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TheoryHuang Xiaoju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Keywords: Lu Xun;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引言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龙源期刊网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作者:崔永禄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摘要]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评、指责和冷落。

甚至当提倡进行建立中国自成体系的翻泽理论的尝试时,人们也未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给予应有的适当的考虑。

其实,中国翻译理论从来就是在不同意见的争鸣辩论中发展的。

最近,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理论的介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鲁迅翻译理论的价值。

鲁迅译论主要包括:翻译应为本民族的事业服务,异化的翻译策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重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有一个文化定位的问题;通/顷的译文有可能导致“知识”的虚伪,迎合本土最易被接受的保守思维定式。

鲁迅在那个时代就已敏锐地觉察到现代解构主义提出的问题。

一些针对鲁迅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批评,不但有失公允,而且未能理解鲁迅所提出观点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鲁迅的翻译理论;异化;翻译的文化定位;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4)06—0143—07。

译者主体视角下对鲁迅翻译策略转变的解读

译者主体视角下对鲁迅翻译策略转变的解读

译者主体视角下对鲁迅翻译策略转变的解读鲁迅先生除了以小说被广大国人熟知以外,一生还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来进行民族救亡活动,希望可以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意识。

鲁迅先生的翻译策略也经过了一个转变的过程,翻译思想的变化主要受到了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入手对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转变做出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研究其翻译思想体系。

一、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活动的影响根据后现代哲学家的观点,真正的主体事实上是并不存在的,主体性一直处于一种被统治和禁锢的状态之中。

对于主体性,阿尔都塞是这样进行解释的:“……主体性的意思就是屈从。

主体性就是具备观察和思考能力的主题客观存在的意思,只会出现在被支配和屈从的政治环境中。

主体的观察和思考是国家这样的政治工具让主体有这样的观察和思考。

”还原一个主体性本来的面目是后现代语境下进行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主体有三个:作品作者,译者和读者。

其中,作者是创作的主体,读者是作品的审美主体,译者则是身兼创作和审美的主体于一身,所以,西方文学翻译家都普遍认为“文学翻译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文学翻译活动是一种融合了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习惯的复杂关系的再创作的主体性活动。

勒弗维尔把翻译看成是一种文学的再创作,就是同构某种特定的方式对原作品进行重新解释和操纵。

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一定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中第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译者的思想意识,其中原作的文学地位,译者的自我文化形象,译者对文本类型、意识形态和写作风格,预期译本读者和读者的文化接受习惯,审美心理等文化因素都会对译者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第二个是目标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诗学温暖对文学翻译的制约,这就是文学的创作手段,写作主题,文学作品题材和作品的原型特征以及文学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地位。

于此同时,勒弗维尔还谈到了对于翻译的赞助因素,也就是能够促进或者阻碍文学写作,阅读的类似权利的人和物。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Effet de la communica一 tion Barbicane
观象台寄筒论天文
如果说晚清的“意译风尚”流行对文本的任意删改, 必须受到批判,那么鲁迅也同样不能例外哺】。鲁迅这一时 期的翻译,从主观上来说,是因为他“年轻时自作聪明, 不肯直译”…(P4”’;从客观上来看,乃是晚清意译之风对 他的影响。
万方数据
从归化到异化——试论鲁迅的翻译观
“我认为以后译本……要使中国文中容得别国文的度量 ……又当竭力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语言条理’。”【lol ㈣"1931年,在写给瞿秋白的信中,他还提出了不同的读 者划分,他把读者根据层次分为三类:“甲,有很受了教 育的;乙,有略能识字的;丙,有识字无几的。而其中的 丙,则在‘读者’的范围之外,启发他们是图画,演讲,戏 剧,电影的任务。但就甲乙两种,也不能用同样的书籍。 应该各有供给阅读的相当的书。供给乙的,还不能用翻 译,至少是改译,最好还是创作。至于供给甲类的译本。 无论什么,我还是至今主张‘宁信而不顺’的。”…】(一n 22¨由此可见,鲁迅在使用其“异化”翻译策略时,是充分 考虑了读者的因素,他对“甲类读者”的预期表明了他对 这类读者接受能力的期待。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具备期待 视野,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文本相结合,才谈得 上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在此之后,鲁迅的翻译思 想围着“直译”的观点不断深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他的 “异化”观。1935年,在《“题未定”草(二)》中,鲁迅明确指 出:“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 是尽量保存洋气呢?”对此的回答是:“它必须有异国情 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 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 译。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解矛 盾。”“2“…”“’虽然,鲁迅在这里没有指明在这两者矛盾 之时,译者应该如何抉择,但在鲁迅的翻译实践中,我们 可以看出,他牺牲了易解而选择了保存。鲁迅无疑是站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当时存在一种一味 将外国的东西归化为中国本土的翻译风气,鲁迅以为, 这就失去了翻译的精义,也无法起到引进西方文化,唤 醒民众的目的。在《文艺与批评》的《译者后记》里,鲁迅 提出了“硬译”的概念:“但由于译者的能力不足和中国 文本来的缺点,译完一看,晦涩,甚至难解之处也真多; 倘若将仂局拆下来呢,又失去了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在 我,使出了还是这样的硬译之外,只有‘束手’这一条路 (二)异化翻译的目的 1.丰富大众语言,促使汉语现代化 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 话文。要改造社会、改造国人的思想,推动新文化运动。 就必须推广白话文。文言文是封建士大夫的语言,离老 百姓的语言非常遥远。普通百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 利,根本读不懂,也听不懂他们满嘴的“之乎者也”。只有 推广白话文才能让科学、民主的思想深入民心,从而实 现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认为中国的语言是很不完备 的。“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 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1131鲁迅从事翻译工 作也是为了改造、发展白话文。 改造社会、改造思想,必须改造中国的文化,新文化 运动就是从语文改革开始的。鲁迅积极而坚决地推动白 话文运动。他率先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晚年时, 他还说:“我总有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 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人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一前言我国的翻译事业起源于佛经翻译。

早期的佛经翻译家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与玄奘等。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经典的同时,也带来了佛经翻译理论。

因此,我国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的探讨由来已久。

在早期佛经翻译中出现了“文”“质”之争,道安的“五失本”中的“胡语尽倒”,就强调在翻译中胡语和汉语的差别。

近代19世纪,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保存原作风姿”等。

林语堂则提出:忠实、通顺和美。

傅雷“形似神似”以及上世纪60年代钱钟书的“化境”和后来的刘重德的“欧化”观点,无一不体现出翻译的不同理念,为翻译过程提供了译家独到的标准和原则。

二理论观点研究综述归化和异化作为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大原则,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术语,可追溯至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1813年的一篇文章。

他认为翻译策略有两种:一是译者尽量不要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即后来的异化;另一种是译者尽量不要干扰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即后来的归化。

受其影响,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所谓归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要以目的语为归宿,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即语言没有翻译过的痕迹,让读者读起来没有陌生感;所谓异化,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使读者感觉到语言文化的差异。

总之,归化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而异化翻译则是要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洋气和异国情调。

不同的学者对归化和异化持有不同观点。

异化的代表人物有Lawrence Venuti。

他强调“源语”,提出反翻译理论,这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目的,是在翻译中体现出外国文本在风格、文化和其他方面上的差异。

Nida则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目的语”,提倡“最切近自然对等”的概念来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用本族语和本族文化代替外来文化,不体现异族文化。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代笔记,他的翻译工作也一直受到关注和赞赏,他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鲁迅涉及到的文学翻译,既有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也有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以文体追求协调,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现代文学追求新的即兴表达方式,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翻译风格。

鲁迅的翻译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努力保留原作的宗教情绪,并结合当时的文体特点,以传统文体登堂入室,以文体之趣追求文学意境和意境之趣;另一方面,他以自身原创语言开创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无比诗意的文学语言,丰富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

鲁迅以《红烛》、《林子祥传》、《布衣日记》以及一系列的英译诗等翻译作品,成功的将外国文艺作品和中国内在的文艺意象进行了协调结合,使外国文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融合了起来,形成了鲁迅翻译实践中独特的“归化”现象。

鲁迅在翻译中,也不断尝试从归化走向异化,用更灵活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形成了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语言文化表达新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异化”翻译实践。

因此,鲁迅的翻译实践不仅体现出了从归化走向异化的现象,在另一个层面上,更是一种精神对话。

他的翻译实践把中西文化和文学融为一体,引领中国文学走上现代性的新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翻译作品既体现出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创新,又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文体的混合,更是文化异化和文化融合的理想。

总之,从鲁迅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他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同时,他的翻译实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

《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沉默之塔》鲁迅译本中的异化翻译策略李文静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劳伦斯•韦努蒂主张异化策略,提出在翻译中保留原文异质性成分,接受源语文本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使得翻译不受译入语文化的支配。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文学家及翻译家鲁迅先生也主张异化翻译策略。

他翻译的森欧外的短篇小说《沉默之塔》就是其中一个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典型例子。

本文将原文与译文文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来分析鲁迅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

关键词:《沉默之塔》;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作者简介:李文静(1989-),女,广东台山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教学(日语);学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38-02一、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指出,造成当代出版界译者通常是“隐形”的原因是: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目的语,译出地道“可读”的译文,因此造成一种“透明的幻觉”。

另一方面,在目的语文化阅读翻译文本时,也要求翻译文本读起来流畅,让译文看上去根本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对于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韦努蒂是持相反意见的,他认为英美翻译中占主导的归化现象是“一种翻译的种族中心主义暴力。

他主张异化策略,意在通过突显原文的异质性成分,并保护其不受译入文化的支配,显示译者的存在,提倡译者“显形”。

[1]韦努蒂的这种翻译主张虽然有时会破坏目的语的语法和文化规范,从而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些阅读障碍,但是有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利于原语中的异质性元素进入目的语文化。

二、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主张1919年以前,文言文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主要的书面用语。

虽然当时中国有一些开明人士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是依旧推行文言文,例如严复、林纾等许多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翻译家,大都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用文言文进行翻译。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应 当 指 出 的 是 ,孙 致 礼 异 化 翻 译 观 的 形 成 并 非一 蹴而 就 ,而是 经历 了一个 “ 趋 向归 化到趋 从 向 异 化 ”5的 发 展 变 化 过 程 。 1 9 l 9 6年 ,孙 致 礼 在 所 著 《 9 9 1 6 :我 国 英 美 文 学 翻 译 概 论 》 14 — 96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2I 0 1年 第 3 9卷
《 学 改 良与 孑 教 》 时 , 进 一 步 阐 述 了 他 们 的 直 文 L
诗 、短 篇 小 说 等 西 方 文 学 体 裁 。但 此 时 的 异 化 更 多 地 表 现 为 传 统 的直 译 ,强 调 语 言 的 “ ” 和 形 信 式 的 “ 化 ” 导 致 鲁 迅 的 一 些 译 作 “ 屈 枯 欧 , 诘

成 为 当 代 异 化 思 潮 的 引 领 者 ,此 后 诸 多 译 者 不 断
重 新 审 视 和 探 讨 异 化 译 法 ,渐 渐 对 此 加 以 重 视 和
强调。
鲁迅 强调 “ ” 是第一 位 的 ,在不 得 已的情 信
况 下 , “ 信 而 不 顺 。【8总 的 来 看 , 鲁 迅 所 坚 宁 ”L1 ]
涩 ” “ 长 而 且 费 解 ”[2 , 因 而 不 断 遭 到 批 , 冗 39 10
译 思 想 ,“ 认 为 以 后 译 本 ,… … 最 好 是 逐 字 译 , 我
不 得 已也 应 逐 句 译 ,宁 可 ‘ 不 像 中 ,西 不 像 中
两’ ,不 必 改 头 换 面 。 36 O年 代 后 , 鲁 迅 开 始 ”[1 ]9 2
判 ,此 外 ,其 翻译 主张还 产生 了不 少负作 用 ,导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一个多元系统论的视角

要 】 的异化翻译策略在 中国现代翻译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 鲁迅 一直是争论 的焦点。 自 10 年至 13 年, 93 96 鲁迅除 了写
作之外 。 还进行 了大量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 在此期 间, 其翻译观经历了从 归化 到异化的过程 。 本论文将从 多元 系统论的视 角 ,
探 讨其翻译策略 。多元 系统论 涉及 意识形 态、 翻译规 范和 文学库等反 面, 为我们研 究鲁迅的翻译 策略和 当代翻译理念提供 了一
首次采用异化 翻译策略 。从此 , 他坚持该翻译观直至 13 年 96 去世 。
边缘 的 . 都被放在 一个 由社会 、 文化 、 文学 、 史等所共 同构 历
建 的复杂系统 内。在这 个多远 系统 内.不断地 进行 动态转 “
身欠 缺的文学形式 :
3 文学史上关键转折点到来之 时 , ) 即现有模 式无法满足
需求 , 或本国文学出现真空 。 众 所周知 , 鲁迅 不仅是位 著名作 家 , 还是位 杰 出的翻译 家 。从 10 9 9年开始 , 他便与弟弟周作人合 作 , 一些外 国小 将 说译 为半文半 白的 中文 。在他 的整个 翻译 生涯 中, 他的翻译 策 略经历 了一个 极为重要的转变 :域外小 说集》 《 的出版是他
ter,w i rv e r U e b cv eset e b aig ielg,t nl in nr s n i r ee o e it ho y hc poi s f Sa nw oj t e p r ci y tkn d o y r s t om ad lea rp r i no h d o ei p v o a ao t r y tr
c n i e a in o sd r t . o
【 e od]o ssm Tas t ta r L u ;o i i tn D m sctn K y rsPl yt ; r l e l rue u n Fr g z i ; o e i i w y e n a di t ; X e e , n ao tao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

论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致力于翻译,出于实现“醒世、觉世”的政治抱负。

他针对不同的作品,运用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不仅达到了其政治目的,还开拓了中国翻译文学的新路,创一代翻译之新风。

鲁迅的翻译策略不仅体现了其政治取向,还体现了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即翻译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联系密切,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鲁迅;翻译策略;政治;多维;独异一、引言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在鲁迅的文学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他本人对翻译工作异乎寻常地重视,曾把翻译工作提高到“正业”的高度,一度“想以此作谋生”①。

他坦言自己从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中受益匪浅。

鲁迅从事翻译的时间前后达33年(1903—1936)之久,译介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俄国、英国、波兰、捷克、日本等14个国家的近100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翻译字数达500多万,占其作品的半壁江山。

他翻译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涉及小说、戏剧、童话、杂文、诗歌、文艺理论等。

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鲁迅有关翻译的理论几乎涵盖了翻译的各个重要方面。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提出了不落俗套的、标新立异的、意义深远的翻译理论。

尤其是他所倡导和运用的多维度、独异性的翻译策略,是我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对我国的文学翻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鲁迅翻译的策略——多维度、独异性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其目的论(Skopostheory)中认为,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转换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语境或事件。

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译文预期的接受者或受众者,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知识、有自己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

②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有一定目的的,译者在翻译某一作品时所持有的目的和意图是翻译批评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译者可依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决定采取哪种翻译行动。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家,那就是鲁迅先生。

他是一位擅长书写、理论和翻译的才华横溢的学者,在他身上有一种无限的创意,使他在文学、翻译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以他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从归化走向异化的过程。

鲁迅先生在文学和翻译上都有显著的贡献,他曾多次采取归化翻译的模式,从根本上说,可以说他是一位归化翻译者。

他曾说过:“文学翻译,特别是现代文学翻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全部翻译出来,而不仅仅是形式。

”这是他执着于归化翻译的本质所在,也是他为文学翻译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鲁迅先生还非常倡导异化翻译。

他的翻译著作以及关于文学翻译的理论著作的第一句就是:“文学翻译的要旨是异化。

”他坚持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文学翻译目的是将外来文化的意义传达给接受该文化的人,并采取异化翻译的方式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思一致性。

于是,他开始尝试运用异化理念对国外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将外来文学作品译成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这使他在翻译领域得到了更大的建树。

除此之外,鲁迅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文学家,他深知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局限,他的翻译实践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他一直在追求一种介于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翻译融合”(translation blend)。

具体而言,他展示出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翻译技巧:将外来文化中的意义与中国读者能理解的概念相结合,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外来文化中的内容。

这种翻译介于归化和异化之间,既可以保证传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又可以让读者与原文之间形成联系,而不用过分关注于原文的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鲁迅的翻译实践表明,他为跨越文化差异和拉近中外文化的距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件伟大的工作,它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外部世界,充实自己,了解外国文化,这样,人类文化就会更加富足、多姿多彩。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权威资料]

从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角度看林纾、严复和鲁迅的翻译摘要林纾、严复和鲁迅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的翻译为他们的时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们的翻译方法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分析这三位翻译家翻译的背景、原因、联系与区别,可以指导当下的翻译研究。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一、归化(domesticating)和异化(foreignizing)翻译理论的探讨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来源于直译和意译,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

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也提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

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漩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

”(王东风,2002:24-25)。

这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而归化和异化关注更多的则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及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儿的问题。

归化/异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 (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

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本民族的方式,用流畅地道的目标语去表现外来的作品,以源语或原文作者文化为归宿,译者在这类翻译中称之为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化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应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方式,输入新的表达法,并以目的语或译文作者文化为归宿。

多元视角下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

多元视角下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

Vol. 31 N o.12Dec.2010第31卷第12期2010年12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战斗的一生。

自1903年他22岁翻译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开始,到1936年逝世前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为止,在长达30多年的岁月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

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

鲁迅翻译作品的范围之广、体裁之多、数量之巨,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罕见的(方梦之,2004:419)。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最早提出了“异化”的翻译主张,这一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影响延续至今。

一、鲁迅的异化翻译策略鲁迅一生对翻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论著涉及翻译理论建设的各个方面。

鲁迅的翻译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一些文章中,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和最突出的是他提出的异化翻译方法。

1935年7月,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一至三)中提及他翻译《死魂灵》的感受最能体现鲁迅“归化”、“洋气”之说。

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

他以为讽刺作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广大。

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

我的意见却两样的。

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

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看鲁迅的翻译策略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极力主张的异化翻译策略对中国的翻译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鲁迅的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更清晰和深刻地理解鲁迅坚持主张直译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鲁迅翻译策略一、多元系统理论简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ar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文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大系统,即一个网络系统。

文学本身是一个多元系统,可以划分为经典文学、非经典文学;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原创文学、翻译文学等一系列互相对立的系统。

这些系统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但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而且这些系统处于相互对立和不断的斗争中。

在不断的斗争中,中心和边缘的位置可以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处于中心地位的系统会向边缘移动,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系统则有可能占据大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既可以是主要的,又可以是次要的,视当时该文化里其它文学系统的状态而定。

通常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的地位也可以发生转化。

佐哈尔提出,在以下阶段或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1)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完全确立,即文学还处于发展初期。

(2)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或弱势时。

(3)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转折、危机或真空时。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当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时,译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外国的文本,找来最佳的现成二级模式,其结果是译本的“充分性”不足,“可接受性”增大;反之,当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是参与创造移入语文学中的一级模式,这时,译者的主要任务就不是在本国的文学形式中寻找现成的模式,把原文套进来,而是译者不顾一切地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

目的论视角下对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解读作者:闫爱花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3期摘要: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

从“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

本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剖析鲁迅倡导异化翻译的原因。

关键词:目的论鲁迅异化翻译鲁迅一生致力于向国内读者介绍外国文学,在他留下的1000多万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

在鲁迅的翻译生涯中,尤其是在“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保存洋气”、“反对削鼻剜眼”等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

本文将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出发,联系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鲁迅的异化翻译思想进行分析,从而全面了解鲁迅倡导异化翻译的原因。

一、鲁迅的异化翻译观简述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术语是韦努蒂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来的。

归化就是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而异化则是让译文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使用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其实,早在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这对翻译术语之前,我国文学家鲁迅就曾提出过,“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这里的“洋气”其实就是韦努蒂所说的“异化”。

从五四运动以后,鲁迅一直是异化翻译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异化翻译主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论述出现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的《“题未定”草(一至三)》一文中。

谈到翻译外国作品,鲁迅认为,“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辩证性·科学性·时代性——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

辩证性·科学性·时代性——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

辩证性科学性时代性——重新审视鲁迅的翻译策略
黄四宏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10)001
【摘要】鲁迅的翻译向来被视为"死译"、"硬译".事实上,作为译者的鲁迅,在翻译活动中,总是认真地考虑读者对象、翻译目的、文本类型等诸因素,从忠实原文文本出发来确立其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科学的、辩证的翻译策略.更可贵的是他自觉地根据文化任务来选择翻译方法.因而客观地评价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十分重要.在文化日益趋向大融合的今天,鲁迅的翻译策略必将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黄四宏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地理教学中应重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J], 肖成华;
2.会计"当"的时代性、艺术性和科学性 [J], 李琳
3.重新审视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的贡献——不能否定鲁迅是三个翻译策略中的两个翻译策略的首创者 [J], 李田心
4.科学性音乐性师范性时代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
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特点 [J], 王耀华;王安国
5.辩证法的困惑:自然还是人?——重新审视《辩证法内部对话》 [J], 袁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Analysis of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LIU Yi(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In the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always the focus of debates. From 1903 to 1936, Lu Xun has been engaged in 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part from creative writing. During these years of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changed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ch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the framework of polysystem theory, which provides for us a new objective perspective by taking ideology,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repertoire into consideration.[Key words]Polysystem; Translated literature; Lu Xu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伊塔玛·伊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简介和鲁迅翻译工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在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伊塔玛·伊万—佐哈尔采取Tynjanov的分层文学系统理论,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视域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策略Analysis of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LIU Yi(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In the modern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Lu Xun’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is always the focus of debates. From 1903 to 1936, Lu Xun has been engaged in translating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part from creative writing. During these years of translational activities, his translation strategy has changed from domestication to foreignization.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easons for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change of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terms of the framework of polysystem theory, which provides for us a new objective perspective by taking ideology, translation norms and literary repertoire into consideration.[Key words]Polysystem; Translated literature; Lu Xun; Foreignization; Domestication1伊塔玛·伊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简介和鲁迅翻译工作的历史背景20世纪70年代,在俄罗斯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伊塔玛·伊万—佐哈尔采取Tynjanov的分层文学系统理论,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

根据该理论,所有文学形式,无论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都被放在一个由社会、文化、文学、历史等所共同构建的复杂系统内。

在这个多远系统内,“不断地进行动态转变,争取在文学经典中占有主要地位。

” 他认为,“翻译文学的地位也未确定。

在多元系统中,它可能占据主要地位,也可能占据次要地位。

如果占据主要地位,它会积极地参与到形成多元系统中心的过程中来。

” 因此,他列出了翻译文学能够占据主要地位的三种情况:1)“年轻”文学正在建立,会向更为“成熟”的文学学习现成模式;2)当某个文学作品比较“次要”或“弱小”之时,会引进自身欠缺的文学形式;3)文学史上关键转折点到来之时,即现有模式无法满足需求,或本国文学出现真空。

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位著名作家,还是位杰出的翻译家。

从1909年开始,他便与弟弟周作人合作,将一些外国小说译为半文半白的中文。

在他的整个翻译生涯中,他的翻译策略经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域外小说集》的出版是他首次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从此,他坚持该翻译观直至1936年去世。

鲁迅的生活年代,恰逢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从清代末年到20世纪30年代末。

在此时期,中国没有形成自身成熟的现代文学系统,该系统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始终没有建成。

同时,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主等相比,很明显,中国的文学很弱小或边缘化,不可避免地要从属于西方文学。

也就是说,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复杂的、成熟的现代文学库,其发展方向仍然处于探索之中。

因此,中国文学当时正处于一个历史转折点。

所以,当时的翻译文学就有三种情况(即伊塔玛·伊万—佐哈尔提出的三种情况)可以占据中国文学系统的首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文学库日渐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和社会发展。

因此,中国的文学就会在多元系统里面屈居次席,而西方文学则会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主流文学。

2鲁迅采取异化翻译策略的原因鲁迅为何于1909年以后转而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呢?下面我们就在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中进行分析。

首先,从多元系统论的宏观视角来分析。

正如伊塔玛·伊万—佐哈尔所言,“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翻译策略。

如果翻译文学是主流文学,译者将不会受目标语文学模式的限制,而更愿意突破常规。

他们经常拿出一篇在‘充分性’性上跟原文极为相配的目标语文本,再现源语文本的语篇关系,这样做本身可能会产生新的源语语言模式。

另一方面,如果翻译文学处于次要地位,译者倾向于采用现存目标语文化模式进行翻译,最终产生比较‘不够充分性’的译文。

”另外,根据图里对于翻译过程不同阶段的翻译规范理论,“……译者服从源语文本规范,或服从目标语文化的规范。

如果面向源语文本,那么目标语文本将会具备‘充分性’;如果目标语文化规范占主要地位,那么目标语文本将具备‘充分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服从源语文本以及源语规范,翻译策略也应是异化的,这样才能将外国文化的精髓引介到国内文化和文学中来。

鲁迅当时也意识到了中国各个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由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概念。

他强调通过异化翻译手段或所谓的“硬译”策略对外国文化进行精确传播和忠实引进。

鲁迅还在回复瞿秋白的信中指出中国语文的缺陷:“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

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倘若永远用着胡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胡涂的影子。

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

这并不是空想的事情。

”因此,鲁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另一目的即改革中国传统语言文字。

然而,当时普遍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归化法,这符合当时“接受性”的翻译规范。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第一,新文化运动伊始,一些翻译家,如严复和林纾,服从于他们的赞助者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因为他们不敢触犯。

这些林纾式的翻译以非忠实的重写源语文本为特征,深受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翻译观念所影响。

第二,某些知识分子,如辜鸿铭,仍然认为只有中国有文学,中国文学是至高无上的。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翻译文学应该服从中国文学形式和规范,因此归化法是主流翻译策略。

这些归化倾向的翻译最终产生了太多不负责任的重写和漏译,如茅盾所指出的,出现了很多“歪译”,也出现了很多赵景深所主张的“顺译”和“宁错而务顺”。

因此,这就违背了图里翻译规范中的“充分性”原则,最终不利于西方先进文学和优秀文化的引介。

具体来说,会破坏源语文本的原创性和句法的新颖性,如鲁迅先生所说,“异国情调”和“洋气”会丧失殆尽。

此外,中国文化和社会改革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鲁迅对于翻译活动中的这些反常现象很不满意,于是便努力去批评和纠正,最终提出了“硬译”理论,即异化翻译理论,强调“宁不顺而务信”,而不是“宁不信而务顺”。

韦努蒂在《翻译的丑闻》中分析了鲁迅的翻译策略:1)受林纾、严复的影响。

鲁迅在青年时期曾满怀激情的阅读了由他们翻译过来的Haggard和Huxley的著作,并也开始着手翻译西方文学。

起初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普及”,因此采用了清末的规划翻译策略——为了使他的译文为读者接受,他用古文来翻译,并对原文进行改译。

2)受Goether和Schleiermacher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拜读过Goether和Schleiermacher的作品,并且是支持他们的异化翻译主张的。

Schleiermacher在《关于翻译的不同方法》的演讲中说道:“译文越贴近原文,就会让读者越感到它是外来的东西。

” Schleiermacher也想通过异化翻译来效力于一个民族主义的“议程”:通过帮助德国文学的建立,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对法国文化和政治霸权发动普鲁士式的挑战。

但是他的民族主义是基于种族优越性的信念。

这种信念最终将演变成为同志全球的想法。

这种幼稚的文化沙文主义也盛行于与鲁迅同时代的清皇朝的忠实拥护者中,也正是为鲁迅所不齿的。

他之所以转向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想建设一种现代文学,并通过揭示中国传统文学的矛盾来对它进行质问。

①总而言之,鲁迅先生翻译策略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字发展的责任心使然,亦是其对林纾式翻译和赵景深式翻译流派的不满使然。

深层和根本原因则植根于中国文学、政治和经济等长期落后的历史背景,是翻译文学占据了中国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地位的结果。

3鲁迅异化翻译策略的重要影响首先,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各种先进思想涌入中国,革命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成为时代选择的标准,翻译文学开始走向主流地位。

译者应该努力保证源语的“充分性”,这会有利于革新文学库和多元系统的动态转变。

因此,五四时期的翻译策略应该是以异化为主。

此外,五四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得到改良,新文学开始重新建构。

除了鲁迅,其他知识分子也意识到文言文的局限性,并提倡通过忠实翻译外国文学,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以改革和充实中国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所以,翻译文本的选择很重要,鲁迅和其弟弟周作人共同创办“文学研究会”,主要翻译俄罗斯、法国和一些北欧和东欧受压迫国家的作品。

通过“硬译”,鲁迅将外国句法或欧式句法和新的文学形式介绍到中国,为中国文学库的充实和革新做出了很大贡献,人们也从这些翻译作品中受到启蒙,开阔了国际视野。

其次,鲁迅翻译《域外小说集》以及与梁实秋关于翻译的论战对于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域外小说集》便是硬译法的典范,“无疑是近代文学翻译由意译向直译转变的标志。

”韦努蒂也曾就此评论:“《域外小说集》的深远意义也表明了鲁迅和周作人的异化翻译策略已在中国文学中占有一定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文化冲突。

”可以说,正是这本译作揭开了异化翻译的序幕,开始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论战,起初是梁实秋批评鲁迅的翻译为“死译”,鲁迅在给梁实秋的回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中说:“人往往以神话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