耗呈一种上升 的趋势。
O
人均GDP 图2 “库兹涅茨曲线”的背后
2. 如何理解大中小城市 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3.
国务院 “两横三纵” 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要构 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即 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 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 形成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 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 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从城市用地增长弹性来看
以城市年平均用地增长率除以年平均人口增长率,我们就 得到一个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下表是关于我国城市用 地增长弹性系数的情况。
表2 1990年至1995年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
200万 城市规模 以上
100- 200万
50-100 万
20- 50万
20万以 所有城市 下 合计
二,排名第三的是韩国的首都首尔,人口总量为 2450万。除了广州之外,中国另外两座上榜的城
市是排名第10的上海和第20的北京。
上海人口密度仅相当于面积相同的日本相应地区人口密度
的一半;我国东部一些核心发达区域站全国土地面积 2.59%,集中了33.64%的GDP,但只拥有全国13.32%的 人口;美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最高的14个州,国土面积占全 国的13%,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国的50%;日本东京都、 大阪府、神奈川县三个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仅1.75%,却 生产了全国31.21%的GDP,拥有全国22.94%的人口。我 国四个经济特区的人口密度都比土地面积相当的纽约等都
5.2
8.9
4.0
28.8
1-4.99
5-14.99 15-29.99 30-49.99
190.5
176.2 152.6 143.2
146.7
131.7 105.4 100.4
7.7
8.6 9.6 9.9
9.1
12.3 10.2 10.8
4.9
4.3 6.6 6.4
21.9
18.2 20.6 15.5
市11个,100-400万以上的城市113
个,50-100万城市114个。
英国《每日电讯报》于1月25日公布了一份2011 年全球超级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
型都市排行榜,共有25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入选。日本东京市以3420万的人口总量稳居第一
,而中国的广州市则以2490万的人口总量位列第
1.3 从产业功能看城市规模
我国乡镇企业(大都集中在小城镇)产值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 %左右,其工业废水及 其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废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 、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的14个指标中, 除了4个低于25%外,都在25-88%之间,这说 明小城镇污染程度相对其产值而言大大超过大 中城市。(以上比较基于1995年的数据)
从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来看 ,大城市在创造同量 GDP的条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远远低于中小城市。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 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以1995 年为例,当时坐落在全国各个城镇的乡镇企业的总 产值占全国GDP的25%,但所排泄的各种污染物, 大都超过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25%。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1,1996)
从表1可以看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人均 建成区一般都是越来越大,解决一个非农人 口“住”的问题,大城市在土地利用上具有 很高的效率。除200万及以上的城市增长较 快之外,50-200万之间的城市的增长速度 都很慢,把50万以上的所有城市都加起来 ,人均占地面积合计增长了9.16%,远远低 于20万以下的小城市的27.49%。
4.12 采取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用地将增加18884.6平方公里
根据同样预测,若实施小城市优先发展战略,
即60%的城市人口分布在特大以上城市、大
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口比
重分别为0.08、0.09、0.1、0.14、0.19,全
国城镇建成区占地总量:183664.6。
4.2 大城市有利于控制污染
1.4 从非生产功能比较两种道路的优劣
1.41 人均建成区面积比较
表1 1990年和1995年中国各级规模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建成区面积(平方米) 年份 1990 1995 增长(%) 200 万及以上 54.48 63.23 15.30 100 -200 万 80.71 83.77 3.80 50 -100 万 93.19 96.41 3.46 20 -50 万 92.42 105.05 13.67 20 万以下 118.98 151.69 27.49 所有城市 合计 87.43 102.24 16.94
4. 发展大城市的实证分析
表5:城市规模统计划分标准 单位:万人
城市分类
超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规模 1980年标准 新标准
1000以上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100以上
50-100 20-50
500-1000
100-500 50-100
小城市
20以下
50以下
注:1980年口径为城区及近郊非农业户籍人口,新标准为城区常住人口。
是区的人口密度低一半。韩国首尔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 口的90%。
1.2 城市的两种功能
反对大城市道路的思路没有区分城市的两种功能:
城市的非生产功能:包括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娱乐通
等方面的职能。
城市的生产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耕地占用等不能归咎于大城市本身
,这是一定技术条件下,为发展工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如果技术相同,要取得同样的工业发展,不管在大城市还 是在小城镇,最后污染的结果,给交通增加的压力,以及 占用的耕地都是一样的。事实上,“城市病”并非产生于 大城市的非生产功能,而主要是由于在大城市中发展大工 业(特别是制造业)所造成的。
城市用地 2.03 增长率弹 性系数
1.52
1.08
1.30
1.91
1.57
资料来源同上
从表2可以看出,1990年到1995年期间人口规模50-
100万的城市用地的弹性最小。虽然100万以上人口的
城市用地弹性系数也比较大,但是如果把它们中间已 经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工也算进来,则这两个系数要 小得多,不会大于20万以下城市的1.91。如果加上我 们前面所讲的,有些耕地实际上是在城市执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