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一、野望1、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2、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

3、野望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和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思,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二、黄鹤楼1、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2、“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2024-2025秋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贰诵 读 赏 析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 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以静观的角度描摹近处的江上美景:水中映月图,澄净明澈;天 边云霞图,变幻多姿。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 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 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壹自 主 学 习
知识链接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 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战国时曾是 楚国的战略门户,被称为“蜀楚咽喉”。
船过荆门一带,长江才真正流入江汉平原地 带,水面骤然变得宽阔,江流随之显出舒展奔放 的姿态,别是一番景色。

诵读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贰诵 读 赏 析
疏通文意
渡荆门送别
题目点明这是一首送别诗,并交代了送别的 地点。其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 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贰诵 读 赏 析
疏通文意
从:往。
楚国:楚地。这里指今 湖北一带。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诗人是如何在这首诗中做到情景交融的?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中间四句描写 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 山峦追随原野,渐渐消失,长江奔赴旷野,滔滔不绝。月亮倒映在江水中,就像天上飞来一面镜 子,云气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新人教版
3.请解释《渡荆门送别》中的意象“月下飞天镜”和“云生结海楼”的含义。
答案:“月下飞天镜”以月亮倒映在江面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云生结海楼”通过云彩和楼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离愁。
4.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答案:诗人的情感变化与意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诗中的意象既描绘了自然景色,也寓含了诗人的情感。随着旅途的进行,诗人的情感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意象也随之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诗歌朗诵会或古典音乐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古典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对唐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唐诗的学术论文或评论,如《唐诗研究》、《李白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学术界对唐诗的研究动态和成果。
课后作业
1.请简要概括《渡荆门送别》的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答案:《渡荆门送别》的结构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主要内容是描绘了诗人离乡远游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2.请分析《渡荆门送别》中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案:诗人一开始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随着旅途的进行,逐渐变得迷茫和孤独,最后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请从《渡荆门送别》中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我选取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句诗以送别舟的情景作结,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它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和离乡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4)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以《渡荆门送别》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推荐)渡荆门送别翻译、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战国时属于楚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乘船远渡荆门,是来楚国做一次旅游。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月亮下移。

海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仍,频频。

怜,爱。

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全句的意思是说,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翻译】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旅游。

在旅途中,沿江两岸的崇山随着荒野的出现渐渐消失,奔腾的长江也就在无边的野上浩浩荡荡地蔓延开去,变得开阔、舒缓了。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凌空飞下的明镜,云气蒸腾缭绕,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流水,不远万里,送我的远行。

【赏析】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就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俄罗斯托克马克)。

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清廉乡。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来看,他的家庭原来可能是一个富商。

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总的说来,手纵横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

这些思想支配着她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有坎坷的一生。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的进步理想,抨击权贵,藐视礼教,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过程】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

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3、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4、《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5、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渡荆门送别》教案及知识点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和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理解《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3.熟悉本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巧妙运用于写作中。

2. 教学内容1.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2.《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3.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介绍李白的诗歌创作概况,让学生对李白和《渡荆门送别》有一个大致认识,并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正文1.讲述《渡荆门送别》的情境、背景和文学价值;2.解析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夕阳、春风、念奴娇、泪湿罗巾、芳草、行舟等;3.通过在班级中分发李白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4.通过挑选几个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3)总结通过学生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且让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4.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评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的表现,以及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二、知识点1. 李白和《渡荆门送别》的背景知识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广泛、风格独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写于公元759年,描绘了李白离别家乡陕西长安的心情,以及他漫游川西和巴蜀的行程。

2. 《渡荆门送别》的情境、含义、艺术特点、文学价值等《渡荆门送别》通过对自己的离别和旅行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豁达之心和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暗示,如“夕阳”、“泪湿罗巾”,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艺术感。

3. 文中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例如“夕阳”、“春风”、“惟见长江天际流”、“飞花狂暴”和“悠悠生死别离,情怀犹系天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部优 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 12 唐诗五首 - 渡荆门送别-部优 PPT课件

谢谢
意象:高山、平原、月亮、云朵、 水、舟
意 雄浑、壮 境: 阔
情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 感: 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
送别诗中常见 的意象:
柳树:“柳”者,“留” 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流水:水的悠悠流淌、一去 不复返、清寒冰冷,象征着 离情的缠绵不绝、行人的渐 行渐远、离别的凄凉悲苦。 船只:古人出行,常走水路, 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津口 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 远 荆 门 外,来 从 楚 国 游。
山 随 平 野 尽,江 入 大
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 “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 思的简客单观地物说象,。客观物象 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
活 术动形而象—创—造意出象来。的一借种物艺抒
什么是意境?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
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 幅生活图景,借助多种艺 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 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杨花、浮云:行踪漂泊不定,任意东西,比喻在外漂 泊的友人、游子。
杜鹃(子规):杜鹃鸟被文人墨客定为一种悲鸟, 是悲愁的象征物,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芳草:在古代送别诗中,常以绵绵不尽,无处不生 的芳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送别诗中呈现出的 意境:
悲凉、凄 清
送别诗中蕴含的感情 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 伤感惆怅。
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 离合极其相似;月光普照大地,天涯 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 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夕阳(日暮):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 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 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 们的离情别绪。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

《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渡荆门送别》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渡荆门送别》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渡荆门送别》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前言简介:《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⑹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⑺海楼:即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⑻仍:依然。

怜:怜爱。

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⑼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翻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三、朗读诗歌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朗诵诗歌,朗诵时注重诗歌的停顿、语速和情感。
四、检查预习,解释重点词语。
渡:乘船渡江 远:远行 从:往,到 尽:消失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云霞多变而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五、逐句理解,品味语言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翻译:
我乘船远行到了荆门山之外,来到古时楚地游览。
手法:
拟人,把故乡的水人格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送诗人远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六、诗歌主旨
诗歌描绘了初次离乡乘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渡荆门送别》
2.完成研学案《渡荆门送别》全部、《钱唐湖春行》第一题。
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自小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班级
初二一班
授课教师
杨 薇
课题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3.品味语言,把握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等表现手法。
4.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基本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
一首诗,就是一段情。
请用最深情的语言齐背 全诗作为新课的结束。
谢谢聆听!下课!
99.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旳阳光。 34.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 55.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 34.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76.虽然信念有时薄如蝉翼,但只要坚持,它会越来越厚的。 27.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69.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忍别人受不了的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才会享受的比别人更多。 20.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 58.待人对事不要太计较,如果太计较就会有悔恨! 42.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30.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父母与妻子儿女,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67.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受坏习惯的诱惑。 64.在你不害怕的时刻去斗牛,这不算什么;在你害怕时不去斗牛,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在你害怕时还去斗牛才是真正了不起。 88.人生的上半场打不好没关系,还有下半场,只要努力。 45.失败的定义:什么都要做,什么都在做,却从未做完过,也未做好过。 56.梦想总是考验寂寞,当一片一片梦落下,却来不及救起,那就只能自己默默忍受。 41.坚强者能在命运之风暴中奋斗。 10.一个人害怕的事,往往是他应该做的事。 53.伟大的力量存在于我们的内心。 46.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坚持的理由,你就必须找到一个重新开始的理由。 24.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人,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做却成功的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_________思__乡___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你加以描绘。(不超过
100字) 诗人乘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伴随小舟而展开,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心_情__也__喜__悦__开__朗__了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唐诗五首 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内阅读
(一)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____________, 颔联叙、事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___绿__杨__阴__里__白___沙__堤___”终。以“_最__爱___湖__东__行__不__足_______”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 味。(请用诗中的原句填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争___、__啄____。 (2)赏析: _一__个__“__争__”__字__,__运__用__了__拟__人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让__人__感__到__春__光_ _的__难__得__与__宝__贵__。__一__个__“__啄__”__字__生__动__地__描__绘__出__燕__子__那__忙__碌_ _而__兴__奋__的__神__情__。__这__两__句__使__全__诗__洋__溢__春__天__的__活__力__与__生__机__。_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上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 课件(共22张PPT)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
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
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
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
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
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
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15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渡 渡远/荆门/外,来流。 对偶
18
6、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 项( C ) A.月下/飞/天镜 B.云生/结/海楼 C.仍怜/故/乡水 D.万里/送/行舟
19
《渡荆门送别》:表 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 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20
背诵
渡远荆门外,
渡 来从楚国游。
荆 山随平野尽,
门 江入大荒流。
送 别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21
课后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 预习下一课; 3、完成学法相关练习。
22
8
叙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楚地。现在
乘船远行

湖南、湖北、 安徽一带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消失 长江 广阔无际的原野
写景
抒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
指水中所见一 轮明月之影
云彩兴起 里形容江上云
霞的美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还爱
9
译文
我乘船向荆门山之外驶去,来到楚地游 览。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 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 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 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 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怜爱我的 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12.唐诗五首-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5页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35页ppt)
(抒深沉思乡之情)
细节点染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 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人采用正面描写,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苍 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了广阔无垠 的平原。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 流。
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 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 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 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对这种情感并不
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 里,依依不舍送我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 “仍 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题目交代了地点——荆门, 事件——送别。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 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 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 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 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 称蜀地为故乡。
大笔点拨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绘山势,流水,原野)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D )
A.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途中写下的一 首五言绝句。写得逼真如画,犹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长轴 山水图。 B.这首诗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C.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 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 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E.这首诗意境高远,浑然一体,风光秀美,具有高度集中的 艺术概括力。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主要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对唐诗的文学背景和特点进行认识,重点解析李白《渡荆门送别》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其他诗作,让学生具体感受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问题。
解决方法: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有序地展开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如何通过诗歌表达离别之情。
6.增强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展开,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新教材教学要求下的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渡荆门送别》,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其次,在分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应用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开始认识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对比、实例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手法。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与反思(5页)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南木四中刘艺贤知识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德育目标1、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2、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会赏析诗句。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写作背景。

师:听老师唱几句歌,听听歌词都是写什么主题的,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当你踏上月台,从此一个人走,我只能深深的祝福你”“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从此你离开了那个车站”生:略师:这些写送别的歌曲都是伤感、忧郁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古诗,同是写送别,看看是否也是充满了离别的愁绪。

投影写作背景。

二、朗读感知。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指名学生读,要读出思想感情,齐读诗歌。

三.明确考点1.投影2019年中考古诗题。

2.读记本课重点字词的意思。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二)合作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赏析诗的颔联、颈联、尾联。

2、小组交流颔联: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渡荆门送别》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d ù远yu ǎn 荆j īn ɡ门m én 外w ài ,来l ái 从c ón ɡ楚ch ǔ国ɡu ó游y óu。

山sh ān 随su í平p ín ɡ野y ě尽j ìn ,江ji ān ɡ入r ù大d à荒hu ān ɡ流li ú。

月yu è下xi à飞f ēi 天ti ān 镜j ìn ɡ,云y ún 生sh ēn ɡ结ji é海h ǎi 楼l óu。

仍r én ɡ怜li án 故ɡù乡xi ān ɡ水shu ǐ,万w àn 里l ǐ送s òn ɡ行x ín ɡ舟zh ōu。

诗词注释: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诗词译文: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诗词赏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

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

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

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

此说颇是在理。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颈联写了什么景?什么时候的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江月、云霞。傍晚 比喻、想象
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为明镜,生动形 象地描画出一幅水中映月图;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 云霞变幻多姿的景象,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抒 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叙事,直扣主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 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 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 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 思乡之情。
1.本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 爱和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从5岁至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 的山水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 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 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 的角度不一样(移情于景)。
晚上,江面平静时,倒映在江水中的 月影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
云生结海楼
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 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颔联写了哪些景?用了什么样的视角?
高山、平野、江流。远景+以移动的视角。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请用一个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这样的景象。并说 说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如何?展示出他怎样的形象。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诗由写远游开始,继而写远途见闻和观感,后以 思念作结。 B.“江入大荒流”一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怜”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水的同情,因为相比长 江水,故乡水显得渺小。 D.全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表现 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模板的销售仅为排版风格设计】 其中插入的图片、字体、音频、视频、文案等均属
原创作者所有,如需商用请自行处理版权问题。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雄壮豪迈,气 势磅礴,充满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 主义的风格。

JĪNG
送别荆门 M É N S Ò N G
BIÉ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
首联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 游览楚地。(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 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
颈联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早晨, 朝云簇生,有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JĪNG
送别荆门 M É N S Ò N G
BIÉ


Hale Waihona Puke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
十分感谢您下载我的作品/ 请收藏我的店铺、为您解决PPT后顾之忧
作品链接、免费下载(仅限稻壳会员喔)
/works?userid=417017308(完整课件) /works?userid=192887693(综合类ppt) /works?userid=310126638(教学班会 ,课件)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
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 抒写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 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 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尾联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拟人 抒含蓄思乡之情 主旨句
这是我依然深爱的故乡水 啊,它不远万里把我的船 送到江汉平原。表现了初 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 深依恋。
全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写途中所见的美好 景观,流露出诗人初离 蜀地的激动、欣喜的感 情,并由此引发他离别 故乡的思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