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国一等奖教学设计
3. 3.1平行、相交、重合【知识目标】1、掌握平行、相交、重合的概念。
2、掌握平行公理和推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和推论。
难点:反证法的数学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阅读教材51-53页。
二、以旧迎新:1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种: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在同一平面内有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____________叫做交点。
在同一平面内没有__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如图,AB平行于CD记作:_______________【议一议】小华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2平行线公里及推论(1)如图,点A是直线a外一点,请过点A作直线a的平行线。
你能作几条(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____一点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a同一平面内,若AB四、合作学习:1.已知直线与都经过点P,并且直线,,那么与必定重合,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宜昌)平面上有P、Q、R三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三点,必有一条直线。
B经过三点必可画三条平行线。
C一定可画三条直线,使它们两两相交于这三点。
D经过三点至多能画两条平行线。
2(最新咸宁)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写出其对应的位置关系:①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②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③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__________六、拓展提升:(以下问题要自己画图探究)1.两条直线相交有________个交点;2.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3.四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4.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
《第9章 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平行线课标要求: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熟练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教材分析图形的判定与图形的性质,是研究图形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平行线是条件还是结论。
教科书通过学生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画法中,有同位角相等画出的两直线就平行这一数学事实,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这一方法是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利用这一方法,通过对顶角和邻补角关系分别推出平行线的另外两种判定方法。
对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来说,只有平行线才有距离的概念,两条相交直线没有距离的概念。
求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的方法是:在两条平行线中的任意一条上取任意一点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就是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这实际上是将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求一个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
学生分析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观察过程,提问:为什么用两个三角尺按照平移的方法画出来的直线一定平行于已知直线呢?解疑综合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完整word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华师版七年级上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1 对顶角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二)教学难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三、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探究教学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或电脑、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导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相交线,相信同学们对此并不陌生,请看投影打出的图片(投影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领域:例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工业制造等领域。
2. 相关数学知识:例如,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教材。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2.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用画图软件(如几何画板)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2.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学会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难点:1.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其他画图工具,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观察它们的特征,总结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4.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结合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和巩固练习。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
赣县四中七年级数学组主备人:李政授课时间:月日总课时数: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识别.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通过在图形中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答复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1〕识别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1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二次备课∠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识别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l=∠3〔同角的补角相等〕.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而填邻补角定义.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1=∠3〔等量代换〕.学生活动:例题比拟简单,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一个学生板演。
《第4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第4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考点一: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例1 如图1 ,O为直线AB上一点 ,假设∠COB =26°30′ ,那么∠1 =_____度.解析:根据邻补角的定义 ,知∠1与∠COB互为邻补角.所以∠1=180°-∠COB=180°-26°30′=153°30′=153.5°.故填153.5.考点二:垂线段及其性质例2 如图2 ,在△ABC中 ,∠C=90° ,AC =3 ,点P是边BC上的动点 ,那么AP长不可能是 ( ).A.2.5 B.3 C.4 D.5解析:AC是BC边上的垂线段 ,由垂线段最|短 ,可知线段AP的长度应该大于或等于AC.所以AP长不可能是2.5.应选A.考点三:平行线的判定例3 对于图3中标记的各角 ,以下条件中 ,能够得到a∥b的是 ( ).A.∠1 =∠2 B.∠2 =∠4 C.∠3 =∠4 D.∠1 +∠4 =180°解析:选项A、B、C中 ,∠1与∠2、∠2与∠4、∠3与∠4都不是同位角或内错角 ,故A、B、C不正确;选项D中 ,∠1 +∠4 =180° ,所以∠1的对顶角与∠4互补 ,即∠2 +∠3 =∠4 ,因此a∥b. 应选D.考点四:平行线的性质例4 如图4 ,直线a∥b,直线c分别与a、b相交于点A、B.∠1 =35° ,那么∠2的度数为 ( ).A.165° B.155° C.145° D.135°解析:由邻补角的定义 ,知∠3 =180°-∠1 =180°-35° =145° ,所以∠2 =∠3 =145° ,应选C.考点五:平移例 5 如图5所示 ,半圆AB平移到半圆CD的位置时 ,所扫过的面积为.解析:为了求半圆AB所扫过的面积 ,不妨利用割补法 ,将图形中y轴左侧的局部平移到图形的右侧 ,使半圆AB与半圆CD重合 ,此时图5就变成了图6所示的长方形ABCD ,其长BD为3 ,宽AB为2 ,那么其面积为S=3×2 =6 ,通过图形的平移巧妙的解决了此题 ,故填6.误区点拨误区1:概念理解不透例1 判断对错:如图1 ,直线AB与CD不平行 ,点P在AB上 ,PQ⊥CD于点Q,线段PQ的长度叫点Q到直线AB的距离.错解:正确.点拨: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因为PQ垂直于CD,不垂直于AB,所以线段PQ的长度不是点Q到直线AB的距离 ,而是点P到直线CD的距离.正解:错误.误区2:对平行线的性质理解不透例2以下图形中 ,由AB∥CD ,能得到∠1 =∠2的是 ( ).错解:选C.点拨:选项A中 ,∠1与∠2是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旁内角 ,所以∠1不一定等于∠2;选项C中 ,∠1与∠2不是直线AB、CD被直线AD所截得的角 ,由AB∥CD ,不能得到∠1 =∠2;选项D中 ,∠1与∠2不是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角 ,所以∠1不一定等于∠2;选项B中 ,∠1与∠2是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角 ,由AB∥CD可得∠1的对顶角等于∠2 ,所以∠1 =∠2.正解:选B.误区3:混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例3 如图2 ,直线a∥b ,假设∠1 =50° ,求∠2的度数.错解:因为∠1 =50° ,∠1 =∠3 ,所以∠3 =∠1 =50°. 由于a∥b ,根据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可得∠2 +∠3 =180° ,所以∠2 =180°-∠3=180°-50° =130°.点拨:上述解法错在混淆了平行线的判定定力和性质的区别.判定定理是根据某些条件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性质定理是根据两直线平行得到角之间的关系.正解:因为∠1 =50° ,∠1 =∠3 ,所以∠3 =∠1 =50°. 由于a∥b ,根据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可得∠2 +∠3 =180° ,所以∠2 =180°-∠3 =180°-50° =130°.误区4:对平移的距离或性质理解不透例4 如图3 ,△A′B′C ′是由△ABC平移得到的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图形平移前后 ,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B.图形平移过程中 ,对应线段一定平行C.图形平移的距离是线段B B′ D.图形平移的距离是线段C B′错解:选B或C.点拨: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即经过平移 ,对应线段相等 (不改变大小 ) ,对应角相等 (不改变形状 ).需要注意的是 ,对应线段不一定总平行 ,还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方对应线段BC和B′C ′在同一条直线上 ,故B不正确. 图形平移的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不是线段 ,故C、D都不正确.正解:选A.复习方案根底盘点1.以下各图中 ,∠1与∠2是对顶角的是 ( )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 )A.垂线 B.垂线段 C.垂线的长 D.垂线段的长3.以下语句中 ,不是命题的是 ( )A.如果 , ,那么 B.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C.假设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吗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4.如图1 ,直线AB、EF相交于点D ,∠1的对顶角是______ ,∠2的邻补角是_______.5.如图 2 ,直线a∥b ,直线c与a、b相交 ,假设∠1 =65° ,那么∠2 =________°.6.如图3 ,三条直线AB、CD、EF交于点O ,假设∠1=30° ,∠2=70° ,求∠3的度数 .7.如图4所示 ,△ABC平移得到△DEF ,写出图中所有相等的线段、角 ,以及平行的线段 .8.如图5 ,分别画出点A、B、C到BC、AC、AB的垂线段 ,再量出点A到BC、点B到AC、点C到AB的距离.课堂练习: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无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一等奖
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一等奖1、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教学设计一等奖一、说教材:《平行和相交》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过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的。
这一单元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互相关系,学习平行线与垂线的有关概念。
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启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要掌握平行线的概念,认识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并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渗透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结合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2、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
三、说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自愿结合成学习小组,3--4人或5--6人一组,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学习策略。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去获取知识。
从运动会上常见的场地或器材入手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利用多媒体学习并掌握平行线的特征,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在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中进一步理解平行线。
通过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指导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
《相交与平行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相交与平行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 ,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 ,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过程与方法:1.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 ,合作交流 ,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体验数学概念的开展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通过实践操作 ,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积极参与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及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预学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经过两点呢 ?经过三点呢 ?2.线段AB=CD ,CD=EF ,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 ?二、探究小明家客厅的窗户由两扇塑钢玻璃窗页组成 ,上图为两扇窗页全关、半开的状态.当我们把两扇窗页近似地看成在同一平面内 ,并且考虑每扇窗页的四条塑钢边所在的直线时 ,这些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些关系 ? 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 ?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 (平行 )三、精导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 ,可能重合 ,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 ,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AB与CD平行 ,记作AB∥CD ,读作AB平行于CD.4.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5.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根本技能之一 ,在以后的学习中 ,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 "落〞 (三角板的一边落在直线上 ) ,二 "靠〞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 ) ,三 "移〞 (沿直尺移动三角板 ,直至|落在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点 ) ,四 "画〞 (沿三角板过点的边画直线 ).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做一做任意画一条直线a ,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 ,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 ,看能画出几条 ? (学生画图 ,实际上只能画一条 )7.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8.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 ,如果a∥b ,b∥c ,那么a∥c.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 ,就会相交于一点P ,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 平行 ,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a∥c.四、提升1、提升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 ,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平行(4)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那么它们的的位置关系是 .2.小结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 "在同一个平面内〞 (举例说明 );(2) "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作业1.画直线A B ,再画直线外一点P ,然后画直线CD ,使CD∥AB.2.完成根底训练的相应内容.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根底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应或修改意见, 学生不断进行写作, 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根底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拟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华师大版 (1)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一)、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3. 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二)、教材分析1. 教材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2.本章主要是确认图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三)、中招考点分析: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
纵观河南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四)、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二、复习目标1. 能准确说出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 能灵活选用平行线的判定解决问题,学会简单的说理.3. 能灵活选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学会简单的说理.三、评价任务1. 向同桌说出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同桌之间互相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2. 说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做题时说出每一步的依据.3. 说出平行线的性质,做题时说出每一步的依据.四、教学过程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通过实例,探究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会把有理数除法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相交线与平行线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且DOE 5COE。求AOD的度数。
CE
┓
AO
B
D 此题需要正确地
应用、对顶角、
邻补角、垂直
概念和性质。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知: COE+DOE=1800, 又由DOE 5COE COE 5COE 1800 COE 300 又 OE AB BOE 900 BOC BOE COE 1200 由对顶角相等得:
∠AOC对顶角是____∠__B_OD ∠COF对顶角是____∠__D_O_E ∠AOC邻补角是___∠_ COB, ∠AO。D ∠EOD邻补角是____∠__D_OF, ∠C。OE
第19页
例1.直线AB与CD相交于O,AOC : AOD 2 : 3
求BOD的度数。
D 解.设AOC 2X 0,则AOD=3X0
2 1
1
2
∠1和∠2不是同位角, ∠1和∠2是同位角, ∵∠1和∠2无一边共线。 ∵∠1和∠2有一边共线、同向
且不共顶点。
第39页
如图: 已知: b∥c, a是截线,并且a⊥b.
求证:
a ⊥c .
b
c
证实: ∵ a ⊥b (已知) a
1
2
∴ ∠1=90 (垂直定义)
又∵ b∥c (已知)
∴ ∠2= ∠1=90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例1. ∠1与哪个角是内错角? 答:∠ DAB
∠1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答:∠ BAC,∠BAE , ∠2
∠2与哪个角是内错角? 答:∠ EACD AE Nhomakorabea1
B
2 C
第31页
随堂练习
1、观测右图并填空:
(1) ∠1 与 ∠是4 同位角(2)
∠5 与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区一等奖)
C B F E
D A C B F
E D A
问题
探究
归纳
方法
∴ (5)∵__∥__(已知) ∴∠C +∠CDA=180°( ) ∵__∥__(已知) ∴∠___+∠CDA=180°( ) ∴∠C=∠A( ) 活动2:迁移训练 例1. 如图所示,已知:AD ∥BC ,∠A=∠C 求证:AB ∥D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B ∥DC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C=∠ABF 得到AB ∥DC (2)∠C+∠ABC=180得到 AB ∥DC (3)∠A+∠ABC=180得到AB ∥DC 变式1. 如图所示,已知:AB ∥DC ,∠A=∠C 求证:AD ∥B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D ∥BC 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A=∠ABF 得到AD ∥BC (2)∠C=∠EDC 得到 AD ∥BC (3)∠C+∠ADC=180得到AD ∥BC (4)∠A+∠ABC=180得到AD ∥BC 变式2. 如图所示,已知:∠1=∠2,∠C=∠A 求证:∠E=∠F 预设方法:要证明 ∠E=∠F 可通过以下方法 (1)由∠1=∠2,∠C=∠A 得到∠A=∠ABF ,AD ∥BC 则∠E=∠F (2)由∠1=∠2,∠C=∠A 得到∠C=∠EDC ,AD ∥BC 则∠E=∠F 变式3. 如图所示,已知:∠E=∠F ,∠C=∠A 求证:AB ∥DC 预设方法:要证明 AB ∥DC 可通过以下方法 (1)由∠E=∠F ,∠C=∠A ,知∠ABF=∠C ,得到AB ∥DC (2)由∠E=∠F ,∠C=∠A ,知∠EDC=∠A ,得到AB ∥DC (3)由∠E=∠F ,∠C=∠A ,知∠C+∠ABC=180,得到AB ∥DC。
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等奖创新教案(含2课时)
1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等奖创新教案(含2课时)第4章相交线与平行线4.1 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1.1 相交与平行【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会画平行线.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几何推理过程.【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公理及推论.难点:平行公理的应用、平行线的画法.【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初步认识】向同学们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平行线的概念1.小明家客厅的窗户由两扇窗页组成,下图表示两扇窗页开合的状态,当我们把两扇窗页近似地看成在同一平面内,并且考虑每扇窗页的四条边所在的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呢?3.我们把两根筷子看成向两方延长的直线,桌面看成一个平面,在桌面上摆一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有几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归纳结论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探究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1.如图,直线AB与CD是平行线.记做“________”,这里“________”是平行符号.读做“_________”.2.若用a、b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a与直线b平行,记做“________”,读做“_________”.探究3:平行线的画法1.你能用几种方法画出一组平行线?2.你能过直线a外一点P画直线a的平行线吗?画法:①把三角尺的BC边靠紧直线a,再用直尺(或另一块三角尺)靠紧三角尺的另一边AC;②沿直尺推动三角尺,使原来和直线a重合的一边经过点P;③沿三角尺的这条边画直线b.则直线b就是过P点且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如图:3.你能过P点画几条直线与直线a平行?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4.在下图中,分别过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GH.那么EF与GH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归纳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几何语言:∵a∥b,a∥c,∴b∥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动手画图,从而得到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2.两条直线l1与l2相交点A,如果l1∥l,那么l2与l 相交或既不相交也不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边必相交.4.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 1 ,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0 个.5.工人师傅在架设电线时,为了检验三条电线是否互相平行,只检查了其中两条是否与第三条平行,这种做法是否正确?正确.理由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6.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X )7.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 X )9.如图所示,过点P画PE∥OA,交OB于点E,过点P画PH ∥OB,交OA于点H.解:如图所示.【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学生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写下来,然后互相交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有知识方面的、有能力方面的、有生活实际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但只要有收获我就会予以充分的肯定.【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1”中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4.1.2 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学重难点】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难点:分析图形.【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初步认识】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2.经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教学说明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为本节课的教学作准备.【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探究1:对顶角1.观察思考: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观察剪刀剪开纸张的过程,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度也相应变小.我们把剪刀的构成抽象为两条直线,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将其简单地表示为下图:2.图中∠1和∠3、∠2和∠4它们有什么特征?归纳结论有公共的顶点,其中一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3.∠1和∠3、∠2和∠4有什么关系?量一量或用其它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完成下面的问题.∵∠1+∠2=________,∠2+∠3=(邻补角定义).∴∠1=180°-________,∠3=180°-________(等式性质),∴∠1=∠3(等量代换);或者∵∠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1=∠3(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上面推理可知,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归纳结论对顶角相等.探究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两条直线l1、l2被第三条直线l3所截,构成了8个角.1.根据已有知识,你能找到对顶角吗?那么除了对顶角,角与角还有哪些位置关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2.观察∠1与∠5的位置:(1)它们在被截直线l1、l2的什么位置?(2)它们在截线l3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它们在被截直线l1、l2的上方,在截线l3的右侧.教师归纳:它们在被截直线l1、l2的同侧,在截线l3的同旁.我们把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归纳结论同位角概念: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3.观察∠3与∠5的位置:(1)它们在被截直线l1、l2的什么位置?(2)它们在截线l3的什么位置?归纳结论内错角概念:在第三条直线l3的异侧,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4.观察∠3与∠6的位置:(1)它们在被截直线l1、l2的什么位置?(2)它们在截线l3的什么位置?归纳结论同旁内角概念:在第三条直线l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1、l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5.两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构成的一对角可以看成是什么角?类似地,你还能用两只手的手指构成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吗?教学说明采用分类分步的方法,从简单开始探索.由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名称已经固定,所以探索的重点应放在发现位置关系和用准确词语概括这种位置关系上,按照观察—描述—归纳—再现的流程,认识同位角.在认识了同位角的概念后,自主探索同旁内角、内错角.这是一种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的过程.【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见教材P77例1.2.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C )3.如图,∠1与∠2是同位角的对数有( D )A.1对B.2对C.3对D.4对4.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________是同位角,∠1和________是内错角,∠1和________是同旁内角,如果∠1=∠5.那么∠1________∠3.答案:∠3,∠5,∠2,=第4题图第5题图第6题图5.如图,∠1和∠4是AB、________被___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3和∠5是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所截得的________角;∠2和∠5是________、________被________所截得的角;AC、BC被AB 所截得的同旁内角是________.答案:CD,BE,同位角;AB,BC,AC,同旁内角;AB,CD,AC,内错角;∠4和∠56.如图,AB、DC被B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________,AB、CD 被AC所截是的内错角是________,AD、BC被B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________,AD、BC被AC所截得的内错角是________.答案:∠1和∠5;∠4和∠8;∠6和∠2;∠3和∠7.7.如图请指出图中的同旁内角.(提示:请仔细读题、认真看图) 解:∠1与∠5;∠4与∠6;∠1与∠A;∠5与∠A【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4.1”中第4、5、6、10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华师大版 (1)
平行线的性质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在学生会画平行线的基础上,会用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做题。
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2的第三课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角、相交线及相交线所成的角、垂直,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按照先“认识平行线,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顺序呈现。
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计算或说明。
3、中招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近七年中招考试中考查5次,4次在填空题中出现,1次在选择题中出现。
题目较简单,分值均为3分。
4、学情分析学生在做题时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容易混淆,二、学习目标1、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2、能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三、评价任务1、向同桌说出平行线的性质的概念,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
2、通过实例,探究出有理数除法法则。
会把有理数除法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及倒数的概念难点: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0不能作除数以及0没有倒数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几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有一个因数是0,积就为0. 2、有理数乘法运算律:a ×b = b ×a (a ×b )×c = a ×(b ×c ). a ×(b+c )=a × b + a ×c 3、计算(分组练习,然后交流)(见ppt )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1)6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孩,每个小孩分到几个苹果?(2)怎样计算下列各式?(-6)÷3 6÷(-3) (-6)÷(-3)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将结果与同桌交流。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A BDEO A BCD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 ,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拟少 ,所以在全网范围内 ,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 ,制作于2021年 ,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 ,进行集体创作 ,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 ,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 ,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 ,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 ,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 ,如果您现在不用 ,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时机不多哦 !回忆与思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忆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 .2.在丰富的情景中 ,抽象出平行线、相交线等根本几何模型 ,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语言说明几何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把现实物体抽象成几何对象 (点、线、面等 )的数学化过程. 2.在探究说理过程中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既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又可以开阔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2.通过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多解归一的练习 ,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 ,用开展的眼光看问题 ,观察运动中的异同 , 揭示知识间内在联系 .一、 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归纳总结;第三环节:知识应用;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第五环节:纵向延伸;第六小节:查缺补漏 .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第二环节:归纳总结活动内容:师:你们能从这个标志中发现我们学过的根本图形么 ? 生1:相交直线 .师:两条相交直线有4个形影不离的朋友 ,他们都有很漂亮的性质 ,HG E F N M G E D CB A N M你们知道是什么么 ?生2:他们的朋友是对顶角和互补的角 .生3: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互补角相加为1800.师:在这个标志中 ,除了相交线 ,还有没有其他重要但是很简单的结构 ? 生 (几乎不约而同 )平行线 .师:图案中告诉我们AC ∥DB 了么 ? 生:没有 .师:那么怎么来判定呢 ?生:还得请相交直线和它的朋友来帮助 .师:所以设计师让这两条直线都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多有先见之明 !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判定AC ∥DB 的方法有哪些 ?同位之间交流 .师:在整个群众图标中 ,假设AC ∥DB ,AE ∥BF,图中共有几对相等的角 ,几对互补的角 .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并说明理由 .师:通过对群众标志的研究 ,你会发现 ,我们总是要在复杂图形中找出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结构来解决问题 .那么在本章中 ,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结构是什么 ? 第三环节:知识应用活动内容:练习1、如图 ,∠AEM = ∠DGN ,你能说明AB 平行于CD 吗 ?变式1:假设∠AEM = ∠DGN ,EF 、GH 分别平分∠AEG和∠CGN ,那么图中还有平行线吗 ?试加以说明. 变式2:假设∠AEM = ∠DGN ,∠1=∠2 ,那么图中还有平行线吗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 活动内容:师:怎么样,只要我们找到了这个根本图形,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秘诀: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 ,这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 .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么 ?(尽管学生已经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和用途 ,但当得知这竟是数学大师华罗庚的名言时 ,还是惊呆了 )在震撼中 ,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他们更起劲的用这把有用的钥匙去开启模样各异的题目的大门 .于是老师趁机给出思考题:小明现在在做一个工艺插件如图3 ,遇到一个问题 ,需要大家帮助 ,小明已经量得插件的AB ∥CD,且∠D =60º ,∠E = 122º ,要使∠BGED CB A N MHG FE D C B A NM21A B CDE M N PQT为多少度 ?.第五个环节:纵向延伸活动内容:在前面习题的根底上老师进一步延伸:1、下面的几组图形中 ,均有AB ∥CD,猜测∠D 、∠E 和∠B 存在什么关系 ?加以证明2、下面的几组图形中 ,也有AB ∥CD,猜测∠D 、∠B 和∠E 、∠F 、∠G 存在什么关系 ?加以证明.MNDE1 2AC ED C B A EA B CD EDCAEDCEDCEDCE1、 你还能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么 ?试加以探究 .第六个环节:查缺补漏活动内容: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练习:群众图标可以看作两个相同的 "V 〞字型组成 ,下列图给出一个 "V 〞和O 点.你能利用尺规作图补充完整吗 ?四、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反思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 .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因此 ,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 ,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 ,无视了语言的输入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拟贴近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 ,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 ,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 ,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AB C DE G FA BDC E F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根底.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那么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防止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局部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局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
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
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
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
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
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4.14相交线与平行线垂线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垂线的概念、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并会度量点到直线距离.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性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垂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垂线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垂线的判断和性质的理解运用.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性质,并运用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做一做:用三角板量一量,课本封面的每个角是多少度?
2.教师演示:(几何画板)直线AB、CD相交于点O,转动直线CD的同时,观察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的角度大小,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
3.学生活动: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探索新知:
提出问题: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得到:
1.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其中有一个角等于90°,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1)学生活动: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垂线和水平线.)
(2)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②“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③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3) 垂线与铅垂线的区分:两条直线垂直时,只和它们夹角的大小有关,而和直线是否处于水平位置无关;铅垂线是一条带铅锤的线,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铅垂线指向地心.(用来测量自然墙面和水平面是否垂直)
2.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
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AB ⊥CD ”或“CD ⊥AB ”,读作“AB 垂直于CD ”,如果垂足为O ,记作“AB ⊥CD ,垂足为O ”.
②垂直判定: ∵∠AO C=90°,
∴AB ⊥CD (垂直的定义).
∵AB ⊥CD (已知),
∴∠AOC =90°(垂直的定义). 学生活动:
(1)用∠AOD 、∠BOD 或∠BOC 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2) 在一张任意形状(不规则)的纸上,怎样才能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呢?(不能借助任何工具)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3.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学生活动: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然后回答这样的垂线有几条?若过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若能,有几条呢?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
教师引导学生,点可以在直线上或者直线外.
通过画图,得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唯一.)
【教法说明】垂线的性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自己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画垂线的步骤:一贴,二过,三画.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一个学生板演).
B A P
B A P B A P B A P
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因此在题目中遇O D
C A
到两条线段互相垂直、两条射线互相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所以过一点作线段(或射线)的垂线时,垂足可能在线段(或射线)上,也可能在线段的延长线(或射线的反向延长线)上.
【教法说明】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多动手练习画垂线,进一步体会垂线的惟一性。
学生画图时,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学生加深印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点到直线的距离:
学生活动:“试一试”:如图,设点P是直线l外
一点,从P点向直线引PO、PA、PB、PC…几条线段,其
中只有PO与l垂直.量一量着几条线段中,那一条最短?
用圆规(或刻度尺)比较垂线段PO与线段PA、PB、PC…的
大小,就会发现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PA>PO,PB>PO,
PC>PO,…所有连结P点和直线l上的点的线段都比垂线
段PO长.这就说明垂线确实具有这样一条重要性质,这个
性质可简单地说成:垂线段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提问:“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有什么区别?
答:前者是一个图形,而后者则是一个数量,是指该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
垂线段的概念和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是定义“点到直线距离”这个概念的依据.由于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是唯一的,又由垂线段最短,它的长度也是唯一的,因此保证了点到直线距离的唯一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区别“垂线段”和“垂线段的长度”.前者是一个图形,而后者则是一个数量.要强调点到直线距离是一个数量,是指该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要注意纠正学生“作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这类错误.
应用举例:怎样正确量出跳远的成绩?
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做得比较好的学生,让他到黑板上画图.
归纳小结:
1.垂线的定义、性质是什么?
2.垂线有哪些应用?
补充练习:
1.如图,公路边上有一小商亭和工厂 .
(1)量出商亭与工厂的距离.
(2)量出工厂到公路的距离.
2.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在渠岸AB的什
么地方开沟,才能使沟最短?画出图来,并说明根
据什么道理.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
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
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
课堂是写作车间, 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 学生不断进行写作, 修改和再写作。
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 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 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 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 这一
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