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大纲复习重点201801整理
2018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
2018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一、论述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新特点:1、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出发点,工会的性质和社会角色决定了它必须替职工说话办事,要更多的从表达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角色提出和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维护的立足点,2、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力和经济利益是工会工作的起点,工会维护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将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动权利是劳动者获得生存权力的必要条件,是获得民主权利,保障其当家作主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其他社会权利的基础,劳动者的权益,政治利益和其他社会利益。
在宏观和微观经济利益中,国家整体分配时对积累和消费比例的确定,对物价,工资的宏观调控,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对职工的物价补偿,对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企业的经意利益,企业的分配原则的制定,企业的工资制度,资金分配制度等都对职工的经济利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工会要依法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
,工会还必须切实维护职工当家作主的政治民主权利。
3、依法维护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主要手段,依法维护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既使工会维护身份得到法律的确认,又使工会维护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有仲裁、诉讼等。
4、职工民主管理和签订集体合同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基本途径,民主管理是依靠职工办好企事业的一项根本制度,规定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工会要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探索新形势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维护职工权益的途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调整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利益的重要途径,工会突出维护职能在,大力推行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
二、劳动法的立法体系是什么?根据劳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立法层次及效不同加以划分而形成的体系结构:1、法律2、劳动行政法规3、劳动规章和劳动规范性文件4、地方劳动法规市场劳动者的基本权利:1、劳动报酬权2、劳动保护权。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劳动法部分1-1、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特征是什么?1-2、简述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2-1、简述国际劳动立法及其作用?4-1、论述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及义务?4-2、简述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与义务?5-1、什么是劳动法律关系?5-2、公民劳动权利能力与劳动行为能力特点?6—1、简述工会的性质与地位?6—2、简述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6—3、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7—1、什么是劳动就业?劳动就业的特点是什么?7-2、简述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7-3、什么职业介绍机构,它的成立需要什么条件?8—1、什么是劳动合同,它的特点是什么?8-2、劳动合同具有什么作用?8-3、简述劳动合同的内容?8-4、简述订立劳动合同的原则及程序?8—5、无效劳动合同?8—6、有关劳动合同解除的情况?8—7、劳动提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9-1、什么是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有什么特征?9-2、简述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区别?9—3、我国实行集体劳动合同的意义?9—4、简述集体劳动合同的订立?10-1、工作时间立法的意义?什么是工作时间?10-2、什么是延长工作时间?简述延长工作时间的有关规定?11-1、什么是工资?工资立法的基本原则?11—2、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因素?11—3、什么是最低工资水平,最低工资不包括哪些?最低工资有什么意义,标准如何确定?11-4、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标准及内容?12-1、什么是劳动安全卫生?劳动安全卫生的作用?13—1、简述女工和未成年工保护的意义?13—2、简述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13—3、简述未成年保护的主要内容?15-1、什么是社会保险,它具有什么特点?15—2、社会保险的缴纳与待遇?16—1、什么是劳动纪律,加强劳动纪律有何意义?16-2、我国的奖惩制度?17—1、什么是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17-2、劳动争议处理的特征?17—3、简述劳动争议处理的机构及原则?18—1、什么是劳动监督检查?劳动关系部分1—1、什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1—2、劳动关系的性质?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特点?4-1、什么管理方?什么是雇主协议?4—2、各种管理模式特征?6—1、简述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作用?6-2、简述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五P角色?11—1、简述集体谈判的作用?11-2、集体谈判的目的与原则?12-1、什么是产业行动?12—2、简述产业行动的形式?12-3、简述罢工的约束与限制?13—1、集体协议的作用?。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考试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考试大纲(一)《劳动关系》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念重点:劳动关系的本质、主体与特点第二节冲突与合作重点:冲突与合作的根源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不作要求)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各学派的观点重点:“五大学派”的主要观点第二节劳动关系理论溯源(一般要求)第三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不作要求)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二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四节成熟的劳动关系一般要求:时代背景理解掌握: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第五节新的矛盾和问题(不作要求)第六节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作要求)第四章管理方第一节谁是管理方理解掌握:管理方的概念、雇主协会的定义与作用第二节管理方的角色理论(不作要求)第三节管理模式与实践(不作要求)第六章政府第一节政府的角色重点: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5种角色理解掌握:政府的作用第二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不作要求)第三节政府劳动关系策略与实践(不作要求)第八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重点)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重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变更(理解掌握)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理解掌握)第五节劳务派遣制度(一般了解)第六节法律责任(一般了解)第十一章集体谈判重点:不当劳动行为及其补救其它不作要求。
第十二章产业行动第一节产业行动概述重点:产业行动的形式与功能一般要求:产业行动的概念第二节罢工及其处理理解掌握:对罢工的约束和限制一般要求:罢工的处理和解决其它不作要求第十六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和问题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劳动关系(不作要求)第二节主要国家劳动关系制度的发展(不作要求)第三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思考(理解掌握)。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掌握以下名词:力量合作劳动关系沟通管理方雇主协会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工会职业工会行业工会总工会工厂内干预工会民主劳资合作工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倾销劳动法最低工资工作时间综合计算工作日缩短工作日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变更劳动合同解除员工参与管理本能管理企业文化目标管理申诉停职热炉规则渐进性惩处时效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举证责任集体谈判公正代表责任集体谈判的结构合作式谈判产业行动罢工集体协议资历社会-技术体系工人委员会社会合作伙伴禁止令常规仲裁掌握以下问题:1.劳动关系管理的对象。
2.理解劳动关系的性质。
3.正统多元论学派的主张。
4.韦伯认为随着官僚制的推广,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冲突会受到控制的原因。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6.斯密的管理思想。
7.“伙伴关系”的基本内容。
8.阻碍冲突继续发展的合作的根源。
9.罢工的原因。
10.内部员工管理的内容。
11.员工调配的定义、内容。
12.纪律处分的过程。
13.我国现行的职业技能考核的种类。
14.雇主协会的作用。
15.在完全市场作用下,雇主或管理方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16.自主/合作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17.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18.工会劳动法监督性质。
19.工会法律服务。
20.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概念特征。
21.政府在社会倾销方面需要面对的问题。
22.劳动法的主要内容。
23.劳动法中的劳动的特征。
24.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
25.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
26.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主要机构。
27.社会保险的特点。
28.我国休息时间的分类。
29.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机关和处理方式。
30.劳动者可以随时同志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联系和区别。
32.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利。
33.劳动合同的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34.劳动合同的特点。
35.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
36.员工申诉的程序。
37.对员工进行惩处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及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劳动P1(是指生产性劳动,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
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P33、劳资关系(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4、雇佣关系(关系强调劳动关系是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关系。
5、劳工关系(更加强调作为劳动关系其中一方的劳动者。
6、劳使关系(日本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而使用的称谓。
7、产业关系(称劳动-----管理关系,源于美国。
8、员工(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利的工作者。
9、员工团体P6(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10、管理方P7(由于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11、利益冲突型的劳资关系P46(强调和注重劳资关系的各自利益和不同立场,劳资矛盾和冲突较为明显。
12、利益协调型的劳资关系P47(不仅劳资双方的关系比较和谐稳定,而且使得社会和经济也稳定地发展。
13、劳动关系理论P58(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达国家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经历了几世纪的探索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了现代的劳动关系理论。
14、人的需要P82(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利益是人的外显追求,需要是人的内显追求。
15、劳动问题P104就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和劳动者的劳动权益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16、事业单位P127(直接从事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不以赢利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单位。
17、劳务关系P134(指当事人之间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民事关系。
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精品范文).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劳动关系学重点笔记(自考)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一、劳动关系的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动关系不同的称谓是从不同角度对于特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和表述: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其主体明确、关系清晰,含有对立的意味劳工关系在英文与劳动关系是同一个名词。
在中文中,劳工关系则更强调以劳动为中心所展开,着重于劳动力,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劳工组成的团体,比较强调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的过程。
劳雇关系又称为雇佣关系,它以雇佣法律关系为基础,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劳使关系的称谓源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力图排除其价值判断,替代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源自美国。
狭义指劳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则指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了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产业关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劳资双方,还包括了政府一方。
3、我国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发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劳动过程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要素结合为前提。
4、劳动关系中的“劳动”的内涵:劳动是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具有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劳动关系意义上的劳动,专指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义务的、有组织的、岗位相对固定的集体劳动。
主要包括:⑴从主体上看,它是以职工(雇员)身份所从事的劳动。
⑵从目的上看,它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职业劳动。
即为获取报酬作为其生活主要来源,而相对固定在一定劳动岗位上所从事的劳动。
全国自考-《劳动关系学》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学》大纲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章第一节劳动关系的概述一、劳动关系词源△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
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
源自美国。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2,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
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
△6,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所具有的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代替者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7,劳动关系中,管理方享有决策权力。
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优势地位。
三、劳动关系的概念▲我国: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自考劳动关系劳动法重点串讲复习资料汇总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一、单选:1、工作生活质量计划的核心是工作再设计2工作扩大化:即通过增加一项工作包括的任务和职责,并减少工作循环重复的频率,扩大工作范围。
增加工作的多样性。
3、工作轮换这一工作设计方法使员工生活多样化,从而避免产生厌倦感。
4、工作丰富化通过增加工作深度,将组织纵向的工作职能合并成一个职位,从而使员工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5、综合性工作团队一系列任务被分派给一个小组,小组再把任务分派给每一个成员,并在需要时在成员间轮换工作。
6、质量圈一般是由通过共同工作来产生某一特定部件或提供某一特定服务的工作人员志愿组成的工作小组,每周在工作日之前或之后开一次会,讨论生产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7、内部公平制度这是非工会化企业的一项正式制度安排,使雇员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能够表达不满。
8、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
9、同行工会同行工会是最早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内部一致性。
10、行业工会是将在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
11、垄断性行业工会这种工会把一个行业中的所有雇员都吸收进来,从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形成垄断力量。
12、总工会总共会的组织原则就是对会员招募不加任何限制,既不考虑职业因素,也不考虑行业因素,从而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13、社会倾销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14、联合或共同决策员工与雇主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共同作出决定。
15、沟通是指在组织内部,管理者通过“发出信息到接受信息在到反馈”得行动过程,来完成“计划”、“组织”、“领导”等目标行工作。
16、非正式处罚主要是口头责备。
17、国际劳动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
18、《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9、对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职工,《劳动法》的实施范围仅限于和这些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20、《劳动法》最后于(1994年7月5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员工管理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员工管理)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复习资料壹、名词解释1、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于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壹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又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甚至产业关系等2、员工是指于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运营决策权力且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3.员工团体是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4.管理方壹般是指,由于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或壹般称产权,而于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运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5.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壹般不直接介入员工和管理方的关系之中。
主要任务进行集体谈判,向其成员提供支持,通过参和同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活动、选举和立法改革来间接地影响劳动关系。
6.合作,是指于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且于很大程度上遵守壹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
是经过双方协商壹致,以正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壹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7.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完全壹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
对员工及工会来说,冲突的形式主要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等,辞职有时也被当做壹种冲突形式。
对用人方而言,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关闭工厂,惩处和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8.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9.所谓三方性原则就是于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和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
10.于人的多种需要当中,于某种条件下会有壹种需要排于第壹位,于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共他需要排于它的后边,这排于第壹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12.罢工。
自考-劳动法-复习重点(绝对齐全的名词解释)
劳动法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劳动法: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2、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劳动法调整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4、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5、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6、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7、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是想和根本准则。
他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8、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保障的工作权利。
9、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
10、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11、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主城部分。
12、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依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与义务的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13、劳动法律关系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14、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15、劳动法律关系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
16、劳动法律关系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17、劳动法律关系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规矩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18、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完整word版)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1、劳动关系-----是雇员(劳动者)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统称。
(名解)2、劳务关系---是劳动者与用工者根据口头或书面约定,由劳动者向用工者提供一次性的或是特定的劳动服务,用工者依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有偿法律关系。
(名解)3、优势需要---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在某种条件下只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名解)4、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名解)5、三方协商机制---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部门为代表)、雇主和工人之间,就制订和实施经济与社会政策而进行的所有交往和活动,即由政府、雇主组织、工人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有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
(名解)6、雇主—是指一个组织中,使用雇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且向雇员支付工资报仇的法人或自然人。
(名解)7、工会—由工人组成的旨在维护并改善其工作条件的连续组织。
(名解)8、劳动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而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名解)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由劳动法律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各自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名解)10、工资--是雇主依据国家法律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名解)11、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在事实上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一种劳动关系。
(名解)12、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名解)劳动合同鉴证,是指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审查、证明劳动合同真实性和合法性的一项行政监督、服务措施。
2018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
2018年4月自考《劳动关系》:重点资料三方原则: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2、劳动关系的确立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3、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4、劳动关系的实质仍然是对抗性的简述在劳动关系中管理方的权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力,这是最为重要的管理方权力2、影响员工的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管理方行使这一权力,比较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提供大量的资源,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工作绩效3、其他相当广泛的劳动内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制定预算,以及其他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与就业岗位有关的决策等4、奖励和考核权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区别:主要是企业单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或提供劳务,而事业单位的任务有时是提供精神产品。
两者的区别点决定了企业单位的竞争机制主要是通过商品市场形成,而事业单位的竞争机制并不直接与商品市场相联系。
我国所谓的人才市场,劳务市场应走向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随着事业单位最终应走向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应为劳动关系所吸引。
人事关系如果经过分解,就可以看到应有的调整方式,一类应以劳动关系的方式列入劳动法,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调整。
另一类则应当以公务员关系更入行政法,虽法,虽以国家为本位,但它是以权限为目的进行调整。
劳动者的劳动经济利益主要指: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
这些权益受到危害,将直接危及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影响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关系概论一、名词解释1、劳动P12、劳动关系:所谓劳动关系,其实质就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P33、劳资关系、雇佣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P54、员工、员工团体P65、管理方P7二、简答1、劳动关系的性质P122、雇主处于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P14三、其他知识点1、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力量、权力、合作与冲突P82、员工的关系力量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P103、管理方具有退出、停工和岗位的力量P114、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P135、依据劳动关系各方力量的对比,劳动关系可划分为:均衡性、不均衡性和政府主导型P136、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P157、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P178、在投入产出模式中,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
P199、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
P21第二章现代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一、名词解释1、利益冲突型的劳资关系。
P462、利益协调型的劳资关系。
P47二、简答1、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P332、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资关系。
P483、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
P54三、其他知识点1、三方性原则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演变的第三阶。
P48段。
2、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P333、经典作家笔下的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特点:平等、合作、不体现任何身份差别、主体发生在劳动者之间P424、劳动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P445、在社会关系中,劳动关系具有直接性、普遍性、具体性和本质性的特点。
P446、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是决定和影响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而经济体制的性质则是决定和影响劳动关系性质和特点的直接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自考大纲复习重点201801整理第一章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主体一、管理方机雇主协会的概念1、识记(1)管理方的定义和特点定义:从狭义上看,管理方是指在生产组织过程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
从广义的角度看,管理方除了包括企业中的各级管理人员,还包括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特点:1、管理方具有职权。
2、管理方通过合法程序获得职权。
3、职权是自上而下逐级授予的,权责对等十分重要。
(2)雇员参与管理的形式:1、持股;2职工大会(民主管理);3、共决合同制;4、工厂委员(3)雇主协会定义:是一种团体组织,它由雇主组成,代表并维护雇主的利益作用:1、参与谈判;2、解决纠纷;3、对会员提供帮助和建议;4、代表和维护雇主的利益2、理解(1)管理方的管理模式:从职权结构划分: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从管理理念划分:剥削型,宽容型,合作型(2)雇主协会的类型:行业协会、地区协会、雇主组织。
二、雇员的内涵1、识记:雇员的定义:雇员也称劳动者,我国的广大劳动者是在各种企业、事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等单位中从事有组织的社会劳动的人。
2、理解:现代知识工作者的就业特征:1、自我雇佣;2、工作成为个人的发展平台;3、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4、知识工作者任然处于卖方市场(供不应求)三、工会的实质(备注:工会各概念是超级重点,每年必考)1、识记(1)工会的定义和特点定义: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特点:1、工会必须是一定人数以上的雇员的团体,一般不允许雇主及其代理人加入。
2、工会属于社会团体而非政治性或经济性组织;3、作为社团,工会具有法人资格;4、工会有同雇主或其团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监督雇主遵守《劳动法》等项权利;5、工会在与雇主的关系中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2)工会的结构分类:职业工会、行业工会和总工会职业工会:职业工会是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所处的行业行业工会:是将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从事的职业。
(3)工会的行为方式:1、互保互助;2、集体谈判;3、劳动立法;4、直接行动;5、政治行为(4)工会的职能:1、整合职能;2、经济职能;3、民主职能;4、服务职能2、理解(1)工会的发展过程:早期职业公会时期、行业工会时期和总工会时期。
(2)工会承认的方式:自愿承认,法定承认(3)工会化的原因:1、对就业条件及管理方提供的待遇感动不满;2、认为建立工会是表达这种不满的一种有效方式;3、对劳工运动有所了解。
第二章劳动关系的本质一、劳动关系的概念(超级重点)1、识记:(1)劳动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是指人们为了从事社会劳动而结成的关系,是就业组织中由雇用行为而产生的关系。
其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或者管理方团体与劳动者或劳动者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和冲突关系的总和。
狭义的劳动关系就是劳动力的雇佣双方在劳动力的雇佣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2016.10简)1)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3)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4)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即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要依法服从经营者的管理,遵守规章、制度。
这种双方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特点。
2、理解:(1)劳动关系的三个方面:1、从业关系、2、劳动组合关系;3、劳动者的利益组合和关系(2)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冲突和合作二、劳动关系的本质1、识记(1)冲突的含义: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的时候的表现形式。
冲突一般包括显性的冲突和隐性的冲突。
(2)产业行动的含义:所谓产业行动又称为集体行动,是指劳资关系双方在劳动关系中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和要求,依法采用罢工或关闭工厂等阻碍企业政党运营手段等进行对抗的行为。
是劳资双方在难以通过正当谈判达成一致解决争议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具有保护性、权益性、临时性的行动。
(3)合作的含义:(4)合作的根源:劳动关系理论一般认为,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合作主要源于“被迫”和“获得满足”2、理解:(1)冲突的根源:1、异化劳动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4、劳动合同的性质;5、心理契约的不履行;6、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2)冲突的表现形式:显性冲突:对于员工来说主要表现为罢工、抵制、辞职、诉怨等;对于用人单位来讲表现为关闭工厂、停工、惩处或辞退员工等。
隐性冲突;对于员工来说主要表现为职务内绩效的降低,比如怠工、旷工、缺勤、偷懒等。
对于用人单位则表现为排挤员工、任意安排员工等。
(3)产业行动的方式:雇员的产业行动:1)罢工,是产业行动中最明显的方式;2)怠工,作为雇员产业行动的一种基础手段;3)联合抵制,是指雇员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方式来阻止雇主销售最终产品;4)纠察,指员工在靠近企业入口处或有关区域调警戒线,用以阻止其他员工或者人员进入;5)“恶名单”、“好名单”雇主的产业行动:1)关闭工厂2)雇佣替代劳动者3)雇主充当罢工破坏者4)复工运动5)黑名单6)排工(4)罢工的具体形式:根据罢工的目的可以将罢工分为三种:经济罢工、反对不当行为的罢工、同情罢工。
根据罢工有无工会的组织,可以分为两种:正式罢工、野猫式罢工。
(野猫式罢工:在劳动基本权立法比较健全的国家,把那些没有工会领导的、劳动者自发的、无组织的罢工,称作“野猫罢工”)三、劳动关系的双方转化:沟通和共同协商1、理解:劳动关系的主体与客体: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客体:劳动行为第三章政府与劳动关系一、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1、识记:(1)新保守主义政府理论的主要观点:政府除了维持法律和秩序、保障国防安全、促进自由市场运作外,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
(2)管理主义政府理论的主要观点:管理注意主张对企业、机构、组织等采用经营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
(3)正统多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现代社会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竞争,因而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但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
(突出政府的裁判作用)(4)精英主义政府的主要观点:社会按照收入、职业、权力、地位等标准划分不同的阶层,精英处于社会的最高阶层,一般由政府官员、政府领导、管理方组成。
(5)激进主义政府的主要观点:他们认为政府是资产阶级的工具,主张建立超国家机构来协调和控制国家之间的政策和行动,同时也加强工人阶级自身的团结和发展2、理解:劳动关系中政府的角色及作用角色:①劳动规则的订立者,②劳动规则的执行者、监督者,③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者,④劳动争议的调停者,⑤公共部门的雇佣者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是指政府在劳动关系的形成、运行和演变中的介入程度。
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管理1、识记:就业方面的管理,劳动合同方面的管理①工资管理(工资:指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印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②对劳动安全的管理③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职业培训:指根据社会职业需求和劳动者从业的意愿及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劳动者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活动)④对社会保险的管理(社会保险:是国家一法律法规形式规定保障劳动者在发生劳动风险的情况下获得社会性物质帮助)动关系的解除、终止行为是否①公平、②履行法定程序、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以及确定赔偿的标准。
三、中国政府的劳动关系管理探索我国劳动关系变化的特点:(1)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从“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转变为“利益型的互利互惠关系”。
(2)劳动关系的建立方式从政府行政分配为主走向市场选择为主。
(3)劳动关系的调节手段从行政调控为主转变为法律调控为主。
(4)劳动关系中的利益分配由平均主义转变为分配差别化。
第四章劳动法一、劳动法的概念1、识记:(1)广义上的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特定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2)狭义上的劳动法:狭义上的劳动法,一般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
(3)劳动法的主要内容:1)劳动管理方面的法律2)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3)劳动关系协调方面的法律4)劳动标准方面的法律5)社会保险方面的法律6)劳动权利与救济方面的法律制度(4)劳动法的特征:1)劳动法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2)劳动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侧重保护劳动者3)劳动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相统一4)遵循三方性原则2、理解:(1)劳动法的历史演进: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2)我国劳动法的概况: 1995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
该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基本适应我国现阶段转型时期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如劳动合同制的实施,经济性裁员的规定等。
第二、该法内容体系结构完整,囊括了涉及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所有内容,并规范了解决争议的程序、法律责任、监督检查等内容。
第三、该法原则上规定了最低工资、工时休假、职业安全与卫生、女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工奖惩等重要的劳动标准。
第四、该法为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就业的总体形势特点,在劳动合同、法律责任等项规定上,突出了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3)劳动法与劳动关系:(4)劳动法的功能1)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愿安排并为之提供保护,如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
2)解决纠纷。
3)确定基本劳动标准,如最低工资、最低的就业年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以及安全卫生标准等。
二、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和《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1、识记:(1)最低工资的法律含义: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2)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与发布:确认因素:按这五个因素计算的最低工资,应高于当地的社会救济金和失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平均工资。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布: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违反最低工资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发所欠劳动者工资,并或责令其按所欠工资的 1~5 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