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评价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自然资源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其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生物资源: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气候资源:是指气候条件中可被利用来产生经济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即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和风。

农业生物资源:是指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生物资源,以及开始转入农业自然资源行列的生物条件。

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水资源:包含水量、水质两个方面,是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

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

1.总量有限性

指资源的数量,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相矛盾,故必须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2.时空分布不平衡性

指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地域差异;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3.种类间相互关联性

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故必须强调综合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

4.利用途径多向性

指一种资源可以提供多种用途,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或技术的发展,其利用方式会越来越多。

5.开发利用变动性

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展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理解:自然资源评价遵循原则

1.以人类的利用为核心

人类利用是准则,不同利用目的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2.遵循经济规律

直接或间接利用自然资源是一般经济活动或生产过程的必备环节。

3.遵循自然规律

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演化必然遵循自然规律。

4.遵循区域综合性规律

自然资源是地理及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5.评价结果应以实用性为目标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

第二章

气候资源特点:

时间上的节律性与波动性

由于太阳辐射季节、昼夜的周期性更替,造成了气候资源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了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节律性变化不是绝对固定的,而有所波动,甚至出现异常变化,这种波动往往具有随机性。空间上的区域差异性

宏观尺度:地球运转特点、地表海陆分布差异,造成气候资源地带性的纬度差异和海陆差异。微观角度:由于地形、海拔等下垫面微地貌的作用,造成气候资源小范围的非地带性差异。非资产性

有价值。利用价值高,无论是生产生活都不可或缺。

无价格。数量巨大、流动性强、无边界、无法人为控制、唾手可得却无归属等特点使之无法成为商品,无价格可论。

可再生性

气候资源归根到底是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可以反复、永久利用。

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以适应和利用气候资源为主,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施加影响。掌握中国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格局及区划:

南北差异不显著,西部优于东部;青藏高原最丰富,其次是西北,川黔最贫乏。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

西北气候干旱,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

四川贵州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

掌握中国风能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风能丰富区

东南沿海、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三北地区

松花江下游区

风能较丰富区

东南沿海内陆和渤海沿海区

三北的南部区

青藏高原

风能可利用区

两广沿海区

大小兴安岭地区

中部地区

风能贫乏区

川云贵和南岭山地区

雅鲁藏布江和昌都区

塔里木盆地西部区

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达500W/m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锡林郭勒等地,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km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

第三章

概念:无霜期与无霜冻期、活动积温与有效积温

无霜期:一年内地面出现白霜的终、初日之间的持续天数。

无霜冻期:一年内地面温度>0℃的初、终日之间的持续天数。

有效积温指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温度值,即植物生育期内扣除上限以上部分和下限以下部分后的有效温度之和;

活动积温指日平均气温大于某一下限温度的持续累计的活动温度之和。

理解≥0℃积温和≥10℃积温的地学意义: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后,农耕活动开始,喜凉耐寒植物开始萌动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不仅影响作物品种选择,而且影响熟制。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后,喜温植物开始生长,喜凉植物积极生长,此期间内的热量资源直接影响春播作物的生长,≥10℃积温是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

生物资源评价

概念: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按预定调查目的,通过测地、测树、GPS、RS、GIS等技术手段,系统地收集、处理森林资源有关信息。其内容包括以下四类。

生物资源特征有哪些?

相互关联性与综合整体性

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单独存在。

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各种生物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稳定性与有限性

生物资源要素及其生态系统对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

生物个体及其系统受内外部干扰超过极限时,系统即崩溃。

系统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力就强,稳定性就大

动态性与周期性

生物个体不成熟发育到成熟;其系统结构和功能也不断变化

动态性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之分,但周期性科研价值更高些

周期性由生态系统中生物(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循环所决定

地带性与异质性

不同水热组合的环境差异性造就了生物分布的纬经度地带性。

同一种生物分布在不同地区,其资源数量与质量差异明显。

生物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只是前者强调规律、后者强化差异

生物资源的价值构成是什么?

(1)消耗性利用价值

是指没有经过市场,而被原产地居民直接消耗的生物资源价值;其价值评估一般采用估算法得到,假定该产品不是被直接消耗而是通过市场交易,其估价参照物是与该种资源相似的或可替代资源的市场价格

生产性利用价值

指用于市场交换产生的生物资源商业产品,其一般在食品、纺织、化工、建筑等国民经济行业得到体现;但由于生物产品的成本很难估测或者直观感很低,因此其价值一般被低估。非消耗性利用价值

没有进入市场直接消耗的价值,主要指生物资源的环境和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旅游和观赏等;其评价一般采用“假定失去损失多大的原则”

选择价值

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