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卒中中心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时间管理目标

脑卒中绿色通道流程时间管理目标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各大医疗机构纷纷建立了脑卒中绿色通道。
脑卒中绿色通道是指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诊疗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提高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流程、时间管理和目标。
首先,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流程包括患者就诊、初步评估、快速检查、确诊和治疗等环节。
在患者就诊时,医护人员需要迅速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等。
随后进行快速检查,如头部CT、MRI等,以便快速确诊。
一旦确诊为脑卒中,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进行治疗,包括溶栓、手术等。
整个流程需要高度的协调和配合,以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其次,时间管理是脑卒中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时间。
从患者就诊到确诊和治疗,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严格执行各项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最后,脑卒中绿色通道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通过优化流程、严格控制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提高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总之,脑卒中绿色通道的流程、时间管理和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流程、严格控制时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就诊等待时间,提高抢救和治疗的效果。
希望各大医疗机构能够不断优化脑卒中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治疗服务。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急诊脑卒中病人溶栓绿色通道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
方法:纳入本院于2021年2月至8月期间接诊的66名病人参与本次课题研究,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参照组病人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病人在以上护理模式的前提下融合急救护理路径。
比较两组病人绿色通道用时以及用时达标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结果:观察组病人绿色通道用时与参照组病人绿色通道用时进行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病人(NIHSS)分值进行评估,观察组病人较参照组病人情况改善较为明显,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溶栓病人绿色通道及急诊护理过程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病人治疗效果,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急救护理路径;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急诊科较为多见的危重脑血管病就是脑卒中,该病发病急促,同时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使病人健康及生命受到严重影响。
急诊科治疗脑卒中的主要途径就是溶栓治疗,能够面向改善病人临床症状,避免因治疗不及时造成病人死亡或者偏瘫,对于病人预后具有积极作用[1]。
并且,溶栓治疗应遵守及时治疗的原则,急救时间要求较高。
所以,对脑卒中病人于急诊科进行治疗时通常会开通绿色通道,争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而提升治疗质量。
脑卒中冰热溶栓绿色通道减少急诊时间以及静脉通道时间,同时避免长时间分诊及评估,能够帮助病人获取最佳抢救时机[2]。
为了能够减少病人入院至溶栓时间,针对脑卒中病人急诊治疗过程中融入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分析,报道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于2021年2月至8月期间接诊的66名脑卒中病人作为本次研及对象,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观察组病人在急诊溶栓绿色通道使用急救护理路径,参照组病人使用常规护理。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2-20T02:13:37.738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25期作者:胡蓓蕾[导读] 探究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胡蓓蕾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上海 201601摘要:目的:探究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急诊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急救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急救时间指标以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结果:研究组急救时间短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急救采用急救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患者抢救时间,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值得临床急救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理路径;急诊脑卒中;溶栓治疗;绿色通道;应用效果脑卒中疾病作为急诊常见疾病,具有发生突然,进展迅速特点,属于缺血性或出血性的脑部疾病,如果疾病发生后,在短时间内未对患者进行抢救,极易造成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情况造成患者死亡。
临床急救护理路径能够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缩短患者救治时间,以此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疾病预后价值显著[1]。
基于此,研究以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急诊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急救护理路径临床可实践性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医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急诊溶栓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5.12±2.45)岁,发病时间1-4h,平均时间(2.01±1.01)h;研究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5.15±2.40)岁,发病时间1-4h,平均时间(2.05±1.03)h。
就医绿色通道工作成效和亮点

就医绿色通道工作成效和亮点
医院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
而危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故医院的急诊急救工作必须要体现时效性,时间就是生命。
因此,我院非常重视对就医绿色通道建设,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一、医院对急诊的六大病种一一急性心律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卒中、急性心梗、严重创伤及颅脑损伤,均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时组织院内多学科专家对患者进行会诊,保证上述六大疾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小于1小时,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
二、近两年来,随着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中心的建设,医院开启了急性胸痛和脑卒中的绿色通道,充分保障区域内胸痛和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救工作;急性心梗的D-to-B时间由原来的最长120分钟缩短到20余分钟,急性脑梗塞的DNT时间最短达30余分钟,大大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和脑卒中患者的确诊率、有效救治率。
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初,医院便注重发热患者就医绿色通道建设,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利用专用急救车运输疑似新冠肺炎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进一步就诊,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医院感染防控安全。
同时,医院加强与X两所学校的协作,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助力外地学生返广后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
作,保障学校复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四、为进一步做好重大交通事故的急诊急救工作,医院与交警支队签署合作协议,开通了院前急救绿色通道;抽调神经内外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外科等科室专家,建立了院前交通事故救治专家组,全力保障受伤患者及时得到医治,挽救危重伤员的生命。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探讨

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探讨【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均为我院急诊科救治的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共计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急诊绿色通道护理,观察组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对比两组候诊时间。
结果观察组候诊所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 AIS患者采纳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便于缩短候诊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值得采纳。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救治效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指的是脑动脉闭塞后,引发脑组织梗死,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目前临床上最佳的救治方式即为静脉溶栓,利于段时间内恢复脑部供血,改善脑细胞缺血坏死状态,同时救治效果与发病时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溶栓时间窗为3.0-4.5h之间[1]。
AIS在急诊救治中,需要多个科室互相配合,提高救治效果。
常规急诊绿色通道配合程度不高、流程繁琐等,导致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
临床研究指出,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护理流程,便于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提高救治效果[2]。
为此,本次研究中,纳入82例AIS 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救治,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6月,均为我院急诊科救治的静脉溶栓治疗AIS患者,共计82例。
纳入标准:疾病获得明确诊断;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4.5h;年龄低于80岁;脑功能损害超过1h;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依从性较低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41例。
对照组:男女之比为23/18,年龄55-78岁,均值(68.96±5.2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4.2h,均值(1.80±0.62)h;观察组:男女之比为24/17,年龄56-79岁,均值(69.25±5.4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4.0h,均值(1.77±0.59)h。
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

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
然而,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关键的门户之一,却时常面临着拥挤和时间紧迫的困境。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效率和质量,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的背景、实施意义及具体措施,旨在为医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背景急诊科作为医院中负责抢救和应对各类急重症的科室,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和患者预约就医观念的缺失,患者的大量涌入导致急诊科拥堵和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建立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势在必行。
二、实施意义1. 提高急救效率: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可以确保急救患者的快速救治,减少等待时间和病情恶化风险,提高急救效率。
2. 解决急诊科拥堵问题:通过绿色通道制度,可以引导低危急诊患者选择就近门诊或平时就医,减轻急诊科压力,改善医疗资源利用情况。
3. 提升患者满意度: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恐慌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满意度,增强医院的口碑和信誉。
4.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绿色通道制度,可以将急救资源更大程度地用于真正需要急救的重症患者,合理分流和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益。
三、具体措施1. 制定绿色通道准入标准:医院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医疗资源供需状况和患者就医规范,制定并公布绿色通道准入标准,明确适用范围。
2. 分流队伍管理:急诊科应设立专门的分流队伍,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病情和就诊需求进行分流,将非急诊患者引导至普通门诊,从源头上减轻急诊科的压力。
3. 资源优化配置:医院应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急救资源的科学分配和动态调配,避免资源浪费和滞留,提高急救效率。
4. 宣传教育:医院应积极利用宣传媒体和社区渠道,加强对绿色通道制度的宣传,普及绿色通道准则和就医规范,引导患者正确就医,提高就医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总结: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急救效率、解决急诊科拥堵、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

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又称为脑卒中快速诊疗通道,是一种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提供紧急诊疗的措施。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发病急,病情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存和恢复非常重要。
因此,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和治愈率。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疾病发生后,患者可能出现中风、瘫痪、失语等症状,对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由于病情发展快且病变严重,因此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诊疗尤为关键。
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旨在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加速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进程。
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对脑卒中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对脑卒中的宣传和教育,使公众和医务人员更加了解脑卒中的症状、紧急处理和救治措施。
二是建立脑卒中救治网络,将包括急诊科、神经内科、放射科、血管外科等在内的相关科室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救治的体系。
三是制定脑卒中救治的快速诊疗流程和指南,明确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步骤,确保每位患者能够按照规定的流程接受诊疗。
四是建立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优先就诊和治疗的机会,缩短等候时间,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专业的救治措施。
急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制度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首先,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率和治愈率。
由于急性脑卒中病情严重,时间是生命的关键。
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可以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使患者能够更早地接受诊疗和治疗,提高救治率。
其次,它可以减少延误治疗的风险。
脑卒中需要尽早干预,如果患者无法及时就诊,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或者发生并发症。
通过绿色通道,可以尽量避免因为就医时间延误而导致的患者病情加重。
再次,它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提高其康复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团队资源管理(teamresourcemanmanagement TRM)在绿色通道中的应用及应急处理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内科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TRM实施后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在紧急绿色通道实施TRM后,探讨、分析和纠正脑卒中患者延迟住院的原因,重置紧急脑卒中绿色通道。
两组患者在急诊留置时间(急诊留置时间EDLOS)、溶栓时间(栓栓时间DNT)、感染溶栓时间(Onsettotreatmenttime OTT);患者临床结局指标及实施TRM前后急诊护理质量评价。
结果绿色通道TRM前后急诊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4.88VS80.33min。
DNT值为111.63,中位数为79.95;OTT的中位数是2433分钟到173分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临床结局指标NISSS评分中位数为12vs。
分别4。
出院NIHSS评分≤4分的患者数量和比例分别为11例(21.5%)和28例(47.5%),P=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并发症、住院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栓绿色通道实施团队资源管理(TRM),可以缩短脑卒中患者急诊治疗的住院时间(EDLOS)、DNT和OTT,减少住院延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态度,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关键字: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留滞时间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4 - 10月团队管理后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9例作为实验组。
对照组为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接受ACI溶栓治疗的患者。
纳入标准:年龄≥18岁;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神经功能损害症状<4.5小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不包括出血、大面积脑梗死或其他非卒中。
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急诊科作为医院中最为紧急的科室之一,承担着救治重症、危重病人的重要任务。
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急诊科抢救患者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备受医院管理者和患者的关注。
一、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绿色通道是指针对急诊病人建立的专门快速处理程序,减少等待时间,加快治疗并提高治疗质量。
建立绿色通道管理制度有利于优先处理急重病人,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增强医院的社会声誉。
二、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实施步骤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并考虑本院实际情况。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患者进入绿色通道的标准:以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及生命为标准。
2. 设立绿色通道通道口和绿色通道急救室,安排专人接待。
3. 建立绿色通道通行制度:对符合标准的患者,必须第一时间转入绿色通道急救室,由急救医生进行初步抢救,同时开通绿色通道来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质量。
4. 建立绿色通道就诊流程:建立患者快速就医的档案管理系统,由急救医生负责急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紧急手术,以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
5. 配建必要设施和药品:为绿色通道急救室配件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确保急救医生在24小时内随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急救。
三、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意义和效果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 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就医体验。
2. 加速了急救医生的抢救效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死亡率。
3. 缓解了急诊室的拥堵程度,为其他患者腾出更多的救治空间。
4. 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声誉,增强了市民对医院的信任度。
四、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尽管急诊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通道标准的设立:不同市场和医院之间对绿色通道标准的定义不一致,导致市场间存在差异,对维护患者权益带来难度。
医院卒中中心年终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卒中中心的建设成为提高卒中救治水平的重要举措。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院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本年度卒中中心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组织架构与制度建设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架构,明确了卒中中心的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
同时,制定了卒中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卒中救治工作有序开展。
2.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1)开展卒中中心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卒中救治能力。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共组织培训1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100余人次。
(2)加强与上级医院的交流与合作,邀请专家来院授课,提升卒中中心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3)选派优秀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卒中学术会议,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3. 卒中救治能力提升(1)优化卒中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将救治时间缩短至平均45分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提高卒中溶栓治疗比例,降低卒中死亡率。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溶栓治疗比例达到80%,溶栓治疗成功率90%。
(3)加强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康复治疗患者1000余人次,康复治疗有效率达90%。
4. 卒中防治宣传与健康教育(1)开展卒中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卒中的认识。
本年度,我院卒中中心共开展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2)开展卒中防治知识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卒中的防治能力。
(3)建立卒中防治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巡诊、义诊等活动。
三、工作亮点1. 成功创建国家卒中中心认证单位,为我院卒中救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成立卒中中心联盟,加强与周边医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卒中救治水平。
3. 开展卒中急救“一站式”服务,提高卒中患者救治效率。
4. 积极开展卒中防治研究,为卒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

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急诊科是医院中极具挑战性的科室之一,它负责应对各种急性疾病和突发医疗事件。
为了有效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就诊体验,一些医院推行了绿色通道制度。
本文将探讨绿色通道制度的背景、目的、运行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一、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急诊科的就诊人数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医疗流程常常存在病人候诊时间过长、资源浪费、治疗延误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应运而生。
二、目的急诊科绿色通道的目的是确保急性病患者可以迅速获得专业的医疗服务,减少就诊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使患者能够迅速得到救治。
三、运行机制1. 优先分诊: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通过分诊台进行初步评估,将病情较严重、需立即处理的患者安排至优先通道。
2. 医疗团队响应: 分诊后,急诊科的医疗团队将立即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诊治。
3. 并行处理: 在绿色通道中,医疗团队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患者,尽量减少病人等待时间。
4. 特殊资源配置: 急诊科绿色通道通常配置了特殊的医疗设备和仪器,以保证病情危重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可以明显提高就诊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 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绿色通道的特殊性,可能导致其他科室资源的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调配。
2. 病情评估难度大: 分诊台的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需要对患者做出准确评估,确保分诊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3. 系统建设不完善: 一些医院在推行绿色通道制度时,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导致运行效果不如预期。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提升设备水平和医疗资源配置,确保绿色通道的正常运行。
2. 强化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分诊台的评估准确性和速度。
3. 完善信息化系统,建立与其他科室的联动机制,确保信息全面、准确传送。
总结急诊科绿色通道制度的推行对缓解急诊科的压力、提高患者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20-05-08T08:40:11.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3期作者:文金秀[导读] 分析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
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实施脑卒中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后上述患者被分为34例观察组及34例参照组,所有患者治疗方式均为静脉溶栓,观察组同时加入急救护理路径模式,将观察组及参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文金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的效果。
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实施脑卒中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抽签后上述患者被分为34例观察组及34例参照组,所有患者治疗方式均为静脉溶栓,观察组同时加入急救护理路径模式,将观察组及参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及治疗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分数明显比参照组低,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与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监护室诊治时间,溶栓药物进入血管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数据具有显著性组间差异(P<0.05)。
结论:在急诊脑卒中实施溶栓绿色通道的过程中加入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显著改善其神经系统功能。
关键词:急诊脑卒中;溶栓治疗;绿色通道;急救护理路径;应用效果作为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必须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
临床上常用的急性脑卒中治疗方法为静脉溶栓,需在最佳时间实施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及患者神经功能,缩短其住院及疾病治疗时间,为使患者疾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可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模式对绿色通道予以建立[2-3]。
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绿色通道建设及持续医疗改进

院前 院内
Detection 发现 Dispatch 派遣 Delivery 转运
Door 到院 Data 检查 Decision 决策 Drug 用药 Dispositon 安置
识别卒中的症状和体征 拨打急救电话,EMS 优先派遣 迅速运输,院前通知医院 立即急诊分诊 急诊评估,迅速进行实验室和CT 检查 诊断和决定适合的治疗 给予适当的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 及时收入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室或转诊
Powers WJ, et al. Stroke. 2018 Jan 24. pii: STR.0000000000000158.
急诊溶栓绿色通道“流水线”
急诊一线
接诊、 筛选、 启动溶 栓流程
检验人员
肘正中 静脉采 血化验
急诊
影像人员
溶栓助理/
护士
头颅CT
记录信 检查排
息,带 除出血
患者去
CT室
急救流程
对DTN时间设立首要和次要目标
• 应建立 DTN 时间目标。首要 DTN时 间目标为 ≥ 50% 的患者在 60 分钟内 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I,B-NR, 改写自 2013 版指南)
• 将次要 DTN 时间目标设定为 ≥ 50% 的患者在 45 分钟内接受阿替普酶静 脉溶栓是合理的。(IIb ,C-EO,新 推荐)
JAMA 2015:313(14) 1451-1462
4
卒中诊治科学技术生产力不断更新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从静脉药物溶栓跨入静脉+血管内治疗时代
发现症状
EMS服务
院前急救转运
卒中中心
CT成像
静脉溶栓
卒中组织化医疗服务生产关系建设 — 8“D”系统
卒中急救生命链 - 8“D”系统通过纳入院前及院内组织化系统管理改善卒中预后
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建设经验分享

静脉溶栓
➢ AIS发病4.5 h内,对于出血风险高旳患者,能够选择静 脉予以低剂量rt-PA。
使用方法:rt-PA0.6 mg/kg (最大剂量为60 mg),其中 总量旳15%在最初1 min内静 脉推注,剩余旳85%以输液泵, 连续滴注1 h(Ⅱa类推荐,B 级证据)
公众教育体系完善——注重宣传
➢ 院外-小区内开展卒中教育 定时进行脑卒中健康教育科普下乡活动
➢ 院外-社会举行健康讲座
院前急救体系完善
➢ EMS对卒中旳正确诊疗率在30%~83%,继续教育项目, 涉及卒中旳正确辨认,优先转运到具有溶栓经验卒中中心 ,在患者到院前告知医院,可提升卒中辨认精确性,加紧 卒中急救速度,并提升溶栓率
改善 卒中治疗
现状
绿色通道建设旳技术原则
技术原则
静脉溶栓治疗 DNT中位数
≥50%患者≤45min得30分 ≥50%患者≤60min得20分 ≥50%患者超出60min得0分
有桥接动脉内 溶栓/动脉内取 栓指征旳患者 上转+治疗率
≥90%得20分
≥80%得10分
低于80%得0分
完毕NIHSS评 分者所占比率
≤15分钟
急诊室:建立静脉通路、开化验(血常 规、凝血、血生化、 血糖),开CT、心 电图,告知有关科室,NIHSS评分
≤25分钟
急诊头颅CT
与病人或家眷沟通
≤40分钟
全部检验成果回报 卒中小组筛选与评估
符合溶栓
病人或家眷知情同意, 溶栓病房静脉溶栓
<60分钟
不符合溶栓条件 非溶栓治疗途径
静脉溶栓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急诊科作为医院内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承担着紧急抢救、危重病人救治、急诊医疗等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确保危急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二、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意义1.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可以减少病人等待时间,提高医生医疗效率,确保危重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2.保障病人权益:通过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可以保障病人的权益,避免因等待时间过长造成的病情恶化或其他不良后果。
3.加强急诊科内部管理:急诊科作为一个高压、高强度的科室,内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可以明确相关流程和责任,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性。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急诊绿色通道的设置:医院急诊科应设置独立的绿色通道,标识清晰,便于病人使用。
2.严格区分病情轻重:医院应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应急程度,将急诊病人分为不同的优先级,为危急病人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危急病人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3.绿色通道优先服务:绿色通道应享受优先服务,包括登记、分诊、检查、诊断和治疗等环节。
值班医生、护士应优先对绿色通道病人进行处理,确保其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
4.候诊时间监测:医院应设置候诊时间监测系统,定期监测绿色通道病人的候诊时间,确保绿色通道服务的及时性。
5.绿色通道质量评估:医院应定期对绿色通道服务进行质量评估,包括对绿色通道发放情况、服务流程、满意度等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
6.急诊科内部管理规范化:医院应加强急诊科内部管理,明确工作流程、责任和权益,确保急诊科的正常运转。
四、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实施1.建立相关制度和规章:医院应制定相关制度和规章,明确急诊绿色通道的设置、使用条件、服务内容等。
2.培训医护人员:医院应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绿色通道管理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
3.宣传推广:医院应加强对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的宣传推广,使病人和员工均充分了解并积极配合。
精益生产理论在优化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科学护理156精益生产理论在优化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流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陈烨,顾玉慧,王伶俐,石卉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江苏南通 226300)摘要:目的 探讨精益生产理论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优化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1 日~2020年4月30日60例进入我院卒中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在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执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采用优化管理流程,比较两组溶栓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溶栓率无统计学差异,流程优化后观察组各项时间管理目标均有改善,但仅出发行CT检查时间及DN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精益生产理论优化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流程,能够缩短急性脑卒中DNT,有利于控制关键环节用时。
关键词:精益生产理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流程优化急性脑卒中是急诊科常见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现阶段,国内多家医院展开了积极、有效的院内溶栓流程,以缩短各类延迟,如长海医院“一站式”的卒中基地、标准化诊疗流程、卒中代码模式、链式管理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有部分研究并未达到60min的时间管理目标[1]。
精益生产理论是通过对现有流程进行现况分析、未来分析、制定行动计划、建立反馈循环4个步骤进行流程优化。
2020年3月我院借助该理论对急诊卒中绿色通道流程进行了优化管理,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3月1日~2020 年4月30日60例进入我院卒中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纳入标准:(1)有卒中样发作症状,采用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CPSS)进行评估,3 项体格检查中任意1 项为阳性;(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6 h 内。
排除标准:(1)临床诊断不明确;(2)发病时间不详。
高级卒中中心现场指导评估指标(绿色通道组)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急诊科分诊、挂号、诊室、收费、影像、抽血、检验、药房等均应设置卒中患者优先标识。
标识位置完全符合得5分,部分符合得3分,无标志或标识不清楚不得分5使用国家脑防委统一要求的标识(胸牌、臂章标识),要求标识明显。
医护人员佩带标识得5分,卒中患者佩带标识得5分,未使用国家脑防委统一标识不得分10急诊电子病历急性卒中患者有急诊电子病历可供查询现场查看有急诊电子病历,至少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神经系统查体等。
有得5分,无不得分5应设置急诊卒中救治团队,团队中至少包括具有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力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的医务人员;现场查看人员配置情况,并测试团队响应时间有专业团队,具备急性脑卒中救治经验1分;有具备脑血管介入治疗能力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医务人员得1分;团队人员能5min到达绿色通道并处置卒中病人得3分;5设立独立的神经科急诊或脑血管病急诊,并有7天×24小时独立值班医师;现场查看科室配置情况;有设置得5分,值班医师7天×24小时值班得5分,无独立专科急诊得0分;10急诊设置脑卒中溶栓专用床、脑卒中溶栓称重专用设备;现场查看设备配置情况;都具备,10分;只有一项,5分;无设置,0分;10绿色通道常规配备目前常用的脑卒中溶栓药物;现场查看药物配置情况;在绿色通道配备有效期内的溶栓药物得5分;无配备得0分;5绿色通道病例记录应使用规范化模板;现场查看模板及既往记录;有模板及既往记录,得5分;没有,得0分;5查看有无绿色通道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有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5分;现场检查病历,符合流程及规范得5分;10现场查看相应文件评分标准分值得分卒中中心及相关科室标识要科室管理评审内容2020年度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高级卒中中心现场指导评估指标(试行)(绿色通道组 180分)医院名称:评估指标评审方法现场查看基本条件急诊脑卒中需要直接血管内治疗(取栓)、或溶栓后需桥接血管内治疗(取栓)时,具有脑卒中的急诊血管内治疗处置流程和诊疗规范;有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5分;5查看有无专职绿色通道护士;现场查看人员配备、值班制度和排班表;有专职绿色通道护士10分;没有,得0分;10检查急性脑卒中患者(非溶栓/取栓)病历完成NIHSS评分情况;现场随机抽查3份急诊脑卒中病历抽取急性脑卒中(非溶栓/取栓)急诊病历,检查NIHSS评分,有未评病历即得0分;10年完成静脉溶栓例数(以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平台直报数据为准,示范高级卒中中心≥80例,高级卒中中心≥60例,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40例,少于设定例数为否决项);以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平台直报数据为准,示范高级≥80例10分,≥160例20分;高级卒中中心≥60例10分,≥120例20分;建设单位≥40例10分,≥80例20分;发现虚假上报病历或少于设定例数为否决项;20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NT); 示范 正式 建设 DNT≤30min 35 35 35 30min<DNT≤35min 30 35 35 35min<DNT≤40min 20 30 35 40min<DNT≤50min 10 20 30 50min<DNT≤60min 0 10 20 60min<DNT 0 0 035患者入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
脑卒中绿色通道

脑卒中绿色通道处理预案之老阳三干创作脑卒中病发急骤,病情变更快,疗效的时效性明显,应赐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包含监护、检查和评估,选择最佳的治疗计划.对于确诊或高度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诊科应立即开放急诊绿色通道,优先出诊、优先转运、优先检查、优先治疗.一、脑卒中的诊断;1.对于主诉头痛、头晕、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的患者应高度疑诊脑卒中的可能,特别应注意有以下罕见症状如: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突然升高、意识障碍等的患者的鉴别诊断.2. 接诊病人后立即赐与头颅CT检查.二、脑卒中治疗的绿色通道:1.对于高度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诊科立即开放急诊绿色通道,优先出诊、优先转运、优先检查、优先治疗.在院前急救中,对疑似脑卒中的患者均应按脑卒中病例赐与监护和处理,待送到医院后进一步明确诊断.2.对疑似脑卒中的患者,要求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效检查;并进行神经功效缺损NIHSS评估. 3.对确诊脑出血的患者,急诊科医师应立即与神经外科会诊医师联系收住院手术治疗.4.对确诊或高度疑似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急诊科医师应立即与神经内科会诊医师联系住院治疗,符台溶栓条件的患者,神经内科医师有责任奉告患者和家属其治疗计划,以及各类治疗计划的利弊,并立即进行溶栓治疗的准备任务,以免延误治疗时机.5. 神经内科接到急诊科会诊通知后必须在15分钟内派出二线医师到达急诊科.需要时可请科主任介入会诊.三、静脉溶栓治疗;l. 由神经内科医师担任与患者或家属解释该治疗的各项相关内容.2. 溶检前在急诊科进行相关的化验、心电图等检查,并做好监护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械的准备.3.溶栓前必须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4. 因静脉溶栓治疗育明要的时效性,应在超早期内执行,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在急诊科或在神经内科进行.5.静脉溶栓治疗办法参照我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四、专业培训:1.急诊科医护人员应提高对脑卒中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提高对脑卒中急性并发症(高颅压、意识障碍、痫性爆发等)的诊断和处理能力.2.提高在接诊电话中识别可能是脑卒中患者的能力,为出诊准备需要的监护、抢救设备;掌握脑卒中患者院前转运的原则(优先出诊,优先转运).3.掌握脑卒中静脉溶捡的适应症和治疗计划. 五、监督与评估:定期与相关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等)进行沟通,完善运作流程,确保绿色通道的疏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在卒中中心建设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比较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实施后对卒中中心建设的作用和效果。
方法采用对照研究,将2016年2—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5—7月实施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后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患者作为研究组。
比较两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离开抢救室时间、DNT时间。
结果实施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后,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和DN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和DNT均较前缩短,为在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到该院进行溶栓治疗提供了前提保障。
标签: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溶栓
急性脑卒中的处理应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目前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發病率约为200/10万~250/1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高达85%。
溶栓治疗目前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早期识别和快速启动决策性治疗是救治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1] 。
该院从2016年2月通过医联体建设,在上级医院神经疾病专家负责主持下开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及卒中中心建设。
急诊科在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采取了相应策略,缩短了急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和DNT时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该院急诊2016年2—7月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②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非脑血管病事件、颅脑出血性疾病及外伤。
对照组:2016年2—4月共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49~87岁,平均年龄(66±1)岁;2016年5—7月共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4例,男28例,女16 例,年龄41~90岁,平均年龄(71±1)岁。
1.2 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4月,主要是以培训、授课为主。
培训方式为卒中中心建设负责人牵头,定期为脑卒中绿色通道涉及科室医务人员授课,培训相关理论知识和要求。
2016年2月该院正式启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
2016年5月通过3个月试运行后,该科采取以下策略,加强绿色通道管理。
1.2.1 组织实战模拟演练规范演练方案,统一制定评分标准,全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评审。
在没有提前通知的前提下开展模拟实战演练。
模拟场景从
院前急救开始到患者进入神经内科监护室结束。
会后立即进行总结。
科室在演练结束后通过录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流程中的不足和原因,进行整改。
1.2.2 完善相关流程科室根据要求,制定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科院前急救流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科院内急救流程”。
明确了医生、护士、护工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培训后立即进行考核,并进行专项督查,检查流程执行效果。
1.2.3 完善细节,确保绿色通道的通畅印制脑卒中患者化验、CT检查绿色通道标识,悬挂警示灯,设计“脑卒中抽血套餐”医嘱,针对护士采血,培训采血注意事项和标准,建立“卒中采血套餐专用血标本试管栏”,方便操作者取用。
1.2.4 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信息登记本”记录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处置的几个时间窗,它们包括:入抢救室时间、医生下达医嘱时间、采血时间、通知中央运输收取血标本时间、通知护工转运时间以及他们到达抢救室时间、患者离开抢救室时间。
通过时间节点的记录,进行月总结,分析延长脑卒中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停留时间延长的原因并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急诊停留时间(患者入急诊抢救室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DNT、溶栓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和D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该院是县市级的三级乙等医院,医疗覆盖人数约为60万人并辐射至甘孜、阿坝等地区。
据统计,2015年该院共收治脑卒中388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2例,均为尿激酶溶栓,转上级医院29例。
通过医联体建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学科专家在该院率先开展卒中中心建设,目前主要开展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rt-PA是目前广泛研究应用的新型溶栓药物,静脉使用时间窗在4.5 h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效果良好[2]。
因此,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救治原则为:早发现,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做出决策性的治疗。
科学、快捷的急诊流程是缩短脑卒中救治时间,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之一[3]。
(1)流程要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急诊到离开抢救室的时间为15 min。
通过急诊绿色通道管理策略的实施,主要是根据科室自身情况和标准要求制定适合科室开展的绿色通道流程。
在流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延长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的原因,通过召开协调会,进行沟通和流程改造。
①中央运输人员收取血标本和送血标本的时间,直接影响后期静脉溶栓治疗时间。
通过个别案例分析后,进行改进,电话告知卒中套餐血标本后,要求立即优先处理。
②在诊治过程中发现医生之间的处置时间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流程,处理时间不一样,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分析,是个别医生,尤其是轮转医生对流程不熟悉,立刻反馈给科主任,对转科人员加强相关知识培训,提高诊治和处理能力。
③2016年2—4月共反馈血标本采集问题,包括凝血标本不够,3例,通过培训和细化流程,改进标识,2016年5—7月血标本合格率100%。
(2)急诊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第一站,尤其是院前急救。
在院前急救中,改进流程,根据要求重新配置物资,包括血糖仪、卒中套餐采血管。
在院前进行采血、建立静脉通道等治疗,同时联系相关科室,开通绿色通道。
(3)该院从开展静脉溶栓治疗至2016年7月底,共开展44例。
转上级医院7例,其中6例为家属要求转院,1例为血小板值异常,经上级医生会诊后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
卒中中心建设和发展,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当地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急诊科在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医院急诊量日趋增加,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使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永恒的奋斗目标[4-6]。
通过卒中中心建设,不仅提高急诊医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将通过这些建设契机,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和流程,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多科协作,根据标准细化和优化科室流程,从管理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单爱军,李肖亮,杜波,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卒中单元)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C].《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十届组稿会暨第三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论文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315.
[2] 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 蔡月英,桑红琼.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诊抢救效果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16(8):1080-1081.
[4] 崔红云,黄静.专案三维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5):143-145.
[5] 周育丽,李赛梅.院前急救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2):101-102,105.
[6] 朱婉婷,吴玉梅,林梅金.三维护理管理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3):173-175.
(收稿日期: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