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林徽因的人生美学》 课程类别:
选修课 课程名称:
美学 课程代码:
31010102 任课教师:
何小平
吉首大学研究生处
成 绩 评卷人
研究生姓名 屈敦琳 学 号 20120101002 专 业 伦理学
林徽因的人生美学
摘要:源于人类对美的追求,才有了对美这个学科的研究。作为一名女性,林徽因的人生美学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林徽因的生活,爱情,创作的审美观为切入点来诠释林徽因人生美学。指导于自己对于美的另一番追求。
关键词:人生美学;林徽因;生活;爱情;创作
Abstract:from the human pursuit of beauty, is the study of this subject. As a female, Lin huiyin's aesthetics has a great impact on my lif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life of Lin huiyin, love, the creation of aesthetic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explain Lin huiyin life aesthetics. Guidance on myself for another beautiful pursuit.
Keywords: life aesthetics;Lin huiyin;Life;Love;Write
一、人生美学概念界定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张法先生说,“美学不是要追求一个统一的定义,而是看历史上各个美学家是怎样下定义的,更为重要的,是美学是被怎样讲述的。”
人生美学:既然美学是关于所有一切美的研究学科,那么人生美学就是关于人生幸福研究的学科,它包括一个人的生活,爱情,事业要趋向于美的状态的研究。作为一名女性,同样对于幸福的追逐,对于美的追求也是急迫的。对于林徽因的人生美学,我做了一番了解和研究。她是一个人间难得的奇女子,虽然寿命不是很长,但却活出了自己的味道。有了另一番人生美丽的追逐。
二、我眼中的林徽因
在过去一点时间里,提起林徽因,总会会把她的名字与现代文学史上那个风流倜傥的浪漫诗人徐志摩联系在一起,她是浪漫的三角恋的女主角。特别是周讯主演的《人间四月天》,把这种扭曲的形象推向了极致,她几乎只作为一个卿卿我我的小女人的形象呈现在现代人的面前,而真实的林徽因并非如此简单!
这是在我读了梁思成遗孀林洙的《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的强烈感觉。曾经,她被人称道的是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她的学识、她的教养、她的气质,还有,
她的爱情……看了《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我更加关注的是她与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以一个建筑学家和古代文物保护学者的身份:
1、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与梁思成一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梁任主任,林为教授。
2、1931年为北京大学设计地质馆,并与梁思成共同设计北大沙滩灰楼学生宿舍。此后数年,还陪同梁思成深入河北、山西等省勘察古建筑数十处之多。
3、20年代至50年代中期,林徽因写下许多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以及译文,如《在九十九度中》、《你是人间四月天》、《夜莺与玫瑰》等,均收集在《林徽因文集》文学卷中。
4、1949年以后,林徽因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参与国徽设计,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伟大贡献。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去世,终年51岁。
林徽因是一个很率真、至情至性之人,她亦不可能接受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事,所以她在“文化大革命”前去世,对她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她进入到那样一个历史时期,她一定会活得非常痛苦。这也是林徽因的另一种幸运吧。
林徽因在现代人心目中投下神秘而富于诱惑的投影,对于她在大众眼中的小女子形象是令人惆怅的事情,这也是人们提及林徽因不得油然而生昔人已逝的惋惜之情的原因吧?
三、林徽因的生活审美观
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1921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
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林徽因注册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林徽因的早期人生历程来看,他是一个奇女子,她出生于名门望族。却又不甘于自己和普通名门望族女子一样的命运,她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视野很开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她傲岸,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她热爱生活,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她依然笑靥如花,依然阳光灿烂。她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天地。
四、林徽因的爱情审美观
一代才女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既有传统大家闺秀风范,亦有新时代女性气质,兼具东西方之美。尤其值得书上一笔的是,她在三段恋情中保持了非凡的理智与冷静。
1921年,诗人徐志摩在伦敦结识了林长民及其长女林徽因,他的新诗创作因认识林徽因激发灵感而起步。让徐志摩感到遗憾的是,他已是两岁孩子的父亲,而林徽因只是个身着白衣、容貌秀美的16岁少女。她的身影,一如她代表作书名形容的那样,“你是人间四月天”。从他们的邂逅那一刻起,她即成为诗人永恒的素材,理想诗化的女子,脱离了现实只存在于梦幻中的女神,为她写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诗句,甘愿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林徽因虽对徐志摩有好感,但因他是有妇之夫,她自己已许配给建筑学家梁思成,所以不能接受徐志摩的爱意。而徐志摩为表达决心,竟与原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在他的穷追不舍下,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居然犹犹豫豫地默认了徐志摩,忘了自己已将掌上明珠许配给了梁家大公子。1924年,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一起担任泰戈尔的翻译,徐志摩私下请泰戈尔代为求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林徽因仍然有自己的主张。徐志摩的浪漫与飘逸是她所欣赏的,但也是她无法把握的,以至于自己无法焕发出激情去应和。她没有像同时代的一些新女性那样,从追求自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